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书法>> 張懷瓘 Zhang Huaiguan   中國 China   唐代   (?714年)
書斷列傳
  又稱《書斷》書學論著。唐代張懷瓘著。三捲。上捲列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隸書、章草、行書,飛白、草書十體,各述其源流,並加贊文,於各體原委辨論頗精。中、下捲分神、妙、能三品,錄古來能書者八十六人,各列小傳。傳中附錄,又得三十八人,徵引繁博,頗多佚聞。傳世主要有《法書要錄》本、《墨池編》本。
  
  《書斷》述十體書源流,評書傢三品等第。《書估》評書之價值貴賤,《書議》評議19位名書傢,《文字論》係與友論書,《玉堂禁經》、《用筆十法》、《書訣》、《評書藥石論》等皆敘書藝技巧,《畫斷》評畫傢三品等第。
  
  《書斷》共上、中、下三捲。上捲捲首一篇自序,序後列總目,總目後逐一敘述書之十體源流,各係以評贊,終為總論。中捲和下捲羅列古今書傢,從黃帝時蒼頡起,迄至唐代盧藏用止,3200多年間共86人,分神、妙、能三品,各列小傳,傳中附錄38人。捲未有通評一篇。
  
  張懷瓘的幾部著作,成書年代先後為:《書斷》玄宗開元15年(727年)、《書估》玄宗天寶13年(754年)、《書議》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在唐立國後的110年至141年間。全唐289年,恰當其中。這期間,書壇是什麽狀況呢?宇宙萬事萬物,是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書體變化也一樣,百狀千態。至南北朝時期,書壇好比春秋戰國,群雄逐鹿,諸子百傢蜂起,真、隸、行、草,各極其變。發展到唐時,君臣上下,競相鑽研此道。且書體已難有出新鬥奇之勢,轉而更加註重筆法結構的爭勝,日益強調法度。就書體而言,有六體說(秦朝)、八體說(漢許慎)、三十六體說(王憧)、五十六體說(韋績),更有多至百體說等等。這復雜紛繁的百傢爭鳴態勢,帶來了書體分類學的進步。張懷瓘在《書斷序》中寫道:“蒼黃者唱首,冥昧者繼聲,風議渾然,罕詳孰是。及兼論文字始祖,各執異端,臆說蜂飛,竟無稽古。蓋眩如也。”他對當時書體分類混亂情況的敘述是確當的。張懷瓘為了“芟夷浮議,揚榷古今,拔狐之根,解紛拏之結,考窮乖謬,探索幽微”,因著《書斷》闡述“書有十體源流”,評判“學有三品優劣”。無疑,他對書學的貢獻是巨大的。
  
  張懷瓘列書十體: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隸書、章節、行書、飛白和草書。他指出“十書之外,乃有龜、蛇、麟、虎、雲、竜、蟲、鳥之書,既非世要,悉所不取也”。此所不取者,唐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一書中,持論和他一樣。這些雜書,直到現在,於民間還偶有所見,但皆不列入書學研究範圍。
  
  張懷瓘說:“(籀文)與古文、大篆小異。”換句話說,古文、大篆和籀文,大體都差不多。既然如此,本着“去小異,取大同”的分類原則,將以上三體合併為一體,統稱為篆書。小篆是秦並六國後,始皇用李斯“書同文”的國策,禁用其他書體,並焚書,創立小篆。所謂“篆”,他說:“篆者,傳也。”所謂大篆、小篆,並不是指字形有大有小,這裏是古今的意思。古今相傳,大篆是篆,小篆也是篆。他說:“(小篆是)增損大篆,異同籀文。”既然如此,並古文、大篆、籀文和小篆為一類,統稱篆書可也。
  
  他又說:“楷、隸初製,大範幾同”,“蓋大小篆,方圓而為隸書。”這清楚地告訴我們兩點:一、將篆字的圓轉變為方就是隸,隸帶有篆意;二、楷、隸大體相同。由是,我們可知,唐時所說的隸就是楷,這同今天我們認定的隸書有出入。而“(八分)本謂之楷書”,“蓋其歲深,漸若八字分散,又名之為八分。”總而言之,現在我們可以把隸和八分籠統地歸於一類,統稱為隸書。
  
  草書包括章草、行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他指出“草書之先,因於起草”,這是草書形成與發展的根本原因,即他所言“祖出於此”。“章草即隸書之捷,草亦章草之捷”,這句話說出了章草與草的本質聯繫,特別是與今草的聯繫更為密切。他在《書斷》中沒有用“狂草”的名稱。他寫道,草書字體“上下牽連,或藉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兼包”,“神化自若,變態不窮”,這已屬狂草的描述。因此,章草、今草、狂草,以及行草,可以籠統地劃分為草書一類。
  
