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生活>>专栏>> 文学思考>> J·希利斯·米勒 J.Hillis Miller   美国 United States   现代美国   (1928年)
文学死了吗:又一本献给多萝西的书
  文学死了吗?小说死了吗?书死了吗?网络时代来临,这些问题一度喧嚣尘上。学术界讨论,社会中关注。始终没有答案。风波过后,事实是,人们阅读的热情丝毫不减。因为,文学所承载的是回忆、现实以及梦幻互相交织的世界。只要人类还有幻想、还会做梦,那么,文学就不会死亡,纯文学也不可能终结。那么文学究竟是什么?答案就在本书之中。不光如此,作者还会告诉你,你为什么要读文学,你应该如何读文学。
第1节:再见吧,文学?
  关于文学在当今社会价值的讨论,正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作者抓住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给予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为大家解除心中的困惑打造了良好契机。
  作者是哈佛大学博士,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常年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对多国不同文艺领域均有所涉猎,却能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繁琐晦涩的理论知识娓娓道来,使作品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本系列图书设计简约时尚,是高校学生和普通读者比较理想的口袋读本。
   我们应该阅读何种文学?什么是好文学,什么是坏文学?在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文学是否还有前途?对此都已有热烈讨论。但究竟什么是文学?我们为什么阅读文学?如何阅读文学?米勒在这本文风优美、热情洋溢的书中,回答了这些重要问题。——英文版编辑推荐语
  米勒的这本小书起点高远。它及时参与了对文学当代价值的讨论(这正是因为它注意到了读者的阅读时间),并为维系西方文学传统一个核心的“世俗魔术”,再次添砖加瓦。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at)
  第一章 什么是文学
  再见吧,文学?
  文学就要终结了。文学的末日就要到了。是时候了。不同媒体有各领风骚的时代。文学虽然末日将临,却是永恒的、普世的。它能经受一切历史变革和技术变革。文学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的一切人类文化的特征——如今,所有关于“文学”的严肃反思,都要以这两个互相矛盾的论断为前提。
  这种矛盾局面是如何出现的?文学是有历史的。我所说的“文学”,指的是我们在西方各种语言中用的这个词:literature(法语或英文),letteratura(意大利语),literatura(西班牙语),Literatur(德语)。雅克?德里达在《死亡:虚构与见证》(Demeure:Fiction and Testimony)中指出,“文学”一词源于拉丁词根,它不能脱离它的罗马-基督教-欧洲根源。但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则是在西欧出现的,最早始于17世纪末。即便当时,这个词也没有其现代意义。按牛津英语词典,“文学”第一次用于其现代意义,是很晚近的事。甚至在撒缪尔?约翰逊的字典(1755)之后,仍认为“文学”除了包括诗歌、印刷成书的戏剧和小说之外,还包括回忆录、历史书、书信集、学术论文等。把文学只限于诗歌、戏剧、小说,这就更晚近了。约翰逊对文学的定义如今已经完全过时。他说文学就是“熟悉文字或书籍;严肃或人道的学问;文学文化”。牛津英语字典给出的一个例子是1880年的:“他是个文学很少的人。”只有到了牛津英语词典中的第三条,我们才有了如下定义:
  指全部文学创作;某一国家、某一时期或整个世界产生的全部写作。如今也用于一个更局限的含义,指那些能从其形式美或情感效果角度加以考量的文章。
  牛津英语词典说,这个定义“在英国和法国都是很晚近才出现的”。它的出现,可以方便地定位在18世纪中叶。至少在英国,它是与约瑟夫?华顿、托马斯?华顿(Joseph and Thomas Wharton,1722-1800,1728-1790)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哥斯(Edmund Gosse)在1915-1916年的一篇文章《浪漫主义的两个先驱:约瑟夫与托马斯?华顿》中,称他们赋予文学以其现代定义。而随着新媒体逐渐取代印刷书籍,这个意义上的文学现在行将终结。
第2节:是什么使文学成为可能?
  是什么使文学成为可能?
