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的主人公在第一章中並未與讀者見面。
當兩個人在塞特車站下車時——他們是從巴黎乘火車來到這個瀕臨地中海的城市的——馬塞爾·羅南對讓·塔高納說:
“在遠洋輪出發之前,我們去做些什麽呢?”
“什麽也做不了。”讓·塔高納回答說。
“據《旅遊指南》一書記載,塞特城古跡不多,可是卻很奇特。這個城市的繁榮是從建立港口開始的。這個港口也是路易十四時代開鑿的浪剋多運河的終點。”
“或許這是路易十四在位期間做的最有用的一件事情。”讓·塔高納說。“這位偉大君王肯定在那時就已經預見到我們於今天,1885年4月27日在此登船遠行。”
“嚴肅點兒,讓,別忘了,南方人能聽懂我們說話。既然我們到了塞特城,依我看明智的作法是參觀一下這個城市,看一看這裏的船塢、河道、港口、12公裏長的碼頭,漫步在清澈的渠水旁……”
“你的《旅遊指南》背完了嗎?”
“這是一個可與威尼斯媲美的城市。”馬塞爾·羅南繼續說道。
“其充量不過是一個小馬賽城。”讓·塔高納反駁道。
“正如你說的,親愛的讓,它不但可以和普羅旺斯地區最大城市相媲美,而且還是地中海地區第一大自由港。它對外出口葡萄酒、????、白酒、油料、化工産品……”
“還進口像你這樣令人生厭的人。”讓·塔高納頂了他一句,轉過身去。
“此外還出口生皮、普拉塔羊毛、面粉、水果、鱈魚、板材、各種金屬……”
“夠了,夠了!”這個年輕人大聲嚷道,他打心眼兒裏想躲開這位口若懸河、長篇大論的朋友。
“港口年進口量為27.3萬噸,出口量23.5萬噸。”馬塞爾·羅南不管不顧繼續說,“這還不算鱈魚、沙丁魚的腌製工廠,每年生産1.2萬到1.4萬噸的????廠,擁有兩千工人的木桶製造業每年製作20萬個大木桶……”
“真想把你這個碎嘴嘮叨的朋友,送進木桶20萬次。說實在話,馬塞爾,再好的工業和貿易和我們兩個勇敢的年輕人有什麽關係呢?我們不是要去奧蘭,去非洲第七騎兵團當兵嗎?”
“旅途上一切都是很有意思的,即使是平平常常的東西。”馬塞爾·羅南說。
“塞特城有沒有棉花讓我把耳朵堵住?”
“我們一邊走一邊找吧。”
“‘阿潔萊’號兩個小時後就出發,”讓·塔高納提醒說,“依我看最好直接登上‘阿潔萊’號輪船。”
或許塔高納說得對。在兩個小時內,在這個日益擴展的城市中,我們能參觀些什麽呢?至少能看到些什麽有意思的東西呢?不過要想參觀的話,首先要到待奧水塘,水塘的旁邊是通嚮大海的水道。塞特城就是沿此水道建成的。此外還要翻過一座石灰岩山峰,這座山峰孤伶伶地屹立在水塘與大海之間。登上山峰望去,整個城市宛如一座圓型劇場,不久的將來,鬆柏樹將覆蓋整座城市。塞特城是西南沿海地區的交通樞紐:經南方省運河與巴黎至南特的公路連接,經博凱爾運河與內地相通;有兩條鐵路綫,一條通嚮波爾多地區,一條通嚮中部地區,從而與法國的內地連接起來。難道這一切不值得遊客駐足幾日嗎?
馬塞爾·羅南不再堅持己見,順從地跟着讓·塔高納後邊。他們的前邊是推着行李車的搬運工人。
他們很快就到了老港口。同這兩個年輕人乘同一列車,又將去同一目的地的旅客已經集合在一起。即將出航的輪船總是會吸引百十個好奇者等待在碼頭上。這個數字對這個有着3.6萬人口的城市來說,是不足為奇的。
塞特港的遠洋輪定期開往阿爾及爾、奧蘭、馬賽、尼斯、熱那亞和巴塞羅那。這一天有50來人登上了“阿潔萊”號,一艘不大的800至900噸位的輪船。“阿潔萊”號輪船的安全性令人滿意,它的船長是布卡拉什先生。
“阿潔萊”號開始點火,煙筒吐出滾滾黑煙。此時輪船正停在老港內。老港的東邊是弗倫迪南防波堤,北邊正在籌劃建設一個新港。新港為三角形,由一條人工河通嚮大海。老港對面是一個環形炮臺,用以保護港口和聖路易防波堤。在聖路易防波堤和弗倫迪南防波堤的各自盡頭形成一條通道,船衹可輕易進出老港。
旅客經過堤壩登上“阿潔萊”號。與此同時布卡拉什船長正親自監督裝貨工作,檢查每一件貨物是否用帆布蓋好。貨艙內擁擠不堪,塞滿了煤炭、板材、油料、腌肉、勾兌好的葡萄酒等等。這些都是塞特城生産的、大量出口的貨物。
幾個年老水手正吸着煙斗交談着。他們的臉已被海風吹皺,濃密的眉毛下,雙眼閃閃發亮,發紅的耳朵又大又皺,身體隨着船的起伏在搖搖晃晃。水手們談論的無非是讓他們高興的事:未來30到36小時的航行會把這些旅客折騰得夠嗆。
“天氣很好。”一個水手肯定地說。
“根據一切跡象,將有東北方向的微風。”另一個補充說。
“巴利阿裏群島周圍一定很涼爽。”第三個水手作出結論,同時用指頭彈掉煙斗裏的煙灰。
“如果起大風,同時解來船上11個繩結不會有什麽麻煩。”舵手說道。他來到遠洋輪甲板上舵手的位置上。“有布卡拉什船長的指揮,什麽也不用怕。好風都在他的帽子裏。衹要一打開,船帆就被吹得鼓鼓的。”
這些水手都很自信。不是有這樣一個海上諺語嗎?“誰想說假話,誰衹能說天氣。”
兩位年輕人不很在意這些人的推斷,也絲毫不擔心海上的情況和航行中的風險,而大部分旅客中,有的人和他們差不多,有些人不如他們鎮靜,甚至有幾名旅客從一上船就感到頭痛、心慌。
在這些人中,讓·塔高納讓馬塞爾·羅南註意有這樣一傢人開始出現在——用兩個年輕人喜歡的比喻說法——地中海大劇院中有點兒過於復雜的舞臺上。
這是一個三口之傢:父親、母親和兒子。父親55歲,長着一張法官式的面孔,但是他既不是檢查官,也不是審判官;連鬢鬍子像椒????排骨,前額突出,身材厚實,身高5英尺2英寸。這還多虧穿着厚底鞋子。總之,這通常是《矮人》專欄中那種又矮又胖的人物形象。此時,這個人身着方格圖案的斜紋布衣服,灰白頭髮上罩着一頂擋住雙耳的帽子,一隻手拿着一把裝在油亮發光的皮套中的雨傘,另一隻手提着一個有老虎圖案的帶軲轆的旅行包,旅行包已用兩根皮帶紮緊。
夫人比先生高幾釐米,這足以讓丈夫對她俯首稱臣。肯定是身材緣故,夫人顯得又高,又幹、又瘦,活脫脫一根竹竿,黃面孔,神氣卻很高傲。束着發帶的頭髮黑黑的,使人不相信她已50歲,高大身軀裹在褐色羊皮和灰鼠皮縫製的皮筒裏,右手挎着金屬扣的手包,左手套着仿貂皮的暖手筒。
兒子是一個平庸無奇的人,21歲零6個月。表情麻木,長脖子,令人常常感到他很幼稚無知;下巴已開始長出黃色鬍須,兩眼無神,帶着一幅近視眼鏡;儘管受到舉止訓練,可是兩腿總是站不直,舉止顯得笨拙難看。總之,是一個蠢才,一個頭腦空空、不學無術的人,用數學上的話說,他是一個“負數”。
這是一個俗不可耐的小市民家庭。夫婦雙方遺産總共1.2萬法郎,他們靠此生活,一天到晚無所事事,坐吃山空。
這一傢人是佩皮尼昂人,住在太特河流經的博比尼爾城鎮的一個古老房子裏。他們在地區局和財政局註册的名字是德斯蘭戴先生和夫人,以及阿卡托剋·德斯蘭戴先生。
這一傢人來到碼頭上,在通嚮“阿潔萊”號的吊橋前停下了腳步。是上船還是再等一等?或者利用開船前再轉一轉?真是一個費解的難題。
“我們來得太早了,德斯蘭戴先生。”夫人埋怨道。“我們絶不會誤船的。”
“正如你從不錯過指責別人的機會,德斯蘭戴夫人。”他的先生也以同樣的口吻說。
這對夫婦無論在公共場合還是在私下,都以“先生、夫人”相稱,從而使人感到一種矯揉造作的高雅。
“我們上船吧。”先生提出建議。
“我們要在這條已經像鞦韆一樣晃來晃去的船上度過30個小時,”德斯蘭戴夫人大聲說,“還要提前一個小時登船!”
雖然大海很平靜,不過偶爾會有一陣波浪捲來,引起了“阿潔萊”號一陣輕微的晃動。這是因為離船衹出入港口的通道幾百米的地方,修建的500米長的防波壩不能完全擋住嚮老港涌來的海浪。
“如果我們連港口裏的波浪都害怕,”德斯蘭戴先生說,“幹脆就不要去旅行了!”
“你以為我願意旅行嗎,德斯蘭戴先生?要不是為了阿卡托剋……”
“可是,這是已經决定了的事情。”
“但是,不是提前很多時間登船的理由。”
“可是我們要放好行李,安置船艙,定好餐廳的座位。達當脫先生建議我這樣做。”
“你要知道,連你的達當脫也還沒有到!”夫人生硬地說。
夫人嚮遠處的弗倫迪南防波堤望去,那個被稱作達當脫——個非同凡響的名字——的人還沒有出現。
“喂,你知道,他總是這樣一個人,”德斯蘭戴先生大聲說,“總是最後時刻纔到達!我們的朋友達當脫總是在人們不再等他而要出發的時候纔出現……”
“是啊,這次也是一樣。”德斯蘭戴夫人很激動。
“這也不是第一次了!”
“那麽他為什麽在我們之前離開飯店?”
