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說收藏
傢具篇
自 序
我們瞭解歷史一般通過兩個途徑-文獻及證物。文獻的局限在於執筆者的主觀傾嚮,以及後來人的修飾,因此不能保證客觀真實地再現歷史。證物不言,卻能真實地訴說其文化背景,描述成因。文明的形成過程是靠證物來標定坐標,匯成進程圖表。
此套書共四册,分為傢具篇、陶瓷篇(上)、陶瓷篇(下)、雜項篇。在中央電視臺《百傢講壇》播出時受時間限製,內容不盡完整。此為全本,未做刪節。全套圖書,從當今百姓喜愛的傳統文化入手,試圖解釋文明成因,展現文化魅力。衹要你對文物乃至文化有興趣,讀此書就一定會樂趣無窮。
這個樂趣是你熟知的文化帶給你的,而不是我。
1
傢具篇
自 序
我們瞭解歷史一般通過兩個途徑-文獻及證物。文獻的局限在於執筆者的主觀傾嚮,以及後來人的修飾,因此不能保證客觀真實地再現歷史。證物不言,卻能真實地訴說其文化背景,描述成因。文明的形成過程是靠證物來標定坐標,匯成進程圖表。
此套書共四册,分為傢具篇、陶瓷篇(上)、陶瓷篇(下)、雜項篇。在中央電視臺《百傢講壇》播出時受時間限製,內容不盡完整。此為全本,未做刪節。全套圖書,從當今百姓喜愛的傳統文化入手,試圖解釋文明成因,展現文化魅力。衹要你對文物乃至文化有興趣,讀此書就一定會樂趣無窮。
這個樂趣是你熟知的文化帶給你的,而不是我。
1
第一講
盛世收藏-歷史
每到周六的早晨,天剛蒙蒙亮的時候,北京市有兩個地方萬頭攢動。一個是天安門廣場,大傢都在舉頭看升國旗;一個是潘傢園市場,大傢都在低頭尋國寶。這就是我們今天收藏的現實情況,每個人都希望從我們古代遺留下來的東西中,撿到自己心愛的東西。
但過去不是這樣。我小時候,看到的景象都是破壞文物。在我11歲的時候,"文革"剛開始,大量文物遭到破壞。給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我們傢後面有一個下水道堵了,我們都去看,結果從下水道裏掏出來一個鎏金佛,當時說是金佛。那時所有人都把傢裏價值連城的古董扔掉,說是"破四舊",扔掉以後心裏就踏實了,認為安全了。
那是我們歷史上不堪回首的一段歲月。但今天,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有了重新的認識,每一個人都開始關註自己的文化,關註自己的燦爛文明。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一個現狀。
五次收藏熱
收藏從本質上講,是一個積纍財富、積纍知識的過程。人類最早的收藏就是積纍的財富,是什麽呢?糧食,我們賴以生存的糧食。當我們的衣食解决以後,我們纔註重精神的需求,這時文化標識的東西對我們每個人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古代收藏熱跟今天有所不同。我國歷史上有過多次收藏熱,統計起來大約有五次:第一次是北宋時期;第二次是晚明時期;第三次是大傢熟知的康乾盛世;第四次是晚清到民國初期;第五次就是今天。今天的收藏熱,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感受到它給我們帶來的愉悅。
收藏熱的特徵
收藏熱的形成,必須要具備幾個特徵。
第一個特徵,就是官方的提倡和默許。比如北宋末期宣和年間,偉大而窩囊的皇帝宋徽宗非常提倡收藏,他首先成立了國傢畫院,自己任畫院院長-一個皇帝親任畫院院長!他網羅天下所有頂級畫傢聚集到他的門下,為他作畫,編輯《宣和畫譜》。官方的提倡是收藏熱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們今天,官方也提倡。比如央視有《鑒寶》欄目,每個博物館都不停地推出各種各樣的文物展覽。這些在我年幼的時候,都不可能看到。
再有就是國傢對文物的收購。這些年,國傢用重金買下很多流散在世界各地的文物,收歸國有。比如故宮博物院在1995年,斥資將近2000萬元人民幣,買了一張北宋的畫,張先《十詠圖》。這張畫早年從故宮流出去,現又收歸故宮。2002年,財政部又斥資將近3000萬元人民幣,買了米芾著名的《研山銘》,收歸國有。這些都表明國傢的許可或者說提倡的態度。
第二個特徵是出版物集中。今天能夠看到的所有有關文物的出版物,都是在收藏熱時期出現的,包括北宋、晚明、乾隆時期、晚清和我們現在。
我喜歡收藏的時候,先喜歡的是陶瓷。當時全國有關陶瓷的書就兩本,一本是中國硅酸????學會編的《中國陶瓷史》,一本就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陶瓷》。今天完全不同了,如果喜歡收藏,不管哪個門類,你去書店,五花八門的書,所有資訊都可以很輕易地查到。我喜歡陶瓷收藏的時候,是查不到的。
