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讽刺谴责>> fēn · wēi Stefan Zweig   ào Austria   shì jiè zhàn lěng zhàn   (1881niánshíyīyuè28rì1942niánèryuè22rì)
象棋的故事
  《象棋的故事》是奧地利作傢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中篇小說。小說表面上講述了一條從紐約開往南美的輪船上一位業餘國際象棋手擊敗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的故事,實際上講訴了納粹法西斯對人心靈的折磨及摧殘。作為人文主義者的茨威格藉這篇小說表達了他對納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這種文學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帶毒的遊戲 —— 我讀斯•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 作者:王淼
    很多愛好,適度時都是有益的。但如果沉迷到了一定程度,就帶毒了。
    昨天睡前讀了斯•茨威格的最後一篇傑作——《象棋的故事》。這是一篇揭露納粹對人心靈的折磨及摧殘的名著。茨威格藉這篇小說表達了他對納粹法西斯的痛恨。
    小說的技巧是非常特別的,真的主人公B博士在文章近半時剛剛出現。作為敘述者的“我”和那位白癡天才,世界象棋冠軍琴多維奇都衹是陪襯而已。 B博士本來連一個象棋愛好者都不是。在納粹的集中營中,他被單獨拘禁着,被完全安置在一種虛無之中。不能接觸一個人,不能看書,不能有任何活動,整日面對着的衹是孤寂的自己,我們可以想象,任何一個人也會發瘋的。幸運又是不幸的是,B博士偶然得到了一本象棋大師的棋譜,有150局名傢對局。這些棋譜就成了 B博士和虛無鬥爭的唯一解脫了。他不僅熟記了這些棋局,而且深陷於這種自己與自己的對弈中,最終不能自拔,被送入精神病醫院,並最終離開了集中營。後來,在船上,通過B博士和世界象棋冠軍琴多維奇的對弈,我們可以看到,他這來自集中營的特殊訓練竟然使他輕易地可以戰勝世界冠軍。而恰恰是集中營的另一種恩賜,他在輕視與煩躁中再次發瘋。
    關於從作者對納粹的揭露和批判方面的着眼分析的文章已經很多了。 這也正是作者的意旨所在。但從人性的角度看,我覺得《象棋的故事》還揭示了人與遊戲的一種深層關係。
    人類發明遊戲自娛自樂可以說是由來以久了。而且文明越發展,設計的遊戲難度越高。以棋類為例,從最簡單的走獸棋、五子棋、跳棋、軍棋到象棋、圍棋,難度足以窮極人的智力。每當我們看到那麽多的大人孩子深陷在各種遊戲(尤其是現在流行的網遊)中不能自拔時,常常不僅要問,人究竟得到了什麽?《象棋的故事》恰恰揭示了這一點——從某種程度上看,人遊戲不是為了獲得樂趣,而更重要的是擺脫虛無的睏擾。如果僅僅是為獲得戰勝別人的樂趣,那麽人根本沒有必要去忍受在對局中失敗的慘烈。中國古人曾說:“莫將戲事擾真情”。但從近代開始,無論象棋,還是圍棋都出現了職業化的趨勢。戲事也逐漸成為一種某些人的“正事”。這樣,我們不能不遺憾地發現,遊戲有其自己的規律和魔力,如果沉迷其中,它早晚會成了人的真正主宰。
    從《象棋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象棋是怎樣逐步地成為一種毒藥的:
    ——我成天忙碌,但並不感到疲勞。因為下象棋有這樣一種奇妙的優點:把全部腦力集中在一個局限得很狹窄的活動範圍內,即使拼命用腦思索,也不會使人腦子萎縮,相反,衹會使腦子更加靈活,更有活力。
    ——我突然又重新面臨着一片虛無。因為我每盤棋都下了二三十遍之後,這些棋局就失去了新鮮的魅力,再也不使人感到出其不意,它們先前如此使人興奮、如此使人激動的力量枯竭了。這些棋局我每一步都早就背出來了,再一個勁地把它們下個沒完,又有什麽意思?