“他想去皮高林拜訪一位做木桶匠的朋友,而且答應和我們一起上船。衹要一到,他就登船,我敢打賭他不會在碼頭上耽誤多長時間的。”
“可是他並沒有到……”
“他絶對不會遲到。”說完德斯蘭戴先生邁着堅定步伐嚮吊橋走去。
“你說怎麽辦,阿卡托剋?”德斯蘭戴夫人轉身問她的兒子。
阿卡托剋什麽也沒想,也從來不願費腦筋想任何事情。可是這個白癡為什麽對旅客們出航做生意、運輸貨物、登船,以及遠洋輪起航前甲板上混亂嘈雜感興趣呢?出海遠行、周遊一個新的國傢,對像他這樣年齡的青年人來說,都會有某種新奇、喜悅,會産生某種。可是在阿卡托剋身上卻一絲一毫也沒有。他對一切無動於衷、漠然無知、麻木不仁、毫無想象力,對一切都聽之任之。他的父親對他說:“我們去奧蘭。”他回答說:“好吧!”他母親對他說:“達當脫先生答應和我們一起旅行!”他說:“好吧!”他的父母說:“我們去埃利薩尼夫人和她女兒的傢住幾個星期。她們母女上次來過佩皮尼昂,你看見過她們。”他說:“好吧!”這種回答看不出他的喜怒哀樂。從阿卡托剋的說話中很難說清楚是愚蠢造成了無知還是無知造成了愚蠢。
當德斯蘭戴夫人問兒子是登船還是留在碼頭上時,她看見了她的先生正走在吊橋上,她的兒子步隨其後。德斯蘭戴夫人衹好忍氣吞聲跟在他們二人後邊開始上船。
兩個年輕人已站在了後甲板上。他們覺得這種嘈雜混亂的情景很好玩。他們對每一個上船的旅客都評頭論足,發表這樣或那樣的見解。輪船即將起航,汽笛聲震耳欲聾。越來越濃的黑煙在粗大的煙筒頂端翻滾着,近旁的高大桅桿也被熏成了淡黃色。
“阿潔萊”號的旅客中,大部分是前往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人,還有一些要返回軍營的士兵,以及若幹名去奧蘭的阿拉伯人和摩洛哥人。阿拉伯人和摩洛哥人一上船就去了二等船艙。在二等船艙的後邊聚集着所有一等船艙的旅客。唯獨這些人可以享用後甲板、客廳和餐廳。陽光透過做工精細的花格窗戶射進客廳和餐廳裏邊。所有一等船艙位於輪船的外側,通過扁形舷窗採光。很明顯“阿潔萊”號提供不出“大西洋運輸公司”或“海運公司”輪船的那種豪華舒適的條件。從馬賽到阿爾及利亞的輪船,其噸位更大,速度更快,設施更齊備。難道航程較短,輪船就應該顯得寒酸嗎?實際上從塞特到奧蘭,由於票價較低,而從不缺少客源和貨源。
這一天,提前上船的旅客大約60人,未上船的旅客不足30人。兩個半小時前,一個水手在甲板上發了一通火。再有半個小時“阿潔萊”號就要解纜起航了。一般來說當遠洋輪起航時,遲到的旅客不是很多的。
剛一上船,德斯蘭戴一傢人就急急忙忙朝着餐廳入口的雙扇門跑去。“這條船晃得真厲害啊!”阿卡托剋的母親情不自禁地說。
作丈夫的時刻要應付夫人的發問。他不僅要選定一個三個床位的船艙,而且還要定好離餐廳操作間最近的三個座位。因為所有菜餚都從操作間出來,這樣可以挑選最好的,而不是別人挑剩下的。
最好的船艙是第19號船艙,位於船的右舷,最靠近船的中央,顛簸不很明顯,當船搖擺時絶對不會手忙腳亂。無論是在船的前部還是後部,不能享受安樂椅搖擺樂趣的旅客都會感到難受和不愉快。
先是選好船艙,放下隨身小件行李,留下德斯蘭戴夫人整理大件行李,德斯蘭戴先生和兒子又返回餐廳。餐廳操作間在左舷,他們直接由此去餐廳,以便定好他渴望已久的在餐桌最盡頭的3個座位。
一個旅客已經坐在餐桌的這頭。領班和服務生正忙着安排餐具準備晚上5點的晚餐。
看來這個旅客已經占據了這個座位。他把名片放在餐巾的折縫中,餐巾放在印有“阿潔萊”號圖案的餐盤上。毋庸置疑,由於擔心有人來搶占這個好座位,他好像要坐在這裏直到開船。
德斯蘭戴先生斜視了他一下,對方也斜眼回報了他一下。德斯蘭戴先生走過去,看到了印在名片上的這位客人的名字:尤斯塔什·奧利安達爾。他在這位旅客對面的3個座位做上標記,然後領着兒子,離開餐廳登上後甲板。
離開船還有12分鐘。遲到的旅客還在弗倫迪南防波堤上。汽笛響了最後幾次。布卡拉什船長在吊橋上走來走去,大副在前甲板上正在招呼人準備起航。
德斯蘭戴先生更加焦慮不安,一遍又一遍說着,語氣非常急迫:“他還不來!……為什麽遲到了?……他在做什麽呢?……難道不知道3點準時開船!……他會誤船的!……阿卡托剋?”
“什麽事?”兒子一臉茫然,不知道他父親為什麽如此激動不安。
“你沒有看見達當脫先生嗎?”
“他沒有上船嗎?”
“沒有,還沒有到……你想會出什麽事?”
阿卡托剋什麽也不想。
德斯蘭戴先生在後甲板上走來走去,一會兒望一下弗倫迪南防波堤,一會兒望一下老港對面的碼頭。倘若遲到的旅客在那兒出現,乘小船衹需劃幾下就能趕上輪船。
沒有人,還是沒有人!
“德斯蘭戴夫人又該沒完沒了地埋怨!”德斯蘭戴先生氣急敗壞地嚷道,“她太關心自己的事了!……可是還得告訴她!……如果這個該死的達當脫5分鐘之內趕不到,後果會怎麽樣?”
馬塞爾·羅南和讓·塔高納開心地看着這個絶望的人。很顯然,“阿潔萊”號馬上就要解纜起航了。如果不預先通知船長,或者船長不同意按照慣例延遲15分鐘——這種事在遠洋輪上不常發生——輪船會丟下達當脫先生而起航離去。
此時蒸汽的巨大壓力使鍋爐轟轟作響,白色氣體從排氣管中急速噴出。船身不住地碰撞着岸邊的防撞球,機械人員正在調試機器,使之正常運轉。
這時德斯蘭戴夫人出現在後甲板上。她的神情更加冷漠,臉色更加蒼白。如果不是因為眼前的煩心事,她本想留在船艙裏,整個航程都不出來。由於擔心達當脫沒有上船,她也顧不得體力不支,想請求船長等一等遲到的旅客。
“怎麽樣了?”德斯蘭戴夫人問她的丈夫。
“還沒有到!”
“我們不能丟下達當脫先生……”
“可是……”
“快去告訴船長,德斯蘭戴先生!你知道我沒有力氣到上邊去告訴他!”
布卡拉什船長站在駕駛臺上觀望着整個輪船。一會兒給前甲板發出一個命令,一會兒又嚮後甲板發出一個命令,看來有點兒難以接近。舵手站在船長旁邊,雙手握住舵輪手柄,操縱着舵輪。此時此刻絶對不能打擾他們。然而在德斯蘭戴夫人的斥責下,德斯蘭戴先生衹好費力地登上小鐵梯,攀上鋪着白帆布的駕駛臺頂端。
“船長?”
“什麽事?”這位船上的“上帝”用低沉生硬的聲音問道,聽起來好像暴雨天的霹靂。
“您打算開船嗎?”
“3點整準時開船……1分鐘也不等……”
“但是我們的一位同伴還沒有到……”
“算他倒黴。”
“您不能等一等嗎?”
“1秒鐘也不等。”
“他是達當脫先生啊!”
當說出這個名字時,德斯蘭戴先生以為船長肯定想起了什麽,會同意的。
“是誰?達當脫?……不認識!”
“剋勞維斯·達當脫先生,一個佩皮尼昂人。”
“如果這位剋勞維斯·達當脫先生,這位佩皮尼昂人在40秒內趕不到,‘阿潔萊’號就不等了……前甲板解纜!”
德斯蘭戴先生與其說從梯子上下來,不如說從上面滾下來,一下子摔在後甲板上。
“要開船嗎?”德斯蘭戴夫人大聲說道,氣得雙頰紅一陣白一陣。
“船長是一個下流胚子!他什麽都不聽,也不願等一等!”
“我們馬上下船!”
“德斯蘭戴夫人,實在不可能!我們的行李在貨艙底層……”
“馬上下船,我命令你!”
“我們的艙位已經付錢了……”
當想到白白丟掉三個人從塞特到奧蘭的艙位費,德斯蘭戴夫人臉色都變成了青灰色。
“這位夫人認輸了!”讓·塔高納說。
“她投降了!”馬塞爾·羅南接着說。
她的確認輸了,可是嘴裏還不依不饒。
“這個達當脫……真是無可救藥!他不可能趕到了!他為什麽不直接上船,而去什麽皮高林!……怎麽辦?……如果不等他,我們到了奧蘭該怎麽辦?……”
“我們去埃利薩尼夫人傢等他。他能坐上從馬賽開出的下一班船趕上我們。”
“這個達當脫,這個達當脫!……”夫人不停念叨着,她那沒有血色的臉,隨着“阿潔萊”號開始搖擺更顯得蒼白。“唉,都是為了兒子,為了兒子的幸福,為了兒子的前途!”
幸福和前途難道會眷顧這個一無所知的低能兒?顯而易見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在智力上他與他的父母有着多麽大的差距。
德斯蘭戴夫人有氣無力,喃喃自語:
“回船艙,回船艙!”
吊橋剛剛被岸上的人收回碼頭。船頭離開護欄,船身稍稍轉了一下,對準了通道方向。輪船推進器發出陣陣輕微的嘈雜聲,使老港的水面上泛起淡淡的漩渦。汽笛發出刺耳尖叫,宣佈起航,並防止別的船衹出現在通道上。
德斯蘭戴先生最後一次看了看為輪船送行的人們,一直望到了防波堤的盡頭,看是否有遲到的旅客從那兒趕來……此時坐上小船還能趕上“阿潔萊”號。
“回船艙,回船艙!”德斯蘭戴夫人有氣無力地念叨着。
這些不幸讓德斯蘭戴先生氣惱,嘈雜的聲音讓他心煩,他真想拋下達當脫和德斯蘭戴夫人而一走了之。可是眼下最迫切的是打發他的夫人回到她本不該離開的船艙。他試着把癱臥在長椅上的德斯蘭戴夫人扶起,可是沒有成功。最後還是在一個女僕幫助下纔把她扶起來。德斯蘭戴先生扶她從舷梯下了後甲板,拖她走過餐廳,到了船艙,幫她脫下衣服扶她躺下,蓋上被子讓她半僵冷的身體恢復體溫。
這些纍人的工作完成後,德斯蘭戴先生又回到了後甲板,用憤怒駭人的目光掃視着老港的所有碼頭。
遲到的人還沒有出現。可是即使出現他又能做什麽呢?或許衹能捶胸頓足、後悔莫及。
事實上“阿潔萊”號已經完成了準備工作,並走到了通道的中間。站在防波堤盡頭的好奇者還在嚮輪船揮手告別。“阿潔萊”號稍稍改變了一下左舷方向,避讓開一艘二桅帆船。因為後者的後排炮已伸進了老港的裏邊。最後輪船通過通道。船長指揮輪船從北邊繞過防波堤,以慢速繞過海岬。
當兩個人在塞特車站下車時——他們是從巴黎乘火車來到這個瀕臨地中海的城市的——馬塞爾·羅南對讓·塔高納說:
“在遠洋輪出發之前,我們去做些什麽呢?”
