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別打瞌睡。跑長途,我最怕旁邊的人睡覺。瞌睡,是會傳染的。
你抽根煙吧。不會?拿筆桿子的怎麽不會抽煙?我可是抽煙的。在大城市,司機開車的時候不許抽煙,在咱們這兒可以隨便。不然,一個人坐在駕駛室裏就太憋悶了。這兒不像咱們“口裏”,一出車,千把裏不見村莊,不見人煙,跑着跑着,眼皮子就不由自主地要耷拉下來。
你看,兩邊盡是卵石灘。這就叫戈壁。你大概原來想像戈壁是一片黃沙吧,其實不一定,這兒一望無際的盡是這種腦袋大、拳頭大的鵝卵石。過了戈壁,前面就進山了。這兒的天山,也不是你在電影裏看見的那樣。這一段,全是光禿禿的石頭,像鐵打的一般。我們要順着幹溝進山。幹溝,你聽聽這名字!這條溝不但沒有水,連你的眼淚很還沒流出眼眶都會一下子蒸發了;那兒沒有草、沒有樹,連小鳥跟螞蟻也沒有,和月球上一模一樣。一會兒你就看見了。在那裏面開半天車,怎麽能叫人不瞌睡?
你在全國跑了不少地方吧?可是你不到新疆,就不知道我們國傢有多大。維吾爾族人常說,在新疆、要飯的都得騎頭毛驢,不然他在這個村要了吃的,還沒走到那個村就餓死了。這當然說的是舊社會,可這話真形象。
我開車,愛帶個人。有時候,我遇到路邊靠兩條腿趕路的人,總要把車速放慢一點,看看他想不想搭車。你着,在這一片荒無人煙的戈壁上,前面是氣象森嚴的大山,兩邊是雲層很低的天,要是看見一個孤孤單單的人在這種路上吭哧吭哧地走,心裏不知怎麽就會又憐惜他,又敬佩他。我們坐在車上不覺得,在地上,你就會知道,這麽長的路,靠兩條腿一步一步地拽過來是什麽滋味。
帶個人在我身邊,他不孤單了,我也不孤單了、我們開長途貨車的,跟機器打交道的時候多,跟人打交道的時候少。在路上,跟熟人錯車的時候,也是還沒等笑一笑、車就唰地一下子過去了。機器呢,還不如牲口。我小時候在老傢趕過驢車,毛驢儘管犟,可是個牲靈,悶起來你還可以跟它聊一會兒。它吧搭吧搭耳朵,好像還挺懂人話似的。汽車不是個活物――它要活了,你可麻煩了――跟它待的時間一久,人就會感到莫名其妙的寂寞無聊。所以咱們開車的到了站,下了車、都愛說說笑笑,駡駡咧咧。他哪是要駡人呢,他是要練習着說話哩。人是應該跟人待在一起的。
前幾年,咱們車隊來了個隊長,嚴厲禁止咱們司機帶人。說什麽在朝鮮戰場上,美帝國主義派來好些南朝鮮的女特務,盡裝成“阿媽妮”來搭志願軍的車,上了車,就把司機捅了。這是啥時候的事!我一聽膩味:咱們有些官,總愛把戰爭年代的事拿到和平環境裏來嚇唬人。這樣的官還不一定上過戰場,打過仗,吃過苦的人都知道疼藉人。果不其然,後來他老收人傢的煙酒給人拉私貨,上面把他撤掉了。
你別看讓人搭車是件小事。他招呼,你停下,他上來,就這一眨眼的功夫,他的心裏就會想:咱們國傢還是好人多哇!你呢,一看見他那副笑臉,心裏也會暖乎乎的,開車也有勁了,人也不睏了。我倒不是個愛聊天的人,衹要旁邊有個人我就覺得不孤單了。今天是遇着你,我的話纔多了點。我愛跟知識分子打交道。
我是怎麽到新疆來的?那說來話長了。其實呢,我也應該算是回鄉知識青年。聽我口音,你可以知道我是河南人。我在老傢的縣上念到了初中畢業。那時候,我的理想可多啦。在電影上看到解放軍想當解放軍,看到了醫生想當醫生,看了一本小說,就想當作傢。反正什麽都想過,就是沒想到將來要開一輩子車。初三那一年,我在墻報上寫了一首詩,有這麽兩句:
我的理想像天上的一片繁星,
在我的頭頂上閃耀。
還不錯?你別笑話我。不過那時我纔十七歲,老師也說,一個農村娃娃能有這樣的才情,將來一定有出息。
誰知道,到了六0年,傢裏睏難了,爹媽連飯也吃不飽,我這個“有出息的農村娃娃”也不願念書了,幹脆回傢養老人吧。可是,回到傢,三個人捆在一起挨餓,爹媽就我這麽一個兒子,老兩口哭在一塊堆,跟我說:“娃,你走吧,到外面尋個活路吧。念了九年書,哪兒找不到一碗飯吃?”咱們河南人生活能力最強,自古以來,走州串縣、闖蕩江湖的,數咱們河南人多。但凡老傢有個天災人禍,腳一跺,就往外省跑了。這時候,有個鄉親從新疆給我傢郵信來說:新疆好,新疆不但能找上工作,還能吃上飽飯。新疆,我還有印象,“我們新疆好地方呀”這個歌我在學校就學過。這樣,我就决定到新疆來了。
當時,戶口控製得很嚴,村頭路口,到處刷着抓流竄犯的標語,要離開老傢,就跟去做賊娃子一樣。我們等了個沒有月亮的夜晚摸出門。我爹把我送了十裏路,走出公社的地界,再也走不動了,xDAx90蹴在路旁邊光喘氣。我從包袱裏掏出我媽悄悄地包上的兩塊玉米麵餅子,又悄悄地塞到他懷裏。“爹,你回吧。”我說,“我認識路,我帶着地圖來着。到了那兒,找到了工作,就給您郵錢回來。”
年輕人不戀傢,儘管餓着肚子,翅膀還挺硬,總想撲騰撲騰往外飛。那時候,我連一滴眼淚也沒有,一心以為有個遠大的前程在等着我,一點也體會不到爹媽那時是什麽心情。這種心情,隨着自己年紀越來越大,體會纔越來越深。可是,現在要我回想我爹、我媽最後跟我說的是句什麽話,他們最後的模樣是啥,全都想不起來了,衹記得我爹xDAx90蹴在路邊的那團黑影。過去,在夜裏開車,孤孤單單地一個人,我跟前老出現這團黑影,就在車燈前面的公路旁邊xDAx90蹴着。那團黑影像通行證一樣粘在擋風玻璃上,車開到哪兒跟到哪兒,你別想抹掉它。
有時候,我也自己原諒自己,想到那天晚上要是我媽送我,娘兒倆興許會在路邊說些親熱話。我爹是個不吭聲的莊稼人,我又是個不愛說話的小夥子,兒子跟爹總沒跟媽親……唉,就這樣,爹媽養了我十八年,最後分手的時候,我竟連一句親熱的話都投給爹媽撂下……
好了,往下說吧!