    ——象棋的吸引人之處,歸根結底不就在於棋局的戰略是在兩個不同的腦子裏按照不同的思路發展起來的嗎。在這場智鬥的過程中,黑方根本不知道白方將有什麽軍事動作,而是一刻不停地設法去猜測並且破壞白方的作戰意圖,而與此同時,白方也力圖搶先一步,對黑方的秘密意圖采取相應的措施。如果現在黑方和白方同是一個人,那麽就出現了一種非常反常的情況,那就是說,同一個腦子同時既要知道這件事,又要不知道這件事。
    —一盤棋剛下完,我就嚮我自己挑戰,下另一盤,因為每一盤棋下棋的兩個我總有一個我被另一個我所戰勝,於是便要求再殺一盤報仇雪恨。我永遠也說不清楚,連說個大概也不行,我在囚室裏的最後幾個月裏,由於這種瘋狂的貪得無厭的情緒,我對我自己究竟下了多少盤棋——也許上千盤,說不定更多些。這是一種我自己也無法抵禦的風魔,從早到晚我什麽也不想,盡想着象、卒、車、王、將死和移位。我整個的身心都被逼到這些小方格裏去了。下棋的樂趣變成了下棋的熱情,變成一種癖好,變成一種激烈的狂怒,它不僅在我醒着的時候糾纏着我,漸漸地,也侵入到我的睡夢之中。我腦子裏衹能想棋,衹能思考棋子的運動,象棋的問題。有時我醒過來,額上汗津津的,我發現,我甚至在睡夢中大概也在下意識地下棋,要是我夢見人,那麽這些人也跟車、象一樣地移動,也跳着馬步或進或退。
    最終B博士出現了一種精神上過分緊張的病兆,被醫生稱為“象棋中毒”。人就這樣被自己發明的遊戲異化了。
    應該說,象B 博士一樣中毒的偏執狂在現實中是很多的,衹不過引起人們中毒的毒藥是圍棋,是某種運動,是商業,甚至是權力的欲望。衹不過B博士面臨的環境是比較特殊而已。對於很多人而言,在遊戲中中毒完全上自覺自願,甚至樂在其中的。也許他們中毒的程度還沒有那麽深。人生如棋,人生如戲,但不幸的是,太多人太投入了,自己成了遊戲中的主角。那些枯燥的、死氣沉沉的東西就變得比有生命的、自然自在的東西和生活更有吸引力了。就像茨威格《一個女人的24小時》中描述的那個賭徒一樣,像吸毒一樣,一旦有了一分錢,也難以抵禦“來一把”的誘惑。對於遊戲中毒,我也有過體會。有一個階段,我非常癡迷於在網上下棋。棋到中盤,面臨生死對絶,常常會激動得心跳加速;不論輸贏,總是想一盤接一盤地下下去。那種狀態真的有些像吸毒和賭博。總之,一旦打開了下棋的軟件,就會欲罷不能了。停止下棋後,就更會感受到一種生命的空虛。直到我從電腦中徹底刪掉了“清風圍棋”的軟件。 2007-2-5
象棋的故事 一
  一艘定於午夜時分從紐約開往布宜諾斯艾利斯去的遠洋客輪上,正呈現着解纜起航前慣有的繁忙景象。岸上來送客的人擠來擠去給遠航的朋友送行;電報局的投遞員歪戴製帽,在各個休息室裏大聲呼喊着旅客的姓名;有人拿着行李和鮮花匆匆而過;孩子們好奇地沿着梯子上下奔忙,在甲板上演出的船上樂隊一直不停地在演奏着。我和我的朋友避開這吵吵嚷嚷擁擠不堪的人群,站在供散步用的甲板上聊天。忽然,在我們近旁,鎂光燈閃了兩三下:大概在旅客中有什麽名人,記者在起航前最後一刻還趕來采訪,給他拍照。我的朋友嚮那邊看了一眼,微笑着說:
   “您這船上可有個罕見的怪物——琴奇。”
   我聽了他這句話,臉上顯然露出一副相當莫名其妙的神情,他就接着解釋了幾句:
   “米爾柯·琴奇,象棋世界冠軍。他剛在一連串的比賽中從東到西徵服了整個美國,現在乘船到阿根廷去奪取新的勝利。”
   他一說,我果然想到了這位年輕的世界冠軍,以及他樣本篇於一九四一年首次發表。平步青雲、一舉成名的一些細節。我的朋友讀報紙比我仔細,他說了好些關於此人的軼事趣聞,作為補充。
