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农业类>> 白雲翔 Bai Yunxia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55年)
中國古代的生産工具與古代文明
  工具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生産勞動中廣泛接觸和廣泛使用的東西,生産工具是人類的伴生物,始終與人類相伴隨,馬剋思主義經典作傢認為:人類社會區生産別於動物界的特徵是勞動。勞動是從製造生産工具開始的。
  
    法國的思想傢拉法格曾經講過:按照富蘭剋林的說法,人是製造工具的動物。的確,工具使人同動物區別開來,衹要人類存在一天,生産工具就存在一天。生産工具是社會生産力發展的重要的指示器,馬剋思講過:“勞動手段是人類勞動發展的分度尺,機械性的勞動手段,它們的總和稱為生産的骨骼係統和肌肉係統”。生産工具又是最為主要的勞動手段,因此生産工具的發展水平,成為我們判斷社會生産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生産工具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因素,生産工具是生産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馬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來講,生産資料的所有製在生産關係中具有决定性的意義,因此生産工具的製作使用成為我們認識社會經濟形態的重要標志。因此馬剋思講:生産工具所代表的勞動手段是“勞動所在的社會關係的指示器”。
  
    生産工具是一種文化載體和文化現象,是整個古代文明的重要內涵。在它身上就包含着人類的智慧,人類的技術,成為人類物質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産工具的製作、使用、廢棄等等,也同樣凝聚着人們的一種思想觀念,都被打上了人類精神文化的烙印。
  
    根據考古發現、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古代的生産工具,大體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階段。第一個發展階段是生産工具的石器時代,或者說是生産工具的非金屬時代。第二個大的發展階段,進入了青銅器時代。第三個大的發展階段,即鐵器時代,或者說叫古典機具時代。生産工具是人類為了生存和不斷改善生存狀況的産物,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産物,是社會生産力不斷發展的標志,是人類社會不斷地由必然王國嚮自由王國前進的一個縮影。生産工具是古代社會發展的重要的物質基礎,同時呢,它的發生和發展,又受到了社會發展進程的影響和直接製約。
  
    生産工具本身就是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物質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被人們賦予了文化的意義,成為人們觀念形態的反映。生産工具是文化藝術表現的重要內容。生産工具作為古代文化的重要內涵,作為古代文明的重要內涵,既是一種物質文化,又是一種精神文化。
中國古代的生産工具與古代文明
  朋友們好。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中國古代的生産工具與古代文明》,講到這個題目,我想大傢首先問的一個問題是什麽是生産工具?我想生産工具就是從廣義上來說,是人們在生産勞動中作用於勞動對象的人工製造物。舉個例子來說,我們現在走到大街上會看到彈棉花的彈弓,它是生産工具,我們走到工廠裏邊,看到各種機械設備是生産工具,那麽走到建築工地上,看到各種吊車也是屬於生産工具。也就是說,生産工具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生産勞動中,廣泛接觸和廣泛使用的東西,生産工具呢是人類的伴生物,始終與人類相伴隨。馬剋思主義經典作傢認為,人類社會區別於動物界的特徵是勞動。而勞動呢,是從製造生産工具開始的。
  
    我們知道法國的思想傢拉法格曾經講過,按照富蘭剋林的說法,人是製造工具的動物,按英語說是Toolmakinganimal,的確,工具使人同動物區別開來,在地球上衹要人類存在一天,那麽生産工具就存在一天,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生産工具是社會生産力發展的重要的指示器,馬剋思講過:“勞動手段是人類勞動發展的分度尺,機械性的勞動手段,它們的總和稱為生産的骨骼係統和肌肉係統”。那麽生産工具又是最為主要的勞動手段,因此生産工具的發展水平,成為我們判斷社會生産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舉一個例子,我們同樣一個人,用石斧砍伐樹木和用鐵斧砍伐樹木其勞動生産力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道理非常簡單。
  
    第三,生産工具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因素,生産工具是生産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馬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來講,生産資料的所有製在生産關係中具有决定性的意義,因此生産工具的製作使用成為我們認識社會經濟形態的重要標志,因此馬剋思講:生産工具所代表的勞動手段 “是勞動所在的社會關係的指示器”。
  
    今天我要強調的另外一點是生産工具它是一種文化載體和文化現象是整個古代文明的重要內涵。我們知道生産工具是人工製造物,它們既然是人工製造物,在它身上就包含着人類的智慧,人類的技術,成為人類物質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麽生産工具的製作、使用、廢棄等等,也同樣凝聚着人們的一種思想觀念,都被打上了人類精神文化的烙印。很顯然生産工具與我們人類社會是息息相關的,衹要我們人類生存一天,那麽生産工具就會存在一天。
  
    那麽我們要問了,我們為什麽要研究古代的生産工具?大傢知道,正如同世界上一切事物一樣,生産工具也有它自身的歷史。在我國生産工具的發生,可以上溯到兩百萬年前。無論是以18世紀的世界的産業革命為其下限,還是說在中國1911清王朝的滅亡為其下限,生産工具的歷史已經有兩百多萬年。那麽在這兩百萬年的歷史上其中絶大部分屬於古代生産工具的歷史階段,所以我們研究生産工具就必須研究古代的生産工具,我們研究古代的社會歷史,那麽就必須研究古代的生産工具。
  
