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学论坛>> 宗教小说>> 杜光庭 Du Guangting   中国 China   前蜀   (850年933年)
墉城集仙录
  《墉城集仙录》,唐杜光庭集。道教神仙传记。原为十卷,共录女仙109人,现已佚。《道藏》本为六卷。记载圣母元君、金母元君、上元夫人、昭灵李夫人等三十七位女仙事迹。相传西王母所居为金墉城,女仙归王母所统,所收皆为古今女仙,故以此为书名。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谱录类。另有《云笈七签》卷114-116收录,但只三卷,以西王母为首,录女仙二十七人,与此不大相同,《四库提要》认为系杜光庭原本,而此书为后人增加他书成编。
  
  【墉城集仙录的内容】
  
  《墉城集仙录》者,纪古今女子得道升仙之事也。夫去俗登仙,超凡证道,驻隙马风灯之景,享庄椿蟾桂之龄,变泡沫之姿,同金石之固,长生度世,代有其人。绵历劫年编载经诰玄图秘,灿然可观。神仙得道之踪,或品升上圣,或秩预高真,或统御诸天,或主司列岳,或骑箕浮汉,或隐月奔晨,或朝宴九清,或徊翔八极。开皇已往,劫运之前,三洞宝书,多所详述。洎九皇三古之后,服牛乘马已还,皆辍天府而下拯生灵,由仙曹而暂司宰制。垂法立教,秉国佐时,儒籍史臣备显其事。至有韬光混迹,驾景登晨。或功著岩林,溯烟霞而轻举;或身离嚣浊,控鸾鹤以冲虚;或躬赞帝王;或乐居氓俗。阴功克就,玄德升闻,使鸡犬以俱飞,拔庭除而共举,光于简册,无世无之。昔秦大夫阮苍、汉校尉刘向继有述作,行于世间。
  
  次有《洞冥书》、《神仙传》、《道学传》、《集仙传》、《续神仙传》、《后仙传》、《洞仙传》、《上真记》编次纪录不啻十家。又名山福地之篇,括地山海之说,搜神博物之记,仙方药品之文,旁引姓名,别书事迹,接于闻见,讵可胜言,则神仙之事,焕乎无隐矣。常俗之流或言神仙者必俟身形委谢,魂识成真,而后谓之神仙,非是骨肉升翥,此盖愚瞽未达之甚也。何者?
  
  《真经》云:“得道去世,或隐或显,证道虽一,修习或殊。”故云神仙之道,百数,非一途所限,非一法所拘也。或为真人之友,或为天帝之宾,倏忽而龙驾来迎,参差而云骈遐迈者,则谷希、长里、青光、赤松之例是也。或受书禀,阴景炼形,灵肉再生,前功克懋者,则五老、上帝、四极、真王之例是也。或精诚不易,试难不移,目注昆丘,心朝大帝而得道者,黄观、韦道、微傅君之例是也。况复大洞七变,八禀三图,胎精、斑符、隐芝、曲素、玉精、金液、黄水、秘符、赤树、青英、环刚、绛实、白羽、皇象、九转、八琼,服之而化凤、化龙,饵之而为金、为玉。复有金玉之诀,三皇八景之文,华丹素奏之灵,神虎金真之要,飞行之羽,超虚蹑空,流金之光,摄神制逆,翱翔则翠羽玄翮,控御则飞盖曲晨。七十四方之所修,靡亏毫发;三十七色之所授,渐备羽仪。至或降九锡以腾凌,践七试而贞介,资师秘诀证自我心,历象不能易其坚,雷霆不能骇其听,富贵不能惑其志,声色不能诱其衷,此则我命在我,长生自致。故古今得者,讵可殚论。南真云功满三千,白日升天,弘道无已自致不死,此之谓也。夫神仙之上者,云车羽盖,形神俱飞;其次牝谷幽林,隐景潜化;其次解形托象,蛇蜕蝉飞。然而冲天者为优,尸解者为劣。又有积功未备,累德未彰,或至孝至忠,至贞至烈,或心不忘道,功未及人。寒栖独炼于己身,善行不加于幽显者,太上以其有志,太极以其推诚,限尽而络块神受福者,得为善爽之鬼。地司不制鬼录,不书逍遥,福乡逸乐,遂志年充数足得为鬼仙,然后升阴景之中,居王者之秩,积功累德,亦人仙阶矣。如此则善不徒施,仙固可学,功无巨细,行无洪纤,在立功而不休,为善而不倦也。修习之士,得不勖哉。又一阴一阳,道之妙用,裁成品物,孕育群形,生生不停,新新相续,是以天覆地载,清浊同其功;日照月临,昼夜齐其用。假彼二象,成我三才,故木公主于震方,金母尊于兑泽,男真女仙之位,所治照然。观夫诰籍之中,图传所述,混同载录,未有解张。今按上清七部之经,存注修行之事,日月五星之内,空常飞步之篇,元父玄母以兼行,阳号阴名而具著。纂彼众说,集为一家,女仙以金母为尊,金母以墉城为治,编记古今女仙得道事实,目为《墉城集仙录》。上经曰:“男子得道,位极于真君;女子得道,位极于元君。”此传以金母为主,元君次之,凡十卷矣。广成先生杜光庭撰。(《云笈七签》卷一一四)
  
  【作者杜光庭简介】
  
  杜光庭,字宾至(一作圣宾),自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福建)人(一说长安人或括苍人),生卒年不详。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3),应试不第,乃入天台山修道,颇有声名。僖宗曾召见,赐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内供奉,出入禁中。中和元年(881),黄巢占领长安,杜光庭随僖宗入蜀,遂留成都。后事前蜀王建,为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王衍嗣位后,授道箓于苑中,以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晚年居青城山白云溪,卒年85岁。
  
  杜光庭生平著述很多。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中,他阐述了“道即气”的宇宙本源论。认为道的本质是气,是生成天地人和万物的本源,这是继承了传统元气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而且,他还把这种人成于气的学说纳入道教的修炼思想中,提出了一套清心寡欲、舍恶从善、存三守一以达到返本还源的内修方法。
  
