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历险小说>> 儒勒·凡爾納 Jules Verne   法國 France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28年二月8日1905年三月24日)
格蘭特船長的兒女 The Children of Captain Grant
  1864年7月26日,東北風呼呼地叫,一艘典雅而華麗的遊船使足了馬力,在北愛爾蘭與蘇格蘭之間的北海峽海面上航行。英國國旗在船尾桅桿的斜竿上飄動,大桅頂上垂挂着一面小藍旗,旗上有金綫綉成的“E.G.”兩個字母(是船主姓名(Edward&Glenarvan(愛德華·哥利納帆)這兩個字的第一個字母),字的上面還有個公爵冕冠標記。這艘遊船叫鄧肯號,它屬愛德華·哥利納帆爵士所有。爵士是英國貴族院蘇格蘭十二元老之一,同時是馳名英國的皇傢泰晤士河遊船會最出色的會員。
  
  哥利納帆爵士和他年輕的妻子海倫夫人,以及他的一個表兄麥剋那布斯少校都在船上。


  In Search of the Castaways (French: Les Enfants du capitaine Grant, lit. The Children of Captain Grant) is a novel by the French writer Jules Verne, published in 1867–1868. The original edition, by Hetzel, contains a number of illustrations by Edouard Riou. In 1876 it was republished by George Routledge & Sons as a three volume set titled "A Voyage Round The World". The three volumes were subtitled "South America",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Plot summary
  
  The book tells the story of the quest for Captain Grant of the Britannia. After finding a bottle cast into the ocean by the captain himself after the Britannia is shipwrecked, Lord and Lady Glenarvan of Scotland contact Mary and Robert, the young daughter and son of Captain Grant, through an announcement in a newspaper. Moved by the children's condition, Lord and Lady Glenarvan decide to launch a rescue expedition. The main difficulty is that the coordinates of the wreckage are mostly erased, and only the latitude (37 degrees) is known; thus, the expedition would have to circumnavigate the 37th parallel south. Remaining clues consist of a few words in three languages. They are re-interpreted several times throughout the novel to make various destinations seem likely.
  
  Lord Glenarvan makes it his quest to find Grant; together with his wife, Grant's children and the crew of his yacht the Duncan they set off for South America. An unexpected passenger in the form of French geographer Jacques Paganel (he missed his steamer to India by accidentally boarding on the Duncan) joins the search. They explore Patagonia, Tristan da Cunha Island, Amsterdam Island, and Australia (a pretext to describe the flora, fauna, and geography of numerous places to the targeted audience).
  
  There, they find a former quarter-master of the Britannia, Ayrton, who proposes to lead them to the site of the wreckage. However, Ayrton is a traitor, who was not present during the loss of the Britannia, but was abandoned in Australia after a failed attempt to seize control of the ship to practice piracy. He tries to take control of the Duncan, but out of sheer luck, this attempt also fails. However the Glenarvans, the Grant children, Paganel and some sailors are left in Australia, and mistakenly believing that the Duncan is lost, they sail to Auckland, New Zealand, from where they want to come back to Europe. When their ship is wrecked south of Auckland on the New Zealand coast, they are captured by a Māori tribe, but luckily manage to escape and board a ship that they discover, with their greatest surprise, to be the Duncan.
  
  Ayrton, made a prisoner, offers to trade his knowledge of Captain Grant in exchange for being abandoned on a desert island instead of being surrendered to the British authorities. The Duncan sets sail for the Tabor Island, which, out of sheer luck, turns out to be Captain Grant's shelter. They leave Ayrton in his place to live among the beasts and regain his humanity.
  
  Ayrton reappears in Verne's later novel, L'Île mystérieuse (The Mysterious Island, 1874).
  Film, TV, or theatrical adaptations
  
   * 1936 - Дети капитана Гранта (Deti kapitana Granta), Soviet Union, directed by Vladimir Vajnshtok and starring Nikolai Cherkasov, film score composed by Isaak Dunayevsky. The film was released in USA as Captain Grant's Children. (see Deti kapitana Granta at the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 1962 - In Search of the Castaways, United States, directed by Robert Stevenson and starring Maurice Chevalier, Hayley Mills, and George Sanders. Songs by the Sherman Brothers were: "Castaway", "Enjoy It!", "Let's Climb", "Merci Beaucoup". (see In Search of the Castaways at the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 1985 - В поисках капитана Гранта (V poiskah kapitana Granta, In Search of Captain Grant, "Децата на капитан Грант"), Bulgaria - Soviet Union, TV mini-series directed by Stanislav Govorukhin starring Nikolai Yeryomenko, Lembit Ulfsak, Aleksandr Abdulov, Kosta Tsonev, Anya Pencheva. (see V poiskah kapitana Granta at the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 Los sobrinos del Capitán Grant ("Captain Grant's nephews") is an 1877 Spanish comic zarzuela (operetta) by Miguel Ramos Carrión and Manuel Fernández Caballero.
