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生活>> 汉语>> 许慎 Xu Shen   中国 China   东汉   (58年147年)
说文解字 Shuo Wen Jie Zi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许慎著,成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9353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同文1163字,解释十三万余字。此书在流传中叠经窜乱,今本与原书颇有出入。本书首创部首编排法,为后世字书所沿用。本书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贡献极大。在清代研究《说文》成为专门学问,给它作注的就有数十家 。
  
  《说文解字》 - 基本资料
  
  书名:《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汉)许慎 撰,(宋)徐铉 校定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4-2-1
  
  页数:390页
  
  《说文解字》 - 作者简介
  
  许慎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赏。他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于公元100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一年)著《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字典。
  
  许慎曾担任太尉府祭酒,师从经学大师贾逵。他历经21年著成的《说文解字》,归纳出了汉字540个部首。许慎另著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已失传。许锦晶曰: 叔重者,名慎,汝南召陵人也。性纯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 《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攻曺,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卒于家。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议》。永元十有二年(100),始作《说文解字》,序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为萌生。黄帝之使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公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夫”,“夫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朙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天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诸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卋,改易诸体。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
  
  建光元年(121),书成。收单字九千三百五十有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有三,分于五百四十部。病中之时,遣子冲献书于帝。卒,葬郾城县姬石乡许庄村东。墓髙十有五尺,径四十有八尺。乡人曰:“日动一厘,夜长三尺。”谬也,岂有自拔之冢。《后汉书》赞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涂分流别,专门并兴。精疏殊会,通阂相征。千载不作,渊源谁澄。”至清,岁以仲月后丁之日,县令、学官到许夫子墓前致祭,行一跪三叩礼。康熙四十有六年(1707),郾城县知县温德裕立“孝廉许公之墓”碑。光绪年间(1875-1908),郾城知县王风森立“许夫子从祀文庙碑”。新中国成立后三十七年(1985年),许慎研究会第一次会议时,立“重修许慎墓碑记”。植柏百八十有二株,今存百五十有三株,三九之数也。目前,许慎祠堂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许慎路,漯河四高(原郾城一高,省立郾中)旁。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历史最长的象形文字。今天,人们发现,汉字输入计算机的方便程度,是世界任何一种文字所无法比拟的,当人们开始热衷于研究汉字时,首先会想到许慎。
  
  许慎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文学学家,他编撰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宽字典,它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比较系统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论,是中国语文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辩识声读的字典,也是1800年来唯一研究汉字的经典著作,是中国人民今天研究古文学和古汉语的必不可少的材料。如果没有这部书的流传,中国人民将不能认识秦、汉以来的篆书,更不要说到商代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与战国时的古文了。因此,它不但过去对汉字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现在和将来的汉字研究仍有巨大的意义。
  
  《说文解字》 - 图书介绍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本书所收文字包括篆文(即小篆)、(古文壁中书)、籀文(大篆)、或体、俗体。“文”指的是整体象形表意字,“字”指的是结体有表形表声的合体字,所以许慎以“说文解字”为书名,后代常常简称为《说文》。东汉许慎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写成。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字书的基础。
  
  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解说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该书在流传中﹐屡经窜乱﹐今本为宋徐铉所校定﹐与原书颇多出入﹐徐氏以篇帙繁重﹐将每篇分为上下二卷﹐共三十卷﹐收九千四百三十一字﹐重文一千二百七十九字﹐解说十二万二千六百九十九字。该书改变了周﹑秦至汉的字书的编纂方法﹐即将所收字编为四言﹑七言韵语的形式﹐首创了部首编排法﹐分为五百四十部。许氏又总结了以前的“六书”理论﹐开创了有系统地解释文字的方法﹐先解释字义﹐次剖析形体构造﹐再说明读音。剖析字形的方法﹐是以前字书所未有的。该书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都有重大的贡献。但说解中也杂有主观臆断和迷信成份﹐需要参照甲骨﹑金石﹑竹木简的文字研讨审定。《说文》这样一部巨著,是在经学斗争中产生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学术思想领域中最重要的一场论争。秦以前的典籍都是用六国时文字写的,汉代称六国 文字为“古文”,用古文书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秦始皇出于愚民政策的需要,把这些用古文字写成的《诗》 、《书》等典籍付之一炬。西汉初年,一些老年儒生凭记忆把五经口授给弟子,弟子用隶书记下来。隶书是汉代通行的文字,称“今文”,用今文书写的经书,称今文经。后来陆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经书。 这样在汉代经学家中就分成了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两派的区别不只是表现为所依据的经学版本和文字不同,更主要的表现为怎样使经学为封建统治服务上。今文经学家喜欢对经书作牵强附会的解释和宣扬迷信的谶纬之学;古文经学家则强调读懂经典,真正理解儒学精髓,为此侧重名物训诂,重视语言事实,比较简明质朴。许慎属于古文经学派,他编著《说文》是要以语言文字为武器,扩大古文经学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影响。
  
  《说文》早期传本不得而知,有记载最早刊刻者是唐代李阳冰,他在代宗大历年间 刊定《说文》,但其中掺杂李氏臆说颇多。该书现存的版本以徐铉校定的宋刊本为最早﹐ 《四部丛刊》初编及《续古逸丛刊》有影印本。其次是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 ﹐有宋刊残本及影宋钞本﹐《四部丛刊》初编二次印本中有影印本。 南唐徐铉、徐锴兄弟二人精研《说文》,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是第一种《说文》注本,成书于南唐末年,世称小徐本,徐锴对 李阳冰谬说多有匡正。徐铉于宋太宗雍熙年间奉旨校定《说文》,世称大徐本。另外, 今尚存有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一卷,仅188字。清人研治《说文》,多以大徐本为基础,同时参校小徐本。大小徐本今天均有中华书局影印本。
  
  《说文解字》 - 概念发展
  
  从历史上看
  
  1,文字起源很早。尽管出土的陶器上也有像很早的文字的东西 ,但它究竟属于什么时代 ,怎么去认识 ,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 ,今日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有系统的记录汉语的文字是甲骨文。从甲骨文发展到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六国古文 :秦早期的籀文、货币上的文字、陶器上的文字等等。到了秦始皇时代 ,简易了秦的籀文 ,成为小篆。再发展成隶书、草书、行书、真书 (即楷书、正书 )。
  
  从书写方式上看
  
  许慎纪念碑汉字的发展有形变和势变。形变即字形有了改变 ;势变即书写的笔画有了变化。形变如金文跟六国古文相差很远
  
  ,小篆跟金文相比又有了很大变化。篆书是圆笔居多 ,小篆已有点变化 ,隶书变化很大 ,把圆笔改成方笔。“大”、“日” ,字形由圆的变成方块。这种发展一方面由繁复趋于约易 ,简单化 ,如由大篆、籀文到小篆 ;另一方面又可看到由单体变为合体 ,加上不同偏旁则成为形声字。书写上由繁复趋于约易 ,字的繁衍上由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最早先有图画代表形象 ,作为文字把图画简化而成为象形字。还有指事 ,《说文》举“上”、“下”为例 ,因为无物可象 ,所以有指事。又有会意 ,会意一般是合体的 ,如“相” ,是由两个独体合成的会意。此法还是有时而穷的 ,遂向表音方向发展 因此有了形声。又有转注、假借 ,合前几种为六书。转注 ,《说文·叙》讲“建类一首 ,..考老是也”。前人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比较准确的是刘台拱的讲法 :“从一义生数字谓之转注 ,以一字摄数义谓之假借 ;随音立字 ,谓之转注 ,依音记字谓之假借。 ”戴震、段玉裁讲转注是互训
  
