二十世紀某年的一個春日午後,古斯塔夫·阿申巴赫——在他五十歲生日以後,他在正式場合就以馮·阿申巴赫聞名——從慕尼黑攝政王街的邸宅裏獨個兒出來漫步。當時,歐洲大陸形勢險惡,好兒個月來陰雲密佈。整整一個上午,作傢繁重的、絞腦汁的工作纍得精疲力竭,這些工作一直需要他以慎密周到、深入細緻和一絲不苟的精神從事。午飯以後,他又感到自己控製不住內心洶涌澎湃創作思潮的激蕩——或者說是“motusanimi continnus”(拉丁文,思潮如涌),根據西塞羅(古羅馬傢和演說傢)的意見,雄偉有力的篇章就是由此産生的——想午睡一會以消除疲勞,可又睡不着(由於體力消耗一天比一天厲害,他感到每天午睡確實非常必要),於是喝過茶後不一會,他就想到外邊去逛逛,希望空氣和活動能幫助他消除疲勞,以便晚上再能好好地工作一會。
時光已是五月上旬,在幾星期濕冷的天氣之後,一個似是而非的仲夏來臨了。雖然英國花園裏的樹葉纔出現一片嫩緑,可是已象八月般的悶熱,市郊一帶熙熙攘攘,擠滿了車輛和行人。但通往奧邁斯特的一些道路卻比較幽靜,阿申巴赫就在那兒徜徉,眺望一會以熱鬧出名的餐廳公園的景色。公園周圍停着一些出租馬車和華麗的私人馬車。他從公園外圍取道回傢,穿過了落日餘輝掩映着的田野。當他走到北部墓園時,他纍了。這時在弗林公路上空又出現暴風雨的徵兆,於是他等着電車,讓電車直接帶他回城。
想不到他在車站和車站附近沒有看到什麽人。不論在鋪過地面的翁格勒街——那兒,電車軌道無聲無息地、亮油油地一直伸展到施瓦平地方——還是弗林公路上,都看不到一輛車子。在石匠鋪子的圍籬後邊,也沒有一個影子在晃動。石匠,鋪子裏陳設春各種各樣待賣的十字架、神位牌、紀念碑之類,宛如另一個不埋葬屍體的墳場。對面是拜占庭式結構的殯儀館,它在夕陽中默默地閃着微弱的光輝。建築物的正面,裝飾着希臘式十字架和模仿埃及古代書法的淺色圖案,上面鏤刻着對稱地排列的幾行金字,內容均和來世有關;例如“彼等均已進入天府”,或者是“願永恆之光普照亡靈”。候車的阿申巴赫專心默讀、欣賞這些字跡有好幾分鐘,讓自己整個心靈沉浸在對它們神秘意義的探索之中。正在這時,他瞥見護守在階梯口兩衹聖獸上面的門廊裏站着一個人,他頓時清醒過來。這個人的外表頗不平常,把他的思路完全帶到另一個方向。
這個人究竟是穿過青銅門從廳堂裏出來,還是從外邊悄悄地溜到這上面,誰也說不準。阿申巴赫對這個問題不加深思,就傾嚮於第一個假設。他中等身材,瘦棱棱的,沒有鬍子,鼻子塌得十分顯眼。他是那種紅發型的人,皮膚呈奶油色,長着雀斑。他顯然不是巴伐利亞人,因為他頭上戴着卜頂邊緣寬闊而平直的草帽,至少從外表看去是一個遠方來客,帶幾分異國情調。不過他肩上卻緊扣着一隻本地常用的帆布背包,穿的是一件纏腰帶的淡黃色絨綫衫一類的緊身上衣,左臂前部挾着一件灰色雨衣,手臂托着腰部,右手則握着一條端部包有鐵皮的手杖,手杖斜撐着地面,緊靠着手杖的彎柄,兩腿交叉。他仰起了頭,因而從鬆散的運動衫裏露出的瘦削脖子上赫然呈現出一個喉結;他用沒有光澤的、紅睫毛的眼睛凝望着遠方,中間兩條直而明顯的皺紋與他那個塌鼻子襯托着,顯得相當古怪。也許是他站着的位置較高,使阿申巴赫對他有這麽一個印象:他有一種盛氣凌人的、勇悍的甚至是目空一切的神態,這可能是因為他被夕陽的光輝照得眼睛發花,顯出一些怪相,或者面部有些畸形的地方;他的嘴唇太短而嚮後翹起,從牙肉那裏露出一排又長又白的牙齒。
阿申巴赫用一半是觀賞、一半是好奇的眼光凝神註視着這位陌生人,但這種註視似乎缺乏考慮,因為他猛然發覺那個人直楞楞地回瞪他一眼,目光惡狠狠地富有敵意,有一種迫使他的眼鋒縮回的威力。這下子可刺痛了阿申巴赫,他轉過身來開始沿着圍籬走去,暫且决定不去註意這個人。不一會,他就把他忘了。不知是那個陌生人的逍遙姿態對他的想象力起了作用呢,還是某種肉體因素或精神因素在起作用,他衹十分驚異地覺得內心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心裏亂糟糟的,同時滋長着一種青年人想到遠方去漫遊的渴望,這種意念非常強烈,非常新奇——這是一種早已磨滅、久已淡忘的意願——因而他兩手反剪在背後,一動不動地呆立在那裏,目不轉睛地瞧着地面,審察着自己的心緒和意嚮。
這不過是對旅行的熱望而已,別的沒有什麽。但它確實來得那麽突然,那麽激動人心,甚至近乎一種幻覺。他的欲望顯得一清二楚了。他早晨工作時起一刻也不能平息的那種想象力,描摹出——企圖一下子展現出——五花八門人世間的種種驚險面。他看着。他看到了一幅景色,看到了熱帶地區煙霧彌漫天空下的一片沼澤,潮濕、豐饒而又陰森可怖。這是一片荒原,布滿了島嶼、沼澤和淤泥衝積的河道。在長滿蕨類植物的繁茂叢林中,在肥沃、泉水涌流和奇花異卉競相爭妍、草木叢生的土地上,他看到一棵棵毛茸茸的棕澗樹到處挺立着,還看到一株株奇形怪狀的大樹,樹根有的外露在土壤上,有的嚮下伸到河水裏,粘滯不動的河水反映出緑色的樹蔭,那裏飄動者乳白色的、碗口般大的鮮花,而肩肉高聳、嘴形奇特的怪鳥則站立在淺灘上,一動不動呆呆地嚮旁瞧着。在竹林深處節節疤疤的樹幹中間,一隻老虎蹲伏着,兩眼網閃發光——他感到內心因恐懼和神秘的渴望而顫動。這時幻象消失了。阿申巴赫搖搖頭,又沿着石匠鋪子的圍籬走着他的路。
過去——至少從他有機會能任意享受社交的種種好處時起——他一直認為,旅行不過是一種養生之道,有時不得不違背心願去敷衍一下。他為他自己和歐洲廣大人士所提出的繁重任務忙得喘不過氣來,創作的責任感沉重地壓在他的心頭;他非常厭惡娛樂,以致對外面的花花世界感不到任何興趣。他已非常滿足於那些不必遠離自己小天地的人們所能獲得的世間各種見識,因而離開歐洲的事,他一刻也不曾想過。尤其是他的生命力已漸漸衰退,他藝術傢的那種深恐大功不能告成——即擔心工作半途而廢,不能鞠躬盡瘁獻身於事業——的憂慮已再不能輕易排除以後,他幾乎衹在傢居所在的那個可愛的城市裏露面,足跡也不出他那座簡陋的鄉間別墅;那座別墅坐落在山區,他常在那兒度過多雨的夏天。
不過剛纔那種心血來潮的念頭,他很快就用理智和青年時代就養成的自製力壓抑下去,內心恢復了平靜。他的本意是在出國之前,先把工作——工作就是他生命的寄托——完成到某一個階段,至於在世界各地漫遊,就得好幾個月放棄他的工作,這種想法太不痛快、太不着邊際了,不值得認真去考慮。然而他如此意外地受到感染,其原因他可一清二楚。迫切想去遠方邀遊,追求新奇事物,渴望自由、解脫一切和到達忘我境界一他承認這些無非是逃避現實的一種衝動,企圖盡力擺脫本身的工作和刻板的、冷冰冰的、使人頭腦發脹的日常事務。可是他還是眷戀着這樣的工作,同時也幾乎喜歡去作那種使人傷透腦筋的、每天都有一番新鮮內容的鬥爭,這是頑強、驕傲、久經考驗的意志力同這一與日俱增的疲勞之間的一場鬥爭,這種疲勞任何人都不會覺察到,而他的作品中也决不會流露出他頭腦失靈或靈感枯竭的任何痕跡。但是弓弦不能綳得太緊,而強烈地激發出來的願望也不能硬加壓抑,這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的。