“什麽也做不了。”讓·塔高納回答說。
“據《旅遊指南》一書記載,塞特城古跡不多,可是卻很奇特。這個城市的繁榮是從建立港口開始的。這個港口也是路易十四時代開鑿的浪剋多運河的終點。”
“或許這是路易十四在位期間做的最有用的一件事情。”讓·塔高納說。“這位偉大君王肯定在那時就已經預見到我們於今天,1885年4月27日在此登船遠行。”
“嚴肅點兒,讓,別忘了,南方人能聽懂我們說話。既然我們到了塞特城,依我看明智的作法是參觀一下這個城市,看一看這裏的船塢、河道、港口、12公裏長的碼頭,漫步在清澈的渠水旁……”
“你的《旅遊指南》背完了嗎?”
“這是一個可與威尼斯媲美的城市。”馬塞爾·羅南繼續說道。
“其充量不過是一個小馬賽城。”讓·塔高納反駁道。
“正如你說的,親愛的讓,它不但可以和普羅旺斯地區最大城市相媲美,而且還是地中海地區第一大自由港。它對外出口葡萄酒、????、白酒、油料、化工産品……”
“還進口像你這樣令人生厭的人。”讓·塔高納頂了他一句,轉過身去。
“此外還出口生皮、普拉塔羊毛、面粉、水果、鱈魚、板材、各種金屬……”
“夠了,夠了!”這個年輕人大聲嚷道,他打心眼兒裏想躲開這位口若懸河、長篇大論的朋友。
“港口年進口量為27.3萬噸,出口量23.5萬噸。”馬塞爾·羅南不管不顧繼續說,“這還不算鱈魚、沙丁魚的腌製工廠,每年生産1.2萬到1.4萬噸的????廠,擁有兩千工人的木桶製造業每年製作20萬個大木桶……”
“真想把你這個碎嘴嘮叨的朋友,送進木桶20萬次。說實在話,馬塞爾,再好的工業和貿易和我們兩個勇敢的年輕人有什麽關係呢?我們不是要去奧蘭,去非洲第七騎兵團當兵嗎?”
“旅途上一切都是很有意思的,即使是平平常常的東西。”馬塞爾·羅南說。
“塞特城有沒有棉花讓我把耳朵堵住?”
“我們一邊走一邊找吧。”
“‘阿潔萊’號兩個小時後就出發,”讓·塔高納提醒說,“依我看最好直接登上‘阿潔萊’號輪船。”
或許塔高納說得對。在兩個小時內,在這個日益擴展的城市中,我們能參觀些什麽呢?至少能看到些什麽有意思的東西呢?不過要想參觀的話,首先要到待奧水塘,水塘的旁邊是通嚮大海的水道。塞特城就是沿此水道建成的。此外還要翻過一座石灰岩山峰,這座山峰孤伶伶地屹立在水塘與大海之間。登上山峰望去,整個城市宛如一座圓型劇場,不久的將來,鬆柏樹將覆蓋整座城市。塞特城是西南沿海地區的交通樞紐:經南方省運河與巴黎至南特的公路連接,經博凱爾運河與內地相通;有兩條鐵路綫,一條通嚮波爾多地區,一條通嚮中部地區,從而與法國的內地連接起來。難道這一切不值得遊客駐足幾日嗎?
馬塞爾·羅南不再堅持己見,順從地跟着讓·塔高納後邊。他們的前邊是推着行李車的搬運工人。
他們很快就到了老港口。同這兩個年輕人乘同一列車,又將去同一目的地的旅客已經集合在一起。即將出航的輪船總是會吸引百十個好奇者等待在碼頭上。這個數字對這個有着3.6萬人口的城市來說,是不足為奇的。
塞特港的遠洋輪定期開往阿爾及爾、奧蘭、馬賽、尼斯、熱那亞和巴塞羅那。這一天有50來人登上了“阿潔萊”號,一艘不大的800至900噸位的輪船。“阿潔萊”號輪船的安全性令人滿意,它的船長是布卡拉什先生。
“阿潔萊”號開始點火,煙筒吐出滾滾黑煙。此時輪船正停在老港內。老港的東邊是弗倫迪南防波堤,北邊正在籌劃建設一個新港。新港為三角形,由一條人工河通嚮大海。老港對面是一個環形炮臺,用以保護港口和聖路易防波堤。在聖路易防波堤和弗倫迪南防波堤的各自盡頭形成一條通道,船衹可輕易進出老港。
旅客經過堤壩登上“阿潔萊”號。與此同時布卡拉什船長正親自監督裝貨工作,檢查每一件貨物是否用帆布蓋好。貨艙內擁擠不堪,塞滿了煤炭、板材、油料、腌肉、勾兌好的葡萄酒等等。這些都是塞特城生産的、大量出口的貨物。
幾個年老水手正吸着煙斗交談着。他們的臉已被海風吹皺,濃密的眉毛下,雙眼閃閃發亮,發紅的耳朵又大又皺,身體隨着船的起伏在搖搖晃晃。水手們談論的無非是讓他們高興的事:未來30到36小時的航行會把這些旅客折騰得夠嗆。
“天氣很好。”一個水手肯定地說。
“根據一切跡象,將有東北方向的微風。”另一個補充說。
“巴利阿裏群島周圍一定很涼爽。”第三個水手作出結論,同時用指頭彈掉煙斗裏的煙灰。
“如果起大風,同時解來船上11個繩結不會有什麽麻煩。”舵手說道。他來到遠洋輪甲板上舵手的位置上。“有布卡拉什船長的指揮,什麽也不用怕。好風都在他的帽子裏。衹要一打開,船帆就被吹得鼓鼓的。”
這些水手都很自信。不是有這樣一個海上諺語嗎?“誰想說假話,誰衹能說天氣。”
兩位年輕人不很在意這些人的推斷,也絲毫不擔心海上的情況和航行中的風險,而大部分旅客中,有的人和他們差不多,有些人不如他們鎮靜,甚至有幾名旅客從一上船就感到頭痛、心慌。
在這些人中,讓·塔高納讓馬塞爾·羅南註意有這樣一傢人開始出現在——用兩個年輕人喜歡的比喻說法——地中海大劇院中有點兒過於復雜的舞臺上。
這是一個三口之傢:父親、母親和兒子。父親55歲,長着一張法官式的面孔,但是他既不是檢查官,也不是審判官;連鬢鬍子像椒????排骨,前額突出,身材厚實,身高5英尺2英寸。這還多虧穿着厚底鞋子。總之,這通常是《矮人》專欄中那種又矮又胖的人物形象。此時,這個人身着方格圖案的斜紋布衣服,灰白頭髮上罩着一頂擋住雙耳的帽子,一隻手拿着一把裝在油亮發光的皮套中的雨傘,另一隻手提着一個有老虎圖案的帶軲轆的旅行包,旅行包已用兩根皮帶紮緊。
夫人比先生高幾釐米,這足以讓丈夫對她俯首稱臣。肯定是身材緣故,夫人顯得又高,又幹、又瘦,活脫脫一根竹竿,黃面孔,神氣卻很高傲。束着發帶的頭髮黑黑的,使人不相信她已50歲,高大身軀裹在褐色羊皮和灰鼠皮縫製的皮筒裏,右手挎着金屬扣的手包,左手套着仿貂皮的暖手筒。
兒子是一個平庸無奇的人,21歲零6個月。表情麻木,長脖子,令人常常感到他很幼稚無知;下巴已開始長出黃色鬍須,兩眼無神,帶着一幅近視眼鏡;儘管受到舉止訓練,可是兩腿總是站不直,舉止顯得笨拙難看。總之,是一個蠢才,一個頭腦空空、不學無術的人,用數學上的話說,他是一個“負數”。
這是一個俗不可耐的小市民家庭。夫婦雙方遺産總共1.2萬法郎,他們靠此生活,一天到晚無所事事,坐吃山空。
這一傢人是佩皮尼昂人,住在太特河流經的博比尼爾城鎮的一個古老房子裏。他們在地區局和財政局註册的名字是德斯蘭戴先生和夫人,以及阿卡托剋·德斯蘭戴先生。
這一傢人來到碼頭上,在通嚮“阿潔萊”號的吊橋前停下了腳步。是上船還是再等一等?或者利用開船前再轉一轉?真是一個費解的難題。
“我們來得太早了,德斯蘭戴先生。”夫人埋怨道。“我們絶不會誤船的。”
“正如你從不錯過指責別人的機會,德斯蘭戴夫人。”他的先生也以同樣的口吻說。
這對夫婦無論在公共場合還是在私下,都以“先生、夫人”相稱,從而使人感到一種矯揉造作的高雅。
“我們上船吧。”先生提出建議。
“我們要在這條已經像鞦韆一樣晃來晃去的船上度過30個小時,”德斯蘭戴夫人大聲說,“還要提前一個小時登船!”
雖然大海很平靜,不過偶爾會有一陣波浪捲來,引起了“阿潔萊”號一陣輕微的晃動。這是因為離船衹出入港口的通道幾百米的地方,修建的500米長的防波壩不能完全擋住嚮老港涌來的海浪。
“如果我們連港口裏的波浪都害怕,”德斯蘭戴先生說,“幹脆就不要去旅行了!”
“你以為我願意旅行嗎,德斯蘭戴先生?要不是為了阿卡托剋……”
“可是,這是已經决定了的事情。”
“但是,不是提前很多時間登船的理由。”
“可是我們要放好行李,安置船艙,定好餐廳的座位。達當脫先生建議我這樣做。”
“你要知道,連你的達當脫也還沒有到!”夫人生硬地說。
夫人嚮遠處的弗倫迪南防波堤望去,那個被稱作達當脫——個非同凡響的名字——的人還沒有出現。
“喂,你知道,他總是這樣一個人,”德斯蘭戴先生大聲說,“總是最後時刻纔到達!我們的朋友達當脫總是在人們不再等他而要出發的時候纔出現……”
“是啊,這次也是一樣。”德斯蘭戴夫人很激動。
“這也不是第一次了!”
“那麽他為什麽在我們之前離開飯店?”