    那麽我今天來考察古代文明,同樣離不開對古代生産工具的考察。下面我想主要地根據考古發現和近一個世紀的研究成果來看一下中國古代的生産工具,究竟經歷了怎樣一個發展歷程?它在人類社會歷史上發生了什麽樣的作用?它在古代文明中占了一個什麽樣的地位和作用?。
  
    談到古代生産工具,大傢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說古代生産工具發生在什麽時期,它是一個什麽樣子?其實啊!我們作為研究來講,研究古代生産工具,首先也是要搞清楚生産工具的發展歷程,根據考古發現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古代的生産工具,大體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階段。我們想,第一個發展階段呢是生産工具的石器時代或者說是生産工具的非金屬時代。前面講到,人同其他動物的最後的本質的區別是勞動,而勞動又是從製造生産工具開始的。因此人類從製造第一件生産工具開始,從動物界脫離出來以後,那麽,生産工具呢,就登上人類社會歷史的舞臺,也就開始了生産工具的發展歷史。根據考古發現,在我國已經發現了距今兩百萬年前後的最為古老的生産工具。因此,我們說我國的古代生産工具的歷史已經有了兩百多萬年。下面我們看一下畫面。
  
    這是一百七十萬年前的生産工具,也就是打製的石器。那麽最初的生産工具,我們可以說是最簡單的打製的石器以及還有用樹枝木棒砍削而成的最簡單的生産工具,這是兩百萬年前生産工具,石錘,這是兩百萬年前的颳削器。大傢知道丁村是中國非常有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那麽這是丁村出土的生産工具。距今有二十萬年到十萬年前,那麽從兩百萬年前生産工具的發生,到大約五萬年前,雖然生産工具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也有所改進。但是,生産工具總體上說呢,屬於單體生産工具時期,也就是說,它是握在手裏頭直接使用的,而且製造的工藝非常簡單。經過一百多萬年的發展,到了大約距今五萬年前後開始,生産工具發生了它的歷史上的第一次飛躍,即弓箭為代表的復合工具登上了人類歷史的舞臺。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山西朔縣峙峪出土的兩萬八千年前的小刀,它是鑲嵌在骨柄上或者是木柄上使用的,那麽這是兩萬八千年前的石鏃,石鏃呢它的發現表明了弓箭的存在,這是著名的山西沁水下川遺址出土的三萬六千年前到一萬一千年前的石鏃,我們講到石鏃的發現,表明了弓箭的存在。恩格斯講:“弓箭對於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弓箭的發明標志着復合工具的出現,即先製作生産工具的各個部件,然後再組裝在一起。這是生産工具發展史上的第一次大飛躍,從而生産工具的發展,進入到了石器時代的復合工具時期。
  
    大傢知道,距今一萬年前後,人類歷史上發生了第一次的大變革,從考古學上來說叫新石器革命,從歷史上學上來說叫氏族公社革命。這個革命以後呢,人類歷史就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遠古的生産工具呢,就進入了石器時代的磨製石器時期,磨製石器的出現。為什麽出現磨製石器?那麽現在學術界雖然有不同的意見,但是我們綜合起來看,它與人類的定居、人工住居的建造,農業的産生,樹木的砍伐有直接的關係。也就是說,磨製石器是伴隨着定居人工住居的建造和原始農耕的出現而發生的。
  
    從我們剛纔展示的圖片可以看到,在磨製石器時期生産工具達到了非金屬生産工具時代的最高峰,它表現在磨製技術不僅應用於石器的製作,而且應用於骨器等等的製作,穿孔技術,榫卯技術逐漸地發達,以鑲嵌、捆綁、榫卯、套合這種工藝製作的各種復合工具成為生産工具的主流,那麽生産工具中除了大量的石器之外,還有用骨頭、蚌殼做的生産工具,也還有用木頭做的生産工具。
  
    生産工具的種類增多,開始出現專門化的趨嚮,譬如用於砍伐樹木的有斧、錛、鑿,用於耕種的有鏟、鋤,用是收割的鐮刀銍刀,用於狩獵的魚鏢、石球,還有用於紡織的紡輪、針、錐,用於糧食加工的石磨盤,石磨棒,杵、臼等等。另外考古發現表明,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已經發現了槳的遺物。木槳的遺物表明呢,當時已經有了船,當然這種船應該屬於獨木舟。
  
    那麽以上我們說的是石器時代的生産工具的基本狀況。那麽石器時代之後是什麽時代呢?按照我們考古學上的說法是:石器時代以後屬於青銅時代。那麽實際上生産工具呢,也隨之呢又進入了它的第二個大的發展階段,進入了青銅器時代。中國進入青銅器時代,應該是從四千年前後開始的。當時國傢出現在了中華大地上。青銅器,逐步深入到社會生産的實際生活領域,那麽生産工具也隨之進入到它的青銅器時代,在我國實際上青銅生産工具的出現,我們目前最早可以上溯到五千年前後,也就是說,甘肅東鄉林傢發現的青銅刀是我們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青銅生産工具,但是青銅生産工具在實際生活中,得到一定的應用,是四千年前後開始的,也就是二裏頭文化中發現的各種青銅生産工具。我們可以看到它包括了木器加工的斧、錛、鑿,用於漁獵的魚鈎,還有箭頭,各種刀具等等,年代是距今三千九百年,到三千六百年前後,說明青銅生産工具在實際社會生産中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應用。
  
