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天下>> 科幻小说>> Jules Verne   France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February 8, 1828 ADMarch 24, 1905 AD)
征服者罗比尔 Robur the Conqueror
  “砰!……砰!……”
  
  两位对手几乎同时开枪。50米开外,一头从那里经过的母牛脊梁上白白地挨了一枪。它与事情毫不相干。
  
  两位对手都没有击中对方。
  
  这两位决斗的绅士是谁?不知道。要是知道的话,说不定他们的名字从此就会留传后世呢。唯一知道的是,他们中年纪较大的那位是英国人,年纪较轻的那位是美国人。不过,如果需要把那头无辜的反刍动物刚才吃最后一簇青草的地点标出来,这倒是容易,就在尼亚加拉瀑布的右岸,离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那座悬索桥不远,在瀑布下游3英里①的地方。


  Robur-the-Conqueror (French: Robur-le-Conquérant) is a science fiction novel by Jules Verne, published in 1886.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Clipper of the Clouds. It has a sequel, The Master of the World,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904.
  
  Plot summary
  
  The story begins with strange lights and sounds, including blaring trumpet music, reported in the skies all over the world. The events are capped by the mysterious appearance of black flags with gold suns atop tall historic landmarks such as the Statue of Liberty in New York, the Great Pyramid of Giza in Egypt, and the Eiffel Tower in Paris. These events are all the work of the mysterious Robur (the specific epithet for English Oak, Quercus robur, and figuratively taken to mean "strength"), a brilliant inventor who intrudes on a meeting of a flight-enthusiast's club called the Weldon Institute in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Members of the Weldon Institute are all firm believers that mankind shall master the skies using “lighter than air” craft, and that "heavier than air" craft such as airplanes and helicopters would be unfeasible. The institute has been constructing a giant dirigible called the Goahead, and are having a heated discussion of where to place its propeller (in front to pull it, or behind to push it) when Robur appears at the meeting and is admitted to speak to them. He chastises the group for being balloon-boosters when "heavier than air" flying apparatuses are the future. When asked if Robur himself has "made conquest of the air," he states that he has, leading to him accepting the title "Robur the Conqueror." During his short time at the Weldon Institute Robur so incenses the members that they chase him outside and are about to attack him. Robur then seemingly vanishes to the mob, but he has actually been borne away in a flying machine.
  
  Later that night Robur kidnaps the Weldon Institute's secretary, president, and the president’s valet. He takes them on board his ship, a huge rotorcraft vessel called the Albatross which has many vertical propellers so as to operate similar to a helicopter, and horizontal propellers to provide lateral movement. It bears the same black flag with golden sun that has been sighted on so many landmarks, and the music in the sky is explained to be one of the crewmen playing a trumpet. To demonstrate the vessel's superiority, Robur takes his captives around the world in the course of three weeks. The president and secretary are angry at Robur for kidnapping them and unwilling to admit that the Albatross is a fantastic vessel, or that their notions of "lighter than air" superiority are wrong. They demand that Robur release them, but he is aloof and always says that they shall remain as long as he desires it. Fearing they will be held captive forever, the two formulate plans to both escape and destroy the Albatross.
  
  After the horizontal propellers are damaged in a storm, the Albatross is anchored over the Chatham Islands for repairs. While the crew is busy at work the two Weldon Institute members light a fuse and make their escape. They try to bring the valet with them but can not find him, only later discovering that the coward had escaped already without them. The Albatross explodes and its wreckage, along with Robur and his crew, plunge into the ocean. Meanwhile the three escapees are safe on a small but inhabited island and are later rescued by a ship, then make a long journey back to Philadelphia.
  
  The Weldon Institute members return and rather than describe their adventures or admit that Robur had created a flying machine greater than their expectations of the Goahead, they simply conclude the argument the group was having during their last meeting. Rather than have only one propeller to their dirigible, they decide to have one propeller in front and another behind similar to Robur's design. Seven months after their return the Goahead is completed and making its maiden voyage with the president, secretary, and an aeronaut. The speed and maneuverability of the dirigible marvels a huge crowd, but are trivial if compared to Robur’s Albatross. Suddenly, out of the sky there appears the Albatross. It is revealed that when the Albatross exploded, enough of it was intact so that at least some of the propellers operated and slowed its descent, saving the crew. The crew used the remains of the Albatross as a raft until they were rescued by a ship. Later, Robur and the crew made it back to his secret X Island, where the original Albatross was built. Robur has built a new Albatross and now intends to exact revenge by showing it is superior to the Weldon Institute’s Goahead.
  
  As an earthbound crowd watches in horror, the Albatross completes several moves, nearly ramming the Goahead. Fearing it is under attack, the Goahead makes horizontal, then vertical, maneuvers to avoid being hit. The Goahead is obviously at the Albatross’s mercy, however, as the Goahead is too slow. The Goahead then ascends very high into the sky in the hope of losing the Albatross, but its balloon bursts. As it falls the Albatross matches its speed and saves the occupants.
  