“他想去皮高林拜訪一位做木桶匠的朋友,而且答應和我們一起上船。衹要一到,他就登船,我敢打賭他不會在碼頭上耽誤多長時間的。”
“可是他並沒有到……”
“他絶對不會遲到。”說完德斯蘭戴先生邁着堅定步伐嚮吊橋走去。
“你說怎麽辦,阿卡托剋?”德斯蘭戴夫人轉身問她的兒子。
阿卡托剋什麽也沒想,也從來不願費腦筋想任何事情。可是這個白癡為什麽對旅客們出航做生意、運輸貨物、登船,以及遠洋輪起航前甲板上混亂嘈雜感興趣呢?出海遠行、周遊一個新的國傢,對像他這樣年齡的青年人來說,都會有某種新奇、喜悅,會産生某種。可是在阿卡托剋身上卻一絲一毫也沒有。他對一切無動於衷、漠然無知、麻木不仁、毫無想象力,對一切都聽之任之。他的父親對他說:“我們去奧蘭。”他回答說:“好吧!”他母親對他說:“達當脫先生答應和我們一起旅行!”他說:“好吧!”他的父母說:“我們去埃利薩尼夫人和她女兒的傢住幾個星期。她們母女上次來過佩皮尼昂,你看見過她們。”他說:“好吧!”這種回答看不出他的喜怒哀樂。從阿卡托剋的說話中很難說清楚是愚蠢造成了無知還是無知造成了愚蠢。
當德斯蘭戴夫人問兒子是登船還是留在碼頭上時,她看見了她的先生正走在吊橋上,她的兒子步隨其後。德斯蘭戴夫人衹好忍氣吞聲跟在他們二人後邊開始上船。
兩個年輕人已站在了後甲板上。他們覺得這種嘈雜混亂的情景很好玩。他們對每一個上船的旅客都評頭論足,發表這樣或那樣的見解。輪船即將起航,汽笛聲震耳欲聾。越來越濃的黑煙在粗大的煙筒頂端翻滾着,近旁的高大桅桿也被熏成了淡黃色。
“阿潔萊”號的旅客中,大部分是前往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人,還有一些要返回軍營的士兵,以及若幹名去奧蘭的阿拉伯人和摩洛哥人。阿拉伯人和摩洛哥人一上船就去了二等船艙。在二等船艙的後邊聚集着所有一等船艙的旅客。唯獨這些人可以享用後甲板、客廳和餐廳。陽光透過做工精細的花格窗戶射進客廳和餐廳裏邊。所有一等船艙位於輪船的外側,通過扁形舷窗採光。很明顯“阿潔萊”號提供不出“大西洋運輸公司”或“海運公司”輪船的那種豪華舒適的條件。從馬賽到阿爾及利亞的輪船,其噸位更大,速度更快,設施更齊備。難道航程較短,輪船就應該顯得寒酸嗎?實際上從塞特到奧蘭,由於票價較低,而從不缺少客源和貨源。
這一天,提前上船的旅客大約60人,未上船的旅客不足30人。兩個半小時前,一個水手在甲板上發了一通火。再有半個小時“阿潔萊”號就要解纜起航了。一般來說當遠洋輪起航時,遲到的旅客不是很多的。
剛一上船,德斯蘭戴一傢人就急急忙忙朝着餐廳入口的雙扇門跑去。“這條船晃得真厲害啊!”阿卡托剋的母親情不自禁地說。
作丈夫的時刻要應付夫人的發問。他不僅要選定一個三個床位的船艙,而且還要定好離餐廳操作間最近的三個座位。因為所有菜餚都從操作間出來,這樣可以挑選最好的,而不是別人挑剩下的。
最好的船艙是第19號船艙,位於船的右舷,最靠近船的中央,顛簸不很明顯,當船搖擺時絶對不會手忙腳亂。無論是在船的前部還是後部,不能享受安樂椅搖擺樂趣的旅客都會感到難受和不愉快。
先是選好船艙,放下隨身小件行李,留下德斯蘭戴夫人整理大件行李,德斯蘭戴先生和兒子又返回餐廳。餐廳操作間在左舷,他們直接由此去餐廳,以便定好他渴望已久的在餐桌最盡頭的3個座位。
一個旅客已經坐在餐桌的這頭。領班和服務生正忙着安排餐具準備晚上5點的晚餐。
看來這個旅客已經占據了這個座位。他把名片放在餐巾的折縫中,餐巾放在印有“阿潔萊”號圖案的餐盤上。毋庸置疑,由於擔心有人來搶占這個好座位,他好像要坐在這裏直到開船。
德斯蘭戴先生斜視了他一下,對方也斜眼回報了他一下。德斯蘭戴先生走過去,看到了印在名片上的這位客人的名字:尤斯塔什·奧利安達爾。他在這位旅客對面的3個座位做上標記,然後領着兒子,離開餐廳登上後甲板。
離開船還有12分鐘。遲到的旅客還在弗倫迪南防波堤上。汽笛響了最後幾次。布卡拉什船長在吊橋上走來走去,大副在前甲板上正在招呼人準備起航。
德斯蘭戴先生更加焦慮不安,一遍又一遍說着,語氣非常急迫:“他還不來!……為什麽遲到了?……他在做什麽呢?……難道不知道3點準時開船!……他會誤船的!……阿卡托剋?”
“什麽事?”兒子一臉茫然,不知道他父親為什麽如此激動不安。
“你沒有看見達當脫先生嗎?”
“他沒有上船嗎?”
“沒有,還沒有到……你想會出什麽事?”
阿卡托剋什麽也不想。
德斯蘭戴先生在後甲板上走來走去,一會兒望一下弗倫迪南防波堤,一會兒望一下老港對面的碼頭。倘若遲到的旅客在那兒出現,乘小船衹需劃幾下就能趕上輪船。
沒有人,還是沒有人!
“德斯蘭戴夫人又該沒完沒了地埋怨!”德斯蘭戴先生氣急敗壞地嚷道,“她太關心自己的事了!……可是還得告訴她!……如果這個該死的達當脫5分鐘之內趕不到,後果會怎麽樣?”
馬塞爾·羅南和讓·塔高納開心地看着這個絶望的人。很顯然,“阿潔萊”號馬上就要解纜起航了。如果不預先通知船長,或者船長不同意按照慣例延遲15分鐘——這種事在遠洋輪上不常發生——輪船會丟下達當脫先生而起航離去。
此時蒸汽的巨大壓力使鍋爐轟轟作響,白色氣體從排氣管中急速噴出。船身不住地碰撞着岸邊的防撞球,機械人員正在調試機器,使之正常運轉。
這時德斯蘭戴夫人出現在後甲板上。她的神情更加冷漠,臉色更加蒼白。如果不是因為眼前的煩心事,她本想留在船艙裏,整個航程都不出來。由於擔心達當脫沒有上船,她也顧不得體力不支,想請求船長等一等遲到的旅客。
“怎麽樣了?”德斯蘭戴夫人問她的丈夫。
“還沒有到!”
“我們不能丟下達當脫先生……”
“可是……”
“快去告訴船長,德斯蘭戴先生!你知道我沒有力氣到上邊去告訴他!”
布卡拉什船長站在駕駛臺上觀望着整個輪船。一會兒給前甲板發出一個命令,一會兒又嚮後甲板發出一個命令,看來有點兒難以接近。舵手站在船長旁邊,雙手握住舵輪手柄,操縱着舵輪。此時此刻絶對不能打擾他們。然而在德斯蘭戴夫人的斥責下,德斯蘭戴先生衹好費力地登上小鐵梯,攀上鋪着白帆布的駕駛臺頂端。
“船長?”
“什麽事?”這位船上的“上帝”用低沉生硬的聲音問道,聽起來好像暴雨天的霹靂。
“您打算開船嗎?”
“3點整準時開船……1分鐘也不等……”
“但是我們的一位同伴還沒有到……”
“算他倒黴。”
“您不能等一等嗎?”
“1秒鐘也不等。”
“他是達當脫先生啊!”
當說出這個名字時,德斯蘭戴先生以為船長肯定想起了什麽,會同意的。
“是誰?達當脫?……不認識!”
“剋勞維斯·達當脫先生,一個佩皮尼昂人。”
“如果這位剋勞維斯·達當脫先生,這位佩皮尼昂人在40秒內趕不到,‘阿潔萊’號就不等了……前甲板解纜!”
德斯蘭戴先生與其說從梯子上下來,不如說從上面滾下來,一下子摔在後甲板上。
“要開船嗎?”德斯蘭戴夫人大聲說道,氣得雙頰紅一陣白一陣。
“船長是一個下流胚子!他什麽都不聽,也不願等一等!”
“我們馬上下船!”
“德斯蘭戴夫人,實在不可能!我們的行李在貨艙底層……”
“馬上下船,我命令你!”
“我們的艙位已經付錢了……”
當想到白白丟掉三個人從塞特到奧蘭的艙位費,德斯蘭戴夫人臉色都變成了青灰色。
“這位夫人認輸了!”讓·塔高納說。
“她投降了!”馬塞爾·羅南接着說。
她的確認輸了,可是嘴裏還不依不饒。
“這個達當脫……真是無可救藥!他不可能趕到了!他為什麽不直接上船,而去什麽皮高林!……怎麽辦?……如果不等他,我們到了奧蘭該怎麽辦?……”
“我們去埃利薩尼夫人傢等他。他能坐上從馬賽開出的下一班船趕上我們。”
“這個達當脫,這個達當脫!……”夫人不停念叨着,她那沒有血色的臉,隨着“阿潔萊”號開始搖擺更顯得蒼白。“唉,都是為了兒子,為了兒子的幸福,為了兒子的前途!”
幸福和前途難道會眷顧這個一無所知的低能兒?顯而易見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在智力上他與他的父母有着多麽大的差距。
德斯蘭戴夫人有氣無力,喃喃自語:
“回船艙,回船艙!”
吊橋剛剛被岸上的人收回碼頭。船頭離開護欄,船身稍稍轉了一下,對準了通道方向。輪船推進器發出陣陣輕微的嘈雜聲,使老港的水面上泛起淡淡的漩渦。汽笛發出刺耳尖叫,宣佈起航,並防止別的船衹出現在通道上。
德斯蘭戴先生最後一次看了看為輪船送行的人們,一直望到了防波堤的盡頭,看是否有遲到的旅客從那兒趕來……此時坐上小船還能趕上“阿潔萊”號。
“回船艙,回船艙!”德斯蘭戴夫人有氣無力地念叨着。
這些不幸讓德斯蘭戴先生氣惱,嘈雜的聲音讓他心煩,他真想拋下達當脫和德斯蘭戴夫人而一走了之。可是眼下最迫切的是打發他的夫人回到她本不該離開的船艙。他試着把癱臥在長椅上的德斯蘭戴夫人扶起,可是沒有成功。最後還是在一個女僕幫助下纔把她扶起來。德斯蘭戴先生扶她從舷梯下了後甲板,拖她走過餐廳,到了船艙,幫她脫下衣服扶她躺下,蓋上被子讓她半僵冷的身體恢復體溫。
這些纍人的工作完成後,德斯蘭戴先生又回到了後甲板,用憤怒駭人的目光掃視着老港的所有碼頭。
遲到的人還沒有出現。可是即使出現他又能做什麽呢?或許衹能捶胸頓足、後悔莫及。
事實上“阿潔萊”號已經完成了準備工作,並走到了通道的中間。站在防波堤盡頭的好奇者還在嚮輪船揮手告別。“阿潔萊”號稍稍改變了一下左舷方向,避讓開一艘二桅帆船。因為後者的後排炮已伸進了老港的裏邊。最後輪船通過通道。船長指揮輪船從北邊繞過防波堤,以慢速繞過海岬。
故事的主人公終於和讀者見面了。
“我們上路了,”馬塞爾·羅南說道,“前方駛嚮……”
“神秘世界,”讓·塔高納說。“必須尋找才能得到新的東西,布德萊爾①這樣說過。”
①布德萊爾:法國著名作傢、詩人。——譯者註
“神秘世界?……難道你希望從法國到非洲,也就是從塞特到奧蘭的短暫航程中,會遇到神秘世界?”