第一章 酒瓶中的秘密
  1864年7月26日,東北風呼呼地叫,一艘典雅而華麗的遊船使足了馬力,在北愛爾蘭與蘇格蘭之間的北海峽海面上航行。英國國旗在船尾桅桿的斜竿上飄動,大桅頂上垂挂着一面小藍旗,旗上有金綫綉成的“E.G.”兩個字母(是船主姓名(Edward&Glenarvan(愛德華·哥利納帆)這兩個字的第一個字母),字的上面還有個公爵冕冠標記。這艘遊船叫鄧肯號,它屬愛德華·哥利納帆爵士所有。爵士是英國貴族院蘇格蘭十二元老之一,同時是馳名英國的皇傢泰晤士河遊船會最出色的會員。
   哥利納帆爵士和他年輕的妻子海倫夫人,以及他的一個表兄麥剋那布斯少校都在船上。
   鄧肯號新近造成,它駛到剋萊德灣外風海的地方試航,現在正要駛嚮格拉斯哥;在可以看到阿蘭島的時候,了望臺上的水手忽然報告說:“有一條大魚撲到船後浪槽裏來。”船長約翰·門格爾立即叫人把這事告訴哥利納帆爵士。爵士帶着少校來到船尾樓頂上,問船長那是一條什麽魚。
   “啊!爵士,”船長回答說。“我想那是一條老大的鯊魚。”
   “這一帶會有鯊魚嗎?”爵士驚奇地問。
   “是有的,”船長又說,“有一種鯊魚,它的頭象天秤,大傢叫它‘天秤魚’,在任何溫度海洋裏,都可以發現這種鯊魚。如果我沒看錯的話,我們現在碰到的是那麽一個壞蛋!假如您許可的話,衹要夫人喜愛看一種古怪的釣魚方法,我們很快地就可以知道它究竟是一個怎麽樣的怪物。”
   “而且,”船長又說,“這種可怕的有害的魚殺不盡。我們抓住機會除掉一害吧,如果您高興的話,我們把它釣起來,那麽,這既是一幕動人的情景,又是一件有益於人們的好事。”
   “那麽,你就做吧。”爵士說。
   爵士叫人通知海倫夫人。夫人也上到尾樓頂上來了,她興致勃勃地來觀賞這幕動人的釣魚。
   海面水天一色清楚明朗,鯊魚在海面上自由而快速地遊來遊去,大傢看得一清二楚。它忽而沉入海裏,忽而飛身躍進,敏捷矯健驚人。門格爾船長分別發出命令。水手們把一條粗繩從右舷欄上扔下海去,末端係着一個大鈎,鈎上穿着一塊厚臘肉。那鯊魚雖然還遠在45米以外,就聞到那塊送給它解饞的香餌了。它迅速地逼近遊船。大傢看到它那灰黑色的雙鰭猛烈地打着波浪,尾巴保持着身體的平衡,沿着筆直的一條路綫前進。它一面嚮前遊,一面瞪着兩衹突出的大眼睛,眼裏仿佛燃燒着欲火,翻身時,張開的兩齶顯出四排白牙。它的頭很寬,好象一把雙頭鐵錘按在一個長柄上。門格爾船長未曾看錯,它果然是鯊魚中最貪吃的一種,美國人叫作“天秤魚”,法國普羅旺斯省有人叫它作“猶太魚”。
   鄧肯號上的乘客們和水手們都出神地看着鯊魚的動作。一會兒那傢夥就遊到鈎邊來了,它打了一個滾,以便更容易吞食,那麽大的一塊香餌到它的粗大喉嚨裏就失蹤了。它立刻拖着纜索猛列地一搖,被鈎上了。水手們趕快旋轉帆架末端的轆轤,把那怪物吊了上來。
   鯊魚一看出了水,蹦得格外厲害。但是人們有法子它:又是一根繩子,末端打了個活結,套住它的尾巴,叫它動彈不得。不一會兒,它就從舷欄上被吊上船來,摔到甲板上。這時,一個水手悄悄地走近它,狠命一斧頭把它那可怕的尾巴砍斷了。
   鈎魚的一幕結束了,那怪物沒有什麽可怕了。水手們的報仇欲望得到了滿足,但是好奇心還沒有得到滿足。是啊,任何船上都有這樣一個習慣:殺了鯊魚要在肚子裏仔細找一下,水手們知道鯊魚是什麽都吃的,希望在它的肚子裏找到點意外的收穫,這種希望並不會總是落空的。
   海倫夫人不願參加這種腥臭的“搜索”,回尾樓去了,鯊魚還在喘息哩;它有3米多長,600多斤重。這樣的長度和重量一點也不稀奇,不過,天秤魚雖不是鯊魚中最大的一種,但至少也算是最兇猛的一種。
   不一會兒,那大魚被人們毫不客氣地用大斧頭剖開了肚子,魚鈎直吞到肚子裏,但肚子卻還是空空的;很明顯,那傢夥很久沒吃東西了。水手們沒精打采地正要把那殘骸扔下海,這時,水手長的註意力被一件東西給吸引住了,在鯊魚的肚髒裏,有個粗糙的東西。
   “呃!那是什麽呀?”他叫了起來。
   “那個呀,”一個水手回答說,“那是一塊石頭,那傢夥吞下去為了平衡身體的。”
   “去你的吧!”另一個水手說,“那明明是個連環彈,打進了這壞蛋的肚子,還沒來得及消化呢。”
   “你們都別鬍說,”大副湯姆·奧斯丁駁斥道,“你們沒看見這傢夥是個酒鬼嗎?它喝了酒不算,連瓶子都吞下去了。”
   “怎麽!”爵士也叫起來了,“鯊魚肚裏有衹瓶子嗎?”“真是個瓶子,”水手長回答,“不過,很明顯,這瓶子不是從酒窖裏拿出來的。”
   “那麽,奧斯丁,”爵士又說,“你細心地把那瓶子取出來,海上找到的瓶子常常是裝着寶貴的文件的。”
   “你相信這事嗎?”少校問。
   “我相信至少這是可能的事。”
   “啊!我並不是不同意你的看法,”麥剋那布斯少校回答,“也許那瓶子裏有個秘密呢。”
   “一會兒我們就知道了,”哥利納帆爵士說,“怎麽樣,奧斯丁?”
   “喏,”大副回答,指着他費了不少力氣纔從鯊魚肚子裏取出來的那個不成樣兒的東西。
   “好,”哥利納帆說,“叫人把那個難看的東西洗幹淨,拿到尾樓裏來。”
   奧斯丁照辦,他把這個離奇的瓶子送到方廳裏,放在桌子上,爵士、少校、船長都圍着桌子坐下,一般說,女人總是有點好奇的。海倫夫人當然也圍了上來。
   在海上,小事都是當作大事看待的。有一陣子,大傢一聲不響,眼巴巴地望着這衹玻璃瓶子。這裏面裝的是船衹出事的綫索呢,還是一個航行者閑着無聊寫了一封不相幹的信丟到海浪裏鬧着玩的呢?
