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幻小说>> 儒勒·凡尔纳 Jules Verne   法国 France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28年2月8日1905年3月24日)
徵服者羅比爾 Robur the Conqueror
  “砰!……砰!……”
  
  兩位對手幾乎同時開槍。50米開外,一頭從那裏經過的母牛脊梁上白白地挨了一槍。它與事情毫不相幹。
  
  兩位對手都沒有擊中對方。
  
  這兩位决鬥的紳士是誰?不知道。要是知道的話,說不定他們的名字從此就會留傳後世呢。唯一知道的是,他們中年紀較大的那位是英國人,年紀較輕的那位是美國人。不過,如果需要把那頭無辜的反芻動物剛纔吃最後一簇青草的地點標出來,這倒是容易,就在尼亞加拉瀑布的右岸,離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那座懸索橋不遠,在瀑布下遊3英裏①的地方。


  Robur-the-Conqueror (French: Robur-le-Conquérant) is a science fiction novel by Jules Verne, published in 1886.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Clipper of the Clouds. It has a sequel, The Master of the World,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904.
  
  Plot summary
  
  The story begins with strange lights and sounds, including blaring trumpet music, reported in the skies all over the world. The events are capped by the mysterious appearance of black flags with gold suns atop tall historic landmarks such as the Statue of Liberty in New York, the Great Pyramid of Giza in Egypt, and the Eiffel Tower in Paris. These events are all the work of the mysterious Robur (the specific epithet for English Oak, Quercus robur, and figuratively taken to mean "strength"), a brilliant inventor who intrudes on a meeting of a flight-enthusiast's club called the Weldon Institute in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Members of the Weldon Institute are all firm believers that mankind shall master the skies using “lighter than air” craft, and that "heavier than air" craft such as airplanes and helicopters would be unfeasible. The institute has been constructing a giant dirigible called the Goahead, and are having a heated discussion of where to place its propeller (in front to pull it, or behind to push it) when Robur appears at the meeting and is admitted to speak to them. He chastises the group for being balloon-boosters when "heavier than air" flying apparatuses are the future. When asked if Robur himself has "made conquest of the air," he states that he has, leading to him accepting the title "Robur the Conqueror." During his short time at the Weldon Institute Robur so incenses the members that they chase him outside and are about to attack him. Robur then seemingly vanishes to the mob, but he has actually been borne away in a flying machine.
  
  Later that night Robur kidnaps the Weldon Institute's secretary, president, and the president’s valet. He takes them on board his ship, a huge rotorcraft vessel called the Albatross which has many vertical propellers so as to operate similar to a helicopter, and horizontal propellers to provide lateral movement. It bears the same black flag with golden sun that has been sighted on so many landmarks, and the music in the sky is explained to be one of the crewmen playing a trumpet. To demonstrate the vessel's superiority, Robur takes his captives around the world in the course of three weeks. The president and secretary are angry at Robur for kidnapping them and unwilling to admit that the Albatross is a fantastic vessel, or that their notions of "lighter than air" superiority are wrong. They demand that Robur release them, but he is aloof and always says that they shall remain as long as he desires it. Fearing they will be held captive forever, the two formulate plans to both escape and destroy the Albatross.
  
  After the horizontal propellers are damaged in a storm, the Albatross is anchored over the Chatham Islands for repairs. While the crew is busy at work the two Weldon Institute members light a fuse and make their escape. They try to bring the valet with them but can not find him, only later discovering that the coward had escaped already without them. The Albatross explodes and its wreckage, along with Robur and his crew, plunge into the ocean. Meanwhile the three escapees are safe on a small but inhabited island and are later rescued by a ship, then make a long journey back to Philadelphia.
  
  The Weldon Institute members return and rather than describe their adventures or admit that Robur had created a flying machine greater than their expectations of the Goahead, they simply conclude the argument the group was having during their last meeting. Rather than have only one propeller to their dirigible, they decide to have one propeller in front and another behind similar to Robur's design. Seven months after their return the Goahead is completed and making its maiden voyage with the president, secretary, and an aeronaut. The speed and maneuverability of the dirigible marvels a huge crowd, but are trivial if compared to Robur’s Albatross. Suddenly, out of the sky there appears the Albatross. It is revealed that when the Albatross exploded, enough of it was intact so that at least some of the propellers operated and slowed its descent, saving the crew. The crew used the remains of the Albatross as a raft until they were rescued by a ship. Later, Robur and the crew made it back to his secret X Island, where the original Albatross was built. Robur has built a new Albatross and now intends to exact revenge by showing it is superior to the Weldon Institute’s Goahead.
  