  張懷瓘在《書斷》中說:行書“即正書之小偽”。什麽是正書?正書屬於哪一類書體?他沒有說,但他運用了這個概念。他又說行書“非草非真”,什麽是真書?真書屬於哪一類書體?他也沒有說,但也運用了這個概念。今日,我們知道“正書”、“真書”和“楷書”,說的是同一書體,僅名稱不同而已。關於行書,他又說:“行書非草非真,離方循圓,在乎季孟。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有沒有既不兼真,又不帶草的這種行書呢?他沒有說,確實也難說。既已將行草納入草書之類,那麽,真行便可以納入真書之類。因實用性強,將兼真帶草的這兩種行書,仍劃分行書體。
  
  至於飛白體,張懷瓘說,東漢蔡邕某日見修飾鴻都門的“役人以堊帚成字,心有悅焉,歸而為飛白之書”,“並以題署宮閣”。這是一種實用書體,其法失傳,其跡不存,無從稽考。故專闢一體,已無必要。
  
  中國的文字及書法,自古迄今,形態、風韻各具特色。顯示了中華民族無比驚人的智慧和創造力。就書體分類而言,從狹義上說,人各一體;從廣義上講,應捨小異、取大同,盡量簡約。張懷瓘將書體歸納為十體,無疑是一大進步。今將漢字分為真、行、草、隸、篆五體,或真、草、隸、篆四大體,毫無疑問,是受了張懷瓘書體分類的很大影響。
  
  清代興化人劉熙載在他的著作《藝概》中寫道:“書凡兩種:篆、分、正為一種,皆詳而靜者也。”行、草為一種,皆簡而動者也。”分為詳、簡即動、靜兩類。這是簡之不能再簡的一種分類了。有趣的是,書之筆畫也是兩類:點和綫。點、綫間架有縱橫、上下、斜正、揖讓、嚮背。墨寫的點綫與白色的紙,構成黑與白。動與靜、點與綫、黑與白,相反相成,體現了陰陽之道,構築起一個書法世界。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所追求的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
  
  張懷瓘所列十體書,每體首先指明由某某所造,這不免有些勉強。但他在《書斷●論》中又論道:“權輿十體,相沿互明。創革萬事,皆始自微漸,至於昭著。”這也是正確的。這說明,文字及其書法的産生和運用。以及在運用的長期過程中,不斷衍化發展着,由古及今至未來,依然如此。比如簡化漢字及其書法,是哪一個具體人所造呢?即便其中某一個字,比如“漢”這個字,是誰創造出來的呢?我們衹能說是“公衆”,這纔是文字和書法發展的本源。所以,對他所列各書體之祖,不必作機械式的確認,而衹能是模糊性的認同。
  
  《書斷》捲中、捲下為:“自黃帝史籀蒼頡,迄於皇朝黃門傳郎盧藏用, ……論較其優劣之差,為神、妙、能三品,人為一傳。亦有隨事附者,通為一評,窮其藏否。”按“神、妙、能三品”品評書作,在我國書學史上,他是最早的一位。故《四庫全書提要》稱“書傢有三品之目,自此書始”。這對於書之創作、鑒賞、收藏,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孟子說“觀水有術,必觀其瀾”。觀書也有術,“三品”就是一種術。
  
  捲中開篇是前言,後為神、妙、能三品總目,總目後有一段詮釋性文字。其後分神、妙、能三品,每品中入品書傢按年代為序,逐一立傳加以細評。捲中評到妙品止,捲下續評,為能品。然後是一段小結性文字。
  
  今於三品中各錄一人為例,以瞭解他如何確定書品等第。
  
  神品。張芝,字伯英,敦煌人。火煥,為太常,徙居弘農華陰。伯英名臣子,幼而高操,勤學好古,經明行修。朝廷以有道徵,不就。故時稱張有道,實避世潔白之士也。好書,凡傢之衣帛皆書,而後練。尤善章草,書出諸杜度。崔瑗雲:‘竜驤豹變,青出於藍。’又創為今草,天縱竜異,率意超曠,無惜是非。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回崖𠔌,任於造化。至於蛟竜駭獸,奔騰拏攫之勢,心手隨變,窈冥而不知其所知,是謂達節也已。精熟神妙,冠絶古今,則百世不易之法式。不可以智識,不可以勤求,若達土遊乎沉默之鄉,鸞鳳翔乎大荒之野。韋仲將謂之草聖,豈徒言哉!遺跡絶少,故褚遂良雲:‘鐘繇、張芝之跡,不盈片素。’韋誕雲:‘ 崔氏之肉,張氏之骨。其章草《金人銘》,可謂變化至極。’羊欣雲:‘張芝、皇象、鐘繇、索靖,時並號書聖。然張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其斯為當矣。其行書則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之亞也。又善隸書。以獻帝初平中卒。伯英章草、行入神,隸書入妙。”
  
