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诸子杂家>> 墨子 Mo Zi   中國 China   战国   (前479年前381年)
墨子
  現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傢學說的基本材料。其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經》或《墨辯》,着重闡述認識論和邏輯學,在邏輯史上被稱為後期墨傢邏輯或墨辯邏輯(古代世界三大邏輯體係之一,另兩個為古希臘的邏輯體係和佛教中的因明學);其中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特別是天文學、幾何光學和靜力學。
  序墨子
  經名:墨子。舊題墨翟撰。十五捲。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清部。
  目錄
  捲一
  親士第一
  修身第二
  所染第三
  法儀第四
  七患第五
  辭過第六
  三辯第七
  捲二
  尚賢上第八
  尚賢中第九
  尚賢下第十
  捲三
  尚同上第十一
  尚同中第十二
  尚同下第十三
  捲四
  兼愛上第十四
  兼愛中第十五
  兼愛下第十六
  捲五
  非攻上第十七
  非攻中第十八
  非攻下第十九
  捲六
  節用上第二十
  節用中第二十一
  節用下第二十二闕
  節葬上第二十三闕
  節葬中第二十四闕
  節葬下第二十五
  捲七
  天志上第二十六
  天志中第二十七
  天志下第二十八
  捲八
  明鬼上第二十九闕
  明鬼中第三十闕
  明鬼下第三十一
  非樂上第三十二
  捲九
  非樂中第三十三闕
  非樂下第三十四闕
  非命上第三十五
  非命中第三十六
  非命下第三十七
  非儒上第三十八闕
  非儒下第三十九
  捲十
  經上第四十
  經下第四十一
  經說上第四十二
  經說下第四十三
  捲十一
  大取第四十四
  小取第四十五
  耕柱第四十六
  捲十二
  貴義第四十七
  公孟第四十八
  捲十三
  魯問第四十九
  公輸第五十
  第五十一闕
  捲十四
  備城門第五十二
  備高臨第五十三
  第五十四闕
  第五十五闕
  備梯第五十六
  第五十七闕
  備水第五十八
  第五十九闕
  第六十闕
  備突第六十一
  備穴第六十二
  備蛾傅第六十三
  捲十五
  第六十四闕
  第六十五闕
  第六十六闕
  第六十七闕
  迎敵祠第六十八
  旗幟第六十九
  號令第七十
  雜守第七十一
墨子捲之一
  墨子捲之一
  親士第一
  入國而不存其士,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溜諸侯,越王勾踐遇昊王之醜,而尚攝中國之賢君。三子之能達名成功於天下也,皆於其國抑而大醜也。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吾聞之日: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財也,我無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難而易彼,衆人自易而難彼。君子進不敗其志,內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是故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是故倡臣傷君,諂下傷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分議者延延,而支苟者詻詻,焉可以長生保國。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暗,遠臣則哇,怨結於民心,諂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桀紂不以其無天下之士邪?殺其身而喪天下。故曰: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
  今有五錐,此其鈷,鈷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錯,錯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於之噎,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瀋,其美也;昊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故曰:太盛難守也。
  故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是故不勝其任而處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勝其爵而處其祿,非此祿之主也。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纔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是故江河不惡小𠔌之滿己也,故能大。聖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1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惡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蓋非兼王之道也。
  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僚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堯堯。者,乃千人之長也。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萬物。是故溪陝者速涸,逝淺者速竭,燒埔#2者其地不育。三者淳澤,不出宮中,則不能流國矣。
  修身第二
  君子戰雖有陳,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近者不親,無務來遠。親戚不附,無務外交。事無終始,無務多業。舉物而間,無務傳#3聞。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邇來遠。君子察邇而邇修者也。見不修行,見毀,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
  譜慝之言,無入之耳;批抒之聲,無出之口;殺傷人之孩,無存之心,雖有詆訐之民,無所依矣。故君子力事日強,願欲日逾,設壯日盛。
