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版獻言
《新舊的一代》原名《二十世紀青少年的思想與心理問題》,一九七六年間陸續在《人文世界》雜志連載過,出書以來一直受到社會各界廣大讀者的共鳴和推崇,譽為當前社會問題之解剖書、青少年思想教育之診斷書、及中西文化交流之過濾書等等。由於作者南懷瑾老師經歷過舊社會的種種禮教,也接觸到新時代的般般改革,因此,每一件社會問題的來竜去脈,在他口中委婉道來,就仿佛一出劇本中的歷史詩篇,但見諸方英雄豪傑、歷史人物蜂然而起,在多重變動的大時代中,輪班上演,轉眼又默然消逝,了無蹤跡。上下古今多少事,盡在笑談中,從講演中的啓示,使我們這些年輕學子,發現了問題的癥結。從歷史人物的典範,使我們確立自己安身立命的中心思想,找到了“中華文化的根”,不再“失落”,也不再“迷失”……。
今天打開各種報章、雜志,所有政論傢對世界動亂根源的分析,都以“經濟的不平衡”、“政治的對立”為引發一切社會問題的主因,而忽略了在政治、經濟等表面問題背後的思想文化與心理問題。政治是人對事的安排,主體在人;經濟是人對物的處理,主體也在人。而指導人的行為是主觀的思想和客觀的文化背景,換句話說,有良好的教育基礎及文化素養的人,才能提升到更高的政治層次和經濟境界。沒有精神文化做基礎的物質文明,能為人類帶來真正的幸福嗎?
“神秘的西方,現實的東方。”這是近幾年流行美國的口頭禪,乍看之下似乎是顛倒了,其實說的是現在中、西文化相互衝擊的現況。在印象中,産業革命以來的西方是崇拜唯物的、科學的、功利的,但到二十世紀的末期,卻因科技文明的過度發展,人的精神生活反而造成空前的緊張和壓迫,轉而追求心靈的自由和解放,存在主義、達達主義、托普藝術、嬉皮生活乃應運而行,終因沒有深厚的文化基礎為其背景,衹如一陣狂風吹過,便無影無蹤了!現在呢?這些西方的先進們,擡頭仰視東方古奧的文明,從《易經》、太極拳、瑜伽術,乃至禪宗棒喝到道傢養生秘訣,愈來愈神秘,愈神秘愈吸引人,昔日為西風吹亂的黃花落葉,夾雜着飄零不盡的餘果殘核,並隨東風緩緩倒吹,這些文化的雜碎,點點滴滴又輸入了西方。
東方世界呢?在飽受西方物質文明的衝擊及侵略之後,痛定思痛,早已盡弃其固有精神文化,决心全盤西化了,日本的模仿成功了,其他各國都在跟進直追,換句話說,衹有科技的、實利的,纔是目前東方人追求的目標,這就是所謂“現實的東方”的語意。對於這兩種歷史主流的反動,到底是兩種極端現象的反動呢?還是中西文化確已開始在融通、調和呢?
清末迄今,中國歷經百餘年的苦難,中華文化的命脈已到存亡絶續的關頭,昔賢有言:“中國文化存,則中國興;中國文化絶,則中國亡。”秉此精誠,我們决定將《新舊的一代》一書擴充、再版,也希望藉此文字因緣,能夠把中華文化的種子,傳播到世界各地,生根,發芽,茁長。這是我們的希望,也是我們的信心。因為衹有中華文化,才能真正地統一中國。也衹有中華文化,才能真正帶給這個世界和平和安樂!