  ,非也 ,互训不是文字孳乳的方法。假借以不造字立字 ,同音假借 ,拿一个字代表两个不同的语词。转注是表音的
  
  ,假借更是表音的 ,因此说是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文字使用上 ,一字多形
  
  (或体 ,一个字的不同写法 )慢慢趋向固定。从历史上看 ,有古字今字之别。
  
  声韵的演变。首先应理解声、韵是一个系统 (system ) ,不是杂乱无章的。一种语言里声母、韵母各分多少类是有数的 ;声韵的结合是有规律的 ,是系统的。比如 :现代汉语普‘..一定跟 iy (或有 iy介音的韵 )相拼 ,不跟 AO相拼。声韵的演变就是在这一系统内部有些发展改变。演变或者由简而繁 ,比如古代的“端透定”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为“知彻澄”和“照穿床”。或者由繁而简 比如“蓝”是来母 而“监”是见母 ,古代有复辅音声母 通话语音
  
  kl2。为什么说古代有复辅音 ?这样的事例不是个别的。比如 :“恕”从如声。一个字也可以有两个读音 ,比如“率” shuài、lǜ,最早为两个辅音 ,在一定条件下 ,发展为有的保留了前面的辅音 (如“监” ),有的保留了后辅音 (如“蓝” )。除谐声外 ,从汉藏语同源词比较也可看出古有复辅音。人们不同意这种说法。闽、方音有不同。因政治、经济、时代有不同。
  
  从汉语语音的声韵系统发展来看
  
  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p eriod):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上古又可以分成前期 (proto-Chinese)、后期 (archaic Chinese)。时
  
  代前后亦有伸缩 致,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商代为上古前期 明、文化各方面交错的关系,方音由分歧而逐渐融合,趋于一不要笼统。,都应在历史上划分不同的阶段元、清是近代方音自古有之,而汉语是有一个最早的母语的,方言不过是其不同,周秦即为上古后期 ;若周秦以上为上古 ,现在为现代。研究任,则汉代也可说是上古的后期。魏晋南北朝为中古 ,唐、宋为近古分支而已。有些美国学者认为闽语跟早期汉语不是一回事
  
  ,有自己的原始闽语的母语。粤、吴、北方话都是由一种早期汉语演变来的。因为一种语言不能
  
  单从语音来比较 ,还要看它的语法、词汇。闽语也是音节语言 ,没有很多的形态 (p hono log2
  
  ical)变化 ,语法结构跟其他汉语方言基本一致 ,声调也可以对应。词汇上的证据就更多了 ,不过有些词汇北方话没有。这里面有不同民族往来时互相影响的问题 ,吸收一些别的民族语言的词汇。语言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有的快一些 ,有的慢一些。方言的发展是交错的 ,有的趋于一致。一致也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北方话一般无入声 ,但山西话还有入声 ,声调也不同 ,有的有五个、六个声调。
  
  总之 ,关于声韵演变要建立两个观念 :一个是古今时代的不同 ,一个是方音的不同。
  
  语义的发展
  
  文字的意义有本义 ,有变义。本义指从早期文字形体上所反映出来的取像及其所代表的词义。变义指使用文字在表意方面所起的发展变化。变化又是多方面的,转义、比喻义、借义都是对本义而言的变义。研究语义 ,不能孤立地看。第一 ,要看这个词在最早的文献里是怎么讲的 (the first appearance),有的不能单从字形来看。第二 ,要根
  
  据这个字 (词)处于一定的句子中的意思来定 ,不是仅仅单凭古老的字书 (训诂书 )来看的 ,训诂书讲的不一定是这个字的全面的意思 ,或是在某个句子中的意思。例如《尔雅·释诂》第一条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亻叔、落、权、舆 ,始也。 ”这些字是不是都当开始讲?其实开始只是核心 (kernel)的意思 ,事实上用处不一样 ,所指的方面也不一样 ,要把语词放到具体的句子中来看它是什么意思才行。就语言的总体来说 ,形音义三者是联系在一起的 ,要研究语言 ,就不能偏于一隅 ,要把事物的各方面联系起来观察分析 (古今 ,形音义 ),所谓“观其会通”、“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就是要联系起来观察分析。同时也要了解历史的发展 ,所谓“探本求源”、“明其原委” 。
  
  《说文解字》 - 主要内容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且对后代影响极大的一部字典,也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中文字典。本书成书于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原作现已失落。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者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许慎写完之後,献给汉安帝。全书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说文解字》书影(平津馆丛书本)
  
  《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後面列出。然後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全书以小篆为主体,分析字形结构,根据不同的偏旁,分立为514部,始于“一”部,终于“亥”部。凡字形偏旁或笔画接近的字都归于一部,举偏旁居一部之首。部与部排列的顺序大体以部首的笔画和形体结构是否相近为准则,笔画结构相近的就序列在一起。许书514部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故为15篇。每部文字的排列主要本着3个原则:
  
  ①文字在应用上的意思属于好的、善的列在前面属于贬义的、不好的列在后面;
  
  ②一部之内属于专名词的列在前面,属于普通事物名词的列在后面;
  
  ③一部之内的字,义类相近的序次在一起,以便寻检。每一篆文下先言义,后言形体结构,最后或说明读若某。
  
  小篆之外,如有籀文、古文异体,则列其下,名为“重文”。全书共收篆文9353字,重文1163字。古书中所使用的文字大体具备,其中既有先秦所有的字,也有汉代新产生的字,为后代考查汉字的发展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材料。许慎分析字形,根据相传的“六书说”。象形、指事由字形以见义。会意、形声则分别其组合成分。凡言“从某从某”或言“从某某”都是会意字;凡言“从某某声”的都是形声字。书中也有会意兼形声的。也有言“从某某省声”的。许慎做了这些分析,对国人理解篆书的结构大有帮助,下而考察隶书也可以知道其来龙去脉,不知篆书形体,就难以明其音义。《说文》中的训释,或因形以说义,或取书传中的古训,灿然具备,虽为字书,实际也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训诂书。后代的字书都援引《说文》训释,以为典要。
  
  《说文解字》 - 价值贡献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
  
  本书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国人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
  
  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文人整理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如《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根据《说文》的说解,可以肯定在夏代已有“车”这种交通工具。又如“姓”字从“女”和诸如“姜”、“姬”、“姚”等一系列从“女”旁的姓,可以窥测到古代母系社会的痕迹。由此可见,《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现在的中国人民博古通今。
  
  《说文》一书的突出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建立部首是许慎的重大创造之一。汉字是凭借形体来表示意义的,因此,对汉 字义符加以分析,把所有汉字都按所属义符加以归类,这是汉字学家的工作,这项工作, 由许慎最先完成了。《说文》一共分540部,除了个别部首还可以合并与调整外,从总 体上说都是合理的,都符合造字意图。许慎在安排540部的次序上煞费苦心,把形体相 近或相似的排在一起,这等于把540部又分成若干大类,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 义符,更正确地理解字义。 每部所属的字的排列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依据以类相从的原则。具体说来有三 种情况:其一,词义相近的字排在一起;其二,词义属于积极的排在前边,属于消极的 排在后边;其三,专有名词排在前边,普通名词排在后边。 许慎创造的540部首和一部之中各个字的排列方法,都是从文字学角度出发的,这 种排列方法更能体现部首与部首、字与字之间的意义联系,这与后世从检字法角度的分 部和按笔画多少分类迥然不同。
  
  2.训释本义。许慎之前的经学家为经典作注,都是随文而释,所注释的字(词) 义,基本上是这个字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意义和灵活意义。许慎在《说文》中紧紧 抓住字的本义,并且只讲本义(由于历史的局限,个别字的本义讲得不对),这无疑等 于抓住了词义的核心问题,因为一切引申义、比喻义等都是以本义为出发点的,掌握了 本义,就能够以简驭繁,可以推知引申意义,解决一系列有关词义的问题。 此外,许慎在训释本义时,常常增加描写和叙述的语言,使读者加深对本义的理解, 扩大读者的知识面,丰富本义的内涵和外延。
  
  3.对汉字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许慎在每个字下,首先训释词义,然后对字形构造 进行分析,如果是形声字,在分析字形时就指示了读音,如果是非形声字,则常常用读 若、读与某同等方式指示读音。汉字是属于表义系统文字,是由最初的图画文字演变而 来的,这样通过字形分析来确定、证实字义完全符合汉民族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而语 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文字不过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许慎深知“音义相依”、“义傅于 音”的原则,所以在《说文》中非常重视音义关系,常常以声音线索来说明字义的由来, 这为后世训诂学者提供了因声求义的原则。
  