  Having shown his dominance of the skies, Robur returns the three men to the ground and says that nations are not yet fit to know his secrets. He leaves with the promise that someday he will reveal his secrets of flight.
  Influences
  Film
  
  The story was made into a 1961 movie, Master of the World, with Vincent Price as Robur. The movie kept the basic concept but added elements of intrigue and a romance to the plot.
  
  In this version, Robur is an idealist who plans to conquer the world in order to put an end to tyranny and war. Using the Albatross he plans to bomb the nations of the world until he is acknowledged its ruler.
  
  Instead of the Weldon Institute members, he kidnaps Mr. Prudent of Philadelphia, an armaments manufacturer, along with his daughter Dorothy and her fiance Phillip Evans. Charles Bronson plays Strock, the reluctant hero who comes to admire Robur, but not enough to let him carry out his plans.
  
  The name Albatross is retained, though the novel's description and early illustrations that suggest a flush-decked clipper ship with propellers on its masts instead of sails, is replaced by a more contemporary design resembling a classic airship, or dirigible; though still given propellers for lift. The vessel is described in the film as being a 'heavier than air machine of several tons,' a statement later explained as the vessel 'is made entirely of paper, mixed with dextrin and clay, and squeezed in a hydraulic press...'
  
  This construction also seems to render the Albatross impervious to contemporary weapons fire.
  Novels
  
   * In Kim Newman's alternate history novel The Bloody Red Baron, Robur (along with other such characters as Rotwang, Count Orlok, and Doctor Mabuse) work for Count Dracula during World War I.
   * In Kevin J. Anderson's Captain Nemo: The Fantastic History of a Dark Genius, Robur is an official of the Ottoman Empire locked in a power struggle against his rival, Barbicane.
  
  Comics
  
  A graphic novel trilogy by writers Jean-Marc Lofficier and Randy Lofficier and artist Gil Formosa:
  
   * Volume 1 De la Lune à la Terre (Albin Michel, 2003) (From the Moon to the Earth, Heavy Metal, December 2003)
   * Volume 2 20.000 Ans sous les Mers (Albin Michel, 2004) (20,000 Years Under the Seas, Heavy Metal, Fall 2005)
   * Volume 3 Voyage au Centre de la Lune (Albin Michel, 2005)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Moon)
  
  In it, Robur (who is also an alias of Captain Nemo) is the leader of the resistance when H. G. Wells' Selenites invade the Earth. Other fictional characters which appear in the series include Fantômas, Josephine Balsamo, The Shadow and Professor Cavor.
  
  Robur appears in Batman: Master of the Future, by Brian Augustyn and Eduardo Barreto, part of DC Comics' Elseworlds series. The story mixes a Victorian-era Batman, with the film Master of the World.
  