老古文化事業公司陳世志
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九
前言
有人稱我們這一代為“失落的一代”、“迷失的一代”,或是“沒有根的一代”。
我讀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正逢南懷瑾老師講述“二十世紀青少年的思想與心理問題”。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當時南老師講得很起勁,句句發人深省,而且層層剖析問題的前因後果,從目前的現實問題,追溯到幾千年前的歷史文化。青年同學們聽得極有興趣,每堂座無虛席,因為有太多太多的啓發,解答了我們許多的疑惑。
南老師的本意,想把心理問題、生理問題、現實問題,甚之,對本世紀的政治、哲學思想問題等等,作一係列有係統的講述。這些問題也正是我們這一代青年感到迷惘、懷疑、徬徨的癥結所在。
誰知剛剛講個序幕,正要進入高潮的時候,他忽然停住不講了。我們屢次要求他繼續講下去,南老師答應我們稍過一陣子,繼續再講,也好作個交代。不過,南老師課務繁,雜事多,倒是事實。
我們一直期待着,一年復一年。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已經畢業好幾年了。可是,仍然沒有機會見他舊話重提。現在,懷師又掩室閉關,與外界謝絶往來,不知道哪一天他纔出關,為我們後一輩的青年繼續研究這個切身的問題,想來不禁令人悵然。
二十世紀是一個動蕩的時代;二十世紀的中國,更是在內憂外患中顛沛睏頓,力圖自強。辛亥革命,中國的專製政體被打倒了;新文化運動,中國的古老文化被破壞了。生長在這新舊文化夾縫中的青年,整個思想便陷於古今中外的矛盾混亂之中。
如今,再翻開前幾年南老師的講稿一讀。雖然衹是對問題中許多序幕的話,但是,它仍然具有震憾性的啓發作用。這些講稿曾在《人文世界》雜志發表過,頗受各界人士的重視,有許多讀者紛紛來函要求出版單行本。所以把它合編成册,另外再附加南老師的其他幾篇講稿,命名為《新舊的一代》,出版貢獻給青年朋友們,以及關心青少年的各界人士作為參考。
古國治謹志
一九七七年六月
《新舊的一代》原名《二十世紀青少年的思想與心理問題》,一九七六年間陸續在《人文世界》雜志連載過,出書以來一直受到社會各界廣大讀者的共鳴和推崇,譽為當前社會問題之解剖書、青少年思想教育之診斷書、及中西文化交流之過濾書等等。由於作者南懷瑾老師經歷過舊社會的種種禮教,也接觸到新時代的般般改革,因此,每一件社會問題的來竜去脈,在他口中委婉道來,就仿佛一出劇本中的歷史詩篇,但見諸方英雄豪傑、歷史人物蜂然而起,在多重變動的大時代中,輪班上演,轉眼又默然消逝,了無蹤跡。上下古今多少事,盡在笑談中,從講演中的啓示,使我們這些年輕學子,發現了問題的癥結。從歷史人物的典範,使我們確立自己安身立命的中心思想,找到了“中華文化的根”,不再“失落”,也不再“迷失”……。
今天打開各種報章、雜志,所有政論傢對世界動亂根源的分析,都以“經濟的不平衡”、“政治的對立”為引發一切社會問題的主因,而忽略了在政治、經濟等表面問題背後的思想文化與心理問題。政治是人對事的安排,主體在人;經濟是人對物的處理,主體也在人。而指導人的行為是主觀的思想和客觀的文化背景,換句話說,有良好的教育基礎及文化素養的人,才能提升到更高的政治層次和經濟境界。沒有精神文化做基礎的物質文明,能為人類帶來真正的幸福嗎?
“神秘的西方,現實的東方。”這是近幾年流行美國的口頭禪,乍看之下似乎是顛倒了,其實說的是現在中、西文化相互衝擊的現況。在印象中,産業革命以來的西方是崇拜唯物的、科學的、功利的,但到二十世紀的末期,卻因科技文明的過度發展,人的精神生活反而造成空前的緊張和壓迫,轉而追求心靈的自由和解放,存在主義、達達主義、托普藝術、嬉皮生活乃應運而行,終因沒有深厚的文化基礎為其背景,衹如一陣狂風吹過,便無影無蹤了!現在呢?這些西方的先進們,擡頭仰視東方古奧的文明,從《易經》、太極拳、瑜伽術,乃至禪宗棒喝到道傢養生秘訣,愈來愈神秘,愈神秘愈吸引人,昔日為西風吹亂的黃花落葉,夾雜着飄零不盡的餘果殘核,並隨東風緩緩倒吹,這些文化的雜碎,點點滴滴又輸入了西方。
東方世界呢?在飽受西方物質文明的衝擊及侵略之後,痛定思痛,早已盡弃其固有精神文化,决心全盤西化了,日本的模仿成功了,其他各國都在跟進直追,換句話說,衹有科技的、實利的,纔是目前東方人追求的目標,這就是所謂“現實的東方”的語意。對於這兩種歷史主流的反動,到底是兩種極端現象的反動呢?還是中西文化確已開始在融通、調和呢?