  妙品。衛夫人,名鑠,字茂猗。廷尉展之女,弟恆之從女,汝陰太守李矩之妻也。隸書猶善規矩。鐘公雲:‘碎玉壺之冰,爛瑤臺之月,宛然芳樹,穆若凌風。’右軍(王羲之)少常師之。永和五年卒,年七十八。子充為中書郎,亦工書。先,有扶風馬夫人,大司農皇甫規之妻也。有才學,工隸書。夫人寡,董卓聘以為妻,夫人不屈,卓殺之。”
  
  能品。盧藏用,字子潛,京兆長安人。官至黃門侍郎。書則幼尚孫(過庭)草,晚師逸少(王羲之)。雖闕於工,稍閑體範。八分製,頗傷疏野。若況之前列,則有奔馳之勞。如傳之後昆,亦有規矩之法。子潛隸、行、草入能。”
  
  關於神、妙、能三品,各依什麽尺度進行品評,讀了上列三例,似乎難以捉摸。我們再看他在三品後的總評是怎麽說的。總評大致說了這麽幾點:1. “推其大率,可以言詮”;2. “齊聖齊深,妙各有最”;3. “藝成而下,德成而上”。
  
  我們說,對書法的品評三品,是一個對書法的欣賞問題,是一個審美評價問題。它是一種美的感受,感受後的品評。我們讀了這三例,從中看到張懷瓘以及其他書傢的評述,都是說的個人對美的感受。書傢作書是創作,評者評書也是創作。
  
  張懷瓘說:“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若精意玄鑒,則物無遺照,何有不通。”(《文字論》)這就是說,對書法有深邃認識的人,不是衹註重字形,更重要的是如何審視書之內在精神,即由書之點綫、間架、布白和章法,給予人的厚重感、力度感、節奏感和生命感等,感悟它的神采、風韻、意境。這審美的眼光、尺度,猶如一面特別精良,具有靈性的鏡子一樣,有什麽照不到、照不出和照不透的呢?對書法作品的品評,怎麽會不“圓通”(《書估》)呢?他對書法藝術美的感受和評論是正確的。
  
  漢字是由點、綫的運動變化構成。點綫的運動是書者掌握毛筆施加於紙上的運動,提按頓挫、輕重緩急、圓轉方折以及布黑分白、排列組合等等變化,都是書者意旨所使,都是書者的思想、情感、學識、修養等綜合素質的跡化。因此,這點綫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衹有“深識書者”才能透過凝結在紙上墨的點綫,以及字裏行間的布墨分白,感悟到作者的精神力量。“冠絶古今”的書傢張芝的草書,在古今許多“深識書者”的眼裏,能感受到“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回崖𠔌,任於造化”;若達士遊乎沉默之鄉,鸞鳳翔乎大荒之野”。同時,也衹有“冠絶古今“的偉大書傢,才能把生命的感悟,貫註到腕底筆端、流露於字裏行間,從而創造出不朽的作品。庸者,寫不出好的作品,也看不出作品的好壞。道理何在?張懷瓘比喻道:“猶八卦成列,八音剋諧,聾瞽之人,不知其謂。”
  
  對書體美的感受過程,是衡“理”動“情”的過程。“理”可以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標準,但“情”往往是不完全一致的。評者之情與作者之情會不一致,評者與評者之間的情也不會一致。所以張懷瓘在《書評》的開篇就說:“一味之嗜,五味不同;殊音之發,契物斯失。方類相襲,且或加彼。況書之臧否,情之愛惡無偏乎?若毫釐較量,誰驗準的?推其大率,可以言拴。”此論亦非常中肯。
  
  中國書畫欣賞品評的標準,往往是相通的。張懷瓘著《書斷》,也著《畫斷》,《畫斷》也分為神、妙、能三品,也是中國畫三品論的最早提出者。可惜《畫斷》久已亡佚,今其逸文僅見於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所引。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序》中,也引用了他的三品說。張懷瓘的書、畫“三品說”影響深遠,其後列等品評者頗多,然仍以他三品說最為簡約。
  