  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藏於心者無以竭愛,動於身者無以竭恭,出於口者無以竭馴。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發紫巔而猶弗捨者,其唯聖人乎。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褊物不博#4,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遊。本不固者,末必喪。雄而不修者,其後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5。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多力而伐功,雖勞必不圖。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言無務為多而務為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故彼智無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無主於心者不留,行莫辯於身者不立。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尋焉,忘名忽焉,可以為士於天下者,未嘗有也。
  所染第三
  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舜染於許山#6、伯陽,禹染於臯陶、伯益,湯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當,故王天下,立為天子,功名蔽天地。舉天下之仁義顯人,必稱此四王者。夏桀染於幹辛、推咚,殷紂染於崇侯、惡來,厲王染於厲公長父、榮夷終,幽王染於傅公夷、蔡公𠔌。此四王者所染不當,故國殘身死,為天下僇。舉天下不義辱人,必稱此四王者。齊桓染於管仲、鮑叔,晉文染於舅犯、高偃,楚莊染於孫叔、瀋尹,吳闔聞染於伍負、文義,越句踐染於范蠡、大夫種。此五君#7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範吉射染於長柳朔、王住#8,中行寅染於籍秦、高強,吳夫差染於王孫雄、太宰豁,知伯搖染於智國、張武,中山尚染於魏義、偃長,宋康染於唐鞅、仙不禮。此六君者,所染不當,故國傢殘亡,身為刑戮,宗廟破滅,絶無後類,君臣離散,民人流亡。舉天下之貪暴苛擾者,必稱此六君也。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7以其行理也,行理性於染當。故善為君者,勞於論人,而佚於治官。不能為君者,傷形費神,愁心勞意,然國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國、愛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當也。
  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義,淳謹畏令,則傢日益、身日安、名日榮,處官得其理矣,則段幹木、禽子、傅說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奮,創作比周,則傢日損、身日危、名日辱,處官失其理矣,則子西、易牙、堅刁#9之徒是也。《詩》曰必擇所堪,必謹所堪者,此之謂也。
  法儀第四
  子墨子曰: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雖至士之為將相者皆有法,雖至百工從事者亦皆有法。百工為方以矩,為圓#10以規,直以繩,正以縣。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雖不能中,放依以從事,猶逾己。故百工從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伯天下,其次治大國,而無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辯也。
  然則奚以為治法而可?當皆法其父母奚若?天下之為父母者衆,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為法。當皆法其學奚若?天下為學者衆,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學,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為法。當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為君者衆,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為法。故父母、學、君三者莫可以為治法而可#11。
  然則奚以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聖王法之、既以天為法,動作有為,必度於天。天之所欲則為之,天所不欲則止。然而天何欲何惡者也?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以其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今天下無小大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此以莫不物羊#12,豢犬堵,絮為酒醴樂盛,以敬事天。此不為兼而有之,兼而食之邪?天苟兼而有食之,夫奚說以不欲人之相愛相利也。故曰: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日殺不辜者,得不祥焉。夫奚說人為其相殺而天與禍乎?是以天欲人相愛相利,而不欲人相惡相賊也。
  昔之聖王禹、湯、文、武,兼#13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為天子,天下諸侯皆賓事之。暴王桀、紂、幽、厲,兼惡天下之百姓,率以詬天侮鬼,賊其#14人多,故天禍之,使遂失其國傢,身死為僇於天下,後世子孫毀之,至今不息。故為不善以得禍者,桀、紂、幽、厲是也;愛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湯、文、武是也。愛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惡人賊人以得禍者亦有矣。
  七患第五
  子墨子日:國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溝池不可守,而治官室,一患也;邊國至境,四鄰莫救,二患也;先盡民力無用之功,賞賜無能之人,民力盡於無用,財寶虛於侍#15客,三患也;仕者待祿,遊者憂反#16,君修法討臣,臣懾而不敢拂,四患也;君自以為聖智而不問事,自以為安強而無守備,四鄰謀之不知戒,五患也;所言不忠,所忠不信,六患也;畜種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事之,賞賜不能喜,誅罰不能威,七患也。以七患居國,必無社稷;以七患守城,敵至國傾。七患之所當,國必有殃。
