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自西漢以來,為中國識字人一部人人必讀書。讀《論語》必兼讀註。歷代諸儒註釋不絶,最着有三書。一、何晏《集解》,網羅漢儒舊義。又有皇侃《義疏》,廣輯自魏迄梁諸傢。兩書相配,可謂《論語》古註之淵藪。二、朱熹《集註》,宋儒理學家言,大體具是。三、劉寶楠《論語正義》,為清代考據傢言一結集。
何氏《集解》收入《十三經註疏》中,宋以前人讀《論語》,大率必讀此書。明、清兩代以朱《註》取士,於是讀《論語》必兼讀朱《註》,已八百年於茲。朱《註》不能無誤,清儒考據訓詁之學度越前人,朱《註》誤處均經發正。而清儒持漢、宋門戶之見過嚴,有朱《註》是而清儒刻意立異,轉復失之者。其所駁正,亦復衆說多歧,未歸一是。又考據傢言,辭煩不殺,讀者視為畏途。故今社會流行,仍以朱《註》為主。
民國以來,閩縣程樹德為《論語集釋》,徵引書目,凡十類六百八十種[光案:東大版誤植為“四百八十種”,宜改。]。[光案:“八十種。”之句號,東大版原作“八十種,”之逗號。]異說紛陳,使讀者如入大海,汗漫不知所歸趨。搜羅廣而別擇未精,轉為其失。故《論語》雖為一部中國人人必讀書,註《論語》者雖代不乏人,而就今言之,則仍缺一部人人可讀之註。此餘之《新解》所由作也。
為《論語》作新解,事有兩難。異說既多,貴能折衷,一也。《論語》距今兩千載以上,何晏《集解》距今一千七百年,朱《註》距今八百年,劉氏《正義》距今亦一百六十年。時代變,人之觀念言語亦多隨而變。如何用今代之語言觀念闡釋二千五百年前孔子之遺訓而能得其近是,使古今人相悅而解,二也。
本書取名《新解》,非謂能自創新義,掩蓋前儒。實亦備采衆說,折衷求是,而特以時代之語言觀念加以申述而已。然衆說勢難備列。程氏《集釋》篇幅凡百四十萬字[光案:“凡百四十萬字”,東大版原作“逾兩百萬字”。今實際統計,依字數最密之註解,每頁17行,每行61字,有1243頁,共1288991字。即使加上前數頁之〈目錄〉、〈自序〉、〈凡例〉,亦應不逾百三十萬字。若然,東大版、聯經版俱誤。],而猶多遺漏。本書所采,亦多越出程書之外者。然若專舉一說,存以為是,又使讀者不知有古今衆說之異,亦無以開其聰明,廣其思路,而見義理之無窮。且一說之是,初不限於一人之說。或某得其十之一二,某得其十之八九。或某得其三四而某得其六七。亦有當兼采三傢四傢之說斟酌和會而始得一是者。今既集衆說,凡所采摭,理當記其姓名,詳其出處;[光案:“詳其出處;”之分號,東大版原作“詳其出處,”之逗號。]一則語見本原,一則示不掠美。然就讀者言之,則貴能直就註文而上通《論語》之本義。大義既得,乃加沉潛反復之功。若註文一一稱姓名,列篇題,又勢必照錄原文。原文義旨未盡,復須重加闡發。遇折衷諸傢,則必條列諸傢之說於前,續加融貫之文於後。此可以顯作者之勤搜而博辨,而實無益於讀者之精契與密悟。《新解》旨取通俗,求其為一部人人可讀之註,體求簡要,辭取明淨,乃不得不擺脫舊註格套,務以直明《論語》本義為主。雖違前軌,亦具微衷。抑如朱《註》,義詁事據,多本漢儒,亦不逐一標明。惟引宋儒之說,始必着其姓氏,以見其為一傢之解。餘書非欲成一傢言,僅求通俗易誦覽,自不必一一徵引出處。儻讀者必欲追尋本原,則上舉三書與程氏之《集釋》具在,循此蹤跡,宜可十得七八。縱欲掠美,實亦無從爾。
抑餘之為《新解》,亦非無一二獨得之愚,越出於先儒衆說之外者。然茍非通觀群言,亦無以啓發新知。衆說己見,既如水乳之交融,何煩涇渭之再辨。且作註如筌蹄,意在得魚兔。魚兔既獲,筌蹄可棄,故亦不一一標出也。