  Robur is mentioned several times in the three current volumes of 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 by Alan Moore and Kevin O'Neill. He is first mentioned in Volume 1 corresponding with Captain Mors, another fictional air-based character. An entry in the supplementary The New Traveller's Almanac in the back of Volume 2 indicates that Robur is conscripted to lead Les Hommes Mysterieux ("The Mysterious Men"), which is a French analogue to the British team. Their fateful encounter with the League is detailed in 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 Black Dossier.
第一章 无论是有学问的还是没有学问的,全都感到迷惑不解
  “砰!……砰!……”
   两位对手几乎同时开枪。50米开外,一头从那里经过的母牛脊梁上白白地挨了一枪。它与事情毫不相干。
   两位对手都没有击中对方。
   这两位决斗的绅士是谁?不知道。要是知道的话,说不定他们的名字从此就会留传后世呢。唯一知道的是,他们中年纪较大的那位是英国人,年纪较轻的那位是美国人。不过,如果需要把那头无辜的反刍动物刚才吃最后一簇青草的地点标出来,这倒是容易,就在尼亚加拉瀑布的右岸,离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那座悬索桥不远,在瀑布下游3英里①的地方。
   ①1英里=1.609公里。
   那英国人朝美国人走过去,说:
   “我还是认为那是《大英之治》①。”
   ①英国歌曲。
   “不!是《杨基歌》①!”对方反驳说。
   ①美国流行歌曲。
   眼看一场争吵又将发生,有位决斗证人,或许是为了牲口的安全吧,忙插话:
   “就算是《之治歌》和《大英杨基》好了,吃我们的午饭去吧。”
   这种把美国和大不列颠两国歌曲的歌名搅和到一起的做法,大家都一致表示愿意接受。于是美国人和英国人又回到尼亚加拉瀑布的左岸,到位于两段瀑布之间的中立地带的山羊岛①上的一家饭店去共进午餐。他们面前已经摆好了传统的煮鸡蛋、火腿肉、用味道鲜美的泡菜调味的冷烤牛肉。香茶也都一一地摆上了他们的餐桌,香茶浓郁的飘香连飞流直下的举世闻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也会嫉妒。既然如此,我们就别去打搅他们了。再说,本故事中,再谈及他们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①瀑布中一小岛,分瀑布为两段:左属加拿大,称马蹄瀑布;右属美国,称亚美利加瀑布。
   是那个英国人说得对,还是那个美国人说得对?很难说。无论怎样,这场决斗表明:无论是新大陆的人,还是旧大陆的人,对那个难以释然的现象都感到着迷。差不多一个月了,它已弄得所有的人神魂颠倒,就像奥维德①赞颂人类的那句话所说的:“抬起脸来望着天。”是的,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以来,人们可能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仔细地去观察过天空。
   ①奥维德(约前43—17或18),古罗马诗人。
   前一天的夜里,位于安大略湖与伊利湖之间的这片加拿大土地的上空,确实有过一支铜号演奏的乐曲回荡。那些听到乐曲的人有的说是《杨基歌》,有的说是《大英之治》。前面盎格鲁一撒克逊人①的争吵正是由此引起的。也许它根本就不是这两首爱国歌曲中的任何一首,可是竟没有一个人对这种奇怪声音的那不合常理之处表示怀疑:它怎么像是从大上传到地上来的?
   ①盎格鲁和撒克逊是古代日耳曼人中的两个部落集团,7—10世纪期间结合成为盎格鲁—撒克逊人。近代常用来泛指英吉利人、苏格兰人以及他们在北美、澳大利亚、南非等地的移民。
   是不是某个小天使或大大使在吹奏一只天堂的号角?……该不会是某个快乐的气球飞行家在吹奏那种被名声女神①吹得那么响的声音洪亮的乐器吧?
   ①法国寓意画中象征名声的人物,肋生双翼,口吹铜号。
   不可能!当时天上既没有气球,也没有气球飞行家。苍穹下出现的是一个异乎寻常的现象,人们既不了解其性质,也不知道其来源。今天它出现在美洲上空,48小时后它又飞到了欧洲上空,再过八天,它又飞到亚洲,飞到了中国天朝的上空。这只走到哪里吹到哪里的铜号,如果吹的不是最后审判日的号角,又会是什么呢?