清末迄今,中國歷經百餘年的苦難,中華文化的命脈已到存亡絶續的關頭,昔賢有言:“中國文化存,則中國興;中國文化絶,則中國亡。”秉此精誠,我們决定將《新舊的一代》一書擴充、再版,也希望藉此文字因緣,能夠把中華文化的種子,傳播到世界各地,生根,發芽,茁長。這是我們的希望,也是我們的信心。因為衹有中華文化,才能真正地統一中國。也衹有中華文化,才能真正帶給這個世界和平和安樂!
老古文化事業公司陳世志
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九
前言
有人稱我們這一代為“失落的一代”、“迷失的一代”,或是“沒有根的一代”。
我讀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正逢南懷瑾老師講述“二十世紀青少年的思想與心理問題”。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當時南老師講得很起勁,句句發人深省,而且層層剖析問題的前因後果,從目前的現實問題,追溯到幾千年前的歷史文化。青年同學們聽得極有興趣,每堂座無虛席,因為有太多太多的啓發,解答了我們許多的疑惑。
南老師的本意,想把心理問題、生理問題、現實問題,甚之,對本世紀的政治、哲學思想問題等等,作一係列有係統的講述。這些問題也正是我們這一代青年感到迷惘、懷疑、徬徨的癥結所在。
誰知剛剛講個序幕,正要進入高潮的時候,他忽然停住不講了。我們屢次要求他繼續講下去,南老師答應我們稍過一陣子,繼續再講,也好作個交代。不過,南老師課務繁,雜事多,倒是事實。
我們一直期待着,一年復一年。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已經畢業好幾年了。可是,仍然沒有機會見他舊話重提。現在,懷師又掩室閉關,與外界謝絶往來,不知道哪一天他纔出關,為我們後一輩的青年繼續研究這個切身的問題,想來不禁令人悵然。
二十世紀是一個動蕩的時代;二十世紀的中國,更是在內憂外患中顛沛睏頓,力圖自強。辛亥革命,中國的專製政體被打倒了;新文化運動,中國的古老文化被破壞了。生長在這新舊文化夾縫中的青年,整個思想便陷於古今中外的矛盾混亂之中。
如今,再翻開前幾年南老師的講稿一讀。雖然衹是對問題中許多序幕的話,但是,它仍然具有震憾性的啓發作用。這些講稿曾在《人文世界》雜志發表過,頗受各界人士的重視,有許多讀者紛紛來函要求出版單行本。所以把它合編成册,另外再附加南老師的其他幾篇講稿,命名為《新舊的一代》,出版貢獻給青年朋友們,以及關心青少年的各界人士作為參考。
古國治謹志
一九七七年六月
變遷的時代與不滿的心理
生為二十世紀末期的中國青年,身受古今中外思潮的交流、撞激,思想的彷徨與矛盾,情緒的鬱悶與煩躁,充分顯示出這時代的衝突與不安,因此形成了青少年們的病態心理。代表上一代的老輩子人物,悲嘆窮廬,傷感“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大有日暮途窮、不可一日的憂慮;正在茁壯中的少年,既無高瞻遠矚,更不知道如何去後顧深思,前路茫茫,一片空白,在無所適從的情態中,陷於煩悶。這是老一輩子的人應該擔替的罪過?或是這一代青年們的錯誤呢?其實,誰也沒有罪過;不能把這個責任,推諉給誰來單獨承當。這是歷史趨勢中自然的現象,文化思想在變動的時代中必起的波瀾,也是人類歷史分段生命中當然的病態。
如要講究責任誰屬的問題,在兩千多年前的東方,當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遭逢歷史的巨變,我們公認的聖人——孔子,著述《春秋》大義,是把這種過錯,責之於當時身在其位,力足以謀國的“賢者”,孔子這種論斷的是與否,那是歷史哲學上的一個問題,姑且不論。但至少要知道在《春秋》時代,教育和知識並不普及,因此所謂“賢者”的士大夫們,的確是義不容辭,難逃其咎的。而當時印度的聖人——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敷揚佛法,卻認為歷史變亂的罪過,是人類與一切衆生的共同“業力”所造成。