我就這麽到新疆來的。那年,火車剛通到尾亞。尾亞哪有現在這麽氣派,當時衹有十來間破舊的土坯房房,蓋在一片黃沙灘上。土坯房房周圍搭着帳篷,跟豪古人開‘那達慕”大會一樣,一座連着一座,裏三層外三層。尾亞是終點站,來新疆的人全涌在這裏,汽車雖然不停地往西送,可火車又不停地從“口裏”往這兒拉,走了穿紅的,來了穿緑的,男男女女,擠來擠去,這片帳篷中間經常有幾千人。把白皚皚的雪踩得烏七八糟的。
來的是些什麽人呢?有正式調幹來的,有畢業分配來的,有隨廠內遷來的,而多數卻是那時候要抓的所謂“流竄犯”,就是後來所說的“盲流”。眼下呢,咱們這些人都有好聽的稱呼了,叫“自願支邊人員”。這也算是平反吧。老實告訴你,新疆現在建設得這樣好,這些“盲流”或說是“自願支邊人員”可起了大作用啦。現在,我就知道好些這樣跑來的人當了模範,立了功,受了奬;有的搞了發明創造,成了專傢、工程師,還有在生産建設兵團當到團一級領導的。
咱們這些“盲流”是見面熟,剛湊到一塊兒,就像認識了半輩子似的,三句話兩句話就把各人知道的情況交流了。那些帳篷,原來都是生産建設兵團的各師團和各單位、工廠派駐尾亞的招工處。招工的對象當然就是我這樣沒有職業的“盲流”。那時候,尾亞像個大自由市場,那個熱鬧勁兒,跟上海的南京路差不多。這兒喊:“喂,喂!到我們這兒來呀!我們這兒工資高、口糧多,過了這村可沒這店啦!”那兒叫:“喂,喂!來咱們這兒吧!咱們這兒的牛奶當水喝,一個蘋果有你腦袋大,錯過這機會可沒後悔藥給你吃呀!”還有嚷嚷的更絶:“喂,喂!不吃肉的土鱉別到咱們這兒來呀!住上大樓頭暈的土包子別到咱們這兒來呀!嫌鈔票紮手的冤大頭別到咱們這兒來呀!”好像一到他們那兒,就能吃上大肉,住上高樓,成把成把的人民幣往口袋裏揣似的。
在火車上,我還擔心沒有證明不好找工作。到了尾亞,老“盲流”告訴我,沒有公社的遷移證,有選民證也行;沒有選民證,拿封新疆哪個親戚朋友給你的信也可以。最不濟的單位,就是那些喊得最響、說得天花亂墜的招工處,那都是招到最苦的地方去幹最重的體力活的。那些招工處,衹要看人不缺胳膊斷腿,眼睛鼻子也全,“海麥斯”(海發斯,維吾爾語,統統、全部的意思。)收下,什麽證明不證明的!
這老“盲流”有四十多歲,身上披一件像挂着豬板油一樣的爛棉襖。他自己說他精通醫道,想找個對口的專業,纔沒有輕易跑到那叫喚的招工處登記。我看他有點文化,就掏出我的初中畢業證書給他看。他眼睛一亮,說“你這可是個寶貝。就憑你這個,起碼也得讓你當個科員。你別到那喊叫的招工處去。”他指給我一個帳篷,叫我到那兒去找工作。
那個帳篷前面果然清靜,門口的篷布上貼着一張白紙,寫着“新疆文教廳尾亞辦事處”幾個墨筆字。辦事員也斯斯文文的,跟那些大喊大叫、滿嘴唾沫橫飛的人不一樣。帳篷裏升着一個大汽油桶改裝成的爐子,放着一張沒上漆的白木條凳,坐着一排前來找工作的人。負責登記的幹部是個胖子,坐在也是沒上漆的辦公桌後面。那時候,長得胖的人可說是絶無僅有,所以他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其實,到這兒找工作的人也不全有證明。要是沒有證明,胖子就進行口試。提的問題是根據來人自己的文化程度臨時定的,什麽“世界上有幾大洲、幾大洋”啦,“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什麽性質的國傢”啦,“元素周期表是誰發明的”啦,“‘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是什麽意思”啦,等等。我聽聽,我都能答得上來。這胖子是陝西人,挺有學問,人也和氣。挨着我的時候,我把畢業證書遞了上去。胖子一看很高興,光問了我老傢有什麽人,什麽時候來的,有誰跟我一起來的,馬上就在登記薄上寫了我的名字,叫我明天一早到這兒來集合,坐汽車上烏魯木齊去。
從帳篷裏出來,我那個興奮就別提了。我張開翅膀,在尾亞這一大片帳篷中間自由地飛呀飛的。科員當然更好,教員也不錯,蘇聯有個電影,叫《鄉村女教師》,我在中學裏看了兩遍,還挺受感動的。那時候,因為電影裏的這個教師是女的,所以和自己的理想沒挂上號,現在,生活一下子給我揭示了這樣的前途,我纔想起來,原來我的理想一直是當教師。我想像到我老了,也和那個女教師一樣,白發蒼蒼,戴着眼鏡,周圍圍了一群科學家、作傢、軍官,這些全是我教過的學生……
正在我一邊飛翔,一邊鬍思亂想的時候,碰上了兩個姑娘。這兩個姑娘歲數跟我差不多,穿着打扮也帶着那麽點學生味兒,兩個人紮了四條小辮子。他們在我跟老“盲流”聊天的時候就註意上我了,這時候就過來搭訕。原來她們也是河南人老傢跟我們公社相距不到一百公裏,這一聽口音就聽出來。姑娘問我找到工作了嗎,我說找到了,還挺好,喜不自禁地把經過都告訴了她們,還吹牛說,那胖子很看得起我,連考都沒有考。她們卻發愁說她們找不到好工作,幹體力活又幹不動,怕還沒幹兩下子就倒在工地上。這是實話,我看她們黃皮寡瘦的哪有現在十八、九歲的姑娘這樣光采,我就隨口說了句:那你們也到那個帳篷去試試看,當個小教員吧。
這天,我在土坯房的客店裏落了腳。這客店也不知是公傢開的還是維吾爾私人開的:兩溜大炕,中間一堵直冒涼氣的火墻,被子枕頭全沒有,還要三塊錢一晚上。就這,還得靠你的力氣像瓶塞兒一樣死命往裏擠。我好不容易往下蹭到炕面上,纔摸到炕面上還鋪着氈子。開店的總算有點良心。
在客店裏,我纔知道,有人換了好幾次工作了,到處碰運氣,哪兒待遇好就往哪兒跑。那些老“盲流”蹲在炕頭上,背靠着火墻一面抽莫合煙,一面繪聲繪色地聊他們的經歷。聽他們的口氣,全新疆沒有他們沒去過的地方。記者同志,我告訴你,那時候的新疆真是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和我們“口裏”那種走一步也得開三張路條的情況完全不一樣。我跟你說的這些,別說你在小說電影裏沒見過,恐怕你想像都想像不到。你們是從傢門到學校門,從學校門到機關門,習慣了循規蹈矩的一套的。我再跟你說,新疆原來是中國落後的地方,而這三十年變化這麽大,是跟這種開放的勞動政策分不開的。要是新疆那時候也和“口裏”一樣,把尋活路的人都當成“流竄犯”,光認紙條條不認人才,那麽,現在好些地方還是戈璧灘哩!
好,咱們接着往下說。
第二天一早起來,我想,頭天去得給人個好印象,從今天起我就是教師啦,於是花了三毛錢,買了一小藍邊碗涼水擦了擦臉。待我跑到那帳篷,被招去的人已經一個個扳着車幫子往車上爬了。胖子在車旁邊拿着本本子點數,可是,一見我,竟沉下臉發開了脾氣。“去去去!”他說,“看你樣子挺老實,原來也搞邪門歪道。這兒不要你,你上別處去吧!”
