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Literature>> 书法>> Zhang Huaiguan   China   唐代   (?714 AD)
书断列传
  又称《书断》书学论著。唐代张怀瓘著。三卷。上卷列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十体,各述其源流,并加赞文,于各体原委辨论颇精。中、下卷分神、妙、能三品,录古来能书者八十六人,各列小传。传中附录,又得三十八人,征引繁博,颇多佚闻。传世主要有《法书要录》本、《墨池编》本。
  
  《书断》述十体书源流,评书家三品等第。《书估》评书之价值贵贱,《书议》评议19位名书家,《文字论》系与友论书,《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评书药石论》等皆叙书艺技巧,《画断》评画家三品等第。
  
  《书断》共上、中、下三卷。上卷卷首一篇自序,序后列总目,总目后逐一叙述书之十体源流,各系以评赞,终为总论。中卷和下卷罗列古今书家,从黄帝时苍颉起,迄至唐代卢藏用止,3200多年间共86人,分神、妙、能三品,各列小传,传中附录38人。卷未有通评一篇。
  
  张怀瓘的几部著作,成书年代先后为:《书断》玄宗开元15年(727年)、《书估》玄宗天宝13年(754年)、《书议》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在唐立国后的110年至141年间。全唐289年,恰当其中。这期间,书坛是什么状况呢?宇宙万事万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书体变化也一样,百状千态。至南北朝时期,书坛好比春秋战国,群雄逐鹿,诸子百家蜂起,真、隶、行、草,各极其变。发展到唐时,君臣上下,竞相钻研此道。且书体已难有出新斗奇之势,转而更加注重笔法结构的争胜,日益强调法度。就书体而言,有六体说(秦朝)、八体说(汉许慎)、三十六体说(王憧)、五十六体说(韦绩),更有多至百体说等等。这复杂纷繁的百家争鸣态势,带来了书体分类学的进步。张怀瓘在《书断序》中写道:“苍黄者唱首,冥昧者继声,风议浑然,罕详孰是。及兼论文字始祖,各执异端,臆说蜂飞,竟无稽古。盖眩如也。”他对当时书体分类混乱情况的叙述是确当的。张怀瓘为了“芟夷浮议,扬榷古今,拔狐之根,解纷拏之结,考穷乖谬,探索幽微”,因著《书断》阐述“书有十体源流”,评判“学有三品优劣”。无疑,他对书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张怀瓘列书十体: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节、行书、飞白和草书。他指出“十书之外,乃有龟、蛇、麟、虎、云、龙、虫、鸟之书,既非世要,悉所不取也”。此所不取者,唐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一书中,持论和他一样。这些杂书,直到现在,于民间还偶有所见,但皆不列入书学研究范围。
  
  张怀瓘说:“(籀文)与古文、大篆小异。”换句话说,古文、大篆和籀文,大体都差不多。既然如此,本着“去小异,取大同”的分类原则,将以上三体合并为一体,统称为篆书。小篆是秦并六国后,始皇用李斯“书同文”的国策,禁用其他书体,并焚书,创立小篆。所谓“篆”,他说:“篆者,传也。”所谓大篆、小篆,并不是指字形有大有小,这里是古今的意思。古今相传,大篆是篆,小篆也是篆。他说:“(小篆是)增损大篆,异同籀文。”既然如此,并古文、大篆、籀文和小篆为一类,统称篆书可也。
  
  他又说:“楷、隶初制,大范几同”,“盖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这清楚地告诉我们两点:一、将篆字的圆转变为方就是隶,隶带有篆意;二、楷、隶大体相同。由是,我们可知,唐时所说的隶就是楷,这同今天我们认定的隶书有出入。而“(八分)本谓之楷书”,“盖其岁深,渐若八字分散,又名之为八分。”总而言之,现在我们可以把隶和八分笼统地归于一类,统称为隶书。
  