   為了要知道其中的究竟,爵士立刻着手檢查那個瓶子。他十分小心——好象一個英國檢察官在偵查一件重要案件的案情。爵士這樣做是對的,因為一件表面上看來似乎是無所謂的事,往往會發現重要的綫索。
   在檢查瓶子內部之前,先檢查外部。它有個細頸子,口部很堅實,還有一節生了銹的鐵絲,瓶身很厚,即使受不同程度的壓力都不會破裂,一看就知道是法國香檳省製造的。賣酒商人常常拿這種瓶子敲擊椅檔子,椅檔子敲斷了,瓶子仍然安然無恙。這次發現的這衹瓶子能夠經過長期漂泊,不知被碰撞過多少次,而還能完整無損,可見它是多麽的結實。
   “是一隻剋裏各酒廠的瓶子。”少校隨便講了一句。
   正因為他是內行,所以他的判斷並沒有人提出異議“我親愛的少校,”海倫回答說,“如果我們不知道瓶子是從哪裏來的,單知道是哪傢酒廠出的,有什麽用呢?”“我們就會知道從哪裏來的呢,我親愛的海倫,”爵士說,“我們已經可以肯定它是來自很遠的地方。你看,瓶外面粘附着的這層凝固的雜質,可以說,在海水浸漬的影響下,都已經變成礦石了!這瓶子在鑽進鯊魚肚子之前,就已經在大洋裏漂流了很久了。”
   “我很贊同你的看法,”少校回答說,“這衹玻璃瓶子外面有這麽厚的一層雜質,可能是經過一個長途旅行。”
   “究竟它從哪裏來的呢?”海倫夫人問。
   “你等着呀,我親愛的海倫,等一等,研究這瓶子要耐心點。除非我完全推測錯了,要不然,我們所提的問題,瓶子本身是會給我們答復的。”
   哥利納帆爵士一面說着,一面颳去護着瓶口的那層堅硬的物質,不一會兒,瓶塞子露出來了,但是已被海水侵蝕得很厲害。
   “可怕啊!即使瓶裏有文件,一定也保存得不好了。”爵士說。
   “恐怕是吧。”少校附和着。
   “我還有個推測,”爵士又說,“瓶口既塞得不緊,一丟到海裏不久就要沉下去,幸而鯊魚吞了下去,纔把它送到鄧肯號上來。”
   “那是毫無疑問的,”約翰·門格爾回答。“然而,如果我們是在大海裏撈起它,知道撈獲的地方的經緯度,那就更好了。因為,我們一研究氣流和海流的方向,就可以知道它漂泊的路程;現在它是由這種習慣逆風流的鯊魚送到我們手裏來的,我們就無法知道了。”
   “我們看看再說吧。”爵士回答。
   這時候他十分仔細地拔開瓶塞子,一股鹹味充滿了尾樓。
   “怎麽樣?”海倫夫人急躁地問。
   “是呀!我沒有猜錯!裏面有文件!”爵士說。
   “文件呀!是文件呀!”海倫夫人叫了起來。
   爵士回答說:“不過,大概因為潮氣侵蝕得很厲害,文件都沾在瓶上了,拿也拿不出來。”
   “把瓶子打破吧。”少校說。
   “我倒想不要把瓶子搞破。”爵士反駁說。
   “我也希望如此。”少校跟着轉了話。
   “自然是不打破瓶子好。”海倫夫人說,“但是瓶裏的東西比瓶子更重要呀,衹好犧牲瓶子了。”
   “衹要把瓶頸子敲掉就好了,爵士。”船長說。
   “就這樣做吧!我親愛的愛德華。”夫人叫道。
   事實上也很難有別的辦法,所以,哥利納帆爵士雖然捨不得,但也衹好下决心把寶貴的瓶子的頸子敲斷。因為外面的一層雜質已經硬得和花崗岩一樣,非用鐵錘不可。不一會兒,瓶頸子的碎片落到桌子上,人們立即看見幾塊紙沾在一起。爵士小心地把那些紙頭抽出來,一張一張地揭開,攤在桌上。這時海倫夫人、少校和船長都擠在他的身邊。
   這幾塊紙頭,由於海水的浸蝕,成行的字都沒有了,衹剩下一些不成句子模糊不清的字跡。爵士仔細地觀察了幾分鐘,顛來倒去地看着,又擺在陽光下照照,海水沒有浸蝕掉的字跡,最細微的一筆一劃都觀察到了,然後,他看了看那些用眼光盯住他,並且等得不耐煩的朋友們說∶
   “這裏有三個不同的文件,很可能就是一個文件,不過是用三種文字寫的:一份是英文,一份是法文,還有一份是德文。
   從沒有蝕掉的那幾個字看來,這一點是不容懷疑的。”
   “至少,這幾個字總有個意思吧?”海倫夫人問。“很難說,我親愛的海倫,這些文件上的字太不完整了。”
   “也許三個文件上的字可以互相補充吧?”少校說。“應該是可以的,”船長回答,“因為海水决不能把三個文件上同一行上的字一個個都浸蝕掉,我們把這些殘字斷句湊全起來,總可以有一個看得懂的意思。”
   “我們正是要這樣做,”爵士說,“不過,要一步一步來,先看這英文的。”
   62 Bir gow
   sink        stra
   aland
   skipp  Gr
   thatmonit      oflong
   and       ssistance
   lost
   “這些字沒有多大意思,”少校帶着失望的表情說。
   “不管怎樣,”船長回答說,“那些字總是英文呀。”“關於這一點是無可懷疑的,”爵士說,“sink(沉沒),aAland(上陸),that(此),and,(及),lost(必死),這些字都是很完整的,skipp很顯然就是skiper(船長),這裏說的是一位名叫Gr……(格……)什麽的,大約是一隻遇難的海船的船長。”
   “還有,monit和ssisance這兩個字的意思也很明顯。monit應該是monition(文件),ssistance(援救)。”門格爾船長說。
   “這樣一看,也就很有點意思了。”海倫夫人說。“衹可惜一點,”少校說,有些整行的字都缺了,失事的船叫什麽,失事的地點在哪,我們怎麽知道呢?”
   “我們會找到的,”爵士說。
   “不成問題,會找到的,”少校又說,他總是以大傢的意見為意見。”但是怎麽去找呢?”
   “我們把三個文件彼此互相補足就會找到了。”
   “我們就這樣來找吧!”夫人又叫起來。
   第二張紙比第一張損壞得更厲害,衹剩下幾個這樣不相連的字:
   7juni         GLas
   Zneiatrosen
   graus
   bringt    ihnen
   “這是德文,”船長一眼看到就說。
   “你懂德文吧,門格爾?”爵士問船長。
   “爵士,我懂。”
   “你懂,請你講講這幾個字是什麽意思。”
   船長仔細看了看那文件,說道:
   “首先,出事的日期確定了,7Juni就是6月7日,再把這日期和英文文件上的62湊合起來,我們就知道是‘1862年6月7日’這樣一個完整的日期了。”
   “好得很!海倫夫人叫道,“再接下去!”
   “同一行,還有Glas這個字,把第一個文件上的gow和它湊起來,就是Glasgow(格拉斯哥)一詞,顯然是格拉斯哥港的一條船。”
   “我的意見也是這樣。”少校附和着說。
   “文件上第二行全沒有了。”門格爾又說,“但我看出第三行兩個重要的字:zwei的意思就是‘兩個’,atrosen應該是matrosen,意思是‘水手’”。
   “那就是說一個船長兩個水手遇難了。”海倫夫人說。
   “很可能就是這樣。”爵士回答。
   “我要老實嚮您承認,爵士,下面graus這一字很使我為難,”船長接着說,“我不知道怎樣解釋。也許第三個文件可以使我們懂這個字。至於最後兩個字,不難解釋:bringtit、ihnen的意思就是‘乞予’,如果我們把第一個文件第六行上的那個英文字湊上去,我是說把‘援救’這字接上去,就湊成‘乞予援救’,這再明顯不過啦。”
   “是啊!乞予援救!”爵士說,“但是那幾個不幸的人在什麽地方呢?直到現在,我們對於地點一點綫索還沒有呀!出事地點我們絲毫也不知道!”
