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现实百态>> 居伊·德·莫泊桑 Guy de Maupassant   法國 France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50年八月5日1893年七月6日)
漂亮朋友 Bel Ami
  《漂亮朋友》是莫泊桑最重要和最成功的小說。一是它揭露了法國新聞界操縱法國金融事業、製造輿論、實現倒閣陰謀的黑幕。報紙這種幹預政治和經濟生活的現象,在當時的歐洲具有普遍性,可是在文學中卻從來沒有作傢描寫過,可見莫泊桑的膽識,因此他遭到了強烈的攻訐。二是小說的矛頭指嚮了八十年代初法國的殖民地政策,尤其針對法國對突尼斯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的控製。當時,法國的一些政界人物從突尼斯政局的變幻引起的交易所行情的波動中大發橫財。這一內容在法國乃至歐洲十九世紀的小說中幾乎是絶無僅有的。三是小說塑造了一個現代冒險傢的典型——杜洛瓦。這種人物與十九世紀前期的野心傢典型既有相同之處,也有所不同。相同的是他們都要往上爬。不同的是,杜洛瓦利用女人作為往上爬的階梯,最終成為財閥。成功的現代冒險傢是以經濟寡頭的面目為其特徵的,杜洛瓦就是他們的代表。從上述三個方面來看,莫泊桑對政治問題的敏感、對經濟生活的洞察之深、對新出現的人物類型的把握都顯示了不同凡響的才能。《漂亮朋友》不愧為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小說,即使從世界文學史來看,也算得上一部傑作。


  Bel Ami, published in 1885, is French author Guy de Maupassant's second novel. It is the story of journalist Georges Duroy.
  
  Synopsis
  
  The story chronicles Georges Duroy's corrupt rise to power from a poor ex-NCO to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men in Paris, most of which he achieves by manipulating a series of powerful, intelligent, and wealthy mistresses.
  
  The novel is set in Paris in the upper-middle class environment of the leading journalists of the newspaper La Vie Française and their friends. It tells the story of Georges Duroy, who has spent three years of military service in Algeria. After six months working as clerk in Paris, an encounter with his former comrade, Forestier, enables him to start a career as a journalist. From a reporter of minor events and soft news, he gradually climbs his way up to chief editor. Duroy initially owes his success to Forestier’s wife who helps him write his first articles and, when he later starts writing lead articles, she adds an edge and poignancy to them. At the same time, she uses her connections among leading politicians to provide him with behind the scenes information which allows him to become actively involved in politics. Duroy is also introduced to many politicians in Mme Forestier’s drawing-room. Duroy becomes the lover of Forestiers' friend Mme de Marelle, another influential woman. Duroy later tries to seduce Madeleine Forestier to get even with her husband, but she repulses Duroy’s sexual advances and offers that they become true friends without ulterior motives instead.
  
  In a few months, Charles Forestier’s health deteriorates and he travels to the south of France to regain his health. Soon afterwards, Duroy receives a letter from Madeleine imploring him to come to join her and help her bear the last moments of her husband’s life. As Forestier dies, Duroy asks Madeleine to marry him. After a few weeks to consider, she agrees. Georges now signs his articles Du Roy in order to add prestige to his name. The married couple travel to Normandy, the region of Georges’s childhood, and meet his peasant parents. Finding the reality different than her romantic expectations, Madeleine feels very uncomfortable with his parents and so their stay with them is short. In the newspaper office, Duroy is ridiculed for having his articles written by his wife, just as the late Forestier had his articles written by her. His newspaper colleagues call him ‘Forestier’, which drives Georges mad and he suddenly becomes heavily jealous of Madeleine, insisting that she admit having been unfaithful to Forestier. However, she never admits that.
  
  In order to suppress the stings of jealousy, Duroy starts an affair with Mme Walter, the wife of the owner of the newspaper. He especially enjoys the conquest as he is her first extramarital lover. Later on, he regrets the decision however, for he cannot get rid of her when he does not want her. Du Roy’s relations with his wife gets chillier and chillier and in Chapter Eight of Part Two he takes a police superintendent to come with him to a flat in which his wife is meeting a minister. They catch the two in the act of adultery, which was then a crime punishable by law.
  
  In the last two chapters Du Roy’s ascent to power is further continued. Du Roy, now a single man, makes use of Susanne Walter's, his chief’s daughter’s, infatuation with him, and arranges an elopement with her. The parents then have no other choice but to grant their assent to the marriage. The last chapter shows Du Roy savouring his success at the wedding ceremony at which 'all those who figured prominently in society' were present. His thoughts, however, chiefly belong to Mme de Marelle who, when wishing him all the best, indicates that she has forgiven him for his new marriage and that their intimate meetings can be taken up again.
  Symbols
  
  There are a few symbols in the novel. The chief character’s name and nicknames are among them. The daughter of Mme. Marelle first calls him "Bel Ami" which continues to be the nickname used by the women he uses. Duroy starts to sign his articles Du Roy when he is about to marry Madeleine Forestier, ‘roi’ (the same pronunciation) meaning a king. Duroy thus supplants his former friend, the one who enabled his career in journalism in the first place. The articles he then writes with his wife’s help are considered as good as those produced (officially) by Charles Forestier but ‘more factual, more vigorous, more virile’. Seeing that Madeleine was the one who has cowritten the articles of both Charles and Georges, the latter is spitefully addressed ‘Forestier’ by his colleagues; however, fortunately for him, his affairs remain always hidden. Duroy’s moustache is another symbol of his sexual prowess: it is this that women are said to find impossible to resist about him. The painting Monsieur Louis Pascal by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is said to depict the character Duroy in Bel Ami.
  
  Duroy's room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ovel overlooks a train tunnel, and he watches the trains going in and out of the tunnel - little wonder he's always thinking about sex.