  草书包括章草、行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他指出“草书之先,因于起草”,这是草书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即他所言“祖出于此”。“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这句话说出了章草与草的本质联系,特别是与今草的联系更为密切。他在《书断》中没有用“狂草”的名称。他写道,草书字体“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神化自若,变态不穷”,这已属狂草的描述。因此,章草、今草、狂草,以及行草,可以笼统地划分为草书一类。
  
  张怀瓘在《书断》中说:行书“即正书之小伪”。什么是正书?正书属于哪一类书体?他没有说,但他运用了这个概念。他又说行书“非草非真”,什么是真书?真书属于哪一类书体?他也没有说,但也运用了这个概念。今日,我们知道“正书”、“真书”和“楷书”,说的是同一书体,仅名称不同而已。关于行书,他又说:“行书非草非真,离方循圆,在乎季孟。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有没有既不兼真,又不带草的这种行书呢?他没有说,确实也难说。既已将行草纳入草书之类,那么,真行便可以纳入真书之类。因实用性强,将兼真带草的这两种行书,仍划分行书体。
  
  至于飞白体,张怀瓘说,东汉蔡邕某日见修饰鸿都门的“役人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之书”,“并以题署宫阁”。这是一种实用书体,其法失传,其迹不存,无从稽考。故专辟一体,已无必要。
  
  中国的文字及书法,自古迄今,形态、风韵各具特色。显示了中华民族无比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就书体分类而言,从狭义上说,人各一体;从广义上讲,应舍小异、取大同,尽量简约。张怀瓘将书体归纳为十体,无疑是一大进步。今将汉字分为真、行、草、隶、篆五体,或真、草、隶、篆四大体,毫无疑问,是受了张怀瓘书体分类的很大影响。
  
  清代兴化人刘熙载在他的著作《艺概》中写道:“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分为详、简即动、静两类。这是简之不能再简的一种分类了。有趣的是,书之笔画也是两类:点和线。点、线间架有纵横、上下、斜正、揖让、向背。墨写的点线与白色的纸,构成黑与白。动与静、点与线、黑与白,相反相成,体现了阴阳之道,构筑起一个书法世界。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张怀瓘所列十体书,每体首先指明由某某所造,这不免有些勉强。但他在《书断●论》中又论道:“权舆十体,相沿互明。创革万事,皆始自微渐,至于昭著。”这也是正确的。这说明,文字及其书法的产生和运用。以及在运用的长期过程中,不断衍化发展着,由古及今至未来,依然如此。比如简化汉字及其书法,是哪一个具体人所造呢?即便其中某一个字,比如“汉”这个字,是谁创造出来的呢?我们只能说是“公众”,这才是文字和书法发展的本源。所以,对他所列各书体之祖,不必作机械式的确认,而只能是模糊性的认同。
  
  《书断》卷中、卷下为:“自黄帝史籀苍颉,迄于皇朝黄门传郎卢藏用, ……论较其优劣之差,为神、妙、能三品,人为一传。亦有随事附者,通为一评,穷其藏否。”按“神、妙、能三品”品评书作,在我国书学史上,他是最早的一位。故《四库全书提要》称“书家有三品之目,自此书始”。这对于书之创作、鉴赏、收藏,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孟子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观书也有术,“三品”就是一种术。
  
  卷中开篇是前言,后为神、妙、能三品总目,总目后有一段诠释性文字。其后分神、妙、能三品,每品中入品书家按年代为序,逐一立传加以细评。卷中评到妙品止,卷下续评,为能品。然后是一段小结性文字。
  