  杜光庭还精研《道德经》,依据唐玄宗注疏,发挥微言大义,著《道德真经广圣义》50卷,对老君的事迹及《道德经》出现的历史背景、《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及其社会意义、以往注解《道德经》的各家和他们的不同意向等,都作了总结和说明。
  杜光庭还著有《道门科范大使集》等10余种道教科仪著作,确立了道教科仪的体系和基本内容。
  
  此外,杜光庭还集有《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历代崇道记》、《墉城集仙录》、《神仙感遇传》等道教地理、历史、神仙传记著作。
  
  总之,杜光庭对道教的各个方面,诸如道教历史、经典、思想源流、神仙怪异、洞天福地、科教斋仪等都有所论述,并做了一定的系统总结工作,是道教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学者之一。
  
  
  【《墉城集仙录》与道教女仙崇拜】
  
  世界各国的宗教都崇神,唯独中国道教才拜仙。仙--《庄子?天地篇》中说:"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许慎的《说文解字》则释为"长生仙去"。可见,仙是中国古人运用浪漫的幻想手法所塑造出的一种肉身长存和精神自由的形象,它特别表达了有限之人对生命永恒的向往。与许多宗教岐视妇女不同,道教从阴阳和合出发,倡导男女在修道上具有平等权利,对妇女抱有一种宽容甚至尊重的态度,从而吸引了众多的女性。与此相应,在宗教信仰上形成了特有的女仙崇拜。中国道教史上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女仙传记,就是唐末道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
  
  杜光庭一生著述甚丰,被收入《道藏》的就有二十多种,内容涉及到道教的方方面面,杜光庭也由此而成为唐代道教学术的集大成者。在杜光庭众多的著作中,《墉城集仙录》六卷1 ,因专门记载了古今历史上三十七位2女子成仙的事迹,而特别富有浪漫色彩和宗教意蕴。这些女仙或出于民间神话传说,或出于史料记载,或由道教人物演化而来。杜光庭以传说中西王母在昆仑山上的仙宫--"墉城"为名3 ,依据道教的理想将她们的事迹汇集起来,营构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女仙谱系。
  
  "男子得道,位极于真君。女子得道,位极于元君。"4 在民间传说和道教史上,影响最大的"元君"一般是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墉城集仙录》中尊称为"金母元君"。值得注意的是,受唐代道教尊奉老子的影响,《墉城集仙录》又将老子的母亲神化为"圣母元君"而置于众女仙之首,从而迎合了唐代社会崇老的风尚和对女仙的尊奉。《墉城集仙录》中说:"圣母元君者,乃洞阴玄和之气凝化成人,亦号玄妙玉女","老君乘日精驾九龙,氤氲渐小,如九色弹丸,自天而下,托孕于元君之胎。"圣母无婚而孕,这与基督教的圣母玛利亚藉圣灵而孕何其相似。"元君怀孕八十一年后,因攀李树而生诞于左胁","元君以其生而白首,故号老子","老君既生,能行九步,步生莲花","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世间之苦,何足乐闻"。这与佛教对释迦牟尼出生的神化如出一辙。《墉城集仙录》通过对"圣母元君"的塑造,既赋予老子超世脱俗、叱吒风云的英雄形象,又强调"老君之圣母者,示天地万物必有禀生之由,师资之本",从而将圣母元君奉为比老子还要至尊的创生天地万物的最高神。这实际上是唐代社会推崇老子、风行女仙崇拜的生动反映。
  
  "圣母元君"之后才是西王母以及她所统领的昆仑系女仙和她的女儿:上元夫人、九天玄女、南极王夫人、云林右英王夫人、云华夫人、紫微王夫人、太真夫人等;然后是道教上清派所崇奉的女仙:照灵李夫人、三元冯夫人、太微玄清左夫人、东华上房灵妃、婴母等;最后是采自一些民间传说中的女仙:麻姑、彭女、弄玉、园客妻、汉中酒妇、女几、湘江二妃、洛川宓妃、阳都女、杜兰香、盱母、东陵圣母、西河少女等。这样,在《墉城集仙录》中就形成了一个有序的女仙谱系。这些女仙身世各异,修道方法不同,但在杜光庭笔下却表现出美、寿、善、神等特点,形象而生动地诠译了道教的终极理想。
  
  在《墉城集仙录》中,杜光庭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女仙超凡脱俗的美丽,不仅使美丽成为女仙不可分离的表相特征,以与男仙相区别,而且还迎合人们对女性一以贯之的审美心理。例如,"金母元君",即西王母,在较早的传说中,她本有十分可怖的形象,《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有人,戴胜(戴胜为有花纹的首饰),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5 这时的西王母被描绘为半人半兽的凶杀女神。然而,随着人们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对生与死进行了一种辩证的理解。如果死亡也就意味着再生,那么,灭杀生命的神也就可能转变为创造生命的神。正是依于这样的观念,西王母也慢慢地由凶杀之神转化为具有创造与管理职能的女仙。晋代时从战国墓葬中出土的《穆天子传》,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周穆王去昆仑山拜见西王母的故事。这时的西王母已是容颜美貌,雍容华贵,年方三十的天界女仙了。在后来的《淮南子》、《汉武帝内传》中,以及道教上清派的著作《真诰》中,西王母被进一步美化、神化、仙化。杜光庭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王母蓬发戴胜,虎齿善啸者,此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那么,王母之真形如何呢?对此,杜光庭作了生动而形象的描绘:"王母乘紫云之辇,驾九色斑麟,带天真之策,佩金刚灵玺。黄锦之服,文彩明鲜,金光奕奕。腰分景之剑,结飞云大绶。头上大华髻,戴太真晨缨之冠,蹑方琼凤之履,可年二十许,天姿蔼;灵颜绝世,真灵人也。"豹尾虎齿、半人半兽的西王母最终被改造成年轻貌美的女仙首领,从而在根本上确立了女仙的唯美主义倾向。杜光庭在《墉城集仙录》不仅将西王母与东王公相配,"共理二气,而养育天地,陶钧万物矣",而且还以她的昆仑山为中心建立了一个汇集了众多女仙的谱系,"西王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6 。这个系列的女仙均以美丽而著称。上元夫人"年可二十余,天姿清耀,灵眸艳服"。南极王夫人"年可十六七许,着锦帔青羽裙,左佩虎书,右带挥灵。形貌真正,天姿晻蔼"7 。这些容貌俊美绝伦、体态婀娜多姿的女仙使道教的得道成仙的宗教理想更加富有美感。
  