  As an earthbound crowd watches in horror, the Albatross completes several moves, nearly ramming the Goahead. Fearing it is under attack, the Goahead makes horizontal, then vertical, maneuvers to avoid being hit. The Goahead is obviously at the Albatross’s mercy, however, as the Goahead is too slow. The Goahead then ascends very high into the sky in the hope of losing the Albatross, but its balloon bursts. As it falls the Albatross matches its speed and saves the occupants.
  
  Having shown his dominance of the skies, Robur returns the three men to the ground and says that nations are not yet fit to know his secrets. He leaves with the promise that someday he will reveal his secrets of flight.
  Influences
  Film
  
  The story was made into a 1961 movie, Master of the World, with Vincent Price as Robur. The movie kept the basic concept but added elements of intrigue and a romance to the plot.
  
  In this version, Robur is an idealist who plans to conquer the world in order to put an end to tyranny and war. Using the Albatross he plans to bomb the nations of the world until he is acknowledged its ruler.
  
  Instead of the Weldon Institute members, he kidnaps Mr. Prudent of Philadelphia, an armaments manufacturer, along with his daughter Dorothy and her fiance Phillip Evans. Charles Bronson plays Strock, the reluctant hero who comes to admire Robur, but not enough to let him carry out his plans.
  
  The name Albatross is retained, though the novel's description and early illustrations that suggest a flush-decked clipper ship with propellers on its masts instead of sails, is replaced by a more contemporary design resembling a classic airship, or dirigible; though still given propellers for lift. The vessel is described in the film as being a 'heavier than air machine of several tons,' a statement later explained as the vessel 'is made entirely of paper, mixed with dextrin and clay, and squeezed in a hydraulic press...'
  
  This construction also seems to render the Albatross impervious to contemporary weapons fire.
  Novels
  
   * In Kim Newman's alternate history novel The Bloody Red Baron, Robur (along with other such characters as Rotwang, Count Orlok, and Doctor Mabuse) work for Count Dracula during World War I.
   * In Kevin J. Anderson's Captain Nemo: The Fantastic History of a Dark Genius, Robur is an official of the Ottoman Empire locked in a power struggle against his rival, Barbicane.
  
  Comics
  
  A graphic novel trilogy by writers Jean-Marc Lofficier and Randy Lofficier and artist Gil Formosa:
  
   * Volume 1 De la Lune à la Terre (Albin Michel, 2003) (From the Moon to the Earth, Heavy Metal, December 2003)
   * Volume 2 20.000 Ans sous les Mers (Albin Michel, 2004) (20,000 Years Under the Seas, Heavy Metal, Fall 2005)
   * Volume 3 Voyage au Centre de la Lune (Albin Michel, 2005)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Moon)
  
  In it, Robur (who is also an alias of Captain Nemo) is the leader of the resistance when H. G. Wells' Selenites invade the Earth. Other fictional characters which appear in the series include Fantômas, Josephine Balsamo, The Shadow and Professor Cavor.
  
  Robur appears in Batman: Master of the Future, by Brian Augustyn and Eduardo Barreto, part of DC Comics' Elseworlds series. The story mixes a Victorian-era Batman, with the film Master of the World.
  