“我說的不是這次30到40小時的短暫航程,馬塞爾。奧蘭是這次旅途的第一站,或唯一的一站,對此我不想同你爭論。但是當我們出發後,我們能一定知道去哪兒嗎?”
“當然了,讓。當輪船把你帶到你要去的地方時,至少會遇到一些海上危險。”
“得了吧,馬塞爾。誰告訴你的這些?”讓·塔高納用輕衊的口氣回答說。“海上會發生事故,如觸礁、翻船、機器爆炸,像魯濱遜一樣在荒島上漂流20年等等極不尋常的經歷!不過我說的不是這些。而是這樣一個神秘的事物,它是人類生命的未知數,它是古代人類刻在‘阿瑪特’母山羊②皮上的秘密,它是包含在聖經裏的秘密,它是最淵博的學者也讀不懂的秘密,它是藏在瓦鉢裏,用手憑運氣摸出來的人生的詮釋。”
②古羅馬神話中,用自己奶水養大愛神丘庇特的母山羊。——譯音註
“別再故弄玄虛了!”馬塞爾·羅南嚷道,“你把我弄得暈頭轉嚮了。”
“它是前臺幕拉起後的神秘布景。”
“夠了,……夠了!不要剛一上路就這麽衝動,不要這麽雲山霧罩地瞎吹,不要扯得太遠了!”
“看看,你現在好像也在說很玄虛的話。”
“算你說得對,讓,可是我們都應該冷靜理智,回到現實中來。我們所做的一切來不得半點僥幸。我們這次從塞特上船去奧蘭,每人衹有1000法郎,我們還要應徵加入非洲第七騎兵團。所以我們在行動上要非常理智,在生活上非常簡樸。至於你說的那個‘神秘世界’無論多麽讓人心動,也根本不會出現。”
“誰知道呢?”讓·塔高納用食指劃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在後甲板上進行的這場談話,顯示了兩個年輕人各自鮮明的性格。他們的目光從護欄網旁的長凳轉嚮了前甲板,最後停在了駕駛臺的頂端。從駕駛臺頂端可以俯視主桅桿和前桅桿之間的甲板。
20來個旅客占據了側面的長凳和折椅,懸挂在升降索的帳篷為他們遮住了陽光。
在這些旅客中可以看到德斯蘭戴先生和他的兒子。前者激動地在甲板上走來走去,雙手時而放在身後,時而伸嚮空中。一會兒他又雙手撐在欄桿上,仔細瞧着“阿潔萊”號駛過的航跡,好像達當脫先生會變成海豚出現在泛起在船後的泡沫中。
他的兒子,阿卡托剋對這件讓他的父母經受驚嚇和煩惱的不幸事情,依然無動於衷、麻木不仁。
對船身搖擺——這種搖擺還很輕微——毫無反應的旅客正在散步、交談、吸煙,雙手交替地用望遠鏡眺望着起伏不平飛馳而過的海岸綫,欣賞着西邊比利牛斯山壯觀的景色。另一些對船身擺動不適應的旅客,坐在甲板角落的柳條椅上,大概在整個航程中他們都寧願這樣坐着。有幾位女士,身着披肩,似乎忍受着難以剋製的痛苦,面容非常沮喪。這些女士和她們的孩子占據了駕駛臺下面的位置。這個位置靠近船的中央部位,能較少感覺到輪船的搖晃。她們的樣子很可憐,似乎盼着趕快熬過這50個小時的航程。
在女船客周圍是輪船上的女僕人;在男船客周圍是年輕的見習水手。他們註意着每一個旅客的手勢或動作,然後跑過去提供服務——必不可少的卓有成效的服務。
在這些旅客中,有多少人能夠在兩個小時後,當晚餐鐘聲響起時能坐在餐廳的餐桌旁?這是“阿潔萊”號的醫生提出的一成不變的問題。這位醫生估計有60%到70%的旅客不吃船上的第一頓飯。
大夫是一個矮小粗胖的人,身體靈活,擅長交談,無憂無慮,時常有些驚人之舉。儘管已50歲,但是吃得多,喝得多;他還收集了許多稀奇古怪的應付暈船病的偏方和處方。不過對這些藥方的功效他自己一點也不相信。他會說出許許多多寬慰人的話,他對旅客中的病人極其體貼入微,甚至連外星上的病人在嘔吐之後也會衝他微笑。
“這個沒什麽關係……”醫生說,“當你感到船上升時呼氣,感到下降時吸氣……到了陸地你的病就好了……將來你的身體會非常健康,會少得很多病!……最好去維希和烏利雅吉①洗3個月溫泉。”
①法國南方兩個小城鎮,以溫泉著稱。——譯者註
兩個年輕人最先註意到了這個被稱作布魯諾大夫的精力充沛、談笑風生的小個子。馬塞爾·羅南對讓·塔高納說:
“這個滑稽可笑的大夫大概沒有救死扶傷的本事!”
“但是至少能治一下死不了人的病!”讓·塔高納說。
至於那位尤斯塔什·奧利安達爾先生,還未出現在甲板上。他的胃裏是不是正在翻騰?或者用海員的話說,他是否正在清理肚子裏的“傢底”?這些不幸的人“傢底”頗豐,不過不會壓在箱子底下。
事實不是這樣。這位名字有點藝術性的先生沒有病。他在海上從來沒有病過,今後也永遠不會病。他從後甲板前廳走進餐廳後,來到餐桌最好的一端,坐在選好的座位上,直至飯後甜點端上來前是不會離開的。難道誰還來同他爭奪這個優先權呢?
衹要布魯諾大夫一出現,就給後甲板的旅客帶來一陣激動。認識船上所有旅客是他的樂趣也是他的責任。他刨根問底打聽旅客們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天真好奇好像夏娃的女兒,說起話好像嘰嘰喳喳的麻雀。他像竄來竄去的黃鼠狼,從船的這一頭跑到另一頭。他祝賀旅客們有幸乘坐了“阿潔萊”號。因為這是一艘阿爾及利亞航綫上最好的輪船,擁有最好的設備,最好的條件。這艘由布卡拉什船長指揮的輪船上有一名——他沒有點明,衹是暗示——像他布魯諾一樣的大夫……等等、等等。以後他又嚮女船客們擔保不會出現什麽海上危險……他說,“阿潔萊”號衹遇到過一次暴風雨……在整個地中海的航涯中,船頭都不曾沾上海水……等等,等等。他給孩子們一些糖衣藥片,孩子們都很樂意接受,多麽可愛的小天使!……他說,船艙裏裝滿了這種糖衣藥片……等等,等等。
馬塞爾·羅南和讓·塔高納微笑着看着醫生的小伎倆。他們瞭解像大夫這種類型的人。他們在遠洋輪中不少見,是那種在海員和海外移民中不折不扣說三道四的人。
“喂,先生們,”當醫生來到兩個年輕人身邊時,說道,“船上的醫生有責任認識所有的旅客,你們不介意吧。”
“非常樂意,大夫,”讓·塔高納回答道,“既然我們把自己交到您的手上——我說的是治病,不是治死——我們很高興握住您的雙手。”
三個人相互熱情地握手。
“如果我的預感正確,我是否有幸在同巴黎人談話?”
“沒錯,是巴黎人,”馬塞爾·羅南回答說,“是從巴黎來的巴黎人。”
“從巴黎來的,太好了,”大夫大聲說,“從巴黎市來的,不是巴黎郊外……,是不是從巴黎市中心來的?……”
“從銀行區來的。”讓·塔高納回答。“如果您要求我說得詳細一些,我們來自巴黎蒙馬特街133號,第四層,右邊的門……”
“先生們,”布魯諾大夫說,“我的問題或許不謹慎……,但是醫生的職責需要知道一切,哪怕是眼睛看不到的一切……你們能諒解吧。”
“您太客氣了。”馬塞爾·羅南說道。
於是大夫的嘴巴像旋轉的風車,說出的話像風車的響板,說不完,停不住,手舞足蹈,口沫四濺。他說他已結識了這個或那個旅客,他嘲笑了德斯蘭戴一傢,嘲笑了失約的達當脫;他吹噓船上的晚餐如何豐盛,擔保“阿潔萊”號第二天能到達巴利阿裏群島;在那裏他可以輕鬆幾個小時,對旅客而言也是悠閑放鬆的幾個小時。總之,他充分顯示了自己健談的天性,或者用醫學的話說,是一種無休無止、廢話連篇的多言癖。
“先生們,你們上船以前看了看塞特城吧?”大夫問,並站起身。
“非常遺憾,大夫。我們沒有時間。”馬塞爾·羅南說。
“是很遺憾!這個城市值得一看!……你們參觀過奧蘭嗎?”