    那麽進入青銅時代之後,各種非金屬生産工具,是不是就立即退出了社會歷史的舞臺。我們回答說是沒有,而是繼續在大量的使用。同時呢,青銅生産工具産生以後,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青銅工具在形態上完全模仿非金屬生産工具製作的。青銅生産工具的發展是從距今三千六百年前後,纔進入一個比較快的發展時期,也就是商代。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商代的青銅生産工具,這個是江西新幹大洋洲商代墓葬出土的生産工具,那麽青銅生産工具發生以後,在生産工具本身結構上,形態上所發生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什麽地方呢?我們可以說,它兩個方面,一個是形態發生了比較大的改變,那麽我們可以看到就是由原來沒有銎,就是裝柄的時候是捆綁的,那麽現在出現了竪銎。因此,生産工具,它的安裝技術應該說是大大地前進了。那麽另外一個方面就是種類的增加,從青銅生産工具産生以後,在非金屬生産工具的基礎上,其種類大大地增加了,而且效率呢,大大地提高了。青銅生産工具發展的高峰時期是春秋時期,並且從春秋時期開始青銅生産工具開始了嚮鐵器生産工具的過渡。那麽青銅時代生産工具除了它本身的形態的改變結構的改變之外,那麽當作為一個時代來講,生産工具還有一個重大的發明,那就是馬車的發明和牛耕的出現。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的馬車,那麽在中國馬車出現於什麽時間?歷史文獻上有記載,說:大禹治水的時候,說是“陸行乘車”。那麽從文獻記載上看,夏代應該是有車的,但是考古發現目前還沒有見到馬車的實物。
  
    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是商代的馬車,儘管當時馬車主要用於戰爭或者貴族乘用,但是車作為一種陸路的交通工具,畢竟登上了人類歷史的舞臺。標志着生産工具的一次大的飛躍。也就是說,在我國生産工具就是馬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同時牛耕出現了,就是用牛來拉犁這種技術出現了。
  
    關於牛耕的發展歷史,過去根據文獻記載,認為商代就有了牛耕,但是我們考古發現也沒有見到牛耕的實物證據,我們現在一般認為牛耕的出現是春秋時期,但不管怎麽樣,作為青銅時代來說,就生産工具的發展來說,牛耕的出現,馬車的出現標志着人類開始了牲畜動力使用,也應該說是人類的生産勞動,不僅僅藉助於勞動本身,而且開始了畜力的使用。
  
    那麽經過青銅時代以後,生産工具的發展進入了它第三個大的發展階段,即鐵器時代,或者說叫古典機具時代。在考古學上,青銅時代之後是鐵器時代,生産工具的發展繼承也同樣是如此。在我國,鐵器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比如說在河北藁城、北京都發現了三千三百年前後的鐵刃銅鉞,那麽這個鐵刃銅鉞呢,它的刃部是用鐵來製作的,但是我們要說明的是當時的鐵是自然隕鐵,而不是人工冶鐵,那麽根據考古發現,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製品,出現在兩千九百年前後的西周晚期,那麽人工冶鐵出現以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也就是到兩千五百年前後,也就是春秋戰國之際,鐵器呢已經有了斧、錛、鑿各種刀具,那麽呢,從而社會歷史進入到鐵器時代。
  
    一般認為春秋戰國之際是鐵器時代的開始,鐵器的使用是古代生産工具發展史上的最後一次大的飛躍。恩格斯講:鐵“是在歷史上起過革命作用的各種原料中,最後和最重要的一種原料。鐵使更大面積的農田耕作,開墾廣阔的森林地區成為可能;它給手工業工人提供了一種極其堅固和銳利的非石頭或當時所知道的其他金屬所能抵擋的工具”。戰國時期,冶鐵業獲得迅速發展,鐵製生産工具在各個生産領域迅速普及開來,到戰國末年,初步完成了鐵製生産工具取代各種非金屬生産工具,以及青銅生産工具的歷史進程,是古代生産工具的發展時期。
  
    考古發現的戰國鐵製生産工具我們現在看到的有砍伐工具,有斧、錛、鋸、鑿、刀等等,手工工具有削刀、錐、鉗、砧等,農具呢有犁、鐝、鍤、鋤、耙、鐮、銍等,畫面上顯示的呢都是戰國時期的鐵製生産工具。
  
    那麽到了秦漢時期,鐵製生産工具走嚮了全面成熟,鐵製生産工具的成熟,一方面是類型的多樣化。和器具形態的變革,譬如說從戰國時期開始,竪銎結構逐漸改變為橫銎結構,大傢看到的這個鐵鐝就是一個非常大的變革,原來竪銎的時候,柄是一種麯尺形的,那麽橫銎鐝出現以後,柄成了直柄,這是在生産工具結構方面一個很重大的變化。
  