  今于三品中各录一人为例,以了解他如何确定书品等第。
  
  神品。张芝,字伯英,敦煌人。火焕,为太常,徙居弘农华阴。伯英名臣子,幼而高操,勤学好古,经明行修。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故时称张有道,实避世洁白之士也。好书,凡家之衣帛皆书,而后练。尤善章草,书出诸杜度。崔瑗云:‘龙骧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为今草,天纵龙异,率意超旷,无惜是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至于蛟龙骇兽,奔腾拏攫之势,心手随变,窈冥而不知其所知,是谓达节也已。精熟神妙,冠绝古今,则百世不易之法式。不可以智识,不可以勤求,若达土游乎沉默之乡,鸾凤翔乎大荒之野。韦仲将谓之草圣,岂徒言哉!遗迹绝少,故褚遂良云:‘钟繇、张芝之迹,不盈片素。’韦诞云:‘ 崔氏之肉,张氏之骨。其章草《金人铭》,可谓变化至极。’羊欣云:‘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其斯为当矣。其行书则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之亚也。又善隶书。以献帝初平中卒。伯英章草、行入神,隶书入妙。”
  
  妙品。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廷尉展之女,弟恒之从女,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也。隶书犹善规矩。钟公云:‘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宛然芳树,穆若凌风。’右军(王羲之)少常师之。永和五年卒,年七十八。子充为中书郎,亦工书。先,有扶风马夫人,大司农皇甫规之妻也。有才学,工隶书。夫人寡,董卓聘以为妻,夫人不屈,卓杀之。”
  
  能品。卢藏用,字子潜,京兆长安人。官至黄门侍郎。书则幼尚孙(过庭)草,晚师逸少(王羲之)。虽阙于工,稍闲体范。八分制,颇伤疏野。若况之前列,则有奔驰之劳。如传之后昆,亦有规矩之法。子潜隶、行、草入能。”
  
  关于神、妙、能三品,各依什么尺度进行品评,读了上列三例,似乎难以捉摸。我们再看他在三品后的总评是怎么说的。总评大致说了这么几点:1. “推其大率,可以言诠”;2. “齐圣齐深,妙各有最”;3. “艺成而下,德成而上”。
  
  我们说,对书法的品评三品,是一个对书法的欣赏问题,是一个审美评价问题。它是一种美的感受,感受后的品评。我们读了这三例,从中看到张怀瓘以及其他书家的评述,都是说的个人对美的感受。书家作书是创作,评者评书也是创作。
  
  张怀瓘说:“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文字论》)这就是说,对书法有深邃认识的人,不是只注重字形,更重要的是如何审视书之内在精神,即由书之点线、间架、布白和章法,给予人的厚重感、力度感、节奏感和生命感等,感悟它的神采、风韵、意境。这审美的眼光、尺度,犹如一面特别精良,具有灵性的镜子一样,有什么照不到、照不出和照不透的呢?对书法作品的品评,怎么会不“圆通”(《书估》)呢?他对书法艺术美的感受和评论是正确的。
  
  汉字是由点、线的运动变化构成。点线的运动是书者掌握毛笔施加于纸上的运动,提按顿挫、轻重缓急、圆转方折以及布黑分白、排列组合等等变化,都是书者意旨所使,都是书者的思想、情感、学识、修养等综合素质的迹化。因此,这点线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只有“深识书者”才能透过凝结在纸上墨的点线,以及字里行间的布墨分白,感悟到作者的精神力量。“冠绝古今”的书家张芝的草书,在古今许多“深识书者”的眼里,能感受到“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若达士游乎沉默之乡,鸾凤翔乎大荒之野”。同时,也只有“冠绝古今“的伟大书家,才能把生命的感悟,贯注到腕底笔端、流露于字里行间,从而创造出不朽的作品。庸者,写不出好的作品,也看不出作品的好坏。道理何在?张怀瓘比喻道:“犹八卦成列,八音克谐,聋瞽之人,不知其谓。”
  
  对书体美的感受过程,是衡“理”动“情”的过程。“理”可以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但“情”往往是不完全一致的。评者之情与作者之情会不一致,评者与评者之间的情也不会一致。所以张怀瓘在《书评》的开篇就说:“一味之嗜,五味不同;殊音之发,契物斯失。方类相袭,且或加彼。况书之臧否,情之爱恶无偏乎?若毫厘较量,谁验准的?推其大率,可以言拴。”此论亦非常中肯。
  
