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自1964年夏,發意撰寫《朱子新學案》。迄於69年11月,全稿告竣。因念牽涉太廣,篇幅過巨,於70年初夏特撰《提綱》一篇,撮述書中要旨,並推廣及於全部中國學術史。上自孔子,下迄清末,二千五百年中之儒學流變,旁及百傢衆說之雜出,以見朱子學術承先啓後之意義價值所在。若未能讀餘新學案全書,窺此一篇,亦可約略得其宗趣。若求進窺全書,亦必以此篇為嚆矢也。1971年,新學案全書出版,因續將提綱分別單行,以便讀者。
錢穆
1971年11月識於臺北士林外雙溪之素書樓
* 原繁體字版無目錄。此次出版簡體字本,目錄文字由三聯書店編輯部酌加,置於書前,謹供讀者參考。
朱子學提綱
拙著《朱子新學案》,分篇逾五十,全書超百萬言,恐讀者畏其繁猥,作此提綱,冠於書端,庶使進窺全書,易於尋究。
錢穆
1971年11月識於臺北士林外雙溪之素書樓
* 原繁體字版無目錄。此次出版簡體字本,目錄文字由三聯書店編輯部酌加,置於書前,謹供讀者參考。
朱子學提綱
拙著《朱子新學案》,分篇逾五十,全書超百萬言,恐讀者畏其繁猥,作此提綱,冠於書端,庶使進窺全書,易於尋究。
在中國歷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兩人,皆在中國學術思想史及中國文化史上發出莫大聲光,留下莫大影響。曠觀全史,恐無第三人堪與倫比。孔子集前古學術思想之大成,開創儒學,成為中國文化傳統中一主要骨幹。北宋理學興起,乃儒學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僅能集北宋以來理學之大成,並亦可謂其乃集孔子以下學術思想之大成。此兩人,先後矗立,皆能匯納群流,歸之一趨。自有朱子,而後孔子以下之儒學,乃重獲新生機,發揮新精神,直迄於今。
然儒學亦僅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主幹,除儒學外,尚有百傢衆流,其崇孔尊孔,述朱闡朱者可勿論,其他百傢衆流,莫不欲自闢蹊徑,另啓途轍,而孔子朱子矗立中道,乃成為其他百傢衆流所共同批評之對象與共同抨擊之目標。故此兩人,實不僅為儒學傳統之中心,乃亦為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正反兩面所共同集嚮之中心。不僅治儒學者,必先註意此兩人,即治其他百傢衆流之學,亦必註意此兩人,乃能如網在綱,如裘在領。不僅正反之兼盡,亦得全體之通貫。
孔子年代,距今已遠,其成學經過,已難詳索。後之崇孔尊孔者,亦惟以高山仰止之情,發為天縱大聖之嘆而止。朱子距今僅逾八百年,書籍文字可資稽考者尚多,凡朱子之所以為朱子,其成學之經過,實可按圖索驥,分年歷述。故治朱子之學,比較可以具體而詳盡,並亦有據而可證。學者潛心於此,可識儒學進修之階梯,雖不能舉一以概全,要之是典型之尚在,其所裨益,决非淺小。
孔子以來兩千五百年,述之闡之者既多,反之攻之者亦衆,事久而論定,故孔子之學,乃雖遠而益彰。朱子距今僅八百年,後人之闡發容未能盡。而反朱攻朱者,多不出於百傢衆流,而轉多出於儒學之同門。蓋自有朱子,而儒學益臻光昌。自有朱子,而儒學幾成獨尊。於是於儒學中與朱子持異見者乃日起而無窮。群言淆亂,所爭益微,剖解益難。故居今日而言朱子學,尚有使人不易驟獲定論之憾。尊孔崇孔,乃朱子以後中國學術上一大趨嚮,而述朱闡朱,則尚是中國學術上一大爭議。然諍朱攻朱,其說亦全從朱子學說中來。今果於朱子原書,能悉心尋求,詳加發明,先泯門戶之見,而務以發現真相為主。逮於真相既白,則述朱闡朱之與諍朱攻朱,正反雙方,宜可得一折衷,由是乃可有漸得定論之望。此則不僅為治中國八百年來之學術思想史者一重大課題,實亦為治中國兩千年來之儒學史者一重大課題。凡屬關心中國文化大傳統中此一主要骨幹之精神所在,大旨所寄者,對於此一課題,皆當註意。作者不揣謭陋,發憤為此書,其主要意義亦在此。
然儒學亦僅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主幹,除儒學外,尚有百傢衆流,其崇孔尊孔,述朱闡朱者可勿論,其他百傢衆流,莫不欲自闢蹊徑,另啓途轍,而孔子朱子矗立中道,乃成為其他百傢衆流所共同批評之對象與共同抨擊之目標。故此兩人,實不僅為儒學傳統之中心,乃亦為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正反兩面所共同集嚮之中心。不僅治儒學者,必先註意此兩人,即治其他百傢衆流之學,亦必註意此兩人,乃能如網在綱,如裘在領。不僅正反之兼盡,亦得全體之通貫。
孔子年代,距今已遠,其成學經過,已難詳索。後之崇孔尊孔者,亦惟以高山仰止之情,發為天縱大聖之嘆而止。朱子距今僅逾八百年,書籍文字可資稽考者尚多,凡朱子之所以為朱子,其成學之經過,實可按圖索驥,分年歷述。故治朱子之學,比較可以具體而詳盡,並亦有據而可證。學者潛心於此,可識儒學進修之階梯,雖不能舉一以概全,要之是典型之尚在,其所裨益,决非淺小。
孔子以來兩千五百年,述之闡之者既多,反之攻之者亦衆,事久而論定,故孔子之學,乃雖遠而益彰。朱子距今僅八百年,後人之闡發容未能盡。而反朱攻朱者,多不出於百傢衆流,而轉多出於儒學之同門。蓋自有朱子,而儒學益臻光昌。自有朱子,而儒學幾成獨尊。於是於儒學中與朱子持異見者乃日起而無窮。群言淆亂,所爭益微,剖解益難。故居今日而言朱子學,尚有使人不易驟獲定論之憾。尊孔崇孔,乃朱子以後中國學術上一大趨嚮,而述朱闡朱,則尚是中國學術上一大爭議。然諍朱攻朱,其說亦全從朱子學說中來。今果於朱子原書,能悉心尋求,詳加發明,先泯門戶之見,而務以發現真相為主。逮於真相既白,則述朱闡朱之與諍朱攻朱,正反雙方,宜可得一折衷,由是乃可有漸得定論之望。此則不僅為治中國八百年來之學術思想史者一重大課題,實亦為治中國兩千年來之儒學史者一重大課題。凡屬關心中國文化大傳統中此一主要骨幹之精神所在,大旨所寄者,對於此一課題,皆當註意。作者不揣謭陋,發憤為此書,其主要意義亦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