   4.以六书分析汉字。在许慎之前,有仓颉依据六书造字的传说。现代文字学家认为,六书是对汉字造字规律的总结,而不是汉字产生之前的造字模式。在许慎之前,仅有六书的名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没有具体阐述,更没有用来大 量地分析汉字。许慎发展了六书理论,明确地为六书下定义,并把六书用于实践,逐一 分析《说文》所收录的9353个汉字,这在汉字发展史和研究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 来的重要意义,从而确立了汉字研究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
  
  《说文解字》 - 后世影响
  
  两千年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书,也是最有权威之书,它的作者许慎的名字与他的杰作成为后人阅读古籍,探讨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少的桥梁和钥匙。
  
  “说文”大家段玉裁 《说文》问世以后,很快就引起当时学者的重视,在注释经典时常常引证《说文》。 如:郑玄注三礼,应劭、晋灼注《汉书》,都曾援引《说文》以证字义。《到了南北朝时代,学者们对《说文》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认识。唐代科举考试规定要考《说文》。自唐代以后,一切字书、韵书及注释书中的字义训诂都依据《说文》。
  
  《说文》问世以后,研究者蜂起。清代是《说文》研究的高峰时期。清代研究《说文》的学者不下200人,其中称得上专家的有数十人之多。清代《说文》之学,可分为四类:其一,是校勘和考证工作,如严可均的《说文校议》 、钱坫的《说文解字斠诠》等;其二,对《说文》进行匡正,如孔广居的《说文疑疑》 、俞樾的《儿笘录》等;其三,对《说文》的全面研究,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王筠的《说文句读》 ;其四,订补前人或同时代学者关于 《说文》研究的著作,如严章福的《说文校议议》、王绍兰的《说文段注订补》等。其中第三种最为重要,这四人也并称“说文四大家”。近人丁福保持以往各家研究《说文》的专著和其他论及《说文》的著述以及甲骨文、金文的材料汇集为《说文解字诂林》 ,后又搜集遗逸编为《补遗》,是该书注释的总汇。
  
  《说文》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同时,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文献语言学,《说文》 就是文献语言学的莫基之作。《说文》 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字,大体不出 《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而《说文》本身则形成一个专门学科。《说文》完整而系统地 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籀文,是国人认识更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说文》的训 解更是国人今天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所以《说文》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 价值和应用价值。
卷一
说文解字 卷一
说文解字 卷一
说文解字 卷一
说文解字 卷一
说文解字 卷一
  序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
  
  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事,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也。
  
  其後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
  
  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漢興有草書。尉律:學僮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史。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太史並課。最者,以為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
  
  孝宣皇帝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時,徵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為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揚雄,采以作《訓纂篇》。凡《倉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書所載,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為應制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也。三曰篆書,即小篆。四曰左書,即秦隸書。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
  
  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又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雖叵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於世。諸生競逐說字,解經誼,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云:“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說律,至以字斷法:“苛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眾,皆不合孔氏古文,謬於《史籀》。俗儒鄙夫,翫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睹字例之條。怪舊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為秘妙,究洞聖人之微恉。又見《倉頡篇》中“幼子承詔”,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辭有神僊之術焉。”其迷誤不諭,豈不悖哉!
  
  《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今亡矣夫。”蓋非其不知而不問。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邪辭,使天下學者疑。
  
  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今敘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證,稽譔其說。將以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分別部居,不相雜廁也。萬物咸睹,靡不兼載。厥誼不昭,爰明以喻。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其於所不知,蓋闕如也。
卷二
说文解字 卷二
说文解字 卷二
  一部
  
  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从一。
  
  元:始也。从一从兀。
  
  天: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
  
  丕:大也。从一不聲。
  
  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聲。
  
  丄部
  
  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屬皆从丄。
  
  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从丄朿聲。
  
  旁:溥也。从二,闕;方聲。
  
  丅:底也。指事。
  
  示部
  
  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凡示之屬皆从示。
  
  祜:上諱。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
  
  禧:禮吉也。从示喜聲。
  
  禛:以眞受福也。从示眞聲。
  
  祿:福也。从示彔聲。
  
  禠:福也。从示虒聲。
  
  禎:祥也。从示貞聲。
  
  祥:福也。从示羊聲。一云善。
  
  祉:福也。从示止聲。
  
  福:祐也。从示畐聲。
  
  祐:助也。从示右聲。
  
  祺:吉也。从示其聲。
  
  祗:敬也。从示氐聲。
  
  禔:安福也。从示是聲。易曰:“禔旣平。”
  
  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从示、申。
  
  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从示氏聲。
  
  祕:神也。从示必聲。
  
  齋:戒,潔也。从示,齊省聲。
  
  禋:潔祀也。一曰精意以享為禋。从示垔聲。
  
  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祀:祭無已也。从示巳聲。
  
  祡:燒祡燓燎以祭天神。从示此聲。虞書曰:“至于岱宗,祡。”
  
  禷:以事類祭天神。从示類聲。
  
  祪:祔、祪,祖也。从示危聲。
  
  祔:後死者合食於先祖。从示付聲。
  
  祖:始廟也。从示且聲。
  
  𥛱:門內祭,先祖所以徬徨。从示彭聲。詩曰:“祝祭于𥛱。”
  
  祰:告祭也。从示从告聲。
  
  祏:宗廟主也。周禮有郊、宗、石室。一曰大夫以石為主。从示从石,石亦聲。
  
  䃾:以豚祠司命。从示比聲。漢律曰:“祠䃾司命。”
  
  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用圭璧及皮幣。
  
  礿:夏祭也。从示勺聲。
  
  禘:諦祭也。从示帝聲。周禮曰:“五歲一禘。”
  
  祫:大合祭先祖親疏遠近也。从示、合。周禮曰:“三歲一祫。”
  
  祼:灌祭也。从示果聲。
  
  䄟:數祭也。从示毳聲。讀若舂麥為䄟之䄟。
  
  祝:祭主贊詞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兌省。易曰:“兌為口為巫。”。
  
  𥛽:祝𥛽也。从示畱聲。
  
  祓:除惡祭也。从示犮聲。
  
  祈:求福也。从示斤聲。
  
  禱:告事求福也。从示壽聲。
  
  禜:設緜蕝為營,以禳風雨、雪霜、水旱、癘疫於日月星辰山川也。从示,榮省聲。一曰禜、衞,使灾不生。禮記曰:“雩,禜。祭水旱。”
  
  禳:磔禳祀,除癘殃也。古者燧人禜子所造。从示襄聲。
  
  襘:會福祭也。从示从會,會亦聲。周禮曰:“禬之祝號。”
  
  禪:祭天也。从示單聲。
  
  禦:祀也。从示御聲。
  
  䄆:祀也。从示𠯑聲。
  
  禖:祭也。从示某聲。
  
  𥚩:祭具也。从示胥聲。
  
  祳:社肉,盛以蜃,故謂之祳。天子所以親遺同姓。从示辰聲。春秋傳曰:“石尚來歸祳。”
  
  祴:宗廟奏祴樂。从示戒聲。
  
  禡:師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禡。从示馬聲。周禮曰:“禡於所征之地。”
  
  禂:禱牲馬祭也。从示周聲。詩曰:“旣禡旣禂。”
  
  社:地主也。从示、土。春秋傳曰:“共工之子句龍為社神。”周禮:“二十五家為社,各樹其土所宜之木。”
  
  禓:道上祭。从示昜聲。
  
  祲:精氣感祥。从示,㑴省聲。春秋傳曰:“見赤黑之𥛆。”
  
  禍:害也,神不福也。从示咼聲。
  
  祟:神禍也。从示从出。
  
  䄏:地反物為䄏也。从示芺聲。
  
  祘:明視以筭之。从二示。逸周書曰:“士分民之祘。均分以祘之也。”读若筭。
  
  禁:吉凶之忌也。从示林聲。
  
  禫:除服祭也。从示覃聲。
  
  禰:親廟也。从示爾聲。一本云古文𥜬也。
  
  祧:遷廟也。从示兆聲。
  
  祆:胡神也。从示天聲。
  
  祚:福也。从示乍聲。
  
  三部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數。凡三之屬皆从三。
  
  王部
  
  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凡王之屬皆从王。
  
  閏:餘分之月,五歲再閏,告朔之禮,天子居宗廟,閏月居門中。从王在門中。周禮曰:“閏月,王居門中,終月也。”
  