   大約一年以前,琴奇一下子就成功地進入了棋壇名手阿廖辛、卡帕布蘭卡、塔爾塔柯威爾、拉斯剋、波哥留勃夫①的行列。自從一九二二年紐約循環賽上七歲神童雷捨夫斯基②初露頭角以來,一個默默無聞的新手闖入棋壇群星的光榮隊伍,還從來沒有引起過這麽大的轟動。因為琴奇的智力根本沒有預示他會有如此燦爛的前程。不久,透露出一個秘密:這位世界冠軍無論用哪一種文字書寫,哪怕衹寫一句話,也不能不出錯。而且,像他惱怒的對手之一所刻薄地指出的,“他在任何領域都驚人的無知”。
   ①阿廖辛,象棋名手齊格林派的代表,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五年和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世界冠軍。卡帕布蘭卡,古巴象祺名手,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七年的世界冠軍。一九二七年輸給阿廖辛。拉斯剋,德國象棋名手,一四年起為世界冠軍,一九二一年輸給卡帕布蘭卡,著有關於象棋、數學和哲學的理論作品。塔爾塔柯威爾,象棋一級選手,著有許多象棋理論方面的作品。彼哥留勃夫,象棋名手。
   ②雷捨夫斯基,美國著名的象棋手,象棋一級選手,不止一次獲得美國的個人冠軍,在世界冠軍賽中獲得第三名和第四名。
   他父親是多瑙河上一名極其貧苦的南斯拉夫族的船夫,他的小船一天夜裏被一艘運糧食的貨船撞沉了。父親死後,他們那個偏僻小村的神父出於惻隱之心,收養了這個十二歲的孤兒。這位好心的神父千方百計地在傢裏給這個前額寬闊、不愛說話、有點遲鈍的孩子補課,想教給他那些他在鄉村學校裏沒能學會的知識。
   但是神父的一切努力全都白費。米爾柯直愣愣地瞪着字母,雖說都已經給他解釋了上百次,他還是覺得非常陌生;課堂上講解的最簡單的東西,他那遲鈍的腦子也記不住。十四歲上,他還扳着指頭算數。都已經是個半大不小的男孩了,讀書看報還特別費勁。但是,不能說米爾柯脾氣乖僻或者犟頭倔腦。吩咐他幹啥他就乖乖地幹啥:擔水、劈柴、下地幹活、收拾廚房。他辦事可靠,托付他的事情,他一定完成,儘管慢得叫人生氣。但是最讓好心的神父惱火的,卻是這個冥頑不靈的少年對世上的一切全都漠不關心。要是沒有人特意要他幹啥,他就整天什麽也不幹。他從來不提問題,從來不和別的孩子一塊兒玩耍,衹要不明確告訴他該做什麽活,他是從來不給自己找活兒幹的。做完傢務事以後,米爾柯就坐在屋裏發呆,兩衹眼睛茫然無神,活像在草地上吃草的綿羊,對周圍發生的一切事情完全無動於衷。每天晚上,神父吸着鄉下長煙袋,總要和局的巡官下三盤象棋,這個淡黃頭髮的小夥子老是一聲不吭地蹲在旁邊,低垂着沉重的眼皮,似睡非睡地、漫不經心地看着畫有格子的棋盤。
   一個鼕天的晚上,兩個朋友正沉湎於他們日常的棋戲中,這時從街上傳來了雪橇的鈴聲。一輛雪橇沿着村街飛快地駛近,越來越快。一個農民戴着滿是雪花的帽子急急忙忙地跑進屋來,懇求神父盡快地去給他垂危的母親舉行臨終塗油禮。神父毫不遲疑,立即跟他走了。這時,巡官還沒喝完他杯裏的啤酒。他又點燃了一袋煙,準備回傢。他正在穿高統毛皮靴的時候,忽然發現,米爾柯目不轉睛地盯着棋盤上那副未下完的殘局。
   “怎麽,你想下完這盤棋嗎?”巡官開玩笑地問道。他完全相信,這個瞌睡懵懂的孩子甚至連棋子怎麽走法也不知道。孩子怯生生地擡頭看了看他,然後點點頭,坐到神父的位子上。走了十四步棋,巡官被殺敗了,而且不得不承認,他的失敗决不是什麽偶然失誤的結果。第二盤的結局也是這樣。