  清代《國朝書品》列神、妙、能、逸、佳五品。包世臣的詮釋是:“平和簡淨,遒麗天成,曰神品。醖釀無跡,橫直相安,曰妙品。逐跡窮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調自歌,不謬風雅,曰逸品。墨守跡象,雅有門庭,曰佳品。“這裏包所說的五品,比照張懷瓘的三品,大致作如下歸納:包的逸品約相當於張的神品;包的神品、妙品,約為張的妙品;包的能品、佳品,約當於張的能品。這樣,我們對張的神、妙、能三品標準,約為:神品,“至法天成,風韻超然”;妙品,“妙法從心,神采自然”;能品,“成法在胸,逐跡守象”。
  
  《書斷●評》中,張懷瓘說他自己“學漸於博識,不迨能繕奇纘異,多所未盡”,“此皆天下之聞人,入於呂列。其有不遭明主,以展其材;不遇知音,以揚其業,蓋不知矣”。“且如抱絶俗之才,孤秀之質,不容於世,或復何根。故孔子曰:‘博學深謀而不遇者,衆矣!何獨丘哉。’然識貴行藏,行忌明潔,至人晦跡,其可盡知?”這種慨嘆是真切的。
  
  泰州圖書館所藏抄本《書斷》的書後有一篇趙僎對《書斷》的簡略評論。將《書斷》比之“大《易》之製”、“《春秋》之典”,指出“古或作之有不能評之,評之有不能文之。今斯書也,統三美而絶舉,成一傢以孤振。雖非孔父之。今斯書也,統三美而絶舉,成一傢以孤振。雖非孔父所刊,猶是丘明同事。偉哉!偉哉!“張懷瓘的《書斷》確係一部永炳書史的書評巨著,將永遠給習者以指導和啓迪,將常讀常新。
捲一
  ○古文
  按古文者,黃帝史蒼頡所造也。頡首有四目,通於神明,仰觀奎星圜麯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採衆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孝經》援神契雲:“奎主文章,蒼頡仿象”是也。
  ○大篆
  按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也。或曰柱下史,始變古文,或同或異,謂之為篆。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甄酆定六書,三曰:“篆書”。八體書法,一曰“大篆”。又《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並此也。以史官製之,用以教授,謂之“史書”,凡九千字。
  ○籀文
  周太史史籀所作也,與古文大篆小異,後人以名稱書,謂之籀文。《七略》曰:史籀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體異。甄酆定六書,二曰“奇字”是也。
  ○小篆
  小篆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損大篆,異同籀文,謂之小篆,亦曰秦篆。
  ○八分
  按八分者,秦羽人上𠔌王次仲所作也。王愔雲:“王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為八分,言有默,始皇得次仲文,簡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遣召之,三徵不至,始皇大怒。製檻車送之,於道化為大鳥飛去。”
  ○隸書
  按隸書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邈字元岑,始為縣吏,得罪始皇,幽係雲陽獄中。覃思十年,益小篆方圓而為隸書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以御史。以奏事煩多,篆字難在,乃用隸字以為隸人佐書,故曰隸書。
  ○章草
  按章草,漢黃門令史史遊所作也。衛恆、李誕並雲:“漢初而有草法,不知其誰。”蕭子良雲:“章草者,漢齊相杜操始變藁法,非也。”王愔雲:“漢元帝時史遊作《急就章》,解散隸體,粗書之。漢俗簡,隋漸以行之是也。”
  ○行書
  按行書者,後漢穎川劉德升所造也。行書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嗉淞?行,故謂之行書。王愔雲:“晉世以來,工書者多以行書著名。鐘元常善行書是也。後王羲之、獻之並造其極焉。”
