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医学类>> 王冰 Wang Bing   中國 China   唐代   (710年804年)
素問
  “素者,本也;問者,皇帝問於岐伯也。”岐伯乃上古醫學先知,因此就誕生了以皇帝與先知們問答形式撰寫的綜合性醫學文獻——《黃帝內經素問》。
  
  《黃帝內經素問》簡稱《素問》,(英文意譯  ),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相傳為黃帝創作,實際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原來9捲,古書早已亡佚,後經唐王冰訂補,改編為24捲,計81篇,定名為《黃帝內經素問》,所論內容十分豐富,以人與自然統一觀、陰陽學說、五行說、髒腑經絡學為主綫,論述攝生、髒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藥物以及養生防病等各方面的關係,集醫理、醫論、醫方於一體,保存了《五色》、《脈變》、《上經》、《下經》、《太始天元册》等20多種古代醫籍,突出闡發了古代的哲學思想,強調了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從而成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淵源。
  《黃帝內經》,即《素問》與《靈樞》之合稱,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反映了中國古代的醫學成就,創立了中國醫藥學的理論體係,奠定了中國醫學發展的基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黃帝內經》一直指導着中國醫藥學的發展。直到今天,《黃帝內經》對於中醫藥學的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此外,《黃帝內經》中還記述了大量中國古代天文、氣象、物候等學科的知識,為各有關學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素問》和《靈樞》本是兩部獨立的著作,兩書名(包括《針經》、《九捲》等名)一直分別使用,見於歷代正史書目。可是長期以來卻被合稱為《黃帝內經》。這是晉代皇甫謐在沒有史料作證的情況下,衹以《素問》九捲與《九捲》(後稱《針經》、《靈樞》)合篇,其捲數與《黃帝內經》18捲數目相同,即以為是《黃帝內經》,致使此兩書長期失去了它們應有的歷史地位。
   《素問》和《靈樞》是否為原本《黃帝內經》,歷代都有爭論。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人們對此作了大量的考證,其中考證最全面者,當推趙明山教授。
   趙氏認為,“目前我們衹能以傳世本《素問》和《靈樞》作為考察對象,結合史志、文物等來判斷其是否為《黃帝內經》,以及它的成書過程和年代。”趙氏從社會背景、科學技術、語言文字、史志、著作、文物等來進行考證。最後認為“通過以上引述與論證,大體可知《素問》和《靈樞》保存了大量先秦古醫經的思想和材料,也匯集了不同醫學流派的理論,不同篇章的寫作年代也會有先有後,是經過長期積纍,最後由一人或幾個人進行整理、匯編為《素問》和《九捲》。”
   趙氏還將醫經與經方篇數作了對比,認為《素問》和《靈樞》含量達162篇之多,肯定篇數多於18捲本的《黃帝內經》。整理修訂者完全可能把收集到的原為《黃帝外經》的內容,甚至扁鵲學派的著作《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的內容,編入《素問》和《靈樞》之中,但改換了扁鵲等人的名字。劉澄中經考證,認為兩書中確有扁鵲學派的內容。
   關於《黃帝內經》是否能獨存的問題,趙氏引述了廖育群的質疑。廖氏認為“《漢書·藝文志》所載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醫籍,‘凡36傢,868捲’,除今人所稱《黃帝內經》18捲外,全部蕩然無存。何存此書流傳至今,且保存得如是完好?”劉澄中則引述餘自漢等語:“《方技略》的醫經和經方類著作不為東漢末的張仲景,以及西晉王叔和、皇甫謐所知這一事實,清楚地說明:《方技略》的醫經、經方亡佚於王莽之末,或東漢末年的戰火。”據此筆者認為原本《黃帝內經》在戰火中能夠獨存的可能性是極微的。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認為《素問》和《靈樞》兩部書是戰國秦漢時代我國醫學之集大成者,是歷代醫學成就的全面總結。它倆的源頭包括了以《黃帝內經》為首的七傢醫經在內,兩千年來中國醫學就是沿着《素問》和《靈樞》的道路不斷嚮前發展。《素問》和《靈樞》是我國最早的兩部傳世醫學經典,這也是兩書的歷史地位。這樣理解,並無損害《黃帝內經》的形象與名譽,何必維護與固守《黃帝內經》空名(無實物存在)呢?最近嚴季潤撰編的《十部醫經類編》,是以《素問》和《靈樞》為獨立的醫經入編。施杞教授主編的中醫藥係列叢書中由陳農編寫的首部即以“醫經”命名而不以“內經”命名,可見已有帶頭人。故筆者提出,應盡快恢復《素問》和《靈樞》應有的歷史地位。健康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發鬢頒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髒衰,形體皆極。
  八八則齒發去。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髒盛,乃能瀉。
  今五髒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子不過盡八八,女子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歲,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鼕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鼕為飧泄,奉藏者少。
  鼕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鼕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絶滅。(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鼕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鼕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己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首頁>> >> 医学类>> 王冰 Wang Bing   中國 China   唐代   (710年8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