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儒家类>> 钱穆 Qian Mu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湖上閑思錄
  我這一本《湖上閑思錄》,是今年春天因着一位友人的一番慫恿而觸機開頭寫起的,經過了約莫四個月的時間,積成這三十篇文字,把它匯集成册。我的生活,其實也算不得是閑散,但總是在太湖的近邊,時時見到閑雲野鷗風帆浪濤,總還是有一些閑時光的。我的那些思想,則總是在那些閑時光中透逗,在那些閑時光中醖釀。而且我之所思,實在也於世無補。我並不是說我對於當前這些實際的人生,漠不關心,不想幫忙。但總覺得我自己無此智慧,無此精力,來把捉住這些當前的實際人生之內裏的癥結,而試加以一種批導或斡旋。因此也衹能這般躲在一旁,像無事人模樣,來思考那些不關痛癢不着筋節的閑思慮。我也並不說我的那些閑思,便在此二十篇中告一段落。衹因為我的閑思,總算是在此三四個月的閑時光中閑閑地産生,實際則衹還是閑閑地記錄寫出。而我想,讀我書的人或許衹想在三四日或三四鐘點中匆匆讀完。若我把這些稿子久藏不出,積壓得多了,我又怕更引起讀者的忙迫,要在幾天或幾個鐘點的短時間裏,匆忙地一口氣來讀我的太多的《閑思錄》。忙讀是領略不到閑思的情味的。因此先把此三十篇發表了,也好減輕讀者們忙讀的壓迫。將來若使我續有閑思的機會,好絡續地寫出,再匯成續集三集,也讓讀者們好分集的閑閑地來讀。
  我這一本《閑思錄》,並不曾想如我們古代的先秦諸子們,儒墨道法,各成一傢言,來誘世導俗。也並不曾想如我們宋明的理學先生們,程朱陸王,各各想承繼或發明一個道統,來繼絶學而開來者。我也並不曾想如西方歐洲的哲學家們,有係統、有組織、嚴格地、精密地,把思想凝練在一條綫上,依照邏輯的推演,祈望發現一個客觀的真理,啓示宇宙人生之奇秘。我實在衹是些閑思,惟其衹是些閑思,在我寫第一篇的時候,我並沒有預先安排如何寫第二篇。在我寫第二篇的時候,也並沒有設法照顧或回護到第一篇。在我衹是得着一些閑,便斷斷續續地思而寫,這是些無所為的,一任其自然的,前不顧後,後不顧前。而且在我開始寫這《閑思錄》之前,慫恿我的那位友人,他早已給我一限製,不希望我長篇纍犢地寫,字數上他希望我不超出二三千字的篇幅。我開始既如此寫,以後也便照樣寫。而且我覺得,篇幅有了限製,也好省得我轉成忙迫。心下預定了衹寫這些字,因而不致失卻我開始寫時的閑情。寫了二三千字,我便戛然而止,我也並不曾想一定要把我當時的一番閑思像模像樣地造成一理論。有時上面多寫了些,下面便少說些,有時上面少說了些,下面便多寫些。而且我每一篇在寫的時候,也沒有預定題目,有時想到較復雜較深邃的,也衹在此三四千字中交捲。有時想到較簡單較平淺的,也在此三四千字中交捲。寫完了,隨便拈篇中一兩字作為題目裝成一牌子安上。有些是上一篇未說完的,又在下一篇乘便補出。有些是上一篇已說到的,又在下一篇重複說及。有些是某一篇衹當是某一篇之一隅舉例,有些則兩篇之間又好像有些衝突不一致,有些是尚多言外之意,也懶得再申說。篇目的前後,全照動筆的次序,沒有再編排過。中間有一兩篇是宿稿,因為文言白話的體裁關係,而把來略略地改寫的。然而這些總還是我一人之所見,而且近在四個月中間寫出,應該是仍還有一個體係的。這些則衹有讓讀者們自己去認取。我衹請求讀者們在臨讀時,也先把自己的心情放閑些,則一切自易諒解,一切自易願恕。
  慫恿我的那位友人,使我觸機開頭寫這一本《閑思錄》的是謝幼偉先生。他為《申報》館的副刊《學津》討稿,我的稿開始了,但《申報》的《學津》停刊了。我引起了興頭,終於有此一册小書。讓我乘便在此感謝謝先生的一番慫恿。