    秦漢時期生産工具的多樣化我們從畫面上可以表現出來,由於橫銎的出現,使器具的裝柄更為簡單化更為牢固。另一個方面呢鐵製生産工具在社會生産的各個領域的普及和廣泛使用,譬如舉個例子,就鋸來說,它不僅用於我們一般認為的是木器的加工,而且考古發現證明,在秦漢時期,鋸已經用於金屬的切割,因此我們可以說秦漢時期是我國以鐵製生産工具為代表的我國古代生産工具體係的形成時期。
  
    那麽說到我國古代生産工具體係的形成,除了剛纔說的,鐵製生産工具的全面成熟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古典機具的發展和基本成熟。那麽我們根據考古發現可以看到,在當時的古典機具,耕地的和播種用的以牛和馬為動力的犁發明了,耬車也發明了,提水和灌溉用的桔橰、轆轤也發明了,還有翻車,我們畫面的右側我們看到是在畫像石裏面反映出來當時桔橰的結構,那麽在糧食加工中,除了原來的杵、臼之外,這時候發明了石磨。當然,石磨的發明我們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但是,它的普及是漢代。那麽這個畫面上表明的是當時糧食加工所用的踏碓,所謂踏碓就是用人體的重量藉助人體的重量用腳來踏,大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産效率,另外畫面的右側所反映的是當時一種風扇,這種風扇就是通過人體來搖,進行去除𠔌物的殼,這是當時的風車,這是東漢時期的,但是根據考古發現表明呢,西漢晚期,至少是西漢晚期這種風車呢,已經在黃河流域廣泛地使用了,大傢可以看到從畫面上,它風車的一側是一個踏碓,另外一側是一個風車,也就是把糧食從上面的入口倒進去,通過裏邊風葉的旋轉然後去除𠔌糠,在南方實際上現在有些地方還在使用這種風車。
  
    這個畫面顯示的呢是冶鐵的情況,這個畫面的左側大傢可以看到,它表明是當時冶鐵中已經使用了皮囊這種鼓風的技術。這是當時鼓風皮囊復原的圖,這時紡織中出現了織機,最開始紡織是非常簡單的那麽到了秦漢時期,已經發展成了有這種立式的織機,那麽這兒也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馬車自商代發明以後,在很長一個時期,它主要是用於戰爭和貴族乘用,而在結構上它主要是單轅。剛纔我們看到的畫面它是單轅車,那麽從戰國開始,馬車由單轅嚮着雙轅發展,而且出現了各種不同用途的結構上有不同特點的車輛,而車的動力呢,也由原來的馬發展到有牛車,還有駝車,這表明車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社會生産中開始廣泛使用了。那麽這是貴州出土的東漢的馬車的模型,銅馬車模型。另外就是漢代還發明了獨輪車,我們現在這種獨輪車在很多山區還在繼續使用。船我剛纔講到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就有了獨木船,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到了漢代,船發展得已經比較完備。從我們現在發現的船的模型可以看到,當時不僅已經有了槳,而且有了舵。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就是秦漢時期,隨着鐵製生産工具的全面成熟,古典機具也獲得了高度的發展。因此我們說從戰國秦漢時期及其以後不僅是生産工具的鐵器時代,而且是生産工具的古典機具時代。
  
    那麽秦漢以後,生産工具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它這個時期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雖然在技術上在結構上也有某些改變。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它沒有大的變革。當然宋元時期,有一些不少的發明和改進。但是,秦漢時期形成的生産工具的基本體係沒有改變,秦漢時期所形成的很多生産工具都在繼續使用,甚至使用到今天。我們現在畫面上看到的是魏晉時期的,也就是距今一千七百年前後的,當時耙地的圖畫,這是一千七百年前後魏晉時期犁地的模型,我們跟現代的雲南地區犁地的圖像比較可以看出,那麽秦漢時期形成的犁的基本結構跟現在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那麽這是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俑女士推磨的情景,跟現在有些農村使用推磨情景還是一樣的。到了元代王禎《農書》中所記載的麯柄的轆轤這個在解放前後還在大量使用。這種人力翻車已經不太多見了,但從文獻記載可以發現到了明清時期在很多地方,在河邊是在使用這種人力翻車的。這是一種水轉翻車,通過水做動力,來提升水,這是王禎《農書》中所載的牛轉的翻車。用牛拉一個轉盤,然後進行提水。
  
    總之,秦漢時期所形成的鐵製生産工具以及古典機具,一直延用到明清時期,甚至在我們現代生活中,在現代某些地區還在使用。以上我們簡要地介紹了我國古代生産工具的發展里程,以及在生産工具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重大的發明。使我們看到經過兩百多萬年,尤其是五萬年前復合工具産生之後,中國古代生産工具的一些發展和變化,那麽如何認識古代生産工具是古代文明的重要內涵這些問題呢?我想下面我們分三個方面來講一下。
  