“咋啦?”我吃了一驚,“我咋啦……”
“咋啦?”他學着我的口音。“一個年輕人,帶着兩個姑娘四處亂跑,像啥樣子?你們是啥關係?昨天問你,你還說你是一個人來的哩。一點不老實!”
我分辯說:“那兩個姑娘不是我帶來的。不信,你考考我好了。”
你別打瞌睡。跑長途,我最怕旁邊的人睡覺。瞌睡,是會傳染的。
你抽根煙吧。不會?拿筆桿子的怎麽不會抽煙?我可是抽煙的。在大城市,司機開車的時候不許抽煙,在咱們這兒可以隨便。不然,一個人坐在駕駛室裏就太憋悶了。這兒不像咱們“口裏”,一出車,千把裏不見村莊,不見人煙,跑着跑着,眼皮子就不由自主地要耷拉下來。
你看,兩邊盡是卵石灘。這就叫戈壁。你大概原來想像戈壁是一片黃沙吧,其實不一定,這兒一望無際的盡是這種腦袋大、拳頭大的鵝卵石。過了戈壁,前面就進山了。這兒的天山,也不是你在電影裏看見的那樣。這一段,全是光禿禿的石頭,像鐵打的一般。我們要順着幹溝進山。幹溝,你聽聽這名字!這條溝不但沒有水,連你的眼淚很還沒流出眼眶都會一下子蒸發了;那兒沒有草、沒有樹,連小鳥跟螞蟻也沒有,和月球上一模一樣。一會兒你就看見了。在那裏面開半天車,怎麽能叫人不瞌睡?
你在全國跑了不少地方吧?可是你不到新疆,就不知道我們國傢有多大。維吾爾族人常說,在新疆、要飯的都得騎頭毛驢,不然他在這個村要了吃的,還沒走到那個村就餓死了。這當然說的是舊社會,可這話真形象。
我開車,愛帶個人。有時候,我遇到路邊靠兩條腿趕路的人,總要把車速放慢一點,看看他想不想搭車。你着,在這一片荒無人煙的戈壁上,前面是氣象森嚴的大山,兩邊是雲層很低的天,要是看見一個孤孤單單的人在這種路上吭哧吭哧地走,心裏不知怎麽就會又憐惜他,又敬佩他。我們坐在車上不覺得,在地上,你就會知道,這麽長的路,靠兩條腿一步一步地拽過來是什麽滋味。
帶個人在我身邊,他不孤單了,我也不孤單了、我們開長途貨車的,跟機器打交道的時候多,跟人打交道的時候少。在路上,跟熟人錯車的時候,也是還沒等笑一笑、車就唰地一下子過去了。機器呢,還不如牲口。我小時候在老傢趕過驢車,毛驢儘管犟,可是個牲靈,悶起來你還可以跟它聊一會兒。它吧搭吧搭耳朵,好像還挺懂人話似的。汽車不是個活物――它要活了,你可麻煩了――跟它待的時間一久,人就會感到莫名其妙的寂寞無聊。所以咱們開車的到了站,下了車、都愛說說笑笑,駡駡咧咧。他哪是要駡人呢,他是要練習着說話哩。人是應該跟人待在一起的。
前幾年,咱們車隊來了個隊長,嚴厲禁止咱們司機帶人。說什麽在朝鮮戰場上,美帝國主義派來好些南朝鮮的女特務,盡裝成“阿媽妮”來搭志願軍的車,上了車,就把司機捅了。這是啥時候的事!我一聽膩味:咱們有些官,總愛把戰爭年代的事拿到和平環境裏來嚇唬人。這樣的官還不一定上過戰場,打過仗,吃過苦的人都知道疼藉人。果不其然,後來他老收人傢的煙酒給人拉私貨,上面把他撤掉了。
你別看讓人搭車是件小事。他招呼,你停下,他上來,就這一眨眼的功夫,他的心裏就會想:咱們國傢還是好人多哇!你呢,一看見他那副笑臉,心裏也會暖乎乎的,開車也有勁了,人也不睏了。我倒不是個愛聊天的人,衹要旁邊有個人我就覺得不孤單了。今天是遇着你,我的話纔多了點。我愛跟知識分子打交道。
我是怎麽到新疆來的?那說來話長了。其實呢,我也應該算是回鄉知識青年。聽我口音,你可以知道我是河南人。我在老傢的縣上念到了初中畢業。那時候,我的理想可多啦。在電影上看到解放軍想當解放軍,看到了醫生想當醫生,看了一本小說,就想當作傢。反正什麽都想過,就是沒想到將來要開一輩子車。初三那一年,我在墻報上寫了一首詩,有這麽兩句:
我的理想像天上的一片繁星,
在我的頭頂上閃耀。
還不錯?你別笑話我。不過那時我纔十七歲,老師也說,一個農村娃娃能有這樣的才情,將來一定有出息。
誰知道,到了六0年,傢裏睏難了,爹媽連飯也吃不飽,我這個“有出息的農村娃娃”也不願念書了,幹脆回傢養老人吧。可是,回到傢,三個人捆在一起挨餓,爹媽就我這麽一個兒子,老兩口哭在一塊堆,跟我說:“娃,你走吧,到外面尋個活路吧。念了九年書,哪兒找不到一碗飯吃?”咱們河南人生活能力最強,自古以來,走州串縣、闖蕩江湖的,數咱們河南人多。但凡老傢有個天災人禍,腳一跺,就往外省跑了。這時候,有個鄉親從新疆給我傢郵信來說:新疆好,新疆不但能找上工作,還能吃上飽飯。新疆,我還有印象,“我們新疆好地方呀”這個歌我在學校就學過。這樣,我就决定到新疆來了。
當時,戶口控製得很嚴,村頭路口,到處刷着抓流竄犯的標語,要離開老傢,就跟去做賊娃子一樣。我們等了個沒有月亮的夜晚摸出門。我爹把我送了十裏路,走出公社的地界,再也走不動了,xDAx90蹴在路旁邊光喘氣。我從包袱裏掏出我媽悄悄地包上的兩塊玉米麵餅子,又悄悄地塞到他懷裏。“爹,你回吧。”我說,“我認識路,我帶着地圖來着。到了那兒,找到了工作,就給您郵錢回來。”
年輕人不戀傢,儘管餓着肚子,翅膀還挺硬,總想撲騰撲騰往外飛。那時候,我連一滴眼淚也沒有,一心以為有個遠大的前程在等着我,一點也體會不到爹媽那時是什麽心情。這種心情,隨着自己年紀越來越大,體會纔越來越深。可是,現在要我回想我爹、我媽最後跟我說的是句什麽話,他們最後的模樣是啥,全都想不起來了,衹記得我爹xDAx90蹴在路邊的那團黑影。過去,在夜裏開車,孤孤單單地一個人,我跟前老出現這團黑影,就在車燈前面的公路旁邊xDAx90蹴着。那團黑影像通行證一樣粘在擋風玻璃上,車開到哪兒跟到哪兒,你別想抹掉它。
有時候,我也自己原諒自己,想到那天晚上要是我媽送我,娘兒倆興許會在路邊說些親熱話。我爹是個不吭聲的莊稼人,我又是個不愛說話的小夥子,兒子跟爹總沒跟媽親……唉,就這樣,爹媽養了我十八年,最後分手的時候,我竟連一句親熱的話都投給爹媽撂下……
好了,往下說吧!
