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在线>> 军事类>> 魏征 Wei Zheng   中国 China   唐初   (580年643年), 虞世南 Yu Shina   中国 China     (558年638年)
群书治要三略
  正确的称法应该是《群书治要•黄石公三略》。《群书治要》是唐魏征、虞世南、褚遂良、萧德言等奉敕编撰的一部丛书,而黄石公三略则是这部丛书中收的一部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是宋代颁定的“武经”之一。该书旧题黄石公着。黄石公即圯上授张良兵书的老人,事见《史记•留侯世家》。
  
  《黄石公三略》原名《黄石公记》,最早见于《后汉书•臧宫传》,三国时期开始称《三略》,魏李康《运命论》有“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北齐魏收《魏书》中有刘晒注《黄石公三略》。书目着录则始于《隋书•经籍志》,之后,历代书目均有着录。上面括号中的注释是刘晒作的。
  
  《黄石公三略》共分上、中、下三略。《上略》多引《军谶》语,主要通过对“设礼赏,别奸雄,着成败”的分析,论述以“柔弱胜刚强”为指导、以收揽人心为中心,以“任贤擒敌”为宗旨的治国统军的战略思想及其实现的方法。《中略》多引《军势》语,主要通过“差德行,审权变”,论述君主驭将统众的谋略。《下略》主要内容是“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
  
  《黄石公三略》是《武经七书》之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它重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指出:“夫为国之道,侍贤与民。”“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弱胜强者,民也。”注重收揽民心,重视民事,“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重视对战略要地的控制,提出“获固守之,获厄塞之,获难屯之。”它提倡将帅要爱护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将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良将之养士,不易于身,故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蓄恩不倦,以一取万。”要求将帅要有优良的品质和广博的知识。做到“能清、能静、能平、能整、能受束、能听讼、能纳入、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权。”主张“仁贤之智,圣明之虑,负薪之言,廊庙之语,兴衰之事,将所宜闻。”将帅的选拔和使用方面,它反对任人为亲,主张任人为贤,因人而致用,“贤者所适,其前无敌。”“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使智,使勇,使贪,使愚。知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无使辩士谈说敌美,为其惑众,无使仁者主财,为其多施而附于下。”它在哲学方面,初步揭示了人们的认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对战争的认识不能超越客观条件的许可,“端未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初步认识到对立的事物能够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柔能制刚,弱能制强。”认识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向其反面转化,“造作过制,虽成必败。”它从《老子》的反战观点中引出了积极支持正义战争的主张,认为战争是不好的,但是战争不会自行消灭,要用正义的战争消灭非正义的战争,“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在论述士与民、将与众、德与威、仁与法、柔与刚、强与弱号关系时,注意到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片面性。如提出贤士是国家的骨干,民众是根本,将卒并重,德威相济,仁法兼施,刚柔强弱相宜等观点。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政治上还提出了“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的思想。
  
  《黄石公三略》问世之后,就受到社会的重视,广为流传。宋晁公武说:“其书论用兵机权之妙,严明之决,明妙审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戴少望则认为“兵法传于今世者七家,惟《三略》最通于道,而适于用。”“《三略》之书,则其旨远,其理深。”(《将鉴论断》)《四库总目》说它:“务在沈机观变,先立于不败,以求敌之可胜,操术颇巧,兵家或往往用之。”唐代魏徽将其内容收入《群书治要》,供皇帝治国安邦参考。宋元丰三年(1080年),被颁定为武学的“经书”。并被与宋廷对立的西夏国译成西夏文。它在唐朝时传到日本,日本宽平(889—897)年间,日皇敕命藤原佐世撰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就着录有《黄石公三略》。日本战国时代的足利学校。(武将顾问资格的养成所)将此书与《六韬》定为该校的主要教科书。据不完全统计,日本研究《黄石公三略》的有近四十家之多,同时也传到了朝鲜等国。
  
  《黄石公三略》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刻《武经七书》本。此本除原刻本尚存日本静嘉堂文库以外,后世几经影刊翻刻,形成“武经”系统本。其他丛书本也多以此系统本为底本。注释本比较重要的有宋施子美讲义本、明刘寅直解本、清朱埔汇解本等。建国后研究《黄石公三略》的主要著作有《武经七书注释•三略》(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和《黄石公三略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等。
群书治要三略
群书治要三略
  夫主将之法,务在于揽英雄之心。(揽,结也。)赏禄有功,通志于众。(凡为人主,患在骄志,盈不通下,故诫也。)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 治国安家,得人者也;(人,谓贤人也。伊尹赴而汤隆,寜戚到而齐兴。)亡国破家,失人者也。(微子去而殷灭,伍员奔而楚亡。)是以,明君贤臣,屈己而申 人。夫用兵之要,在于崇礼而重禄。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其死。故禄贤不爱财,赏功不逾时,则下力并而敌国削矣!用人之道,尊之以爵,赡之以财,则士 自来;(《易》曰:何以聚人?曰:财。)接之以礼,厉之以辞,(崇接士之礼,厉士以见危授命之辞。)则士死之。夫将师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 加。(养士如此,乃可加兵于敌也。)
  