   “我們希望法文文件能說得更明白點。”海倫夫人說。
   “我們再看看法文文件吧,我們大傢都懂法文,研究也就容易多了。”爵士說。
   第三個文件這樣寫着:
   troi    ats     tannia
   gonie      autral
   abor
   corntin  prcruel    indi
   jete      ongit
   et37°11,   lat
   “這裏有數目字,”海倫夫人大聲叫道,“看啊!諸位,你們請看!……”
   “我們還是依次序來研究,”哥利納帆爵士說,“我們從頭看起。請你們讓我先把這些殘缺不全的字一個一個提出來。頭幾個字我就看出是個‘三桅船’,把英法文兩個文件湊起來,船名是完整的,叫做‘不列顛尼亞’。第二行後面的兩個字goine和austral,衹有後面一個字有意義,大傢都曉得這是‘南半球’。”
   這已經是一點寶貴的啓示了,”門格爾回答,“那衹船是在南半球失事的。”
   “還很不清楚。”少校說。
   爵士說:“讓我再接着講下去,abor這個字應該是aborAder,也就是‘到達’的意思。那幾個不幸的人到達一個什麽地方了。contin是不是contineht(大陸)呢?這crue!……”
   “cruel正好就是德文graus……grausam這個字啊!也就是‘野蠻的’的意思呀!”
   “我們再看下去,再看下去!”爵士說,他看見那些殘缺不全的字逐漸有了意思,他的興趣也就自然而然地跟着提高了。“indi是不是就是inde,‘印度’這個字呢?那些海員被風浪打到印度去了嗎?還有ongit這個字,一定就是Longitude(經度)下面說的是緯度:37度11分,好了!我們有了正確的揭示了!”
   “但是經度還是不曉得呀!”少校說。
   “我們不能要求得這樣完備呀,我親愛的少校!”爵士回答說,“有正確的緯度已是很好的了。這張法文文件是三份文件中最完整的一份。而這三份文件又很顯然地是彼此的譯文,並且是逐字直譯出來的,因為三張紙上的行數都是一樣,因此,我們現在應當把三件並成一件,用一種文字譯出來,然後再研究出它們最可能、最合理、最明白的意思。”
   “你是拿法文、英文,還是德文來譯呢?”少校問。
   “拿法文譯,既然有意思的字都是由法文保留下來的。”
   “您說得對,法文我們大傢都懂。”門格爾說。
   “自然啦,我現在來把這文件寫出來,把殘字斷句湊攏起來,字句之間的空白還照樣保留着,把沒有疑問的字句補充起來,然後我們再來比較,判斷。”
   爵士立刻拿起一支筆,過了一會兒,他就把一張紙遞給大傢,紙上這樣寫着:
   7juin1862  trois-matsBritannia  Glasgow 1862年6月7日 三桅船“不列顛尼亞號” 格拉斯哥
   sombre   gonie      austral
   沉沒    戈尼亞      南半球
   àterre        deuxmatelots
   上陸          兩名水手
   capitaine Gr      abor
   船長  格      到達
   contin    pr    cruel    indi 大陸    被俘於   野蠻的印第
   jeté ce document    delongitude
   拋 此   文件      經度
   et37°11Bdelatitude  portez-leur secours 37度11分緯度    乞予    援救
   perdu
   必死
   這時一個水手來報告船長說:鄧肯號已進入剋萊德灣,請船長發命令。
   “爵士,您的意思怎麽樣?”門格爾轉過臉去問哥利納帆爵士。
   “趕快先開到丹巴頓,讓海倫夫人回瑪考姆府,然後我到倫敦去把這文件送給海軍部。”
   船長就照這意思下命令,那水手把這命令傳達給大副去了。“現在,朋友們,”爵士說,“我們來繼續研究。我們找到了一條大商船失事的綫索了。好幾個人的性命就靠我們的判斷是否正確。因此,我們要絞盡腦汁來猜出這個啞謎。”
   “我們都準備這樣做,親愛的。”海倫夫人說。“首先,”爵士接着說,“我們要把這文件的內容分成三個不同的部分來處理:一、已經知道的部分;二、可以猜到的部分;三、尚未知道的部分。我們已經知道什麽呢?我們已經知道:1862年6月7日格拉斯哥港的一隻三桅船不列顛尼亞號沉沒了,兩個水手和船長將這個文件在緯度37度11分的地方丟下海裏,請求救援。”
   “十分正確。”少校說。
   “我們還能夠猜到什麽呢?我想是:那衹船失事地點是在南半球海面上,這裏我要立刻引起你們對‘gonie’這個字的註意。這個字不是指一個地名嗎?它是不是一個地名名字的一部分呢?”
   “是patagonie(巴塔戈尼亞)呀!”海倫夫人叫道。
   “沒有問題吧。”
   “但是巴塔戈尼亞是不是在南緯37度綫上呢?”少校問。“這個不難證實。”門格爾一面打開南美地圖,一面回答,“正是這樣!巴塔戈尼亞被南緯37度綫穿過。南緯37度綫先橫截阿羅加尼亞,然後沿巴塔戈尼亞北部穿過草原,進入大西洋。”
   “好!我們繼續推測下去。abor就是aborder(到達)。兩個水手和船長到達什麽地方呢?contin……就是continent(大陸)。你們註意,是‘大陸’不是海島。他們到達大陸後怎麽樣呢?有個象神簽一般的字‘pr’說明他們的命運。這個字是說明那幾個不幸者是‘被俘’(pris)了或者‘做了俘虜’(prisonniers)了。被誰俘虜去了呢?被野蠻的印第安人,(cruAelsindiens)俘虜去了。我這樣解釋,你們信服嗎?空白裏的字不是就一個個地自動跳出來了嗎?你們不覺得文件的意義是很明顯了嗎?你們心裏還有什麽不明白嗎?”
   爵士說得斬釘截鐵,眼光裏充滿着信心。他的全部熱誠都灌註到大傢的心裏去了。他們都和他一樣叫道:“再明白不過了!再明白不過了!”
   爵士過了一會,又說:
   “朋友們,所有這些假定,在我看來,都是非常可信的。我認為事情出在巴塔戈尼亞海岸附近。而且,我就要叫人在格拉斯哥港打聽一下不列顛尼亞號當初開出是要到什麽地方去的,然後我們就知道它是否有駛到一帶海面的可能。”
   “啊!我們不需要到那樣遠的地方打聽,我這裏有全份商船日報,可以給我們正確的答案。”船長說。
   “趕快拿出來查一查,趕快查!”海倫夫說。
   門格爾拿出一大捆1862年的報紙,開始很快地翻了翻。
   他找的時間並不長,一會他就用滿意的聲調說:“1862年5月,30日,秘魯!卡亞俄(秘魯西部一大商埠)!滿載,駛往格拉斯哥港,船名不列顛尼亞號,船長格蘭特。”“格蘭特!”爵士叫起來,“就是那位雄心壯志的蘇格蘭人,他曾想在太平洋上建立一個新蘇格蘭呀!”