我就這麽到新疆來的。那年,火車剛通到尾亞。尾亞哪有現在這麽氣派,當時衹有十來間破舊的土坯房房,蓋在一片黃沙灘上。土坯房房周圍搭着帳篷,跟豪古人開‘那達慕”大會一樣,一座連着一座,裏三層外三層。尾亞是終點站,來新疆的人全涌在這裏,汽車雖然不停地往西送,可火車又不停地從“口裏”往這兒拉,走了穿紅的,來了穿緑的,男男女女,擠來擠去,這片帳篷中間經常有幾千人。把白皚皚的雪踩得烏七八糟的。
來的是些什麽人呢?有正式調幹來的,有畢業分配來的,有隨廠內遷來的,而多數卻是那時候要抓的所謂“流竄犯”,就是後來所說的“盲流”。眼下呢,咱們這些人都有好聽的稱呼了,叫“自願支邊人員”。這也算是平反吧。老實告訴你,新疆現在建設得這樣好,這些“盲流”或說是“自願支邊人員”可起了大作用啦。現在,我就知道好些這樣跑來的人當了模範,立了功,受了奬;有的搞了發明創造,成了專傢、工程師,還有在生産建設兵團當到團一級領導的。
咱們這些“盲流”是見面熟,剛湊到一塊兒,就像認識了半輩子似的,三句話兩句話就把各人知道的情況交流了。那些帳篷,原來都是生産建設兵團的各師團和各單位、工廠派駐尾亞的招工處。招工的對象當然就是我這樣沒有職業的“盲流”。那時候,尾亞像個大自由市場,那個熱鬧勁兒,跟上海的南京路差不多。這兒喊:“喂,喂!到我們這兒來呀!我們這兒工資高、口糧多,過了這村可沒這店啦!”那兒叫:“喂,喂!來咱們這兒吧!咱們這兒的牛奶當水喝,一個蘋果有你腦袋大,錯過這機會可沒後悔藥給你吃呀!”還有嚷嚷的更絶:“喂,喂!不吃肉的土鱉別到咱們這兒來呀!住上大樓頭暈的土包子別到咱們這兒來呀!嫌鈔票紮手的冤大頭別到咱們這兒來呀!”好像一到他們那兒,就能吃上大肉,住上高樓,成把成把的人民幣往口袋裏揣似的。
在火車上,我還擔心沒有證明不好找工作。到了尾亞,老“盲流”告訴我,沒有公社的遷移證,有選民證也行;沒有選民證,拿封新疆哪個親戚朋友給你的信也可以。最不濟的單位,就是那些喊得最響、說得天花亂墜的招工處,那都是招到最苦的地方去幹最重的體力活的。那些招工處,衹要看人不缺胳膊斷腿,眼睛鼻子也全,“海麥斯”(海發斯,維吾爾語,統統、全部的意思。)收下,什麽證明不證明的!
這老“盲流”有四十多歲,身上披一件像挂着豬板油一樣的爛棉襖。他自己說他精通醫道,想找個對口的專業,纔沒有輕易跑到那叫喚的招工處登記。我看他有點文化,就掏出我的初中畢業證書給他看。他眼睛一亮,說“你這可是個寶貝。就憑你這個,起碼也得讓你當個科員。你別到那喊叫的招工處去。”他指給我一個帳篷,叫我到那兒去找工作。
那個帳篷前面果然清靜,門口的篷布上貼着一張白紙,寫着“新疆文教廳尾亞辦事處”幾個墨筆字。辦事員也斯斯文文的,跟那些大喊大叫、滿嘴唾沫橫飛的人不一樣。帳篷裏升着一個大汽油桶改裝成的爐子,放着一張沒上漆的白木條凳,坐着一排前來找工作的人。負責登記的幹部是個胖子,坐在也是沒上漆的辦公桌後面。那時候,長得胖的人可說是絶無僅有,所以他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其實,到這兒找工作的人也不全有證明。要是沒有證明,胖子就進行口試。提的問題是根據來人自己的文化程度臨時定的,什麽“世界上有幾大洲、幾大洋”啦,“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什麽性質的國傢”啦,“元素周期表是誰發明的”啦,“‘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是什麽意思”啦,等等。我聽聽,我都能答得上來。這胖子是陝西人,挺有學問,人也和氣。挨着我的時候,我把畢業證書遞了上去。胖子一看很高興,光問了我老傢有什麽人,什麽時候來的,有誰跟我一起來的,馬上就在登記薄上寫了我的名字,叫我明天一早到這兒來集合,坐汽車上烏魯木齊去。
從帳篷裏出來,我那個興奮就別提了。我張開翅膀,在尾亞這一大片帳篷中間自由地飛呀飛的。科員當然更好,教員也不錯,蘇聯有個電影,叫《鄉村女教師》,我在中學裏看了兩遍,還挺受感動的。那時候,因為電影裏的這個教師是女的,所以和自己的理想沒挂上號,現在,生活一下子給我揭示了這樣的前途,我纔想起來,原來我的理想一直是當教師。我想像到我老了,也和那個女教師一樣,白發蒼蒼,戴着眼鏡,周圍圍了一群科學家、作傢、軍官,這些全是我教過的學生……
正在我一邊飛翔,一邊鬍思亂想的時候,碰上了兩個姑娘。這兩個姑娘歲數跟我差不多,穿着打扮也帶着那麽點學生味兒,兩個人紮了四條小辮子。他們在我跟老“盲流”聊天的時候就註意上我了,這時候就過來搭訕。原來她們也是河南人老傢跟我們公社相距不到一百公裏,這一聽口音就聽出來。姑娘問我找到工作了嗎,我說找到了,還挺好,喜不自禁地把經過都告訴了她們,還吹牛說,那胖子很看得起我,連考都沒有考。她們卻發愁說她們找不到好工作,幹體力活又幹不動,怕還沒幹兩下子就倒在工地上。這是實話,我看她們黃皮寡瘦的哪有現在十八、九歲的姑娘這樣光采,我就隨口說了句:那你們也到那個帳篷去試試看,當個小教員吧。
這天,我在土坯房的客店裏落了腳。這客店也不知是公傢開的還是維吾爾私人開的:兩溜大炕,中間一堵直冒涼氣的火墻,被子枕頭全沒有,還要三塊錢一晚上。就這,還得靠你的力氣像瓶塞兒一樣死命往裏擠。我好不容易往下蹭到炕面上,纔摸到炕面上還鋪着氈子。開店的總算有點良心。
在客店裏,我纔知道,有人換了好幾次工作了,到處碰運氣,哪兒待遇好就往哪兒跑。那些老“盲流”蹲在炕頭上,背靠着火墻一面抽莫合煙,一面繪聲繪色地聊他們的經歷。聽他們的口氣,全新疆沒有他們沒去過的地方。記者同志,我告訴你,那時候的新疆真是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和我們“口裏”那種走一步也得開三張路條的情況完全不一樣。我跟你說的這些,別說你在小說電影裏沒見過,恐怕你想像都想像不到。你們是從傢門到學校門,從學校門到機關門,習慣了循規蹈矩的一套的。我再跟你說,新疆原來是中國落後的地方,而這三十年變化這麽大,是跟這種開放的勞動政策分不開的。要是新疆那時候也和“口裏”一樣,把尋活路的人都當成“流竄犯”,光認紙條條不認人才,那麽,現在好些地方還是戈璧灘哩!