    首先我們講從本質上說,生産工具是什麽?從本質上說生産工具發展改進的根本動力是什麽?我們說,生産工具是人類為了生存和不斷改善生存狀況的産物,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産物,是社會生産力不斷發展的標志,是人類社會不斷地由必然王國嚮自由王國前進的一個縮影。人類從製造第一件生産工具開始,從而從動物界真正地脫離了出來。從此以後,生存成了人類面臨的最根本的、第一的問題。同時不斷地努力改善生存狀況,按照我們現在的話說叫生存得更美好,成了人們的本能,成了人們最根本的需要。於是,最初的人們為了生存、能夠製造簡陋的、簡單的打製石器,以及木器進行採集和狩獵活動。能夠製造皮的衣服來進行裹體,通過採集狩獵獲取簡單的食物進行充腹,並且抗擊野獸的侵襲。
  
    但是當這單體生産工具不能滿足人類生活需要的時候。那麽人們發明了復合的生産工具。也就是說,在五萬年前開始,人們就已經學會了把好鋼用在刀刃上這個道理,實際上復合生産工具的發明,主要是說,根據不同的需要,利用了不同的材質。為了能夠生活得更穩定一些,原來那種移動的遊來遊去的那種生活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於是,人們希望相對永久地定居在一個地方,需要從嚮自然界攫取轉嚮食物的生産。於是人們發明了磨製石器,以及骨頭製的、蚌殼製的工具,用來砍伐林木,挖掘洞穴,建築永久性的住居,開墾土地進行種植,而且進行紡織。
  
    但是,各種非金屬生産工具雖然很容易製作。而且,材料也遍地都是,但是它有一個最大的弱點,是容易破損,而且效率非常低下。那麽人們在實踐中,就學會了冶煉青銅。這裏需要說一下,就是冶煉青銅為代表的冶金術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第二次大飛躍。第一次大飛躍實際是製陶術,製陶術的發明,標志着就是說人們原來的對自然界的物體進行物理加工,轉嚮化學的加工。那麽,冶金術發明以後,標志着人們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達到了一個新的廣度和深度。但是,青銅資源,畢竟還是有限的,而且青銅器在技術不是很發達的時候,它的堅硬程度是不夠的。於是人們又學會了製作鐵製的生産工具,鐵製生産工具的出現和使用,使社會生産力獲得了全面的發展,我們知道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興修水利的第一個高潮時期,不管魏國的漳水十二渠,還是說秦國的都江堰,韓國的鄭國渠,還是秦王朝時期修建的靈渠,這些大型水利設施的建設,都與當時鐵製工具的使用有直接的關係,並且標志着人們開始了對水的改造和利用。
  
    那麽剛纔我們講的這些發明和創造,這些生産工具基本上是靠人體本身來進行勞動的,那麽人們在生産過程中間,有一個很大的願望,就是說不僅生産得要快,而且還要不斷地減輕勞動強度。那麽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就開始發明了畜力的使用,利用牲畜,利用動物來作為動力,來進行生産。同時,人們還想在生産工具的發展過程中間,不僅靠人體本身直接進行勞動,而且發明了各種機具,剛纔我們講到的各種桔橰也好,踏碓也好,石磨也好,風車也好,這些都是一種原始的機具或者原始的機械。它們這些生産工具的發明,不僅改善了人們的生存狀況,提高了勞動生産力,更使人體本身直接能完成的生産勞動,原來不能完成的,現在可以完成了。
  
    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叫桓譚的,他有一本書它就講,講到踏碓它的功效是十倍於原來的杵舂這種方式,那麽水碓呢,它的功效呢,百倍於杵舂。另外,新的生産工具的發明,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狀況,我們現在大傢經常吃面粉,小麥是北方地區的主食之一,在我國小麥的歷史也有五千多年了,但是小麥真正的發展是在戰國及其以後。為什麽呢?與石磨的發明有關係,因為大米是可以進行粒食的,我們煮一煮,蒸一蒸可以吃,但小麥不行,石磨發明以後,面食呢成為人們一個主要的飲食習慣。小麥的種植業也大大地發展了起來。說明生産工具的發展,不僅對生産本身而且對人們生活方式也是有很大的改變。
  
    而水碓的發明,水排的發明,標志人們在利用畜力的同時,還開始了自然力的利用。總之,人為了生存為了生存得更美好,需要不斷地發展生産力,需要從更廣更深的層次呢,去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這就需要不斷地改進生産工具。因此說呀,生産工具發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力,或許就在這裏。當然這裏有一點需要說明,生産工具的發生和發展,並不是孤立的,人類在發明和改進各種生産工具的過程當中,受到了諸多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譬如說人類知識的積纍,生産的技術,對自然界的認識程度,科學技術發展的整體水平,還有不能忽視的一點就是自然環境的製約,那麽這是我們講到生産工具是怎樣發展過來的,它的本質是什麽。
  