   地球上的所有国度,不论是王国,还是共和国,都为此而感到某种程度的不安。尽快让大家放下心来已变得相当重要。要是在你自己的家中听到一些离奇而又无法解释的响声,难道你不会立刻去想方设法查明原因?要是你查了半天还查不出原因,你不会离开你的这座房子,而搬到另一座房子里去吗?会的,肯定会的!可是现在这房子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没有任何办法离开它而搬到月球上、火星上、金星上、木星上或是太阳系中任何别的行星上去住。所以只能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当然是指发生在大气层中的事,而不是指在没有空气的辽阔的太空中所发生的事,因为没有空气,就不会有声音。既然有声音(还是那只铜号!),那就说明这个现象发生在大气层里;高度越高,大气密度就越小,它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厚度不超过2法里①。
   ①法国从前的长度单位,1法里约合4公里。
   成千上万的报刊都立即抓住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立即成为了众多报刊的焦点,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对其进行了探讨,或是澄清了一些事实,但这让人更加迷茫。报导或真或假的消息,恐吓或安慰各自的读者。这样,它们就既扩大了发行量,又可以使已经神魂颠倒的人们更加如痴如醉。其结果是一败涂地,但生意却令人满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知所措的人们纷纷向世界上所有的天文台求教。天文台如果无法解释,那它还有什么作用呢?如果那些能把即使是100万亿法里以外的星球也能分成两部分或者三部分的天文学家却说不出几公里范围以内的宇宙现象的起因是什么,这样的天文学家还有什么用?
   所以,在这些美丽的夏夜里,无数只各式各样的——大的、小的、单筒的。双筒的望远镜都在对准天空,有多少只眼睛贴在这些强度不一、规格不一的望远镜的目镜后面?实在是无法估计。少说也有几十万。苍穹上看到的星星恐怕比平时用肉眼看多出了10倍,甚至20倍。
   这种盛况空前的景象,恐怕连在地球上所有地点同一时刻观察某次日蚀或月蚀也不曾有过。
   很多天文台作出了回答,但都非常简单,各不相同。于是就引发了4月后几周和5月头几周学术界的那场内战。
   巴黎天文台的态度非常审慎,它下属的所有部门都没发表意见。他们很坦率地承认:数学天文室根本就不屑于观测,子午线观测室什么都没发现,物理观测室什么也没见到,大地测量室什么也没见着,气象室什么也没瞧见,计算室什么也没看到。蒙苏里天文台、圣摩尔地磁站也都同样坦率。经度局也同样尊重真理。没说的,法国人就是“坦率①”。
   ①法语中,“法国人”(Francais)和“坦率”(franc)词根相同。
   外省的态度则更肯定些。也许在5月6日—7日的夜空,确曾出现过一种由电产生、持续未超过20秒的亮光。类似的亮光在南部山峰晚上9点一10点之间也曾出现过;凌晨1点一2点之间比依·德·多姆气象台见到过这种亮光;凌晨2点一3点,普罗旺斯省的旺都峰观察到过这种亮光;这种亮光出现在尼斯时已是凌晨三四点了;位于安纳西、布尔热潮和莱蒙湖之间的莱诺瓦—阿尔卑斯,则是在黎明天色泛白的时候才看到这种亮光。
   显然,人们无法否定所有这些观测结果。可以肯定,就在这短暂的几小时内,不同的站台肯定都先后观察到过这种亮光。这也许是由穿过地球大气层的几个光源发出的。如果是同一个光源的话,这个光源必须能以每小时近200公里的速度移动。
   那么,白天就没有人在空中见过什么异乎寻常的东西?
   从来没有。
   那穿过大气层的号角的声音总该有人听见吧?
   从清晨到傍晚,那只铜号根本就没叫唤过。
   在联合王国,人们众说纷结。各天文台之间的看法无法达成一致。虽然格林威治天文台和牛津天文台一致认为,“事实是什么也没有”,可他们的看法却是大相径庭。
   一个说:“这肯定是视觉错误造成的。”
   另一个却说:“那肯定是听觉错误造成的”。
   于是他们又喋喋不休地争论起来。但不管怎样,这一定是个错觉。
   柏林天文台和维也纳天文台之间的争论差一点使他们两国关系复杂化。借彼尔科瓦天文台台长之口,向他们证明:双方都有道理;对这个现象的本质进行判断之所以出现不同,完全是由于各人观点的不同。理论上不可能发生的事,实践中却可能出现。
   在瑞士的阿彭策尔州、萨于提斯天文台、里吉高原、加布里施区。圣戈增尔观测站、圣贝尔纳尔观测站、瑞利埃观测站、桑普龙观测站、苏黎世观测站、蒂罗尔、阿尔卑斯山区的松布利克观测站,对这个大家没法验证的现象都保留各自的看法,这无疑是明智之举。
   但是,在意大利的维苏威气象站、设在从前的卡萨英格莱斯的埃特纳观测站和卡沃峰的观察家们则毫不犹豫地断定这是一种物质现象,因为他们曾在某个白天见到它像一团旋涡状气体,在某个夜里又像一颗流星。至于它到底是什么,他们根本就不知道。
   事实上,科学家们已经开始对这个神秘的东西感到厌倦了,然而那些卑贱无知的人们仍然为它痴迷、恐惧。按照最明智的自然规律,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类人都会占世人的绝大多数。要不是26日到27日的夜间,在挪威芬马克的康托凯诺天文台,28日到29日夜里,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伊斯弗若尔天文台,挪威人和瑞典人双方不约而同地证实了,在北极光中,曾出现过像一只巨鸟一样的空中怪物,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们早就大可不必操心这件事了。当时其结构虽难以确定,但至少有一点不容置疑:它曾像炸弹爆炸那样喷射出许多微粒。