  在《墉城集仙录》中,女仙的美丽往往是与青春联系在一起的。人有生必有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希望永葆青春乃至长生不死却是人类永恒的理想,这也成为道教建构得道成仙的神圣理想的基点。杜光庭在《墉城集仙录》中记述了许多通过修道而永葆青春的女仙。例如,商王的女儿昌容"修道于常山,食蓬蔂根二百余年,颜如二十许。"商王的宫女采女"少得养神之道,年二百七十余岁,视之如十五六岁耳。"青春就意味着美丽。太阳女因修道有方,"年二百八十岁,颜如桃花,口如含丹,肌肤充泽,眉鬓如画,光彩射人,视之如十七八者。"8 道教的终极理想就是幻想借助于种种道术来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缚,以达到与永恒之"道"的合一。为了表明这种理想并非虚幻,杜光庭通过文学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富有青春气息的女仙形象来说明,女人通过修道可以达到高寿,但容貌却始终定格在二十岁左右的妙龄少女。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我们寿而美的心理需求。
  
  如果女仙仅仅是永葆青春美貌,那么她只能令人羡慕、赞美,而并不能引起人们的崇拜之心。因为审美体验必须以道德评价为基础。只有建立在道德人格基础上的美感体验,将美的追求与善的目的相一致,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引发人们的敬畏感和崇拜感。道教与其它世界性宗教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它重视人的现世生活,并希望无限地延长生命以享受生活。如何延长生命呢?方法有多种,但都需要一个道德上的补充。道教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经典《太平经》就提出,"寿最为善"、"善自命长,恶自命短",因此想要长生成仙必须先修善行。这种将寿与善相联系的思想在《墉城集仙录》中得到继承和发扬。杜光庭借圣母元君之口而强调"长生之本,惟善为基也",女仙品位的大小也是根据行善的高低来确定的。"万善之基,亦在三业十善相生,至于万善。行善益算,行恶夺算,赏善罚恶,各有职司报应之理,毫分无失。"9行善可以增寿,行恶则要减寿。杜光庭通过善恶行为对人生命的不同影响之对比,强调为善去恶的重要性。但他所说的"善"并非抽象,除了要遵循忠、孝、仁、义等社会伦理道德准则之外,还必须救世济俗,助人为乐,这种对"善"的追求构成了女仙崇拜的社会基础。
  
  在《墉城集仙录》中,女仙们虽不食人间烟火,但却能以自己的特异之神术服务于人间。九天玄女熟谙兵法,经常以救助危难、替天行道的形象出现,以至于成为黄帝之师。掌管不死之药的西王母不仅是女仙之首,也是帝王之师。"昔黄帝讨蚩尤之暴威所未禁",西王母以"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佩符"授予黄帝,使黄帝的能力大增,最终战胜蚩尤;周穆王为寻求不死之国,遍行天下,西王母曾与他在昆仑瑶池相聚;汉武帝好神仙之术,西王母专门下降汉宫,教以长生之道。据说,尘世的帝王通过与女仙的交往而获得了超凡的神术,大大增强了自己的能力。一些普通女仙更是将自己的神异之术服务于人间。在恒山修道的昌容,将自己在山中采紫草所得之钱送给孤寡之人。蚕女"食桑叶吐丝成茧,用织罗绮衾被以衣被于人间"10 。西王母的女儿紫微王夫人曾降临上清道士杨羲家授以上清经书,劝善引导杨羲,使之修道成真。这些女仙因造福于人们而受到普遍的崇敬和爱戴。
  
  杜光庭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构造了一个超验的女仙世界,他大力张扬女仙的美、寿、善、神等特点,鼓励人们以她们为榜样努力追求个人的完善和生命的永存。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搜集魏晋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女仙事迹时,对其中女仙与凡男相恋的浪漫故事,如安妃与杨羲、云林右英王夫人与许谧、云华夫人(其原型为巫山神女)与宋玉、杜兰香与张硕等,却依照道教的宗教理想作了纯化处理,去除其中的仙、人之恋等艳情,而改为女仙借助于神诰的方式降授道术和道书,以助凡男成仙等,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女仙的神圣性。因此,在《墉城集仙录》中,女仙并不完全是一种摆设,更不是作为男仙的配偶而存在,她们大多具有独立的神格和高超的神术,甚至成为帝王之师。与男仙相比,女仙的神术使她们更具有绚丽的色彩和吸引人的魅力。
  
  今天,当我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长生不死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它处于人们生活的经验世界之外,是世俗之人难以达到的境界。虽然杜光庭借用"圣母元君"之口,对如何长生契道而成仙的方法与途径作了细的解说,认为"道之无形,用术以济人。人之有灵,因修而契道。人能学之,则变化自然矣。道之要者,在深简而易矣。功术之秘者,唯符、药与气也"11 。强调仙道虽然是无形的,但却可以凭借特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修真悟道来消除自然时空对生命的限定,使肉体长生不死,让个体的生命达到永恒。道教得道成仙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永存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尽管反映得很不完备,有些歪曲;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使宗教的历史,特别是中世纪宗教的历史,不致被全盘否定,永远忘记。"12 如果将"女仙"理解为人类力图运用种种方法来揭示男女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掌握生命运动的奥秘,以超越自然规律对生命的限制,那么,女仙崇拜中所包含的真理性颗粒,就值得我们重视了。这也是道教千百年来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与信仰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释:
  