  中国书画欣赏品评的标准,往往是相通的。张怀瓘著《书断》,也著《画断》,《画断》也分为神、妙、能三品,也是中国画三品论的最早提出者。可惜《画断》久已亡佚,今其逸文仅见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引。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序》中,也引用了他的三品说。张怀瓘的书、画“三品说”影响深远,其后列等品评者颇多,然仍以他三品说最为简约。
  
  清代《国朝书品》列神、妙、能、逸、佳五品。包世臣的诠释是:“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这里包所说的五品,比照张怀瓘的三品,大致作如下归纳:包的逸品约相当于张的神品;包的神品、妙品,约为张的妙品;包的能品、佳品,约当于张的能品。这样,我们对张的神、妙、能三品标准,约为:神品,“至法天成,风韵超然”;妙品,“妙法从心,神采自然”;能品,“成法在胸,逐迹守象”。
  
  《书断●评》中,张怀瓘说他自己“学渐于博识,不迨能缮奇缵异,多所未尽”,“此皆天下之闻人,入于吕列。其有不遭明主,以展其材;不遇知音,以扬其业,盖不知矣”。“且如抱绝俗之才,孤秀之质,不容于世,或复何根。故孔子曰:‘博学深谋而不遇者,众矣!何独丘哉。’然识贵行藏,行忌明洁,至人晦迹,其可尽知?”这种慨叹是真切的。
  