  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讀若鼻,今俗以始生子為鼻子。
  
  玉部
  
  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連。丨,其貫也。凡玉之屬皆从玉。
  
  璙:玉也。从玉尞聲。
  
  瓘:玉也。从玉雚聲。春秋傳曰:“瓘斚。”
  
  璥:玉也。从玉敬聲。
  
  琠:玉也。从玉典聲。
  
  𤫕:玉也。从玉夒聲。讀若柔。
  
  𤩯:玉也。从玉毄聲。讀若鬲。
  
  璠:璵璠。魯之寶玉。从玉番聲。孔子曰:“美哉璵璠。遠而望之,奐若也;近而視之,瑟若也。一則理勝,二則孚勝。”
  
  璵:璵璠也。从玉與聲。
  
  瑾:瑾瑜,美玉也。从玉堇聲。
  
  瑜:瑾瑜,美玉也。从玉俞聲。
  
  玒:玉也。从玉工聲。
  
  琜:𤦃瓄,玉也。从玉來聲。
  
  瓊:赤玉也。从玉夐聲。
  
  珦:玉也。从玉向聲。
  
  㻝:玉也。从玉剌聲。
  
  珣:醫無閭珣玗琪,周書所謂夷玉也。从玉旬聲。一曰器,讀若宣。
  
  璐:玉也。从玉路聲。
  
  瓒:三玉二石也。从玉贊聲。禮:“天子用全,純玉也;上公用駹,四玉一石;侯用瓚;伯用埒,玉石半相埒也。”
  
  瑛:玉光也。从玉英聲。
  
  璑:三采玉也。从玉無聲。
  
  珛:朽玉也。从玉有聲。讀若畜牧之畜。
  
  璿:美玉也。从玉睿聲。春秋傳曰:“璿弁玉纓。”
  
  球:玉聲也。从玉求聲。
  
  琳:美玉也。从玉林聲。
  
  璧:瑞玉圜也。从玉辟聲。
  
  瑗:大孔璧。人君上除陛以相引。从玉爰聲。爾雅曰:“好倍肉謂之瑗,肉倍好謂之璧。”
  
  環:璧也。肉好若一謂之環。从玉睘聲。
  
  璜:半璧也。从玉黃聲。
  
  琮:瑞玉。大八寸,似車釭。从玉宗聲。
  
  琥:發兵瑞玉,為虎文。从玉从虎,虎亦聲。春秋傳曰:“賜子家雙琥。”
  
  瓏:禱旱玉。龍文。从玉从龍,龍亦聲。
  
  琬:圭有琬者。从玉宛聲。
  
  璋:剡上為圭,半圭為璋。从玉章聲。禮:六幣:圭以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錦,琥以繡,璜以黼。
  
  琰:璧上起美色也。从玉炎聲。
  
  玠:大圭也。从玉介聲。周書曰:“稱奉介圭。”
  
  玚:圭。尺二寸,有瓚,以祠宗廟者也。从玉昜聲。
  
  瓛:桓圭。公所執。从玉獻聲。
  
  珽:大圭。長三尺,抒上,終葵首。从玉廷聲。
  
  瑁:諸侯執圭朝天子,天子執玉以冒之,似犂冠。周禮曰:“天子執瑁四寸。”从玉、冒,冒亦聲。
  
  璬:玉佩。从玉敫聲。
  
  珩:佩上玉也。所以節行止也。从玉行聲。
  
  玦:玉佩也。从玉夬聲。
  
  瑞:以玉為信也。从玉、耑。
  
  珥:瑱也。从玉、耳,耳亦聲。
  
  瑱:以玉充耳也。从玉眞聲。詩曰:“玉之瑱兮。”
  
  琫:佩刀上飾。天子以玉,諸矦以金。从玉奉聲。
  
  珌:佩刀下飾。天子以玉。从玉必聲。
  
  璏:劍鼻玉也。从玉彘聲。
  
  瑵:車蓋玉瑵。从玉蚤聲。
  
  瑑:圭璧上起兆瑑也。从玉,篆省聲。周禮曰:“瑑圭璧。”
  
  珇:琮玉之瑑。从玉且聲。
  
  𤪌:弁飾,往往冒玉也。从玉綦聲。
  
  璪:玉飾。如水藻之文。从玉喿聲。虞書曰:“璪火黺米。”
  
  瑬:垂玉也。冕飾。从玉流聲。
  
  璹:玉器也。从玉𠷎聲。讀若淑。
  
  瓃:玉器也。从玉畾聲。
  
  瑳:玉色鮮白。从玉差聲。
  
  玼:玉色鮮也。从玉此聲。詩曰:“新臺有玼。”
  
  璱:玉英華相帶如瑟弦。从玉瑟聲。詩曰:“瑟彼玉瓚。”
  
  瑮:玉英華羅列秩秩。从玉㮚聲。逸論語曰:“玉粲之璱兮。其𤩰猛也。”
  
  瑩:玉色。从玉,熒省聲。一曰石之次玉者。逸論語曰:“如玉之瑩。”
  
  璊:玉䞓色也。从玉㒼聲。禾之赤苗謂之虋,言璊,玉色如之。
  
  瑕:玉小赤也。从玉叚聲。
  
  琢:治玉也。从玉豖聲。
  
  琱:治玉也。一曰石似玉。从玉周聲。
  
  理:治玉也。从玉里聲。
  
  珍:寶也。从玉㐱聲。
  
  玩:弄也。从玉元聲。
  
  玲:玉聲。从玉令聲。
  
  瑲:玉聲也。从玉倉聲。詩曰:“鞗革有瑲。”
  
  玎:玉聲也。从玉丁聲。齊太公子伋謚曰玎公。
  
  琤:玉聲也。从玉爭聲。
  
  瑣:玉聲也。从玉𧴪聲。
  
  瑝:玉聲也。从玉皇聲。
  
  瑀:石之似玉者。从玉禹聲。
  
  玤:石之次玉者。以為系璧。从玉丰聲。讀若詩曰“瓜瓞菶菶”。一曰若𧊧蚌。
  
  玪:玪𤨙,石之次玉者。从玉今聲。
  
  𤨙:玪𤨙也。从玉勒聲。
  
  琚:瓊琚。从玉居聲。詩曰:“報之以瓊琚。”
  
  璓:石之次玉者。从玉莠聲。詩曰:“充耳璓瑩。”
  
  玖:石之次玉黑色者。从玉久聲。詩曰:“貽我佩玖。”讀若芑。或曰若人句脊之句。
  
  㺿:石之似玉者。从玉𦣞聲。讀若貽。
  
  珢:石之似玉者。从玉艮聲。
  
  𤤺:石之似玉者。从玉曳聲。
  
  璅:石之似玉者。从玉巢聲。
  
  璡:石之似玉者。从玉進聲。讀若津。
  
  㻸:石之似玉者。从玉朁聲。
  
  璁:石之似玉者。从玉悤聲。讀若蔥。
  
  𤩭:石之似玉者。从玉號聲。讀若鎬。
  
  𤪍:石之似玉者。从玉舝聲。讀若曷。
  
  𤧩:石之似玉者。从玉𥄗聲。
  
  𤫉:石之次玉者。从玉燮聲。
  
  玽:石之次玉者。从玉句聲。讀若苟。
  
  琂:石之似玉者。从玉言聲。
  
  璶:石之似玉者。从玉盡聲。
  
  琟:石之似玉者。从玉隹聲。讀若維。
  
  瑦:石之似玉者。从玉烏聲。
  
  瑂:石之似玉者。从玉眉聲。讀若眉。
  
  璒:石之似玉者。从玉登聲。
  
  㺨:石之似玉者。从玉厶聲。讀與私同。
  
  玗:石之似玉者。从玉于聲。
  
  𤣻:玉屬。从玉𠬸聲。讀若沒。
  
  瑎:黑石似玉者。从玉皆聲。讀若諧。
  
  碧:石之青美者。从玉、石,白聲。
  
  琨:石之美者。从玉昆聲。虞書曰:“楊州貢瑤琨。”
  
  珉:石之美者。从玉民聲。
  
  瑶:玉之美者。从玉䍃聲。詩曰:“報之以瓊瑤。”
  