  ○飛白
  按飛白書者,後漢左中郎蔡邕所作也。王隱、王愔並雲:“飛白,變楷製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勁。文字宜輕微不滿,名為飛白。”王僧虔雲:“飛白,八分之輕者。邕在鴻都門,見匠人施堊帚,遂創意焉。”
  ○草書
  按草書者,後漢徵士張伯英所造也。梁武帝草書狀曰:“蔡邕雲,昔秦之時,諸侯爭長,羽檄相傳,望烽走馹,以篆隸難,不能救急,遂作赴急之書。今之草書也。”
  ○汲塚書
  汲塚書,蓋魏安釐王時,衛郡汲縣耕人於古塚中得之。竹簡漆書,科鬥文字,雜寫經史,與今本校驗多有異同。耕人姓不。
  ○李斯
  秦丞相李斯曰:“自上古作大篆,頗行於世,但為古遠,人多不詳。今刪略繁者,取其合體,參為小篆。”斯善書,自趙高已下,鹹見伏焉√諸名山碑璽銅人,並斯之筆書。《秦望紀功石》乃曰:“吾死後五百三十年,當有一人,替吾跡焉。”(出《蒙恬筆經》)斯妙篆,始省改之。為小篆者《蒼頡篇》七章。雖帝王質文,世有損益,終以文代質,漸就澆醨。則三皇結繩,五帝畫象,三王肉刑,斯可況也。古文可為上古,大篆為中古,小篆為下古。三古謂實。草隸謂華。妙極於華者,義獻。精窮其實者,籀斯。始皇以和氏之璧琢而為璽,令斯書其文。今泰山、嶧山及秦望等碑並其遺跡。亦謂傳國之偉寶,百世之法式。斯小篆入神,大篆入妙。
  李斯書,如為冠蓋,不易施手。
  ○蕭何
  前漢蕭何善篆籀,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觀者如流,何使禿筆書。
  ○蔡邕
  後漢蔡邕,字伯喈,陳留人。儀容奇偉,篤孝博學。能畫善音,明天文術數。工書,篆隸絶世,尤得八分之精微。體法百變,窮靈盡妙,獨步今古。又創造飛白,妙有絶倫。喈八分飛白入神,大篆、小篆、隸書入妙。女琰甚賢明,亦工書。伯喈入嵩山學書,於石室內得一素書。八角垂芒,篆寫李斯並史籀用筆勢。伯喈得之,不食三日,乃大叫喜歡,若對數十人。喈因讀誦三年,便妙達其旨。伯喈自書五經於太學,觀者如市。
  “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為神。”
  ○崔瑗
  崔瑗字子玉,安平人。曾祖蒙,父駰,子玉。官至濟北相,文章蓋世。善章草,書師於杜度,媚趣過之。點畫精微,神變無礙,利金百煉,美玉天姿,可謂冰寒於水也。袁昂雲:“如危峰阻日,孤鬆一枝。”王隱謂之“草賢”,章草入神,小篆入妙。
  ○張芝
  張芝,字伯英。性好書,凡傢之衣帛,皆畫而後練。尤善章草,又善隸書。韋仲將謂之“草聖”。又云:“崔氏之肉,張氏之骨。其章草《急就章》,字皆筆而成。作英草行入神。隸書入妙。”
  ”伯英書,如漢武愛道,憑虛欲仙。”
  ○張昶
  張昶,字文舒,伯英季弟,為黃門侍郎。尤善章草,書類伯英。時人謂之“亞聖”。文舒章草入神,八分入妙,隸入能。
  ○劉德升
  劉德升,字君嗣。穎川人,桓、靈之世,以造行書擅名。既以草創,亦甚妍美,風流婉約,獨步當時。鬍昭、鐘繇並師其法。世謂鐘繇善行狎書是也。而鬍書體肥,鐘書體瘦,亦各有君嗣之美也。
  ○師宜官
  師宜官,南陽人。靈帝好書,徵天下工書於鴻都門,至數百人。八分稱宜官為最。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甚矜能,而性嗜酒。或時空至酒傢,因書其壁以售之,觀者雲集,酤酒多售。則鏟滅之,後為袁術將。鉅鹿耿球碑,術所立,宜官書也。
  “宜官書,如雕羽未息,翩翩自逝。”
  ○梁鵠
  梁鵠,字孟皇,安定烏氏人。少好書,受法於師宜官。以善八分書知名。舉孝廉為郎,亦在鴻都門下。遷選部郎,靈帝重之,魏武甚愛其書,帝懸帳中,又以釘壁,以為勝宜官也。於時邯鄲淳亦得次仲法,淳宜為小字,鵠宜為大字,不如鵠之用筆盡勢也。
  ○左伯
  左伯,字子邑,東萊人。特工八分,名與毛弘等列。小異於邯鄲淳,亦擅名漢末。又甚能作紙。漢興,有紙代簡,至和帝時,蔡倫工為之,而子邑尤行其妙。故蕭子良答王僧虔書云:“子邑之紙,研妙暉光。仲將之墨,一點如漆。伯英之筆,窮神盡思,妙物遠矣,邈不可追。”