    那麽下面我們講生産工具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究竟發生了什麽樣的作用,具有什麽樣的地位。我們認為,生産工具是古代社會發展的重要的物質基礎。同時,它的發生和發展,又受到了社會發展進程的影響和直接製約,首先從理論上來說,馬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産力决定生産關係,經濟基礎又决定上層建築。而生産工具又是社會生産力發展的重要標志。因此可以說,生産工具是古代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因此馬剋思有一句名言,他講:“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産什麽,而在於怎樣生産,用什麽勞動資料生産”。那麽從我們歷史發展的進程上來看,從實踐上來看、從生産工具發展歷史與古代社會歷史發展這種關係上來看,也的確是這樣。當人們僅僅能夠製造簡陋的打製石器的時候,其社會組織結構,處於原始群和血緣公社這麽一個時期。隨着復合工具的出現,也就是大約五萬年前後,五萬年前開始,復合工具出現了,人類社會的組織結構開始由血緣公社嚮氏族公社轉變。在氏族公社時代,生産工具又發展到了以磨製石器為代表的,非金屬生産工具時代的最高峰,社會組織結構處於一個氏族公社時代。當時的社會經濟形態,是生産資料共有,共同勞動,共同消費,這樣一種原始共産制度。我們知道,我國古代金屬生産工具的出現呢,大約是五千年前的事情,而恰恰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社會組織結構,也開始了由氏族公社嚮着王國時代的轉變。那麽我們剛纔講到,說我國國傢的出現,以夏王朝的建立為標志的話,是距今四千年前後的事情,而生産工具由非金屬時代轉變到青銅時代,也是從四千年前後開始的,這個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
  
    儘管說國傢的起源,文明的起源,其因素是很多的,其過程也是非常麯折和復雜的。但是,冶金術、青銅生産工具的發明和使用應該是國傢産生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重要的物質因素之一。同時我們還看到,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社會的又一次大變革時期,開始由王國時代嚮帝國時代轉變。恰恰是這個時期,鐵製生産工具獲得了較大的發展,這樣恐怕也不是一種偶然的巧合。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都知道,關於古代史的分期,郭沫若先生所主張的是春秋戰國封建製,就是從春秋戰國之際開始進入封建時代,那麽它的重要的根據之一,就是鐵器的使用。
  
    秦漢時期,中央集權國傢的成立,帝國時代的到來,從經濟基礎上來說,與當時鐵製生産工具的成熟,和古代生産工具體係的形成,也是有直接的關係,比如說我們文獻記載上說漢初的時候,南越國跟中央的漢王朝、漢朝廷發生關係惡化,漢王朝是采取禁止嚮南越國輸出鐵器作為製裁手段的,說明鐵製生産工具在當時的經濟生活中,具有多麽大的作用。
  
    很顯然生産工具呢,在古代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的物質基礎地位和作用,是非常明顯的。馬剋思也有句名言,他講:“手推磨産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産生的是工業資本傢為首的社會”。當然這有一點需要說明,就是生産工具的發展,對於社會歷史的發展的推動作用也好,製約作用也好,基礎地位作用也好這個關係是很明確的。但是這種關係不是一種簡單的對等關係,對應關係,而是一種“區間”關係。那麽下面我們要說的是生産工具在對古代社會的發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同時,那麽古代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對生産工具的發展,也有很明顯的製約作用,這兒呢,通過兩個例子來說明。
  
    一個例子,我國古代生産工具進入青銅工具的時期是從四千年前開始的,那麽青銅生産工具的發生我們可以上溯到五千年前。為什麽中間有一千年的時間發展的時間差,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說,在國傢産生以後,由於國傢政權由於國傢的機器管理,手工業生産的發展更趨於專門化,青銅的冶鑄成為一種獨立的手工業生産部門。而且在國傢機器的管理下,遠距離的青銅原材料的開採運輸成為可能,而且冶銅技術在提高,規模在擴大。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在我國青銅時代,青銅的禮器、車馬器,青銅的兵器,發展的程度要大大高於青銅的生産工具,而且在各種青銅生産工具當中,農具又非常少,而青銅的手工工具相對的又比較多,那麽這是為什麽?這與當時的社會結構也有直接的關係。當時的青銅冶鑄業完全掌握在貴族的統治者手中,貴族來說它本身是不參加生産勞動的,在他腦子裏邊所註重的是什麽,叫“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就是說為了一個國傢的統治,最根本的是什麽呢?一個是祭祀,一個是軍事,因此呢對統治者來講,它把當時代表生産力發展最高水平的青銅冶鑄業主要是用於與他生活有關係的,與當時的王國統治有直接關係的、政治軍事有關係的一些青銅禮器、車馬器和兵器的製作上,而不太關註生産工具的改進,這是一個方面。
  
    另一個方面,為什麽青銅的手工生産工具發展比較快?而青銅農具發展相對遲緩呢?這與當時的社會結構也有關係,就是說進入王國時期以後,手工業生産部門和農業生産部門,分別獨立為兩大生産部門。手工業生産工具的改進,是發生在手工業生産部門這一個部門內部,而農業生産工具的改進,是發生在兩個生産部門之間。當時,商品交換,就是産品的交換又非常地不發達,因此,製約了農業生産工具的改進。我們根據考古發現可以看到,我國青銅器時代的青銅農具發展的高峰是春秋時期到來的,這與當時的商品經濟的發展也有直接的關係。
  
