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地理类>> 樊綽 Fan Chao   中國 China   唐代   (?863年)
蠻書
  記載南詔史事的史書。又名《雲南志》、《雲南記》、《雲南史記》、《南夷志》、《南蠻志》、《南蠻記》。十捲。唐樊綽撰。樊綽為安南經略使(今越南河內)蔡襲幕僚。862年(唐懿宗鹹通三年),南詔王世隆遣將攻安南,經略使王寬不能禦,朝廷以湖南觀察使蔡襲代王寬為經略使,將兵屯守。樊綽隨行。為了對付南詔,他受蔡襲命,對南詔情況進行調查瞭解,搜集資料並參考前人著作(主要是袁滋《雲南記》),寫成此書。863(唐鹹通四年)南詔軍攻陷交阯,蔡襲戰死,樊綽於城陷時攜帶印信,浮水渡過富良江走免。次年六月受命任夔州(今四川奉節東)都督府長史,復訪問黔、涇、巴、夏四邑民族情況,並參考《後漢書》、《夔城圖經》、王通明《廣異記》等書,為文附於此書第十捲後。書中對南詔統治區的政治、經濟、民族、山川、交通城鎮及境外諸國作了較詳細記述,為現今僅存唐代著述中有關雲南地區之專著,具有極重要的史料價值。自宋、元至明初流傳不絶。《新唐書·藝文志》、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宋史·藝文志》等書均有著錄。此後不見傳本。惟《永樂大典》收入此書,題作《雲南史記》,為明初以來僅有之本。清乾隆間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出,刊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中,復流傳於世。此後福建、廣東有翻刻本,《琳琅秘室叢書》、《漸西村捨匯刊》均收入;桐葉館、知不足齋有單刻本,《雲南備徵志》亦收入,並為一捲,但錯簡訛奪較多,有待校理。今人方國瑜著有《樊綽雲南志概說》,對此書名稱、資料來源、版本等考校精詳。嚮達校註此書,題為《蠻書校註》,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
捲一云南界內途程第一
  安寧城,後漢元鼎二年伏波將軍馬援立銅柱定疆界之所(案:馬援定交阯,為後漢光武帝建武十九年事。元鼎乃西漢武帝紀年,後漢並無此號,蓋樊綽失於考據之誤)。去交阯城池四十八日程。漢時城壁尚存,碑銘並在。
  苴咩(上音斜,下符差切)城,從安南府城至蠻王見坐苴咩城水陸五十二日程,衹計日,無裏數。從安南上水至峰州兩日,至登州兩日,至忠誠州三日,至多利州兩日,至奇富州兩日,至甘棠州兩日,至下步三日,至黎武賁柵四日,至賈男步五日。已上二十五日程,並是水路。大中初,悉屬安南管係,其刺史並委首領勾當。大中八年,經略使苛暴,川洞離心,疆內首領旋被蠻賊誘引,數處陷在賊中。從賈勇步登陸至矣符管一日。從矣符管至麯烏館一日,至思下館一日,至沙雙館一日,至南場館一日,至麯江館一日,至通海城一日,至江川縣一日,至進寧館一日,至鄯闡柘東城一日(案:"柘東,"《舊唐書》及《通鑒》俱作"拓東鬍",三省雲,言開拓東境也,《新唐書》作"柘",從木,與此同)。