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名门公子何以被阉
中国一部二十四史,讲的都是历代皇朝的变迁以及皇室的夺权与互相杀伐,对后妃的宠辱写得很详尽,对功臣和宦官都有记载,可是对民间的情况,记载极少。至于近代认为最伟大的,如张骞出使西域,记述也算清楚。可是对"郑和七次下西洋"那么大的一件事,在《明史》上面,只有七百五十七个字的记载。郑和的使命是对邻邦有宣有抚,而且还把中国的技术文明,带到那么多的落后国家,带回来的是邻国的物产,如植物种子及珍贵的宝物。同时,邻国也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如果某一个国家有政治上的紊乱,郑和还加以调节或征服,与邻国和平相处。
郑和七次航行,远达印度、阿拉伯,以及东非沿海地区。那时如果抱的是侵略政策,那么到处都是殖民地,但是中国并没有这种野心。所以他负起这个使命,真可说是历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成功史,可是明史清史以及民国时代,对他没有一部考证详尽的流行书籍。倒是若干西方学者如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等十余位汉学家,著书致证,然后才引起我国各方面的注意,零零落落地出版了二十多种专记这件史事的书籍,可是流传稀少,购买不易。笔者为此,多年来广搜资料,写成本篇,抛砖引玉,以就正于方家。
考证郑和 意义深长
近百年来,学术界中最高知识分子,以考证《红楼梦》为最盛,且称为"红学",各家的著作,不下千万言。但是所谓红学,只在民俗史上和文学史上有一些价值,实际上无关国计民生。我从前注意到中国的药材何以会输出到外国?又何以在印度、阿拉伯,甚至英国、荷兰等国都有栽种中国的药材?因此,我要追本穷源地考证出这个缘由。现在将中国药物传入欧洲的史事,暂时搁置不论;目前要讲的就是东南亚一带,到处有中医开业和中药生产,我想到与三保太监下西洋有关,不能无考。
依照《明史》三○四一节,对郑和的记载,简略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只是说"郑和,云南人",年龄几何没有记载,生于何时,卒于何时,更没有提到。我们都知道"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特别是南洋群岛一带的华裔侨民,对三保太监其人其事,更是妇孺皆知。
中国一部二十四史,讲的都是历代皇朝的变迁以及皇室的夺权与互相杀伐,对后妃的宠辱写得很详尽,对功臣和宦官都有记载,可是对民间的情况,记载极少。至于近代认为最伟大的,如张骞出使西域,记述也算清楚。可是对"郑和七次下西洋"那么大的一件事,在《明史》上面,只有七百五十七个字的记载。郑和的使命是对邻邦有宣有抚,而且还把中国的技术文明,带到那么多的落后国家,带回来的是邻国的物产,如植物种子及珍贵的宝物。同时,邻国也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如果某一个国家有政治上的紊乱,郑和还加以调节或征服,与邻国和平相处。
郑和七次航行,远达印度、阿拉伯,以及东非沿海地区。那时如果抱的是侵略政策,那么到处都是殖民地,但是中国并没有这种野心。所以他负起这个使命,真可说是历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成功史,可是明史清史以及民国时代,对他没有一部考证详尽的流行书籍。倒是若干西方学者如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等十余位汉学家,著书致证,然后才引起我国各方面的注意,零零落落地出版了二十多种专记这件史事的书籍,可是流传稀少,购买不易。笔者为此,多年来广搜资料,写成本篇,抛砖引玉,以就正于方家。
考证郑和 意义深长
近百年来,学术界中最高知识分子,以考证《红楼梦》为最盛,且称为"红学",各家的著作,不下千万言。但是所谓红学,只在民俗史上和文学史上有一些价值,实际上无关国计民生。我从前注意到中国的药材何以会输出到外国?又何以在印度、阿拉伯,甚至英国、荷兰等国都有栽种中国的药材?因此,我要追本穷源地考证出这个缘由。现在将中国药物传入欧洲的史事,暂时搁置不论;目前要讲的就是东南亚一带,到处有中医开业和中药生产,我想到与三保太监下西洋有关,不能无考。
依照《明史》三○四一节,对郑和的记载,简略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只是说"郑和,云南人",年龄几何没有记载,生于何时,卒于何时,更没有提到。我们都知道"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特别是南洋群岛一带的华裔侨民,对三保太监其人其事,更是妇孺皆知。
举例来说:南洋各地至今还有三保太监的许多遗迹,当地华侨深深知道,假使没有三保太监到过东南亚,他们的祖先就不会移民到这一带地方,而且中国人比了当地的土人,勤于工作,不闲散,不偷懒,所以当地的财富,十之七八都操纵于中国侨民手中。原来不仅是中医中药盛行于南洋的一点小事情,重要的商务情况,也有许多石碑为证。
姑举一例:在印尼中部爪哇三宝垄地方,三保庙门外有一块石碑,就是说明没有郑和,东南亚就没有一千多万华侨,也没有四百多年以来汇入中国内地难以数计的财富及物资。所谓财富,近时称作"外汇",也是国家经济赖以运行的命根,所以当时郑和不但扬威海外,而且充裕国家的经济。郑和的功绩,真是"光前裕后",我们怎能不将郑和的史事详详细细地考证呢?