    在這個問題上,過去學術界有的人從觀念出發,從理論上出發,認為說農業在古代世界是具有决定性的部門,而青銅器又是生産力的最高代表,要發展生産就必須投入大量的青銅生産工具,青銅農具。因此認為商周時期大量地使用了青銅農具,實際上這種說法呀是缺乏歷史根據的,在理論上可以推過來,但是在實踐上是得不到證明的。
  
    那麽另外一個例子,就是秦漢時期,我們講到是我國鐵製生産工具的成熟時期,是古典機具的大發展時期,又是我國古代生産工具體係的形成時期,其社會原因呢,也在於當時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帝國成立以後,對生産工具的發展,起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比如說隨着漢王朝對周邊地區的經營和開發,隨着秦王朝統一六國,大量先進的生産工具,傳播到了周邊地區,比如說現在的像福建廣東、雲南、廣西,這些地區它的鐵製生産工具是隨着秦統一六國的進程,隨着漢代對這些地區的經營而發生的,那麽有的同志或許會問,秦漢以後,同樣是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帝國,為什麽秦漢以後,生産工具的發展相對遲緩了呢?我想這個呢,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結構,社會政治結構也有直接的關係,就秦漢以後的社會歷史來說,從經濟生活上來說呢,我們簡單地講,它的生産呢,不管在農業生産領域,還是在手工業生産領域,它的最根本的特徵屬於小生産,不管是地主經濟還是自耕農經濟,它們主要是一傢一戶的生産方式,經濟生活主要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農業生産上它的生産技術方式是屬於精耕細作為特徵,而秦漢時期形成的生産工具完全能夠滿足當時生産方式的需要,完全能夠滿足當時生産關係的需要。那麽在手工業生産領域,不論是官府手工業,還是說私營手工業,民間手工業,雖然它們的規模有所不同,産品有所不同,但是從本質上說都是屬於個體生産,以及協作生産,屬於作坊生産,那麽秦漢時期所形成的手工業生産工具也基本能夠滿足這種生産方式下生産的需要。因此,生産工具的發展進入遲緩發展的時期。從社會文化思想上來看,我國古代歷來是重農抑商,重本抑末,那麽也就是說,在當時商品經濟並不是太發達,也製約了生産工具的發展。當然,就是秦漢時期定型的很多生産工具,我們剛纔講到在現實生活中,在很多地區,在某些生産領域還在大量使用,我們現在看到木工使用的生産工具呀,很多還是秦漢時期所形成的,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在有些山區,農業種植所采用的生産工具呢,很多也是秦漢時期所形成的,這是為什麽呢?就是說當時所形成的生産工具,無論從結構上,從功能上它能夠滿足社會生産需求的時候,它本身就不會發生變化。因此,兩千多年前形成的很多生産工具,不僅現在在使用,在今後一些時期,在有些地區,有些生産部門裏頭還會得到長期地使用。
  
    那麽最後呢,我們要講一下,為什麽說生産工具是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文明重要的內涵,它為什麽說代表和反映了古代文明。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從以下三點來簡單說明。
  
    第一,生産工具對於社會文化的發展來說,具有基礎性的意義。那麽文化藝術呢,發生和發展需要物質生活做基礎,而物質生活需要物質生産,物質生産又離不開生産工具,因此說,不同的時代,産生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經濟呢,産生不同的文化,而生産工具在經濟生活中,又有基礎性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呢我們說,生産工具對於古代文化的發展,對於古代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譬如說我們原始社會的原始信仰,原始宗教與當時以石器為代表的低下的生産工具和低下的生産力有直接的關係,就是說不同的時代産生的是不同的文化。
  
    我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社會中,古代很多文化現象,其文明的組成部分,它的發生和生産工具還有些直接的關係,四千多年前廣西南部地區,流行着一種大石鏟,我們畫面上看到的,它的長度最長的可以達到七十多釐米,那麽這種石鏟七十多釐米的石鏟製作得非常精緻,顯然已經不是實際生産中所使用的工具了,但是它的確是從生産工具中的石鏟演化出來的。
  
    再舉一個例子就是商周時期代表王權的,代表君權的有一種鉞,有銅鉞,有玉鉞,它當然是從兵器裏頭直接演化出來的,但是追本溯源的話,它的祖先它的祖型是石斧這種東西,也就是說很多禮器儀仗用品,它實際上是從生産工具中演化出來的。
  