他想到自己的工作,想到昨天和今天不得不離開的地方,因為無論你怎樣煞費苦心,或者發生什麽突如其來的變故,你還是得離開的。他一再想打開或解開這個疙瘩,但最後還是懷着一陣戰慄的厭惡心情退縮了。這裏並沒有特殊的睏難。不過他精神渙散的原因,卻是畏首畏尾,鼓不起勁兒,這表現在他的要求愈來愈高,永遠感不到滿足。當然,這種不滿足從他青年時代起就被看作是他天才的稟性和特質;正因為如此,他的情感才能受到約束,並冷靜下來,因為他知道,人們是容易為輕易得來的收穫和半點成就而心滿意足的。難道他那種硬加壓製的情感現在已開始報復,想遠遠離開他,不願再為他碑藝術增添翅膀,同時還要奪去他表現形式上的一切快慰與歡樂麽?他的創作並不壞,這至少是他長年纍月的成果,他的作品確實可以隨時穩穩地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但即使整個國傢崇仰他,他也並不引以為樂。在他看來,他的作品似乎已缺乏熱情洋溢的特色;熱情洋溢是歡樂的産物,它比任何內在的價值更為可貴,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優點,能使廣大讀者感受到歡樂。他害怕在鄉間過夏,害怕在小屋子內單獨與為他備伙食的女傭和侍候他的男僕在一起;也害怕看到他所熟悉的山峰和懸崖,它們又會把他團團圍住,使他透不過氣來。因此他很需要換換環境,找某個臨時性的憩息之所,消磨消磨時光,呼吸遠方的新鮮空氣,汲取一般新的血液,使夏天過得稍稍滿意些,豐富些。這樣看來,作一番旅行會叫他稱心如意。但不必走得那麽遠,不必一直到有老虎的地方去。在臥車裏睡一夜,在可愛的南方任何一個遊樂場所痛痛快快地歇上三、四個星期……
他這麽想着的時候,電車叮叮鐺鐺的響聲漸漸逼近翁格勒街。上車時,他决心今晚專心研究一下地圖和旅行指南。一上車,他就想回頭看看剛纔逗留時戴草帽的那個遊伴,這片刻的逗留畢竟是很有收穫的。可是那個人已行蹤不明,因為不論在他以前站着的地方,還是下一個車站或車廂裏,都找不到他的影子。
古斯塔夫·阿申巴赫出生在西裏面亞省的L縣城。他是一個高級法官的兒子。他的祖先都是軍官、法官、行政長官之流,這些人為君王和國傢服務,過着嚴謹而相當儉樸的生活。他們中間衹有一個有比較熱忱的心靈,具體的職業是傳教士;至於機敏而富於情感的素質,則是從先輩方面詩人的母親——她是波希米亞一位樂隊指揮的女兒——傢族中得來的。他的臉部有外國人的特徵,這也得自他的母親。刻板拘謹與捉摸不定、熱情奔放的個性相結合,便産生了一個藝術傢,一個不凡的藝術傢。他是那篇描寫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生活的筆調明朗、氣勢磅礴的史詩的作者,同時也是一個勤勉的藝術傢,以他孜孜不倦的精神精心創作了一部名為《馬亞》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形象鮮明,把人類各種各樣的命運都歸結到一個主題思想上;另外他還創作過一部頗有感染力的小說《不幸的人》,它告訴整個年青的一代(他們是應當感恩的):即使一個人的知識到了頂,他仍舊可能保持道德上的堅定性。最後,也是他成熟時期的代表作,是題名為《心靈與藝術》的那篇激動人心的論著,層次井然,修辭工整,富有說服力,因而一些嚴肅的評論傢把它與席勒的《論質樸與傷感之詩》並列。
阿申巴赫一心追求名譽,因而他雖不早熟,但由於筆調精闢犀利,很早就具備成名的條件。幾乎還是一個中學生時,他已出了名。十年以後,他已學會坐在寫字檯面前用優美的、意味深長的辭句處理成批的信稿,使自己的英名保持不衰;信稿內容非簡短不可,因為人們對這位有成就、有威望的作傢硬是提出許多要求。四十歲時,儘管實際工作的重擔與種種變遷使他勞瘁不堪,他還得每天處理一批世界各地人們寄來的、頌揚他的郵件。
他的才能既不同凡響,又毫無怪僻之處,因而贏得廣大讀者的信賴,同時又博得愛挑眼兒的那些行傢們的鼓勵與同情。從少年時代起,各方面都希冀他幹一番事業而且是不平凡的事業,因而青年人那股懶懶散散、逍遙自在的勁兒,他可從來不曾有過。當他三十五歲在維也納病倒時,一位同他結交的細心觀察傢曾發過這樣的議論:“你們看,阿申巴赫的生活老是這個樣子,”說到這裏,講話人把他左手幾個手指捏成一個拳頭:“永遠不可能象這個樣子。”說罷,他張開的那衹手就漫不經心地從安樂椅的靠背上垂下來。這真是一針見血。由於阿申巴赫生來體格並不結實,更顯得他在道德上是一個勇者——他衹是由於責任感纔經常從事緊張的工作,並非生來就能如此。
遵從醫師的勸告,他在童年時代沒有上學,不得不在傢裏受教育。他孤獨地成長,沒有同伴,但他一定很早就認識到他是屬於那種類型的人——這種人欠缺的不是才智,而是才智賴以發揮的體魄。換句話說,他是屬於往往很早嶄露頭角而才華難以持續到晚年那種類型的人。然而他的格言乃是“堅持到底”;在他那本描寫腓特烈大帝的小說裏,他所看到的衹是那位老英雄“堅持到底”這一囑咐的超凡入聖之處,他認為這句話集中體現了在苦難面前堅韌不拔的品德。他非常希望活得久些,因為他認為衹有當一個藝術傢在人生各個階段都能取得典型的成就時,他的藝術造詣纔可說是真正偉大的,有普遍意義的,同時也是真正值得尊敬的。
由於他荏弱的肩膀上擔負着天才應負的種種重任,而且有十分遠大的志嚮,他非常需要紀律——幸而紀律是父族方面遺傳下來的素質。在四十歲或五十歲的時候,一般人都在揮霍無度,沉湎於酒色,或者醉心於遠大的計劃而遲遲未能如願,但他卻不是這樣。每天一早就用冷水淋洗他的胸部和背部,然後擎起一對銀座的長蠟燭,將它們放在稿紙上面,把他從睡眠中積聚起來的精力熱誠地、專心緻志地貢獻給藝術,一次就是二、三小時。某些局外人以為,顯現在《馬亞》中的各種景物以及展示腓特烈大帝英雄業績的波瀾壯闊的史詩,都是作者在某種力量的鞭策下以巨大的精力一氣呵成的明證,這也難怪,事實上,這些作品卻是憑着無數片斷的靈感,靠每時每刻一磚一瓦地辛勤纍積的結果,因而無論就整體或細節來說,都很優美,這是因為創作者有着象徵服他出生地西裏西亞那樣的頑強意志與堅忍不拔的毅力,能專門為一部作品長年纍月嘔心瀝血,把自己最寶貴的時間一心一意地奉獻給創作事業。這樣更顯得他道德上的過人之處。
要使一部傑出的作品能立即發揮深遠的影響,作者的個人命運與同時代廣大群衆的命運之間,必須有某種內在的聯繫,甚至彼此間能引起共鳴。人們不懂得為什麽他們專特名譽奉送給某些藝術作品。他們遠沒有鑒別力,他們衹發覺作品中有成千上萬的優點,因而博得他們的好感是理所當然的。但他們贊揚的真正理由卻難以捉摸,衹是同情而已。有一次,阿申巴赫在一個不很引人註目的地方直截了當地發表過這樣的意見,差不多所有偉大的事物都是“敢於藐視”的,是在跟憂患、痛苦、窮睏、孤獨、病弱、道德敗壞、七情六欲以及各種各樣的障礙坐鬥爭而誕生出來的。這不僅僅是一種見解,而是經驗之談。這正好是他生活的信條,成名的圭臬,也是他工作的訣竅。如果說這些都是最能體現出他的個性的品格與風貌,又有什麽值得驚奇的呢?