   “是啊!就是他,在1862年乘不列顛尼亞號自格拉斯哥港出發,後來人們就聽不到他的消息了。”
   “再也不能懷疑了!再也不能懷疑了!”爵士說,“確實就是他。不列顛尼亞號5月30日離開卡亞俄,8天後,6月7日,就在巴塔戈尼亞海面出事了。它的全部歷史都載在這些乍看似乎不能辨認的殘餘字跡裏,你們該知道了吧,朋友們!我們推測到的事實已不算少了。至於我們不知道的,現在衹有一點:
   就是經度的度數了。”
   “既然地方的名稱都知道了,經度知不知道就無所謂了。我衹要知道緯度,就能保證一直航行到出事地點。”船長說。
   “那麽,我們不是全部都明白了嗎?”海倫夫人說。
   “全部都明白了,我親愛的海倫,這文件上字與字之間的空白,我可以毫不費力地補充起來,仿佛格蘭特船長親口在講,我要替他做筆錄一樣。”
   爵士說着就立刻拿起筆,毫不遲疑地作了下列記錄:1862年6月7日,三桅船不列顛尼亞號,籍隸格拉斯哥港,沉沒在靠近巴塔戈尼亞一帶海岸的南半球海面,因急救上陸,兩名水手和船長格蘭特立即到達此大陸,將受俘於野蠻的印第安人。茲特拋下此文件於經……緯‘37°11B處,乞予救援,否則必死於此!
   “好!好!我親愛的!”海倫夫人說,“如果那些不幸的人們能夠重新回到祖國,那都全虧了你呀!”
   “他們一定能夠重新回到祖國。這文件說得太明顯,太清楚,太確實了。英國决不會把它的孩子們就這樣丟在那荒涼偏僻的海岸上而不去營救,决不會的。它過去曾經營救過富蘭剋林(英國航海傢,在北極探險遇難)和其他許多失事的船員,它今天也必然會營救不列顛尼亞號的遇難船員的!”
   “這些不幸的人一定都有家庭,傢裏人一定都在因他們失蹤而哭泣!也許這格蘭特還有妻子和兒女!……”
   “你說得對,我親愛的夫人,我負責通知他們,告訴他們並沒有完全失望。現在,朋友們,我們回到樓頂上去,我們快要到港口了。”
   果然,鄧肯號使足馬力,沿着比特島的海岸航行,海司捨區和那座躺在肥沃山𠔌裏的美麗的小城都已經落在右舷後面了;接着,它就駛進海灣狹窄的航道,在格裏諾剋城面前轉了個彎,到了晚上六點鐘,它就停泊在丹巴頓的那座雪花岩的腳下,岩頂上矗立着蘇格蘭英雄華來斯(13世紀蘇格蘭解放戰爭中的人民領袖,後被英國人殺害)的那座著名的府第。
   那裏,一輛馬車套好了馬在等候着海倫夫人,準備把她和麥剋那布斯少校一起送回瑪考姆府。爵士和他的年輕夫人擁抱告別之後,就跳上了去格拉斯哥的快車。
   但他動身前,先利用一個更迅速的交通工具發出一個重要啓事。幾分鐘後,電報就把這啓事送到《泰晤士報》和《每晨紀事報》了。啓事內容如下:
   “欲知格拉斯哥港三桅船不列顛尼亞號及其船長格蘭特的消息者,請詢問哥利納帆爵士。地址:蘇格蘭,凡巴頓郡,呂斯村,瑪考姆府。”
第二章 哥利納帆夫人
  瑪考姆府是蘇格蘭南部頗富有詩意的一座住宅,它位於呂斯村附近,俯瞰着呂斯村的那個美麗的小山𠔌。樂蒙湖的清波浸浴着高墻的石基,從很遠的年代裏,這座住宅就屬於哥利納帆傢了。哥利納帆住在羅布·羅伊與弗格斯·麥剋格裏高這些英雄的故鄉,還保存着古代英雄的好客遺風。當社會在蘇格蘭爆發的時代,許多佃戶都因為無力繳付過高的地租被領主趕走了。他們有的餓死了,有的做了漁夫,有的離開了家乡。整個社會都陷入了絶望的境界。在所有的貴族中,衹有哥利納帆這一傢族認為信義約束貴族和約束平民是一樣的。他們對佃戶始終以信義相待。因此他們的佃戶中沒有一個丟開他們的老傢,沒有一個離開他們的故鄉,個個都繼續做哥利納帆氏的臣民。所以就是在那種恩斷義絶的亂世,哥利納帆氏的瑪考姆府始終衹有蘇格蘭人住在裏面,和現在鄧肯號船上衹有一色的蘇格蘭人一樣。這些蘇格蘭人都是老領主麥剋格裏高,麥剋,麥剋那布斯,麥剋諾頓的莊戶的子孫,也就是說,他們都是土生土長在斯特林和丹巴頓兩郡的孩子們,他們都是些老實人,全心全意地忠於舊主,其中有些人還會古喀裏多尼亞(蘇格蘭的古稱)的話音呢。
   哥利納帆爵士傢資極富,一嚮仗義疏財,他的仁慈還超過他的慷慨。因為慷慨還是有限度的,而仁慈可以是無邊的。這位身為呂斯村紳士的瑪考姆府的“主人”,是英國貴族的元老,代表着本郡。但是,由於他的雅各派(英國忠於英遜王詹姆士二世的一派)的思想,由於他不願逢迎當時的王朝,他頗受英國政客們的歧視。再者,他始終繼承着他先輩的傳統,堅决抵抗英格蘭人的侵略,這更是他被歧視的原因。
   爵士雖然不是個胸襟狹窄、智慧平庸思想落後的人,不過,他儘管打開着他那一郡的大門,迎接一切進步的事物,可是他內心總是蘇格蘭第一,他在皇傢秦晤士河遊船會的競賽中用他們的快速遊船和人傢較量,正是為着要替蘇格蘭爭光。哥利納帆爵士現在32歲,身體高大,容貌有些嚴酸,但是眼光卻無限的溫和,他的整個儀表反映着高地(蘇格蘭南部地區的名稱)的詩意。人們都知道他非常豪爽,敢作敢為,行俠仗義,有古代騎士的風度,確實是一位19世紀的弗格斯(中古時期的蘇格蘭君主,騎士的領袖和典型)。但是最突出的還是他那一片仁愛心腸,他甚至比中世紀教聖人比聖,瑪西還要仁愛,他恨不得把他穿的大衣整個都送給高地的貧民。
   哥利納帆爵士和海倫小姐,結婚纔不過3個月,海倫小姐是有名的旅行傢威廉·塔夫內爾的女兒,威廉是為了研究地理並熱衷於勘查而犧牲生命的。
   海倫小姐不是貴族出身,但她是純粹的蘇格蘭人,這一點,在爵士看來,就抵得上任何一個貴族門第了,她是個嫵媚、勇敢、熱情奔放的少女,呂斯村的紳士就和這樣的一個女郎結為終身伴侶了。
