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注》二卷,魏王弼撰。案《隋书?经籍志》载老子《道德经》二卷,王弼注。《旧唐书?经籍志》作《玄言新记道德》二卷,亦称弼注,名已不同。《新唐书?艺文志》又以《玄言新记道德》为王肃撰,而弼所注者别名《新记玄言道德》,益为舛互。疑一书而误分为二,又颠错其文也。惟《宋史?艺文志》作王弼《老子注》,与此本同。今从之。钱曾《读书敏求记》谓弼注《老子》已不传,然明万历中华亭张之象实有刻本,证以《经典释文》及《永乐大典》所载,一一相符。《列子?天瑞篇》引谷神不死六句,张湛皆引弼注以释之,虽增损数字,而文亦无异。知非依托,曾盖偶未见也。此本即从张氏《三经晋注》中录出,亦不免于脱讹,而大致尚可辨别。后有政和乙未晁说之跋,称文字多谬误。又有干道庚寅熊克重刊跋,称近世希有,盖久而后得之。则书在宋时,已希逢善本矣。然二跋皆称不分道经、德经,而今本《经典释文》实上卷题《道经音义》,下卷题《德经音义》,与此本及跋皆不合,岂传刻释文者反据俗本增入欤?考陈振孙《书录解题》尚称不分道经、德经。而《陆游集》有此书跋曰:晁以道谓王辅嗣《老子》题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乎古,此本乃已析矣,安知其他无妄加窜定者乎?其跋作于庆元戊午,已非晁熊所见本,则《经典释文》之遭妄改,固已久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僥。
僥,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僥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僥。
僥,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僥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