關於這位作傢所偏愛的、在他的作品中反復出現的那種新型英雄,一位目光敏銳的評論傢早已作過這樣的分析:他的面貌應當是“智力發達,純樸,有丈夫氣概”,“能在刀光劍影中咬緊守關,巍然屹立,臨危不懼。”這是美麗的,才氣橫溢的,確切的,儘管這種提法似乎太消極些。不過在命運面前能自我剋製,在痛苦中仍能保持風雅,並非衹是一種屈從。這是一種積極的成就,一個明確的勝利;塞巴斯蒂安的形象乃是藝術中最美的象徵——即使就整個藝術而論不一定這樣,但就我們這裏談到的藝術而言,卻確是如此。衹要我們透視一下他所描寫的那個世界,就可看出這一主題的種種形態:例如一種在世人面前一直隱瞞自己腐化墮落的身心的高傲自製力;因情欲而毀容的醜陋——這種醜陋可以將悶燒着的情感餘燼化成一團純潔的烈火,甚至在美的王國裏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即使身體衰弱無能為力,但心靈深處卻進發着光和熱,它的力量足以使整個驕做的民族在他的感召下投身到十字架前;在幹着枯燥、刻板的事務時,仍不失其親切、優雅的舉止、詐騙成性者那種狡詐而充滿風險的生活,以及煞費心機的陰謀詭計——衹要我們想一想人類所有的這些命運(而且類似的命運還有好多),就會禁不住提出這樣的疑問:除了“弱者”的英雄主義之外,究竟是否還有其他的英雄主義。然而不管怎麽說,除了這種英雄主義之外到底還有什麽更能代表時代精神的呢?古斯塔夫·阿申巴赫確實是所有那些辛勤工作、心力交瘁而仍能挺起腰板的人們的代言人,是現代一切有成就而道德高尚的人們的代言人——他們儘管病弱瘦削,財源匱乏,但還是憑藉自己頑強的意志力和智能,設法使自己的業績至少在一個時期內放射出異彩。這些人很多,他們是時代的英傑。他們全都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出來。他們的地位獲得肯定;他們被贊揚,被歌頌。他們對他感恩,把他的聲名傳揚。
他年青幼稚,不識時務;他曾在公衆面前跌過交子,犯過錯誤,暴露出自己的弱點,在言論和著作中不講策略,違反常情。但他畢竟贏得了榮譽,而榮譽,正如他所說,是每個偉大的天才孜孜以求的當然目標。是的,人們可以說,他的整個生涯都是有意識地、頑強地為名譽而努力攀登的一生,把人們的猜忌與譏諷等種種障礙都置之腦後。
時光已是五月上旬,在幾星期濕冷的天氣之後,一個似是而非的仲夏來臨了。雖然英國花園裏的樹葉纔出現一片嫩緑,可是已象八月般的悶熱,市郊一帶熙熙攘攘,擠滿了車輛和行人。但通往奧邁斯特的一些道路卻比較幽靜,阿申巴赫就在那兒徜徉,眺望一會以熱鬧出名的餐廳公園的景色。公園周圍停着一些出租馬車和華麗的私人馬車。他從公園外圍取道回傢,穿過了落日餘輝掩映着的田野。當他走到北部墓園時,他纍了。這時在弗林公路上空又出現暴風雨的徵兆,於是他等着電車,讓電車直接帶他回城。
想不到他在車站和車站附近沒有看到什麽人。不論在鋪過地面的翁格勒街——那兒,電車軌道無聲無息地、亮油油地一直伸展到施瓦平地方——還是弗林公路上,都看不到一輛車子。在石匠鋪子的圍籬後邊,也沒有一個影子在晃動。石匠,鋪子裏陳設春各種各樣待賣的十字架、神位牌、紀念碑之類,宛如另一個不埋葬屍體的墳場。對面是拜占庭式結構的殯儀館,它在夕陽中默默地閃着微弱的光輝。建築物的正面,裝飾着希臘式十字架和模仿埃及古代書法的淺色圖案,上面鏤刻着對稱地排列的幾行金字,內容均和來世有關;例如“彼等均已進入天府”,或者是“願永恆之光普照亡靈”。候車的阿申巴赫專心默讀、欣賞這些字跡有好幾分鐘,讓自己整個心靈沉浸在對它們神秘意義的探索之中。正在這時,他瞥見護守在階梯口兩衹聖獸上面的門廊裏站着一個人,他頓時清醒過來。這個人的外表頗不平常,把他的思路完全帶到另一個方向。
這個人究竟是穿過青銅門從廳堂裏出來,還是從外邊悄悄地溜到這上面,誰也說不準。阿申巴赫對這個問題不加深思,就傾嚮於第一個假設。他中等身材,瘦棱棱的,沒有鬍子,鼻子塌得十分顯眼。他是那種紅發型的人,皮膚呈奶油色,長着雀斑。他顯然不是巴伐利亞人,因為他頭上戴着卜頂邊緣寬闊而平直的草帽,至少從外表看去是一個遠方來客,帶幾分異國情調。不過他肩上卻緊扣着一隻本地常用的帆布背包,穿的是一件纏腰帶的淡黃色絨綫衫一類的緊身上衣,左臂前部挾着一件灰色雨衣,手臂托着腰部,右手則握着一條端部包有鐵皮的手杖,手杖斜撐着地面,緊靠着手杖的彎柄,兩腿交叉。他仰起了頭,因而從鬆散的運動衫裏露出的瘦削脖子上赫然呈現出一個喉結;他用沒有光澤的、紅睫毛的眼睛凝望着遠方,中間兩條直而明顯的皺紋與他那個塌鼻子襯托着,顯得相當古怪。也許是他站着的位置較高,使阿申巴赫對他有這麽一個印象:他有一種盛氣凌人的、勇悍的甚至是目空一切的神態,這可能是因為他被夕陽的光輝照得眼睛發花,顯出一些怪相,或者面部有些畸形的地方;他的嘴唇太短而嚮後翹起,從牙肉那裏露出一排又長又白的牙齒。
阿申巴赫用一半是觀賞、一半是好奇的眼光凝神註視着這位陌生人,但這種註視似乎缺乏考慮,因為他猛然發覺那個人直楞楞地回瞪他一眼,目光惡狠狠地富有敵意,有一種迫使他的眼鋒縮回的威力。這下子可刺痛了阿申巴赫,他轉過身來開始沿着圍籬走去,暫且决定不去註意這個人。不一會,他就把他忘了。不知是那個陌生人的逍遙姿態對他的想象力起了作用呢,還是某種肉體因素或精神因素在起作用,他衹十分驚異地覺得內心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心裏亂糟糟的,同時滋長着一種青年人想到遠方去漫遊的渴望,這種意念非常強烈,非常新奇——這是一種早已磨滅、久已淡忘的意願——因而他兩手反剪在背後,一動不動地呆立在那裏,目不轉睛地瞧着地面,審察着自己的心緒和意嚮。
這不過是對旅行的熱望而已,別的沒有什麽。但它確實來得那麽突然,那麽激動人心,甚至近乎一種幻覺。他的欲望顯得一清二楚了。他早晨工作時起一刻也不能平息的那種想象力,描摹出——企圖一下子展現出——五花八門人世間的種種驚險面。他看着。他看到了一幅景色,看到了熱帶地區煙霧彌漫天空下的一片沼澤,潮濕、豐饒而又陰森可怖。這是一片荒原,布滿了島嶼、沼澤和淤泥衝積的河道。在長滿蕨類植物的繁茂叢林中,在肥沃、泉水涌流和奇花異卉競相爭妍、草木叢生的土地上,他看到一棵棵毛茸茸的棕澗樹到處挺立着,還看到一株株奇形怪狀的大樹,樹根有的外露在土壤上,有的嚮下伸到河水裏,粘滯不動的河水反映出緑色的樹蔭,那裏飄動者乳白色的、碗口般大的鮮花,而肩肉高聳、嘴形奇特的怪鳥則站立在淺灘上,一動不動呆呆地嚮旁瞧着。在竹林深處節節疤疤的樹幹中間,一隻老虎蹲伏着,兩眼網閃發光——他感到內心因恐懼和神秘的渴望而顫動。這時幻象消失了。阿申巴赫搖搖頭,又沿着石匠鋪子的圍籬走着他的路。
過去——至少從他有機會能任意享受社交的種種好處時起——他一直認為,旅行不過是一種養生之道,有時不得不違背心願去敷衍一下。他為他自己和歐洲廣大人士所提出的繁重任務忙得喘不過氣來,創作的責任感沉重地壓在他的心頭;他非常厭惡娛樂,以致對外面的花花世界感不到任何興趣。他已非常滿足於那些不必遠離自己小天地的人們所能獲得的世間各種見識,因而離開歐洲的事,他一刻也不曾想過。尤其是他的生命力已漸漸衰退,他藝術傢的那種深恐大功不能告成——即擔心工作半途而廢,不能鞠躬盡瘁獻身於事業——的憂慮已再不能輕易排除以後,他幾乎衹在傢居所在的那個可愛的城市裏露面,足跡也不出他那座簡陋的鄉間別墅;那座別墅坐落在山區,他常在那兒度過多雨的夏天。