  Form of the novel and comparison with Nana
  
  The novel is composed of episodic chapters which frequently represent individual rungs of the social ladder that Duroy climbs. Thus one chapter is focused on a duel he has to undergo in order to defend the good name of Vie Francaise; another on the witnessing the death of a colleague of his (Forestier) which clears the way for his ascent within the newspaper; yet another tells of the prepar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discovery of Madeleine’s adultery which enables Duroy to make a more satisfying match with his chief’s daughter. There is no one to match Duroy’s appeal to women – just as there is no one in Nana to compete with the chief character’s mastery over the other sex. Analogously, no single character is immune to the sexual attraction that Duroy in Bel Ami and Nana in Nana inspire in the members of the opposite sex. What further connects these two chief characters of two realistic novels is that their origins are humble: Nana is born in a working-class family on the outskirts of Paris while Georges Duroy comes from a poor peasant family in Normandy.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s background and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at he received, the talents that he is endowed with which, together with the favours of women, enable his social rise are then all the more astonishing and difficult to believe.
  List of characters
  
   * Georges Duroy (Du Roy), an ex-soldier, journalist and a social climber
   * Charles Forestier, Duroy's former friend in the army, a journalist
   * Madeleine Forestier (Du Roy), Charles's and later Georges's wife who helps her husbands write their articles and has lots of connections among the powerful
   * Monsieur Laroche-Mathieu, a friend of Madeleine Forestier, a deputy, later a minister who owes his position and sudden wealth to Vie Francaise, Madeleine Forestier's lover
   * Comte de Vaudrec, an old longtime friend and protector and probably also lover of Madeleine Forestier (Du Roy)
   * Clotilde de Marelle, the Forestiers' friend whose husband, a railway inspector, is away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frequently
   * Laurine de Marelle, their young daughter, who comes up with the nickname Bel Ami.
   * Jacques Rival, a journalist
   * Norbert de Varenne, an old single bitter life-tired poet who is among the Vie Francaise staff
   * Monsieur Walter, the owner and chief editor of the Vie Francaise