   “巴蘭的驢子說話了!”①神父回傢以後驚奇得叫了起來。他嚮不大熟悉聖經的巡宮解釋,早在兩千年前也發生過一次類似的奇跡,一個不會說話的動物突然說起話來,話裏充滿了智慧。神父不顧時間已晚,抵擋不住心裏的,硬要同他半文盲的學生殺上一盤。米爾柯同樣輕而易舉地贏了他。米爾柯下得緩慢、頑強、堅定不移,他那前額寬闊的腦袋始終不從棋盤上擡起來。但他下棋下得很穩,毫無破綻。以後接連幾天,無論神父還是巡官都沒能勝過他一盤。神父比誰都瞭解他這個在其他方面的智力是何等低下,現在他可真想知道:這種單方面的古怪天才能不能經受得起更加嚴峻的考驗。他讓鄉村理發師把米爾柯淺黃色的蓬亂頭髮修剪一番,把他打扮得稍微像樣一點,然後用雪橇把他帶到鄰近的小城。神父知道,該城主要廣場的咖啡館裏經常聚集着當地的象棋迷,他根據自己的經驗確信,這些人要比他高明得多。神父把這個黃頭髮、紅臉膛的十五歲少年推進咖啡館,使那裏的常客們大為驚訝。這個少年身穿毛皮嚮裏翻的羊皮大衣,腳踏一雙沉重的高統皮靴。進了咖啡館以後,他怯生生地低垂雙眼盯着地面,一直呆呆地站在一個角落裏,後來人傢叫他到一張棋桌跟前去。第一盤米爾柯給打敗了,因為他和好心的神父下棋時,從來沒有領教過所謂的西西裏開棋法。下一盤他便和城裏最好的棋手下成和局。從第三盤、第四盤起米爾柯挨個兒打敗了所有的棋手。
   ①典出《舊的全書·民數記》第二十二章。智者巴蘭騎驢趕路,途遇耶和華的使者執刀等在路上。驢子為了避開執刀的使者,三次離開大路。巴蘭發怒用杖打驢。耶和華使驢開口對巴蘭說:“我嚮你行了什麽,你竟打我這三次呢?”後來耶和華使巴蘭看見執刀的使者,巴蘭便低頭俯伏在地。
   在南斯拉夫的外省小城市裏,激動人心的事件是很少發生的。因此,鄉村冠軍的初露鋒芒對於聚集在咖啡館裏的那些可敬的公民來說立即成了聳人聽聞的事件。當下一致决定,必須讓神童在城裏呆到明天,以便召集象棋俱樂部其餘的成員,尤其要到附近城堡裏去通知老伯爵西姆奇茨,此人是個狂熱的棋迷。神父這時瞧着自己的養子,心裏産生一種新的得意之感。發現了一個天才,他固然滿心歡喜,可是責任感提醒他,得回到村裏去做主日彌撤①。最後他表示同意把米爾柯留在城裏接受進一步的考驗。棋手們出錢把年輕的琴奇安置在旅館裏,這天晚上他生平第一次看見抽水馬桶。第二天是星期天,午飯後棋室裏擠滿了人。一連四個小時,米爾柯一動不動地坐在棋盤邊,一言不發,也不擡頭看看,就這樣一個接一個地擊敗了他所有的敵手。最後,有人建議跟他來一次車輪戰。人們花了不少工夫纔使這個反應遲緩的小夥子弄明白:所謂車輪戰就是他將同時跟幾個敵手對奔。但是他剛一清楚這種下法的慣例,他就立即照人說的去辦,他慢慢地拖着沉重的咯吱咯吱直響的皮靴,從一張桌子走嚮另一張桌子。結果八盤中他贏了七盤。
   ①主日即天主教的星期天。主日彌撒是天主教在星期天早上做的禮拜。
   在這以後,象棋俱樂部立即開會認真討論。雖然嚴格說來。這位新冠軍並非本城人士,可是本鄉本土的民族自豪感已經激起。沒準這個在地圖上都未必能夠查到的小城竟能破天荒第一次獲得被稱為名人故鄉的榮譽。一個名叫柯勒爾的經紀人平時專給軍營的歌舞場介紹演唱小麯的歌女和女歌唱傢,這時表示,衹要有人提供一年的津貼,他準備安排這個少年到維也納去,跟他熟悉的一個象棋名手去接受象棋棋藝方面的專門訓練。老伯爵西姆奇茨六十年來天天下棋,還從來沒有遇到過一個這樣奇特的敵手,當下立即簽發了這筆款項。從這一天起,這個船夫之子驚人的飛黃騰達就開始了。
象棋的故事 二