  珠:蚌之陰精。从玉朱聲。春秋國語曰:“珠以禦火灾”是也。
  
  玓:玓瓅,明珠色。从玉勺聲。
  
  瓅:玓瓅。从玉樂聲。
  
  玭:珠也。从玉比聲。宋弘云:“淮水中出玭珠。”玭,珠之有聲。
  
  珕:蜃屬。从玉劦聲。禮:“佩刀,士珕琫而珧珌。”
  
  珧:蜃甲也。所以飾物也。从玉兆聲。禮云:“佩刀,天子玉琫而珧珌。”
  
  玫:火齊,玫瑰也。一曰石之美者。从玉文聲。
  
  瑰:玟瑰。从玉鬼聲。一曰圜好。
  
  璣:珠不圜也。从玉幾聲。
  
  琅:琅玕,似珠者。从玉良聲。
  
  玕:琅玕也。从玉干聲。禹貢:“雝州球琳琅玕。”
  
  珊:珊瑚,色赤,生於海,或生於山。从玉,刪省聲。
  
  瑚:珊瑚也。从玉胡聲。
  
  𤥗:石之有光,璧𤥗也。出西胡中。从玉戼聲。
  
  琀:送死口中玉也。从玉从含,含亦聲。
  
  𤪎:遺玉也。从玉𣣸聲。
  
  璗:金之美者。與玉同色。从玉湯聲。禮:“佩刀,諸矦璗琫而璆珌。”
  
  𩆜:𩆜巫。以玉事神。从玉霝聲。
  
  珈:婦人首飾。从玉加聲。詩曰:“副筓六珈。”
  
  璩:環屬。从玉豦聲。見山海經。
  
  琖:玉爵也。夏曰琖,殷曰斚,周曰爵。从玉戔聲。或从皿。
  
  琛:寶也。从玉,深省聲。
  
  璫:華飾也。从玉當聲。
  
  琲:珠五百枚也。从玉非聲。
  
  珂:玉也。从玉可聲。
  
  玘:玉也。从玉己聲。
  
  珝:玉也。从玉羽聲。
  
  璀:璀璨,玉光也。从玉崔聲。
  
  璨:玉光也。从玉粲聲。
  
  琡:玉也。从玉叔聲。
  
  瑄:璧六寸也。从玉宣聲。
  
  珙:玉也。从玉共聲。
  
  玨部
  
  玨:二玉相合為一𤤴。凡𤤴之屬皆从𤤴。
  
  班:分瑞玉。从𤤴从刀。
  
  𨌥:車笭閒皮篋。古者使奉玉以藏之。从車、𤤴。讀與服同。
  
  气部
  
  气:雲气也。象形。凡气之屬皆从气。
  
  氛:祥气也。从气分聲。
  
  士部
  
  士:事也。數始於一,終於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凡士之屬皆从士。
  
  壻:夫也。从士胥聲。詩曰:“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者,夫也。讀與細同。
  
  壯:大也。从士爿聲。
  
  壿:舞也。从士尊聲。詩曰:“墫墫舞我。”
  
  丨部
  
  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引而下行讀若𨓆。凡丨之屬皆从丨。
  
  中:內也。从口。丨,上下通。
  
  𣃘:旌旗杠皃。从丨从㫃,㫃亦聲。
  
  屮部
  
  屮: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為艸字。讀若徹。凡屮之屬皆从屮。尹彤說。
  
  屯:難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難。从屮貫一。一,地也。尾曲。易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
  
  每:艸盛上出也。从屮母聲。
  
  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从屮从毒。
  
  㞣:艸初生,其香分布。从屮从分,分亦聲。
  
  𡴆:菌𡴆,地蕈。叢生田中。从屮六聲。
  
  熏:火煙上出也。从屮从黑。屮黑,熏黑也。
  
  艸部
  
  艸:百芔也。从二屮。凡艸之屬皆从艸。
  
  莊:上諱。
  
  蓏:在木曰果,在地曰蓏。从艸从㼌。
  
  芝:神艸也。从艸从之。
  
  萐:萐莆,瑞艸也。堯時生於庖廚,扇暑而涼。从艸疌聲。
  
  莆:萐莆也。从艸甫聲。
  
  虋:赤苗,嘉穀也。从艸釁聲。
  
  荅:小尗也。从艸合聲。
  
  萁:豆莖也。从艸其聲。
  
  𧆑:尗之少也。从艸靃聲。
  
  莥:鹿藿之實名也。从艸狃聲。
  
  蓈:禾粟之𥝩,生而不成者,謂之蕫蓈。从艸郎聲。
  
  莠:禾粟下生莠。从艸秀聲。讀若酉。
  
  萉:枲實也。从艸肥聲。
  
  芓:麻母也。从艸子聲。一曰芓卽枲也。
  
  䔬:芓也。从艸異聲。
  
  蘇:桂荏也。从艸穌聲。
  
  荏:桂荏,蘇。从艸任聲。
  
  䒨:菜也。从艸矢聲。
  
  䔇:菜之美者。雲夢之䔇。从艸豈聲。
  
  葵:菜也。从艸癸聲。
  
  䕬:禦溼之菜也。从艸彊聲。
  
  蓼:辛菜,薔虞也。从艸翏聲。
  
  䕬:菜也。从艸祖聲。
  
  𦼫:菜也。似蘇者。从艸豦聲。
  
  薇:菜也。似藿。从艸微聲。
  
  蓶:菜也。从艸唯聲。
  
  菦:菜,類蒿。从艸近聲。周禮有“菦菹”。
  
  䖆:菜也。从艸釀聲。
  
  苋:莧菜也。从艸見聲。
  
  芋: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芌也。从艸亏聲。
  
  莒:齊謂芌為莒。从艸呂聲。
  
  蘧:蘧麥也。从艸遽聲。
  
  菊:大菊,蘧麥。从艸匊聲。
  
  葷:臭菜也。从艸軍聲。
  
  蘘:蘘荷也。一名葍蒩。从艸襄聲。
  
  菁:韭華也。从艸青聲。
  
  蘆:蘆菔也。一曰薺根。从艸盧聲。
  
  菔:蘆菔。似蕪菁,實如小尗者。从艸服聲。
  
  苹:蓱也。無根,浮水而生者。从艸平聲。
  
  茞:艸也。从艸臣聲。
  
  薲:大蓱也。从艸賓聲。
  
  藍:染青艸也。从艸監聲。
  
  藼:令人忘憂艸也。从艸憲聲。詩曰:“安得藼艸?”
  
  𦵡:𦵡藭,香艸也。从艸宮聲。
  
  藭:藭也。从艸窮聲。
  
  蘭:香艸也。从艸闌聲。
  
  葌:艸,出吳林山。从艸姦聲。
  
  葰:䕬屬。可以香口。从艸俊聲。
  
  芄:芄蘭,莞也。从艸丸聲。詩曰:“芄蘭之枝。”
  