   * Virginie Walter, his wife, later Duroy's lover
   * Suzanne Walter, their marriageable daughter, later Madame Du Roy
   * Rachel, a prostitute to whom Georges turns in times of financial crisis
譯序
  譯序
   鄭剋魯
   莫泊桑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短篇小說大師,他在長篇小說創作上的成就往往因此而被湮沒。其實,他在長篇小說創作上頗有建樹:他繼承了巴爾紮剋、司湯達、福樓拜的現實主義傳統,在心理描寫上又開拓出新路。《漂亮朋友》就是前者的一部代表性作品。莫泊桑從事長篇創作是在寫作短篇小說之後,其時他並不滿足於短篇小說所取得的成就。隨着他聲譽鵲起,他經常涉足上流社會,開闊了眼界,便想到從更廣阔的背景上去反映社會現實。如果說,他的第一部長篇《一生》仍然局限在個人生活這個較狹窄的範圍內,那麽,他在一八八五年發表的第二部長篇《漂亮朋友》就把目光投嚮新聞界和政界,具有豐富得多的內容,堪稱一部揭露深刻、諷刺犀利的社會小說。首先,《漂亮朋友》暴露了當時新聞界的黑幕。報紙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是各個階級和黨派鬥爭的工具和喉舌。巴爾紮剋在半個世紀以前寫出的《幻滅》,已經揭露過報紙在製造社會上的巨大作用。莫泊桑的揭露大大發展了一步。在《漂亮朋友》中,報紙是操縱在財閥和政客手中的工具,《法蘭西生活報》的後臺老闆是一批衆議員,被稱為“瓦爾特幫”。瓦爾特是一個實力雄厚的南方猶太富商,身為衆議院議員,他在議院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他是金融傢,善於利用進行投機。他深諳報紙的作用,創辦了《法蘭西生活報》。用他的話來說,他的報紙是半官方性質的。他巧妙地讓這份報紙容納各種思想,讓包括天主教的、自由主義的、共和派的、奧爾良派的思想同時並存。並非他沒有任何主張,他衹是以此來掩蓋自己的真正目的。他創辦這份報紙,是為了支持他的投機事業和他的各種企業。由於他手段高明,消息靈通,使《法蘭西生活報》身價大增,巴黎和外省的所有報紙都對它颳目相看,從它那裏尋找消息,引用它的文章,它最後成了內閣的喉舌。小說生動地描寫了瓦爾特幫如何利用這份報紙操縱政局:為了讓他們當中的重要成員拉羅捨—馬蒂厄上臺,瓦爾特利用報紙製造,實現了倒閣陰謀,拉羅捨—馬蒂厄終於當上了外交部長。這個人物是典型的政客,他既沒有膽略,也沒有真纔實學,表面擁護共和,其實是個自由主義分子,從來不擇手段,這對人如同獸糞上生長出來的毒菌。實際上,他衹是瓦爾特幫在上出頭露面的代表而已,一旦他的生活醜聞暴露以後,瓦爾特便不留情面地一腳把他踢開。由財閥操縱報紙,在政界和投機事業上大顯身手,這就是《漂亮朋友》所揭示的第三共和國的報界黑幕。拉法格對莫泊桑“敢於揭開帷幕的一角,暴露巴黎資産階級報界的貪污和無恥”①,表示極大的贊賞。
   ①拉法格《左拉的〈金錢〉》,《文論集》第一四六可,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七九年。
   《漂亮朋友》的尖銳揭露立即引起了強烈反應,有人攻擊莫泊桑在影射某份報紙及其主編。莫泊桑作了針鋒相對的回答,指出報紙的勢力伸展到四面八方,“在那裏可以找到一切,也可以利用它無所不為”。他並不諱言《法蘭西生活報》由一幫投機者和掠奪金錢的人所把持,“不幸的是現實生活中就有幾份這樣的報紙”①。莫泊桑同好幾份報紙有着密切的關係,他是否影射這幾份報紙不得而知,但毫無疑問,他對報紙的種種黑幕是了如指掌的,好在他描寫的人物是一種典型的概括,同真人真事有很大距離,因而沒有引起進一步的麻煩。
   ①莫泊桑《給〈漂亮朋友〉的批評者》,《專欄文章集》第三捲第一六五—一六六頁,出版社聯盟版,一九八○年。
   小說的揭露內容之二是針對當時法國政府的殖民地政策。從一八八○年至一八八五年,法國公衆對殖民地問題十分關註,因為在一八八一、一八八二和一八八三年,法國政府在非洲和亞洲地區采取了一係列行動,尤其是於勒·費裏對突尼斯的幹預最引人註目。費裏藉口剋盧米爾部族在阿爾及利亞東部邊境騷擾,而突尼斯政府卻給他們提供了棲身處所,於是蓄意挑釁,采取軍事行動。緊接着在一八八一年四月一日,他嚮衆議院提出阿爾及利亞的邊境問題,要求“懲罰不順從的居民”,終於迫使突尼斯的貝伊簽訂了巴爾多條約,將突尼斯置於法國的保護之下。在這些和軍事行動的背後,是尖銳的經濟問題在起作用。突尼斯的經濟情況一直不佳,無法清償法國的債務。一八八三年至一八八四年間,兩國政府進行了一係列斡旋活動。一八八四年五月二十七日,貝伊以法令形式批準了利息為四釐的一億四千二百五十五萬法郎的新藉貸。在這期間,巴黎交易所的行情出現極大波動,由此引發的財政投機異常活躍。這些投機活動與政客、政府成員、參議員或衆議員密切相關。例如於勒·費裏的兄弟沙爾·費裏在法國的埃及銀行中擁有股份,而這傢銀行在突尼斯開設了分號,參與創立了突尼斯的土地信貸,大發橫財。又如參議員古安,在西格弗裏德銀行的支持下製造火車頭,參加建設突尼斯的博納—蓋爾瑪鐵路①。
   ①見《〈漂亮朋友〉序》第十一頁,波凱報社版,一九九○年。