當共同“業力”構成大勢所趨的時期,猶如轉動速度極快的火輪,當它正在旋轉的時候,誰也無法插手使其停止;阻撓或堵塞,衹是增加旋力發生巨變而已。孔子的道理是“因人論世”,所以《春秋》責備賢者。釋迦的道理是“因世論人”,所以佛法的觀點,便深深悲嘆衆生的“定業”難移。此外,老子的“無為”、“因應”觀點,也正同此理而立論。我們如從“因世論人”的觀點來說,釋迦歷史哲學的觀念,自有其充分理由的論據。如果根據此理,大有可能會袖手旁觀,喟然嘆息蕓蕓衆生,至可憐憫而已!如果從“因人論世”的觀點來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了承先而啓後,繼往而開來,那麽生逢歷史時代劇變中的任務,對於現代青少年的思想與心理問題,必須要檢討疏通,求其開展新運。但要檢查現代青年思想的病根所在,與心理病態形成的原因,又必須要從歷史文化演變的過程中,追溯前因與後果,再來尋求治療的藥方。
不滿現實的歷史心理
在五、六十年前的前輩時代,也正是我們出生成長的階段,我們也正如現代青年一樣,具有勇敢、决心、幻想、行動的情緒,同時更有不可一世的氣概。但也正和現在青少年相似,懷有無比的彷徨、鬱悶、煩躁,和敵視現實、否認一切的心理。這是十九世紀末期和二十世紀初期,新舊文化思想開始交替,東西方文化邁嚮交流融匯,激起中國文化新思潮的巨浪階段。由裹成三寸金蓮的小足,解放為大足;終身不出閨房一步的女子,爭取男女平權。男子們由終日背誦“之乎者也”,提考籃、穿長袍馬褂上京求名,而變為寫作的呢嗎啊,死啃ABCD,割須剃發,穿上西裝革履,大談洋務與西學,誇為識時務的俊傑。總之,事無巨細,學無古今,人無老少,一切都在求變、待變、必變的巨變過程中。我們所接觸的中年以上的老前輩們,他們面對此情此景,滿腔憂患,無限感傷,隨時隨地都在搖頭嘆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而進入暮年晚景的低潮,含悲抱憤而去。但在無情歲月的推排之下,曾幾何時,我們這些青少年們,不滿當時的現實,和輕視否認當時老前輩們搖頭嘆息的情景,也漸漸地進入我們的心境,成為生活習慣的一種自然姿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不知不覺,自己也進入中年,昔日老前輩們不滿現實的嘆息感言,又漸漸地出自我們之口。這種循環性的歷史悲劇,猶如新舊交響的樂章,具有時代性旋律的哀怨,永遠存在於歷史的陰影裏。這也正是說明:歷史時代的途程在不斷地嚮前推進,而人類在時代的輪轉中,卻永遠不滿現實。不論任何時代,青少年們固然如此,老年人們又何嘗不如此。由於這個憬悟,我常警醒自己,不必憂傷,不必感嘆,假如我過去了,太陽照樣會從東方升起,歷史依舊會演變下去,後一代的人們,也許比我們活得更有趣,更快樂,也可能更瘋狂。
時代演變中的思想與感情
由於身歷其境,而瞭解人們歷史循環性不滿現實的通病,進而探尋這種隨時代年齡而發生差異的思想與心理原因,便可知道人類的感情作用,經常會左右理智慧思的極限。人的感情,不但對個人私心事物有占有把握的牢固性,同時對於具有歷史性的生活形態和精神思考的習慣、文化背景、時間和空間的慣適,都有濃厚的感情作用。每當歷史隨時代的推進而演變的時候,由於人們舊有歷史的牢固習慣,衹能接受漸變的推排,極難適應突變的打擊。尤其對於眼前現實的精神生活,與耳目感官日常周遭事物引發的感想,例如與社會秩序、家庭環境有關的道德規範,行為的善惡標準等觀念,在歷史文化變更的過程中,最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心理反應和老輩子的傷感。尤其在二十世紀末期的劇變中,更為顯著。站在我們這一代的立場,看到下一代的墮落和瘋狂,真有不勝扼腕嘆息之感。如果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檢討歷史文化演變的得失、前因後果,便可比較客觀地瞭解青少年們思想與心理趨嚮的矛盾。