  泰州图书馆所藏抄本《书断》的书后有一篇赵僎对《书断》的简略评论。将《书断》比之“大《易》之制”、“《春秋》之典”,指出“古或作之有不能评之,评之有不能文之。今斯书也,统三美而绝举,成一家以孤振。虽非孔父之。今斯书也,统三美而绝举,成一家以孤振。虽非孔父所刊,犹是丘明同事。伟哉!伟哉!“张怀瓘的《书断》确系一部永炳书史的书评巨著,将永远给习者以指导和启迪,将常读常新。
卷一
  ○古文
  按古文者,黄帝史苍颉所造也。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孝经》援神契云:“奎主文章,苍颉仿象”是也。
  ○大篆
  按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也。或曰柱下史,始变古文,或同或异,谓之为篆。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甄酆定六书,三曰:“篆书”。八体书法,一曰“大篆”。又《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并此也。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书”,凡九千字。
  ○籀文
  周太史史籀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七略》曰:史籀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体异。甄酆定六书,二曰“奇字”是也。
  ○小篆
  小篆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异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
  ○八分
  按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王愔云:“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为八分,言有默,始皇得次仲文,简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遣召之,三征不至,始皇大怒。制槛车送之,于道化为大鸟飞去。”
  ○隶书
  按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邈字元岑,始为县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以御史。以奏事烦多,篆字难在,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曰隶书。
  ○章草
  按章草,汉黄门令史史游所作也。卫恒、李诞并云:“汉初而有草法,不知其谁。”萧子良云:“章草者,汉齐相杜操始变藁法,非也。”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汉俗简,隋渐以行之是也。”
  ○行书
  按行书者,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也。行书即正书之小伪。务従简易,嗉淞?行,故谓之行书。王愔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钟元常善行书是也。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
  ○飞白
  按飞白书者,后汉左中郎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劲。文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王僧虔云:“飞白,八分之轻者。邕在鸿都门,见匠人施垩帚,遂创意焉。”
  ○草书
  按草书者,后汉征士张伯英所造也。梁武帝草书状曰:“蔡邕云,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羽檄相传,望烽走驲,以篆隶难,不能救急,遂作赴急之书。今之草书也。”
  ○汲冢书
  汲冢书,盖魏安釐王时,卫郡汲县耕人于古冢中得之。竹简漆书,科斗文字,杂写经史,与今本校验多有异同。耕人姓不。
  ○李斯
  秦丞相李斯曰:“自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详。今删略繁者,取其合体,参为小篆。”斯善书,自赵高已下,咸见伏焉√诸名山碑玺铜人,并斯之笔书。《秦望纪功石》乃曰:“吾死后五百三十年,当有一人,替吾迹焉。”(出《蒙恬笔经》)斯妙篆,始省改之。为小篆者《苍颉篇》七章。虽帝王质文,世有损益,终以文代质,渐就浇醨。则三皇结绳,五帝画象,三王肉刑,斯可况也。古文可为上古,大篆为中古,小篆为下古。三古谓实。草隶谓华。妙极于华者,义献。精穷其实者,籀斯。始皇以和氏之璧琢而为玺,令斯书其文。今泰山、峄山及秦望等碑并其遗迹。亦谓传国之伟宝,百世之法式。斯小篆入神,大篆入妙。
  李斯书,如为冠盖,不易施手。
  ○萧何
  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何使秃笔书。