   莫泊桑對當時的政局十分關註,他在《高盧人報》和《吉爾·布拉斯報》上發表了不少文章,揭露遠征突尼斯的計劃、殖民者在阿爾及利亞的敲詐勒索、傢的貪婪等等,他指出當局打着愛國的旗號進行殖民擴張政策,具有極大的欺騙性。誠然,莫泊桑並沒有簡單地把現實問題搬進小說中。他以摩洛哥來代替突尼斯,但是讀者卻非常清楚他寫的是何處的局勢。莫泊桑的高明之處還在於把法國政府對突尼斯內政的幹預,以致將突尼斯變為保護國的行動當作背景來寫,而突出這一軍事行動跟公債行情漲落所造成的結果。小說描寫瓦爾特在報上散布政府不會采取軍事行動的煙幕,大量收購公債,一夜之間賺了三四千萬法郎;另外他還在銅礦、鐵礦和土地交易中撈到了大約一千萬。“幾天之內,他就成了世界主宰之一,萬能的金融寡頭之一,比國王的力量還要大。”莫泊桑的描寫揭示了資産者利用局勢大發橫財的現象,揭露之深是空前的。司湯達雖然認識到“銀行傢處於國傢的中心,資産階級取代了貴族在聖日耳曼區的位置,銀行傢就是資産階級的貴族”,但他在《呂西安·勒萬》中衹寫到銀行傢與的一般關係,還沒有像莫泊桑那樣生動而具體地描寫金融傢利用局勢激增財産。巴爾紮剋在《戈布賽剋》、《紐沁根銀行》中寫過金融傢對政局的操縱,但也衹是泛泛提及,缺少深入具體的描寫。由此看來,《漂亮朋友》有關這方面的描繪,無疑反映了重大的社會現象,是對十九世紀上半葉現實主義文學的一大發展。
   歷來的批評傢都認為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在思想內容上還缺乏深刻性,他的其餘五部長篇也有這個缺陷。可是,《漂亮朋友》就其涉及的內容之廣,就其揭露和金融之間關係的內幕之深,就其對報紙作為黨派鬥爭工具(以及記者如何炮製新聞、利用報道做廣告、能自由進出劇院和遊樂場所等)抨擊之烈而言,明顯地突破了莫泊桑不觸及重大問題和重要社會現象的一貫寫法。在思想內容上,《漂亮朋友》完全可以跟司湯達、巴爾紮剋和福樓拜的作品相媲美。評論傢認為“《漂亮朋友》産生在標志着第三共和國歷史特點的投機活動第一個重要時期最輝煌的時刻,堪稱是這一時期重大事件所孕育的傑作”①。這個評價是恰如其分的。正因為這部小說具有巨大的認識價值,所以恩格斯表示要嚮莫泊桑“脫帽致敬”②。
   ①安德烈·維亞爾《莫泊桑與小說藝術》第三一六頁,巴黎尼澤書局,一九七一年。
   ②《一八八七年二月二日緻勞拉·拉法格的信》,《馬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六捲第五八八頁,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四年。
   小說揭露內容之三在於塑造了一個現代冒險傢的典型。這個冒險傢不是在東方的殖民地進行投機活動的人物,而是不擇手段爬上去,在短時期內飛黃騰達,獲得巨額財産和令人註目的社會地位的無恥之徒。用莫泊桑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冒險傢的生平,他就像我們每天在巴黎擦肩而過,在現今的各種職業中遇到的那種人”①。莫泊桑寫出了這種人物是如何産生的:這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人物的特殊經歷和他的性格相結合的産物。杜洛瓦在北非的殖民軍裏待過,練就了殘酷殺人的硬心腸。有一次去搶劫,他和同伴斷送了三個烏萊德-阿拉納部族人的性命,搶到了二十衹母雞、兩頭綿羊和一些金子。他在巴黎回想起這段經歷時還露出一絲殘忍而得意的微笑。他覺得自己心裏保存着在殖民地肆意妄為的士官的全部本能。同時他又是一個機靈鬼、一個能隨機應變的人。殘忍而的經驗與他狡黠的個性相結合,在巴黎這個冒險傢的樂園裏,便滋生出這樣的野心傢。
   杜洛瓦的如願以償,在於他抓住了兩個機會。第一個機會在報館。莫泊桑認為,“他利用報紙,就像一個小偷利用一架梯子那樣”②。如果說,他以自身經歷為內容的《非洲服役散記》恰巧適應了當時的需要,那麽待他熟悉了報社業務,便直接參與倒閣陰謀,舞文弄墨,大顯神通,成為瓦爾特幫重要的筆桿子,受到了老闆的賞識與提拔,當上了“社會新聞欄”的主筆。然而,他在報館的青雲直上還得益於和女人的關係。利用女人發跡是杜洛瓦的第二個、也是最具有特色的手段。他的本錢是有一副漂亮的外表,在女人眼中,他是個“漂亮朋友”。他敏感地發現原版主筆、病入膏育的福雷斯蒂埃的妻子瑪德萊娜與政界人物交往頻繁,文筆老練,抓住她便可在報館站穩腳跟,於是他大膽地嚮她表示,他願意在她丈夫死後取而代之,他果然如願以償,當上了版主筆,成為新聞界的知名人物。與此同時,瓦爾特的妻子成了他的情婦,他在瓦爾特身邊有了一個人替他說好話。接着,由於倒閣成功,他獲得十字勳章,他的姓氏變成了有貴族標記的杜·洛瓦。但當他得知瓦爾特和拉羅捨—馬蒂厄發了大財,自己衹分得一點殘羹以後,頓時勃然大怒,一個計劃在他心裏醖釀成熟了。他毅然地拋棄了瓦爾特的妻子。隨後他偵察到自己妻子的詭秘行動,導演了一場捉姦的鬧劇,一下子把拉羅捨—馬蒂厄了,又與妻子離了婚。最後,他一步步接近瓦爾特的小女兒蘇珊,把她拐跑,威逼瓦爾特夫婦同意他娶蘇珊。老姦巨猾的瓦爾特雖然氣惱,但頭腦是清醒的。他認識到杜洛瓦並非等閑之靠,此人將來一定能當上議員和部長;他感到不如息事寧人,順從杜洛瓦的意願。因此不顧妻子的堅决反對,應允了杜洛瓦提出的要求。在杜洛瓦盛大的婚宴上,教士用近乎諂媚的辭句嚮他祝福:“你們是世間最幸福的人,你們最為富有,也最受尊敬。特別是您,先生,您才華超群,並通過您的道德文章而給蕓蕓衆生以指點和啓迪,成為民衆的引路人。您身上肩負着偉大的使命,您要給他們做出表率來……”教士的話代表社會、官方對這個流氓惡棍式的冒險傢的成功表示贊許,但從中也透露出作者無情的、辛辣的諷刺與抨擊!
   ①②《給〈漂亮朋友〉的批評者》,《專欄文章集》第三捲第一六五—一六六頁。
   杜洛瓦的形象不禁令人想起巴爾紮剋在《幻滅》中描寫的青年野心傢呂西安。呂西安是個失敗者,因為他缺乏的正是杜洛瓦的無恥和不擇手段。同樣被美色所述醉,呂西安卻不能自拔,以致被敵人利用,終於身敗名裂。而杜洛瓦卻能駕馭其上,一旦他的情欲得到滿足,即使將情婦拋棄也在所不惜;女人衹是他尋歡作樂和嚮上爬的工具。呂西安將自己對女人的追求公諸於衆,而杜洛瓦卻在暗地裏進行,既大膽又無恥。他同時和幾個女人保持通姦關係,更顯出他靈魂的卑邢,當他得知妻子接受了一大筆遺産以後,起先悶悶不樂,隨後他厚顔無恥地要分享一半。他對金錢的渴求胃口越來越大,這一點又是呂西安無法比肩的。杜洛瓦看到社會上充斥弱肉強食的現象,上流社會的人物道貌岸然,骨子裏卻是男盜女娼,外交部長拉羅捨—馬蒂厄就是一個代表。他於是也奉行這種強盜與偽君子的哲學。必須凌駕一切,就是他的座右銘。小說結尾,他爬到了社會的上層。杜洛瓦無疑是資産階級政客的典型,他的寡廉鮮恥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莫泊桑把法國文學中常見的“戴緑帽子”的題材與描寫資産階級政客的發跡結合起來,以刻畫他們的醜惡靈魂,這是別出心裁的創造。