不過剛纔那種心血來潮的念頭,他很快就用理智和青年時代就養成的自製力壓抑下去,內心恢復了平靜。他的本意是在出國之前,先把工作——工作就是他生命的寄托——完成到某一個階段,至於在世界各地漫遊,就得好幾個月放棄他的工作,這種想法太不痛快、太不着邊際了,不值得認真去考慮。然而他如此意外地受到感染,其原因他可一清二楚。迫切想去遠方邀遊,追求新奇事物,渴望自由、解脫一切和到達忘我境界一他承認這些無非是逃避現實的一種衝動,企圖盡力擺脫本身的工作和刻板的、冷冰冰的、使人頭腦發脹的日常事務。可是他還是眷戀着這樣的工作,同時也幾乎喜歡去作那種使人傷透腦筋的、每天都有一番新鮮內容的鬥爭,這是頑強、驕傲、久經考驗的意志力同這一與日俱增的疲勞之間的一場鬥爭,這種疲勞任何人都不會覺察到,而他的作品中也决不會流露出他頭腦失靈或靈感枯竭的任何痕跡。但是弓弦不能綳得太緊,而強烈地激發出來的願望也不能硬加壓抑,這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的。他想到自己的工作,想到昨天和今天不得不離開的地方,因為無論你怎樣煞費苦心,或者發生什麽突如其來的變故,你還是得離開的。他一再想打開或解開這個疙瘩,但最後還是懷着一陣戰慄的厭惡心情退縮了。這裏並沒有特殊的睏難。不過他精神渙散的原因,卻是畏首畏尾,鼓不起勁兒,這表現在他的要求愈來愈高,永遠感不到滿足。當然,這種不滿足從他青年時代起就被看作是他天才的稟性和特質;正因為如此,他的情感才能受到約束,並冷靜下來,因為他知道,人們是容易為輕易得來的收穫和半點成就而心滿意足的。難道他那種硬加壓製的情感現在已開始報復,想遠遠離開他,不願再為他碑藝術增添翅膀,同時還要奪去他表現形式上的一切快慰與歡樂麽?他的創作並不壞,這至少是他長年纍月的成果,他的作品確實可以隨時穩穩地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但即使整個國傢崇仰他,他也並不引以為樂。在他看來,他的作品似乎已缺乏熱情洋溢的特色;熱情洋溢是歡樂的産物,它比任何內在的價值更為可貴,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優點,能使廣大讀者感受到歡樂。他害怕在鄉間過夏,害怕在小屋子內單獨與為他備伙食的女傭和侍候他的男僕在一起;也害怕看到他所熟悉的山峰和懸崖,它們又會把他團團圍住,使他透不過氣來。因此他很需要換換環境,找某個臨時性的憩息之所,消磨消磨時光,呼吸遠方的新鮮空氣,汲取一般新的血液,使夏天過得稍稍滿意些,豐富些。這樣看來,作一番旅行會叫他稱心如意。但不必走得那麽遠,不必一直到有老虎的地方去。在臥車裏睡一夜,在可愛的南方任何一個遊樂場所痛痛快快地歇上三、四個星期……
他這麽想着的時候,電車叮叮鐺鐺的響聲漸漸逼近翁格勒街。上車時,他决心今晚專心研究一下地圖和旅行指南。一上車,他就想回頭看看剛纔逗留時戴草帽的那個遊伴,這片刻的逗留畢竟是很有收穫的。可是那個人已行蹤不明,因為不論在他以前站着的地方,還是下一個車站或車廂裏,都找不到他的影子。
古斯塔夫·阿申巴赫出生在西裏面亞省的L縣城。他是一個高級法官的兒子。他的祖先都是軍官、法官、行政長官之流,這些人為君王和國傢服務,過着嚴謹而相當儉樸的生活。他們中間衹有一個有比較熱忱的心靈,具體的職業是傳教士;至於機敏而富於情感的素質,則是從先輩方面詩人的母親——她是波希米亞一位樂隊指揮的女兒——傢族中得來的。他的臉部有外國人的特徵,這也得自他的母親。刻板拘謹與捉摸不定、熱情奔放的個性相結合,便産生了一個藝術傢,一個不凡的藝術傢。他是那篇描寫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生活的筆調明朗、氣勢磅礴的史詩的作者,同時也是一個勤勉的藝術傢,以他孜孜不倦的精神精心創作了一部名為《馬亞》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形象鮮明,把人類各種各樣的命運都歸結到一個主題思想上;另外他還創作過一部頗有感染力的小說《不幸的人》,它告訴整個年青的一代(他們是應當感恩的):即使一個人的知識到了頂,他仍舊可能保持道德上的堅定性。最後,也是他成熟時期的代表作,是題名為《心靈與藝術》的那篇激動人心的論著,層次井然,修辭工整,富有說服力,因而一些嚴肅的評論傢把它與席勒的《論質樸與傷感之詩》並列。
阿申巴赫一心追求名譽,因而他雖不早熟,但由於筆調精闢犀利,很早就具備成名的條件。幾乎還是一個中學生時,他已出了名。十年以後,他已學會坐在寫字檯面前用優美的、意味深長的辭句處理成批的信稿,使自己的英名保持不衰;信稿內容非簡短不可,因為人們對這位有成就、有威望的作傢硬是提出許多要求。四十歲時,儘管實際工作的重擔與種種變遷使他勞瘁不堪,他還得每天處理一批世界各地人們寄來的、頌揚他的郵件。
他的才能既不同凡響,又毫無怪僻之處,因而贏得廣大讀者的信賴,同時又博得愛挑眼兒的那些行傢們的鼓勵與同情。從少年時代起,各方面都希冀他幹一番事業而且是不平凡的事業,因而青年人那股懶懶散散、逍遙自在的勁兒,他可從來不曾有過。當他三十五歲在維也納病倒時,一位同他結交的細心觀察傢曾發過這樣的議論:“你們看,阿申巴赫的生活老是這個樣子,”說到這裏,講話人把他左手幾個手指捏成一個拳頭:“永遠不可能象這個樣子。”說罷,他張開的那衹手就漫不經心地從安樂椅的靠背上垂下來。這真是一針見血。由於阿申巴赫生來體格並不結實,更顯得他在道德上是一個勇者——他衹是由於責任感纔經常從事緊張的工作,並非生來就能如此。
遵從醫師的勸告,他在童年時代沒有上學,不得不在傢裏受教育。他孤獨地成長,沒有同伴,但他一定很早就認識到他是屬於那種類型的人——這種人欠缺的不是才智,而是才智賴以發揮的體魄。換句話說,他是屬於往往很早嶄露頭角而才華難以持續到晚年那種類型的人。然而他的格言乃是“堅持到底”;在他那本描寫腓特烈大帝的小說裏,他所看到的衹是那位老英雄“堅持到底”這一囑咐的超凡入聖之處,他認為這句話集中體現了在苦難面前堅韌不拔的品德。他非常希望活得久些,因為他認為衹有當一個藝術傢在人生各個階段都能取得典型的成就時,他的藝術造詣纔可說是真正偉大的,有普遍意義的,同時也是真正值得尊敬的。
由於他荏弱的肩膀上擔負着天才應負的種種重任,而且有十分遠大的志嚮,他非常需要紀律——幸而紀律是父族方面遺傳下來的素質。在四十歲或五十歲的時候,一般人都在揮霍無度,沉湎於酒色,或者醉心於遠大的計劃而遲遲未能如願,但他卻不是這樣。每天一早就用冷水淋洗他的胸部和背部,然後擎起一對銀座的長蠟燭,將它們放在稿紙上面,把他從睡眠中積聚起來的精力熱誠地、專心緻志地貢獻給藝術,一次就是二、三小時。某些局外人以為,顯現在《馬亞》中的各種景物以及展示腓特烈大帝英雄業績的波瀾壯闊的史詩,都是作者在某種力量的鞭策下以巨大的精力一氣呵成的明證,這也難怪,事實上,這些作品卻是憑着無數片斷的靈感,靠每時每刻一磚一瓦地辛勤纍積的結果,因而無論就整體或細節來說,都很優美,這是因為創作者有着象徵服他出生地西裏西亞那樣的頑強意志與堅忍不拔的毅力,能專門為一部作品長年纍月嘔心瀝血,把自己最寶貴的時間一心一意地奉獻給創作事業。這樣更顯得他道德上的過人之處。
要使一部傑出的作品能立即發揮深遠的影響,作者的個人命運與同時代廣大群衆的命運之間,必須有某種內在的聯繫,甚至彼此間能引起共鳴。人們不懂得為什麽他們專特名譽奉送給某些藝術作品。他們遠沒有鑒別力,他們衹發覺作品中有成千上萬的優點,因而博得他們的好感是理所當然的。但他們贊揚的真正理由卻難以捉摸,衹是同情而已。有一次,阿申巴赫在一個不很引人註目的地方直截了當地發表過這樣的意見,差不多所有偉大的事物都是“敢於藐視”的,是在跟憂患、痛苦、窮睏、孤獨、病弱、道德敗壞、七情六欲以及各種各樣的障礙坐鬥爭而誕生出來的。這不僅僅是一種見解,而是經驗之談。這正好是他生活的信條,成名的圭臬,也是他工作的訣竅。如果說這些都是最能體現出他的個性的品格與風貌,又有什麽值得驚奇的呢?