  1.关于该书的卷数,历代有不同的看法。宋代张君房编的《云笈七签》收录了此书,但所记载的女仙从数量到仙名都与《墉城集仙录》有异。故《四库提要》认为"疑君房所录为原本,而此本为后人杂摭他书砌合成编。"再从《云笈七签》所收录的杜光庭为该书所作的序言看,原应为十卷。《通志?艺文略》中也明确地说:"《墉城集仙录》十卷,杜光庭集古今女子成仙者百九人。"因此,有人推论,现存的六卷本《墉城集仙录》为原书的节录本。
  
  2.由于湘江二妃为二人,故实有三十八女仙。
  
  3.由于在神仙传说中,"墉城"多指西王母在昆仑山上的仙宫,据《汉武帝内传》说:"至四月戊辰,(汉武)帝夜闲居承华殿,东方朔、董仲舒侍,忽见一女子着青衣,美丽非常。帝愕然问之。女对曰:'我墉宫玉女子王子登也,向为王母所使,从昆山来。'"因此,杜光庭特以"墉城"为书名,以突现古今女仙皆归西王母所统。
  
  4.《云笈七签》卷114。
  
  5.《山海经?西山经》。
  
  6.9.11.《墉城集仙录》卷一。
  
  7.《墉城集仙录》卷二。
  
  8.10.《墉城集仙录》卷六。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51页。
关于《墉城集仙录》
  《墉城集仙录》,唐杜光庭集。道教神仙传记。原为十卷,共录女仙109人,现已佚。《道藏》本为六卷。记载圣母元君、金母元君、上元夫人、昭灵李夫人等三十七位女仙事迹。相传西王母所居为金墉城,女仙归王母所统,所收皆为古今女仙,故以此为书名。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谱录类。另有《云笈七签》卷114-116收录,但只三卷,以西王母为首,录女仙二十七人,与此不大相同,《四库提要》认为系杜光庭原本,而此书为后人增加他书成编。
  ○叙
  《墉城集仙录》者,纪古今女子得道升仙之事也。夫去俗登仙,超凡证道,驻隙马风灯之景,享庄椿蟾桂之龄,变泡沫之姿,同金石之固,长生度世,代有其人。绵历劫年编载经诰玄图秘,灿然可观。神仙得道之踪,或品升上圣,或秩预高真,或统御诸天,或主司列岳,或骑箕浮汉,或隐月奔晨,或朝宴九清,或徊翔八极。开皇已往,劫运之前,三洞宝书,多所详述。洎九皇三古之后,服牛乘马已还,皆辍天府而下拯生灵,由仙曹而暂司宰制。垂法立教,秉国佐时,儒籍史臣备显其事。至有韬光混迹,驾景登晨。或功著岩林,溯烟霞而轻举;或身离嚣浊,控鸾鹤以冲虚;或躬赞帝王;或乐居氓俗。阴功克就,玄德升闻,使鸡犬以俱飞,拔庭除而共举,光于简册,无世无之。昔秦大夫阮苍、汉校尉刘向继有述作,行于世间。次有《洞冥书》、《神仙传》、《道学传》、《集仙传》、《续神仙传》、《后仙传》、《洞仙传》、《上真记》编次纪录不啻十家。又名山福地之篇,括地山海之说,搜神博物之记,仙方药品之文,旁引姓名,别书事迹,接于闻见,讵可胜言,则神仙之事,焕乎无隐矣。常俗之流或言神仙者必俟身形委谢,魂识成真,而后谓之神仙,非是骨肉升翥,此盖愚瞽未达之甚也。何者?《真经》云:“得道去世,或隐或显,证道虽一,修习或殊。”故云神仙之道,百数,非一途所限,非一法所拘也。或为真人之友,或为天帝之宾,倏忽而龙驾来迎,参差而云骈遐迈者,则谷希、长里、青光、赤松之例是也。或受书禀,阴景炼形,灵肉再生,前功克懋者,则五老、上帝、四极、真王之例是也。或精诚不易,试难不移,目注昆丘,心朝大帝而得道者,黄观、韦道、微傅君之例是也。况复大洞七变,八禀三图,胎精、斑符、隐芝、曲素、玉精、金液、黄水、秘符、赤树、青英、环刚、绛实、白羽、皇象、九转、八琼,服之而化凤、化龙,饵之而为金、为玉。复有金玉之诀,三皇八景之文,华丹素奏之灵,神虎金真之要,飞行之羽,超虚蹑空,流金之光,摄神制逆,翱翔则翠羽玄翮,控御则飞盖曲晨。七十四方之所修,靡亏毫发;三十七色之所授,渐备羽仪。至或降九锡以腾凌,践七试而贞介,资师秘诀证自我心,历象不能易其坚,雷霆不能骇其听,富贵不能惑其志,声色不能诱其衷,此则我命在我,长生自致。故古今得者,讵可殚论。南真云功满三千,白日升天,弘道无已自致不死,此之谓也。夫神仙之上者,云车羽盖,形神俱飞;其次牝谷幽林,隐景潜化;其次解形托象,蛇蜕蝉飞。然而冲天者为优,尸解者为劣。又有积功未备,累德未彰,或至孝至忠,至贞至烈,或心不忘道,功未及人。寒栖独炼于己身,善行不加于幽显者,太上以其有志,太极以其推诚,限尽而络块神受福者,得为善爽之鬼。地司不制鬼录,不书逍遥,福乡逸乐,遂志年充数足得为鬼仙,然后升阴景之中,居王者之秩,积功累德,亦人仙阶矣。如此则善不徒施,仙固可学,功无巨细,行无洪纤,在立功而不休,为善而不倦也。修习之士,得不勖哉。又一阴一阳,道之妙用,裁成品物,孕育群形,生生不停,新新相续,是以天覆地载,清浊同其功;日照月临,昼夜齐其用。假彼二象,成我三才,故木公主于震方,金母尊于兑泽,男真女仙之位,所治照然。观夫诰籍之中,图传所述,混同载录,未有解张。今按上清七部之经,存注修行之事,日月五星之内,空常飞步之篇,元父玄母以兼行,阳号阴名而具著。纂彼众说,集为一家,女仙以金母为尊,金母以墉城为治,编记古今女仙得道事实,目为《墉城集仙录》。上经曰:“男子得道,位极于真君;女子得道,位极于元君。”此传以金母为主,元君次之,凡十卷矣。广成先生杜光庭撰。(《云笈七签》卷一一四)
卷一
  ○圣母元君