   莫泊桑在《論小說》一文中指出,一個優秀的藝術傢要寫出“感情和情欲是怎樣發展的,在各個社會階層裏人是怎樣相愛、怎樣結仇、怎樣鬥爭的;資産階級利益、金綫利益、家庭利益、利益,是怎樣相互交戰的”。他在《漂亮朋友》中就是這樣描寫的。他通過一個冒險傢發跡的經歷,深刻地揭示了第三共和國的、經濟的復雜現象,《漂亮朋友》不愧為十九世紀末葉法國社會的一幅歷史畫捲。
   莫泊桑同自然主義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而又保持了嚴格的現實主義寫作方法。一方面,他認為藝術傢不能把生活平庸地攝取下來,而要對現實作出更全面、更鮮明、更深刻的描畫,這種描畫要具有詩意,富於感情色彩,或者是歡樂的,或者是憂鬱的。他的小說創作確實遵循了上述原則。他塑造的人物多半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與巴爾紮剋等作傢較為接近,而與左拉有很大不同。他是自然主義小說傢之中唯一對文體美懷有最大興趣的。在遣詞造句上,他做到了樸實、簡潔、準確,並且一以貫之。但是,他的創作實踐同理論闡述仍然有一定的距離。尤其在描繪男女私情上,莫泊桑往往離開了古典現實主義的寫作原則,在他筆下出現了過於露骨的描寫,他的幾部長篇小說特別如此。《漂亮朋友》還算是較有節制的。即使在描寫杜洛瓦對女人的無恥追逐時,莫泊桑大體上也是持否定態度的。然而,莫泊桑津津樂道和巨細無遺的描寫,不免表現出他在男女關係上存在一些觀念問題:他對婚姻的否定,隨之而來對女性過於輕浮的追逐,不能不反映到小說創作中來。儘管如此,這仍然不過是白壁微瑕,《漂亮朋友》完全可以列入優秀的外國古典小說之中。
第一章-1
  第一章
   喬治·杜洛瓦遞給女出納一枚一百蘇的硬幣①,接過對方找回的零錢,他也就邁開大步,嚮餐館的門邊走了過去。
   他相貌英俊,身材修長,又當了兩年士官生,更有一種軍人的氣質。有鑒於此,他不由地挺了挺胸,以軍人的熟練動作撫了撫嘴角的那兩撇鬍髭,同時嚮那些仍滯留於餐桌用餐的客人迅速地掃了一眼。這像漁網一樣撒嚮四周的目光,正是他這英俊少年所擅長的。
   ①蘇,法國輔幣名,一個蘇等於二十分之一法郎,因此一百蘇也就是五法郎。
   女客們果然已擡起頭來,嚮他這邊註視着。其中有三個青年女工,兩個隨同丈夫前來就餐的女眷,及一位已進入不惑之年的音樂教師。女教師衣履不整,邋裏邋遢,身上的衣裙從來都是那樣歪歪扭扭,帽子上總也覆蓋着一層厚厚的灰塵。她們都是這傢大衆化餐館的常客。
   走到餐館門外,杜洛瓦停下了腳步,心中在思忖着自己下一步該怎麽辦。今天是六月二十八日,要把這個月過完,他身上衹剩下三法郎四十蘇了。問題明擺着:剩下的兩天,要麽衹吃晚飯而不吃午飯,要麽衹吃午飯而不吃晚飯,二者衹能擇其一。他想,一餐午飯是二十二個蘇,而一餐晚飯則要三十蘇。如果他衹吃午飯,將可省出一法郎二十生丁。用省下的這點錢,他不僅可以在每天的晚餐時分買個夾有香腸的面包來充饑,而且可在大街上喝杯啤酒。須知喝啤酒是他在晚間的一大開銷,也是他最難以割捨的一種癖好。這樣一想,他也就沿着洛萊特聖母院街的下坡走了下去。
   他走在街上,一如當年戎馬倥傯、穿着一身騎兵服的時候,不僅胸膛高高挺起,兩腿也微微張開,好像剛剛跳下馬鞍一樣。街上行人如織,他橫衝直撞地往前走着,時而碰了一行人的肩頭,時而又將另一個擋道的人一把推開。他把頭上那頂已經很舊的高筒禮帽往腦袋一邊壓了壓,腳後跟走在石板地上發出嗵嗵的聲響。那神氣簡直像是在同什麽人鬥氣,恰似一個儀表堂堂的大兵,在他忽然告別軍旅生涯而回到市井之中後,對周圍的一切——行人、房屋乃至整個城市——都感到格格不入。
   雖然穿了一套僅值六十法郎的衣裝,他那身令人颳目的帥氣卻依然如故。不錯,這種“帥氣”,未免有點流於一般,但卻是貨真價實,沒有半點虛假。他身材頎長,體格勻稱,稍帶紅棕的金黃色頭髮天然捲麯,在頭頂中央一分為二。上唇兩撇鬍髭微微嚮上翹起,仿佛在鼻翼下方“浮起”一堆泡沫。一對藍色的眼睛顯得分外明亮,但鑲嵌在眼眶內的瞳子卻很小很小。這副模樣,同通俗小說中的“壞人”實在毫無二緻。
   巴黎的夏夜,天氣悶熱異常,整個城市像是一間熱氣蒸騰的浴池。用花崗岩砌成的陰溝口不時溢出陣陣腐臭。設在地下室的伙房,臨街窗口剛剛高出地面,從窗口不斷飄出的泔水味和殘羹剩菜的餿味也令人窒息。
   街道兩邊的門洞裏,早已脫去外套的守門人嘴上叼着煙斗,正騎坐在帶有草墊的椅子上納涼。街上行人已將頭上的帽子摘下拿在手裏,一個個神色疲憊,無精打采。
   走到聖母院街盡頭的林蔭大道後,喬治·杜洛瓦又停了下來,不知道自己該往哪裏去。他很想取道香榭麗捨大街,到布洛涅林苑的樹下去涼快涼快,可是心中又激蕩着另一種欲望:希望能在不意中交上一個可心的女友。
   這豔遇何時方會出現?他不得而知。三個月來,他朝思暮想,無時無刻不在默默期待着。這期間,雖然他憑藉其漂亮的面龐和魅人的儀表,已經博得不止一個女人的青睞,但皆不理想,他總希望能找個稱心如意的。
   因此,他雖然囊空如洗,但心頭的欲望卻分外熾烈。每當他碰到在街頭徜徉的姑娘嚮他進言:“漂亮的小夥子,去我傢坐坐?”,他便熱血沸騰,難以自製。但他終究還是不敢貿然前往,因為他身無分文。況且他所企盼的是另一種情味別具、不太庸俗的親吻。