  昔者良将之用兵也,人有馈一箪醪者,使投诸河与士卒同流而飮之。夫一箪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军之士思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已也。军井未达,将不言 渴;(达,彻也。)军幕未辨,将不言倦;冬不服裘,夏不操扇,(与众同也。)是谓礼将。(是谓达礼之将。)与之安,与之危,故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将与士 同祸福、共安危,众如一体而不可离也。)可用而不可疲,(不疲者以主恩养素积、策谋和同也。)故曰:畜恩不倦,以一取万。(夫恩以接下,则士归之。养一人 可以致万人,燕养郭隗以致乐毅是也。)良将之统军也,恕巳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推此之乐,惠而施恩于人,皆忠恕之道。将士用力,故日益新。)战 如风发,攻如河决,故其众可望而不可当,可下而不可胜。以身先人,故兵为天下雄。赏罚明则将威行,官人得则士卒服,所任贤则敌国振。(所得贤则敌国畏威而 振怖也)贤者所适,其前无敌,故士可下而不可骄。将者,国之命。将能制胜,国家安定。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善恶同则功臣倦。将专已则下归咎, 将自臧则下少功。(臧,善也。)将受谗则下有离心,将贪财则奸不禁。(上贪则下盗也)将内顾则士卒慕,(内顾,思妻妾也。)将有一则众不服。(自拒谏以 下,将犯此一条,则众不服,以其违主道。)有二则军无式,(式,法也。)有三则军乖背,有四则祸及国。(众乖散则国亡,故曰祸及国也。)军无财则士不来, 军无赏则士不往;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故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所求者至。(求贤材士至,求战则致死, 故曰所求者至。)故礼而后悔者,则士不止;赏而后悔者,则士不使;礼赏不倦,则士争死矣。
  
  奸雄相称,鄣蔽主明;毁誉并兴,壅塞主听;各阿所私,令主失忠。故主察异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贤,奸雄乃遁;主任旧齿,万事乃理;主聘岩穴,士乃得 实。(故傅说陟而殷道兴,四皓至而汉祚长,得治之实也。)《军势》曰:出军行师,将不得专进退,由内御之,则功难成。(凡师出专制,不禀命于内;禀命则无 威,无威则士不用命,士不用命则功不成。)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持天下之危,故天下乐安之。)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天下愿奉 而安乐之)能救天下之祸者,则得天下之福。(除天下祸,故天下乐。)
  
  (福之)故泽及人民,则贤归之;(恩泽洽、人民和,则贤者至。)泽及昆虫,则圣归之;(万物得其所,则圣人至也。)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 六合同。贤者之政,降人以礼;(礼服道化,揖让恭谨,故曰降人以礼者也。)圣人之政,降人以心。(心服敎令,故降人以心也。)礼降,可以图始;(礼服道化 者,可与谋始也。)心降,可以保终。(心服道化,天下和亲,故可保终也。)降礼以礼,降心以心。释近而谋远者,劳而无功;释远而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 忠臣,劳政多怨民,故曰:务广地者荒,(不修德政而务广地荒之道)务广德者强也。(务崇节俭,广其德敎强之。)
  
  (道也)荒国者,无善政广德者,其下正。(君德广于上,则兆庶正于下也。)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多。善者得其佑,恶者受其诛,则国安而众 善到矣。一令逆者,则百令失;(君令一逆民不从,故百令皆废也。)一恶施者,则百恶结。(一恶得施,则百恶结而相从也。)故令施于顺民,恶加于凶人,(敎 令施于顺化之民,刑恶加于凶逆之人。)则令行而不怨,群下附亲矣。(敎令当、刑法値,百姓悦之,亲附之也。)有淸白之志者,不可以爵禄得;(四皓是也)有 守节之志者,不可以威刑胁。(晏婴、季子是也)故明君求臣,必视其所以为人者而致焉。(视其为人所执之志,而求之也。)致淸白之士,修其礼;(四皓亢志不 屈于革命之主,太子修礼卑辞而降其节焉。)致守节之士,修其道。(不可以非道屈也)而后士可致,而名可保。(保,犹全也。)圣王之用兵也,非好乐之,将以 诛暴讨乱。夫以义而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漑荧火、临不测而挤欲坠,其克之必也。所以必优游恬惔者何?重伤人物,(兵者,凶器;战者,危事。相杀伤之道,故不 果为也。)是天道也。(天道乐生也)夫人之有道者,若鱼之有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人失道而亡,得道而存也。)故君人者,畏惧而不敢失道。贤圣内则邪 臣外,(舜举皐陶,汤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随会在朝,则奸邪外奔是。)邪臣内则贤圣毙;(恶来任而比干死,无忌用而伍奢戮,故曰毙。)内外失宜,祸乱传 世。(苟失内外之宜,为子孙之祸,故曰传世也。)伤贤者,殃及三世;蔽贤者,身受其害;进贤者,德流子孙;(昔鲍叔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 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故曰德流子孙也。)妒贤者,名不全。(昔龎涓妒孙膑,身死于白木,故曰名不全也。)故君子急于求贤而美名章矣。利一害百,民去城 郭;利一害万,国乃思散。去一利百民乃慕泽,(慕思君之恩泽也)去一利万政乃不乱。(刑以止刑,杀以止杀,政得其所乱无由生也。)
首页>> 艺术在线>> 军事类>> 魏征 Wei Zheng   中国 China   唐初   (580年643年), 虞世南 Yu Shina   中国 China     (558年6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