  Robur is mentioned several times in the three current volumes of 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 by Alan Moore and Kevin O'Neill. He is first mentioned in Volume 1 corresponding with Captain Mors, another fictional air-based character. An entry in the supplementary The New Traveller's Almanac in the back of Volume 2 indicates that Robur is conscripted to lead Les Hommes Mysterieux ("The Mysterious Men"), which is a French analogue to the British team. Their fateful encounter with the League is detailed in 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 Black Dossier.
第一章 無論是有學問的還是沒有學問的,全都感到迷惑不解
  “砰!……砰!……”
   兩位對手幾乎同時開槍。50米開外,一頭從那裏經過的母牛脊梁上白白地挨了一槍。它與事情毫不相幹。
   兩位對手都沒有擊中對方。
   這兩位决鬥的紳士是誰?不知道。要是知道的話,說不定他們的名字從此就會留傳後世呢。唯一知道的是,他們中年紀較大的那位是英國人,年紀較輕的那位是美國人。不過,如果需要把那頭無辜的反芻動物剛纔吃最後一簇青草的地點標出來,這倒是容易,就在尼亞加拉瀑布的右岸,離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那座懸索橋不遠,在瀑布下遊3英裏①的地方。
   ①1英裏=1.609公裏。
   那英國人朝美國人走過去,說:
   “我還是認為那是《大英之治》①。”
   ①英國歌麯。
   “不!是《楊基歌》①!”對方反駁說。
   ①美國流行歌麯。
   眼看一場爭吵又將發生,有位决鬥證人,或許是為了牲口的安全吧,忙插話:
   “就算是《之治歌》和《大英楊基》好了,吃我們的午飯去吧。”
   這種把美國和大不列顛兩國歌麯的歌名攪和到一起的做法,大傢都一致表示願意接受。於是美國人和英國人又回到尼亞加拉瀑布的左岸,到位於兩段瀑布之間的中立地帶的山羊島①上的一傢飯店去共進午餐。他們面前已經擺好了傳統的煮雞蛋、火腿肉、用味道鮮美的泡菜調味的冷烤牛肉。香茶也都一一地擺上了他們的餐桌,香茶濃郁的飄香連飛流直下的舉世聞名的尼亞加拉大瀑布也會嫉妒。既然如此,我們就別去打攪他們了。再說,本故事中,再談及他們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①瀑布中一小島,分瀑布為兩段:左屬加拿大,稱馬蹄瀑布;右屬美國,稱亞美利加瀑布。
   是那個英國人說得對,還是那個美國人說得對?很難說。無論怎樣,這場决鬥表明:無論是新大陸的人,還是舊大陸的人,對那個難以釋然的現象都感到着迷。差不多一個月了,它已弄得所有的人神魂顛倒,就像奧維德①贊頌人類的那句話所說的:“擡起臉來望着天。”是的,自從地球上出現人類以來,人們可能還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麽仔細地去觀察過天空。
   ①奧維德(約前43—17或18),古羅馬詩人。
   前一天的夜裏,位於安大略湖與伊利湖之間的這片加拿大土地的上空,確實有過一支銅號演奏的樂麯回蕩。那些聽到樂麯的人有的說是《楊基歌》,有的說是《大英之治》。前面盎格魯一撒剋遜人①的爭吵正是由此引起的。也許它根本就不是這兩首愛國歌麯中的任何一首,可是竟沒有一個人對這種奇怪聲音的那不合常理之處表示懷疑:它怎麽像是從大上傳到地上來的?