    我們很多人可能會對古代的錢幣感興趣,東周時期的三晉兩周地區有一種布錢,實際上從古代的青銅鏟演變出來的,燕國、趙國、齊國的刀幣實際上是從銅刀演變出來的,也就是說生産工具它本身不僅都有基礎性作用,而且對於很多古代的文化有直接的衍生作用。我們知道秦漢時期在我國出現了一種大型的岩洞墓,在山裏頭鑿一個洞穴來埋葬死者,而且出現了大量的畫像石墓,那麽這些屬於一種文化現象來說,它的産生其根本物質基礎的話,與當時鐵製生産工具的普遍使用是有關係的,有直接的關係。如果沒有鐵製生産工具的普遍使用就不會産生這種大規模的石洞穴的開鑿,包括漢代晚期出現了石碑,也實際上與鐵製生産工具使用有直接的關係。魏晉以後,隨着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各地開鑿大型石窟,要開鑿大型石窟,也離不開鐵製生産工具,因此我們講,就是生産工具對於古代文化的發展,精神文化的發展,實際也有基礎性的作用,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我們說生産工具本身就是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物質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被人們賦予了文化的意義,成為人們觀念形態的反映。當然生産工具跟其他東西不一樣,它首先需要的是實用功能,就是說我要做一件生産工具。首先是要能完成我的生産勞動,我要能省事,而且生産率要高,這是它本質的東西,但是在保證生産工具實用功能的同時,人們還追求生産工具的美,在生産工具的結構也好,形態上也好,實際上凝聚了人們的一些思想觀念和精神意識。舉一個例子,復合工具産生五萬年前後開始發生的。那麽也就是說,在骨柄上、木柄上鑲嵌石刃以形成生産工具,就像畫面上所看到的這樣。距今一萬年前開始,這種復合的生産工具,在黃河中下遊地區,迅速地消失了,但是在我國的西北西南東北地區還在大量地流行,成為我國東北西北西南地區半月形文化圈一個重要的物質文化現象。春秋戰國時期,在長江中下遊地區有一種很有特色的生産工具,叫齒刃銅鐮,它的鐮刀的頭部是用青銅來製作的,刃部有鋸齒,而表面還有很多綫紋,那麽這種生産工具它主要分佈在長江中下遊地區,成為這個地區農業文化的一個突出的特徵。
  
    第三點我們講生産工具是文化藝術表現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說從這個方面也可以說生産工具是古代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知道文化藝術來源於生活,而生産工具又是人們日常生産和生活中廣泛使用和接觸到的東西,很自然呢,在文化藝術作品中,會有很多的反映。這兒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我們在河南汝州的閻村發現了六千年前的一件陶缸,這個陶缸的腹部畫了一隻鳥,然後在這個鳥邊上畫了一條魚,畫着一個石斧,對於這幅畫可以進行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是圖騰,有人認為是當時社會生活的表現,不管怎麽樣,就是說從六千多年前開始,人們在繪畫藝術中,已經把生産工具納入了表現的範圍裏頭去。另外我們知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那麽在詩經中間大量的詩歌涉及到了古代的生産工具,因為什麽呢,要描寫勞動場面,就離不開生産工具的描寫。我們知道漢代的畫像石裏邊,壁畫裏邊,漢代以後的壁畫裏邊大量地描繪了當時的生産的場面和生産工具。秦漢以後的很多文學藝術作品裏邊,也有大量的描寫。
  
    總之生産工具作為古代文化的重要內涵,作為古代文明的重要內涵,既是一種物質文化,又是一種精神文化。因此我們說呀,我要研究古代文明的話,應該是離不開研究古代的生産工具。研究古代生産工具,跟我們研究古代社會歷史是一樣的,並不是我們現在閑下來沒事了,“發思古之幽情” ,看看究竟古代有什麽東西好玩?恐怕不僅僅是這個,也不僅僅是說我們搞清楚古代生産工具是怎麽過來的,它還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也就是說我們通過研究古代生産工具,跟我們現代的人提供一些什麽樣的歷史的藉鑒和歷史的啓示,我想關於古代生産工具發展歷史對我們的啓迪、歷史啓示我想至少有四點。
  
    第一點就是說要發展社會生産力,就必須重視改進和發展生産工具。這個在我們剛纔講到的很多方面都表現出這一點。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就必須下大力氣改進和發展生産工具。更進一步說,我們想生存得更好,生活得更美好,就不能忽視生産工具的改進和發展,我想這是一個歷史的啓示。
  
    第二點呢,就是說我們如何來發展生産工具,發展生産工具必須與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你落後了不行,但是超過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也是不行的,發展生産工具呢,還要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自然環境的各種條件相適應。
  
    那麽第三點我們現代來說生産工具要加快發展進程的話,應該是加強生産工具的專業研究發展和商品化進程,應該說呢,商品化進程是發展生産工具的重要途徑,尤其是現代社會來說,為什麽青銅時代,青銅農具的發展遲緩?為什麽秦漢以後,古代生産工具的發展相對遲緩,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生産和使用中間有一個商業橋梁,如果沒有這個橋梁的話,就很難促進生産工具的發展。
  
    那麽最後一點啓示就是,我要說一下,生産工具的發展趨勢是什麽,從生産工具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生産工具發展的趨勢呢主要有兩大趨勢,一種趨勢是叫生産工具功能的專門化,就是生産工具發展越來越細,使用得越來越專門化,從上百萬年前的萬能手斧,到後來逐漸的,比如說用於雕刻的刀子呀,鋸東西的鋸呀,敲東西的錘子呀,它就開始越來越專門,這是一個趨勢,但另外一個趨勢呢叫生産工具的通用性。,也就是說它基本結構上應該是帶有通用性的,衹有這兩方面結合起來,生産工具呢,才能既符合專門生産的要求,又能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推廣和使用。謝謝大傢!
首頁>> 文學>> 农业类>> 白雲翔 Bai Yunxia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