  就西方的情况来看,文学必然伴随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呢?西方文学属于印刷书籍以及其他印刷形式(如报纸、杂志、各种报刊)的时代。西方逐渐实现了几乎人人识字的局面。文学与此有关。没有广泛的识字率,就没有文学。而且,文学还牵涉到17世纪后西方民主制的逐渐出现。民主制意味着有广泛的选举权、立法政府、规范的司法体系、基本人权或公民自由。这些民主国家慢慢发展出了比较普及的教育,并使国民拥有了获取出版物与出版新书的权利。
  当然,这项自由从来不是彻底的。即便在今天最自由的民主国家中,各种形式的审查仍限制着印刷机的力量。但没有哪项技术像印刷机一样,如此有力地打破了权力的阶级划分。印刷机让法国大革命、美国革命这样的民主革命成为可能。今天,互联网在执行着类似的功能。对以前那些革命来说,印刷并传播秘密报纸、宣言、解放性质的文学作品,是至关重要的,正如email、互联网、手机、“掌上电脑”对我们今后要有的一切革命也是至关重要一样。当然,这两类沟通体制,同时也是强大的压迫工具。
  现代民主制的兴起,意味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出现。在各国公民中,现代民族国家都鼓励民族、语言上的统一。现代文学是俗语文学。与它相伴的,是拉丁语作为一种实用语言逐渐消失。伴随着民族国家,出现了民族文学的概念,即用某国语言和俗语所写的文学。这种观念强烈体现在学校和大学的文学研究中,它制度化为彼此分离的法语系、德语系、英语系、斯拉夫语系、意大利语系、西班牙语系等。这些系即便不应干脆消失,也应重组,但目前对此存在着巨大阻力。
  西方现代文学观的确立,也同时伴随着现代研究性大学的出现。一般认为,最早的现代大学是1810年左右,在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设计的蓝图指导下创立的柏林大学。现代研究性大学有双重使命:第一是“知识”(Wissenschaft),即追寻关于一切的真理;第二是“教育”(Bildung),以适于一国的伦理,来培育该国公民(最初基本都是男性公民)。如果说现代文学观,是被研究性大学以及为大学做预备的低等学校教育创造出来的,这也许是夸大其词。毕竟,报纸、杂志以及非学院的批评家和评论员也贡献了力量,比如英国的约翰逊、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大学培养出来的作者,大大影响了我们的文学观。比如德国的史莱格尔兄弟,以及德国浪漫派的所有批评家和哲学家。英国的例子,可举出毕业于剑桥的华兹华斯(Wordsworth),他的《抒情歌谣序》为数代人定义了诗歌及其用途。在维多利亚时代,受教于牛津大学的阿诺德(Matthew Arnold),是英美两国将文学研究制度化的奠基人。如今在保守派圈子里,阿诺德的思想仍有余波。
  阿诺德在德国人的“帮助”下,让“教育”的责任从哲学转到了文学身上。用阿诺德的话说,文学能让公民知道“世界上已知和已被想过的最好之物”,以此塑造公民。对阿诺德来说,这些“最好之物”,就储存在从荷马、《圣经》到歌德、华兹华斯的经典西方作品中。大多数人仍是从其学校老师口中,第一次听说有文学这个东西。
  而且,大学一直凭借研究性图书馆和善本收藏,收集书籍、报刊、手稿,以此负责对文学的储存、编目、保护、评论、阐释。大学的“知识”使命中(而非“教育”使命中),文学的份额即在于此。我20世纪50、60年代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教时,文学系的这种双重使命依然如故,今天也没有消失。
  在现代民主制下,使文学成为可能的最重要特征,也许就是言论自由了,即说、写、出版几乎一切的自由。言论自由允许每个人批评一切,质疑一切。它甚至让人有权批评言论自由权。而且,如德里达明确指出的,西方意义上的文学不仅依赖于说一切的权利,也依赖于不为自己的言论负责的权利。这是怎么回事?既然文学属于想象的领域,文学作品中的一切总可以说是实验性的、假想的,没有指称或施行功能的。陀思斯妥耶夫斯基不是持斧杀人者,他在《罪与罚》中也不是在鼓吹持斧杀人。他是在创作一个虚构作品,其中他设想持斧杀人者会是什么样子。很多现代侦探小说的开头都有几行老生常谈:“近似在世或不在世的真实人物之处,纯属巧合。”这个声明(常常是虚假的)不仅是为了预防法律纠纷。它也体现了不承担指称责任的自由,这是现代意义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首页>> 文化生活>>专栏>> 文学思考>> J·希利斯·米勒 J.Hillis Miller   美国 United States   现代美国   (19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