  半年之後米爾柯就洞悉了象棋技術的全部奧秘,當然,他還有一個稀奇的弱點——這一點往後被行傢們多次註意到,並且不斷遭到他們的訕笑。因為琴奇從來也不會卑憑腦子記憶來下棋,哪怕下一盤也不行,用行傢的話來說,他不會殺盲棋。他完全缺乏在自己想像力的無限空間中再現棋盤的能力。他眼前必須老有一張畫了六十四個黑白方格的真正棋盤和三十二個具體的棋子。即使成了世界名人之後,他還老是隨身帶着一副可以摺叠的袖珍象棋。這樣,他要是想復製他所需要的典型棋局,或者解决他感興趣的問題,就隨時隨地都能以直觀的方式在眼前看到棋子的具體位置。雖然這點瑕疵本身無足輕重,然而它顯示了想像力的貧乏,並且在象棋愛好者的圈子裏引起了紛紛議論。就像在音樂界,卓越的演奏傢或指揮如果被人發現光憑記憶不用樂譜就不能演奏或指揮,定要引起人們的閑話一樣。不過這一缺點並沒有妨礙米爾柯取得驚人的成績。他十六歲就已獲得十多次各種各樣的錦標,十八歲成為匈牙利全國冠軍,到二十歲終於榮獲世界冠軍的稱號。許多厲害的棋手在智力、想像力和氣魄上毫無疑問是大大超過他的,但是碰到他那堅韌冷酷的邏輯,都一一敗下陣來,正如拿破侖①敗在笨重遲鈍的庫圖佐夫②手裏,漢尼拔③敵不過費邊·孔剋塔托爾④一樣,根據李維⑤的記載,孔剋塔托爾在童年時代就表現出淡漠和呆笨的特點。象棋手本來集各種截然不同的智力特性於一身,兼有哲學家、數學家的精於計算、富於想像等創造性的特質。這樣一來,在象棋名手卓越的行列裏破天荒第一次混進來一個十足地道的異己分子——一個行動滯重、沉默寡言的鄉村青年。即使最機靈的記者也無法從他嘴裏勾出一句能夠公開登報發表的話來。琴奇沒有嚮報紙提供警句妙語,但這一點卻為許多關於他個人的趣事軼聞所補償:琴奇在棋桌旁是個無與倫比的大師,可是一站起來,就無可輓救地變成一個怪裏怪氣,近乎滑稽可笑的人物。儘管他身穿黑禮服,係着華麗的領帶,上面還別了一枚嵌着珍珠的有些刺眼的別針,指甲修剪得十分細緻,但是舉止儀表顯示出他依然是從前那個頭腦簡單的鄉下少年,不久前還在村子裏給神父打掃廚房。他利用自己的天才和榮譽,盡可能地多賺錢,表現得十分小氣,貪得無厭。他撈起錢來笨手笨腳,簡直愚蠢到無恥的地步,這激起了同行的憤慨和嘲笑。他從一個城市旅行到另一個城市,總是住最便宜的旅館,衹要給他報酬,他就為任何一個寒傖的象棋俱樂部下棋;他讓人在肥皂廣告上印製他的肖像,甚至同意人傢出錢買他的名字去出版一本叫《象棋哲學》的書,絲毫也不理會他的競爭者對他的嘲笑,這些人清楚地知道,他根本連三個句子也寫不下來。這本書實際上是加裏西尼亞一個窮大學生為一位精明的出版商撰寫的。就像一切性格堅韌的人一樣,琴奇也不懂什麽叫可笑。他當了世界冠軍以後,就自以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物了。他認為他也擊敗了所有這些聰明絶頂、才智出衆的演說傢和作者,這種意識,尤其是他掙的錢比他們還多這個具體的事實使他從過去的手足無措一變而為冷漠的,往往表現為極其笨拙的目空一切。
   ①拿破侖,一七九九至一八○年法蘭西共和國的第一執政,一八○四至一八一五年的法國皇帝。
   ②庫圖佐夫,的著名統帥。一八一二年拿破侖入侵,俄軍在庫圖佐夫指揮下粉碎了拿破侖的軍隊。
   ③漢尼拔,第二次布匿戰爭時的迦太基名將。公元前二一八年,他曾經繞道西班牙,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亞平寧半島,屢敗羅馬軍隊。
   ④費邊,羅馬統帥,歷任執政官。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2-201)時與漢尼拔作戰,他采取以逸待勞的延宕戰術,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因而獲得“孔剋塔托爾”(意為拖延者)的綽號。