  虈:楚謂之蘺,晉謂之虈,齊謂之茝。从艸嚻聲。
  
  蘺:江蘺,蘼蕪。从艸離聲。
  
  茝:虈也。从艸𦣞聲。
  
  蘪:蘪蕪也。从艸麋聲。
  
  薰:香艸也。从艸熏聲。
  
  𦺇:水萹茿。从艸从水,毒聲。讀若督。
  
  萹:萹茿也。从艸扁聲。
  
  茿:萹茿也。从艸,筑省聲。
  
  𦼰:芞輿也。从艸楬聲。
  
  芞:芞輿也。从艸气聲。
  
  苺:馬苺也。从艸母聲。
  
  茖:艸也。从艸各聲。
  
  苷:甘艸也。从艸从甘。
  
  芧:艸也。从艸予聲。可以為繩。
  
  藎:艸也。从艸盡聲。
  
  蒁:艸也。从艸述聲。
  
  荵:荵冬艸。从艸忍聲。
  
  萇:萇楚,跳弋。一名羊桃。从艸長聲。
  
  薊:芺也。从艸魝聲。
  
  荲:艸也。从艸里聲。讀若釐。
  
  藋:釐艸也。一曰拜商藋。从艸翟聲。
  
  芨:堇艸也。从艸及聲。讀若急。
  
  葥:山苺也。从艸歬聲。
  
  𦺒:毒艸也。从艸婺聲。
  
  蓩:卷耳也。从艸務聲。
  
  蓡:人薓,藥艸,出上黨。从艸𣹰聲。
  
  䖂:鳧葵也。从艸攣聲。
  
  䓞:艸也。可以染留黃。从艸戾聲。
  
  荍:蚍𧉈也。从艸收聲。
  
  𦳈:蒿也。从艸毗聲。
  
  萭:艸也。从艸禹聲。
  
  荑:艸也。从艸夷聲。
  
  薛:艸也。从艸辥聲。
  
  苦:大苦,苓也。从艸古聲。
  
  菩:艸也。从艸咅聲。
  
  𦺳:薏苢。从艸𠶷聲。一曰𦺳英。
  
  芧:菅也。从艸矛聲。
  
  菅:茅也。从艸官聲。
  
  蘄:艸也。从艸纥聲。江夏有蘄春亭。
  
  莞:艸也。可以作席。从艸完聲。
  
  藺:莞屬。从艸閵聲。
  
  蒢:黃蒢,職也。从艸除聲。
  
  蒲:水艸也。可以作席。从艸浦聲。
  
  蒻:蒲子。可以為平席。从艸弱聲。
  
  𦸂:蒲蒻之類也。从艸深聲。
  
  蓷:萑也。从艸推聲。詩曰:“中谷有蓷。”
  
  萑:艸多皃。从艸隹聲。
  
  茥:缺盆也。从艸圭聲。
  
  莙:井藻也。从艸君聲。讀若威。
  
  𦺊:夫蘺也。从艸睆聲。
  
  蒚:夫蘺上也。从艸鬲聲。
  
  苢:芣苢。一名馬舄。其實如李,令人宜子。从艸㠯聲。周書所說。
  
  蕁:䒞藩也。从艸尋聲。
  
  𦿓:艸也。从艸毄聲。
  
  蓲:艸也。从艸區聲。
  
  䓢:艸也。从艸固聲。
  
  𦾮:艸也。从艸榦聲。
  
  藷:藷蔗也。从艸諸聲。
  
  蔗:藷蔗也。从艸庶聲。
  
  𧃱:牂𧃱,可以作縻綆。从艸𤕦聲。
  
  𧀩:艸也。从艸賜聲。
  
  𦬕:艸也。从艸中聲。 
  
  萯:王萯也。从艸負聲。
  
  芺:艸也。味苦,江南食以下气。从艸夭聲。
  
  𦱁:艸也。从艸弦聲。
  
  𧅲:艸也。从艸𡈹聲。𡈹,籀文囿。
  
  莩:艸也。从艸孚聲。
  
  蔩:兎苽也。从艸寅聲。
  
  荓:馬帚也。从艸并聲。
  
  蕕:水邊艸也。从艸猶聲。
  
  荌:艸也。从艸安聲。
  
  藄:綦月爾也。从艸綦聲。
  
  莃:兎葵也。从艸,稀省聲。
  
  𦿏:灌渝。从艸夢聲。讀若萌。
  
  蕧:盜庚也。从艸復聲。
  
  苓:卷耳也。从艸令聲。
  
  𧆐:艸也。从艸𥫔聲。一曰薏苢。
  
  藑:茅,葍也。一名蕣。从艸夐聲。
  
  䔰:葍也。从艸富聲。
  
  葍:䔰也。从艸畐聲。
  
  蓨:苗也。从艸脩聲。
  
  苖:蓨也。从艸由聲。
  
  薁:嬰薁也。从艸奥聲。 
  
  葴:馬藍也。从艸咸聲。
  
  𧀦:艸也。可以束。从艸魯聲。
  
  𦳋:艸也。从艸㕟聲。
  
  蔞:艸也。可以亨魚。从艸婁聲。
  
  藟:艸也。从艸畾聲。詩曰:“莫莫葛藟。”一曰秬鬯也。
  
  蒬:棘蒬也。从艸冤聲。
  
  茈:茈艸也。从艸此聲。
  
  𧂀:茈艸也。从艸䫉聲。
  
  萴:烏喙也。从艸則聲。
  
  蒐:茅蒐,茹藘。人血所生,可以染絳。从艸从鬼。
  
  茜:茅蒐也。从艸西聲。
  
  蕼:赤𧀳也。从艸、𨽸。
  
  薜:牡贊也。从艸辟聲。
  
  莣:杜榮也。从艸忘聲。
  
  苞:艸也。南陽以為麤履。从艸包聲。
  
  艾:冰臺也。从艸乂聲。
  
  蔁:艸也。从艸章聲。
  
  芹:楚葵也。从艸斤聲。
  
  薽:豕首也。从艸甄聲。
  
  蔦:寄生也。从艸鳥聲。詩曰:“蔦與女蘿。”
  
  芸:艸也。似目宿。从艸云聲。淮南子說:“芸艸可以死復生。”
  
  䔴:艸也。从艸𠭥聲。
  
  葎:艸也。从艸律聲。
  
  茦:莿也。从艸朿聲。
  
  䒷:䒷婁,果蓏也。从艸𠯑聲。
  
  葑:須從也。从艸封聲。
  
  薺:蒺棃也。从艸齊聲。詩曰:“牆有薺。”
  
  莿:茦也。从艸刺聲。
  
  蕫:鼎蕫也。从艸童聲。杜林曰:藕根。
  
  蘻:狗毒也。从艸繫聲。
  
  𦺋:艸也。从艸嫂聲。
  
  芐:地黃也。从艸下聲。禮記“鈃毛:牛、藿;羊、芐;豕、薇。”是。
  
  薟:白薟也。从艸僉聲。
  
  菳:黃菳也。从艸金聲。
  
  芩:艸也。从艸今聲。詩曰:“食野之芩。”
  