出版物集中也是收藏熱的集中體現。比如宣和時期的《宣和畫譜》、《宣和書譜》、《宣和博古圖》,這些都是北宋時期的著作。晚明時期,有一個文學家,也是畫傢,叫文震亨,是文徵明的曾孫。他寫了一本關於鑒賞收藏的書《長物志》。長,在古音中念"丈","傢無長物,詩書自樂"。"長物",指多餘的東西,是自謙的說法。古人把一些很貴重的東西,說成是一種人生多餘的東西,就叫長物。那麽乾隆時期,我們都知道,乾隆皇帝為了編輯天下所有他收藏過的名畫,編出一本書叫《石渠寶笈》。還有《西清古鑒》,也是乾隆時期編的書。晚清就更不用說了。民國初期有一個人叫趙汝珍,寫了一本《古玩指南》,這是給所有收藏的人看的一本收藏手册。
盛世收藏-歷史
每到周六的早晨,天剛蒙蒙亮的時候,北京市有兩個地方萬頭攢動。一個是天安門廣場,大傢都在舉頭看升國旗;一個是潘傢園市場,大傢都在低頭尋國寶。這就是我們今天收藏的現實情況,每個人都希望從我們古代遺留下來的東西中,撿到自己心愛的東西。
但過去不是這樣。我小時候,看到的景象都是破壞文物。在我11歲的時候,"文革"剛開始,大量文物遭到破壞。給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我們傢後面有一個下水道堵了,我們都去看,結果從下水道裏掏出來一個鎏金佛,當時說是金佛。那時所有人都把傢裏價值連城的古董扔掉,說是"破四舊",扔掉以後心裏就踏實了,認為安全了。
那是我們歷史上不堪回首的一段歲月。但今天,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有了重新的認識,每一個人都開始關註自己的文化,關註自己的燦爛文明。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一個現狀。
五次收藏熱
收藏從本質上講,是一個積纍財富、積纍知識的過程。人類最早的收藏就是積纍的財富,是什麽呢?糧食,我們賴以生存的糧食。當我們的衣食解决以後,我們纔註重精神的需求,這時文化標識的東西對我們每個人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古代收藏熱跟今天有所不同。我國歷史上有過多次收藏熱,統計起來大約有五次:第一次是北宋時期;第二次是晚明時期;第三次是大傢熟知的康乾盛世;第四次是晚清到民國初期;第五次就是今天。今天的收藏熱,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感受到它給我們帶來的愉悅。
收藏熱的特徵
收藏熱的形成,必須要具備幾個特徵。
第一個特徵,就是官方的提倡和默許。比如北宋末期宣和年間,偉大而窩囊的皇帝宋徽宗非常提倡收藏,他首先成立了國傢畫院,自己任畫院院長-一個皇帝親任畫院院長!他網羅天下所有頂級畫傢聚集到他的門下,為他作畫,編輯《宣和畫譜》。官方的提倡是收藏熱的一個重要標志。我們今天,官方也提倡。比如央視有《鑒寶》欄目,每個博物館都不停地推出各種各樣的文物展覽。這些在我年幼的時候,都不可能看到。
再有就是國傢對文物的收購。這些年,國傢用重金買下很多流散在世界各地的文物,收歸國有。比如故宮博物院在1995年,斥資將近2000萬元人民幣,買了一張北宋的畫,張先《十詠圖》。這張畫早年從故宮流出去,現又收歸故宮。2002年,財政部又斥資將近3000萬元人民幣,買了米芾著名的《研山銘》,收歸國有。這些都表明國傢的許可或者說提倡的態度。
第二個特徵是出版物集中。今天能夠看到的所有有關文物的出版物,都是在收藏熱時期出現的,包括北宋、晚明、乾隆時期、晚清和我們現在。
我喜歡收藏的時候,先喜歡的是陶瓷。當時全國有關陶瓷的書就兩本,一本是中國硅酸????學會編的《中國陶瓷史》,一本就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陶瓷》。今天完全不同了,如果喜歡收藏,不管哪個門類,你去書店,五花八門的書,所有資訊都可以很輕易地查到。我喜歡陶瓷收藏的時候,是查不到的。
出版物集中也是收藏熱的集中體現。比如宣和時期的《宣和畫譜》、《宣和書譜》、《宣和博古圖》,這些都是北宋時期的著作。晚明時期,有一個文學家,也是畫傢,叫文震亨,是文徵明的曾孫。他寫了一本關於鑒賞收藏的書《長物志》。長,在古音中念"丈","傢無長物,詩書自樂"。"長物",指多餘的東西,是自謙的說法。古人把一些很貴重的東西,說成是一種人生多餘的東西,就叫長物。那麽乾隆時期,我們都知道,乾隆皇帝為了編輯天下所有他收藏過的名畫,編出一本書叫《石渠寶笈》。還有《西清古鑒》,也是乾隆時期編的書。晚清就更不用說了。民國初期有一個人叫趙汝珍,寫了一本《古玩指南》,這是給所有收藏的人看的一本收藏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