在這個時代中,舊的過去了,新的還未産生,隨着物質文明的發展,如朽索之馭怒馬,他們失去了可循的準繩,找不到控馭自己的鞍轡,盲目自恣,陷於一片迷惘的境地。不但東方的青少年如此,西方乃至全世界的青少年,都已染上這種時代性的傳染病癥。其實,在這個時代的階段中,真失去了道德的標準嗎?完全沒有善惡的意識嗎?不然。道德和善惡,它永遠存在於人心之中,它是人性中自然具有的一種功能,它衹有隨着時間和空間的作用,轉變形態。在人類的文化史上,過去的道德觀念,是基於宗教的因果觀念而定;教育的規範由此而教育,思想的習慣由此而思想,穩定社會秩序兩、三千年。現代的道德觀念,由於物質文明的發達,工商業快速發展中的刺激反應,它逐漸接近以經濟的價值觀念而定,下意識的衹有價值與無價值的辨別。過去的善惡觀念,是以人性本應善良,對於心理和行為的善惡,具有宗教性的報應而定論。現代的善惡觀念,由於科學促使物質文明的重要,同時麯解自由而又極度偏嚮個人的自私,幾乎走嚮以需要與不需要來决定善惡的標準。這樣的道德觀念、善惡觀念,雖然還未真正構成為現代人思想心理的定型,它的對與不對,是與否,實在是非常急切地等待着我們這一代去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既不能憑歷史文化的感情而一切陷於悲觀,更不能徒憑時代的感染而盲從衝動,以致於忽略了隨時偕進的理性思想。
尚未成熟的歷史與文化
生當這個世紀末期的青少年們,傳統的宗教、哲學、教育等道德理性的準繩,已經命如懸絲,失去了它固有的信賴的力量,我們所要的,是有特立獨行和“確然而不可拔”的精神,融合古今中外的所長,建立新的文化機運,使後來的一代,走上安定的道路。
同時更需要認識人類歷史文化的成果,它永遠還很年輕,需要新知的灌溉而求其成熟。宇宙的生命,無論過去與未來,它永遠是常新不古,所以曾子在《大學》上,強調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經》也常提到“隨時偕進”、“與時偕極”的道理,這都是提醒人們不要滿足過去,留戀過去,要展望明天,開啓未來。青春的活力,它永遠是推進歷史文明的動能。道傢素來認為“天地是一大宇宙,人身是一小天地。”為了說明人類的歷史文化永遠還很年輕的理由,引申道傢這個觀念,可以說“歷史是一部大人生,人生是一部小歷史。”
因為任何一個人,天賦的本能,都有不同的個性和幻想,尤其在少年和青年的階段,幻想經常占有青春活力大部分的時間。幻想不是過錯,幻想加上學識,在思想和行為上,便成為有守有為的學問素養。幻想不加力學,它可能會變成無羈的劣馬,自誤也會誤人。纍積人類的個性、幻想、學識,構成為思想、行為與經驗的成果,便綜合成為人類的歷史與文化。然而任何一個人,由青少年階段,富於幻想的時期開始,其間加以力學,或者不學,便早已奠定一生成敗的基礎。到了中年,便是實現他的幻想,而付諸實際行動的時期;無論是事功的成就,或是學術的著作,甚至於宗教傢們修道與傳道的生活,都不外於此例。到了晚年,大概都是留戀欣賞過去的成果,或者感嘆過去的哀樂變為回憶,而隨時消逝。所以孔子也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如果以現代醫學的觀點來說,當每個人由青少年的時期,腦力開始成長,一直到了五十多歲以後,纔是腦力成長到鼎盛的時期。但上天註定人類可悲的命運,正當他腦力和智慧剛好成熟,經驗的纍積又正是到達高峰的時候,便像蘋果一樣,紅透熟爛,又悠然地悄悄落地,還歸虛無。除了天賦特別,老當益壯而成為瑰寶的,那是普遍中的例外,為歷史點綴了壯麗的場面。此外,無論是從事出世事業的千秋人物,如宗教的教主和大哲學家們,或是從事入世事功的偉人,誰也無法逃出這個自然的規律。