  藨:鹿藿也。从艸麃聲。讀若剽。一曰𦳋屬。
  
  𧅖:綬也。从艸鶪聲。詩曰“邛有旨𧅖”是。
  
  蔆:芰也。从艸淩聲。楚謂之芰,秦謂之薢茩。
  
  芰:蔆也。从艸支聲。
  
  薢:薢茩也。从艸解聲。
  
  茩:薢茩也。从艸后聲。
  
  芡:雞頭也。从艸欠聲。
  
  䕮:日精也。以秋華。从艸,𥶶省聲。
  
  蘥:爵麥也。从艸龠聲。
  
  藗:牡茅也。从艸遬聲。遬,籀文速。
  
  𦮺:茅秀也。从艸私聲。
  
  蒹:雚之未秀者。从艸兼聲。
  
  薍:𦵹也。从艸亂聲。八月薍為葦也。
  
  菼:雚之初生。一曰薍。一曰鵻。从艸剡聲。
  
  薕:蒹也。从艸廉聲。
  
  薠:青薠,似莎者。从艸煩聲。
  
  䒢:昌蒲也。从艸卬聲。益州云。
  
  䓉:䒢䓉也。从艸邪聲。
  
  芀:葦華也。从艸刀聲。
  
  茢:芀也。从艸𠛱聲。
  
  䓿:䓿𧂄也。从艸圅聲。
  
  𧂄:䓿𧂄。芙蓉華未發為䓿𧂄,已發為芙蓉。从艸閻聲。
  
  蓮:芙蕖之實也。从艸連聲。
  
  茄:芙蕖莖。从艸加聲。
  
  荷:芙蕖葉。从艸何聲。
  
  蔤:芙蕖本。从艸密聲。
  
  蕅:芙蕖根。从艸、水,禺聲。
  
  蘢:天蘥也。从艸龍聲。
  
  蓍:蒿屬。生十歲,百莖。易以為𢿙。天子蓍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从艸耆聲。
  
  菣:香蒿也。从艸臤聲。
  
  莪:蘿莪,蒿屬。从艸我聲。
  
  蘿:莪也。从艸羅聲。
  
  菻:蒿屬。从艸林聲。
  
  蔚:牡蒿也。从艸𤈫聲。
  
  蕭:艾蒿也。从艸肅聲。
  
  萩:蕭也。从艸秋聲。
  
  芍:鳧茈也。从艸勺聲。
  
  𦺍:王彗也。从艸𣾅聲。
  
  蔿:艸也。从艸為聲。
  
  䒞:艸也。从艸冘聲。
  
  蘜:治牆也。从艸鞠聲。
  
  蘠:蘠靡,虋冬也。从艸牆聲。
  
  芪:芪母也。从艸氏聲。
  
  菀:茈菀,出漢中房陵。从艸宛聲。
  
  莔:貝母也。从艸,明省聲。
  
  𦬸:山薊也。从艸术聲。
  
  蓂:析蓂,大薺也。从艸冥聲。
  
  菋:荎藸也。从艸味聲。
  
  荎:荎藸,艸也。从艸至聲。
  
  藸:荎藸也。从艸豬聲。
  
  葛:絺綌艸也。从艸曷聲。
  
  蔓:葛屬。从艸曼聲。
  
  䔌:葛屬。白華。从艸皐聲。
  
  莕:菨餘也。从艸杏聲。
  
  菨:菨餘也。从艸妾聲。
  
  𧃣:艸也。从艸𥊽聲。
  
  芫:魚毒也。从艸元聲。
  
  蘦:大苦也。从艸霝聲。
  
  蕛:蕛苵也。从艸稊聲。
  
  苵:蕛苵也。从艸失聲。
  
  艼:艼熒,朐也。从艸丁聲。
  
  蔣:苽蔣也。从艸將聲。
  
  苽:雕苽。一名蔣。从艸瓜聲。
  
  𦱀:艸也。从艸育聲。
  
  藣:艸也。从艸罷聲。
  
  䕼:艸也。从艸難聲。
  
  莨:艸也。从艸良聲。
  
  葽:艸也。从艸要聲。詩曰:“四月秀葽。”劉向說:此味苦,苦葽也。
  
  薖:艸也。从艸過聲。
  
  菌:地蕈也。从艸囷聲。
  
  蕈:桑䓴。从艸覃聲。
  
  䓴:木耳也。从艸耎聲。一曰萮茈。
  
  葚:桑實也。从艸甚聲。
  
  蒟:果也。从艸竘聲。
  
  芘:艸也。一曰芘茮木。从艸比聲。
  
  蕣:木堇,朝華暮落者。从艸䑞聲。詩曰:“顔如蕣華。”
  
  萸:茱萸也。从艸臾聲。
  
  茱:茱萸,茮屬。从艸朱聲。
  
  茮:茮莍。从艸尗聲。
  
  莍:茮樧實裏如表者。从艸求聲。
  
  荆:楚木也。从艸刑聲。
  
  菭:水衣。从艸治聲。
  
  芽:萌芽也。从艸牙聲。
  
  萌:艸芽也。从艸明聲。
  
  茁:艸初生出地皃。从艸出聲。詩曰:“彼茁者葭。”
  
  莖:枝柱也。从艸巠聲。 
  
  莛:莖也。从艸廷聲。
  
  葉:艸木之葉也。从艸枼聲。
  
  𦺶:艸之小者。从艸㓹聲。㓹,古文銳字。讀若芮。
  
  芣:華盛。从艸不聲。一曰芣苢。
  
  葩:華也。从艸皅聲。
  
  芛:艸之葟榮也。从艸尹聲。
  
  蘳:黃華。从艸黊聲。讀若壞。
  
  蔈:苕之黃華也。从艸𤐫聲。一曰末也。
  
  英:艸榮而不實者。一曰黃英。从艸央聲。
  
  薾:華盛。从艸爾聲。詩曰:“彼薾惟何?”
  
  萋:艸盛。从艸妻聲。詩曰:“菶菶萋萋。”
  
  菶:艸盛。从艸奉聲。
  
  薿:茂也。从艸疑聲。詩曰:“黍稷薿薿。”
  
  蕤:艸木華垂皃。从艸甤聲。
  
  葼:青齊沇冀謂木細枝曰葼。从艸㚇聲。
  
  䔟:艸萎䔟。从艸移聲。
  
  蒝:艸木形。从艸原聲。
  
  荚:艸實。从艸夾聲。
  
  𦬆:艸耑。从艸亾聲。
  
  䔺:藍蓼秀。从艸,隨省聲。
  
  蔕:瓜當也。从艸帶聲。
  
  荄:艸根也。从艸亥聲。
  
  荺:茇也。茅根也。从艸均聲。
  
  茇:艸根也。从艸犮聲。春艸根枯,引之而發土為撥,故謂之茇。一曰艸之白華為茇。
  
  芃:艸盛也。从艸凡聲。詩曰:“芃芃黍苗。”
  
  𦺉:華葉布。从艸傅聲。讀若傅。
  
  蓻:艸木不生也。一曰茅芽。从艸執聲。
  
  䓄:艸多皃。从艸㹞聲。江夏平春有䓄亭。
  
  茂:艸豐盛。从艸戊聲。
  
  𧀄:艸茂也。从艸畼聲。
  
  蔭:艸陰地。从艸陰聲。
  
  䔏:艸皃。从艸造聲。
  
  茲:艸木多益。从艸,兹省聲。
  
  𦵦:艸旱盡也。从艸俶聲。詩曰:“𦵦𦵦山川。”
  
  藃:艸皃。从艸歊聲。周禮曰:“轂𡚁不藃。”
  
  蔇:艸多皃。从艸旣聲。
  
  薋:艸多皃。从艸資聲。
  
  蓁:艸盛皃。从艸秦聲。
  
  莦:惡艸皃。从艸肖聲。
  
  芮:芮芮,艸生皃。从艸內聲。讀若汭。
  
  茬:艸皃。从艸在聲。濟北有茬平縣。
  
  薈:艸多皃。从艸會聲。詩曰:“薈兮蔚兮。”
  
  䓮:細草叢生也。从艸敄聲。
  
  芼:艸覆蔓。从艸毛聲。詩曰:“左右芼之。”
  
  蒼:艸色也。从艸倉聲。
  
  葻:艸得風皃。从艸、風。讀若婪。
  
  萃:艸皃。从艸卒聲。讀若瘁。
  
  蒔:更別種。从艸時聲。
  
  苗:艸生於田者。从艸从田。
  
  苛:小艸也。从艸可聲。
  
  蕪:薉也。从艸無聲。
  
  薉:蕪也。从艸歲聲。
  
  荒:蕪也。从艸㠩聲。一曰艸淹地也。
  
  𦺝:艸亂也。从艸寍聲。杜林說:艸𦱊𦺝皃。
  
  𦱊:𦱊𦺝皃。从艸爭聲。
  
  落:凡艸曰零,木曰落。从艸洛聲。
  
  蔽:蔽蔽,小艸也。从艸敝聲。
  
  蘀:艸木凡皮葉落陊地為蘀。从艸擇聲。詩曰:“十月隕蘀。”
  
  蕰:積也。从艸温聲。春秋傳曰:“蕰利生孽。”
  
  蔫:菸也。从艸焉聲。
  
  菸:鬱也。从艸於聲。一曰𣨙也。
  
  𦾵:艸旋皃也。从艸榮聲。詩曰:“葛纍𦾵之。”
  
  蔡:艸也。从艸祭聲。
  
  茷:艸葉多。从艸伐聲。春秋傳曰:“晉糴茷。”
  
  菜:艸之可食者。从艸采聲。
  
  荋:艸多葉皃。从艸而聲。沛城父有楊荋亭。
  
  䒦:艸浮水中皃。从艸乏聲。
  
  薄:林薄也。一曰蠶薄。从艸溥聲。
  
  苑:所以養禽獸也。从艸夗聲。
  
  藪:大澤也。从艸𢿙聲。九州之藪:楊州具區,荆州雲夢,豫州甫田,青州孟諸,沇州大野,雝州弦圃,幽州奚養,冀州楊紆,并州昭餘祁是也。
  
  菑:不耕田也。从艸、甾。易曰:“不菑畬。”
  
  𧄎:艸盛皃。从艸繇聲。夏書曰:“厥艸惟𧄎。”
  
  薙:除艸也。明堂月令曰:“季夏燒薙。”从艸雉聲。
  
  䒹:耕多艸。从艸、耒,耒亦聲。
  
  𦳙:艸大也。从艸致聲。
  
  蔪:艸相蔪苞也。从艸斬聲。書曰:“艸木蔪苞。”
  