好,咱們接着往下說。
第二天一早起來,我想,頭天去得給人個好印象,從今天起我就是教師啦,於是花了三毛錢,買了一小藍邊碗涼水擦了擦臉。待我跑到那帳篷,被招去的人已經一個個扳着車幫子往車上爬了。胖子在車旁邊拿着本本子點數,可是,一見我,竟沉下臉發開了脾氣。“去去去!”他說,“看你樣子挺老實,原來也搞邪門歪道。這兒不要你,你上別處去吧!”
“咋啦?”我吃了一驚,“我咋啦……”
“咋啦?”他學着我的口音。“一個年輕人,帶着兩個姑娘四處亂跑,像啥樣子?你們是啥關係?昨天問你,你還說你是一個人來的哩。一點不老實!”
我分辯說:“那兩個姑娘不是我帶來的。不信,你考考我好了。”
“還考什麽?”他生氣地一甩手,“都說是初中畢業生,可問個簡單的四則運算都不知道,還把高爾基當成中國人。簡直是瞎胡闹!”
知識分子都有個拗勁兒,那胖子脾氣更拗。興許是那兩個姑娘拿我的牌子騙了他,把他惹火了,這會兒非一頭撞在南墻上,怎麽說都拉不回來。
車開動了,我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沙上地上。胖子還從駕駛室裏鑽出半拉身子,巴掌拍着車門朝我喊“小夥子,當教師,老實正派是頭一條。不正派,你有多大的學問都不行!”
白高興了一場,當老師的美夢破滅了,那些科學家、作傢、軍官都從我身邊跑掉了,胖子也跑掉了,車輪打起爛泥濺到我身上。我垂頭喪氣地轉過身,卻看見那兩個姑娘正在一座帳篷旁邊怯生生地望着我哩。
“你們是咋搞的!你看,都是你們……”我把一肚子怨氣發在她們身上。
兩個姑娘擠在一塊堆,低着腦袋說:“咱們沒辦法,……咱們小學還沒畢業,胖子要考我們,我們說不用考了,我們眼你是同學,一塊兒初中畢了業,是你帶着咱們上這兒來的。後來,沒想到……”
我看她們眼淚汪汪的樣子,知道她們也知錯了。人掉在水裏的時候,連根稻草也要抓一下,她們决不是有意坑害我。我再沒說啥,拔起腿就朝那大喊大叫的帳篷走。
“喂,喂,”姑娘叫住我。“幹脆,你帶上咱們倆吧。咱們都是老鄉,你又是個好人,你到哪兒咱倆也到哪兒。”
我說,“不行。再是個好人,人傢看我年紀輕輕的帶着兩個姑娘也犯疑心,你們沒瞧見剛剛那個胖子朝我喊,這不就是個例子?”
“那咋辦呢?”姑娘說着說着就哭了起來。“咱們錢也花完了,這兒沒一個熟人,回又回不去”
我一看她們掉下眼淚,心裏又不落忍了,好歹是老鄉哩。我說:“好了,你們別哭了。在沒找到工作的時候,咱們仨就在一塊兒吧,我還有幾件衣服哩。”
我跟你說過,爹媽就我一個兒子,所以咱們傢雖然是莊稼人,我的衣服可不缺。農業社興旺的那兩年,傢裏有點錢就給我置衣裳,爹媽一心想把我打扮得像個人樣兒,送到學校去。唉,想起來,要是咱們國傢按五六年那樣發展下去,興許我規在已經當了大學講師了哩。
我不說了嘛,那時候的尾亞像個自由市場。帳蓬前面喊叫着招工,帳篷周圍就搞小買賣。賣的都是隨身帶的東西,也有倒騰糧票的。當然,幹這種事的全是我這樣的“盲流”,有職業的幹部工人誰搞這個?賣東西的時候不用擺攤也不用喊叫,把東西拎在手上就行了,一會兒就有人過來問你。我先揀鼕天不穿的衣服賣,一條藍卡嘰褲子跟一件新新的白布襯衫,纔賣了十塊錢。六O年的錢不經花,一碗茶水三毛錢,一碗稀稀的麵條一塊錢,一塊茶杯蓋大的玉米餅子要五毛三個人吃了一天,把褲子跟襯衫全吃光了。
晚上我回到土坯房的小客店,兩個姑娘也不知在那兒xDAx90蹴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她倆紅着眼晴來找我,說:“咱們把你的好差事給蹬了,就夠對不起你的,再這麽花你的錢,心裏更過意不去。咱倆商量好了,就到招幹體力活的帳篷去報名算了,反正咱倆也沒啥別的能耐。”
我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她們既然自己願意去幹體力活,我衹好說:“那你們就去吧。幹不動重的幹個輕省的,悠着自己的力氣。反正總比老傢好,還能吃上一口飽飯。”
她們去報了名,當天下午就坐上大卡車走了。我又賣了件襯衫,跑到她們的汽車那兒,給了她們每人兩塊錢。那汽車旁邊還在喊叫:“來咱們這兒呀,牛奶當水喝呀……”而她們倆在車上卻眼淚刷刷地往下流,我在車下也禁不住難過起來,好像咱們真是同學,真是一塊兒到這人生地不熟的邊疆來的……
我們開車的司機能在全疆到處跑。好多年以後,有一次我的車停在庫爾勒的街上,前面有一輛卡車在往下卸香梨,那個在車上搬筐子的婦女,我越看越面熟,好半天才想起來,那就是我的老鄉,兩個姑娘當中的一個。她幹活挺麻利,人也比過去胖多了,肯定是結了婚,還生了娃娃,一舉一動都透出能主事兒的潑辣勁兒。我盯住看了一會兒,可沒好意思跟她打招呼。我把車開過去的時候瞟了一眼,那車是農二師一個團場的。大概她倆都在農二師的哪個團場當了農工了吧。
我呢,當時還留在尾亞。老“盲流”的話把我的胃口調高了。自以為當不成科員,當不成教師,別的需要文化的工作還多得很,總不能跟那兩個小學還沒畢業的姑娘一樣,也去幹體力活吧。晚上,我也湊到一堆“盲流”跟前去聊天。你別說,出門人都有義俠心腸,在外面跑的“盲流”儘管自己經了三災八難,對別人的事卻都挺熱心。大夥兒聽了我的情況,把畢業證書傳來傳去地看了看,七嘴八舌地給我出了好多主意,最後一致慫恿我到哈密去,說在哈密能找到會計這一類的工作。
會計也不錯!我在中學還學過珠算,於是决定上哈密。
那時候,尾亞的班車擠得要命,一星期之內別想買到往西去的汽車票。我等不起,兜裏衹剩下幾塊錢,衣裳也沒啥可賣的了。我照“盲流”教我的辦法,去尋輛貨車捎個腳。
停車場在這個帳篷城市的西邊。黃沙灘上橫七竪八盡是車軲轆印,一灘灘油跡把雪染得烏黑;汽車停得也雜亂無章,約摸有一百多輛,誰愛停在哪兒就停在哪兒。有的車門鎖着,有的司機在車上忙活;有的司機面目和善,有的司機臉上挺橫。那天清早我在車場轉悠了半天,總不好意思嚮司機開口。太陽爬高了。汽車一輛一輛開動了,我還在畏畏縮縮。正在這當兒,我突然聽到一輛油罐車的司機說的是咱家乡話,我就站在他車旁邊看着,像對他修車感到興趣一樣。
記者同志,中國人的家乡觀念真是根深蒂固,那兩個姑娘因為聽見我說話,纔盯上了我,這會兒,我也是聽見這個司機的家乡話纔盯上了他。過了一會,跟司機說話的那個幹部走了,司機也把車檢修好了。他把車蓋蓋上轉過臉發現了我,朝我喊“喂,小夥子,把地上那捅水給我遞上來。”
我把水遞上去,巴結地問“大伯,您這車往哪兒開呀?”