“沒有,想都沒想過!”讓·塔高納說。
這時一名見習水手走來,通知布魯諾大夫到布卡拉什船長那裏。大夫離開時也沒忘記說上一大堆客氣話,並答應再繼續交談,因為他還有一大堆事情要請教。
這位大夫所沒有瞭解的是這兩位年輕人的過去和現在。下面應該簡述一下。
馬塞爾·羅南和讓·塔高納是堂兄弟。他們的媽媽是親姐妹,都出生在巴黎。兄弟二人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各自的父親。他們在貧睏中長大,走讀上了中學;畢業後繼續上學,讓·塔高納上了高等商業學校,馬塞爾·羅南進了法律學校。二人都屬於巴黎從事商業的小市民階層,都沒有什麽雄心大志。兩個人像親兄弟一樣生活在相同的家庭,雖然性格非常不同,可是感情深厚,友誼牢不可破。
馬塞爾·羅南愛思考,做事專註,循規蹈矩,並且很早就開始自謀生路。
與他相反,讓·塔高納是一個十足的調皮鬼,整天像小馬駒一樣歡蹦亂跳,無憂無慮,多多少少有點兒好逸惡勞。他為家庭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不安和混亂。如果因為他不合時宜的活潑而受到責備,他也會謙恭地請求原諒。同他的表兄弟一樣,除了有許多缺點外,還有同樣多的優點。
兩個人都很善良、開朗、直爽、誠實,都尊敬各自的母親。人們還是能夠諒解羅南夫人和塔高納夫人對各自孩子有點兒過分的溺愛,因為兩個孩子都沒有被寵壞。
他們20歲時,趕上服役年限減少,衹在軍隊服役了一年,而這一年也是在離巴黎很近的騎兵團度過的。另外這兩個人還很幸運地分到了一個連隊,一個宿舍;相夕相處沒有給他們帶來一絲一毫的不快。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熱忱和樂觀。兩個人都是出色的士兵。長官們的嘉奬,同伴們的愛戴,使他們對軍營生活沒有感到什麽不滿意。從孩提時代起,他們就心想事成,一帆風順。儘管休假期間,他們受到了禁閉——一個從來沒有被禁閉的士兵是讓人看不起的——,可是從軍營服役後他們還是得到了“優秀”的評語。
回到傢裏後,馬塞爾·羅南和讓·塔高納已經21歲了。他們懂得應該開始工作了。徵得各自母親同意後,他們决定一起到一傢信譽好的公司工作,先實習業務,再謀求發展。
羅南和塔高納的母親都鼓勵她們的孩子通過這種途徑獲取財富。對她們所鐘愛的兒子來說,這種前途是有保證的。她們欣喜地盼望幾年之後,他們事業有成,婚姻美滿;在公司中從普通職員升到合夥人,直至經理;儘管他們還很年輕,可是他們的事業興旺發達,讓祖先光榮的名字延續到子孫後代,等等,等等。總之,這是所有做母親的夢想,也是她們最大的心願。
兩位母親真不該盼望夢想變成現實。兩個孩子從軍營返傢幾個月後,也就是他們想進入一傢公司開始人生道路之前,一場災難降臨到兩個感情篤厚的堂兄弟頭上。
一場傳染病蔓延到了巴黎市中心幾個區,羅南夫人和塔高納夫人都先後被奪去生命,中間衹隔了幾個星期。
這場災難猶如晴天霹靂,兩個家庭一下子衹剩下他們兩個人,令他們膽戰心驚,不敢正視災難造成的現實。
然而必須考慮未來。他們每個人得到了大約10萬法郎遺産,也就是說由於銀行利率下降,每人差不多衹有3000到3500法郎的年息收入。這種一般的收入不允許他們過逍遙自在的生活,而且他們也不願意過這種生活。他們是否應該把這一小筆錢投入到在那個時代很難賺錢的生意中冒險呢?或者投到工業或商業中碰運氣呢?還是按照母親製定的目標繼續努力呢?衹可惜羅南夫人和塔高納夫人再也不能為他們出謀劃策了……
他們的家庭有一位故交,是一名退休軍官,曾任駐非洲騎兵團的連長。此時他出現在孩子們面前,並對他們産生了影響。伯勒卡博少校直截了當地談了他自己的看法:絶對不要拿遺産去冒險,而是換成穩定的法國鐵路債券,然後去參軍,因為軍營生活沒有給他們留下什麽壞的印象。參軍後,很快先成為下級軍官,經過考試後進入索米爾軍校,畢業後可成為少尉。一條美好、吸引人、崇高的人生之路展現在兩個年輕人面前。用伯勒卡博少校的話說,一名軍官,不算軍餉在內,有3000法郎年息收入,難道不是最令人羨慕的嗎?而且將來會被提升、受勳、獲得榮譽……總之這是一名駐非洲老兵所能想到的一切。
馬塞爾·羅南和讓·塔高納是否完全相信軍人生涯能夠實現他們心中的願望?……他們是否也“直截了當”回答了伯勒卡博少校提出的建議?……當他們私下交談時,是否同意這是唯一的獲取榮譽的道路呢?或者說,在這條榮譽之路上他們能有機會獲得光榮嗎?
“我們總得冒險做點兒什麽?”讓·塔高納對馬塞爾·羅南說,“也許這位頭腦簡單的老兵說得對呢?……既然他把我們推薦給了第七騎兵團的上校,我們就動身去奧蘭……反正我們在路上有時間去考慮……到了阿爾及利亞後,我們再决定去還是不去參軍。”
“權當旅行一次,不過我補充一句,這是白花錢。”馬塞爾·羅南顯示出他的理智。
“是啊,我也這麽想!”讓·塔高納回答道,“可是付出幾百法郎代價,我們能周遊法蘭西的另一塊土地!衹為這一個理由就值得花上這筆錢,我的馬塞爾!……至少以後怎麽樣,誰知道呢?”
“你的話是什麽意思,讓?”
“隨便一說,沒有別的意思……”
總之馬塞爾·羅南沒費什麽事就被說服了,他同意兄弟二人一起去奧蘭,並帶上騎兵連長寫給他的朋友第七步兵團上校的推薦信。到了奧蘭後,他們根據情況再做决定;而且伯勒卡博少校也會相信他們的决定是根據他的意見做出的。
即使到了簽定參軍合同的那一刻,他們也可以改變决定,可以重返巴黎,再找另一個職業。即使他們的旅行一事無成,讓·塔高納也堅信是一次“環遊旅行”。不過馬塞爾·羅南開始沒有聽懂“環遊旅行”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讓·塔高納解釋說,“最好利用這次機會去這個國傢看一看。”
“那又怎麽樣?”
“去的時候走一條路綫,回來時再走另一條路綫。這樣花錢不多,但是會有無限的樂趣!比如說,我們從塞特坐船去奧蘭,回來時從阿爾及爾坐船到馬賽……”
“這倒是一個好主意。”
“是個非常棒的主意,馬塞爾!我衹不過代替泰勒斯、庇達卡斯、拜阿斯、剋利奧布拉斯、柏立安得、開倫和梭倫他們說出來罷了。”
馬塞爾·羅南不想再爭論由上述古希臘七聖賢提出的無可置疑的决定,於4月27日二位堂兄弟登上了“阿潔萊”號。
馬塞爾·羅南22歲,比讓·塔高納大幾個月。身高中上等,僅比表弟高出2至3釐米。他舉止文雅、形象可愛,眼睛有些黯然,帶有深深的哀痛,臉上長着金黃色鬍須——為執行命令,他隨時準備犧牲掉。
如果說讓·塔高納不具備他的表哥的那些外在優點,如果說他不像表哥那樣具有小市民階層稱之為“英俊騎士”的形象,我們還是要相信他是一個惹人喜愛的人:褐色頭髮梳理得整整齊齊,鬍子兩端翹起,神采奕奕,雙眼閃爍着非同一般的活力,舉止溫存,還有一幅孩子般可愛的面孔。
現在我們已經瞭解了兩個年輕人的外貌與性格。他們此次旅行也沒有什麽特殊的地方。他們的處境同遠洋輪上其他去奧蘭的旅客一樣。他們能改變這種處境嗎?他們能成為第七騎兵團二等騎兵嗎?
“誰能知道呢?”讓·塔高納說。他相信運氣在改變人生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阿潔萊”號已航行了25分鐘,還沒有達到最高速。防波堤已落在後面有1英裏。遠洋輪在不斷調正駛嚮西南的方向。
此時布魯諾大夫站在後甲板上,手持望遠鏡,觀望着港口方向的一個活動物體。這個物體被籠罩在滾滾黑煙白色蒸氣之中。
布魯諾大夫盯着這個物體看了幾秒鐘後,突然驚叫起來,奔嚮左舷階梯,衝到甲板上,一直跑到指揮塔,來到布卡拉什船長跟前,打斷了船長工作,氣喘籲籲,迫不急待地把望遠鏡遞到船長手中,整個一切布魯諾大夫僅用了半分鐘。
“船長,快看!”大夫指着不斷靠近、逐漸變大的物體。
望了一陣後,船長說:“肯定是一隻小汽艇。”
“依我看,這衹小汽艇是要追上我們。”布魯諾大夫說。
“肯定是這樣,大夫。好吧,告訴前船發信號……”
“你下令停船嗎?”
“我也不太知道該不該這樣做!……這條汽艇要幹什麽呢?……”
“汽艇靠近後才能知道……”
“真沒辦法!”布卡拉什船長看來不太願意讓船停下來。
布魯諾大夫還在繼續猜測:
“我想可能是那位遲到的旅客在追趕‘阿潔萊’號!……”
“難道是達當脫朱生……那個沒有趕上登船的人?……”
“可能這個人坐上汽艇在追趕我們的船!……”
這種解釋還比較合理。因為可以肯定這衹汽艇正以最大速度試圖趕上遠洋輪,並且已進入了深海區。考慮到德斯蘭戴一傢人對這位誤了登船的旅客而悲痛欲絶的情景,這位遲到的旅客肯定會這樣做。
布卡拉什船長可不是為了一張頭等艙位的船票而自尋麻煩把船停上幾分鐘的人。他用南方人特有的大嗓門駡了幾句,還是給機房下了停船的命令。
遠洋輪靠慣性衝出了200多米,慢慢減速最後停了下來。由於海浪從船的一側涌來,遠洋輪搖擺得更厲害了。那些暈船的男女旅客也更加痛苦不堪。
汽艇趕上來了。它的速度之快連船頭都露出了翻滾着泡沫的水面。人們可以看出有一個人站在甲板上正揮舞着帽子。
這時德斯蘭戴先生冒險登上了指揮塔,對沒有離開船長的布魯諾大夫說:
“你們等什麽呢?”
“一條汽艇。”大夫回答道。
“它來做什麽?”
“又送來一名旅客。肯定是一名誤了船的旅客。”
“達當脫先生嗎?”
“是的,如果他叫這個名字的話。”
德斯蘭戴先生抓住大夫遞給他的望遠鏡,經過多次徒勞的努力,終於在這個非常靈活的儀器中看到了汽艇。
“是他……就是他!”德斯蘭戴先生大聲說道。
隨後他匆匆忙忙走開,去告訴阿卡托剋的母親這個好消息。
汽艇離“阿潔萊”號衹有三鏈遠。波浪變小了,船身也平穩下來。從閥門噴出的蒸氣伴隨着震耳欲聾的機器聲,彌漫了整個船身。
汽艇來到遠洋輪的近旁。此時剛剛跑去通知夫人而臉色發白的德斯蘭戴先生又出現在甲板上。
一幅木頭橫檔的繩梯順着遠洋輪一側從船欄上方放了下來。
這位旅客正在嚮汽艇的船長結算船費。可以看出這個人很鄭重地做這件事,因為汽艇的船長嚮他道謝:“謝謝,閣下!”從中透出一種下等人對上等人的態度。
幾秒鐘後,這位本故事中的主人公,後面跟着一位提着箱子的僕人,大步攀上繩梯,跳上了甲板。這個人有着一幅歡快的面孔,臉上帶着微笑,姿態優雅地站直了身體,嚮周圍的人行禮致敬。
以後他看到了德斯蘭戴先生,後者正準備責備他幾句。
“沒事,我還是到了,胖老頭!”他大聲地說道,並在德斯蘭戴先生的肚子上用力拍了一下。
“我們上路了,”馬塞爾·羅南說道,“前方駛嚮……”
“神秘世界,”讓·塔高納說。“必須尋找才能得到新的東西,布德萊爾①這樣說過。”
①布德萊爾:法國著名作傢、詩人。——譯者註
“神秘世界?……難道你希望從法國到非洲,也就是從塞特到奧蘭的短暫航程中,會遇到神秘世界?”