關於這位作傢所偏愛的、在他的作品中反復出現的那種新型英雄,一位目光敏銳的評論傢早已作過這樣的分析:他的面貌應當是“智力發達,純樸,有丈夫氣概”,“能在刀光劍影中咬緊守關,巍然屹立,臨危不懼。”這是美麗的,才氣橫溢的,確切的,儘管這種提法似乎太消極些。不過在命運面前能自我剋製,在痛苦中仍能保持風雅,並非衹是一種屈從。這是一種積極的成就,一個明確的勝利;塞巴斯蒂安的形象乃是藝術中最美的象徵——即使就整個藝術而論不一定這樣,但就我們這裏談到的藝術而言,卻確是如此。衹要我們透視一下他所描寫的那個世界,就可看出這一主題的種種形態:例如一種在世人面前一直隱瞞自己腐化墮落的身心的高傲自製力;因情欲而毀容的醜陋——這種醜陋可以將悶燒着的情感餘燼化成一團純潔的烈火,甚至在美的王國裏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即使身體衰弱無能為力,但心靈深處卻進發着光和熱,它的力量足以使整個驕做的民族在他的感召下投身到十字架前;在幹着枯燥、刻板的事務時,仍不失其親切、優雅的舉止、詐騙成性者那種狡詐而充滿風險的生活,以及煞費心機的陰謀詭計——衹要我們想一想人類所有的這些命運(而且類似的命運還有好多),就會禁不住提出這樣的疑問:除了“弱者”的英雄主義之外,究竟是否還有其他的英雄主義。然而不管怎麽說,除了這種英雄主義之外到底還有什麽更能代表時代精神的呢?古斯塔夫·阿申巴赫確實是所有那些辛勤工作、心力交瘁而仍能挺起腰板的人們的代言人,是現代一切有成就而道德高尚的人們的代言人——他們儘管病弱瘦削,財源匱乏,但還是憑藉自己頑強的意志力和智能,設法使自己的業績至少在一個時期內放射出異彩。這些人很多,他們是時代的英傑。他們全都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出來。他們的地位獲得肯定;他們被贊揚,被歌頌。他們對他感恩,把他的聲名傳揚。
他年青幼稚,不識時務;他曾在公衆面前跌過交子,犯過錯誤,暴露出自己的弱點,在言論和著作中不講策略,違反常情。但他畢竟贏得了榮譽,而榮譽,正如他所說,是每個偉大的天才孜孜以求的當然目標。是的,人們可以說,他的整個生涯都是有意識地、頑強地為名譽而努力攀登的一生,把人們的猜忌與譏諷等種種障礙都置之腦後。
市民群衆感到興趣的,是生動活潑而並不訴諸理智的通俗易懂的描寫,但熱情奔放、追求絶對真理的青年,卻衹是為作者提出的問題所吸引。阿申巴赫象任何青年人一樣,是熱衷於研究問題的,是信奉絶對真理的。他崇奉理智,在知識的土壤上辛勤耕耘,好容易收穫了播下的種子;他擯棄神秘主義,懷疑天才,對藝術嗤之以鼻——不錯,正當信徒們對他的作品欣賞不已、推崇備至時,他,這個青年藝術傢,卻對藝術的值得爭論的性質和藝術技巧方面發表一些玩世不恭的意見,使二十歲的青年們大驚失色。
可是一顆崇高活潑的心靈,在知識尖利而嚴酷的鋒芒面前似乎會比其他事物面前更加迅速、更加急劇地萎縮下去。確實,青年們一心所追求的目標哪怕如何苦心孤詣,誠心誠意,與大師深邃而果斷的决心相比,就顯得淺薄可笑。大師對知識既排斥又抗拒,掉頭不屑一顧,唯恐知識會使他的意志、行動、感情甚至(哪怕是最低限度)變得麻木不仁,一文不值。《不幸的人》那篇著名的小說,難道不是對當代風靡一時的那種頽廢心理的譴責嗎?小說體現出來的人物,是一個任憑命運播弄的軟弱愚鈍的蠢漢,由於昏聵無能,意志薄弱,竟把自己的妻子推入一個面容光潔的青年人的懷抱裏去,在卑微的境地中了卻殘生。作者這裏用怒不可遏的語言唾棄了受遺棄的人,對道德上的猶疑不决公然表達了他的深惡痛絶之情,對自作自受所招致的苦難不寄予絲毫同情。有一句婆婆媽媽的好心腸活,說什麽“瞭解一切,就是原諒一切”,他認為這句話絲毫沒有骨氣,曾公然加以駁斥。這裏所呈現的,或者已清晰地展示出來的,乃是“公正無私的品質重現的奇跡”。不久,這就明確地成為作者談話的主題,而且帶着某種玄妙的色彩加以強調。多麽奇特的思路啊!莫非正是由於這種品質的“重現”,由於這種新的品德和嚴謹的態度,纔使他在智力上有如此成就,因而人們從那個時候起觀察到他的文風似乎過於華麗秀美,簡潔明澈而又工整,使他的作品此後具有明顯的、甚至是刻意模仿的名傢大師和經典著作的風味?然而超出了知識界限、又為知識(它起阻礙作用和解體作用)所束縛的那種德行——難道它不是又把世界和人們的心靈看得過於簡單化的一種傾嚮,因而也助長了惡勢力,鼓勵了那些該受禁止的
和不合倫常的行徑?這樣,形式上不是有兩重性了嗎?難道“德行”和“缺德”可以同時並存——德行是教養的結果及表現,而缺德,甚至違反德行,則在本質上意味着善惡不分,而且力圖使德行屈膝於自己無限而傲慢不可一世的統治權之下?
不管怎麽樣,發展的本身就是一種命運;那麽,博得廣大公衆同情和信賴的那些人,在行動方面為什麽不該與那些默默無聞的人們有別呢?當一個偉大的天才藝成脫穎而出,能經常明確地意識到他才智的價值,但同時卻裝出出一副孤芳自賞的姿態——其實內心充滿着無法排遣的痛苦與鬥爭——而且還設法讓世人也知道他的才智和名聲時,衹有冥頑不靈的吉卜賽人才感到無聊,會發出嘲笑之聲。此外,在天才的自我形成過程中,有多少喜怒哀樂和惡風逆浪啊!隨着時間的推移,古斯塔夫·阿申巴赫的文章中有一些官腔和教訓隊的味兒,他後幾年的筆調失去了敢想敢說的犀利風格和微妙清新的色彩,變得一本正經,精雕細琢,循規蹈矩,甚至有些公式化。象人們對路易十四的傳統說法那樣,這位年事漸長的作傢在文體方面擯棄了一切普通的字句;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學校當局把他的一些著作選載在規定的教科書中。當一個剛即位的德意志君王在腓特烈大帝史詩作者的五十壽辰授以貴族頭銜時,他認為受之無愧,並不拒絶。
他辛辛苦苦地奔波了幾年,在各處尋找安居的地方,後來纔不失時機地選中慕尼黑作為他永久棲身之所。他住在那裏,學到市民麽對社會名流那種稀有的尊敬。他青年時代就和學者家庭出身的一位姑娘結婚,但婚後衹有一段短時期的幸福生活,不久妻子就去世了。他身邊有一個已婚的女兒,可從來沒有一個兒子。
古斯塔夫·馮·阿申巴赫身材在中等稍下,皮膚黝黑,剃修整潔。他的腦袋同他纖弱的身材相比,顯得太大了些。他頭髮嚮後梳,分開的地方比較稀疏,鬢角處則十分濃密而花白,從而襯托出一個高高的、皺紋密佈而疤痕斑斑的前額。他戴着一副玻璃上不鑲邊的金質眼鏡,眼鏡深陷在粗厚的鼻梁裏,鼻子彎成鈎狀,有一副貴族氣派。他的嘴闊而鬆弛,有時往往突然緊閉,腮幫兒瘦削而多皺紋,長得不錯的下巴稍稍有些裂開。看來,變化多端的命運已在他的頭部留下了印記,因為他的頭老是傷感地歪嚮一邊。不過使作傢面容變形的不是繁重勞碌的事務和生活,而是藝術。在這個額角後面,傳出了伏爾泰和腓特烈大帝對於戰爭問題的精闢言論和動人的答辯;一對睏倦而深陷的眸子透過眼鏡嚮外凝望,曾親眼看到過七年戰爭時期病院中種種血淋淋的恐怖景象。不錯,從個人角度來說,藝術使生活更為豐滿。它使人感更大的歡樂,但也更快地令人衰老。藝術在它的信奉者面上鎸刻着奇妙的幻想與高超的意境,即使這些信徒表面上過着一種幽靜恬淡的生活,但到頭來還會變得吹毛求疵,過分琢磨,疲乏睏倦,神經過敏,而縱情於聲但之娛的人們是不致落到這步田地的。
從那次散步以後,儘管他急於想作一次旅遊,但一些實際事務和文學方面的事務使他又在慕尼黑耽上兩星期左右。終於他通知鄉下,他四星期內就可回到鄉間別墅裏來。他在五月下半月的某一天將乘夜車去的裏雅斯特。在部裏衹逗留二十四小時,第二天早晨就乘船到波拉去。
他所追求的,衹是新奇的事物和無牽無挂的境界。這個目的卻是很快地就能達到的,因此他在亞得裏亞海離伊斯特拉半島海岸不遠的一個小島上住下來。這個小島聞名已有多年,當地居民衣着雖然破爛,但卻五光十色,說話的音調怪裏怪氣的。那裏的懸崖峭壁十分奇麗,下面就是一片大海。但那裏經常下雨,空氣沉悶,旅館裏住的都是些見識淺薄、胸襟偏狹的奧地利人,而且沒有機會接近他所嚮往的大海,因為衹有在鬆軟的沙灘上才能走近它。這些都很使他不快,他感到這裏並不是他應當來的地方。他內心一陣激動,焦躁不安,不知上哪兒去纔好。他細心瞭解輪船的來往路綫,留神註視周圍的一切:突然間,他的目的地油然呈現在他的眼前。如果有人一夜之間决定想去一個無與倫比的、神話般的地方,那麽他該去哪兒呢?這是一清二楚的。他到這兒來幹什麽呢?他錯了。本來他是想到那種地方去旅行的。耽在這兒可不對頭,他毫不遲疑地取消原來的打算。他來到島上約摸十天以後,一隻飛快的汽艇在晨光熹微中經過海面把他和他的行李帶回到軍港,他在這裏登陸以後,衹需馬上經過棧橋到一艘輪船的濕漉漉的甲板上去就行。這衹船是開往威尼斯去的。
這是一隻使用已久的意大利輪船,很舊,被煙灰熏得又黑又髒。阿申巴赫一上船,就有一個骯髒的駝背船員滿臉堆笑地引他到船身深處一間洞穴狀的小艙內,小艙有燈光照明。在小艙的桌子後面,坐着一個嘴角叼着煙頭、帽子一直歪戴到腦後並且長着山羊鬍子的人,他的臉相有幾分象舊時的馬戲團老闆。他用做生意的那種裝腔作勢的姿態接待旅客,簽發票證。“到威尼斯去!”他重複地念着阿申巴赫的申請,一面伸出手臂,把鋼筆浸到斜擺着的墨水瓶中去蘸粘滯滯的墨水。“乘頭等艙到威尼斯去!就這麽辦吧,先生。”他胡亂地寫了一通,拿起一隻匣子把藍色的沙子撒在紙上,然後把沙子放到泥罐裏去,用焦黃的、瘦骨鱗峋的手指把紙折好,重新寫起來。“到威尼斯去旅行,這個地方揀得好!”他一面寫,一面喋喋不休地說。“啊!威尼斯!多美的城市!對有教養的人來說,這個城市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因為它過去有一段光榮的歷史,現在還是很有魔力!”他行動敏捷,空話連篇,有些招搖撞騙的味兒,好象他擔心那位旅客威尼斯之行的决心還會動搖似的。他勿匆忙忙地算賬,把找剩的錢放在污跡斑斑的臺布上,幹起來象賭場裏收儲金的那樣利落。“先生,願您稱心如意!”他象演戲般的鞠了一躬。“能夠侍候您,我感到不勝榮幸!……再來一位!”他接下去馬上揚起胳膊喊着,象有一大批旅客魚貫地等在門口,雖然,實際上再也沒有什麽人要辦手續。於是阿申巴赫回到甲板上。