這司機慈眉善目,臉紅撲撲的。他一聽我的口音就笑了。“嚯,咱們還是老鄉哇!你要往哪兒去呀?”我說我要去哈密。他說他上烏魯木齊,正好可以捎我一段。他說他開的這車不許抽煙,剛剛那個交通廳的幹部要他帶個從“口裏”來的“外調”人員,他想,搞政工的外調人員成天翻人檔案,思謀着怎麽整人,準是個愛抽煙的,還不如把我這個不抽煙的小夥子捎上哩,何況又是老鄉。
他加好了水,從保險杠上跳下來,叫我趕緊去拿行李。我把小包袱嚮他晃了晃,說傢當全在這兒啦。他又笑了笑,打開車門,摸了摸我腦袋,說了聲:“走吧!”
咱們車走上大路,就看到那個交通廳的幹部領着一個提黑皮包的人邊跑邊朝我們叫喚……
不瞞你說,這司機就是我的師父。在車上,我把咱們老傢的情況告訴他。他聽着直搖頭嘆氣,說全是“大躍進”搞壞的。誰都知道,“太躍進”那陣子,就數咱們老傢吹得邪火。他又問我去哈密找誰,有哪門親戚在那兒。我一五一十把我的想法說了,又掏出畢業證書給他看。他說別看不起體力勞動,世界就是工人創造的,所以當工人最光榮。他四七年在老傢參軍以後就開車,四九年進了疆,上面叫他當幹部他還不當,轉了業,照舊開他的車。他跟我一路聊得挺對脾氣,還沒到哈密,就决定收我當他徒弟了。
這樣,車經過哈密,我就沒下車,跟他一塊兒直奔了烏魯木齊。
這會兒,我師父早退休了。今年他整七十歲,在傢成天養個花,弄個草。我經常去看他老人傢。他說,你來看我啥也別帶,要有好花,給我討換一盆來。你看見你背後那棵君子蘭沒有?這就是我昨天從一個東北老客手裏面,花了五十塊錢買的。明天給他送去,他一準喜歡!
我說的這些你不厭煩吧?你們記者愛寫大人物、英雄模範。我這一輩子沒幹過大事,平平凡凡。雖說也受過表揚,得過奬狀,不過那都是咱公司內部的,連《新疆日報》也沒上過。我說的這些,我知道你是不會寫的,寫了也沒哪傢報紙登,我衹是給你提提神罷了。
你坐好,前面一拐彎就上山了……
……從此,我開上了車。日子就跟車軲轆一樣,轉得飛快;而且是,好日子就像加足了油門的軲轆,一小時八十邁,煩心的日子就像陷到泥坑裏的軲轆,光打轉轉不出來。不管怎麽樣吧,反正一晃就是二十來年。這期間,車也換了好幾輛了。我開的頭一輛是蘇聯的“嘎斯”,後來換了咱們的“解放”,捷剋的“司柯達”我也開過,我還開過羅馬尼亞車,這輛“日野”是最近纔換給我的。
汽車的歲數不是按年代,而是按它跑的里程來算的,我覺得人的年紀也應該是這樣。有人活了五、六十歲,平平安安,沒吃過苦、受過難,其實應該說還年輕得很哩,有人從年輕的時候就吃苦,長到三、四十歲又經歷了不少事,那就應該說他很老了。記者同志,你別看一些平平凡凡的小人物,衹要是吃過苦的,哪一個人都有夠你寫一部小說的材料。
就拿我這個開車的來說吧,早先通商的時候,我還到過蘇聯、阿富汗,又到過巴基斯坦。尤其是在幫助巴基斯坦修公路那陣子,幾次事故都差點把我命送掉。在還沒有修好公路的外國崇山峻嶺上開車,真比駕駛宇宙飛船還難!咱們新疆內部呢,那些年哪有這麽平的公路?不是搓板,就是大荒灘。遇上颳風下雨,你一個人掉在路上,叫你哭都哭不出眼淚來。到了鼕天,一下雪,公路就像條河一樣,結了一層砸也砸不碎的冰凌。車開到海拔三、四千米高的天山,一上一下,方向盤左一打右一打,每走一米都是鬼門關,鬧不好就連人帶車滑到萬丈深崖下面去。這樣的公路,我在蘇聯、阿富汗沒見過,翻翻資料,別的國傢也沒有。人傢碰上下雪,都先用清雪機把雪清了,不清雪司機就不開車。所以說,誰是英雄?我看我們中國人都夠英雄的!
好了,咱別自吹自擂了,說說自己的生活吧。
我對自己的生活沒什麽抱怨的。一個莊稼人的娃娃,如今開上了大汽車,國傢把好幾萬塊錢的東西交給我,光這一點就讓我知道了自己的分量。那些年講出身歷史,咱們車隊還數我清白,所以老讓我出外勤,跑國際公路。我也兢兢業業,生怕辜負了領導對我的信任。可是內心呢,在好長時間裏,總有個冰疙瘩化不開。
我爹我媽,就在第二年春天修水利的時候死在工地上了。我舅來信說,我媽臨死的時候老喚我的小名,死了以後,從她兜裏還翻出來我給她寄去的兩張匯票。原來她都沒上郵局去取――糧店跟市場上沒糧食,我就是寄回去成把的鈔票也白搭。我舅把這筆錢給她打了口薄木棺材,又把我爹的墳修了修。六四年,我攢了一筆錢回老傢,二老雙親的墳上已經長滿了青草,那年栽的楊樹都有胳膊粗了。
我看了看那天夜裏離開傢走的小路,看了看我爹那晚上xDAx90蹴的地方,後來都變了模樣了:小路變成了大路,鋪上了石子,我爹xDAx90蹴的那個路邊如今正是路當中,拖拉機在上面過來過去的。我師父說得不錯:車是要往前開的,兩眼老要盯着前方,偶爾在反望鏡裏朝後面瞧瞧可以,要是一個勁兒往後看,車非開翻不行!所以我還是回來照舊開我的車。
話雖是這樣說,可世界上再沒有我的親人了,心裏總覺着說不出的孤單。司機跟司機見面的機會少,我收了車他走了,他收了車我又走了,我跟我師父也很難有一塊兒待兩天的時候。以後,又開始了“文化大革命”,連熟人在一塊兒也不敢說知心話,弄得誰也不相信誰了。見了生人,那兩眼更是瞪得像烏眼雞似的,先要惦量這是不是階級敵人?是啥出身成份?哪像現在我跟你這個剛認識的人就能隨便說知心話!人跟人的關係,還不如六O年睏難時期親密。記者同志,你說什麽最叫人痛苦?照我看,人跟人的心不能交往最難受。早晨起來,先穿內衣,再套毛衣,又加棉襖,棉襖外面還要來件無形的盔甲把自己裝裹起來,這纔出門。每個人都縮在自己那件無形的盔甲裏面,所以一個單位的人儘管多,可都互相熱乎不起來。
那幾年,我老是悶聲不響的。有一次,師父見了我,說:“你也該考慮結婚啦,都二十六、七,奔三十的啦。有了傢,有個知疼問暖的人,興許情緒會好起來。”我一想,也對!咱就準備結婚吧。
在新疆,尋個女人不容易,這兒男的多、女的少,得慢慢碰機會。幸好咱們開車的四處跑。不久,在達坂城的食堂裏,咱們公司的幾個開車的碰到了一起,吃飯中間聊起了這事,一個司機猛地一拍大腿說:“有了!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達坂城就有個剛來的陝北姑娘,我替你說說去。”別人也都瞎起哄,還有個開車的唱起哈薩剋民歌:
達坂城的姑娘辮子長呀,
兩個眼睛真漂亮!