   在欧洲,人们非常乐意相信芬马克和斯匹次卑尔根天文台以上的观察结果。但是,瑞典人和挪威人居然能在一个那么平常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却是这件事情的最不同寻常之处。
   在南美洲,从巴西、秘鲁到拉普拉塔;在澳大利亚,从悉尼、阿德莱德到墨尔本,所有的天文台,尤其是澳大利亚人,都在嘲笑这个所谓的发现。
   总之,只有一个气象台长对这个问题持肯定态度,尽管对这个问题作出解答可能会招致各种挖苦讥讽。这是个中国人,徐家汇天文台的台长。这个天文台建立在离大海不到10法里的平原上,那里视野宽广,空气纯净。
   他说:“大家所说的东西很可能只是一种航空器,一种会飞的机器。”
   这简直是开玩笑!
   如果说在旧大陆的争论已经是够激烈的了,那么,在这个美国拥有最大面积的新大陆上的情景如何,实在也就不难想象了。
   谁都知道,美国人做事从来就是直来直去,一条道走到底,直抵目标。所以美联邦的所有天文台都毫不犹豫地相互道出了各自的见解。他们之所以没有朝对方的脑袋相互扔望远镜,那是因为怕等到要用望远镜时还得去找新望远镜的缘故。
   哥伦比亚特区的华盛顿天文台、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天文台同康涅狄格州的达特默思大学天文台、密执安州的昂·阿勃天文台在这个问题上争论得很激烈,相持不下。他们争论的问题并不是被观察物体的性质,而是观察到那物体时的精确时间。虽然这个神秘的运动物体的飞行轨迹距离地平线并不高,但是他们全都认为他们是在同夜、同时、同分、同秒见到它的。从康涅狄格州到密执安州、从马萨诸塞州到哥伦比亚特区有那么远的距离,两地同时观察到这个物体实在让人觉得不可能。
   纽约州阿尔巴尼的达德利和西点军校的维斯特·布恩特公布了一份关于该物体的经纬度坐标的记录,从而否定了他们同行的意见。
   后来又发现这些观察家们都搞错了,他们看到的是一颗穿过中层大气的小行星,不可能是大家谈论的那个飞行物。而且,小行星怎么可能吹号呢?
   至于那个号角,如果硬要把亲耳听到的嘹亮的号声当作是听力的错觉,那就是枉费心机。在这种情况下,耳朵并不见得比眼睛更易出错。人们肯定是看到了,听到了。在12日一13日那个昏黑的夜晚,谢菲尔德科技大学耶鲁分校的观察者们记下了乐曲的一个短句,R大调,四节拍,每个音符、每个拍子都和《出征歌》①完全相同。
   ①法国著名爱国歌曲。
   “好哇!”那些爱开玩笑的人说道,“法国的哪个乐队怎么跑到空中演奏来了?”
   开开玩笑并不等于问题有了答案。大西洋钢铁公司创办的波士顿天文台这样说。在学术界,这个天文台在天文学和气象学方面的意见已开始变得举足轻重。
   这时发话的还有辛辛那提天文台。这个天文台设在路考特峰上,1870年由基古尔先生慷慨捐资建立,它以双星测微技术著称于世。它的台长郑重宣称,肯定是某个物体、某个运动体在相当接近的时间内出现在大气层的不同地点,但这个运动物体的性质、体积、速度、轨道暂时还无从断定。
   就在这时,《纽约先驱报》——一家发行量极大的报纸,收到了一封匿名读者的来信:
   “人们应当记得,几年前,美国俄勒冈州的南部,拉贝甘·德·拉格日那拉的两位继承人,弗朗斯维尔市的法籍博士萨拉然和斯塔勒斯塔特市的德籍工程师舒尔茨先生之间发生的争斗。
   “人们该不会忘记舒尔茨先生为了摧毁弗朗斯维尔而发射的那枚可怕的飞弹吧。这枚飞弹一旦命中,这个法青城市肯定会被夷为平地。
   “人们应该记得,由于这枚飞弹飞出巨型大炮的炮口时的初速度末计算好,竟以高出普通炮弹16倍之多的速度;即每小时150法里的速度飞出,以至于它不能坠回地面而成了一颗绕着地球永无休止地飞行的流星。
   “为什么大家谈论的那个物体不是那枚客观存在的飞弹呢?”
   《纽约先驱报》的这位读者真是太聪明了!那么铜号又是怎么回事呢?……舒尔茨先生的飞弹上可没有铜号啊!
   所以,所有这些解释都什么也解释不了,所有这些观察家们的观察都不准确。
   徐家汇天文台台长的假设倒是一直未被否定。可这是一个中同人的观点!……
   千万别以为新旧两大陆的公众对此已经谈腻了。不!争论越来越热烈,根本就无法取得一致意见。不过,过期间也曾出现过一段时间的平息。一连过了几天,那东西,也不知是颗流星,还是什么别的玩意儿,竟再也没有听说有人看见或是听见空中响起号声。难道那东西会掉到地球上一个难以发观其踪迹的地方去了,比如说掉进大海里了?那么它是躺在大西洋的海底,还是躺在太平洋或是印度洋的海底?到底是怎么回事?
   可是,从6月2日一9日又接连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仅仅以这是一种宇宙现象来解释是绝对站不住脚的。
   八天之内,汉堡圣米歇尔塔的尖顶上,土耳其圣索菲清真寺的最高塔尖上,鲁昂大教堂钟楼的金属顶端,斯特拉斯堡人蒙斯特谷的尽头,美国人赫德森河口的自由女神的头上和波土顿市的华盛顿纪念碑上,中国人广州500罗汉殿的屋顶上,印度人但殊尔庙的第17层塔顶上,罗马圣彼得教堂的十字架上,英国的伦敦圣保罗教堂的十字架上,埃及的吉载大金字塔的尖角上,巴黎1889年博览会时建立起来的300米大铁塔①的避雷针上,所有这些难以攀登的顶端都出现了一面飘扬着的旗帜。