人生的生命既然跳不出這個規律以外,他在智慧上的成就,可以創造歷史文化的期限,又如此的短暫而渺小,所以古今中外,纍積幾千年來的歷史與文化,可以說都是青年人扮演主角的成果,中年或老年人擔任編輯而寫成;它永遠都很年輕,並且尚未完全成熟。雖然由原始的宗教而發展為哲學,從哲學的範圍而擴充到今天科學的成就;但擺在人類面前幾千年的老問題,所有人生生命的奧秘、宇宙生命的奧秘等等懸案,始終還沒有得到確切的解答,使人確信不疑而安心於定論。並且顯而易見的,集中古今中外人類幾千年的思想與學術,仍然不能使這個人類社會得到永恆的平安,享受幸福而快樂。雖然在這個時代,大傢震驚於科學的成就,普遍高唱科學文明相號召,但大多數人都被科學文明衝昏了頭,忘記科學的發展,衹是整個文化的一部分而已。況且人們又迷失了科學的方向,衹把自然科學的發展,當作文化全部的需要,忘記精神科學,於是愈來愈空虛,幾乎快要成為思想白癡的時代了。尤其科學的分類雖多,到目前為止,卻沒有一個綜合科學的創立,更不能與精神文明的哲學會師,這是一種非常盲目的危機。佛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凡是現代有志有識的青少年們,應該在科學文明的時代中,創立新的歷史文化。如此纔是現代青年新的出路,徒然的彷徨和鬱悶,於人於己,絲毫無補。但既不要為了科學的待遇而求科學,更不要忘記精神科學的急需建設;否則,這個世紀末期的一部人類歷史文化,必然要走到“瘋狂與鎮定劑齊飛,頽喪與麻醉品並駕”的境界,那是毫無疑義,迫在眼前的社會病態。
生為二十世紀末期的中國青年,身受古今中外思潮的交流、撞激,思想的彷徨與矛盾,情緒的鬱悶與煩躁,充分顯示出這時代的衝突與不安,因此形成了青少年們的病態心理。代表上一代的老輩子人物,悲嘆窮廬,傷感“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大有日暮途窮、不可一日的憂慮;正在茁壯中的少年,既無高瞻遠矚,更不知道如何去後顧深思,前路茫茫,一片空白,在無所適從的情態中,陷於煩悶。這是老一輩子的人應該擔替的罪過?或是這一代青年們的錯誤呢?其實,誰也沒有罪過;不能把這個責任,推諉給誰來單獨承當。這是歷史趨勢中自然的現象,文化思想在變動的時代中必起的波瀾,也是人類歷史分段生命中當然的病態。
如要講究責任誰屬的問題,在兩千多年前的東方,當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遭逢歷史的巨變,我們公認的聖人——孔子,著述《春秋》大義,是把這種過錯,責之於當時身在其位,力足以謀國的“賢者”,孔子這種論斷的是與否,那是歷史哲學上的一個問題,姑且不論。但至少要知道在《春秋》時代,教育和知識並不普及,因此所謂“賢者”的士大夫們,的確是義不容辭,難逃其咎的。而當時印度的聖人——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敷揚佛法,卻認為歷史變亂的罪過,是人類與一切衆生的共同“業力”所造成。當共同“業力”構成大勢所趨的時期,猶如轉動速度極快的火輪,當它正在旋轉的時候,誰也無法插手使其停止;阻撓或堵塞,衹是增加旋力發生巨變而已。孔子的道理是“因人論世”,所以《春秋》責備賢者。釋迦的道理是“因世論人”,所以佛法的觀點,便深深悲嘆衆生的“定業”難移。此外,老子的“無為”、“因應”觀點,也正同此理而立論。我們如從“因世論人”的觀點來說,釋迦歷史哲學的觀念,自有其充分理由的論據。如果根據此理,大有可能會袖手旁觀,喟然嘆息蕓蕓衆生,至可憐憫而已!如果從“因人論世”的觀點來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了承先而啓後,繼往而開來,那麽生逢歷史時代劇變中的任務,對於現代青少年的思想與心理問題,必須要檢討疏通,求其開展新運。但要檢查現代青年思想的病根所在,與心理病態形成的原因,又必須要從歷史文化演變的過程中,追溯前因與後果,再來尋求治療的藥方。
不滿現實的歷史心理