他把一隻手臂靠在欄桿上,望着到碼頭來徜徉的、想目送輪船開出的閑散的人群,然後再口頭觀察同船的旅客。二等艙的男男女女都蹲在甲板上,他們拿箱子和行李包當作座位。頭等艙的旅伴中還有一群青年,看去象是波拉城裏商業部門的夥計,他們聚在一起嬉笑,鬧哄哄的,為意大利之行顯得興高采烈。他門叫叫嚷嚷地談着本行工作,說着笑着,手舞足蹈,洋洋自得,而且還大聲喚呼那些挾着公文包沿港口大街去幹公事的同事們;對於這些憑着欄桿油嘴滑舌打趣的夥計們,他們也揮動手杖作出嚇唬的姿態。其中有一個人穿着過時的淡黃色夏衣,係着一條紅領帶,戴着一頂引人註目的巴拿馬草帽;他歡騰雀躍,拉開嗓門直叫,聲音比任何人都響。但阿申巴赫還不及稍稍定神細細打量他一下,就大吃一驚地發現他可不是一個青年人。不容懷疑,他是一個老頭兒。他的眼圈和嘴角都布滿了皺紋。他面頰上的那層淡紅色不過是胭脂;周圍鑲有彩色花邊的巴拿馬草帽下面棕色的頭髮,其實卻是假發;脖子萎縮,青筋畢露,一根根翹起的鬍子和下巴下面的小絡鬍須,都是染過色的;他笑時露出的一口黃牙,衹不過是一副起碼的假貨;兩衹食指上戴着印章戒指,一雙手完全象老年人一樣。阿申巴赫瞅着這個老傢夥和他的同夥,心裏泛起了一陣反感。難道他們看不出他已是一個老人,已沒有資格穿起奢華絢麗的衣服,也沒有資格去扮演青年人的角色?看來,他們對雜在中間的這個老頭兒已習以為常,把他看作是同一類人。他打趣地用時子推撞他們的胸部,他們也毫不厭惡地報以同樣的玩笑。這是怎麽一回事呢?阿申巴赫把手托在額角上,閉着眼睛,這說明他睡得太少了。在他看來,這一切似乎並不那麽尋常,仿佛他所理解的那個世界已開始象夢境般的漸漸遠去,變得奇形怪狀,衹要他稍稍遮一會兒臉,然後再張開眼睛看,這一切似乎都會停止。但正在這當兒,他猛然有一種浮蕩的感覺,張眼一看,驚奇地發覺灰黑笨重的船體已慢慢離開築堤的海岸。在機器的往復運動下,碼頭與船身之間污濁的、閃閃發光的海水象一條條的波帶,一英寸一英寸地嚮四面擴展,汽船經過一番笨拙的掉頭動作,就昂首駛往大海。阿申巴赫走到右舷,這裏,駝背船員已為他準備好一把躺椅,同時,工作衣上油跡斑斑的一個服務員問他要吃些什麽。
天是灰沉沉的,風中帶着一般潮潤的味兒。港口和小島漸漸落在後面,陸地的各部分很快消失在煙霧迷蒙的地平綫上。一團團為水氣脹大的煙灰,紛紛飄落在洗過的、尚未於透的甲板上。不到一小時,船已張起帆篷,因為天開始下雨了。
我們的旅行者把鬥篷裹在身上,衣兜上放着一本書,休息着。時間不知不覺地在流逝。雨停了,篷布也開始卸下。天邊一望無垠。在幽暗的蒼穹下,展現着一片空曠寂寥、無邊無際的大海。可是在廣漠無垠的空間裏,我們無法憑感覺來衡量時間,我們對時間的概念衹是一片混飩,無從捉摸。在阿申巴赫躺着休息時,奇形怪狀;模糊不清的身影——充作的老頭兒,內艙裏那個長山羊鬍子的管理員一在他的腦海裏晃來晃去,他們做着莫名其妙的手勢,發出夢吃般的鬍言。他睡着了。
中午時,人們叫他到一間走廊模樣的餐廳裏吃午飯,餐廳與臥他的門相通。他在一張長桌的盡頭處用餐,在桌子前端則坐着商行的那批夥計們,其中還有那個老頭兒,他們從十點鐘起就和那位興致勃勃的船長開懷痛飲。這餐飯他吃得很不開心,他匆匆忙忙就吃完了。他不得已走到甲板上,仰望長空,看威尼斯是否即將在遠處閃現。
他一心一意所想的,衹是快快望見威尼斯,因為這個城市在他的心目中一直保持着光輝的形象。但天空和海水卻暗淡無光,一片鉛灰色、有時還降着霧蒙蒙的細雨。他暗自思量,取道水路時望見的威尼斯,也許與他過去取道陸路時所見到的不同吧。他站在前桅旁,眺望着遠方,眼巴巴等着陸地的出現。他想起了某一位曾看到自己所神往的圓屋頂和鐘樓從海浪裏浮現的沉鬱而熱情的詩人,他默誦了詩人的一些佳句,這是詩人當時懷着崇敬和悲喜交集的心情恰到好處地吟詠出來的。某種思緒一旦孕育出來,他就很容易為之激動。他省察了自己那顆真摯而疲乏的心,問漫遊者的內心深處究竟是否還藴蓄着某種新的和迷憫不安,是否還有什麽新的驚險荒唐的想法。
海岸綫終於在右面浮現了,海裏有許多漁船活躍起來,海濱浴場也清晰可見。這時汽船放慢了速度,穿過了以威尼斯命名的狹窄港灣,海濱浴場就掉在背後。它在鹹水湖裏一排雜亂粗陋的房子面前嘎然停住,因它得等待衛生艇前來檢驗。
一小時過去了,終於開來一隻船。人們趕來一看,原來不是衛生艇。雖然人們並不急,但感到很不耐煩。這時,嘹亮的軍號聲從公園一帶越過水面傳來,這聲音似乎激起了波拉青年們的愛國熱情,於是紛紛來到甲板上,興奮地喝起許多阿斯蒂酒,一面為那邊操演着的步兵縱情歡呼,大聲喝采。可是那個塗脂抹粉的老頭兒和青年們混在一起的情景,看去委實太不順眼。他那副老骨頭的酒量當然及不上那批年富力壯的小夥子們,這時已醉得十分可憐。他站着,搖搖晃晃,目光癡呆,一支香煙夾在瑟瑟發抖的手指中間,醉得前俯後仰,好容易纔維持住身體的平衡。他再走一步恐怕就要跌交,動也不敢動一下;但可憐的是他依然興致勃勃,誰走近他的身邊,他就拉住誰的衣扣,結結巴巴他說些什麽,扭動着身子,吃吃地笑着,並且伸出那衹戴戒指的、皺紋密佈的食指,顯得又蠢又可笑,他莫名其妙地用舌尖舔着嘴角,令人作嘔。阿申巴赫看到這副景象,不禁皺起眉頭,心裏怪不自在。這時他又感到一陣昏眩,仿佛周圍的世界又稍稍地、無可阻擋地換了一個樣,變得光怪陸離,醜惡可笑。環境不允許他再仔細想下去,因為機艙的引擎又砰然一聲發動起來,輪船經過聖馬科運河,又繼續它那臨近目的地時遽然中止的航行。
這樣,他又一次看到那令人嘆賞不已的登陸地點。建築群的結構燦爛奪目,絢麗多彩,這是共和國為前來觀光的海員們興建的,好叫他們看了五體投地:宮殿和“奈何橋”輕巧華麗;海岸邊矗立着刻有獅子和聖像的柱子,仙人廟的側翼高高聳起,絢麗動人,大門的過道和巨鐘則又是一番壯觀——他環顧四周,感到從陸路搭火車到威尼斯就好比從後門跨人宮殿似的,衹有象他現在那樣乘輪船穿過大海,才能窺見這個城市難以想象的瑰麗全貌。
引擎停止了。平底船爭先恐後地劃過來,上岸的舷梯也搭好了。海關人員登上輪船,執行任務;旅客現在可以開始上岸。阿申巴赫要雇一隻平底船,以便把他本人和行李帶到來往於威尼斯與海濱浴場之間的汽船的浮碼頭裏,因為他想在海濱住下來。他們同意了他的建議,並把他的要求大聲嚮水面上傳達。水面上,平底船船夫正操着本地方言爭論不休。他下船的事又為了箱子問題延擱下來,他們竟然費了很大的力氣纔把它從梯子般的扶梯上拖下來。因此有好幾分鐘工夫,他無法擺脫那位面目可憎的老頭兒的糾纏。老頭兒已喝得神志不清,居然要嚮這位陌生人正式道別。“我們祝您住在這兒一切最最稱心如意!”他打躬作揖喃喃地說。“請發發好心,不要忘記我們!An revoir,excusez und bonjour,(法文:再見,請原諒,早安。)我尊敬的先生!”他嘴裏淌着口水,眨巴着眼睛,舔着嘴角,下巴上染過色的鬍子在衰老的嘴唇旁邊一根根直竪起來。“請代嚮我們問好,”他嘟噥着,兩個手指尖頭一直放到嘴邊,“請代嚮我們為那個親愛的美人兒問好,為那個……最最……可愛的、最最……漂亮的小親親問好……!”說到這裏,他上面的假牙托板突然從上齶落到下唇邊,阿申巴赫就乘此溜之大吉。“嚮親愛的……親愛的美人兒問好!”他背後還聽到空蕩蕩的、含糊不清的聲音和格格的笑聲,但這時他已扶住繩子結成的欄架,爬下船梯了。
可是一顆崇高活潑的心靈,在知識尖利而嚴酷的鋒芒面前似乎會比其他事物面前更加迅速、更加急劇地萎縮下去。確實,青年們一心所追求的目標哪怕如何苦心孤詣,誠心誠意,與大師深邃而果斷的决心相比,就顯得淺薄可笑。大師對知識既排斥又抗拒,掉頭不屑一顧,唯恐知識會使他的意志、行動、感情甚至(哪怕是最低限度)變得麻木不仁,一文不值。《不幸的人》那篇著名的小說,難道不是對當代風靡一時的那種頽廢心理的譴責嗎?小說體現出來的人物,是一個任憑命運播弄的軟弱愚鈍的蠢漢,由於昏聵無能,意志薄弱,竟把自己的妻子推入一個面容光潔的青年人的懷抱裏去,在卑微的境地中了卻殘生。作者這裏用怒不可遏的語言唾棄了受遺棄的人,對道德上的猶疑不决公然表達了他的深惡痛絶之情,對自作自受所招致的苦難不寄予絲毫同情。有一句婆婆媽媽的好心腸活,說什麽“瞭解一切,就是原諒一切”,他認為這句話絲毫沒有骨氣,曾公然加以駁斥。這裏所呈現的,或者已清晰地展示出來的,乃是“公正無私的品質重現的奇跡”。不久,這就明確地成為作者談話的主題,而且帶着某種玄妙的色彩加以強調。多麽奇特的思路啊!莫非正是由於這種品質的“重現”,由於這種新的品德和嚴謹的態度,纔使他在智力上有如此成就,因而人們從那個時候起觀察到他的文風似乎過於華麗秀美,簡潔明澈而又工整,使他的作品此後具有明顯的、甚至是刻意模仿的名傢大師和經典著作的風味?然而超出了知識界限、又為知識(它起阻礙作用和解體作用)所束縛的那種德行——難道它不是又把世界和人們的心靈看得過於簡單化的一種傾嚮,因而也助長了惡勢力,鼓勵了那些該受禁止的
和不合倫常的行徑?這樣,形式上不是有兩重性了嗎?難道“德行”和“缺德”可以同時並存——德行是教養的結果及表現,而缺德,甚至違反德行,則在本質上意味着善惡不分,而且力圖使德行屈膝於自己無限而傲慢不可一世的統治權之下?