  圣母元君者,乃洞阴玄和之气凝化成人,亦号玄妙玉女,为上帝之师,太上老君先天毓神历劫行化,应接隐显不可称论。其欲示生于人间。表物之有始也。故散形分神,寄胞于元君焉,而更生也。昔于渺莽之劫,常寄诞于天岗灵镜之山。洎商十八王阳甲八年庚申之岁,老君乘日精、驾九龙氤氲渐小如九色弹丸自天而下,托孕于元君之胎,元君时在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涡泉之滨昼日假寐,遂感日象如流星之光径入口中,因而有娠。凡八十一年所居之室,常有异香之气,日月之光,仿佛神明以卫其体,容状丽逸,曾不衰怠。至二十二王武丁九年庚辰之岁二月十五日,元君因攀李树而生诞于左胁,时有九龙自地涌出,腾跃空中,吐水而浴,老君焉龙出之处,因成九井,至今存焉,即亳州太清宫九井是也。老君既生,能行九步,步生莲花,以乘其足,日月扬辉,万灵侍卫,即指李树曰:“此余姓也。”遂为李氏,时人亦因号元君为李母焉。既行九步,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世间之若,何足乐闻。”三日之中,身有九变,身长九尺,绿眉素,日角月玄,鼻有双柱,耳有三门,美眉方口,蹈五把十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周备其身。元君以其生而白首,故号老子,或云自说九名,又云有三十六号七十二名。《玄妙内篇》云:“老君之生也,天地万神来集其庭,日童散晖,月妃掷华,七元曜景,三素充庭,万卉扬芬,陆壤生莲,神童玄女翼其左右,灵音虚奏,天乐骇空是也。”老君于是景侍元君,幽阐妙道,将欲广化万有大弘正真也。元君乘暇谓老君曰:“吾观于身,皆六家之物,权借用耳,何谓六家?甲寅木神为骨,甲申金神为齿,爪甲戍土神为肌肉,甲辰风神为气息,甲午火神为温暖,甲子水神为润泽,又木神为肝,火神为心,土神为脾,金神为肺,水神为肾,风神为胆,六家共成人身,故有五脏六腑九宫十二室、四肢五体、三瞧九窍、百八十关机、三百六十骨节,各随而居之,故能动作、视息、饮食、语言、别好恶、知是非也。一家不和,即为病矣。人生各有岁月日时,随其所属星宿以定其贫富贵贱、生命长短焉。然六家之物,有合则有散,有生则有死,有成则有败,有盛则有衰,此物之常数也。身有应败之患,神有应散之期,命有必尽之势,甚可畏也。夫神在则为人,神去则为尸,岂不痛哉!盖由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乱耳,使耳无听;五味乱口,使口厉爽;取舍乱心,使心飞扬,嗜欲无厌,使神流散;憎爱不泯,使心劳烦;不疾去之,则志气日耗,寿命日灭,可不戒哉!五色者,陷目之锥也;五音者,塞耳之锤也;五味者,截舌之斧也;众货者,焚身之火也;此数者,殃祸之宫,患害之室也。”元君曰:“夫重长生者,始于一身,次及家乡,至于天下。为子尽孝,为臣尽忠,为上尽爱,为下尽顺,色味调和与道合真也。若止一身,独愿长生久住,无为逃避,上下不营,忠孝不存,兼济偏善,乖道自是,失德纵能,弃吾我之欢,忘色味之适,同枯木死灰,复何足贵!夫修道者,在适而无累,和而常通,永劫无穷,济度一切,此之长生,乃可为重。长生难得,由忠孝仁义,忠孝仁义立者,功及于物,生自可延,无此德者,独守山林,木石为偶,徒丧一生,后方堕苦,先罪未释,今又无功,遂失人道,生处边夷,或生飞沉,群丑异类,永与道隔,深可悲乎!若能以之习善,生乐常存。运之涉恶,死苦无极。上士积善,永久长生,号为真人。天地有壤,真人无毁,超出三界,逍遥上清,因以一恶至于万恶,以垂戒焉。凡人有一千恶者,后代妖逆;二千恶者,身为奴仆;三千恶者,六疾孤穷;四千恶者,疫病流徒;五千恶者,为五狱鬼;六千恶者,为二十八狱囚;七千恶者为诸方地狱徒;八千恶者,堕寒冰狱。”九千恶者,入边底狱;一万恶者,堕薜荔狱。万恶之基,起于三业。一一相生,以至于万恶。堕薜荔狱者,永无原期,渺渺终天,无由济拔,得不痛哉!夫人觉有一恶,急宜改而不犯者,去道近矣。若为魔邪所干者,当洗心责己,悔过自修,即可反恶为善矣。人有一善,则心定神安;有十善,则气力强壮;有百善,则宝瑞降之;有千善,则后代神真;有二千善,则为圣真仙将吏;有三千善,则为圣真仙曹掾;有四千善,则为天下师圣真仙主统;有五千善,则为圣真仙魁师;有六千善,则为圣真仙卿大夫;有七千善,则为圣真仙公王;有八千善,则为圣真仙皇帝;有九千善,则为元始五帝君;有一万善,则为太上玉皇帝。元君曰:“万善之基,亦在三业,十善相生,至于万善,行善益算,行恶夺算,赏善罚恶,各有职司,报应之理,毫分无失。长生之本,惟善为基也,戒之勉之。”元君曰:“人生天地之中,有清有浊,有刚有柔。因而修之各成其性。夫气清者聪明贤达,气浊者凶虐愚痴,气刚者高严壮烈,气柔者慈仁淳笃,所以木性强直,土性仁和,水性谦退,火性猛烈,金性严脆,各随所受,以定其性。明者返伏其性,以延其命,愚者恣纵其欲,以伤其性。夫性者,命之原,命者,生之根,勉而修之,勤而炼之,所以营生以养其性,守神以养其命,则离苦升乐福祚无穷矣。且人之生也,皆由于神,神镇则生,神断则死,所以积气为精,积精为神,积神则长生矣。元君曰:“世人唯知丰肴以甘其口,不知美食之伤命也;只知爵禄以荣其身,不知爵禄奢丽之伤己也,是故修学之人,炼身于九丹,解结于五神,引气于本生,灭根于三关,九炼十变,百节开明,断灭胞结,乃知本真矣,既知本真,则成上仙也。