  凡五穀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為養也。故民無仰則君無養,民無食則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務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節也。五穀盡收,則五味盡禦於主;不盡收,則不盡禦。一𠔌不收謂之饉,二𠔌不收謂之旱,三𠔌不收謂之兇,四𠔌不收謂之饋,五穀不收謂之饑。歲饉,則仕者大夫以下皆損祿五分之一;旱,則損五分之二;兇,則損五分之三;饋,則損五分之四;饑,則盡無祿,稟食而已矣。故兇饑存乎國,人君徹鼎食五分之五#17,大夫徹縣,士不入學,君朝之衣不革製,諸侯之客,四鄰之使,雍食而不盛,徹膠腓,塗不蕓,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此告不足之至也。
  今有負其子而汲者,隊其子於井中,其母必從而道之。今歲兇,民饑場道,餓重其子,此疚於隊,其可無察邪?故時年歲善,則民仁且良;時年歲兇,則民吝且惡。夫民何常此之有?為者寡,食者衆,則歲無豐。故曰:財不足則反之時,食不足則反之用。故先民以時生財,固本而用財,則財足。故雖上世之聖王,豈能使五穀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無凍餓之民者,何也?其力時急,而自養儉也。故《夏書》曰:禹七年水。《殷書》曰:湯五年旱。此其離兇餓#18甚矣。然而民不凍餓者一何也?其生財密,其用之節也。
  故食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徵無義。城郭不備全#19,不可以自守。心無備慮,不可以應卒。是若慶忌無去之心,不能輕出。夫桀無待湯之備,故放;紂無待武王之備,故殺。桀、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皆滅亡於百裏之君者,何也?有富貴而不為備也。故備者,國之重也。
  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國之具也。故曰:以其極#20賞、以賜無功,虛其府庫,以備車馬衣裘奇怪。苦其役徒,以治宮室觀樂,死又厚為棺槨#21,多為衣裘。生時治臺榭,死又修墳墓。故民苦於外,府庫單於內,上不厭其樂,下不堪其苦。故國離寇敵則傷,民見兇饑則亡,此皆備不具之罪也。且夫食者,聖人之所寶也。故《周書》曰: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傢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謂國備。
  辭過第六
  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為宮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聖王作為官室,為宮室之法,曰:高足以闢潤濕,邊足以圉風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宮墻之高,足以別男女之禮。謹此則止,費#22財勞力不加利者,不為也。是故聖王作為宮室,便於生,不以為觀樂也。作為衣服帶履,便於身,不以為闢怪也。故節於身,誨於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財用可得而足。當今之主,其為宮室則與此異矣。必厚作斂於百姓,暴奪民衣食之財,以為宮室臺榭麯直之望,青黃刻鏤之飾、為宮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財不足以待兇饑,賑#23孤寡,故國貧而民難治也。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也,當為宮室不可不節。
  古之民未知為衣服時,衣皮帶莢,鼕則不輕而溫,夏則不輕而清。聖王以為不中人之情,故作誨婦人治役,修其城郭,則民勞而不傷;以其常正,收其租稅,民則費而不病。民所苦者,非此也。苦於厚作斂於百姓#24絲麻,捆布絹,以為民衣。為衣服之法:鼕則練帛之中,足以為輕且#25唷。謹此則止。故聖人為衣服,適身體、和肌膚而足矣,非榮耳目而觀愚民也。當是之時,堅車良馬不知貴也,刻鏤文采不知喜也。何則?其所道之然。故民衣食之財,傢足以待旱水兇饑者,何也?得其所以自養之情,而不感於外也。是以其民儉而易治,其君用財節而易贍也。府庫實滿,足以待不然;兵革不頓,士民不勞,足以徵不服。故霸王之業可行於天下矣。當今之王,其為衣服則與此異矣。鼕則輕煙,夏則輕睛,皆已具矣。必厚作斂於百姓,暴奪民衣食之財j以為錦綉文采靡曼衣之#26。鑄金以為鈎,珠玉以為佩,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鏤,以身服。此非雲益煙之情也,單財勞力,畢歸之於無用。以此觀之,其為衣服,非為身體,皆為觀好。是以其民淫僻而難治,其君奢侈而難諫也。夫以奢侈之君,禦好淫僻之民,欲用無亂,不可得也。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為衣服不可不節。
  古之民,未知為飲食時,素食而分處。故聖人作誨男耕稼樹藝,以為民食。其為食也,是以#27增氣充虛、強體適腹而已矣。故其用財節,其自養儉,民富國治。今則不然,厚作斂於百姓,以為美食芻豢,蒸炙魚鰲,大國纍百器,小國纍十器,前方丈,目不能褊視,手不能褊操,口不能褊味,鼕則凍冰,夏則飾誼。人君為飲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28,欲#29無亂,不可得也。君實欲天下治而惡其亂,當為食飲不可不節。
  古之民未知為舟車時,重任不移,遠道不至。故聖王作為舟車,以便民之事。其為舟車也,全固輕利,可以任重致遠。其為用財少,而為利多,是以民樂而利之。故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勞而止#30足用,故民歸之。當今之王,其為舟車與此異矣。全固輕利皆已具,必厚作斂於百姓,以飾舟車,飾車以文采,飾舟以刻鏤。女子廢其紡織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離其耕稼而修刻縷,故民饑。人看為舟車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饑寒並至,故為姦裹#31。多則刑罰深,刑罰深則國亂。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為舟車不可不節。
  凡回於天地之問,包於四海之內,天壤之情,陰陽之和,莫不有也,雖至聖不能更也。何以知其然?聖人有傳:天地也,則日上下;四時也,則日陰陽;人情也,則日男女;禽獸也,則日牡牝雄雌也。真天壤之情,雖有先王,不能更也。雖上世至聖,必蓄私不以傷行;故民無怨。官無拘女,故天下無寡夫。內無拘女,外無寡夫,故天下之民衆。當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國拘女纍千,小國纍百,是以天下之男多寡無妻,女多拘無夫。男子失時,故民少。君實欲民之衆而惡其寡,當蓄私不可不節。
  凡此五者,聖人之所儉節也,小人之所淫佚也。儉節則昌,淫佚則亡。此五者不可不節,夫婦節而天地和,風雨節而五穀熟,衣服節而肌膚和。
  三辯第七
  程繁問於子墨子日#32:聖王不為樂。昔諸侯倦於聽治,息於鍾鼓之樂;士大夫倦於聽治,息於竿瑟之樂;農夫春耕夏耘,秋歙鼕藏,息於聆缶之樂。今夫子日聖王不為樂,此譬之猶馬駕而不稅,弓張而不弛,無乃非有血氣者之所不能至邪?