   ⑤李維,古羅馬歷史學家,著有《羅馬史》。
   “話說回來,這樣快地取得榮譽,怎麽能不衝昏這個空虛的頭腦呢?”我的朋友舉了幾個典型例子說明琴奇帶着一種純粹是孩子氣的虛榮心來炫耀自己的權勢顯赫,然後說道,“一個來自巴拿特①的二十一歲的農傢青年衹要在棋盤上動動棋子,就可以在一星期內賺到一大筆錢,比他全村的人一年內砍伐木材艱苦勞動所得的還多,你說他怎麽會不染上虛榮的毛病呢?再說,你的腦子如果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曾經有過倫勃朗、貝多芬。但丁和拿破侖,那你不是很容易認為自己是一個偉大的人物嗎?這小夥子智力有限的腦子裏衹有一個思想,那就是一連好幾個月他沒有輸過一盤棋,而且因為他根本沒有想到世界上除了象棋和金錢以外,還有其他有價值的東西,所以他有一切理由去自我陶醉。”
   ①巴拿特,位於羅馬尼亞、南斯拉大和匈牙利之間的一個肥沃的地區。
   我朋友的這番話自然激發了我的好奇心。我素來感興趣的就是各種有偏執狂的人,即圃於某種單一的思想不能自拔的人,因為一個人用來局限自己的範圍愈狹小,他在一定意義上就愈接近於無限。正是這種表面上看來對世界上的一切都漠不關心的人,像白螞蟻一樣頑強地用他們特殊的材料建築着自己稀奇古怪的,然而對他們來說卻是獨一無二的宇宙縮影似的小天地。因此我直言不諱地表示了我的意圖——要在去裏約熱內盧的十二天旅程中仔細觀察這個智力片面發展的古怪樣品。
   可是我的朋友提醒我說:“您未必能做到這一點,據我所知,還沒有一個人能從琴奇的嘴裏掏到過一丁點有助於心理分析的材料。這個狡猾的農民,看來智力低下得令人難以置信,暗地裏卻是絶頂聰明,他從不暴露自己的弱點。他的辦法很簡單:除了在便宜旅館裏碰到的一些和他出身相仿的同鄉之外,琴奇避免跟任何人交談。他一感到他面前是一個有文化的人,就馬上像蝸牛一樣縮進自己的背殼;因此,誰也不能誇口說,曾經聽到他說了什麽蠢話,或者估量到了他那驚人的無知。”
   看來我朋友說的話是有道理的。在我旅行的最初幾天,如果不是死乞白賴地湊上去,是根本不可能接近琴奇的。我當然不會那麽厚臉皮。有時他到上層甲板上來散步,反背着雙手,神情高傲,專心緻志地沉思着,活像一幅名畫上的拿破侖。另外.他散步時總是那麽匆匆忙忙地衝來衝去,因此,如果我想跟他搭訕,就不得不跟在他屁股後頭跑。而他又從來不在休息室、酒吧間和吸煙室露面。我悄悄地嚮侍者打聽消息,據說,他白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坐在自己艙裏一個大棋盤前,研究棋局或重演下過的棋。
   三天以後,我可真的生起氣來了,琴奇的防禦策略看來比我想要設法接近他的願望更為巧妙。我這輩子還從來沒有機會去親自結識一位象棋名手。我現在愈是想瞭解這一類型的人,我就愈覺得讓人的腦子一輩子完全圍着一個劃成六十四個黑白方格的小塊空間轉來轉去,是不可思議的。根據個人經驗,我是深知被稱為“國王的遊戲”①的象棋所具有的神秘力的,在人們發明的各種遊戲中衹有這一種遊戲,它的勝負不取决於任何刁鑽的偶然性,它衹給智慧戴上桂冠,或者確切些說,它衹給智力天賦的一種特殊形式戴上桂冠。但是把下象棋說成是一種“遊戲”,這難道不是對它進行了一種侮辱性的嗎?它不也是一種科學,一種藝術嗎?一種介乎這二者之間飄浮不定的東西,就像穆罕默德②的棺材介乎天地之間一樣。