   ①盎格魯和撒剋遜是古代日耳曼人中的兩個部落集團,7—10世紀期間結合成為盎格魯—撒剋遜人。近代常用來泛指英吉利人、蘇格蘭人以及他們在北美、澳大利亞、南非等地的移民。
   是不是某個小天使或大大使在吹奏一隻天堂的號角?……該不會是某個快樂的氣球飛行傢在吹奏那種被名聲女神①吹得那麽響的聲音洪亮的樂器吧?
   ①法國寓意畫中象徵名聲的人物,肋生雙翼,口吹銅號。
   不可能!當時天上既沒有氣球,也沒有氣球飛行傢。蒼穹下出現的是一個異乎尋常的現象,人們既不瞭解其性質,也不知道其來源。今天它出現在美洲上空,48小時後它又飛到了歐洲上空,再過八天,它又飛到亞洲,飛到了中國天朝的上空。這衹走到哪裏吹到哪裏的銅號,如果吹的不是最後審判日的號角,又會是什麽呢?
   地球上的所有國度,不論是王國,還是共和國,都為此而感到某種程度的不安。盡快讓大傢放下心來已變得相當重要。要是在你自己的傢中聽到一些離奇而又無法解釋的響聲,難道你不會立刻去想方設法查明原因?要是你查了半天還查不出原因,你不會離開你的這座房子,而搬到另一座房子裏去嗎?會的,肯定會的!可是現在這房子卻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我們沒有任何辦法離開它而搬到月球上、火星上、金星上、木星上或是太陽係中任何別的行星上去住。所以衹能弄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麽事,當然是指發生在大氣層中的事,而不是指在沒有空氣的遼闊的太空中所發生的事,因為沒有空氣,就不會有聲音。既然有聲音(還是那衹銅號!),那就說明這個現象發生在大氣層裏;高度越高,大氣密度就越小,它覆蓋在地球表面的厚度不超過2法裏①。
   ①法國從前的長度單位,1法裏約合4公裏。
   成千上萬的報刊都立即抓住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也立即成為了衆多報刊的焦點,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對其進行了探討,或是澄清了一些事實,但這讓人更加迷茫。報導或真或假的消息,恐嚇或安慰各自的讀者。這樣,它們就既擴大了發行量,又可以使已經神魂顛倒的人們更加如癡如醉。其結果是一敗塗地,但生意卻令人滿意。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不知所措的人們紛紛嚮世界上所有的天文臺求教。天文臺如果無法解釋,那它還有什麽作用呢?如果那些能把即使是100萬億法裏以外的星球也能分成兩部分或者三部分的天文學家卻說不出幾公裏範圍以內的宇宙現象的起因是什麽,這樣的天文學家還有什麽用?
   所以,在這些美麗的夏夜裏,無數衹各式各樣的——大的、小的、單筒的。雙筒的望遠鏡都在對準天空,有多少衹眼睛貼在這些強度不一、規格不一的望遠鏡的目鏡後面?實在是無法估計。少說也有幾十萬。蒼穹上看到的星星恐怕比平時用肉眼看多出了10倍,甚至20倍。
   這種盛況空前的景象,恐怕連在地球上所有地點同一時刻觀察某次日蝕或月蝕也不曾有過。
   很多天文臺作出了回答,但都非常簡單,各不相同。於是就引發了4月後幾周和5月頭幾周學術界的那場內戰。
   巴黎天文臺的態度非常審慎,它下屬的所有部門都沒發表意見。他們很坦率地承認:數學天文室根本就不屑於觀測,子午綫觀測室什麽都沒發現,物理觀測室什麽也沒見到,大地測量室什麽也沒見着,氣象室什麽也沒瞧見,計算室什麽也沒看到。蒙蘇裏天文臺、聖摩爾地磁站也都同樣坦率。經度局也同樣尊重真理。沒說的,法國人就是“坦率①”。
   ①法語中,“法國人”(Francais)和“坦率”(franc)詞根相同。