本書最先屬稿在民國四十一年春,當時力求通俗,專用白話。成稿未及四分一,乃復悔之。意謂解《論語》,難在義藴,不在文字。欲以通俗之白話,闡釋宏深之義理,費辭雖多,而情味不洽。又務為淺顯,驟若易明,譬如嚼飯哺人,滋味既失,營養亦減。意不如改用文言,惟求平易,較可確切。雖讀者或多費玩索之功,然亦可以凝其神智,而瀎其深慧。惟苦冗雜少閑,乃遂擱置。
嗣於民國四十九年赴美講學耶魯。課務不迫,乃决意改撰,獲成初稿。自美歸後,又絡續修訂,前後三年,粗潰於定。惟體例則一仍最先之舊。先原文,次逐字逐句之解釋,又次綜述一章大旨,最後為《論語》之白話試譯。全書篇幅,當不出三十萬字。其果可以為一部人人可讀之註矣乎?其果能折衷群言而歸於一是矣乎?作者才力所限,謹以待讀者之審正。
中華民國五十二年十月錢穆識於沙田和風臺庽廬
何氏《集解》收入《十三經註疏》中,宋以前人讀《論語》,大率必讀此書。明、清兩代以朱《註》取士,於是讀《論語》必兼讀朱《註》,已八百年於茲。朱《註》不能無誤,清儒考據訓詁之學度越前人,朱《註》誤處均經發正。而清儒持漢、宋門戶之見過嚴,有朱《註》是而清儒刻意立異,轉復失之者。其所駁正,亦復衆說多歧,未歸一是。又考據傢言,辭煩不殺,讀者視為畏途。故今社會流行,仍以朱《註》為主。
民國以來,閩縣程樹德為《論語集釋》,徵引書目,凡十類六百八十種[光案:東大版誤植為“四百八十種”,宜改。]。[光案:“八十種。”之句號,東大版原作“八十種,”之逗號。]異說紛陳,使讀者如入大海,汗漫不知所歸趨。搜羅廣而別擇未精,轉為其失。故《論語》雖為一部中國人人必讀書,註《論語》者雖代不乏人,而就今言之,則仍缺一部人人可讀之註。此餘之《新解》所由作也。
為《論語》作新解,事有兩難。異說既多,貴能折衷,一也。《論語》距今兩千載以上,何晏《集解》距今一千七百年,朱《註》距今八百年,劉氏《正義》距今亦一百六十年。時代變,人之觀念言語亦多隨而變。如何用今代之語言觀念闡釋二千五百年前孔子之遺訓而能得其近是,使古今人相悅而解,二也。
本書取名《新解》,非謂能自創新義,掩蓋前儒。實亦備采衆說,折衷求是,而特以時代之語言觀念加以申述而已。然衆說勢難備列。程氏《集釋》篇幅凡百四十萬字[光案:“凡百四十萬字”,東大版原作“逾兩百萬字”。今實際統計,依字數最密之註解,每頁17行,每行61字,有1243頁,共1288991字。即使加上前數頁之〈目錄〉、〈自序〉、〈凡例〉,亦應不逾百三十萬字。若然,東大版、聯經版俱誤。],而猶多遺漏。本書所采,亦多越出程書之外者。然若專舉一說,存以為是,又使讀者不知有古今衆說之異,亦無以開其聰明,廣其思路,而見義理之無窮。且一說之是,初不限於一人之說。或某得其十之一二,某得其十之八九。或某得其三四而某得其六七。亦有當兼采三傢四傢之說斟酌和會而始得一是者。今既集衆說,凡所采摭,理當記其姓名,詳其出處;[光案:“詳其出處;”之分號,東大版原作“詳其出處,”之逗號。]一則語見本原,一則示不掠美。然就讀者言之,則貴能直就註文而上通《論語》之本義。大義既得,乃加沉潛反復之功。若註文一一稱姓名,列篇題,又勢必照錄原文。原文義旨未盡,復須重加闡發。遇折衷諸傢,則必條列諸傢之說於前,續加融貫之文於後。此可以顯作者之勤搜而博辨,而實無益於讀者之精契與密悟。《新解》旨取通俗,求其為一部人人可讀之註,體求簡要,辭取明淨,乃不得不擺脫舊註格套,務以直明《論語》本義為主。雖違前軌,亦具微衷。抑如朱《註》,義詁事據,多本漢儒,亦不逐一標明。惟引宋儒之說,始必着其姓氏,以見其為一傢之解。餘書非欲成一傢言,僅求通俗易誦覽,自不必一一徵引出處。儻讀者必欲追尋本原,則上舉三書與程氏之《集釋》具在,循此蹤跡,宜可十得七八。縱欲掠美,實亦無從爾。