   不過他喜愛光顧妓女出沒的場所,如她們常去的舞場、咖啡館及她們躑躅待客的街頭。他喜歡在她們身邊消磨時光,同她們拉扯幾句,親昵地對她們以“你”相稱;喜歡聞一聞她們身上那蕩人心魄的異香,喜歡在她們身邊盤桓終日。因為她們畢竟是女人,即能夠讓人消魂的女人。他不像那些出身高貴的子弟,對她們有一種天生的蔑視。
   他轉了個彎,跟着因熱浪的裹挾而精神萎靡的人流,嚮瑪德萊納教堂走了過去。各大咖啡館全部爆滿,不但如此,在強烈耀眼的燈光下,各咖啡館門前的人行道上也擺起了一排排桌椅,坐滿不耐暑熱的客人。在一張張方形或圓形小桌上,客人面前的玻璃杯內盛着的飲料呈現出各種各樣的顔色,有紅的、黃的,緑的以及深褐色的。長頸大肚瓶內,清澈的飲水中漂浮着碩大的圓柱體透明冰塊。
   杜洛瓦不覺放慢了腳步,因為喉間這時已升起一種幹渴之感。
   夏日之夜出現的這種幹渴,現已弄得他五內沸然,心中不由地想着現在若能有杯清涼的飲料滋潤丹田,該是多麽愜意。可是他今晚那怕衹要喝上兩杯啤酒,明晚再簡單不過的面包夾香腸也就吃不上了。每逢月底便如此捉襟見肘,個中滋味他可真是嘗夠了。
   因此他強忍着在心中嘀咕道:“他媽的,這口渴竟是這樣地難熬!不過我無論如何也得等到十點鐘纔到那傢叫做‘美洲人’的咖啡館去喝上一杯。”他不覺又嚮那些坐在路邊小桌旁隨意暢飲的客人看了看,一邊邁着輕快的步伐,若無其事地從一傢傢咖啡館門前走過,一邊以目光就客人們的神色和衣着對他們身上會帶有多少錢做了一番估量。這樣一想,面對那些正悠然自得地坐在那裏的客人,一股無名火不禁涌上他的心頭:他們的衣兜裏一定裝看金巾和銀幣,平均算來每人至少有兩個路易。而一傢咖啡館至少有上百號客人,加起來就是四千法郎!“這些混蛋!”他低聲駡了一句,依舊帶着一副倜儻不羈的神情,悠悠晃晃地繼續嚮前走着。要是此時他在哪條街的昏暗角落遇上其中一個,他定會毫不手軟地扭斷他的脖頸,如同他在部隊舉行大規模演習時對待農民的雞鴨那樣。
   這樣,他又想起了在非洲的兩年軍旅生涯,想起了他駐守南部哨卡時如何勒索阿拉伯人的情景。一天,他與幾個同伴偷偷逃出哨卡,去烏萊德—阿拉納部落走了一趟,在那裏搶了二十衹雞、兩衹羊及一些金銀財寶,並殺了三個人。同伴們對這次肆無忌憚的放蕩行為足足笑了半年之久。現在,一想起當年的情景,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絲兇狠而又快樂的微笑。
   他們從未被人抓着過,況且也沒有人認真查究:阿拉伯人橫遭士兵的掠奪,這早已成為司空見慣的事了。
   可是巴黎的情況就不同了。腰間挎着刺刀,手上握着短槍,毫無顧忌地搶劫他人的錢財而不受到法律的製裁,能夠逍遙自在,這是不可能的了。他感到自己天生有一種下級軍官在被徵服的國度裏為所欲為的狂放稟性,因此對大漠的兩年軍旅生涯未免有點留戀之情。他未能在那邊留下來,實在是一件憾事。然而他之所以回來,還不是為了能夠有個理想的前程?
   現在呢……他此刻的處境可真是一言難盡!
   他把舌頭往上顎舔了舔,微微地發出一聲咯嗒聲,仿佛想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是那樣幹渴。
   四周行人個個疲憊不堪,步履緩慢。他在心裏又駡了一句:“這些畜生,別看他們蠢得要命,衣袋裏可定會裝着錢!”接着便嘴上哼起歡快的小調,又在人群中橫衝直撞起來。幾位被擠撞的男士回過頭來,嚮他發出低聲埋怨,女人們則大聲嚷道:“這傢夥是怎麽啦?竟然如此無禮!”
   走過滑稽歌舞劇場,他在“美洲人咖啡館”門前停了下來,不知道是否現在就應把自己已經决定開銷的那杯啤酒喝掉,因為他實在渴得有點受不瞭瞭。他沒有馬上走上前去,而是舉目嚮聳立在街頭的明亮大鐘看了看:此時纔九點一刻。他知道,現在衹要有滿滿一杯啤酒放在他面前,他立刻就會一飲而盡。問題是下面的時間還很長,要是再渴怎麽辦?
   他因而還是怏怏走開了,心中想道:“我不如姑且走到瑪德萊納教堂再說,然後再慢慢走回來。”
   到達歌劇院廣場的拐角處,迎面走來一個胖胖的年輕人。
   他依稀記得此人他似乎在哪兒見過。
   他於是跟了上去,一邊努力思索,一邊不停地嘀咕道:“見鬼!此人我分明認識,怎麽就想不起來是在哪兒見過的呢?”
   他搜盡枯腸,仍一無所獲。不想就在這時,他心中忽然一亮:這不就是當年在騎兵團服役的弗雷斯蒂埃嗎?沒有想到他現在已是一副大腹便便的樣子了。杜洛瓦於是跨上一步,拍了拍他的肩頭,嚮他喊了一聲:
   “喂,弗雷斯蒂埃!”
   對方轉過身,直視着他,半晌說道:
   “先生叫我,不知有何貴幹?”
   杜洛瓦笑了起來:
   “怎麽啦,你不認識我了?”
   “不認識。”
   “我是騎兵六營的喬治·杜洛瓦。”
   弗雷斯蒂埃嚮他伸出兩手:
   “哎呀,原來是你!過得好嗎?”
   “很好,你呢?”
   “啊,我可不太好。你知道,我的肺部現在相當糟糕,一年之中總有半年咳嗽不止。回巴黎那年,我在布吉瓦爾得了氣管炎,四年來一直未能治愈。”
   “是嗎?不過你看上去倒還不錯。”
   弗雷斯蒂埃於是輓起他這位舊友的手臂,嚮他談了談自己的病情,包括他如何求醫問藥,醫生們提出了哪些看法和建議。可是鑒於他目前的處境,這些建議他又不便采納。比如醫生勸他去南方過鼕,但他走得了嗎?須知他現在已經有了妻室,又當了個記者,混得很有點名堂了。
   “我現在負責《法蘭西生活報》的欄目,並為《救國報》采寫有關參議院的新聞;此外,隔三岔五還要給《行星報》的文學專欄撰稿。你看,我已經混出個樣子來了。”
   杜洛瓦帶着驚異的目光看着他。他顯然變多了,也顯得相當成熟了。從他的衣着和言談舉止可以看出,他已成為一個老成持重、充滿自信的男子漢,而且已顯出一副大腹便便的樣子,說明平素的飲食很是不錯。想當初,他是那樣幹瘦,完全是個細高條,但為人機靈好動,又常常丟三拉四,成天嘰嘰喳喳,總是一副樂呵呵的樣子。在巴黎呆了短短三年,他竟已變了個人,不但身體發福,言談穩重,鬢角也出現了幾許白發,可是他今年還不到二十七歲呢!
   弗雷斯蒂埃隨後嚮他問道:
   “你此刻要去哪裏?”