不管怎麽樣,發展的本身就是一種命運;那麽,博得廣大公衆同情和信賴的那些人,在行動方面為什麽不該與那些默默無聞的人們有別呢?當一個偉大的天才藝成脫穎而出,能經常明確地意識到他才智的價值,但同時卻裝出出一副孤芳自賞的姿態——其實內心充滿着無法排遣的痛苦與鬥爭——而且還設法讓世人也知道他的才智和名聲時,衹有冥頑不靈的吉卜賽人才感到無聊,會發出嘲笑之聲。此外,在天才的自我形成過程中,有多少喜怒哀樂和惡風逆浪啊!隨着時間的推移,古斯塔夫·阿申巴赫的文章中有一些官腔和教訓隊的味兒,他後幾年的筆調失去了敢想敢說的犀利風格和微妙清新的色彩,變得一本正經,精雕細琢,循規蹈矩,甚至有些公式化。象人們對路易十四的傳統說法那樣,這位年事漸長的作傢在文體方面擯棄了一切普通的字句;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學校當局把他的一些著作選載在規定的教科書中。當一個剛即位的德意志君王在腓特烈大帝史詩作者的五十壽辰授以貴族頭銜時,他認為受之無愧,並不拒絶。
他辛辛苦苦地奔波了幾年,在各處尋找安居的地方,後來纔不失時機地選中慕尼黑作為他永久棲身之所。他住在那裏,學到市民麽對社會名流那種稀有的尊敬。他青年時代就和學者家庭出身的一位姑娘結婚,但婚後衹有一段短時期的幸福生活,不久妻子就去世了。他身邊有一個已婚的女兒,可從來沒有一個兒子。
古斯塔夫·馮·阿申巴赫身材在中等稍下,皮膚黝黑,剃修整潔。他的腦袋同他纖弱的身材相比,顯得太大了些。他頭髮嚮後梳,分開的地方比較稀疏,鬢角處則十分濃密而花白,從而襯托出一個高高的、皺紋密佈而疤痕斑斑的前額。他戴着一副玻璃上不鑲邊的金質眼鏡,眼鏡深陷在粗厚的鼻梁裏,鼻子彎成鈎狀,有一副貴族氣派。他的嘴闊而鬆弛,有時往往突然緊閉,腮幫兒瘦削而多皺紋,長得不錯的下巴稍稍有些裂開。看來,變化多端的命運已在他的頭部留下了印記,因為他的頭老是傷感地歪嚮一邊。不過使作傢面容變形的不是繁重勞碌的事務和生活,而是藝術。在這個額角後面,傳出了伏爾泰和腓特烈大帝對於戰爭問題的精闢言論和動人的答辯;一對睏倦而深陷的眸子透過眼鏡嚮外凝望,曾親眼看到過七年戰爭時期病院中種種血淋淋的恐怖景象。不錯,從個人角度來說,藝術使生活更為豐滿。它使人感更大的歡樂,但也更快地令人衰老。藝術在它的信奉者面上鎸刻着奇妙的幻想與高超的意境,即使這些信徒表面上過着一種幽靜恬淡的生活,但到頭來還會變得吹毛求疵,過分琢磨,疲乏睏倦,神經過敏,而縱情於聲但之娛的人們是不致落到這步田地的。
從那次散步以後,儘管他急於想作一次旅遊,但一些實際事務和文學方面的事務使他又在慕尼黑耽上兩星期左右。終於他通知鄉下,他四星期內就可回到鄉間別墅裏來。他在五月下半月的某一天將乘夜車去的裏雅斯特。在部裏衹逗留二十四小時,第二天早晨就乘船到波拉去。
他所追求的,衹是新奇的事物和無牽無挂的境界。這個目的卻是很快地就能達到的,因此他在亞得裏亞海離伊斯特拉半島海岸不遠的一個小島上住下來。這個小島聞名已有多年,當地居民衣着雖然破爛,但卻五光十色,說話的音調怪裏怪氣的。那裏的懸崖峭壁十分奇麗,下面就是一片大海。但那裏經常下雨,空氣沉悶,旅館裏住的都是些見識淺薄、胸襟偏狹的奧地利人,而且沒有機會接近他所嚮往的大海,因為衹有在鬆軟的沙灘上才能走近它。這些都很使他不快,他感到這裏並不是他應當來的地方。他內心一陣激動,焦躁不安,不知上哪兒去纔好。他細心瞭解輪船的來往路綫,留神註視周圍的一切:突然間,他的目的地油然呈現在他的眼前。如果有人一夜之間决定想去一個無與倫比的、神話般的地方,那麽他該去哪兒呢?這是一清二楚的。他到這兒來幹什麽呢?他錯了。本來他是想到那種地方去旅行的。耽在這兒可不對頭,他毫不遲疑地取消原來的打算。他來到島上約摸十天以後,一隻飛快的汽艇在晨光熹微中經過海面把他和他的行李帶回到軍港,他在這裏登陸以後,衹需馬上經過棧橋到一艘輪船的濕漉漉的甲板上去就行。這衹船是開往威尼斯去的。
這是一隻使用已久的意大利輪船,很舊,被煙灰熏得又黑又髒。阿申巴赫一上船,就有一個骯髒的駝背船員滿臉堆笑地引他到船身深處一間洞穴狀的小艙內,小艙有燈光照明。在小艙的桌子後面,坐着一個嘴角叼着煙頭、帽子一直歪戴到腦後並且長着山羊鬍子的人,他的臉相有幾分象舊時的馬戲團老闆。他用做生意的那種裝腔作勢的姿態接待旅客,簽發票證。“到威尼斯去!”他重複地念着阿申巴赫的申請,一面伸出手臂,把鋼筆浸到斜擺着的墨水瓶中去蘸粘滯滯的墨水。“乘頭等艙到威尼斯去!就這麽辦吧,先生。”他胡亂地寫了一通,拿起一隻匣子把藍色的沙子撒在紙上,然後把沙子放到泥罐裏去,用焦黃的、瘦骨鱗峋的手指把紙折好,重新寫起來。“到威尼斯去旅行,這個地方揀得好!”他一面寫,一面喋喋不休地說。“啊!威尼斯!多美的城市!對有教養的人來說,這個城市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因為它過去有一段光榮的歷史,現在還是很有魔力!”他行動敏捷,空話連篇,有些招搖撞騙的味兒,好象他擔心那位旅客威尼斯之行的决心還會動搖似的。他勿匆忙忙地算賬,把找剩的錢放在污跡斑斑的臺布上,幹起來象賭場裏收儲金的那樣利落。“先生,願您稱心如意!”他象演戲般的鞠了一躬。“能夠侍候您,我感到不勝榮幸!……再來一位!”他接下去馬上揚起胳膊喊着,象有一大批旅客魚貫地等在門口,雖然,實際上再也沒有什麽人要辦手續。於是阿申巴赫回到甲板上。