   ①即埃菲尔铁塔。
   旗帜是一块黑色的薄纱做的,上面有星星作点缀,中央是一个金色的太阳。
第二章 韦尔顿学会的会员们争论不休,各执一辞
  “只要有哪个说个不字!……”
   “是吗?……该说的时候,就要说!”
   “不怕你威胁!……”
   “你说话注意点,巴特·芬!”
   “普吕当大叔,您自己说话倒是应该注意点!”
   “我就是认为,螺旋桨不应当装在尾部!”
   “我们也是这个意见!……”50个嗓门异口同声。
   “不对!应该装在前部!”另外50个嗓门也不甘示弱地大声响应。
   “这样,永远不会有一致意见!”
   “永远不可能!”
   “那么争论又有什么用处?”
   “这不是争论!……这是讨论!”
   整整一刻钟,会场上唇枪舌剑、指责谩骂。谁听到了,能相信这是在讨论?
   “这个礼堂确实是韦尔顿学会最大的礼堂。它设在美利坚合。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沃尔纳特路,沃尔纳特路在所有的俱乐部中最负盛名。
   前一天,因需选举一名点路灯的工人,这个城市曾发生过示威。集会上吵吵嚷嚷,而且还动了拳脚,沸腾的情绪到现在还没有平息。刚才韦尔顿学会的会员们显得那么激动,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虽说这不过是“气球主义者”的一次普通会议,讨论的是一个即使在那个时候也算是激动人心的问题:气球的驾驭问题。
   这就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个城市的事。这个城市的发展速度超过了纽约、芝加哥、辛辛那提和旧金山。这个城市既非港口又非煤矿或石油基地,既非制造业中心又非铁路枢纽,可它比柏林。曼彻斯特、爱丁堡、利物浦、维也纳、都柏林、圣彼得堡都要大;这个城市的公园比英国首都七大公园的总面积还要大。目前,该市有120万人口,号称是继伦敦、巴黎、纽约之后的世界第四大都市。
   费城建筑风格宏伟,公共设施举世无双,简直像是一座大理石城。新大陆最好的学校——吉林德学校,在费城。世界上最大的铁桥——舒依基尔河大铁桥,在费城。共济会最漂亮的教堂——共济堂,在费城。就连航空事业信徒们最大的俱乐部也在费城。如果有谁愿意于6月12日这天晚上前去参观,或许真的能从中得到不少乐趣。
   大礼堂里,这一百来名头戴礼帽、激动、骚乱、指手画脚、高谈阔论、争吵不休的气球主义者,全归俱乐部主席一人领导,他有一位秘书和一位司库作其助手。这些人并不是职业的工程师,根本不是,他们只是些气球爱好者,但这是些非常狂热的爱好者,他们与那些想以“重于空气”的机器,比如飞行器啦、飞船啦或其它什么东西来取代气球的人不共戴天。这些好汉或许可以找到驾驭气球的办法,但无论如何,他们的主席要驾驭他们却很有点难度。
   这位主席,就是费城的名人、大名鼎鼎的普吕当大叔——普吕当是他的姓。至于大叔这个称呼,在美国这个地方可没有什么稀奇的,用不着有侄子或侄女,照样可以当大叔。这里叫大叔,就像别处称那些从没有当过父亲的人作老爹一样。
   普吕当大叔可是个显赫的人物,他虽姓普吕当①,但却以大胆闻名。他极其富有,即使是在美国,钱多也没有任何坏处。尼亚加拉瀑布的大部分股票都属于他,所以他又怎能不富呢?当时,布法罗市成立了一个瀑布开发工程公司,这确实是一个一本万利的买卖!尼亚加拉瀑布每秒流量7,500立方米,产生的能量达700万马力。将这股巨大的能量分配给方圆500公里以内的工厂,每年能有15亿法郎的赚头,其中一部分就流进了公司的钱柜和普吕当大叔的口袋中。而且他还是个单身,生活简朴。他唯一的仆人就是他的听差弗里科兰。这位仆人与主人的大胆确实不怎么配得上。世上就有这种反常的现象。
   ①普吕当,“prudent”,谨慎的意思。
   普吕当大叔有钱,当然也就有朋友,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他也有对头,原因就是他是学会主席,这其中包括所有想得到主席宝座的人。在反对他最起劲的人中间,有一人倒值得一提,这就是韦尔顿学会的秘书。
   这个人叫菲尔·埃文思。他也非常富有,是沃尔顿钟表公司的老板。这是家大型钟表厂,采用机械化生产,日产500只机芯,其质量足可与瑞士最好的产品媲美。要是没有普吕当大叔这个人,菲尔·埃文思本可算是全美国、甚至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他们俩同龄,都是45岁,也同样地身强力壮,经得起任何摔打;他们有同样的胆量,同样是不愿意以独身生活的确实而牢靠的好处去换取婚后生活那难以预卜的幸福。他们本该是一对天生的知己,可他们却互相不理解,而且,两个人又都极有个性:普吕当大叔脾气火爆,而菲尔·埃文思则藏而不露。
   为什么菲尔·埃文思没有当上学会主席呢?他和普吕当大叔的得票总是旗鼓相当,投了20次票,就有20次得票相等,谁也没有赢得多数。这种令人为难的局面,弄不好要等到两位候选人都死了还不一定见分晓。
   于是有一位学会的会员想出了一个裁决的办法,这个人就是韦尔顿学会的司库杰姆·西普。杰姆·西普是个坚定的素食主义者,不食荤腥,滴酒不沾,一个半婆罗门半穆斯林式的人物,足可以与这个不与人为害的半神经病宗派中的著名人物皮特曼、瓦尔德、戴维之辈相匹敌。