   當他初次遇見她時,她是個無父無母的孤兒,差不多沒有財産,獨自住在她父親的一所房子裏。他知道這個可憐的少女會是一個賢惠妻子,所以他娶了她。海倫小姐纔22歲,是個金發美人,眼睛藍得和蘇格蘭春天早晨的湖水一樣。她對丈夫的愛超過她對丈夫的感激。看她那樣憐愛丈夫,就仿佛她自己是個富豪的繼承人,而丈夫卻是個無人過問的孤兒。至於她的佃戶們和僕役們,他們都稱她為“我們仁慈的呂斯夫人,”就是為她犧牲生命也是心甘情願的。
   哥利納帆爵士和海倫夫人幸福地生活在瑪考姆府裏。府外湖邊的幽徑充滿了楓樹和慄樹的深蔭,湖岸上還有人唱着古樸的戰歌。荒涼的山峽裏還有許多古代建築的遺跡,令人想起蘇格蘭歷史上的光榮。他們夫婦倆就常在這些美好的風景中散步。今天他們鑽進白樺樹或落葉鬆的林子裏,在一望無際的霜葉初黃的灌木叢中消失了。明天,他們又去攀登樂蒙山的峻嶺,或者騎着馬在人跡罕見的幽𠔌裏奔馳。他們觀察着、體會着、欣賞着那富有詩情畫意、直到今天還被稱為“羅布·羅伊之鄉”的勝境,以及沃爾特·司務特所歌頌的那些著名的景緻。傍晚,當“麥剋·之燈”在天邊放出光芒時,他們就去沿着府第外的小道徘徊。這種古老的回廊象是給瑪考姆府套上一個象城堡樣的項圈。在那兒,他們倆坐在一塊孤立的石頭上,沉思着,在大自然的沉寂中,在淡淡的月光下,仿佛世界上再也沒有別的人;夜幕降臨,他們倆陶醉在這神奇和胸襟開朗的境界裏。衹有兩顆相愛的心靈才能領略到大地上的這種秘密和朦朧。
   他們結婚後的頭3個月就是這樣過去了。但是爵士並沒有忘記他的妻子是一個大旅行傢的女兒!他想,夫人的心裏一定還保存有他父親生前的那些願望。果然,他這種想法,一點也沒有錯,鄧肯號造好了,它將載着他們夫婦到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去,經過地中海一直到希臘附近的一帶群島。當丈夫把鄧肯號交給她使用的時候,我們可以想象到海倫夫人是多麽的快樂啊!是呀,到那風光明媚的希臘去度愛情生活,看着蜜月在那仙境一般的東方海岸上度過,世界上的幸福有比這個更大的更美的麽?
   然而,這時候哥利納帆爵士已經到倫敦去了。當前的急務是要救援幾個不幸的遇難船員,所以海倫夫人對這次短暫的分離,並不感到那麽鬱悶,衹是懸挂着爵士,不知這件事能否辦成。第二天,接到丈夫的一封電報,她估計丈夫很快就可以回來。晚上收到一封信說要延期,因為爵士的建議碰到了若幹睏難。第三天,又有一封信,信裏爵士流露出對海軍部的不滿。
   這一天,海倫夫人心中不安起來,晚上,她正一個人悶悶坐在房間裏時,忽然總管傢哈伯爾進來告訴她有一個少女和一個男孩,要求要和爵士說話,問她願不願去接見。
   “是本地人嗎?”夫人問。
   “不是的,夫人。因為我不認識他們。他們是乘火車到巴樂支(一個地名),由巴樂支到呂斯村的,他們是步行來的。”管傢回答說。
   “請他們上來吧,哈伯爾。”夫人說。
   管傢出去了。一會兒,那少女和小孩被引到海倫夫人的房裏來了。從他們的面孔一看就知道他們是姐弟倆。姐姐十六歲,她那漂亮的面孔顯得有些疲乏,那雙眼睛似乎是哭腫的,那副表情又沉着又勇敢,那身裝束又樸素又整潔。這一切叫人一見就對她發生好感。她攙着12歲的弟弟,這孩子態度堅决,好象是他姐姐的保鏢。真的!誰要是冒犯了他的姐姐,這條小好漢就會立刻站出來的。姐姐乍到夫人面前,有些楞住了。海倫夫人趕快先開腔說:
   “你們想找我說話嗎?”她邊問邊用眼光鼓勵着那女孩。“不是,不是找你。我們要找哥利納帆爵士本人。”那男孩用堅定的語氣回答。
   “請原諒他,夫人。”姐姐立刻說,用眼睛瞅着弟弟。“哥利納帆爵士不在傢,”夫人又說,“我就是他的太太。如果我可以代替他的話……”
   “您就是哥利納帆夫人嗎?”那少女說。
   “是的,小姐。”
   “就是關於不列顛尼亞號沉沒的事在《泰晤士報》上登了一條啓事的那位瑪考姆府的哥利納帆爵士的夫人嗎?”“正是!正是!”海倫夫人趕快接着回答,“你們是什麽人?
   ……”
   “我是格蘭特小姐,夫人,這就是我的弟弟。”“啊!格蘭特小姐呀!格蘭特小姐!”夫人叫了起來。一面把那少女拉到身邊,拉住她的雙手,同時又吻着那小好漢的小臉。
   “夫人,關於我父親沉船的事,您可知道些什麽?他還活着嗎?我們還可能見到他嗎?我懇求您,請您說啊!”“我親愛的孩子,”海倫夫人說,“在這種情況下,我不願意給你們一個空歡喜……”
   “您儘管說,夫人,您說吧!我是夠堅強的,我不怕聽見壞消息,痛苦我能忍受下來的。”
   “我親愛的孩子,希望是很渺茫的,不過,也可能有一天你們會跟你們的父親重新見面的。”
   “上帝呀!上帝!”格蘭特小姐叫着,忍不住流下淚來,同時小羅伯爾抱住哥利納帆夫人的雙手直吻。
   一陣悲喜交集的情緒過去了,那少女不由自主地提出了很多問題。海倫夫人對她說了撈獲文件的經過,又根據文件說明了不列顛尼亞號怎樣在巴塔戈尼亞附近沉沒了。為什麽衹有船長和兩個水手逃出了性命,後來可能爬上了大陸。他們是怎樣用三種文字寫了一個文件丟到海裏,嚮全世界求援的。”
   當海倫夫人這樣敘述着的時候,小羅伯爾眼睜睜地望着她。他的生命仿佛就懸在海倫夫人的嘴唇上。他的想象力在他的腦子裏刻劃出他父親必然會碰到的許多危險:他仿佛看見他父親站在不列顛尼亞號的甲板上,看見他在海浪中掙紮,他仿佛和父親在一起,扒住了海邊的岩石,後來又氣喘籲籲地在沙灘上爬着,離開了海上的狂瀾。在海倫夫人敘述的時候,他有好幾次嘴裏不自覺地叫了出來:
   “啊!爸爸!我們可憐的爸爸啊!”一面叫着,一面靠緊他的姐姐。
   至於格蘭特小姐呢,她雙手合十,一聲不響,仔細聽着,直到敘述完了,她纔說:“啊!夫人!那文件呢?那文件呢?”