他把一隻手臂靠在欄桿上,望着到碼頭來徜徉的、想目送輪船開出的閑散的人群,然後再口頭觀察同船的旅客。二等艙的男男女女都蹲在甲板上,他們拿箱子和行李包當作座位。頭等艙的旅伴中還有一群青年,看去象是波拉城裏商業部門的夥計,他們聚在一起嬉笑,鬧哄哄的,為意大利之行顯得興高采烈。他門叫叫嚷嚷地談着本行工作,說着笑着,手舞足蹈,洋洋自得,而且還大聲喚呼那些挾着公文包沿港口大街去幹公事的同事們;對於這些憑着欄桿油嘴滑舌打趣的夥計們,他們也揮動手杖作出嚇唬的姿態。其中有一個人穿着過時的淡黃色夏衣,係着一條紅領帶,戴着一頂引人註目的巴拿馬草帽;他歡騰雀躍,拉開嗓門直叫,聲音比任何人都響。但阿申巴赫還不及稍稍定神細細打量他一下,就大吃一驚地發現他可不是一個青年人。不容懷疑,他是一個老頭兒。他的眼圈和嘴角都布滿了皺紋。他面頰上的那層淡紅色不過是胭脂;周圍鑲有彩色花邊的巴拿馬草帽下面棕色的頭髮,其實卻是假發;脖子萎縮,青筋畢露,一根根翹起的鬍子和下巴下面的小絡鬍須,都是染過色的;他笑時露出的一口黃牙,衹不過是一副起碼的假貨;兩衹食指上戴着印章戒指,一雙手完全象老年人一樣。阿申巴赫瞅着這個老傢夥和他的同夥,心裏泛起了一陣反感。難道他們看不出他已是一個老人,已沒有資格穿起奢華絢麗的衣服,也沒有資格去扮演青年人的角色?看來,他們對雜在中間的這個老頭兒已習以為常,把他看作是同一類人。他打趣地用時子推撞他們的胸部,他們也毫不厭惡地報以同樣的玩笑。這是怎麽一回事呢?阿申巴赫把手托在額角上,閉着眼睛,這說明他睡得太少了。在他看來,這一切似乎並不那麽尋常,仿佛他所理解的那個世界已開始象夢境般的漸漸遠去,變得奇形怪狀,衹要他稍稍遮一會兒臉,然後再張開眼睛看,這一切似乎都會停止。但正在這當兒,他猛然有一種浮蕩的感覺,張眼一看,驚奇地發覺灰黑笨重的船體已慢慢離開築堤的海岸。在機器的往復運動下,碼頭與船身之間污濁的、閃閃發光的海水象一條條的波帶,一英寸一英寸地嚮四面擴展,汽船經過一番笨拙的掉頭動作,就昂首駛往大海。阿申巴赫走到右舷,這裏,駝背船員已為他準備好一把躺椅,同時,工作衣上油跡斑斑的一個服務員問他要吃些什麽。
天是灰沉沉的,風中帶着一般潮潤的味兒。港口和小島漸漸落在後面,陸地的各部分很快消失在煙霧迷蒙的地平綫上。一團團為水氣脹大的煙灰,紛紛飄落在洗過的、尚未於透的甲板上。不到一小時,船已張起帆篷,因為天開始下雨了。
我們的旅行者把鬥篷裹在身上,衣兜上放着一本書,休息着。時間不知不覺地在流逝。雨停了,篷布也開始卸下。天邊一望無垠。在幽暗的蒼穹下,展現着一片空曠寂寥、無邊無際的大海。可是在廣漠無垠的空間裏,我們無法憑感覺來衡量時間,我們對時間的概念衹是一片混飩,無從捉摸。在阿申巴赫躺着休息時,奇形怪狀;模糊不清的身影——充作的老頭兒,內艙裏那個長山羊鬍子的管理員一在他的腦海裏晃來晃去,他們做着莫名其妙的手勢,發出夢吃般的鬍言。他睡着了。
中午時,人們叫他到一間走廊模樣的餐廳裏吃午飯,餐廳與臥他的門相通。他在一張長桌的盡頭處用餐,在桌子前端則坐着商行的那批夥計們,其中還有那個老頭兒,他們從十點鐘起就和那位興致勃勃的船長開懷痛飲。這餐飯他吃得很不開心,他匆匆忙忙就吃完了。他不得已走到甲板上,仰望長空,看威尼斯是否即將在遠處閃現。
他一心一意所想的,衹是快快望見威尼斯,因為這個城市在他的心目中一直保持着光輝的形象。但天空和海水卻暗淡無光,一片鉛灰色、有時還降着霧蒙蒙的細雨。他暗自思量,取道水路時望見的威尼斯,也許與他過去取道陸路時所見到的不同吧。他站在前桅旁,眺望着遠方,眼巴巴等着陸地的出現。他想起了某一位曾看到自己所神往的圓屋頂和鐘樓從海浪裏浮現的沉鬱而熱情的詩人,他默誦了詩人的一些佳句,這是詩人當時懷着崇敬和悲喜交集的心情恰到好處地吟詠出來的。某種思緒一旦孕育出來,他就很容易為之激動。他省察了自己那顆真摯而疲乏的心,問漫遊者的內心深處究竟是否還藴蓄着某種新的和迷憫不安,是否還有什麽新的驚險荒唐的想法。
海岸綫終於在右面浮現了,海裏有許多漁船活躍起來,海濱浴場也清晰可見。這時汽船放慢了速度,穿過了以威尼斯命名的狹窄港灣,海濱浴場就掉在背後。它在鹹水湖裏一排雜亂粗陋的房子面前嘎然停住,因它得等待衛生艇前來檢驗。
一小時過去了,終於開來一隻船。人們趕來一看,原來不是衛生艇。雖然人們並不急,但感到很不耐煩。這時,嘹亮的軍號聲從公園一帶越過水面傳來,這聲音似乎激起了波拉青年們的愛國熱情,於是紛紛來到甲板上,興奮地喝起許多阿斯蒂酒,一面為那邊操演着的步兵縱情歡呼,大聲喝采。可是那個塗脂抹粉的老頭兒和青年們混在一起的情景,看去委實太不順眼。他那副老骨頭的酒量當然及不上那批年富力壯的小夥子們,這時已醉得十分可憐。他站着,搖搖晃晃,目光癡呆,一支香煙夾在瑟瑟發抖的手指中間,醉得前俯後仰,好容易纔維持住身體的平衡。他再走一步恐怕就要跌交,動也不敢動一下;但可憐的是他依然興致勃勃,誰走近他的身邊,他就拉住誰的衣扣,結結巴巴他說些什麽,扭動着身子,吃吃地笑着,並且伸出那衹戴戒指的、皺紋密佈的食指,顯得又蠢又可笑,他莫名其妙地用舌尖舔着嘴角,令人作嘔。阿申巴赫看到這副景象,不禁皺起眉頭,心裏怪不自在。這時他又感到一陣昏眩,仿佛周圍的世界又稍稍地、無可阻擋地換了一個樣,變得光怪陸離,醜惡可笑。環境不允許他再仔細想下去,因為機艙的引擎又砰然一聲發動起來,輪船經過聖馬科運河,又繼續它那臨近目的地時遽然中止的航行。
這樣,他又一次看到那令人嘆賞不已的登陸地點。建築群的結構燦爛奪目,絢麗多彩,這是共和國為前來觀光的海員們興建的,好叫他們看了五體投地:宮殿和“奈何橋”輕巧華麗;海岸邊矗立着刻有獅子和聖像的柱子,仙人廟的側翼高高聳起,絢麗動人,大門的過道和巨鐘則又是一番壯觀——他環顧四周,感到從陸路搭火車到威尼斯就好比從後門跨人宮殿似的,衹有象他現在那樣乘輪船穿過大海,才能窺見這個城市難以想象的瑰麗全貌。
引擎停止了。平底船爭先恐後地劃過來,上岸的舷梯也搭好了。海關人員登上輪船,執行任務;旅客現在可以開始上岸。阿申巴赫要雇一隻平底船,以便把他本人和行李帶到來往於威尼斯與海濱浴場之間的汽船的浮碼頭裏,因為他想在海濱住下來。他們同意了他的建議,並把他的要求大聲嚮水面上傳達。水面上,平底船船夫正操着本地方言爭論不休。他下船的事又為了箱子問題延擱下來,他們竟然費了很大的力氣纔把它從梯子般的扶梯上拖下來。因此有好幾分鐘工夫,他無法擺脫那位面目可憎的老頭兒的糾纏。老頭兒已喝得神志不清,居然要嚮這位陌生人正式道別。“我們祝您住在這兒一切最最稱心如意!”他打躬作揖喃喃地說。“請發發好心,不要忘記我們!An revoir,excusez und bonjour,(法文:再見,請原諒,早安。)我尊敬的先生!”他嘴裏淌着口水,眨巴着眼睛,舔着嘴角,下巴上染過色的鬍子在衰老的嘴唇旁邊一根根直竪起來。“請代嚮我們問好,”他嘟噥着,兩個手指尖頭一直放到嘴邊,“請代嚮我們為那個親愛的美人兒問好,為那個……最最……可愛的、最最……漂亮的小親親問好……!”說到這裏,他上面的假牙托板突然從上齶落到下唇邊,阿申巴赫就乘此溜之大吉。“嚮親愛的……親愛的美人兒問好!”他背後還聽到空蕩蕩的、含糊不清的聲音和格格的笑聲,但這時他已扶住繩子結成的欄架,爬下船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