  ○鬍昭
  鬍昭,字孔明,穎川人。少而博學,不慕榮利,有夷皓之節。甚能籀書,真行又妙。衛恆雲:“鬍昭與鐘繇並師於劉德升,俱善草行,而鬍肥鐘瘦。尺牘之跡,動見默。”羊欣雲:“鬍昭得張芝骨,索靖得其肉,韋誕得其筋。”張華雲:“鬍昭善隸書,茂先與荀勖共整理記籍,又立書博士置弟子教習,以鐘鬍為法,可謂宿士矣。”
  ○鐘繇
  魏鐘繇,字元常。繇少隨劉勝入抱犢山學書。三年遂。與魏太祖、邯鄲淳、韋誕等議用筆。繇乃問蔡伯喈筆法於韋誕,誕惜不與,乃自搥胸嘔血。太祖以五靈丹救之,得活。及誕死,繇令人盜掘其墓,遂得,由是繇筆更妙。繇精思學書,臥畫被穿過表,如厠終日忘歸。每見萬類,皆書象之。繇善三色書,最妙者八分(出羊欣《筆陣圖》)。繇尤善書於曹喜、蔡邕、劉德升,真書絶世,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雖古之善政遺愛結於人心,未足多也,尚德哉。若其行書,則羲之、獻之之亞。草書,則衛索之下。八分,則有魏《受禪碑》,稱此為最也。太和四年薨,迨八十矣。元常隸行入神,草、八分入妙。鐘書有十二種,意外巧妙,絶倫多奇。
  ○鐘會
  鐘會,字士季,元常少子。善書,有父風。稍備筋骨。美兼行草,尤工隸書。遂逸緻飄然,有凌雲之志。亦所謂劍則幹將、鏌鎁焉。會嘗詐為荀勖書,就勖母鐘夫人,取寶劍。會兄弟以千萬造宅未移居,勖乃潛畫元常形像。會兄弟入見,便大感慟,勖書亦會之類也。會隸、行草、章草並入妙。
  ○韋誕
  魏韋誕,字仲將,京兆人。太僕端之子,官至侍中。伏膺於張伯英,兼邯鄲淳之法。諸書並善,題署尤精。明帝凌雲臺初成,令仲將題榜,高下異好,宜就點正之。因危懼,以戒子孫,無為大字楷法,袁昂雲:“如竜孥虎據,劍拔弩張。”張茂先雲:“京兆韋誕、誕子熊、穎川鐘繇、繇子會,並善隸書。”初青竜中,洛陽、許、鄴三都宮觀始就,詔令仲將大為題署,以為永製。給御筆墨,皆不任用,因奏:“蔡邕。自矜能書,兼斯喜之法,非糹丸素不妄下筆。夫欲善其事,必利其器。若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兼比三具,又得臣手,然後可以逞徑丈之勢。方寸千言,然草跡之妙,亞乎索靖也。”嘉平五年卒,年七十五。仲將八分、隸書、章草、飛白入妙,小篆入能。兄康,字元將,工書。子熊,字少季,亦善書。時人云:“名父之子。”剋有二事,世所美焉。
  又云:“魏明帝凌雲臺成,誤先釘榜,未題署。以籠盛誕,轆轤長絙引上,使就榜題。去地二十五丈,誕危懼,戒子孫,絶此楷法。
捲二
  ○王羲之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於其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三十三書《蘭亭序》。三十七書《黃庭經》。書訖,空中有語:“卿書感我而況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勝鐘繇。羲之書多不一體。(出羊欣《筆陣圖》)
  逸少善草、隸、八分、飛白、章、行,備精諸體,自成一傢法。千變萬化,得之神功。逸少隸、行、草、章草、飛白,五體俱入神,八分入妙。妻郄氏甚工書,有七子。獻之最知名,玄之、凝之、徽之、操之並工草。
  ○又
  羲之嘗以章草答庾亮,亮示翼,翼見乃嘆伏,因與羲之書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沛,遂乃亡,嘗嘆妙跡永絶。忽見足下答傢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舊說羲之罷會稽,住蕺山下,旦見一老姥,把十許六角竹扇出市。王聊問:“此欲貨耶一枚幾錢。”答雲:“二十許。”右軍取筆書扇,扇五字。姥大悵,惋雲:“老舉傢朝飧,唯仰於此,雲何書壞”王答雲:“無所損,但道是王右軍書,字請一百。”既入市,人競市之。後數日,復以數十扇來詣請更書,王笑而不答。
  又云羲之曾自書表與穆帝,專精任意。帝乃令索紙,色類、長短、闊狹與王表相似,使張翼寫效,一毫不異,乃題後答之。羲之初不覺,後更詳看,乃嘆曰:“小人亂真乃璽!”