抑餘之為《新解》,亦非無一二獨得之愚,越出於先儒衆說之外者。然茍非通觀群言,亦無以啓發新知。衆說己見,既如水乳之交融,何煩涇渭之再辨。且作註如筌蹄,意在得魚兔。魚兔既獲,筌蹄可棄,故亦不一一標出也。
本書最先屬稿在民國四十一年春,當時力求通俗,專用白話。成稿未及四分一,乃復悔之。意謂解《論語》,難在義藴,不在文字。欲以通俗之白話,闡釋宏深之義理,費辭雖多,而情味不洽。又務為淺顯,驟若易明,譬如嚼飯哺人,滋味既失,營養亦減。意不如改用文言,惟求平易,較可確切。雖讀者或多費玩索之功,然亦可以凝其神智,而瀎其深慧。惟苦冗雜少閑,乃遂擱置。
嗣於民國四十九年赴美講學耶魯。課務不迫,乃决意改撰,獲成初稿。自美歸後,又絡續修訂,前後三年,粗潰於定。惟體例則一仍最先之舊。先原文,次逐字逐句之解釋,又次綜述一章大旨,最後為《論語》之白話試譯。全書篇幅,當不出三十萬字。其果可以為一部人人可讀之註矣乎?其果能折衷群言而歸於一是矣乎?作者才力所限,謹以待讀者之審正。
中華民國五十二年十月錢穆識於沙田和風臺庽廬
《論語》二十篇開始即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孔子一生為人,即在悅於學而樂於教。人之不知,亦當指不知此上兩端言。故又曰:“若聖與仁,則我豈敢。我學不厭而教不倦。”[2]又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3]則孔子之自居,在學在教,不在求為一聖人。《論語》書中豈不已明言之。
此猶言:“但問耕耘,莫問收穫。”抑且秋收鼕藏之後,豈能不復有春耕夏耘。而且耕耘仗己力,而收穫則不盡在己力。固亦有既盡耕耘之力,而復遇荒歉之來臨者。孔子生前其道不行,又豈孔子之過。孔子五十而知天命[4],此即天命之所在矣。人之為學,又豈能超乎其天之所命。此惟西方人戰勝自然、剋服自然、有此想。[光案:“剋服”,東大版原作“剋復”,當遵聯經版。又,東大版在“戰勝自然”“剋服自然”下無頓號。]中國人則不作此想法[光案:“此想法”,東大版原作“此法”,當遵聯經版。]。知天法天之道,其要乃在此。
顔子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奔逸絶塵,而回瞠若乎後矣。”[5]孔門七十二弟子,師弟子間,莫不尊顔子為好學[6]。後世有孟子,其時群言並興,而楊、墨之言盈天下。孟子則曰:“乃我所願,則學孔子。”[7]又曰:“能言拒楊、墨者,皆聖人之徒也。”[8]又曰:“人皆可以為堯舜。”[9]孟子特以為聖人勉當時之學者。[光案:“學者。”之句號,東大版原作“學者,”之逗號。]後世以孔、孟並稱,而每引孟子語以堯舜自勉。則其為學趨嚮,有時與孔子有相異。
宋代朱子定《語》、《孟》、《學》、《庸》為《四書》,朱子又曾有“顔子細,孟子則較粗”[10]之辨。而學者每喜讀《孟子》書,時若有逾於《論語》。即如朱子同時陸象山已然。而明代王陽明則益見其為然。陽明求為聖人,及其竜場驛自悟乃曰:[光案:“乃曰:”之冒號,東大版原作“乃曰,”之逗號。]“聖人處此,更有何道?”[11]則豈不先世之孔子,亦當學後代之陽明。此乃禪宗一悟成佛,己身成佛,立地成佛之餘意。此語實易引人入歧途,而其流弊有不可勝言者。