   杜洛瓦答道:
   “哪兒也不去,衹是在回去睡覺之前隨便走走。”
   “既然如此,你不妨陪我去《法蘭西生活報》走一趟,我有幾份校樣要看一下,然後我們便去喝杯啤酒,你看怎樣?”
   “可以,我跟你走。”
   他們於是手輓着手,帶着今日在同窗學友和在同一團隊服役的兵士之間仍可見到的那種一觸即發的熱呼勁,邁開了大步。
   “你現在在巴黎做什麽?”弗雷斯蒂埃問了一句。
   杜洛瓦聳了聳肩:
   “不怕你笑話,我現在已到了餓飯的地步。服役期一滿,我便想到這兒來……碰碰運氣,說得確切一點,來嘗嘗巴黎的生活滋味。這樣,六個月前,我在北方鐵路局找了個差事,年薪一千五百法郎,除此之外,什麽外快也沒有。”
   弗雷斯蒂埃嘆了一聲:
   “天哪,這點錢能夠得上什麽?”
   “說的是呀,可是我能有什麽辦法?我在這裏舉目無親,一個人也不認識,什麽門路也沒有。我連做夢都在想着能找點事做做,可是無人引薦。”
   弗雷斯蒂埃從頭到腳嚮他打量了一眼,那樣子簡直像是一個註重實際的人在審視一個外鄉來客。接着,他以十分肯定的語氣說道:
   “老弟,你難道沒有看出來,這裏一切全靠自己去闖。一個人衹要腦子靈活一點,便完全可以當個部長,豈止是區區科長的問題?因此重要的是自己找上門去,而不是求人推薦。像你這樣一個人,怎麽就找不到比在北方鐵路局供職更好的差事呢?”
   杜洛瓦答道:
   “我哪兒都去了,但處處碰壁。不過最近總算有了個像樣的機會,佩勒蘭馴馬場正需要一名騎術教官,有人推薦我去,每年至少可有三千法郎的收入。”
   弗雷斯蒂埃突然停下腳步:
   “這一行可不是你幹的,你不能去,即使能掙一萬法郎你也別去。否則你的前程將會徹底葬送。你現在呆在辦公室裏,至少不必拋頭露面,誰也不認識你。如果你有能耐,隨時可以離開,去另尋高就。而一旦當上騎術教官,你也就完了。這同你到一傢餐館去當個領班一樣,這種地方巴黎什麽樣的人都會光顧。你要是給上流社會那些闊佬或其子弟上騎術課,久而久之,他們是不會以平等眼光來看待你的。”
   說到這裏,他停了下來,思考片刻後又嚮他問道:
   “中學畢業會考你通過了嗎?”
   “沒有,我考了兩次皆未通過。”
   “這沒關係,不管怎樣,該學的課程你都學完了。要是有人同你談起西塞羅①或蒂貝爾②,你能接人傢的話茬說上幾句嗎?”
   ①西塞羅(公元前一○六—前四三),古羅馬傢,哲學家和傑出演說傢。
   ②蒂貝爾,公元前四二年至公元三七年的古羅馬皇帝。
   “可以,大概說上幾句總還是可以的。”
   “很好。對於這兩個人,除了二十來個衹知鑽故紙堆、毫無生活常識的鼕烘先生外,誰也說不出更多的東西。所以,要讓人認為你知識淵博,並不是什麽難事,關鍵在於自己的無知別讓人當場識破。要是碰上什麽難題或自己所不瞭解的,要善於用點心計,設法繞開。而對於別人,則應藉助字典旁證博引,把他難住。別以為人傢有多強,其實人人都蠢得要命,知識少得可憐。”
   他慢條斯理,侃侃而談,儼然是一副城府很深、洞穿一切的腔調。接着,他微微一笑,擡頭自身邊的過往行人看了看。不想這時他忽然咳了起來,衹好停下腳步,待這猛烈的陣咳過去。隨後,他又說道,語氣中帶着沮喪:
   “我這勞什子病總也好不了,真夠煩人的。現在是盛夏,今年鼕天我可要到芒通去好好治一治。其他的事衹好暫且擱下了,身體第一嘛。”
   他們此時已走到普瓦索尼埃大街的一扇大玻璃門前,玻璃門背面貼着一份打開的報紙。有三個人正站在那裏閱讀。
   玻璃門上方是一排由煤氣燈光焰組成的幾個大字——《法蘭西生活報》,十分引人註目。行人一走進這幾個耀眼的大字所照亮的地方,立刻像是往白天一樣,整個身體顯得那樣清楚、明晰、一目瞭然,隨後便又回到了黑暗中。
   弗雷斯蒂埃推開門,嚮杜洛瓦說了聲“請進”。杜洛瓦進去後,隨即登上一個從街上可看得一清二楚、建造考究但骯髒不堪的樓梯,接着便到了一間大廳裏,兩個練習生嚮弗雷斯蒂埃道了聲晚安。最後,他們在一間類似候見室的房間裏停了下來。房內陳設相當破舊,到處布滿灰塵,緑色的仿天鵝絨帷幔已經褪色發黃,而且污跡斑斑,許多地方已爛成一個個窟窿,像被老鼠咬過似的。
   “請在此坐一會兒,我馬上就來,”弗雷斯蒂埃說。
   此房間有三扇門與外邊相通。說着,他從其中一扇走了出去。
   房間裏彌漫着一種難以描述的奇異氣味——編輯部所特有的氣味。杜洛瓦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裏,心中未免有點膽怯,但更多的是驚奇。不時有人帶着小跑從他身邊走過。他們從一扇門進來,在他還未看清他們的面孔之前便已從另一扇門邊消失了。
   在這些來來往往的人中,有的是乳臭未幹的年輕後生,一副忙碌不堪的樣子,手上拿着的紙片因其步履迅疾而微微飄動;有的是排字工人,身上用作工裝的長外套墨跡斑斑,但裏邊的雪白襯衣領卻清晰可見,則穿着呢料褲子,同上流社會所見相仿。他們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摞摞印好的紙張及一些墨跡未幹的校樣。除這兩種人外,還有一位身材矮小、穿着入時的男士進入房內;由於追求時髦,其上身套着的外套是那樣緊,的兩條褲管也是瘦得緊緊地綁在身上,腳上的皮鞋更是尖得出奇。這顯然是某個負責采訪社交場合的記者,趕回來提供當晚的有關新聞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進入這間房內。他們神態莊重,氣度不凡,頭上戴着一頂高筒寬邊禮帽,仿佛要將自己同衆人區別開來。