   外省的態度則更肯定些。也許在5月6日—7日的夜空,確曾出現過一種由電産生、持續未超過20秒的亮光。類似的亮光在南部山峰晚上9點一10點之間也曾出現過;凌晨1點一2點之間比依·德·多姆氣象臺見到過這種亮光;凌晨2點一3點,普羅旺斯省的旺都峰觀察到過這種亮光;這種亮光出現在尼斯時已是凌晨三四點了;位於安納西、布爾熱潮和萊蒙湖之間的萊諾瓦—阿爾卑斯,則是在黎明天色泛白的時候纔看到這種亮光。
   顯然,人們無法否定所有這些觀測結果。可以肯定,就在這短暫的幾小時內,不同的站臺肯定都先後觀察到過這種亮光。這也許是由穿過地球大氣層的幾個光源發出的。如果是同一個光源的話,這個光源必須能以每小時近200公裏的速度移動。
   那麽,白天就沒有人在空中見過什麽異乎尋常的東西?
   從來沒有。
   那穿過大氣層的號角的聲音總該有人聽見吧?
   從清晨到傍晚,那衹銅號根本就沒叫喚過。
   在聯合王國,人們衆說紛結。各天文臺之間的看法無法達成一致。雖然格林威治天文臺和牛津天文臺一致認為,“事實是什麽也沒有”,可他們的看法卻是大相徑庭。
   一個說:“這肯定是視覺錯誤造成的。”
   另一個卻說:“那肯定是聽覺錯誤造成的”。
   於是他們又喋喋不休地爭論起來。但不管怎樣,這一定是個錯覺。
   柏林天文臺和維也納天文臺之間的爭論差一點使他們兩國關係復雜化。藉彼爾科瓦天文臺臺長之口,嚮他們證明:雙方都有道理;對這個現象的本質進行判斷之所以出現不同,完全是由於各人觀點的不同。理論上不可能發生的事,實踐中卻可能出現。
   在瑞士的阿彭策爾州、薩於提斯天文臺、裏吉高原、加布裏施區。聖戈增爾觀測站、聖貝爾納爾觀測站、瑞利埃觀測站、桑普竜觀測站、蘇黎世觀測站、蒂羅爾、阿爾卑斯山區的鬆布利剋觀測站,對這個大傢沒法驗證的現象都保留各自的看法,這無疑是明智之舉。
   但是,在意大利的維蘇威氣象站、設在從前的卡薩英格萊斯的埃特納觀測站和卡沃峰的觀察傢們則毫不猶豫地斷定這是一種物質現象,因為他們曾在某個白天見到它像一團旋渦狀氣體,在某個夜裏又像一顆流星。至於它到底是什麽,他們根本就不知道。
   事實上,科學家們已經開始對這個神秘的東西感到厭倦了,然而那些卑賤無知的人們仍然為它癡迷、恐懼。按照最明智的自然規律,無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這類人都會占世人的絶大多數。要不是26日到27日的夜間,在挪威芬馬剋的康托凱諾天文臺,28日到29日夜裏,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伊斯弗若爾天文臺,挪威人和瑞典人雙方不約而同地證實了,在北極光中,曾出現過像一隻巨鳥一樣的空中怪物,天文學家和氣象學家們早就大可不必操心這件事了。當時其結構雖難以確定,但至少有一點不容置疑:它曾像炸彈爆炸那樣噴射出許多微粒。
   在歐洲,人們非常樂意相信芬馬剋和斯匹次卑爾根天文臺以上的觀察結果。但是,瑞典人和挪威人居然能在一個那麽平常的問題上達成共識,卻是這件事情的最不同尋常之處。
   在南美洲,從巴西、秘魯到拉普拉塔;在澳大利亞,從悉尼、阿德萊德到墨爾本,所有的天文臺,尤其是澳大利亞人,都在嘲笑這個所謂的發現。
   總之,衹有一個氣象臺長對這個問題持肯定態度,儘管對這個問題作出解答可能會招致各種挖苦譏諷。這是個中國人,徐傢匯天文臺的臺長。這個天文臺建立在離大海不到10法裏的平原上,那裏視野寬廣,空氣純淨。
   他說:“大傢所說的東西很可能衹是一種航空器,一種會飛的機器。”
   這簡直是開玩笑!
   如果說在舊大陸的爭論已經是夠激烈的了,那麽,在這個美國擁有最大面積的新大陸上的情景如何,實在也就不難想象了。
   誰都知道,美國人做事從來就是直來直去,一條道走到底,直抵目標。所以美聯邦的所有天文臺都毫不猶豫地相互道出了各自的見解。他們之所以沒有朝對方的腦袋相互扔望遠鏡,那是因為怕等到要用望遠鏡時還得去找新望遠鏡的緣故。