  一九四八年夏錢穆識於無錫榮巷
人文與自然
  宇宙之大,衹須稍讀幾本近代天文學的書,便不難想像。當你在夜間仰視天空,雖見萬千星座,密佈四圍。但那些星與星間距離之遼闊,是夠可驚人的。群星之在太空,恰應似大海上幾點帆船,或幾衹鷗鳥。我們盡可說,宇宙間是空虛遠超過了真實。雖則那些星群光芒四射,燦爛耀人,但我們也可說,宇宙間是黑暗遠超過了光明。
  在宇宙間有太陽,在太陽係裏有地球,在地球上萬物中有了生命,在生命裏有人類,人類在整個宇宙間的地位,實在太渺小了。譬如在大黑深夜,無邊的曠野裏有着一點微光,最多衹照見了他近旁尺寸之地,稍遠則全是漆黑,全是不可知。人類生命歷程中所發出的這一點微光,譬喻得更恰當些,應該如螢火般,螢雖飛着前進,他的光則照耀在後面尾梢頭。人類的知識,也衹能知道已然的,憑此一些對於已然的知識與記憶,來奔嚮前程,奔嚮此無窮不可知之將來。
  你若太過註意到自然界去,正如行人在大黑深夜的曠野裏,老把眼睛張望到無邊的深黑中去,將會使你恐怖,使你惶惑。但有些人又太過看重他個人的生命,當知個人的生命依然是一個自然,一樣的虛空勝過真實,黑暗勝過光明,一樣在無邊深黑中。人類的心智,則偏要在虛空中覓真實,黑暗中尋光明,那衹有在人類大群已往歷史文化的纍積裏面去尋覓。這些經人類大群已往歷史所纍積着的文化遺産,我們稱之曰人文,用來與自然對立。這是真實的,光明的,但這些也衹是螢尾梢頭的一點微光。
  人類已往生活中所積纍的一些歷史文化遺産,如何得與整個大自然界長宙廣宇相抗衡,相並立。但就人而論,也衹有這樣,這是所謂人本位的意見。在中國傳統見解裏,自然界稱為天,人文界稱為人,中國人一面用人文來對抗天然,高擡人文來和天然並立,但一面卻主張天人合一仍要雙方調和融通,既不讓自然來吞滅人文,也不想用人文來戰勝自然。
  道傢也有天人不相勝的理論,(見《莊子》)但道傢太看輕歷史文化的群業,一個個的個人,衹能說他天的分數多,人的分數少,一面是謷乎大哉,另一面又是渺乎小哉,如何能天人不相勝呢。所以荀子要說莊子知有天而不知人,但荀子主張人類性惡,這也沒有真認識人類歷史文化群業的真相。你若一個人一個人分析看,則人類確有種種缺點,種種罪惡。因為一個個的人也不過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已。但你若會通人類大群歷史文化之總體而觀之,則人世間一切的善,何一非人類群業之所造,又如何說人性是惡呢?西方耶教思想,也正為單註意在一個個的個人身上,沒有把眼光註射到大群歷史文化之積業上去,因此也要主張人類性惡,說人生與罪惡俱來,如此則終不免要抹殺人生復歸自然。佛教也有同樣傾嚮,要之不看重歷史文化之大群業,則勢必對人生發生悲觀,他們衹歷指着一個個的個人生活來立論,他們卻不肯轉移目光,在人類大群歷史文化的無限積業上着想。近世西方思想,由他們中世紀的耶教教義中解放,重新回覆到古代的希臘觀念,一面積極肯定了人生,但一面還是太重視個人,結果人文學趕不上自然學,唯物思想泛濫橫溢,有心人依然要回頭乞靈於中世紀的宗教,來補救目前的病痛。就人事論人事,此後的出路,恐衹有衝淡個人主義,轉眼到歷史文化的大共業上,來重提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老觀念。
首頁>> >>>> 儒家类>> 钱穆 Qian Mu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