  ○蔡邕
  后汉蔡邕,字伯喈,陈留人。仪容奇伟,笃孝博学。能画善音,明天文术数。工书,篆隶绝世,尤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今古。又创造飞白,妙有绝伦。喈八分飞白入神,大篆、小篆、隶书入妙。女琰甚贤明,亦工书。伯喈入嵩山学书,于石室内得一素书。八角垂芒,篆写李斯并史籀用笔势。伯喈得之,不食三日,乃大叫喜欢,若对数十人。喈因读诵三年,便妙达其旨。伯喈自书五经于太学,观者如市。
  “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为神。”
  ○崔瑗
  崔瑗字子玉,安平人。曾祖蒙,父骃,子玉。官至济北相,文章盖世。善章草,书师于杜度,媚趣过之。点画精微,神变无碍,利金百炼,美玉天姿,可谓冰寒于水也。袁昂云:“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王隐谓之“草贤”,章草入神,小篆入妙。
  ○张芝
  张芝,字伯英。性好书,凡家之衣帛,皆画而后练。尤善章草,又善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又云:“崔氏之肉,张氏之骨。其章草《急就章》,字皆笔而成。作英草行入神。隶书入妙。”
  ”伯英书,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
  ○张昶
  张昶,字文舒,伯英季弟,为黄门侍郎。尤善章草,书类伯英。时人谓之“亚圣”。文舒章草入神,八分入妙,隶入能。
  ○刘德升
  刘德升,字君嗣。颖川人,桓、灵之世,以造行书擅名。既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胡昭、钟繇并师其法。世谓钟繇善行狎书是也。而胡书体肥,钟书体瘦,亦各有君嗣之美也。
  ○师宜官
  师宜官,南阳人。灵帝好书,征天下工书于鸿都门,至数百人。八分称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能,而性嗜酒。或时空至酒家,因书其壁以售之,观者云集,酤酒多售。则铲灭之,后为袁术将。钜鹿耿球碑,术所立,宜官书也。
  “宜官书,如雕羽未息,翩翩自逝。”
  ○梁鹄
  梁鹄,字孟皇,安定乌氏人。少好书,受法于师宜官。以善八分书知名。举孝廉为郎,亦在鸿都门下。迁选部郎,灵帝重之,魏武甚爱其书,帝悬帐中,又以钉壁,以为胜宜官也。于时邯郸淳亦得次仲法,淳宜为小字,鹄宜为大字,不如鹄之用笔尽势也。
  ○左伯
  左伯,字子邑,东莱人。特工八分,名与毛弘等列。小异于邯郸淳,亦擅名汉末。又甚能作纸。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而子邑尤行其妙。故萧子良答王僧虔书云:“子邑之纸,研妙晖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伯英之笔,穷神尽思,妙物远矣,邈不可追。”
  ○胡昭
  胡昭,字孔明,颖川人。少而博学,不慕荣利,有夷皓之节。甚能籀书,真行又妙。卫恒云:“胡昭与钟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钟瘦。尺牍之迹,动见默。”羊欣云:“胡昭得张芝骨,索靖得其肉,韦诞得其筋。”张华云:“胡昭善隶书,茂先与荀勖共整理记籍,又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胡为法,可谓宿士矣。”
  ○钟繇
  魏钟繇,字元常。繇少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等议用笔。繇乃问蔡伯喈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搥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由是繇笔更妙。繇精思学书,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最妙者八分(出羊欣《笔阵图》)。繇尤善书于曹喜、蔡邕、刘德升,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虽古之善政遗爱结于人心,未足多也,尚德哉。若其行书,则羲之、献之之亚。草书,则卫索之下。八分,则有魏《受禅碑》,称此为最也。太和四年薨,迨八十矣。元常隶行入神,草、八分入妙。钟书有十二种,意外巧妙,绝伦多奇。
  ○钟会
  钟会,字士季,元常少子。善书,有父风。稍备筋骨。美兼行草,尤工隶书。遂逸致飘然,有凌云之志。亦所谓剑则干将、镆鎁焉。会尝诈为荀勖书,就勖母钟夫人,取宝剑。会兄弟以千万造宅未移居,勖乃潜画元常形像。会兄弟入见,便大感恸,勖书亦会之类也。会隶、行草、章草并入妙。
  ○韦诞