   在这件事上,杰姆·西普还得到了另一位会员威廉·特·福布斯的支持。他是一家用硫酸处理破布制取葡萄糖的大工厂的厂主,他那里制糖用的是旧衣服。这个威廉·特·福布斯是个非常稳重的人,他有两个迷人的女儿,一个叫多萝丝,人称多尔小姐;另一个叫玛尔莎,人称玛特小姐。这两个老小姐在费城的上流社会颇有影响。
   根据杰姆·西普的这个已经获得威廉·特·福布斯及其他几个人支持的建议,学会的主席人选应采用“中点”法来决胜负。
   实际上,这种选举方式适用于任何需要选举最称职的人的场合,许多有远见的美国人已经在考虑用这种方式来选举美国总统了。
   在两张洁白无瑕的白色板子上各画一条黑线,两条黑线的长度要严格相等,要像在三角测量时确定第一个三角形的底边的位置那么精确。然后,把板子架起来,放在礼堂中央光线明亮度相同的地方,两位竞争者各拿一根细针同时向各自的白色板子走去。两个人谁能把针插得更接近黑线的中点,谁就当选为韦尔顿学会的主席。
   不用说,这个动作必须是一下子完成,不能做标记,不能来回摸索,全靠自己的眼力,就像俗话说的,要眼中有尺,胜败在此一举。
   普吕当大叔和菲尔·埃文思同时将针插了进去。接着,人们便进行测量,以确定两个竞争者谁离中点最近。
   简直是奇迹!两人的动作都是那么准,简直量不出差别。两根针虽然都没有准确地插在正中,但两根针的偏差单凭感觉是感觉不出来的,仿佛偏差也是一模一样。
   这下子可把与会的会员们给难住了。
   幸好有个叫特鲁克·米尔纳的会员坚持要用另一种尺重新测量,这就是佩罗先生的机械微米尺。这种尺能将1毫米分成1,500等份,尺子上画出的一千五百分之一毫米的刻度闪耀着钻石的亮光。借助显微镜读出刻度以后,得到的结果如下:
   普吕当大叔距中点约为一千五百分之六毫米,菲尔·埃文思则约为一千五百分之九毫米。
   就这样,菲尔·埃文思只好当韦尔顿学会的秘书,而普吕当大叔则被宣布当选为该会主席。
   仅仅一千五百分之三毫米之差!用不着更多的理由,菲尔·埃文思开始恨起普吕当大叔来。这种怨恨虽没有表露出来,但却十分强烈。
   那时候,经过自19世纪的最后四分之一世纪所进行的一系列试验,气球的导向问题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1852年亨利·吉法尔、1872年迪皮·德·罗姆、1883年蒂桑迪埃兄弟以及1884年克莱勃船长和勒纳尔船长的挂着装有螺旋桨推进器吊舱的椭圆形气球都曾取得过一些不容忽视的成功。然而,这些飞行虽然曾在比它们重的大气中,靠着螺旋桨的推动,斜顶着风、甚至逆着微风前进,而且后来又回到原来的出发地点,从而进行了真正的“有方向飞行”,但所有这些成功都是在极端有利的气候条件下进行的。在高大宽广的有顶场地,非常成功!在平静的大气里,很好!在每秒五六米的小风中,还过得去!但是,所有这些进步都没有多少实际意义。遇到能吹动风车的风,即风速为每秒8米的时候,这种飞行工具就几乎寸步难移了;遇到稍强的和风,即风速为每秒10米的时候,它们就得倒退;遇到暴风雨,即风速为每秒25—30米的时候,它们就会像羽毛似的被风吹着走;遇到飓风,即风速为每秒45米的时候,它们也许会变得粉身碎骨;要是遇上了风速为每秒100米的龙卷风,可能就连飞行器的影子也休想找到了。
   也就是说,即使是有了克莱勃船长和勒纳尔船长那轰动一时的试验,尽管飞艇的速度有所提高,它终究只能抵挡微风。所以直到那时,这种空中机车始终无法实际应用。
   不管怎样,与气球导向问题,即怎样使气球获得一个静速度的问题相比,发动机问题倒是进展得无比迅速。亨利·吉法尔发明的蒸汽机和迪皮·德·罗姆发明的人力发动机已逐渐被电动机取代。使用蒂桑迪埃兄弟的高能铬钾电池,气球速度可以达到每秒4米,用克莱勃船长和勒纳尔船长的12马力的电动机可以使气球的平均速度达到每秒6.5米。
   于是工程师和电气技师们便开始寻求让电动机能越来越接近“每一只手表大小的体积可以产生1马力”这样的理想目标。克莱勃船长和勒纳尔船长一直不愿吐露秘密的那种电池的功能已被超越,继他们之后,气球飞行家们使用的电动机重量越来越小,而马力却越来越大。
   对于那些确信飞艇有实用价值的信徒们,这确实令人鼓舞。可是,又有多少有识之士拒绝这种工具投入使用!是的,飞艇是可以从大气那里得到支撑,但是同时它也受治于这个它所置身的环境。只要它为自己所置身的环境所左右,即使它的推进器再强大,它那极为招风的艇身又怎能顶得住哪怕是中等强度的风呢?
   这始终是个问题。不过,人们希望通过让机械动力部分大型化的办法来使问题得以解决。
   在这场追求发动机既轻巧而又马力大的发明角逐中,美国人最为接近目标。从波士顿一位当时尚默默无闻的化学家那里已经可以买到一种以新电池(电池的组成当时还是个秘密)作动力的电动机。经过精心计算和精确图形演示后表明,用这种机器作动力带动适当大小的螺旋桨,便可获得每秒18—20米的速度。
   果然如此,确实了不起!
   “而且价格不高!”普吕当大叔补充说。他一边说,一边从那位发明家手中接过手续齐备的收据,并把购买发明权的最后一叠美钞给了他。