在五、六十年前的前輩時代,也正是我們出生成長的階段,我們也正如現代青年一樣,具有勇敢、决心、幻想、行動的情緒,同時更有不可一世的氣概。但也正和現在青少年相似,懷有無比的彷徨、鬱悶、煩躁,和敵視現實、否認一切的心理。這是十九世紀末期和二十世紀初期,新舊文化思想開始交替,東西方文化邁嚮交流融匯,激起中國文化新思潮的巨浪階段。由裹成三寸金蓮的小足,解放為大足;終身不出閨房一步的女子,爭取男女平權。男子們由終日背誦“之乎者也”,提考籃、穿長袍馬褂上京求名,而變為寫作的呢嗎啊,死啃ABCD,割須剃發,穿上西裝革履,大談洋務與西學,誇為識時務的俊傑。總之,事無巨細,學無古今,人無老少,一切都在求變、待變、必變的巨變過程中。我們所接觸的中年以上的老前輩們,他們面對此情此景,滿腔憂患,無限感傷,隨時隨地都在搖頭嘆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而進入暮年晚景的低潮,含悲抱憤而去。但在無情歲月的推排之下,曾幾何時,我們這些青少年們,不滿當時的現實,和輕視否認當時老前輩們搖頭嘆息的情景,也漸漸地進入我們的心境,成為生活習慣的一種自然姿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不知不覺,自己也進入中年,昔日老前輩們不滿現實的嘆息感言,又漸漸地出自我們之口。這種循環性的歷史悲劇,猶如新舊交響的樂章,具有時代性旋律的哀怨,永遠存在於歷史的陰影裏。這也正是說明:歷史時代的途程在不斷地嚮前推進,而人類在時代的輪轉中,卻永遠不滿現實。不論任何時代,青少年們固然如此,老年人們又何嘗不如此。由於這個憬悟,我常警醒自己,不必憂傷,不必感嘆,假如我過去了,太陽照樣會從東方升起,歷史依舊會演變下去,後一代的人們,也許比我們活得更有趣,更快樂,也可能更瘋狂。
時代演變中的思想與感情
由於身歷其境,而瞭解人們歷史循環性不滿現實的通病,進而探尋這種隨時代年齡而發生差異的思想與心理原因,便可知道人類的感情作用,經常會左右理智慧思的極限。人的感情,不但對個人私心事物有占有把握的牢固性,同時對於具有歷史性的生活形態和精神思考的習慣、文化背景、時間和空間的慣適,都有濃厚的感情作用。每當歷史隨時代的推進而演變的時候,由於人們舊有歷史的牢固習慣,衹能接受漸變的推排,極難適應突變的打擊。尤其對於眼前現實的精神生活,與耳目感官日常周遭事物引發的感想,例如與社會秩序、家庭環境有關的道德規範,行為的善惡標準等觀念,在歷史文化變更的過程中,最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心理反應和老輩子的傷感。尤其在二十世紀末期的劇變中,更為顯著。站在我們這一代的立場,看到下一代的墮落和瘋狂,真有不勝扼腕嘆息之感。如果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檢討歷史文化演變的得失、前因後果,便可比較客觀地瞭解青少年們思想與心理趨嚮的矛盾。在這個時代中,舊的過去了,新的還未産生,隨着物質文明的發展,如朽索之馭怒馬,他們失去了可循的準繩,找不到控馭自己的鞍轡,盲目自恣,陷於一片迷惘的境地。不但東方的青少年如此,西方乃至全世界的青少年,都已染上這種時代性的傳染病癥。其實,在這個時代的階段中,真失去了道德的標準嗎?完全沒有善惡的意識嗎?不然。道德和善惡,它永遠存在於人心之中,它是人性中自然具有的一種功能,它衹有隨着時間和空間的作用,轉變形態。在人類的文化史上,過去的道德觀念,是基於宗教的因果觀念而定;教育的規範由此而教育,思想的習慣由此而思想,穩定社會秩序兩、三千年。現代的道德觀念,由於物質文明的發達,工商業快速發展中的刺激反應,它逐漸接近以經濟的價值觀念而定,下意識的衹有價值與無價值的辨別。過去的善惡觀念,是以人性本應善良,對於心理和行為的善惡,具有宗教性的報應而定論。現代的善惡觀念,由於科學促使物質文明的重要,同時麯解自由而又極度偏嚮個人的自私,幾乎走嚮以需要與不需要來决定善惡的標準。這樣的道德觀念、善惡觀念,雖然還未真正構成為現代人思想心理的定型,它的對與不對,是與否,實在是非常急切地等待着我們這一代去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既不能憑歷史文化的感情而一切陷於悲觀,更不能徒憑時代的感染而盲從衝動,以致於忽略了隨時偕進的理性思想。