“我說的不是這次30到40小時的短暫航程,馬塞爾。奧蘭是這次旅途的第一站,或唯一的一站,對此我不想同你爭論。但是當我們出發後,我們能一定知道去哪兒嗎?”
“當然了,讓。當輪船把你帶到你要去的地方時,至少會遇到一些海上危險。”
“得了吧,馬塞爾。誰告訴你的這些?”讓·塔高納用輕衊的口氣回答說。“海上會發生事故,如觸礁、翻船、機器爆炸,像魯濱遜一樣在荒島上漂流20年等等極不尋常的經歷!不過我說的不是這些。而是這樣一個神秘的事物,它是人類生命的未知數,它是古代人類刻在‘阿瑪特’母山羊②皮上的秘密,它是包含在聖經裏的秘密,它是最淵博的學者也讀不懂的秘密,它是藏在瓦鉢裏,用手憑運氣摸出來的人生的詮釋。”
②古羅馬神話中,用自己奶水養大愛神丘庇特的母山羊。——譯音註
“別再故弄玄虛了!”馬塞爾·羅南嚷道,“你把我弄得暈頭轉嚮了。”
“它是前臺幕拉起後的神秘布景。”
“夠了,……夠了!不要剛一上路就這麽衝動,不要這麽雲山霧罩地瞎吹,不要扯得太遠了!”
“看看,你現在好像也在說很玄虛的話。”
“算你說得對,讓,可是我們都應該冷靜理智,回到現實中來。我們所做的一切來不得半點僥幸。我們這次從塞特上船去奧蘭,每人衹有1000法郎,我們還要應徵加入非洲第七騎兵團。所以我們在行動上要非常理智,在生活上非常簡樸。至於你說的那個‘神秘世界’無論多麽讓人心動,也根本不會出現。”
“誰知道呢?”讓·塔高納用食指劃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在後甲板上進行的這場談話,顯示了兩個年輕人各自鮮明的性格。他們的目光從護欄網旁的長凳轉嚮了前甲板,最後停在了駕駛臺的頂端。從駕駛臺頂端可以俯視主桅桿和前桅桿之間的甲板。
20來個旅客占據了側面的長凳和折椅,懸挂在升降索的帳篷為他們遮住了陽光。
在這些旅客中可以看到德斯蘭戴先生和他的兒子。前者激動地在甲板上走來走去,雙手時而放在身後,時而伸嚮空中。一會兒他又雙手撐在欄桿上,仔細瞧着“阿潔萊”號駛過的航跡,好像達當脫先生會變成海豚出現在泛起在船後的泡沫中。
他的兒子,阿卡托剋對這件讓他的父母經受驚嚇和煩惱的不幸事情,依然無動於衷、麻木不仁。
對船身搖擺——這種搖擺還很輕微——毫無反應的旅客正在散步、交談、吸煙,雙手交替地用望遠鏡眺望着起伏不平飛馳而過的海岸綫,欣賞着西邊比利牛斯山壯觀的景色。另一些對船身擺動不適應的旅客,坐在甲板角落的柳條椅上,大概在整個航程中他們都寧願這樣坐着。有幾位女士,身着披肩,似乎忍受着難以剋製的痛苦,面容非常沮喪。這些女士和她們的孩子占據了駕駛臺下面的位置。這個位置靠近船的中央部位,能較少感覺到輪船的搖晃。她們的樣子很可憐,似乎盼着趕快熬過這50個小時的航程。
在女船客周圍是輪船上的女僕人;在男船客周圍是年輕的見習水手。他們註意着每一個旅客的手勢或動作,然後跑過去提供服務——必不可少的卓有成效的服務。
在這些旅客中,有多少人能夠在兩個小時後,當晚餐鐘聲響起時能坐在餐廳的餐桌旁?這是“阿潔萊”號的醫生提出的一成不變的問題。這位醫生估計有60%到70%的旅客不吃船上的第一頓飯。
大夫是一個矮小粗胖的人,身體靈活,擅長交談,無憂無慮,時常有些驚人之舉。儘管已50歲,但是吃得多,喝得多;他還收集了許多稀奇古怪的應付暈船病的偏方和處方。不過對這些藥方的功效他自己一點也不相信。他會說出許許多多寬慰人的話,他對旅客中的病人極其體貼入微,甚至連外星上的病人在嘔吐之後也會衝他微笑。
“這個沒什麽關係……”醫生說,“當你感到船上升時呼氣,感到下降時吸氣……到了陸地你的病就好了……將來你的身體會非常健康,會少得很多病!……最好去維希和烏利雅吉①洗3個月溫泉。”
①法國南方兩個小城鎮,以溫泉著稱。——譯者註
兩個年輕人最先註意到了這個被稱作布魯諾大夫的精力充沛、談笑風生的小個子。馬塞爾·羅南對讓·塔高納說:
“這個滑稽可笑的大夫大概沒有救死扶傷的本事!”
“但是至少能治一下死不了人的病!”讓·塔高納說。
至於那位尤斯塔什·奧利安達爾先生,還未出現在甲板上。他的胃裏是不是正在翻騰?或者用海員的話說,他是否正在清理肚子裏的“傢底”?這些不幸的人“傢底”頗豐,不過不會壓在箱子底下。
事實不是這樣。這位名字有點藝術性的先生沒有病。他在海上從來沒有病過,今後也永遠不會病。他從後甲板前廳走進餐廳後,來到餐桌最好的一端,坐在選好的座位上,直至飯後甜點端上來前是不會離開的。難道誰還來同他爭奪這個優先權呢?
衹要布魯諾大夫一出現,就給後甲板的旅客帶來一陣激動。認識船上所有旅客是他的樂趣也是他的責任。他刨根問底打聽旅客們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天真好奇好像夏娃的女兒,說起話好像嘰嘰喳喳的麻雀。他像竄來竄去的黃鼠狼,從船的這一頭跑到另一頭。他祝賀旅客們有幸乘坐了“阿潔萊”號。因為這是一艘阿爾及利亞航綫上最好的輪船,擁有最好的設備,最好的條件。這艘由布卡拉什船長指揮的輪船上有一名——他沒有點明,衹是暗示——像他布魯諾一樣的大夫……等等、等等。以後他又嚮女船客們擔保不會出現什麽海上危險……他說,“阿潔萊”號衹遇到過一次暴風雨……在整個地中海的航涯中,船頭都不曾沾上海水……等等,等等。他給孩子們一些糖衣藥片,孩子們都很樂意接受,多麽可愛的小天使!……他說,船艙裏裝滿了這種糖衣藥片……等等,等等。
馬塞爾·羅南和讓·塔高納微笑着看着醫生的小伎倆。他們瞭解像大夫這種類型的人。他們在遠洋輪中不少見,是那種在海員和海外移民中不折不扣說三道四的人。
“喂,先生們,”當醫生來到兩個年輕人身邊時,說道,“船上的醫生有責任認識所有的旅客,你們不介意吧。”
“非常樂意,大夫,”讓·塔高納回答道,“既然我們把自己交到您的手上——我說的是治病,不是治死——我們很高興握住您的雙手。”
三個人相互熱情地握手。
“如果我的預感正確,我是否有幸在同巴黎人談話?”
“沒錯,是巴黎人,”馬塞爾·羅南回答說,“是從巴黎來的巴黎人。”
“從巴黎來的,太好了,”大夫大聲說,“從巴黎市來的,不是巴黎郊外……,是不是從巴黎市中心來的?……”
“從銀行區來的。”讓·塔高納回答。“如果您要求我說得詳細一些,我們來自巴黎蒙馬特街133號,第四層,右邊的門……”
“先生們,”布魯諾大夫說,“我的問題或許不謹慎……,但是醫生的職責需要知道一切,哪怕是眼睛看不到的一切……你們能諒解吧。”
“您太客氣了。”馬塞爾·羅南說道。
於是大夫的嘴巴像旋轉的風車,說出的話像風車的響板,說不完,停不住,手舞足蹈,口沫四濺。他說他已結識了這個或那個旅客,他嘲笑了德斯蘭戴一傢,嘲笑了失約的達當脫;他吹噓船上的晚餐如何豐盛,擔保“阿潔萊”號第二天能到達巴利阿裏群島;在那裏他可以輕鬆幾個小時,對旅客而言也是悠閑放鬆的幾個小時。總之,他充分顯示了自己健談的天性,或者用醫學的話說,是一種無休無止、廢話連篇的多言癖。
“先生們,你們上船以前看了看塞特城吧?”大夫問,並站起身。
“非常遺憾,大夫。我們沒有時間。”馬塞爾·羅南說。
“是很遺憾!這個城市值得一看!……你們參觀過奧蘭嗎?”