  羲之性好鵝,山陰曇襄村有一道士,養好者十餘。王清旦乘小船故往看之,意大願樂。乃告求市易,道士不與,百方譬說不能得之。道士言:“性好道,久欲寫河上公老子,縑素早辦,而無人能書。府君若能自屈,書《道德經》各兩章,使合群以奉。”羲之停半日,為寫畢,籠鵝而歸,大以為樂。又嘗詣一門生傢,設佳饌供給,意甚感之,欲以書相報。見有一新榧幾至滑淨,王便書之,草正相半。門生送王歸郡,比還傢,其父已颳削都盡,兒還失書,驚懊纍日。
  ○又
  晉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常遊山陰。與太原孫統承公、孫綽興公、廣漢王彬之、道生、陳郡謝安石、高平郄曇、重熙、太原王藴、叔仁、釋支遁、道林,並逸少子凝、徽、操之等四十有一人,脩祓禊之禮,揮毫製序。興樂而書,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絶代更無。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構別體,就中之字最多。
  ○王獻之
  王獻之,字子敬,尤善草隸。幼學於父,次習於張芝。爾後改變制度,別創其法。率爾師心,冥合天矩。初,謝安請為長史。太元中,新造太極殿。安欲使子敬題榜,以為萬代寶,而難言之。乃說韋仲將題凌雲臺之事。子敬知其旨,乃正色曰:“仲將,魏之大臣,寧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長。”安遂不之逼。子敬年五六歲時,學書,右軍從後潛製其筆不脫。乃嘆曰:“此兒當有大名”遂書《樂毅論》與之。學竟,能極小真書。可謂窮微入聖,筋骨緊密,不減於父。如大則尤直而寡態,豈可同年。唯行草之間,逸氣過也。及論諸體,多劣右軍。總而言之,季孟差耳。子敬隸、行、草、章草、飛白五體皆入神,八分入能。
  ○又
  羲之為會稽,子敬出戲,見北館新白土壁,白淨可愛。子敬令取掃帚,沾泥汁中以書壁,為方丈一字。晻曖斐亹,極有勢好。日日觀者成市,羲之後見,嘆其美。問:“誰所作”答曰:“七郎。”羲之於是作書與所親曰:“子敬飛白,大有直是圖於此壁。”子敬好書,觸遇造玄,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紗祴,著往詣。子敬便取祴,書之。草正諸體悉備,兩袖及褾略周。自嘆比來之合,年少覺王左右有凌奪之色,於是製祴而走。左右果逐及於門外,鬥爭分裂衣,少年纔得一袖而已。子敬為吳興,羊欣父不疑為烏程令。欣時年十五六,書已有意,為子敬所知,子敬往縣入欣齋。欣著新白絹裙晝眠,子敬乃書其裙幅及帶。欣覺歡樂,遂寶之,後以上朝廷。
  ○又
  獻之嘗與簡文帝書十許紙,題最後雲,下官此書甚合作,願聊存之,此書為桓玄所寶。玄愛重二王,不能釋手,乃撰縑素及紙,書正行之尤美者,各為一秩,嘗置左右。及南奔,雖甚狼狽,猶以自隨。將敗,並投於江。或謂小王為小令,非也。獻之為中書令,卒於官。族弟珉代之。時以子敬為大令,季琰為小令。
  ○王脩
  王脩,字敬仁,仲祖之子。官至著作郎,少有秀令之譽。年十三著《賢令論》,劉真長見之,嗟嘆不已。善隸、行書。嘗就右軍求書,乃寫東方朔《畫贊》與之。王僧虔曰:“敬仁書,殆窮其妙。”王子敬每看,咄咄逼人。升平元年卒,年二十四。始王導愛好鐘氏書,喪亂狼狽,猶衣帶中盛,尚書宣示。過江後以賜逸少。逸少乞敬仁,敬仁卒,其母見此書平生所好,以入棺。敬仁隸、行入妙。殷仲堪書,亦敬仁之亞也。
  ○荀輿
  荀輿能書,嘗寫《狸骨方》。右軍臨之,至今謂之《狸骨帖》。
  ○謝安
  謝安,字安石,學正於右軍。右軍雲:“卿是解書者,然知解書為難。”安石尤善行書,亦猶衛洗馬風流名士,海內所瞻。王僧虔雲:“謝安入能書品錄也。”安石隸、行、草並入妙。兄尚字仁祖萬石,並工書。
  ○王廙
  晉平南將軍侍中王廙,右軍之叔父,工隸、飛白。祖述張衛,法復索靖。書七月二十六日一紙,每寶玩之。遭永嘉喪亂,乃四疊綴衣中以渡江。今蒲州桑泉令豆盧器得之,疊跡猶在。
  ○戴安道康昕
  晉戴安道,隱居不仕。總角時,以雞子汁溲白瓦屑。作鄭玄碑,自書刻之,文既奇麗,書亦妙絶。又有康昕,亦善草隸。王子敬常題方山亭壁數行,昕密改之,子敬後過不疑。又為謝居士題畫像以示子敬,子敬嘆能以為西河絶矣。昕,字君明,外國人,官至臨沂令。