   韦尔顿学会立即开始干起来。只要某项试验稍有实际意义,美国人是愿意掏钱的。用不着成立什么股份公司,资金就会源源而来。号召一发出,相当于15万法郎的30万美金,就源源不断地堆进了学会的钱柜里。由美国最有名的气球飞行家哈里·乌·廷德领导,开始了制造飞艇。他曾成千次上过天,其中有三次飞行足可以使他名垂后世:一次是他上升的高度达12,000米,远远超过了盖·吕萨克、考克斯韦尔、赛维尔、克罗塞·斯皮奈利、蒂桑迪埃和格莱歇尔等人飞行的高度;另一次,是他从纽约飞到旧金山,横越整个美国,飞行距离比纳达尔、戈达尔和其他许多人,其中包括曾经从圣路易斯到杰斐逊飞越1,150英里的约翰·怀斯,都要远几百法里;第三次是他从1,500尺的高度摔下来,仅仅是右手腕有点轻微扭伤。像皮拉特尔·德·罗济埃就没有他那么幸运,从700尺的高度摔下来,一下子就给摔死了。
   当本故事开始的时候,可以说:韦尔顿学会的事情相当顺手。一只巨大的飞艇已躺在费城的特纳工地上,正准备用充压缩空气的方法对其牢度进行检查。和其它所有的气球相比,这个气球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庞然大物。
   是的,纳达尔的“巨人号”体积有多大?6,000立方米。约翰·怀斯的气球呢?2万立方米。1878年博览会上吉法尔的气球有多大?2.5万立方米,有18米的半径。要是拿这三个飞艇去和韦尔顿学会的那个体积达4万立方米的飞行工具相比,就能理解为什么普吕当大叔和它的同事们有权利那么趾高气扬。
   由于这个气球不是用来探索最高大气层的,所以也就没有用“Excelsior”这个形容词为其命名,尽管这个形容词在美国公民中非常吃香。不!就随便把它叫作“Go ahead”好了,意思就是:“前进”。现在,只要它能按驾驶员的意愿去动作,就可以证明它无愧于这个名字。
   当时,按照韦尔顿学会买了发明权的那套系统的图纸制造的电动机器也已接近完工。预计不出六个星期,“前进”号就可飞上天空。
   然而,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并不是所有技术难题都已解决。他们已经多次举行会议,不是为了讨论螺旋桨的形状或大小,而是为了讨论螺旋桨是应当像蒂桑迪埃兄弟那样安在飞艇后部,还是像克莱勃船长和勒纳尔船长那样装在飞艇前部。无需多说,反正在讨论过程中,两种方案的支持者甚至还打了起来。“前部派”和“后部派”的人数不相上下。按理说,在两派意见有分歧、正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普吕当大叔的意见应该起关键作用。而普吕当大叔弄不好可能真的是比里当教授①的门徒,到了这个时候,他竟什么意见也说不出来了。
   ①比里当(Jean Buridan,1300-1366),法国经院派哲学家,以其对驴的论证而著名。有一头又饿又渴的驴,发现离它距离相等的两个地方分别有一捆草和一桶水,因它无法决定是先吃草还是先喝水而活活死去。人们常用“像比里当的驴一样”来形容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
   所以,意见没有办法统一,螺旋桨也就没有办法安装。这种情形,除非政府出面于预,否则会旷日持久地拖下去。可是,正如大家所知,美国政府不喜欢在私人事务中插手或是被卷入与它无关的事情。这点它做得对。
   事情的进展就是这样。6月13日那天的会议差点无法收场,或者更确切地说,会议是在可怕的吵闹中收场的。大家互相谩骂,由谩骂发展到动拳头,由动拳头发展到挥舞手杖,由挥舞手杖发展到开枪……就在这时,8点37分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韦尔顿学会的看门人,冷漠、泰然,像一位出现在暴风骤雨般的会场上的警官一样,走到了主席台前,递上了一张名片,然后站在一边恭候普吕当大叔的指示。
   普吕当大叔没有使用铃铛来让会场安静,他用的是汽笛,因为在这里,就是克里姆林宫的大钟也会嫌不够响!他拉响了汽笛。……可是喧哗声仍有增无减。于是主席“脱帽”向大家致礼。采用了这样的极端措施,会场才稍稍安静了些。
   “有个通知!”普吕当大叔从随时都带在身边的鼻烟壶里吸了一大口鼻烟,说道。
   “说吧!说吧!”99个嗓子一齐叫道,能在这一点上取得了一致,真是难得。
   “亲爱的同事们,有个陌生人,想进我们的会场。”
   “绝对不行2”所有的人同声答道。
   “他是想向我们大家证明:哪个相信气球能被驾驭,哪个就是在相信最荒谬绝伦的乌托邦。”普吕当大叔又说。
   接着便是一阵吵嚷声。
   “让他进来!……让他进来……!”
   “这个怪人叫什么名字?”俱乐部秘书菲尔·埃文思问。
   “罗比尔。”普吕当大权说。
   “罗比尔!……罗比尔!……罗比尔!”所有到会的人都大声地叫着这个名字。
   在韦尔顿学会,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对这个奇特的名字采取一致的态度,是因为大家都想把那些还没发完的火气发泄到叫这个名字的人身上去。
   暴风雨得到了片刻的平息——至少表面如此。对于这样一个每月都要以大发雷霆的方式向欧洲送去两三个风暴的民族,暴风雨能平息得下来吗?
首页>> 旅游天下>> 科幻小说>> Jules Verne   France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February 8, 1828 ADMarch 24, 1905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