朱子為學,則學其前賢如周、張、二程。濂溪教二程:“尋孔顔樂處,所樂何事[12]?”[光案:“教二程:‘尋孔顔樂處,所樂何事?’”,東大版原作“教二程尋孔顔樂處,所樂何事?”,無冒號及引號。]則所學即學其樂,所樂亦樂其學,此與孔子教學尚無大相異。惟橫渠則學之所長,乃在其苦學處。故伊川與橫渠書有雲:“觀吾叔之見,志正而謹嚴,深探遠賾,豈後世學者所嘗慮及。然以大概氣象言之,則有苦心極力之象,而無寬裕溫和之氣。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屢偏而言多窒,小出入時有之。更望完養思慮,涵泳義理,他日當自條暢。”可見橫渠為學,實有似西方哲學家,所學對象多在外,少在己。如其論《易》即然。《易》〈象〉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光案:“自強不息。”之句號,東大版原作“自強不息,”之逗號。]”此亦與孔子意相近。而橫渠之努力,則有引人入歧途處。
餘年六十五,赴美任教於耶魯大學。餘不能英語,課務輕簡,乃草為此註,自遣時日。餘非敢於朱《註》爭異同,乃朱子以下八百年,解說《論語》者屢有其人,故求為之折衷。及近年來,兩目成疾,不能見字。偶囑內人讀此舊註,於文字上略有修改,惟義理則一任舊註。事隔一月,忽悟此序以上所陳之大義,乃作為此書之後序。
中華民國七十六年雙十節錢穆識於臺北外雙溪之素書樓時年九十有三
[1] 光案:參見第1章。
[2] 光案:參見第180章。
[3] 光案:參見第119章。
[4] 光案:參見第20章。
[5] 光案:參見《莊子》〈田子方〉。
[6] 光案:參見第121章,259章。
[7] 光案:參見《孟子》〈公孫醜˙上〉。
[8] 光案:參見《孟子》〈滕文公˙下〉。
[9] 光案:參見《孟子》〈告子˙下〉。
[10] 光案:參見《朱子語類》〈孟子二˙公孫醜上〉。朱子曰:“如今人多將顔子做個柔善底人看。
殊不知顔子乃是大勇,反是他剛果得來細密,不發露。如個有大氣力底人,都不使出,衹是
無人抵得他。孟子則攘臂扼腕,盡發於外。論其氣象,則孟子粗似顔子,顔子較小如孔子。
孔子則渾然無跡,顔子微有跡,孟子,其跡盡見。然學者則須自粗以入細,須見剛硬有所卓
立,然後漸漸加工,如顔子、聖人也。”
[11] 光案:參見《王文成公全書》〈年譜〉,三十七歲在貴陽:“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
[12] 光案:參見《宋元學案》〈濂溪學案˙下〉,明道曰:“昔受學於周茂叔,每令學仲尼顔子樂處,
所樂何事。”。
此猶言:“但問耕耘,莫問收穫。”抑且秋收鼕藏之後,豈能不復有春耕夏耘。而且耕耘仗己力,而收穫則不盡在己力。固亦有既盡耕耘之力,而復遇荒歉之來臨者。孔子生前其道不行,又豈孔子之過。孔子五十而知天命[4],此即天命之所在矣。人之為學,又豈能超乎其天之所命。此惟西方人戰勝自然、剋服自然、有此想。[光案:“剋服”,東大版原作“剋復”,當遵聯經版。又,東大版在“戰勝自然”“剋服自然”下無頓號。]中國人則不作此想法[光案:“此想法”,東大版原作“此法”,當遵聯經版。]。知天法天之道,其要乃在此。
顔子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奔逸絶塵,而回瞠若乎後矣。”[5]孔門七十二弟子,師弟子間,莫不尊顔子為好學[6]。後世有孟子,其時群言並興,而楊、墨之言盈天下。孟子則曰:“乃我所願,則學孔子。”[7]又曰:“能言拒楊、墨者,皆聖人之徒也。”[8]又曰:“人皆可以為堯舜。”[9]孟子特以為聖人勉當時之學者。[光案:“學者。”之句號,東大版原作“學者,”之逗號。]後世以孔、孟並稱,而每引孟子語以堯舜自勉。則其為學趨嚮,有時與孔子有相異。