  子墨子日:昔者堯舜有《第期》者,且以為禮,且以為樂。湯放桀於大水,環天下自立以為王,事成功立,無大後患,自作樂,命曰《九招》#33。武王勝殷殺紂,環天下自立以為王,事成功立,無大後患,因先王之樂,又自作樂,命曰《象》。周成王因先生之樂#34,命日《縐虞》。周成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武王。武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成湯。成湯之治天下也,不若堯舜。故其樂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觀之,樂非所以治天下也。
  程繁日:子日聖王無樂,此亦樂已,若之何其謂聖王無樂也?子墨子曰:聖王之命也多寡之。食之利也,以知饑而食之者,智也,因為無知矣。今聖有樂而少,此亦無也。
  墨子捲之一竟
  #1《閑詁》本『源』字下據王念孫說補『之水』二字。《校註》本據正德本改『源』為『原』,『原一下據《初學記》第六補『之流』二字。
  #2《閑詁》、《校註》二本『埔』字皆作『塊』。《校註》稱,《道藏》本作『埔』,形微鴣。
  #3《閑詁》、《校註》二本『傳』皆作『博』。
  #4《閑詁》、《校註》二本『博』皆作『博』。
  #5《閑詁》、《校註》二本『耗』皆作『耗』,《校註》日:『畢雲:耗,舊從未,非。』
  #6『山』,一作『由』。
  #7《校註》『君』下依《治要》及《呂氏春秋》補『者』字,是也。
  #8『肚』,畢沅本作『肚』。
  #9『刁』,《閑詁》、《校註》皆改作『刀』。畢沅雲:經傳或作『盛貂』,此作『刀』者,『貂』省文。舊作『刁』,非。
  #10『園』,一本作『圓』。
  #11《閑詁》本、《校註》本據王念孫說或別本並刪『而可仕』字。
  #12《校註》本『羊』上依畢沅等說增『牛』字。
  #13《閑詁》、《校註》二本皆依畢沅說『兼一下補『愛』字。
  #14『賊其』,《閑詁》、《校註》皆依他本校作『其賊』。
  #15『侍』,一本作『待』。
  #16王念孫校『待』作『持』,『反』作『交』。
  #17『五』,《校註》據正德本校作『三』。
  #18『餓』,一本作『饑』。
  #19『全』,《校註》依正德本改作『完』,近是。
  #20《校註》將《辭過》篇『役,修其城郭,則民勞而不傷;以其常正,收其租稅,則民費而不病。民所苦者,非此也。苦於厚作斂於百姓』四十字移於『極』字下。
  #21『槨』,《校註》依正德本作『檸』。畢沅雲:舊作『槨』,俗寫。
  #22《閑詁》、《校註》二本『費』上依正德本,《治要》補『凡』字。
  #23『賑』字,《閑詁》、《校註》依《治要》改作『振弋
  #24此四十字《閑詁》本刪,《校註》本移於《七患》篇。
  #25『且一下《閑詁》、《校註》皆依畢沅、王念孫之說補『暖,夏則烯絡之中,足以為輕且』十二字。
  #26『衣之』《閑詁》、《校註》依俞拋校作『之衣』。
  #27『是以』《閑詁》、《校註》皆作『足以』,是也。
  #28『餒』,《校註》依他本改作『餒』。畢沅雲:『餒』,當為『餒』。《說文》雲:『矮,饑也。』
  #29『欲』上《閑詁》、《校註》二本依畢沅說補『雖』字。
  #30『止』,《閑詁》、《校註》依畢沅據他本改作『上』。
  #31《閑詁》、《校註》依王念孫據《治要》重『姦裹』二字。
  #32『日』下《閑詁》、《校註》依王念孫說補『夫子日』三字。
  #33『自作樂,命日《九招》』,《閑詁》、《校註》依畢沅說補為『又自作樂,命日《護》,又修《九招》。』
  #34『樂』下《閑詁》、《校註》依王念孫校增『又自作樂』四字,是也。
首頁>> >> 诸子杂家>> 墨子 Mo Zi   中國 China   战国   (前479年前3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