“沒有,想都沒想過!”讓·塔高納說。
這時一名見習水手走來,通知布魯諾大夫到布卡拉什船長那裏。大夫離開時也沒忘記說上一大堆客氣話,並答應再繼續交談,因為他還有一大堆事情要請教。
這位大夫所沒有瞭解的是這兩位年輕人的過去和現在。下面應該簡述一下。
馬塞爾·羅南和讓·塔高納是堂兄弟。他們的媽媽是親姐妹,都出生在巴黎。兄弟二人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各自的父親。他們在貧睏中長大,走讀上了中學;畢業後繼續上學,讓·塔高納上了高等商業學校,馬塞爾·羅南進了法律學校。二人都屬於巴黎從事商業的小市民階層,都沒有什麽雄心大志。兩個人像親兄弟一樣生活在相同的家庭,雖然性格非常不同,可是感情深厚,友誼牢不可破。
馬塞爾·羅南愛思考,做事專註,循規蹈矩,並且很早就開始自謀生路。
與他相反,讓·塔高納是一個十足的調皮鬼,整天像小馬駒一樣歡蹦亂跳,無憂無慮,多多少少有點兒好逸惡勞。他為家庭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不安和混亂。如果因為他不合時宜的活潑而受到責備,他也會謙恭地請求原諒。同他的表兄弟一樣,除了有許多缺點外,還有同樣多的優點。
兩個人都很善良、開朗、直爽、誠實,都尊敬各自的母親。人們還是能夠諒解羅南夫人和塔高納夫人對各自孩子有點兒過分的溺愛,因為兩個孩子都沒有被寵壞。
他們20歲時,趕上服役年限減少,衹在軍隊服役了一年,而這一年也是在離巴黎很近的騎兵團度過的。另外這兩個人還很幸運地分到了一個連隊,一個宿舍;相夕相處沒有給他們帶來一絲一毫的不快。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熱忱和樂觀。兩個人都是出色的士兵。長官們的嘉奬,同伴們的愛戴,使他們對軍營生活沒有感到什麽不滿意。從孩提時代起,他們就心想事成,一帆風順。儘管休假期間,他們受到了禁閉——一個從來沒有被禁閉的士兵是讓人看不起的——,可是從軍營服役後他們還是得到了“優秀”的評語。
回到傢裏後,馬塞爾·羅南和讓·塔高納已經21歲了。他們懂得應該開始工作了。徵得各自母親同意後,他們决定一起到一傢信譽好的公司工作,先實習業務,再謀求發展。
羅南和塔高納的母親都鼓勵她們的孩子通過這種途徑獲取財富。對她們所鐘愛的兒子來說,這種前途是有保證的。她們欣喜地盼望幾年之後,他們事業有成,婚姻美滿;在公司中從普通職員升到合夥人,直至經理;儘管他們還很年輕,可是他們的事業興旺發達,讓祖先光榮的名字延續到子孫後代,等等,等等。總之,這是所有做母親的夢想,也是她們最大的心願。
兩位母親真不該盼望夢想變成現實。兩個孩子從軍營返傢幾個月後,也就是他們想進入一傢公司開始人生道路之前,一場災難降臨到兩個感情篤厚的堂兄弟頭上。
一場傳染病蔓延到了巴黎市中心幾個區,羅南夫人和塔高納夫人都先後被奪去生命,中間衹隔了幾個星期。
這場災難猶如晴天霹靂,兩個家庭一下子衹剩下他們兩個人,令他們膽戰心驚,不敢正視災難造成的現實。
然而必須考慮未來。他們每個人得到了大約10萬法郎遺産,也就是說由於銀行利率下降,每人差不多衹有3000到3500法郎的年息收入。這種一般的收入不允許他們過逍遙自在的生活,而且他們也不願意過這種生活。他們是否應該把這一小筆錢投入到在那個時代很難賺錢的生意中冒險呢?或者投到工業或商業中碰運氣呢?還是按照母親製定的目標繼續努力呢?衹可惜羅南夫人和塔高納夫人再也不能為他們出謀劃策了……
他們的家庭有一位故交,是一名退休軍官,曾任駐非洲騎兵團的連長。此時他出現在孩子們面前,並對他們産生了影響。伯勒卡博少校直截了當地談了他自己的看法:絶對不要拿遺産去冒險,而是換成穩定的法國鐵路債券,然後去參軍,因為軍營生活沒有給他們留下什麽壞的印象。參軍後,很快先成為下級軍官,經過考試後進入索米爾軍校,畢業後可成為少尉。一條美好、吸引人、崇高的人生之路展現在兩個年輕人面前。用伯勒卡博少校的話說,一名軍官,不算軍餉在內,有3000法郎年息收入,難道不是最令人羨慕的嗎?而且將來會被提升、受勳、獲得榮譽……總之這是一名駐非洲老兵所能想到的一切。
馬塞爾·羅南和讓·塔高納是否完全相信軍人生涯能夠實現他們心中的願望?……他們是否也“直截了當”回答了伯勒卡博少校提出的建議?……當他們私下交談時,是否同意這是唯一的獲取榮譽的道路呢?或者說,在這條榮譽之路上他們能有機會獲得光榮嗎?
“我們總得冒險做點兒什麽?”讓·塔高納對馬塞爾·羅南說,“也許這位頭腦簡單的老兵說得對呢?……既然他把我們推薦給了第七騎兵團的上校,我們就動身去奧蘭……反正我們在路上有時間去考慮……到了阿爾及利亞後,我們再决定去還是不去參軍。”
“權當旅行一次,不過我補充一句,這是白花錢。”馬塞爾·羅南顯示出他的理智。
“是啊,我也這麽想!”讓·塔高納回答道,“可是付出幾百法郎代價,我們能周遊法蘭西的另一塊土地!衹為這一個理由就值得花上這筆錢,我的馬塞爾!……至少以後怎麽樣,誰知道呢?”
“你的話是什麽意思,讓?”
“隨便一說,沒有別的意思……”
總之馬塞爾·羅南沒費什麽事就被說服了,他同意兄弟二人一起去奧蘭,並帶上騎兵連長寫給他的朋友第七步兵團上校的推薦信。到了奧蘭後,他們根據情況再做决定;而且伯勒卡博少校也會相信他們的决定是根據他的意見做出的。
即使到了簽定參軍合同的那一刻,他們也可以改變决定,可以重返巴黎,再找另一個職業。即使他們的旅行一事無成,讓·塔高納也堅信是一次“環遊旅行”。不過馬塞爾·羅南開始沒有聽懂“環遊旅行”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讓·塔高納解釋說,“最好利用這次機會去這個國傢看一看。”
“那又怎麽樣?”
“去的時候走一條路綫,回來時再走另一條路綫。這樣花錢不多,但是會有無限的樂趣!比如說,我們從塞特坐船去奧蘭,回來時從阿爾及爾坐船到馬賽……”
“這倒是一個好主意。”
“是個非常棒的主意,馬塞爾!我衹不過代替泰勒斯、庇達卡斯、拜阿斯、剋利奧布拉斯、柏立安得、開倫和梭倫他們說出來罷了。”
馬塞爾·羅南不想再爭論由上述古希臘七聖賢提出的無可置疑的决定,於4月27日二位堂兄弟登上了“阿潔萊”號。
馬塞爾·羅南22歲,比讓·塔高納大幾個月。身高中上等,僅比表弟高出2至3釐米。他舉止文雅、形象可愛,眼睛有些黯然,帶有深深的哀痛,臉上長着金黃色鬍須——為執行命令,他隨時準備犧牲掉。
如果說讓·塔高納不具備他的表哥的那些外在優點,如果說他不像表哥那樣具有小市民階層稱之為“英俊騎士”的形象,我們還是要相信他是一個惹人喜愛的人:褐色頭髮梳理得整整齊齊,鬍子兩端翹起,神采奕奕,雙眼閃爍着非同一般的活力,舉止溫存,還有一幅孩子般可愛的面孔。
現在我們已經瞭解了兩個年輕人的外貌與性格。他們此次旅行也沒有什麽特殊的地方。他們的處境同遠洋輪上其他去奧蘭的旅客一樣。他們能改變這種處境嗎?他們能成為第七騎兵團二等騎兵嗎?
“誰能知道呢?”讓·塔高納說。他相信運氣在改變人生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阿潔萊”號已航行了25分鐘,還沒有達到最高速。防波堤已落在後面有1英裏。遠洋輪在不斷調正駛嚮西南的方向。
此時布魯諾大夫站在後甲板上,手持望遠鏡,觀望着港口方向的一個活動物體。這個物體被籠罩在滾滾黑煙白色蒸氣之中。
布魯諾大夫盯着這個物體看了幾秒鐘後,突然驚叫起來,奔嚮左舷階梯,衝到甲板上,一直跑到指揮塔,來到布卡拉什船長跟前,打斷了船長工作,氣喘籲籲,迫不急待地把望遠鏡遞到船長手中,整個一切布魯諾大夫僅用了半分鐘。
“船長,快看!”大夫指着不斷靠近、逐漸變大的物體。
望了一陣後,船長說:“肯定是一隻小汽艇。”
“依我看,這衹小汽艇是要追上我們。”布魯諾大夫說。
“肯定是這樣,大夫。好吧,告訴前船發信號……”
“你下令停船嗎?”
“我也不太知道該不該這樣做!……這條汽艇要幹什麽呢?……”
“汽艇靠近後才能知道……”
“真沒辦法!”布卡拉什船長看來不太願意讓船停下來。
布魯諾大夫還在繼續猜測:
“我想可能是那位遲到的旅客在追趕‘阿潔萊’號!……”
“難道是達當脫朱生……那個沒有趕上登船的人?……”
“可能這個人坐上汽艇在追趕我們的船!……”
這種解釋還比較合理。因為可以肯定這衹汽艇正以最大速度試圖趕上遠洋輪,並且已進入了深海區。考慮到德斯蘭戴一傢人對這位誤了登船的旅客而悲痛欲絶的情景,這位遲到的旅客肯定會這樣做。
布卡拉什船長可不是為了一張頭等艙位的船票而自尋麻煩把船停上幾分鐘的人。他用南方人特有的大嗓門駡了幾句,還是給機房下了停船的命令。
遠洋輪靠慣性衝出了200多米,慢慢減速最後停了下來。由於海浪從船的一側涌來,遠洋輪搖擺得更厲害了。那些暈船的男女旅客也更加痛苦不堪。
汽艇趕上來了。它的速度之快連船頭都露出了翻滾着泡沫的水面。人們可以看出有一個人站在甲板上正揮舞着帽子。
這時德斯蘭戴先生冒險登上了指揮塔,對沒有離開船長的布魯諾大夫說:
“你們等什麽呢?”
“一條汽艇。”大夫回答道。
“它來做什麽?”
“又送來一名旅客。肯定是一名誤了船的旅客。”
“達當脫先生嗎?”
“是的,如果他叫這個名字的話。”
德斯蘭戴先生抓住大夫遞給他的望遠鏡,經過多次徒勞的努力,終於在這個非常靈活的儀器中看到了汽艇。
“是他……就是他!”德斯蘭戴先生大聲說道。
隨後他匆匆忙忙走開,去告訴阿卡托剋的母親這個好消息。
汽艇離“阿潔萊”號衹有三鏈遠。波浪變小了,船身也平穩下來。從閥門噴出的蒸氣伴隨着震耳欲聾的機器聲,彌漫了整個船身。
汽艇來到遠洋輪的近旁。此時剛剛跑去通知夫人而臉色發白的德斯蘭戴先生又出現在甲板上。
一幅木頭橫檔的繩梯順着遠洋輪一側從船欄上方放了下來。
這位旅客正在嚮汽艇的船長結算船費。可以看出這個人很鄭重地做這件事,因為汽艇的船長嚮他道謝:“謝謝,閣下!”從中透出一種下等人對上等人的態度。
幾秒鐘後,這位本故事中的主人公,後面跟着一位提着箱子的僕人,大步攀上繩梯,跳上了甲板。這個人有着一幅歡快的面孔,臉上帶着微笑,姿態優雅地站直了身體,嚮周圍的人行禮致敬。
以後他看到了德斯蘭戴先生,後者正準備責備他幾句。
“沒事,我還是到了,胖老頭!”他大聲地說道,並在德斯蘭戴先生的肚子上用力拍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