宋代朱子定《語》、《孟》、《學》、《庸》為《四書》,朱子又曾有“顔子細,孟子則較粗”[10]之辨。而學者每喜讀《孟子》書,時若有逾於《論語》。即如朱子同時陸象山已然。而明代王陽明則益見其為然。陽明求為聖人,及其竜場驛自悟乃曰:[光案:“乃曰:”之冒號,東大版原作“乃曰,”之逗號。]“聖人處此,更有何道?”[11]則豈不先世之孔子,亦當學後代之陽明。此乃禪宗一悟成佛,己身成佛,立地成佛之餘意。此語實易引人入歧途,而其流弊有不可勝言者。
朱子為學,則學其前賢如周、張、二程。濂溪教二程:“尋孔顔樂處,所樂何事[12]?”[光案:“教二程:‘尋孔顔樂處,所樂何事?’”,東大版原作“教二程尋孔顔樂處,所樂何事?”,無冒號及引號。]則所學即學其樂,所樂亦樂其學,此與孔子教學尚無大相異。惟橫渠則學之所長,乃在其苦學處。故伊川與橫渠書有雲:“觀吾叔之見,志正而謹嚴,深探遠賾,豈後世學者所嘗慮及。然以大概氣象言之,則有苦心極力之象,而無寬裕溫和之氣。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屢偏而言多窒,小出入時有之。更望完養思慮,涵泳義理,他日當自條暢。”可見橫渠為學,實有似西方哲學家,所學對象多在外,少在己。如其論《易》即然。《易》〈象〉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光案:“自強不息。”之句號,東大版原作“自強不息,”之逗號。]”此亦與孔子意相近。而橫渠之努力,則有引人入歧途處。
餘年六十五,赴美任教於耶魯大學。餘不能英語,課務輕簡,乃草為此註,自遣時日。餘非敢於朱《註》爭異同,乃朱子以下八百年,解說《論語》者屢有其人,故求為之折衷。及近年來,兩目成疾,不能見字。偶囑內人讀此舊註,於文字上略有修改,惟義理則一任舊註。事隔一月,忽悟此序以上所陳之大義,乃作為此書之後序。
中華民國七十六年雙十節錢穆識於臺北外雙溪之素書樓時年九十有三
[1] 光案:參見第1章。
[2] 光案:參見第180章。
[3] 光案:參見第119章。
[4] 光案:參見第20章。
[5] 光案:參見《莊子》〈田子方〉。
[6] 光案:參見第121章,259章。
[7] 光案:參見《孟子》〈公孫醜˙上〉。
[8] 光案:參見《孟子》〈滕文公˙下〉。
[9] 光案:參見《孟子》〈告子˙下〉。
[10] 光案:參見《朱子語類》〈孟子二˙公孫醜上〉。朱子曰:“如今人多將顔子做個柔善底人看。
殊不知顔子乃是大勇,反是他剛果得來細密,不發露。如個有大氣力底人,都不使出,衹是
無人抵得他。孟子則攘臂扼腕,盡發於外。論其氣象,則孟子粗似顔子,顔子較小如孔子。
孔子則渾然無跡,顔子微有跡,孟子,其跡盡見。然學者則須自粗以入細,須見剛硬有所卓
立,然後漸漸加工,如顔子、聖人也。”
[11] 光案:參見《王文成公全書》〈年譜〉,三十七歲在貴陽:“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
[12] 光案:參見《宋元學案》〈濂溪學案˙下〉,明道曰:“昔受學於周茂叔,每令學仲尼顔子樂處,
所樂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