從柘東節度城至寧寔館一日,安寧館本是漢寧郡城也。從安寧城至竜和館一日,至沙雌館一日,至麯館一日,至沙卻館一日,至求贈館一日,至雲南驛一日,至波大驛一日,至白嚴驛一日,至竜尾城一日。李謐伐蠻於竜尾城,誤陷軍二十萬衆,今為萬人塚。至陽("陽",《新唐書》作"羊")苴咩城一日(蠻王從大和城移在苴咩城。案"蠻王至咩城"十一字,原本誤入正文,今改正)自西川成都府至雲南蠻王府、州、縣、館、驛、江、嶺開塞,並裏數計二千七百二十裏。
  從府城至雙流縣二江驛四十裏,至蜀州新津縣三江驛四十裏,至延貢驛四十裏,至臨邛驛四十裏,至順城驛五十裏,至雅州百丈驛四十裏,至名山縣順陽驛四十裏,至嚴道縣延化驛四十裏,從延化驛六十裏至管長賁關,從奉義驛至雅州界榮經縣南道驛七十五裏,至漢昌六十裏(案:此句上有脫文),屬雅州,城名葛店。至皮店三十裏,至黎州潘倉驛五十裏,至黎武城六十裏,至白士驛三十五裏(過漢源縣十裏),至通望縣本筤驛四十裏(去大渡十裏),至望星驛四十五裏,至清溪關五十裏,至大定城六十裏,至達士驛五十裏(黎、巂二州分界),至新安城三十裏,至菁口驛六十裏,至榮水驛八十裏,至初裏驛三十五裏,至臺登城平樂驛四十裏(古縣,今廢),至蘇祁驛四十裏(古縣),至巂州三阜城四十裏(州城在三阜山上),至沙也城八十裏(故巂州,大和年移在臺登),至儉浪驛八十裏,至俄淮嶺七十裏,下此嶺入雲南界。已上三十二驛,計一千八百八十裏(案:上文惟三十驛,計一千四百九十五裏,與此數不符)。並屬西川管,差官人將軍專知驛務。
  雲南蠻界:從巂州俄淮嶺七十裏至菁口驛,三十裏至芘驛,六十裏至會川鎮,差蠻三人充鎮。五十五裏至目集驛,七十裏至會川,有蠻充刺史,稱會川都督。從目集驛至河子鎮七十裏。瀘江,乘皮船渡瀘水,從河子鎮至末柵館五十裏,至伽毗館七十裏,至清渠鋪八十裏,渡繩橋(《雲南行記》"渠桑驛")。至藏傍館七十四裏,至陽裒館六十裏,過大嶺,險峻極。從陽裒至弄棟城七十裏,本是姚州,舊屬西川。天寶九載,為姚州都督張乾(案:"乾"《唐書》作"虔")陀附蠻所陷。從弄棟城至外彌蕩八十裏,從外彌蕩至求贈館(案:此句下有脫文)。至雲南城七十裏,至波大驛四十裏,至渠藍趙館四十裏,至竜尾城三十裏。從竜尾城至陽苴咩城五十裏,以上一十九驛,計一千五十四裏(案:十九驛,共計一千六十九裏,與此數亦不符)。
  南蠻因姚州之後,屬蠻管係。從邕州路至蠻苴咩城,從黔州路至蠻苴咩城,兩地途程,臣未諳。委伏乞下堂帖令分析。緣南蠻姦猾,攻劫在心,田桑之餘,便昌鬥敵。若不四面徵戰,兇惡難悛。所以錄其城鎮川原,麈黷宸扆。或冀破其蟻聚之衆,永清羌虜之夷。臣披瀝懇忱,無任隕越之至(案:此條乃附載陳說之詞,如後世著書之案語,原本誤連正文,遂令文義格礙,今低一格以別之,後仿此)。