夫仙者,心学心识则成仙;道者,内求内密则道来;真者,修寂洞静则合真;神者,须感积感则灵通。常能守一,去仙近矣。若心竞神劳,体烦不专,动静丧精,耳目广明者,徒积稔索道,道愈违也。人不修道,如幻化耳,但寄寓天地间少许时也。人若能摄气营神,苦辛注真,将久得道,道成则与天地共寄于太无中矣。又能洞虚体无,则与太无共寄于寂寂中矣。能洞寂寂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与道冥然矣。”元君曰:“道者,虚通之至真也;术者,变化之玄伎也。道之无形,用术以济人,人之有灵,因修而契道,人能学之,则变化自然矣。道之要者,在深简而易矣;功术之秘者,唯符药与气也。符者,三光之灵,文天之真信也;药者,五行之华,英地之精液也;气者,阴阳之和,粹万物之灵爽也。此三者,致道之要机,求仙之所宝也。人能兼之,可以常存,度人无量矣。”元君曰:“道以何达,弘之在人。夫药能炼形,符能致神,神归则心通,形坚则气固,神全气固形复坚者,命可全也。命全然后化气变精,洞入无形,飞行虚空,存亡自然,乃能长久长存也。人之得道,虽大劫之交,天地崩沦,而灾不能及,符药之功,以致斯矣。”元君曰:“宝章变化之功,还丹金液之术,昔有七十二篇,今则九篇矣。凡三卷,卷有三篇,其中卷三篇,正丹经也,一曰玄白,二曰金精,三曰飞符,四曰金华,五曰三五,此谓之五符也。一曰白雪,二曰雄雌,三曰白华,四曰金液,五曰丹华,六曰五色,七曰泥贡,八曰金精,九曰九鼎,皆名九转还丹,得一丹者,可以长生,不必尽须作也。神丹之道,三化五转,至九而止,若草木之药,埋之则腐,煮之则烂,烧之则焦,不能自生,何能生人。金丹之道,即反于此,烧之愈精,冶之愈妙,故能令人长生,因使老君炼丹,以示世人修道之本。今亳州丹井存焉。”元君曰:“九丹虽同,得之者系其行业也。上士服之升为仙官,中士服之栖集昆仑,下士服之长生人间矣。”元君曰:“九丹金液,同为升天之道,服九丹者为仙官,云龙来迎其身。服金液者,身生金色,立可升天,然在立功积行,神丹自至。无功行者,仙不可希也。吾昔于元始天君传千二百诀尘沙之劫,授度者多。昔传至真大仙天帝上帝太微太一元君,下及玄女黄帝,皆得道矣。道不虚行,必授其人。若耽乐嗜欲,留滞声色,怀是非之心者,如坠石投川,往而不返,甚可痛也。然此道高妙,秘于九玄,琼台云笈,万年一传,有玄玉名者,得见篇目,自无宿命。骨分形苦之人,不得闻矣。”于是元君言毕,云舆羽盖,仙官卫从,森然而集,即乘八景之舆,白日升天。老君乘白鹿自桧树之上。从卫仙驾还归太清,今有鹿迹在桧树之上。或云元君之位至尊至大,统制天地,调和阴阳,役使风雨,进退五星,斟酌寒暑,秉握乾坤,三界众仙皆仰隶焉。人之生死,世之盛衰,咸由之矣,所以为老君之圣母者,示天地万物必有禀生之由,师资之本,尔因敕太一元君述还丹金液之要,以传于人世者焉。
  ○金母元君
  金母元君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灵九光龟台金母,一号曰西王母,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在昔道气凝寂,湛体无为,将欲启迪玄功,生化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焉,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苍灵之墟,以生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曰王公焉。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焉,金母生于神洲伊川,厥姓缑氏,生而飞翔,以主阴灵之气,理于西方,亦号王母,皆挺质大无毓神玄奥于西方,渺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与东王木公共理二气,而养育天地,陶钧万物矣。体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所居宫阙,在龟山之舂山。昆仑玄圃,阆风之苑,有金城千重,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玄台,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水。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飚车羽轮不可到也。所谓玉阙天,绿台承霄,青琳之字,朱紫之房,连琳彩帐,明月四朗,戴华胜佩灵章,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宝盖踏映,羽旆荫庭,轩砌之下,殖以白环之树,丹刚之林,空青万条,瑶干千寻,无风而神籁自韵,琅然皆奏八会之音也。神洲在昆仑之东南,故《尔雅》云:“西王母,蓬下是矣。”又云:“王母逢戴胜虎齿善啸者。”此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元始天王授以万天之统,龟山九光之,使制召万灵,统括真圣,监盟证信,总诸天之羽仪,天尊上圣朝宴之会,考校之所,王母皆临映焉,上清宝经,三洞玉书,凡所授度,咸所关与也。