  ○韋昶
  晉韋昶,字文休仲將。兄康字元將,涼州刺史之玄孫,官至穎川太守、散騎常侍。善古文大篆及草,狀貌尤古,亦猶人則抱素,木則封冰,奇而且勁。太元中,孝武帝改治宮室及廟諸門,並欲使王獻之隸草書題榜,獻之固辭。乃使劉環以八分書之,後又使文休以大篆改八分焉。或問:“王右軍父子書,君以為雲何”答曰:“二王自可謂能,未是知書也。”又妙作筆,王子敬得其筆,嘆為絶世。義熙末卒,年七十歲餘。文休古文大篆、草書並入妙。
  ○蕭思話
  宋蕭思話,蘭陵人,父源冠軍琅阝琊太守。思話官至徵西將軍左僕射,工書。學於羊欣,得其體法,雖無奇峰壁立之秀,運用連崗盡望勢不斷絶,亦可謂有功矣。王僧虔雲:“蕭全法羊,風流媚好,殆欲不減,筆力恨弱。”袁昂雲:“羊真孔草,蕭行範篆,各一時之妙也。”
  ○王僧虔
  琅阝琊王僧虔,博涉經史,兼善草隸。太祖謂虔曰:“我書何如”卿曰:“臣正書第一,草書第三。陛下草書第二,正書第三。臣無第二,陛下無第一。”上大笑曰:“卿善為詞也。然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虔歷左僕射尚書令,謚簡穆公。僧虔長子慈,年七歲,外祖江夏王劉義恭迎之入中齋,施諸寶物,恣其所取,慈唯取素琴一張、《孝子圖》而已。年十歲,共時輩蔡約入寺禮佛,正見沙門等懺悔,約戲之曰:“衆僧今日何乾乾。”慈應聲答:“卿如此不知禮,何以興蔡氏之宗”約興宗之子也。謝超宗見慈學書,謂之曰:“卿書何如虔公”答雲慈書與大人,猶雞之比鳳。超宗,鳳之子。”慈歷侍中,贈太常卿。約歷太子詹事。
  ○又
  齊高帝嘗與王僧虔賭書畢,帝曰:“誰為第一。”僧虔對曰:“臣書,臣中第一。陛下書,帝中第一。”帝笑曰:“卿可謂善自謀矣。”
  ○王融
  齊末王融,圖古今雜體,有六十四書。少年仿效,傢藏紙貴。而風魚蟲鳥是七國時書,元長皆作隸字,故貽後來所詰。湘東王遣沮陽令韋仲定為九十一種,次功曹謝□勳增其九法,合成百體,其中以八卦為書為一,以太為兩法,徑丈一字,方寸千言。
  ○蕭子云
  梁蕭子云,字景喬。武帝謂曰:“蔡邕飛而不白,羲之白而不飛,飛白之間,在卿斟酌耳。”嘗大書蕭字,後人匣而寶之,傳至張氏賓護,東都舊第有蕭齊前後序,皆名公之詞也。
  武帝造寺,令蕭子云飛白,大書蕭字,至今一字存焉。李約竭産自江南買歸東洛,建一小亭以玩,號曰“蕭齊”。
  ○蕭特
  海????令蘭陵蕭特,善草隸,高祖賞之。曰:“子敬之書不如逸少,蕭特之跡遂過其父。”
  ○僧智永
  陳永欣寺僧智永師,遠祖逸少。歷紀專精,攝齊升堂真草唯命。智永章草及草書入妙,行入能。兄智楷亦工書,丁覘亦善隸書,時人云:“丁真永草。”
  ○又
  智永嘗於樓上學書,業成方下。
  梁周興嗣編次《千字文》,而有王右軍者,人皆不能曉其始。乃梁武教諸王書,令殷鐵石於大王書中,榻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紙,雜碎無序。武帝召興嗣,謂曰:“卿有才思,為我韻之。”興嗣一夕編綴進上,鬢發皆白,而賞錫甚厚。右軍孫智永師自臨八百本,散與人外,江南諸寺各留一本。永公住吳興永欣寺,積年學書,後有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石。人來覓書並請題額者如市。所居戶限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人謂為“鐵門限”。後取筆頭瘞之,號為“退筆塚”,自製銘志。
  嘗居永欣寺閣上臨書,所退筆頭置之於大竹簏,簏受一石餘,而五簏滿。
  ○僧智果
  隋永欣寺僧智果,會稽人也,煬帝甚善之。工書銘石,其為瘦健。造次難類,嘗謂永師曰:“和尚得右軍肉,智果得骨。夫筋骨藏於膚肉,山水不厭高深。而比公稍乏清幽,傷於淺露,若吳人之戰,輕進易退,勇力而非武。虛張誇耀,無乃小人儒乎。”智果隸行草入能。
首頁>> 文學>>>> 书法>> 張懷瓘 Zhang Huaiguan   中國 China   唐代   (?7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