尚未成熟的歷史與文化
生當這個世紀末期的青少年們,傳統的宗教、哲學、教育等道德理性的準繩,已經命如懸絲,失去了它固有的信賴的力量,我們所要的,是有特立獨行和“確然而不可拔”的精神,融合古今中外的所長,建立新的文化機運,使後來的一代,走上安定的道路。
同時更需要認識人類歷史文化的成果,它永遠還很年輕,需要新知的灌溉而求其成熟。宇宙的生命,無論過去與未來,它永遠是常新不古,所以曾子在《大學》上,強調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經》也常提到“隨時偕進”、“與時偕極”的道理,這都是提醒人們不要滿足過去,留戀過去,要展望明天,開啓未來。青春的活力,它永遠是推進歷史文明的動能。道傢素來認為“天地是一大宇宙,人身是一小天地。”為了說明人類的歷史文化永遠還很年輕的理由,引申道傢這個觀念,可以說“歷史是一部大人生,人生是一部小歷史。”
因為任何一個人,天賦的本能,都有不同的個性和幻想,尤其在少年和青年的階段,幻想經常占有青春活力大部分的時間。幻想不是過錯,幻想加上學識,在思想和行為上,便成為有守有為的學問素養。幻想不加力學,它可能會變成無羈的劣馬,自誤也會誤人。纍積人類的個性、幻想、學識,構成為思想、行為與經驗的成果,便綜合成為人類的歷史與文化。然而任何一個人,由青少年階段,富於幻想的時期開始,其間加以力學,或者不學,便早已奠定一生成敗的基礎。到了中年,便是實現他的幻想,而付諸實際行動的時期;無論是事功的成就,或是學術的著作,甚至於宗教傢們修道與傳道的生活,都不外於此例。到了晚年,大概都是留戀欣賞過去的成果,或者感嘆過去的哀樂變為回憶,而隨時消逝。所以孔子也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如果以現代醫學的觀點來說,當每個人由青少年的時期,腦力開始成長,一直到了五十多歲以後,纔是腦力成長到鼎盛的時期。但上天註定人類可悲的命運,正當他腦力和智慧剛好成熟,經驗的纍積又正是到達高峰的時候,便像蘋果一樣,紅透熟爛,又悠然地悄悄落地,還歸虛無。除了天賦特別,老當益壯而成為瑰寶的,那是普遍中的例外,為歷史點綴了壯麗的場面。此外,無論是從事出世事業的千秋人物,如宗教的教主和大哲學家們,或是從事入世事功的偉人,誰也無法逃出這個自然的規律。
人生的生命既然跳不出這個規律以外,他在智慧上的成就,可以創造歷史文化的期限,又如此的短暫而渺小,所以古今中外,纍積幾千年來的歷史與文化,可以說都是青年人扮演主角的成果,中年或老年人擔任編輯而寫成;它永遠都很年輕,並且尚未完全成熟。雖然由原始的宗教而發展為哲學,從哲學的範圍而擴充到今天科學的成就;但擺在人類面前幾千年的老問題,所有人生生命的奧秘、宇宙生命的奧秘等等懸案,始終還沒有得到確切的解答,使人確信不疑而安心於定論。並且顯而易見的,集中古今中外人類幾千年的思想與學術,仍然不能使這個人類社會得到永恆的平安,享受幸福而快樂。雖然在這個時代,大傢震驚於科學的成就,普遍高唱科學文明相號召,但大多數人都被科學文明衝昏了頭,忘記科學的發展,衹是整個文化的一部分而已。況且人們又迷失了科學的方向,衹把自然科學的發展,當作文化全部的需要,忘記精神科學,於是愈來愈空虛,幾乎快要成為思想白癡的時代了。尤其科學的分類雖多,到目前為止,卻沒有一個綜合科學的創立,更不能與精神文明的哲學會師,這是一種非常盲目的危機。佛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凡是現代有志有識的青少年們,應該在科學文明的時代中,創立新的歷史文化。如此纔是現代青年新的出路,徒然的彷徨和鬱悶,於人於己,絲毫無補。但既不要為了科學的待遇而求科學,更不要忘記精神科學的急需建設;否則,這個世紀末期的一部人類歷史文化,必然要走到“瘋狂與鎮定劑齊飛,頽喪與麻醉品並駕”的境界,那是毫無疑義,迫在眼前的社會病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