郑和身世 生死年月
《明史》三○四一节上说:"郑和,云南人。"现在考得郑和的原姓为马,昆阳(即云南的一个县)人,是一个回教徒。因为中国传统的习惯,有些地方大儿子称老大,二儿子称老二,第三个儿子称老三。又有些地方,大儿子往往称阿大,二儿子称阿二,三儿子称阿三。有些地方大儿子称大宝,二儿子称二宝,三儿子则称三宝。郑和之称三宝,也是他的小名。而太监的通用名称,有的用"三保"两字,于是后来被称为"三保太监",乃由此而来。
其实汉唐风气,儿子多数被称为郎。徐福到日本时,日本人还在石器时代,他们的人民还没有姓和名,后来便以生于山野的,就称为山野一郎或二郎,生于田中的,就称作田中一郎或二郎、三郎,生于池边的就称为池边三郎或五郎,这与郑和父亲的第三个儿子称三宝是相同的。
郑和的祖先是谁呢?据徐玉虎所著《郑和评传》所载,法国汉学专家伯希和的考证说:"郑和之殁在一四三一年(明宣宗宣德六年)确是一种误会。此殁年在翟理斯(Giles)的人名辞典中(二七二条)虽见著录,可是后面加了一个疑问符号。古朗(Conrantt)的目录(四○二四则)曾为之转录。近来恒慕义(Hummel)在他所撰一个中国史家的自传中(一三七页),也照样地转录。考据郑和第七次奉命通使南海之时,在一四三○年六月,以王景弘为副,他们经苏门答腊(Sumatra)、忽鲁谟斯(Hormuz,今霍尔木兹岛。--编注)等国。考证费信足本《星槎胜览》,卷首所载旅行次数,同经历的国名,说他在宣德宣宗六年,随郑和经诸番,直抵忽鲁谟斯等国,而在一四三三年回京,这"一四三○"同"一四三一"两个出发年代之差异,不难解释。郑和在一四三一年,全年逗留浙江、福建两地,并确定他归京(南京)之时,在一四三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其中毫无使人想到郑和殁于中途之事。又一方面,一四三四年时,王景弘曾单独往使苏门答腊(《明史》卷三百二十五),郑和此时已死,或者年老不能作第八次之旅行。他死的地方应是南京,其墓尚在。"(冯承钧译《郑和下西洋考》)
姑举一例:在印尼中部爪哇三宝垄地方,三保庙门外有一块石碑,就是说明没有郑和,东南亚就没有一千多万华侨,也没有四百多年以来汇入中国内地难以数计的财富及物资。所谓财富,近时称作"外汇",也是国家经济赖以运行的命根,所以当时郑和不但扬威海外,而且充裕国家的经济。郑和的功绩,真是"光前裕后",我们怎能不将郑和的史事详详细细地考证呢?
郑和身世 生死年月
《明史》三○四一节上说:"郑和,云南人。"现在考得郑和的原姓为马,昆阳(即云南的一个县)人,是一个回教徒。因为中国传统的习惯,有些地方大儿子称老大,二儿子称老二,第三个儿子称老三。又有些地方,大儿子往往称阿大,二儿子称阿二,三儿子称阿三。有些地方大儿子称大宝,二儿子称二宝,三儿子则称三宝。郑和之称三宝,也是他的小名。而太监的通用名称,有的用"三保"两字,于是后来被称为"三保太监",乃由此而来。
其实汉唐风气,儿子多数被称为郎。徐福到日本时,日本人还在石器时代,他们的人民还没有姓和名,后来便以生于山野的,就称为山野一郎或二郎,生于田中的,就称作田中一郎或二郎、三郎,生于池边的就称为池边三郎或五郎,这与郑和父亲的第三个儿子称三宝是相同的。
郑和的祖先是谁呢?据徐玉虎所著《郑和评传》所载,法国汉学专家伯希和的考证说:"郑和之殁在一四三一年(明宣宗宣德六年)确是一种误会。此殁年在翟理斯(Giles)的人名辞典中(二七二条)虽见著录,可是后面加了一个疑问符号。古朗(Conrantt)的目录(四○二四则)曾为之转录。近来恒慕义(Hummel)在他所撰一个中国史家的自传中(一三七页),也照样地转录。考据郑和第七次奉命通使南海之时,在一四三○年六月,以王景弘为副,他们经苏门答腊(Sumatra)、忽鲁谟斯(Hormuz,今霍尔木兹岛。--编注)等国。考证费信足本《星槎胜览》,卷首所载旅行次数,同经历的国名,说他在宣德宣宗六年,随郑和经诸番,直抵忽鲁谟斯等国,而在一四三三年回京,这"一四三○"同"一四三一"两个出发年代之差异,不难解释。郑和在一四三一年,全年逗留浙江、福建两地,并确定他归京(南京)之时,在一四三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其中毫无使人想到郑和殁于中途之事。又一方面,一四三四年时,王景弘曾单独往使苏门答腊(《明史》卷三百二十五),郑和此时已死,或者年老不能作第八次之旅行。他死的地方应是南京,其墓尚在。"(冯承钧译《郑和下西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