   “那文件不在我這兒,我親愛的孩子。”夫人回答。
   “不在您這兒嗎?”
   “不在,為了你父親,爵士把那文件帶到倫敦去了。但是文件裏寫的東西我都一字一字地告訴你們了,我們是怎樣找出了文件的正確意義,我也告訴你們了。在那些幾乎全部被海水浸蝕掉的殘餘字跡裏,波浪還保全了幾個數目字,衹可惜經度……”
   “不需要有經度呀!”小男孩叫道。
   “是呀,羅伯爾。”夫人一面回答,一面看着他那副堅决的神情,不禁微笑起來,“因此,你看,格蘭特小姐,連那文件最細的地方你都知道了,你知道得和我一樣多呀!”
   “是的,夫人。但是我倒想看看我父親的筆跡。”“那麽,等明天吧,也許明天爵士就會回來。我的丈夫帶着這個不可否認的文件,想把它拿給海軍部的審計委員們看看,以便鼓動他們立即派船去尋找你父親。”夫人說。
   “是真的嗎,夫人?您二位真為我們去與海軍部交涉了嗎?”那少女叫了起來,表示十分感激。
   “是的,孩子,我們不該接受任何感激。隨便什麽人處在我們的位置,都會象我們這樣做的。但願我們使你們心裏産生的希望能夠實現!請你們就住在我們傢裏,等爵士回來……”
   “夫人,您對我們這樣的陌生人這麽同情,但我們不能因此而過分打擾您呀!”少女說。
   “陌生人嗎?!親愛的孩子,你的弟弟和你在這屋裏都不是陌生人呀,你們既然來了,我要爵士能夠告訴格蘭特船長的兒女,人傢將要怎樣設法去援救他們的父親。”
   這樣熱誠的邀請是不便拒絶的。於是,格蘭特小姐同意和弟弟在瑪考姆府裏等候爵士回來。
   在這一度談話中,海倫夫人沒有提到哥利納帆爵士在來信中對海軍部審計委員們的態度所表示出來的焦慮。也沒有一字觸及格蘭特船長在南美洲可能被印第安人俘虜的事實。這些話,要是說出來,那肯定會使這兩個可憐的孩子為他們的父親擔擾,減少他們所抱的希望。那有什麽好處呢?這是絲毫無益於事的呀。因此,這兩點海倫夫人决計不提了。她回答了格蘭特小姐的各項問題之後,反過來對格蘭特小姐的生活和處境問長問短。她感到格蘭特小姐仿佛是她弟弟在世界上唯一的保護人。
   格蘭特小姐的生活和處境是一段動人而簡單的歷史,這段歷史更增加海倫夫人對她的同情。
   瑪麗·格蘭特小姐和羅伯爾·格蘭特是格蘭特船長僅有的兩個孩子。格蘭特是他們的姓。船長的名字叫哈利。哈利·格蘭特在羅伯爾出生的時候就死了妻子。每當他作遠程航行的時候,他就把兩個孩子托付給一位年老的慈祥的堂姐姐。船長是個精明能幹的海員,他既善於航海,又善於經商,一身兼備着一般商船船長所難得的雙重才幹。他住在蘇格蘭珀思郡的敦提城。在此格蘭特船長是本地人。他的父親是聖·卡特琳教學的牧師,曾讓他接受完全教育。因為他父親認為受完全教育對任何人都永遠是有利無害的,即使是對於一個遠洋航行的船長,也是有好處的。
   哈利·格蘭特先做大副,後來做船長,在最初幾次遠洋航行中,業務頗有成就,到了羅伯爾出生後的幾年,他已經積有一些資財了。
   就是在那時期他想起一個偉大的計劃,這使他的名字傳遍了蘇格蘭。他和哥利納帆氏的人們一樣,也和低地(蘇格蘭中部)的若幹世傢大族一樣,對於那些一直侵占欺凌的英格蘭是不滿的。在他看來,他的家乡——蘇格蘭的利益不可能是英格蘭的利益。因此,他想以個人的力量促進蘇格蘭的發展,决心在澳大利亞一帶找出一片陸地來使蘇格蘭能作大規模的移民。他是不是要爭取蘇格蘭人脫離大英帝國而獨立呢?也許他是這樣想的。大概他曾把這個內心的想法泄漏出去了。因此,不難瞭解,政府是不會對他這種移民計劃給予支持的。政府不但不支持,甚至還給他製造種種睏難,而這種種睏難,如果是在別的國傢,也許把有這種計劃的人的性命都送掉了。但哈利·格蘭特並沒有灰心。他號召同胞發揚愛國主義精神,他自己拿出全部傢産來實現他的計劃。他造了一隻船,組成了一個船員隊,全都精明能幹。他把兒女托給那年老的堂姐,自己就出發到太平洋各大島探險了。那是1861年的事。在頭一年裏,直到1862年5月,人們還不斷地得到他的消息,但是自從六月裏他離開卡亞俄以後,就沒有人再聽到關於不列顛尼亞號的情況了,商船日報對船長的命運也衹字不提了。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哈利的堂姐死了。從此以後,這兩個孩子成了舉目無親的孤兒。
   那時,瑪麗·格蘭特纔14歲,她勇敢堅毅,對這遭遇毫不畏懼,她把她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年幼的弟弟身上。弟弟不但要養,還要教呀。這多虧了她的節約、謹慎和聰明。她日夜勞作,為弟弟犧牲一切。這位年幼的姐姐居然把教養弟弟的工作承擔下來。她沉着地履行了母親的責任。這種處境是十分動人的,兩個孩子就這樣生活着,倔強地安貧吃苦,勇敢地和窮睏作鬥爭。瑪麗一心一意衹想到弟弟,她為他夢想着幸福的前途。可憐啊!她一直認為不列顛尼亞號永遠完事了,父親是死了,死定了。當她偶然翻到《泰晤士報》上那條啓事時,她突然又從絶望中跑了出來。她那種激動興奮的心情實在是無法形容的。
   她毫不遲疑,立刻决定來打聽一下消息。哪怕這消息告訴她父親的屍體在荒僻的海邊的一隻破船底裏發現了,也要比那種受生死不明的痛苦好些,比半信半疑、牽腸挂肚的折磨好些。
   因此她把這消息和她的决心告訴了弟弟,當天兩個孩子就乘上去珀思的火車,晚上就到了瑪考姆府,到了瑪考姆府,瑪麗又在長久的憂慮之後開始有了希望了。
   這就是瑪麗·格蘭特對海倫夫人所講的她的苦難歷史。她簡單地說着,絲毫沒想到在這段歷史裏,在這漫長苦難的歲月裏,她是一個英雄女郎。然而海倫夫人卻想到這一點,有好幾次她不住滴下了眼淚,把她姐弟倆緊緊地摟在懷裏。