  魏韦诞,字仲将,京兆人。太仆端之子,官至侍中。伏膺于张伯英,兼邯郸淳之法。诸书并善,题署尤精。明帝凌云台初成,令仲将题榜,高下异好,宜就点正之。因危惧,以戒子孙,无为大字楷法,袁昂云:“如龙孥虎据,剑拔弩张。”张茂先云:“京兆韦诞、诞子熊、颖川钟繇、繇子会,并善隶书。”初青龙中,洛阳、许、邺三都宫观始就,诏令仲将大为题署,以为永制。给御笔墨,皆不任用,因奏:“蔡邕。自矜能书,兼斯喜之法,非纟丸素不妄下笔。夫欲善其事,必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比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然草迹之妙,亚乎索靖也。”嘉平五年卒,年七十五。仲将八分、隶书、章草、飞白入妙,小篆入能。兄康,字元将,工书。子熊,字少季,亦善书。时人云:“名父之子。”克有二事,世所美焉。
  又云:“魏明帝凌云台成,误先钉榜,未题署。以笼盛诞,辘轳长絙引上,使就榜题。去地二十五丈,诞危惧,戒子孙,绝此楷法。
卷二
  ○王羲之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羲之书多不一体。(出羊欣《笔阵图》)
  逸少善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逸少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俱入神,八分入妙。妻郄氏甚工书,有七子。献之最知名,玄之、凝之、徽之、操之并工草。
  ○又
  羲之尝以章草答庾亮,亮示翼,翼见乃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沛,遂乃亡,尝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旧说羲之罢会稽,住蕺山下,旦见一老姥,把十许六角竹扇出市。王聊问:“此欲货耶一枚几钱。”答云:“二十许。”右军取笔书扇,扇五字。姥大怅,惋云:“老举家朝飧,唯仰于此,云何书坏”王答云:“无所损,但道是王右军书,字请一百。”既入市,人竞市之。后数日,复以数十扇来诣请更书,王笑而不答。
  又云羲之曾自书表与穆帝,专精任意。帝乃令索纸,色类、长短、阔狭与王表相似,使张翼写效,一毫不异,乃题后答之。羲之初不觉,后更详看,乃叹曰:“小人乱真乃玺!”
  羲之性好鹅,山阴昙襄村有一道士,养好者十余。王清旦乘小船故往看之,意大愿乐。乃告求市易,道士不与,百方譬说不能得之。道士言:“性好道,久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早办,而无人能书。府君若能自屈,书《道德经》各两章,使合群以奉。”羲之停半日,为写毕,笼鹅而归,大以为乐。又尝诣一门生家,设佳馔供给,意甚感之,欲以书相报。见有一新榧几至滑净,王便书之,草正相半。门生送王归郡,比还家,其父已刮削都尽,儿还失书,惊懊累日。
  ○又
  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常游山阴。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石、高平郄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并逸少子凝、徽、操之等四十有一人,脩祓禊之礼,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最多。
  ○王献之
  王献之,字子敬,尤善草隶。幼学于父,次习于张芝。尔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率尔师心,冥合天矩。初,谢安请为长史。太元中,新造太极殿。安欲使子敬题榜,以为万代宝,而难言之。乃说韦仲将题凌云台之事。子敬知其旨,乃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长。”安遂不之逼。子敬年五六岁时,学书,右军従后潜制其笔不脱。乃叹曰:“此儿当有大名”遂书《乐毅论》与之。学竟,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如大则尤直而寡态,岂可同年。唯行草之间,逸气过也。及论诸体,多劣右军。总而言之,季孟差耳。子敬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皆入神,八分入能。
  ○又
  羲之为会稽,子敬出戏,见北馆新白土壁,白净可爱。子敬令取扫帚,沾泥汁中以书壁,为方丈一字。晻暧斐亹,极有势好。日日观者成市,羲之后见,叹其美。问:“谁所作”答曰:“七郎。”羲之於是作书与所亲曰:“子敬飞白,大有直是图于此壁。”子敬好书,触遇造玄,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纱祴,著往诣。子敬便取祴,书之。草正诸体悉备,两袖及褾略周。自叹比来之合,年少觉王左右有凌夺之色,于是制祴而走。左右果逐及于门外,斗争分裂衣,少年才得一袖而已。子敬为吴兴,羊欣父不疑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五六,书已有意,为子敬所知,子敬往县入欣斋。欣著新白绢裙昼眠,子敬乃书其裙幅及带。欣觉欢乐,遂宝之,后以上朝廷。
  ○又
  献之尝与简文帝书十许纸,题最后云,下官此书甚合作,愿聊存之,此书为桓玄所宝。玄爱重二王,不能释手,乃撰缣素及纸,书正行之尤美者,各为一秩,尝置左右。及南奔,虽甚狼狈,犹以自随。将败,并投于江。或谓小王为小令,非也。献之为中书令,卒于官。族弟珉代之。时以子敬为大令,季琰为小令。