昔黄帝讨蚩尤之暴,威所未禁,而蚩尤幻化多方,徵风召雨,吹烟喷雾,师众大迷,帝归息太山之阿,昏然忧寐,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曰:“太一在前,得之者胜,战则克矣。”符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佩符既毕,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一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翦神农之后,诛榆冈于版泉,而天下大定,都于上谷之涿鹿。又数年,王母遣使白虎之神,乘白虎集帝之庭,授以地图。晚年复授帝以清静无为正真之道,其辞曰:“饮啄不止身不轻,思虑不止神不清,声色不止心不宁,心不宁则神不灵,神不灵则道不成。其要妙也,不在瞻星礼斗,苦己劳形,贵在湛然方寸无所营营,神仙之道,乃可长生。”其后虞舜摄位,王母遣使授舜白玉环,又授益地图,遂广黄帝之九州为十有二州;王母又遣使授舜皇,吹之以和八风。周昭王二十五年,岁在乙卯,老君与真人尹喜游观八弦之外,西游龟台,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故太极左宫仙公葛玄序曰:“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逮至穆王,命驾八骏之乘,右服骅骝而左绿耳,右骖赤骥而左白{减木},主车则造父为御,高[1234]为右。次车之乘,右服渠黄而左逾轮,左骖盗骊而右{山子}柏夭,主车参百为御,奔戎为右,驰驱千里,而至巨氏之国。巨氏乃献白鹄之血以饮王具牛马之潼以洗,王之足,及二乘之人巳饮而行道,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别日升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之以诒。后世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所入,一日行万里,王乃叹曰:“予一人不盈于德,后世其追数吾过乎?”又云王持白圭重锦,以为王母寿,歌白云之谣,刻石纪迹于山之上而还。世之升天之仙,凡有九品,第一上仙,号九天真王;第二次仙,号三天真皇;第三号太上真人;第四号飞天真人;第五号灵仙;第六号真人;第七号灵人;第八号飞仙;第九号仙人。凡此品次,不可差越,然其升天之时,先拜木公,后谒金母,受事既讫,方得升九天,入三清,拜太上,觐奉元始天尊耳。故汉初有四五小儿戏于路中,一儿歌曰:“著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时人皆莫知之,唯张子房知之,乃往拜焉,曰:“此乃东王公之玉童也。仙人得道升天,当揖金母而拜木公也。自非冲虚登真之子,莫知其津矣。”汉孝武皇帝刘彻好长生之道,以元封元年登嵩高之岳,筑寻真之台,斋戒精思,四月戊辰王母使墉城玉女王子登来语帝曰:“闻子欲轻四海之禄,万乘之贵,以求长生真道乎,勤哉!七月七日,吾当暂来也。”帝问东方朔,审其神应,乃清斋百日,焚香宫中。夜二唱之后,白云起于西南,郁郁而至,径趣宫庭,渐近则云霞九色,箫鼓震空,龙凤人马之众,乘麟驾鹿之卫,科车天马,霓旗羽幢,千乘万骑,光耀宫阙,天仙从官森罗亿众,皆长丈余,既至,从官不知所在。王母乘紫云之辇,驾九色斑麟,带天真之策,佩金刚灵玺,黄锦之服,文彩明鲜,金光奕奕,腰分景之剑,结飞云大绶,头上大华髻,戴太真晨缨之冠,蹑方琼凤文之履,可年二十许,天姿晻蔼,灵颜绝世,真灵人也。下车扶侍二女登床,东向而坐,帝拜跪,问寒温,立侍良久,呼帝使坐,设以天厨,芳华百果,紫芝萎蕊,纷若螺,精珍异常,非世所有,帝不能名也。又命侍女取桃,玉盘盛七枚,大如包(音保)子,四以与帝,母自食其三。帝食桃,辄收其核,母问何为,曰:“欲种之耳。”母曰:“此桃三千岁一实,中土地薄,种之不生,如何?”于是王母命侍女王子登弹八球之敖,董双成吹云和之笙,石公子击昆庭之玉,许飞琼鼓震灵之簧,婉凌华拊吾陵之石,范成君扣洞阴之磬,安香作九天之钧,法婴歌玄灵之曲,众声激朗,灵音骇空。歌毕,帝下席,叩头以问长生之道,王母曰:“汝能贱荣乐,卑宫室,耽虚味道,自复佳尔,然汝情恣体欲淫乱过甚,杀伐非法,奢侈。恣其性者,裂身之车也;淫者,破身之斧也;杀者,响对奢者心忄阑。积欲则神陨,聚淫则命断,以子蕞尔之身,而宅灭形之贼,盈尺之材,乃攻之者,百刃欲以此解脱三尸全身永久难可得也。有似无翅之愿鼓天池朝生之菌而乐春秋者哉!若能荡此众乱,拨秽易意,保神气于绛府,闭淫宫而不开,静奢侈于寂室,爱众生而不危,守慈务施,炼气惜精,有若斯之事,岂无仿佛耶?若不尔者,譬犹抱石而济长河耳。”帝跪受王母之戒曰:“彻不才,沉沦流俗,承禅先业,遂羁世累刑,政乖谬罪积丘山,今日之后,请事斯语矣。”王母曰:“夫养性之道,理身之要,汝固知矣,但在勤行不怠也。我师元始天王昔于严霄之台授我要言曰:“欲长生者,先外其身取诸身,坚守三一保灵根,玄谷华醴灌沉珍,溉长清精入天门,金室宛转在中关,青白分明适泥丸,养液闭精具身神,三宫备卫存绛宫,黄庭戊己无流源,彻通五脏十二纶,吐纳六府魂魄欣,却此百疾辟热寒,保精留命永长存。’