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給別人,
一定要你嫁給我……
知識分子都有個拗勁兒,那胖子脾氣更拗。興許是那兩個姑娘拿我的牌子騙了他,把他惹火了,這會兒非一頭撞在南墻上,怎麽說都拉不回來。
車開動了,我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沙上地上。胖子還從駕駛室裏鑽出半拉身子,巴掌拍着車門朝我喊“小夥子,當教師,老實正派是頭一條。不正派,你有多大的學問都不行!”
白高興了一場,當老師的美夢破滅了,那些科學家、作傢、軍官都從我身邊跑掉了,胖子也跑掉了,車輪打起爛泥濺到我身上。我垂頭喪氣地轉過身,卻看見那兩個姑娘正在一座帳篷旁邊怯生生地望着我哩。
“你們是咋搞的!你看,都是你們……”我把一肚子怨氣發在她們身上。
兩個姑娘擠在一塊堆,低着腦袋說:“咱們沒辦法,……咱們小學還沒畢業,胖子要考我們,我們說不用考了,我們眼你是同學,一塊兒初中畢了業,是你帶着咱們上這兒來的。後來,沒想到……”
我看她們眼淚汪汪的樣子,知道她們也知錯了。人掉在水裏的時候,連根稻草也要抓一下,她們决不是有意坑害我。我再沒說啥,拔起腿就朝那大喊大叫的帳篷走。
“喂,喂,”姑娘叫住我。“幹脆,你帶上咱們倆吧。咱們都是老鄉,你又是個好人,你到哪兒咱倆也到哪兒。”
我說,“不行。再是個好人,人傢看我年紀輕輕的帶着兩個姑娘也犯疑心,你們沒瞧見剛剛那個胖子朝我喊,這不就是個例子?”
“那咋辦呢?”姑娘說着說着就哭了起來。“咱們錢也花完了,這兒沒一個熟人,回又回不去”
我一看她們掉下眼淚,心裏又不落忍了,好歹是老鄉哩。我說:“好了,你們別哭了。在沒找到工作的時候,咱們仨就在一塊兒吧,我還有幾件衣服哩。”
我跟你說過,爹媽就我一個兒子,所以咱們傢雖然是莊稼人,我的衣服可不缺。農業社興旺的那兩年,傢裏有點錢就給我置衣裳,爹媽一心想把我打扮得像個人樣兒,送到學校去。唉,想起來,要是咱們國傢按五六年那樣發展下去,興許我規在已經當了大學講師了哩。
我不說了嘛,那時候的尾亞像個自由市場。帳蓬前面喊叫着招工,帳篷周圍就搞小買賣。賣的都是隨身帶的東西,也有倒騰糧票的。當然,幹這種事的全是我這樣的“盲流”,有職業的幹部工人誰搞這個?賣東西的時候不用擺攤也不用喊叫,把東西拎在手上就行了,一會兒就有人過來問你。我先揀鼕天不穿的衣服賣,一條藍卡嘰褲子跟一件新新的白布襯衫,纔賣了十塊錢。六O年的錢不經花,一碗茶水三毛錢,一碗稀稀的麵條一塊錢,一塊茶杯蓋大的玉米餅子要五毛三個人吃了一天,把褲子跟襯衫全吃光了。
晚上我回到土坯房的小客店,兩個姑娘也不知在那兒xDAx90蹴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她倆紅着眼晴來找我,說:“咱們把你的好差事給蹬了,就夠對不起你的,再這麽花你的錢,心裏更過意不去。咱倆商量好了,就到招幹體力活的帳篷去報名算了,反正咱倆也沒啥別的能耐。”
我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她們既然自己願意去幹體力活,我衹好說:“那你們就去吧。幹不動重的幹個輕省的,悠着自己的力氣。反正總比老傢好,還能吃上一口飽飯。”
她們去報了名,當天下午就坐上大卡車走了。我又賣了件襯衫,跑到她們的汽車那兒,給了她們每人兩塊錢。那汽車旁邊還在喊叫:“來咱們這兒呀,牛奶當水喝呀……”而她們倆在車上卻眼淚刷刷地往下流,我在車下也禁不住難過起來,好像咱們真是同學,真是一塊兒到這人生地不熟的邊疆來的……
我們開車的司機能在全疆到處跑。好多年以後,有一次我的車停在庫爾勒的街上,前面有一輛卡車在往下卸香梨,那個在車上搬筐子的婦女,我越看越面熟,好半天才想起來,那就是我的老鄉,兩個姑娘當中的一個。她幹活挺麻利,人也比過去胖多了,肯定是結了婚,還生了娃娃,一舉一動都透出能主事兒的潑辣勁兒。我盯住看了一會兒,可沒好意思跟她打招呼。我把車開過去的時候瞟了一眼,那車是農二師一個團場的。大概她倆都在農二師的哪個團場當了農工了吧。
我呢,當時還留在尾亞。老“盲流”的話把我的胃口調高了。自以為當不成科員,當不成教師,別的需要文化的工作還多得很,總不能跟那兩個小學還沒畢業的姑娘一樣,也去幹體力活吧。晚上,我也湊到一堆“盲流”跟前去聊天。你別說,出門人都有義俠心腸,在外面跑的“盲流”儘管自己經了三災八難,對別人的事卻都挺熱心。大夥兒聽了我的情況,把畢業證書傳來傳去地看了看,七嘴八舌地給我出了好多主意,最後一致慫恿我到哈密去,說在哈密能找到會計這一類的工作。
會計也不錯!我在中學還學過珠算,於是决定上哈密。
那時候,尾亞的班車擠得要命,一星期之內別想買到往西去的汽車票。我等不起,兜裏衹剩下幾塊錢,衣裳也沒啥可賣的了。我照“盲流”教我的辦法,去尋輛貨車捎個腳。
停車場在這個帳篷城市的西邊。黃沙灘上橫七竪八盡是車軲轆印,一灘灘油跡把雪染得烏黑;汽車停得也雜亂無章,約摸有一百多輛,誰愛停在哪兒就停在哪兒。有的車門鎖着,有的司機在車上忙活;有的司機面目和善,有的司機臉上挺橫。那天清早我在車場轉悠了半天,總不好意思嚮司機開口。太陽爬高了。汽車一輛一輛開動了,我還在畏畏縮縮。正在這當兒,我突然聽到一輛油罐車的司機說的是咱家乡話,我就站在他車旁邊看着,像對他修車感到興趣一樣。
記者同志,中國人的家乡觀念真是根深蒂固,那兩個姑娘因為聽見我說話,纔盯上了我,這會兒,我也是聽見這個司機的家乡話纔盯上了他。過了一會,跟司機說話的那個幹部走了,司機也把車檢修好了。他把車蓋蓋上轉過臉發現了我,朝我喊“喂,小夥子,把地上那捅水給我遞上來。”
我把水遞上去,巴結地問“大伯,您這車往哪兒開呀?”