  ○王脩
  王脩,字敬仁,仲祖之子。官至著作郎,少有秀令之誉。年十三著《贤令论》,刘真长见之,嗟叹不已。善隶、行书。尝就右军求书,乃写东方朔《画赞》与之。王僧虔曰:“敬仁书,殆穷其妙。”王子敬每看,咄咄逼人。升平元年卒,年二十四。始王导爱好钟氏书,丧乱狼狈,犹衣带中盛,尚书宣示。过江后以赐逸少。逸少乞敬仁,敬仁卒,其母见此书平生所好,以入棺。敬仁隶、行入妙。殷仲堪书,亦敬仁之亚也。
  ○荀舆
  荀舆能书,尝写《狸骨方》。右军临之,至今谓之《狸骨帖》。
  ○谢安
  谢安,字安石,学正于右军。右军云:“卿是解书者,然知解书为难。”安石尤善行书,亦犹卫洗马风流名士,海内所瞻。王僧虔云:“谢安入能书品录也。”安石隶、行、草并入妙。兄尚字仁祖万石,并工书。
  ○王廙
  晋平南将军侍中王廙,右军之叔父,工隶、飞白。祖述张卫,法复索靖。书七月二十六日一纸,每宝玩之。遭永嘉丧乱,乃四叠缀衣中以渡江。今蒲州桑泉令豆卢器得之,叠迹犹在。
  ○戴安道康昕
  晋戴安道,隐居不仕。总角时,以鸡子汁溲白瓦屑。作郑玄碑,自书刻之,文既奇丽,书亦妙绝。又有康昕,亦善草隶。王子敬常题方山亭壁数行,昕密改之,子敬后过不疑。又为谢居士题画像以示子敬,子敬叹能以为西河绝矣。昕,字君明,外国人,官至临沂令。
  ○韦昶
  晋韦昶,字文休仲将。兄康字元将,凉州刺史之玄孙,官至颖川太守、散骑常侍。善古文大篆及草,状貌尤古,亦犹人则抱素,木则封冰,奇而且劲。太元中,孝武帝改治宫室及庙诸门,并欲使王献之隶草书题榜,献之固辞。乃使刘环以八分书之,后又使文休以大篆改八分焉。或问:“王右军父子书,君以为云何”答曰:“二王自可谓能,未是知书也。”又妙作笔,王子敬得其笔,叹为绝世。义熙末卒,年七十岁余。文休古文大篆、草书并入妙。
  ○萧思话
  宋萧思话,兰陵人,父源冠军琅阝琊太守。思话官至征西将军左仆射,工书。学于羊欣,得其体法,虽无奇峰壁立之秀,运用连岗尽望势不断绝,亦可谓有功矣。王僧虔云:“萧全法羊,风流媚好,殆欲不减,笔力恨弱。”袁昂云:“羊真孔草,萧行范篆,各一时之妙也。”
  ○王僧虔
  琅阝琊王僧虔,博涉经史,兼善草隶。太祖谓虔曰:“我书何如”卿曰:“臣正书第一,草书第三。陛下草书第二,正书第三。臣无第二,陛下无第一。”上大笑曰:“卿善为词也。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虔历左仆射尚书令,谥简穆公。僧虔长子慈,年七岁,外祖江夏王刘义恭迎之入中斋,施诸宝物,恣其所取,慈唯取素琴一张、《孝子图》而已。年十岁,共时辈蔡约入寺礼佛,正见沙门等忏悔,约戏之曰:“众僧今日何乾乾。”慈应声答:“卿如此不知礼,何以兴蔡氏之宗”约兴宗之子也。谢超宗见慈学书,谓之曰:“卿书何如虔公”答云慈书与大人,犹鸡之比凤。超宗,凤之子。”慈历侍中,赠太常卿。约历太子詹事。
  ○又
  齐高帝尝与王僧虔赌书毕,帝曰:“谁为第一。”僧虔对曰:“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帝笑曰:“卿可谓善自谋矣。”
  ○王融
  齐末王融,图古今杂体,有六十四书。少年仿效,家藏纸贵。而风鱼虫鸟是七国时书,元长皆作隶字,故贻后来所诘。湘东王遣沮阳令韦仲定为九十一种,次功曹谢□勋增其九法,合成百体,其中以八卦为书为一,以太为两法,径丈一字,方寸千言。
  ○萧子云
  梁萧子云,字景乔。武帝谓曰:“蔡邕飞而不白,羲之白而不飞,飞白之间,在卿斟酌耳。”尝大书萧字,后人匣而宝之,传至张氏宾护,东都旧第有萧齐前后序,皆名公之词也。
  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字存焉。李约竭产自江南买归东洛,建一小亭以玩,号曰“萧齐”。
  ○萧特
  海盐令兰陵萧特,善草隶,高祖赏之。曰:“子敬之书不如逸少,萧特之迹遂过其父。”
  ○僧智永
  陈永欣寺僧智永师,远祖逸少。历纪专精,摄齐升堂真草唯命。智永章草及草书入妙,行入能。兄智楷亦工书,丁觇亦善隶书,时人云:“丁真永草。”
  ○又
  智永尝于楼上学书,业成方下。
  梁周兴嗣编次《千字文》,而有王右军者,人皆不能晓其始。乃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榻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而赏锡甚厚。右军孙智永师自临八百本,散与人外,江南诸寺各留一本。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自制铭志。
  尝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满。
  ○僧智果
  隋永欣寺僧智果,会稽人也,炀帝甚善之。工书铭石,其为瘦健。造次难类,尝谓永师曰:“和尚得右军肉,智果得骨。夫筋骨藏于肤肉,山水不厌高深。而比公稍乏清幽,伤于浅露,若吴人之战,轻进易退,勇力而非武。虚张夸耀,无乃小人儒乎。”智果隶行草入能。
Home>> Literature>> 书法>> Zhang Huaiguan   China   唐代   (?714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