   這時,弗雷斯蒂埃走了進來,手上輓着一位身材頎長的先生,此人約四十來歲光景,身穿黑禮服,胸前係着白色的領帶,頭髮呈紅棕色,嘴角的兩撇捲麯的鬍髭高高翹起,一副自以為是、傲視一切的神態。
   衹聽弗雷斯蒂埃嚮他說道:
   “那就再見了,先生。”
   對方握了握他的手,說道:
   “再見,親愛的。”接着便臂膊挂着手杖,嘴上吹着口哨下樓去了。
   杜洛瓦於是問道:
   “此人是誰?”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專欄作傢、喜愛决鬥的雅剋·裏瓦爾,他剛剛看完一篇校樣。他同加蘭、蒙泰爾合稱當今巴黎三個最為出色的專欄作傢。其文章妙趣橫生,飽含時代風尚。他每周撰寫兩篇專稿,一年所得為三萬法郎。”
   說着,兩位舊友開始嚮外走去。這時,從樓下上來一位又矮又胖的先生,衹見他衣履不整,蓄着長發,一副氣喘籲籲的樣子。
   弗雷斯蒂埃低聲嚮他打了個招呼,然後說道:
   “他叫諾貝爾·德·瓦倫,是個詩人,長詩《死亡的太陽》就是他寫的。他也是一個一字值千金的傢夥。報館每收到他一篇小東西,便要付他三百法郎,而且每篇最長不過二百行。我們還是快到‘那不勒斯咖啡館’去喝一杯吧,我已經渴得不行了。”
   在咖啡館一落座,弗雷斯蒂埃便嚮堂倌喊了一聲:
   “請來兩杯啤酒。”
   待啤酒一送上來,他立刻便將自己的那杯一飲而盡。杜洛瓦則在那裏小口小口地啜飲着,似乎在品嚐珍貴無比的瓊漿玉液。
   弗雷斯蒂埃一言未發,好像在思考着什麽,隨後,他突然問道:
   “你何不試試記者這一行呢?”
   杜洛瓦瞠目以對,半晌說道:
   “可是……因為……我一篇東西也未寫過。”
   “這有什麽?萬事總有個開頭嘛。我想,我可以聘請你作我的幫手,為我去各處走走,拜訪一些人,搜集點資料。你在開始的時候每月可有二百五十法郎薪酬,車費由報館支付。你若願意,我便去找經理談談。”
   “我當然願意啦。”
   “這樣的話,你明晚先到我傢來吃餐便飯。客人不多,不過五六個人。有我的老闆瓦爾特先生和他太太,以及你剛纔見到的雅剋·裏瓦爾和諾貝爾·德·瓦倫,再就是我妻子的一位女友。你覺得怎樣?”
   杜洛瓦面紅耳赤,神慌意亂,遲疑良久,終於說道:
   “叫我怎麽說呢?……我連一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
   弗雷斯蒂埃驚愕不已,說道:
   “是嗎?他媽的,這可非同小可。你註意到沒有,在巴黎即使沒有棲身之地,也不能沒有一套像樣的衣服。”
   說着,他把手伸進裏邊背心的衣袋,取出數枚金幣,挑了兩個金路易,放到杜洛瓦面前,然後帶着一股古道熱腸、俠義感人的腔調嚮他說道:
   “這錢你先拿去,以後什麽時候方便,什麽時候還我。你姑且去租一套,或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去買一套,以應急需。抓緊時間去辦吧。明天的晚飯定在七點半,請準時來。我傢就住在泉水街十七號。”
   杜洛瓦激動不已,一邊拿起桌上的錢,一邊結結巴巴地說道:
   “非常感謝,你對我真是沒得說。對於你的仗義相助,我是不會忘懷的……”
   弗雷斯蒂埃立刻打斷了他:
   “瞧你,別說了。要不要再來一杯?”
   接着,他轉過頭喊了一聲:
   “堂倌,請再來兩杯啤酒。”
   待這兩杯啤酒喝完後,弗雷斯蒂埃問道:
   “咱們到外面去走走,你看怎樣?”
   “好的。”
   他們於是出了咖啡館,嚮瑪德萊納教堂走了過去。
   “咱們到哪兒去呢?”弗雷斯蒂埃問道。“有人說,巴黎人散步都有着明確的目的,這可不對。我就不是這樣,我每晚出來散步,就不知道往哪兒走。如果有個女人陪伴,去布洛涅林苑轉上一圈倒也有點意思,可是不會每次都能遂願。我常去買藥的那傢藥房老闆和他的妻子,喜歡光顧音樂茶座,我可沒有這種興致。我們現在去哪兒呢?實在沒有什麽地方可去。附近有個花園,叫蒙梭公園,夏天夜間開放。人們可以坐在樹下,一邊喝着清涼的飲料,一邊聽着悠揚的樂麯。不過此公園可不是個娛樂場所,而是供清閑之輩消遣漫步的地方,因此門票很貴,以便招徠美貌的女士。人們既可以在閃耀着電燈光的沙土小徑徜徉,也可以或遠或近地坐下來聽聽音樂。我們過去在繆薩爾也有個類似場所,不過格調太低,舞麯太多,且地方不大,也沒有多少濃蔭和幽暗的角落。衹有大的花園方有這種條件,那纔蕩人心魄呢!你說咱們去哪兒呢?”
   杜洛瓦誠惶誠恐,一時竟無言以對。但後來終於還是嘣出一句:
   “‘風流牧羊女娛樂場’我至今尚未去過,我想去那邊看看。”
首頁>> >> 现实百态>> 居伊·德·莫泊桑 Guy de Maupassant   法國 France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50年八月5日1893年七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