此所谓呼吸太和保守自然真要道者也,凡人为之皆必长生,亦可役使鬼神,游戏五岳,但不得飞空腾虚而已。汝能为之,足可度世也。夫学仙者未有不由此而始也。至若太上灵药、上帝奇物、地下阴生、重云妙草,皆神仙之药也。得上品者,后天而老,乃太上之所服,非中仙之所宝。其中品者有得服之,后天而逝,乃天真之所服,非下仙之所逮。其次药有九丹金液、紫华虹英、太清九转、五云之浆、玄霜绛雪、腾跃三黄、东瀛白香、玄洲飞生、八石千芝、威喜九光、西流石胆、东沧青钱、高丘余粮、积石琼田、太虚还丹、盛以金兰、长光绛草、云童飞干,有得服之,白日升天,此飞仙之所服,非地仙之所闻。其下药有松柏之膏、山姜、沉精、菊花、泽泄、枸杞、茯苓、菖蒲、门冬、巨胜、黄精、灵飞、赤板、桃胶、木英、升麻续断、葳蕤黄连,如此下药略举其端,草类繁多,名数有千,子得服之,可以延年,虽不能长享无期上升青天,亦可以身生光泽,还返童颜,役使群鬼,得为地仙。求道之者要先凭此阶,渐而能致远胜也。若能呼吸御精,保固神气,精不脱则永久,气长存则不死,不用药石之费,又无营索之劳,取之于身耳,百姓日用而不知此,故为上品之道,自然之要也。且夫人之一身,天付之以神,地付之以形,道付之以气,气存则生,气去则死。万物草木亦皆如之。身以道为本,岂可不养神固气以全尔形也?形神俱全,上圣所贵,形灭神逝,岂不痛哉!一失此身,万劫不复,子其宝焉。我之所言,乃我师元始天王所授之词也。”即敕玉女李庆孙书出之以付于帝:“汝善修之焉。”王母命驾将去,帝下席叩头请留,王母即命侍女召上元夫人同降帝宫,良久上元夫人至,复坐设天厨,久之王母命夫人出八会之书、五岳真形五帝六甲灵飞之符凡十二事,云:“此书天上四万劫一传,若在人间,四十年可授有道之士。”王母乃命侍女宋灵宾开云锦之囊,取一册以授帝,王母执书起立,手以付帝王,母咒曰:“天高地卑,五岳镇形,元津激气,大泽玄精,天回九道,六和长平,太上八会,飞天之成,真仙节信,由兹通灵,泄坠灭府,宝归长龄,彻其慎之,敢告刘生。”祝毕,帝拜受王母曰:“夫始学道受符者,宜别祭川岳诸真灵,洁斋而佩之焉。四十年后,若将传付汝之所有,董仲君、李少君可授之尔。况为帝王,可勤祭川岳以安国家,投简真灵以黎庶也。”言讫,与上元夫人命车言去,从官玄集,将欲登天,因笑指方朔曰:“此我邻家小儿,性多滑稽,曾三来偷桃矣。昔为太上仙官,因沉湎玉酒,失部御之和,谪佐于汝,非流俗之夫也。”其后武帝不能用王母之戒,为酒色惑,杀伐不休,征辽东,击朝鲜,通西南夷,筑台榭,兴土木,海内愁怨,自此失道,幸回中临东海三祠,王母不复降焉。所受之书,置于柏梁台上,为天火所焚。李少君解形而去,东方朔飞翥不还,巫蛊事起,帝愈悔恨,元始二年崩于五柞宫,葬于茂陵。其后茂陵所藏道书五十余卷,盛以金箱,一旦出于抱犊山中,又玉箱玉杖出于扶风市,验茂陵,宛然如故,而箱杖出于人间,此亦得托形尸解之验也。又大茅君盈南治句曲之山,元寿二年八月己酉,南岳真人赤君西城王君方诸青童并从王母降于茅盈之室,顷之天皇大帝遣绣衣使者冷广子期赐盈神玺,玉章太微帝君遣三天左宫御史管修条赐盈八龙锦舆紫羽华衣,太上大道君遣协晨大夫石叔门赐盈金虎真符流金之铃,金阙圣君命太极真人使正一上玄玉郎王忠鲍丘等赐盈以四节燕胎流明神芝。四使者授讫,使盈食芝佩玺服衣正冠带符握铃而立,四使者告盈曰:“食四节隐芝者位为真卿,食金阙玉芝者位为司命,食流明金英者位为司禄,食长曜双飞者位为真伯,食夜光洞草者总主左右御史之任。子尽食之矣,寿齐天地,位居司命,上真东岳上卿,统吴越之神仙,总江左之山源矣。”言毕,使者俱去。五帝君各以方面车服降于其庭,传太帝之命,赐盈紫玉之版黄金刻书,九锡之文,拜盈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太元真人事毕俱去。王母及盈师西城王君为盈设天厨酣宴,歌玄灵之曲,宴罢王母携王君及盈省顾盈之二弟,各授道要。王母命上元夫人授茅固茅衷《太霄隐书》、《丹景道精》等四部宝经,王母执《太霄隐书》,命侍女张灵子执交信之盟,以授于盈固以衷事讫,西王母升天而去。其后紫虚元君王华存夫人清斋于阳洛之山隐元之台,西王母与金阙圣君降于台中,乘八景舆同诣清虚上宫,传《玉清隐书》四卷,以授华存,是时三元夫人冯双礼珠、紫阳左仙公石路成、太极高仙伯延盖公子、西城真人王方平、太虚真人南岳赤松子、桐柏真人王子乔等三十余真,各歌太极阳歌阴歌之曲,王母为之歌曰:“驾我八景舆,然入玉清。龙旌拂霄上,虎旗摄朱兵。逍遥玄津际,万流无暂停。哀此去留会,劫尽天地倾。当寻无中景,不死亦不生。体彼自然道,寂观合大冥。南岳挺真干,玉映辉颖精。有任靡其事,虚心自受灵。嘉会绛河曲,相与乐未央。”王母歌毕,三元夫人答歌亦竟,王母及三元夫人、紫阳左仙公、太极仙伯、清虚王君、及携南岳魏华存,同去东南行,俱诣天台、霍山,过句曲之金坛,宴太元茅真人于华阳洞天,留华存于霍山洞宫玉宇之下,众真皆从王母升还龟台矣。太真金母师匠万品校领群真圣位尊高总录幽显,至若边洞玄躬朝而受道,谢自然景侍而登仙,故洞玄及自然传谓为金母师,即王母也。玄经所证事迹盖多,此未备录矣。
首页>> 文学论坛>> 宗教小说>> 杜光庭 Du Guangting   中国 China   前蜀   (850年9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