這司機慈眉善目,臉紅撲撲的。他一聽我的口音就笑了。“嚯,咱們還是老鄉哇!你要往哪兒去呀?”我說我要去哈密。他說他上烏魯木齊,正好可以捎我一段。他說他開的這車不許抽煙,剛剛那個交通廳的幹部要他帶個從“口裏”來的“外調”人員,他想,搞政工的外調人員成天翻人檔案,思謀着怎麽整人,準是個愛抽煙的,還不如把我這個不抽煙的小夥子捎上哩,何況又是老鄉。
他加好了水,從保險杠上跳下來,叫我趕緊去拿行李。我把小包袱嚮他晃了晃,說傢當全在這兒啦。他又笑了笑,打開車門,摸了摸我腦袋,說了聲:“走吧!”
咱們車走上大路,就看到那個交通廳的幹部領着一個提黑皮包的人邊跑邊朝我們叫喚……
不瞞你說,這司機就是我的師父。在車上,我把咱們老傢的情況告訴他。他聽着直搖頭嘆氣,說全是“大躍進”搞壞的。誰都知道,“太躍進”那陣子,就數咱們老傢吹得邪火。他又問我去哈密找誰,有哪門親戚在那兒。我一五一十把我的想法說了,又掏出畢業證書給他看。他說別看不起體力勞動,世界就是工人創造的,所以當工人最光榮。他四七年在老傢參軍以後就開車,四九年進了疆,上面叫他當幹部他還不當,轉了業,照舊開他的車。他跟我一路聊得挺對脾氣,還沒到哈密,就决定收我當他徒弟了。
這樣,車經過哈密,我就沒下車,跟他一塊兒直奔了烏魯木齊。
這會兒,我師父早退休了。今年他整七十歲,在傢成天養個花,弄個草。我經常去看他老人傢。他說,你來看我啥也別帶,要有好花,給我討換一盆來。你看見你背後那棵君子蘭沒有?這就是我昨天從一個東北老客手裏面,花了五十塊錢買的。明天給他送去,他一準喜歡!
我說的這些你不厭煩吧?你們記者愛寫大人物、英雄模範。我這一輩子沒幹過大事,平平凡凡。雖說也受過表揚,得過奬狀,不過那都是咱公司內部的,連《新疆日報》也沒上過。我說的這些,我知道你是不會寫的,寫了也沒哪傢報紙登,我衹是給你提提神罷了。
你坐好,前面一拐彎就上山了……
……從此,我開上了車。日子就跟車軲轆一樣,轉得飛快;而且是,好日子就像加足了油門的軲轆,一小時八十邁,煩心的日子就像陷到泥坑裏的軲轆,光打轉轉不出來。不管怎麽樣吧,反正一晃就是二十來年。這期間,車也換了好幾輛了。我開的頭一輛是蘇聯的“嘎斯”,後來換了咱們的“解放”,捷剋的“司柯達”我也開過,我還開過羅馬尼亞車,這輛“日野”是最近纔換給我的。
汽車的歲數不是按年代,而是按它跑的里程來算的,我覺得人的年紀也應該是這樣。有人活了五、六十歲,平平安安,沒吃過苦、受過難,其實應該說還年輕得很哩,有人從年輕的時候就吃苦,長到三、四十歲又經歷了不少事,那就應該說他很老了。記者同志,你別看一些平平凡凡的小人物,衹要是吃過苦的,哪一個人都有夠你寫一部小說的材料。
就拿我這個開車的來說吧,早先通商的時候,我還到過蘇聯、阿富汗,又到過巴基斯坦。尤其是在幫助巴基斯坦修公路那陣子,幾次事故都差點把我命送掉。在還沒有修好公路的外國崇山峻嶺上開車,真比駕駛宇宙飛船還難!咱們新疆內部呢,那些年哪有這麽平的公路?不是搓板,就是大荒灘。遇上颳風下雨,你一個人掉在路上,叫你哭都哭不出眼淚來。到了鼕天,一下雪,公路就像條河一樣,結了一層砸也砸不碎的冰凌。車開到海拔三、四千米高的天山,一上一下,方向盤左一打右一打,每走一米都是鬼門關,鬧不好就連人帶車滑到萬丈深崖下面去。這樣的公路,我在蘇聯、阿富汗沒見過,翻翻資料,別的國傢也沒有。人傢碰上下雪,都先用清雪機把雪清了,不清雪司機就不開車。所以說,誰是英雄?我看我們中國人都夠英雄的!
好了,咱別自吹自擂了,說說自己的生活吧。
我對自己的生活沒什麽抱怨的。一個莊稼人的娃娃,如今開上了大汽車,國傢把好幾萬塊錢的東西交給我,光這一點就讓我知道了自己的分量。那些年講出身歷史,咱們車隊還數我清白,所以老讓我出外勤,跑國際公路。我也兢兢業業,生怕辜負了領導對我的信任。可是內心呢,在好長時間裏,總有個冰疙瘩化不開。
我爹我媽,就在第二年春天修水利的時候死在工地上了。我舅來信說,我媽臨死的時候老喚我的小名,死了以後,從她兜裏還翻出來我給她寄去的兩張匯票。原來她都沒上郵局去取――糧店跟市場上沒糧食,我就是寄回去成把的鈔票也白搭。我舅把這筆錢給她打了口薄木棺材,又把我爹的墳修了修。六四年,我攢了一筆錢回老傢,二老雙親的墳上已經長滿了青草,那年栽的楊樹都有胳膊粗了。
我看了看那天夜裏離開傢走的小路,看了看我爹那晚上xDAx90蹴的地方,後來都變了模樣了:小路變成了大路,鋪上了石子,我爹xDAx90蹴的那個路邊如今正是路當中,拖拉機在上面過來過去的。我師父說得不錯:車是要往前開的,兩眼老要盯着前方,偶爾在反望鏡裏朝後面瞧瞧可以,要是一個勁兒往後看,車非開翻不行!所以我還是回來照舊開我的車。
話雖是這樣說,可世界上再沒有我的親人了,心裏總覺着說不出的孤單。司機跟司機見面的機會少,我收了車他走了,他收了車我又走了,我跟我師父也很難有一塊兒待兩天的時候。以後,又開始了“文化大革命”,連熟人在一塊兒也不敢說知心話,弄得誰也不相信誰了。見了生人,那兩眼更是瞪得像烏眼雞似的,先要惦量這是不是階級敵人?是啥出身成份?哪像現在我跟你這個剛認識的人就能隨便說知心話!人跟人的關係,還不如六O年睏難時期親密。記者同志,你說什麽最叫人痛苦?照我看,人跟人的心不能交往最難受。早晨起來,先穿內衣,再套毛衣,又加棉襖,棉襖外面還要來件無形的盔甲把自己裝裹起來,這纔出門。每個人都縮在自己那件無形的盔甲裏面,所以一個單位的人儘管多,可都互相熱乎不起來。
那幾年,我老是悶聲不響的。有一次,師父見了我,說:“你也該考慮結婚啦,都二十六、七,奔三十的啦。有了傢,有個知疼問暖的人,興許情緒會好起來。”我一想,也對!咱就準備結婚吧。
在新疆,尋個女人不容易,這兒男的多、女的少,得慢慢碰機會。幸好咱們開車的四處跑。不久,在達坂城的食堂裏,咱們公司的幾個開車的碰到了一起,吃飯中間聊起了這事,一個司機猛地一拍大腿說:“有了!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達坂城就有個剛來的陝北姑娘,我替你說說去。”別人也都瞎起哄,還有個開車的唱起哈薩剋民歌:
達坂城的姑娘辮子長呀,
兩個眼睛真漂亮!
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給別人,
一定要你嫁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