一種包含着各種矛盾的獨一無二的混合物:這種遊戲既是古老的,又永遠是新穎的;其基礎是機械的,但衹有靠想像力才能使之發揮作用;它被呆板的幾何空間所,而同時它的組合方式又是無限的;它是不斷發展的,可又完全是沒有成果的;它是沒有結果的思想,沒有答案的數學,沒有作品的藝術,沒有物質的建築。但是,儘管如此,業已證明,這種遊戲比人們的一切書本和作品更好地經受了時間的考驗,它是惟一屬於一切民族和一切時代的遊戲,而且誰也不知道是哪一位神明把它帶到世上來消愁解悶、砥礪心智、振奮人心的。它從哪兒開始?又到哪兒結束?它那簡單的規則任何一個孩子也能學會,每一個生手都可以嘗試,與此同時,在它那永不改變的狹窄的方格裏,産生出一種非常特殊的、無與倫比的能手——衹具有一種非凡的象棋才能的人。這是一種獨特的天才,在他們身上,想像力。耐心和技巧就像在數學家、詩人和作麯傢身上一樣地發生作用,衹不過方式不同,組合相異罷了。過去顱相學研究盛行的時代,有個姓加爾③的德國醫生也許會把這種象棋大師的頭部解剖一下,以使確定這種象棋天才腦子裏的灰色物質是否有一種特殊腦紋,是否和常人不同,有某種特別的象棋肌或象棋瘤。琴奇這個人會使這樣一個顱相學家多麽感興趣啊!在他身上,於智力絶對停滯之中,迸涌出一股特殊的才能,就像一大塊礦石之中隱藏着一縷金礦脈一樣。我原則上從來就懂得,這種獨特的天才遊戲必然會産生值得尊敬的鬥士,但我總還是感到很難想像,甚至幾乎不能想像,一個頭腦活躍的人會把自己的天地局限於一小塊一小塊黑白空間之上,而且能夠在前後左右移動三十二顆棋子的活動中找到畢生的事業。我不能想像這樣一個人,他認為開棋的時候先走馬而不是先走卒對他來說是英勇的壯舉,而在象棋指南的某個犄角裏占上一席可憐見的位置就意味着聲名不朽;我不能想像,一個聰明人竟然能夠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全部的思維能力都獻給一種荒誕的事情——想盡一切辦法把木頭棋子王趕到木板棋盤的角落裏,而自己卻沒有發狂成為瘋子。
   ①德文“象棋”(Schachspiel)一同由Schach(象棋)和Spiel(遊戲)組成。Schach來自波斯文的sah,意為“國王”。所以象棋意譯為“國王的遊戲”。
   ②穆罕默德,阿拉伯人,生於麥加城,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
   ③加爾,德國醫生,顱相學的創始者,宣稱根據人的顱骨外形及隆起情況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才能和性格。
   如今,我生平第一次遇到了這樣一個人物——一個這樣古怪的天才,或者這樣神秘的笨蛋,他離我非常之近,在同一條船上,僅僅相隔六個船艙,而我這個不幸的人居然想不出辦法來和他接近。我素來對於智力方面的各種事情都十分好奇,這種好奇最後往往變成一種強烈的。我於是想出種種荒謬絶倫的計策:一會兒打算刺激他的虛榮心,想假裝代表一傢有影響的報紙對他進行采訪,一會兒又指望喚起他的貪心,建議他到蘇格蘭各地去作一次頗有收益的旅行比賽。最後,我終於想起了獵人屢試不爽的策略:模仿山雞發情的叫聲來引誘山雞。要想吸引象棋大師的註意力,還有什麽比自己裝作下象棋更有效的辦法呢?
首頁>> >> 讽刺谴责>> fēn · wēi Stefan Zweig   ào Austria   shì jiè zhàn lěng zhàn   (1881niánshíyīyuè28rì1942niánèryuè22r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