  從石門外出魯望、昆川至雲南,謂之北路。黎州、清溪關出邛部,過會通,至雲南,謂之南路。從戎州南十日程至石門,上有隋初刊記處,雲:"開皇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兼法曹黃榮領始、益二州石匠,鑿石四孔,各深一丈,造偏梁橋閣,通越析州、津州。"蓋史萬歲南徵出於此也。越析州今西河河東一日程,越析州諮長故地也。津州未詳其處。天寶中,鮮於仲通南溪下兵,亦是此路,後遂閉絶。僅五十年來,貞元十年,南詔立功歸化,朝廷發使册命。而邛部舊路方有兆吐蕃請鈔隔關。其年七月,西川節度韋臯乃遣巡官監察御史馬益閉石門路,量行館。石門東崖石壁,直上萬仞,下臨朱提江流,又下入地中數百尺,惟聞水聲,人不可到。西崖亦是石壁,傍崖亦有閣路,橫闊一步,斜亙三十餘裏,半壁架空欹危虛險,其安梁石孔,即隋朝所鑿也。閣外至夔嶺七日程,直經朱提江,下上躋攀,傴身側足,又有黃蠅、飛蛭、毒蛇、短狐、沙虱之類。石門外第三程至牛頭山,山有諸葛古城,館臨水,名馬安渡。上源從阿等路部落,繞蒙夔山,又東折與朱提江合。第五程至生蠻阿部落,第七程至蒙夔嶺,嶺當大漏天,直上二十裏,積陰凝閉,晝夜不分。從此嶺頭南下八九裏,青鬆白草,川路漸平。第九程至魯望,即蠻、漢兩界,舊麯靖之地也。麯州、靖州廢城及邱墓碑闕皆在。依山有阿竿路部落,過魯望第七程至竹子嶺,嶺東有暴蠻部落,嶺西有盧鹿蠻部落。第六程至生蠻磨彌殿部落,此等部落皆東爨烏蠻也。男則發髻,女則散發,見人無禮節拜跪,三譯四譯,乃與華通。大部落則有鬼主,百傢二百牛馬(案:此句未詳),無布帛,男女悉披牛羊皮。第九程至製長館,於是始有門閣廨宇迎候供養之禮,皆漢地。凡從魯望行十二程方始到柘東。
  黎州南一百三十裏有清溪峽,乾元二年置關。關外三十裏即巂州界也。行三百五十裏至邛部川,故邛部縣之地也。下南一百三十裏至臺登,西南八十裏至普安城,劍南西川節度使重兵大將鎮焉。臺登直北去保塞城八十裏,吐蕃謂之北𠔌,天寶以前巂州柳強鎮也。自入吐蕃,更增修嶮,因城下有路嚮曩恭地。𠔌東南一百三十裏至羅山城,天寶以後,吐蕃新築,非國傢舊城。貞元十年十月,西川節度兵馬與雲南軍並力破保塞,大定,獻俘闕下。十一年正月,西川又拔羅山,置兵固守。邛南驛路由此遂通。臺登城直西有西望川,行一百五十裏入麯羅。瀘水從北來,至麯羅縈迥三麯。每中間皆有磨些部落,以其負阻深險,承上莫能攻討同川。邊水左右,總謂之西蠻。邛部東南三百五十裏至勿鄧部落,入鬼主夢衝,地方闊千裏。邛部一姓白蠻,五姓烏蠻。初止五姓,在邛部、臺登中間,皆烏蠻也。婦人以黑繪為衣,其長曳地,又束、欽兩姓在北𠔌,皆白蠻,三姓皆屬。夢衝內受恩賞於國,外私於吐蕃。貞元七年,節度使韋臯使巂州刺史蘇隗殺夢衝,因別立大鬼主。勿鄧南七十裏有兩姓部落。(案:此下當有闕文)
  《蠻書》唐·樊綽
捲二山川江源第二
  金馬山在柘東城蠃山南二十餘裏,高百餘丈,與碧雞山東南西北相對。土俗傳云,昔有金馬,往往出見,山上亦有神祠。從漢界入蠻路,出此山之下。蠃山遍地悉是蠃蛤,故以名焉。
  碧雞山在昆池西岸上,與柘東城隔水相對。從東來者岡頭數十裏已見此山。山勢特秀,池水清澹,水中有碧雞山石,山有洞庭樹,年月久遠,空有餘本。
  玷蒼山(案:玷《唐書》作點),南自石橋,北抵登川,長一百五十餘裏,名為玷蒼。直南北,勸;不甚正。東嚮洱河,城郭邑居,棋布山底。西面陡絶,下臨平川。山頂高數千餘丈,石棱青蒼,不通人路。鼕中有時墮雪。
  囊蔥山在西洱河東隅,河流俯嚙山根。土山無樹石,高處不過數十丈。面對賓居、越析,山下有路,從渠斂趙出登川。