  茀:道多艸,不可行。从艸弗聲。
  
  苾:馨香也。从艸必聲。
  
  蔎:香艸也。从艸設聲。
  
  芳:香艸也。从艸方聲。
  
  蕡:雜香艸。从艸賁聲。
  
  藥:治病艸。从艸樂聲。
  
  䕻:艸木相附䕻土而生。从艸麗聲。易曰:“百榖艸木䕻於地。”
  
  蓆:廣多也。从艸席聲。
  
  芟:刈艸也。从艸从殳。
  
  荐:薦蓆也。从艸存聲。
  
  藉:祭藉也。一曰艸不編,狼藉。从艸耤聲。
  
  蒩:茅藉也。从艸租聲。禮曰:“封諸侯以土,蒩以白茅。”
  
  蕝:朝會束茅表位曰蕝。从艸絕聲。春秋國語曰:“致茅蕝,表坐。”
  
  茨:以茅葦蓋屋。从艸次聲。
  
  葺:茨也。从艸咠聲。
  
  葢:苫也。从艸盇聲。
  
  苫:蓋也。从艸占聲。
  
  䔽:蓋也。从艸渴聲。
  
  䓛:刷也。从艸屈聲。
  
  藩:屏也。从艸潘聲。
  
  菹:酢菜也。从艸沮聲。
  
  荃:芥脃也。从艸全聲。
  
  䔯:韭鬱也。从艸酤聲。
  
  蘫:瓜菹也。从艸監聲。
  
  䓜:菹也。从艸泜聲。
  
  䕩:乾梅之屬。从艸橑聲。周禮曰:“饋食之籩,其實乾䕩。”後漢長沙王始煑艸為䕩。
  
  𧆈:煎茱萸。从艸𩕺聲。漢津:會稽獻𧆈一斗。
  
  䔂:羹菜也。从艸宰聲。
  
  若:擇菜也。从艸、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艸。
  
  蓴:蒲叢也。从艸專聲。
  
  𦭮:以艸補缺。从艸㐁聲。讀若陸。或以為綴。一曰約空也。
  
  䔿:叢艸也。从艸尊聲。
  
  莜:艸田器。从艸,條省聲。論語曰:“以杖荷莜。”今作蓧。
  
  萆:雨衣。一曰衰衣。从艸卑聲。一曰萆藨,似烏韭。
  
  𦳚:艸也。从艸是聲。
  
  苴:履中艸。从艸且聲。
  
  𧆓:艸履也。从艸麤聲。
  
  蕢:艸器也。从艸䝿聲。
  
  𦯈:覆也。从艸,㑴省聲。
  
  茵:車重席。从艸因聲。
  
  芻: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
  
  茭:乾芻。从艸交聲。一曰牛蘄艸。
  
  荹:亂艸。从艸步聲。
  
  茹:飤馬也。从艸如聲。
  
  莝:斬芻。从艸坐聲。
  
  萎:食牛也。从艸委聲。
  
  蓛:以榖萎馬,置莝中。从艸敇聲。
  
  䒼:蠶薄也。从艸曲聲。
  
  蔟:行蠶蓐。从艸族聲。
  
  苣:束葦燒。从艸巨聲。
  
  蕘:薪也。从艸堯聲。
  
  薪:蕘也。从艸新聲。
  
  蒸:折麻中榦也。从艸烝聲。
  
  蕉:生枲也。从艸焦聲。
  
  𦳊:糞也。从艸,胃省。
  
  薶:瘞也。从艸貍聲。
  
  葠:喪藉也。从艸㑴聲。
  
  㪿:斷也。从斤斷艸。譚長說。
  
  卉:艸之緫名也。从艸、屮。
  
  艽:逺荒也。从艸九聲。詩曰:“至于艽野。”
  
  蒜:葷菜。从艸祘聲。
  
  芥:菜也。从艸介聲。
  
  蔥:菜也。从艸悤聲。
  
  蒮:艸也。从艸隺聲。詩曰:“食鬱及蒮。”
  
  蕇:亭歴也。从艸單聲。
  
  苟:艸也。从艸句聲。
  
  蕨:鼈也。从艸厥聲。
  
  莎:鎬侯也。从艸沙聲。
  
  蓱:苹也。从艸洴聲。
  
  蓳:艸也。根如薺,葉如細桺,蒸食之甘。从艸堇聲。
  
  菲:芴也。从艸非聲。
  
  芴:菲也。从艸勿聲。
  
  𧅻:艸也。从艸𪅀聲。
  
  𦼉:薍也。从艸萑聲。
  
  葦:大葭也。从艸韋聲。
  
  葭:葦之未秀者。从艸叚聲。
  
  萊:蔓華也。从艸來聲。
  
  荔:艸也。似蒲而小,根可作㕞。从艸劦聲。
  
  蒙:王女也。从艸冡聲。
  
  薻:水艸也。从艸从水,巢聲。詩曰:“于以采薻?”
  
  菉:王芻也。从艸录聲。詩曰:“菉竹猗猗。”
  
  蓸:艸也。从艸曹聲。
  
  𦵵:艸也。从艸𠧴聲。
  
  菬:艸也。从艸沼聲。
  
  䓊:艸也。从艸吾聲。楚詞有䓊蕭艸。
  
  范:艸也。从艸氾聲。
  
  艿:艸也。从艸乃聲。
  
  䒸:艸也。从艸血聲。
  
  萄:艸也。从艸匋聲。
  
  芑:白苗嘉榖。从艸己聲。
  
  藚:水舄也。从艸賣聲。詩曰:“言采其藚。”
  
  苳:艸也。从艸冬聲。
  
  薔:薔虞,蓼。从艸嗇聲。
  
  苕:艸也。从艸召聲。
  
  𦼪:艸也。从艸楙聲。
  
  萺:艸也。从艸冒聲。
  
  𦯆:鳧葵也。从艸戼聲。詩曰:“言采其𦯆。”
  
  荼:苦荼也。从艸余聲。
  
  𦾴:白蒿也。从艸繁聲。
  
  蒿:菣也。从艸高聲。
  
  蓬:蒿也。从艸逢聲。
  
  藜:艸也。从艸黎聲。
  
  蘬:薺實也。从艸歸聲。
  
  葆:艸盛皃。从艸𠈃聲。
  
  蕃:艸茂也。从艸番聲。
  
  茸:艸茸茸皃。从艸,聦省聲。
  
  葏:艸皃。从艸津聲。
  
  䕺:艸叢生皃。从艸叢聲。
  
  草:草斗,櫟實也。一曰象斗子。从艸早聲。
  
  菆:麻蒸也。从艸取聲。一曰蓐也。 
  
  蓄:積也。从艸畜聲。
  
  萅:推也。从艸从日,艸春時生也;屯聲。
  
  𦱄:艸多皃。从艸狐聲。江夏平春有𦱄亭。
  
  菿:艸木倒。从艸到聲。
  
  芙:芙蓉也。从艸夫聲。
  
  蓉:芙蓉也。从艸容聲。
  
  薳:艸也。左氏傳:“楚大夫薳子馮。”从艸逺聲。
  
  荀:艸也。从艸旬聲。
  
  莋:越嶲縣名,見史記。从艸作聲。
  
  蓀:香艸也。从艸孫聲。
  
  蔬:菜也。从艸疏聲。
  
  芊:艸盛也。从艸千聲。
  
  茗:荼芽也。从艸名聲。
  
  薌:榖气也。从艸鄉聲。
  
  藏:匿也。
  
  蕆:左氏傳:“以蕆陳事。”杜預注云:蕆,敕也。从艸未详。
  
  蘸:以物没水也。此蓋俗語。从艸未详。
  
  𦳝部
  
  𦳝 - 𦳝:艸。枝枝相値,葉葉相當。从艸昜聲。
  
  蓐部
  
  蓐:陳艸復生也。从艸辱聲。一曰蔟也。凡蓐之屬皆从蓐。
  
  薅:拔去田艸也。从蓐,好省聲。
  
  茻部
  
  茻:眾艸也。从四屮。凡茻之屬皆从茻。讀與冈同。
  
  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
  
  莽:南昌謂犬善逐菟艸中為莽。从犬从茻,茻亦聲。
  
  葬:藏也。从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薦之。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首页>> 文化生活>> 汉语>> 许慎 Xu Shen   中国 China   东汉   (58年1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