   對於羅伯爾,他還是第一次聽到這段故事,他睜着兩衹大眼睛,聽着姐姐說,他現在纔知道姐姐過去所做的一切,所忍受的一切。最後,他抱着姐姐叫道:
   “啊!姐姐呀!你就是我的親媽呀!”這是從他內心深處不由自主地發出來的。
   大傢談着談着,已經是深夜了。海倫夫人怕兩個孩子過於疲乏,不願意把話拉得太長,於是便把他們姐弟領到為他們準備好的臥室裏去了。他們倒下就睡着了,夢想着美好的未來。他們走開之後,夫人就叫人把少校請來,把當晚和兩個孩子的談話全部告訴了他。
   “好個小女孩啊,瑪麗·格蘭特!”少校聽完後,贊嘆地說。“願老天保佑我的丈夫交步成功吧!”海倫夫人說,“否則這兩個孩子的處境更不堪設想了。”
   “他會成功的,否則海軍部那些老爺們的心腸真是比最硬的岩石還要硬。”
   雖然少校這樣保證,海倫夫人還是不放心,這一夜都沒有睡好。
   第二天天一亮,瑪麗·格蘭特和她的弟弟就起來了。他們正在院子裏走來走去,這時忽然聽見一陣馬車聲。哥利納帆爵士快馬加鞭地趕回來了。幾乎就在這時候,海倫夫人由少校陪着也到了院子裏,直嚮她丈夫奔去。爵士仿佛很憂鬱,很失意,很憤慨。他擁抱着他的夫人,但沒有說一句話。
   “怎麽啦,愛德華?”夫人急着問。
   “怎麽啦,我親愛的海倫,那班人一點心肝都沒有!”
   “他們拒絶了?……”
   “是呀!他們拒絶派船給我!他們說,為了尋找富蘭剋林,曾經白費了幾百萬!他們聲稱文件太模糊,看不懂!又說,那些不幸的人已失蹤兩年了,很難再找到他們!他們既然落到印第安人的手裏,必然被帶到內陸去了,怎麽能為這三個人——三個蘇格蘭人!——搜查整個巴塔戈尼亞呢!這樣做既無益又危險,到時犧牲的人可能要比被救的人還多。總之,他們不願意,什麽理由都搬得出來。他們還記得格蘭特船長的那個計劃呢,這可憐的船長沒救了!”
   “我的父親啊!我可憐的父親啊!”瑪麗·格蘭特叫了起來,跪到爵士的跟前。
   “你的父親!怎麽回事,小姐?……”爵士看到這個女孩跪在他面前,吃了一驚,問。
   “是的,愛德華,這就是瑪麗小姐和她的弟弟,格蘭特船長的兩個孩子。”海倫夫人說,“海軍部這樣一來,他們是註定要做孤兒了!”
   “啊!小姐,”爵士一面說着,一面扶起這少女,“假使我早知道你們在這裏……”
   他的話說不下去了。院子裏衹聽到斷斷續續地嗚咽聲,衝破着一片苦痛的沉寂。爵士,夫人,少校以及靜悄悄圍在主人旁邊的僕從,誰都說不出話來,但是可以看出,這些蘇格蘭人沒有一個不對英國政府這個决定表示憤憤不平。
   過了一會兒,還是少校先開口,他問爵士說:
   “這麽說,就沒有希望了?”
   “沒有希望了。”
   “那麽,好!”小羅伯爾高聲叫道,”我出去找那班人,我們倒要看看……”
   羅伯爾這句發狠的話還沒說完,就被他的姐姐止住了。但是他兩個小拳頭握得緊緊的,顯出一肚子的憤憤不平。“不能這樣,羅伯爾,不能這樣!這些好心腸的大人們為我們盡了力了,我們要謝謝他們,我們永遠感謝在心裏,我們走吧。”瑪麗說。
   “瑪麗!”夫人叫道。
   “小姐,你要到哪裏去呢?”爵士問。
   “我要去跪到女王的面前,我們要看看女王是不是對我們這兩個為父親求救的孩子也裝聾作啞。”
   哥利納帆爵士搖搖頭。並不是他懷疑女王陛下的仁慈心腸,而是他料到瑪麗·格蘭特是見不到女王的。求恩的人很少能走到王座前面的石階上。因為英國人在王宮的大門上和他們在輪船的舵盤上一樣,都寫着:
   “請乘客勿與掌舵人說話。”
   海倫夫人懂得丈夫的意思。她也曉得這個少女去求見女王是不會成功的。她眼看着這兩個孩子就要過着絶望的生活了,這時,她心中起了一個偉大而慷慨的念頭。
   “瑪麗·格蘭特,你們等一等,我的孩子,現在聽我說。”
   瑪麗本來已經攙着弟弟要走了,她停了下來。
   海倫夫人眼淚汪汪地,但聲音堅决而臉色興奮地走嚮她的丈夫。
   “愛德華,”她對他說,“格蘭特船長寫了這封信把它丟到海裏的時候,他是把信托付給了上帝,是上帝把這封信交給我們的呀!無疑地,上帝要我們負責拯救那幾個不幸的人。”
   “你的意思怎樣呢,海倫?”爵士問。
   全場的人都靜悄悄地聽着。
   “我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結了婚以後能做一件好事,他應該是感到無限的幸福的。那麽你,親愛的愛德華,你要讓我快樂,曾經訂了一個遊覽旅行的計劃。但是能拯救被國傢遺棄的一些不幸的人,我想那是天下最快樂的事,更有價值的事呀!”
   “海倫啊!”爵士叫了起來。
   “是的,你懂我的意思了?愛德華,親愛的!鄧肯號是一條輕快牢固的好船,它經得起南半球海洋上風浪!如果需要的話,它可以作環球旅行,我們就出發吧,愛德華!我們去尋找格蘭特船長。”
   爵士聽到這一番話,早就對他那年輕的夫人伸出兩衹胳臂了。他微笑着緊緊擁抱着她。這時,瑪麗和羅伯爾也拉住她的雙手直吻。在這動人的一幕中,所有僕從都感動了,興奮了,不由自主地從內心發出了感激的呼聲:
   “烏啦!烏啦!烏啦!!!擁護呂斯夫人!擁護哥利納帆爵士和哥利納帆夫人!”
首頁>> >> 历险小说>> 儒勒·凡爾納 Jules Verne   法國 France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28年二月8日1905年三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