  高黎其山在永昌西,下臨怒江。左右平川,謂之穹賧,湯浪加萌所居也。草木不枯,有瘴氣。自永昌之越賧,途經此山,一驛在山之半,一驛在山之巔。朝濟怒江登山,暮方到山頂。鼕中山上積雪苦寒,夏秋又苦穹賧、湯浪毒暑酷熱。河賧賈客在尋傳羈離未還者為之謠曰:"鼕時欲歸來,高黎其上雪。秋夏欲歸來,無梆穹賧熱。春時欲歸來,平中絡賂絶。"(絡賂,財之名也)
  大雪山在永呂西北,從騰充過寶山城,又過金寶城以北大賧,周迥百餘裏,悉皆野蠻,無君長也。地有瘴毒,河賧人至彼中瘴者,十有八九死。閣羅鳳嘗使領軍將於大賧中築城,管製野蠻。不逾周歲,死者過半,遂罷棄,不復往來。其山上肥沃,種瓜瓠長丈餘,鼕瓜亦然,皆三尺圍。又多薏苡,無農桑,收此充糧。三面皆占大雪山,其高處造天。往往有吐蕃至賧貨易,雲此山有路,去贊普牙帳不遠。
  又有水,源出臺登山,南流過巂州,西南至會州諾賧與東瀘,(此處似有脫漏)古諾水也。源出蕃中節度北,謂之諾矣江,南郎部落,又東折流至尋傳部落,與磨些江合。源出吐蕃中節度西其籠川犛牛石下,故謂之犛牛河。環繞弄視川,南流過橋上下磨些部落,即謂之磨些江。至尋傳與東瀘水合,東北過會同川,總名瀘水。蜀忠武侯諸葛亮伐南蠻,五月渡瀘水處,在弄棟城北,今謂之南瀘。兩岸葭,大如臂脛。川中氣候常熱,雖至鼕,行過者皆襢衣流汗。又東北入戎州界為馬湖,至關邊縣門,與朱提江合,流戎門南城入外江。
  昆池在柘東城西,南百餘裏,四十五裏(案:此四字疑衍文)。水源從金馬山東北來。柘東城北十數餘裏,官路有橋渡此。水闊二丈餘,清深迅急,至碧雞山下,為昆州,因水為名也,土蠻亦呼名滇池(案:今晉寧川中,自有大池,在東南,當是滇池。水不可呼池,乃蠻不能別)。滇池水亦名東昆池,西南繞山,又西北池流為河,過安寧城下。亙水東西,有橋三十,一闊長三百餘步。徒行七日程與瀘水合。又量水川在滇池南兩日程,漢舊黎州也。川中有大池,其水東泄。流處出一石竇中,流水甚廣,石竇甚狹。土蠻雲,忽竇空,百姓憂溺。新豐川亦有大池甚廣。
  瀾滄江,源出吐蕃中大雪山下莎川。東南過聿賫城西,謂之瀨水河,又過順蠻部落。南流過劍川大山之西。瀾滄江南流入海。竜尾城西第七驛有橋,即永昌也。兩岸高險,水迅激。橫亙大竹索為梁,上布簀,簀上實板,仍通以竹屋蓋橋。其穿索石孔,孔明所鑿也。昔諸葛徵永昌,於此築城。今江西山上有廢城遺跡及古碑猶存,亦有神祠廟存焉。
  又麗水,一名祿{曰鬥}江(案:"{曰鬥}"字,字書不載)。源自邏些城三危山下。南流過麗水城西,又南至蒼望。又東南過道雙王道勿川。西過彌諾道立柵,又西與彌諾江合流。過驃國南入於海。水中有蛟竜、鰐魚、烏鰂魚。又有水獸似牛,遊泳則波濤沸涌,狀如海潮。《禹貢》:導黑水至於三危,蓋此是也。或云源當是大月河,恐非也。
  又彌諾江在麗水西,源出西北小婆羅門國。南流過涌腋苴川,又東南至兜彌伽木柵,分流繞柵,居沙灘南北一百裏,東西六十裏。合流正東,過彌臣國,南入於海。
  《蠻書》唐·樊綽
首頁>> 文學>> 地理类>> 樊綽 Fan Chao   中國 China   唐代   (?8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