   哥倫比亞特區的華盛頓天文臺、馬薩諸塞州的坎布裏奇天文臺同康涅狄格州的達特默思大學天文臺、密執安州的昂·阿勃天文臺在這個問題上爭論得很激烈,相持不下。他們爭論的問題並不是被觀察物體的性質,而是觀察到那物體時的精確時間。雖然這個神秘的運動物體的飛行軌跡距離地平綫並不高,但是他們全都認為他們是在同夜、同時、同分、同秒見到它的。從康涅狄格州到密執安州、從馬薩諸塞州到哥倫比亞特區有那麽遠的距離,兩地同時觀察到這個物體實在讓人覺得不可能。
   紐約州阿爾巴尼的達德利和西點軍校的維斯特·布恩特公佈了一份關於該物體的經緯度坐標的記錄,從而否定了他們同行的意見。
   後來又發現這些觀察傢們都搞錯了,他們看到的是一顆穿過中層大氣的小行星,不可能是大傢談論的那個飛行物。而且,小行星怎麽可能吹號呢?
   至於那個號角,如果硬要把親耳聽到的嘹亮的號聲當作是聽力的錯覺,那就是枉費心機。在這種情況下,耳朵並不見得比眼睛更易出錯。人們肯定是看到了,聽到了。在12日一13日那個昏黑的夜晚,謝菲爾德科技大學耶魯分校的觀察者們記下了樂麯的一個短句,R大調,四節拍,每個音符、每個拍子都和《出徵歌》①完全相同。
   ①法國著名愛國歌麯。
   “好哇!”那些愛開玩笑的人說道,“法國的哪個樂隊怎麽跑到空中演奏來了?”
   開開玩笑並不等於問題有了答案。大西洋鋼鐵公司創辦的波士頓天文臺這樣說。在學術界,這個天文臺在天文學和氣象學方面的意見已開始變得舉足輕重。
   這時發話的還有辛辛那提天文臺。這個天文臺設在路考特峰上,1870年由基古爾先生慷慨捐資建立,它以雙星測微技術著稱於世。它的臺長鄭重宣稱,肯定是某個物體、某個運動體在相當接近的時間內出現在大氣層的不同地點,但這個運動物體的性質、體積、速度、軌道暫時還無從斷定。
   就在這時,《紐約先驅報》——一傢發行量極大的報紙,收到了一封匿名讀者的來信:
   “人們應當記得,幾年前,美國俄勒岡州的南部,拉貝甘·德·拉格日那拉的兩位繼承人,弗朗斯維爾市的法籍博士薩拉然和斯塔勒斯塔特市的德籍工程師舒爾茨先生之間發生的爭鬥。
   “人們該不會忘記舒爾茨先生為了摧毀弗朗斯維爾而發射的那枚可怕的飛彈吧。這枚飛彈一旦命中,這個法青城市肯定會被夷為平地。
   “人們應該記得,由於這枚飛彈飛出巨型大炮的炮口時的初速度末計算好,竟以高出普通炮彈16倍之多的速度;即每小時150法裏的速度飛出,以至於它不能墜回地面而成了一顆繞着地球永無休止地飛行的流星。
   “為什麽大傢談論的那個物體不是那枚客觀存在的飛彈呢?”
   《紐約先驅報》的這位讀者真是太聰明了!那麽銅號又是怎麽回事呢?……舒爾茨先生的飛彈上可沒有銅號啊!
   所以,所有這些解釋都什麽也解釋不了,所有這些觀察傢們的觀察都不準確。
   徐傢匯天文臺臺長的假設倒是一直未被否定。可這是一個中同人的觀點!……
   千萬別以為新舊兩大陸的公衆對此已經談膩了。不!爭論越來越熱烈,根本就無法取得一致意見。不過,過期間也曾出現過一段時間的平息。一連過了幾天,那東西,也不知是顆流星,還是什麽別的玩意兒,竟再也沒有聽說有人看見或是聽見空中響起號聲。難道那東西會掉到地球上一個難以發觀其蹤跡的地方去了,比如說掉進大海裏了?那麽它是躺在大西洋的海底,還是躺在太平洋或是印度洋的海底?到底是怎麽回事?
   可是,從6月2日一9日又接連出現了一係列新的情況,僅僅以這是一種宇宙現象來解釋是絶對站不住腳的。
   八天之內,漢堡聖米歇爾塔的尖頂上,土耳其聖索菲清真寺的最高塔尖上,魯昂大教堂鐘樓的金屬頂端,斯特拉斯堡人蒙斯特𠔌的盡頭,美國人赫德森河口的自由女神的頭上和波土頓市的華盛頓紀念碑上,中國人廣州500羅漢殿的屋頂上,印度人但殊爾廟的第17層塔頂上,羅馬聖彼得教堂的十字架上,英國的倫敦聖保羅教堂的十字架上,埃及的吉載大金字塔的尖角上,巴黎1889年博覽會時建立起來的300米大鐵塔①的避雷針上,所有這些難以攀登的頂端都出現了一面飄揚着的旗幟。
   ①即埃菲爾鐵塔。
   旗幟是一塊黑色的薄紗做的,上面有星星作點綴,中央是一個金色的太陽。
第二章 韋爾頓學會的會員們爭論不休,各執一辭
  “衹要有哪個說個不字!……”
   “是嗎?……該說的時候,就要說!”
   “不怕你威脅!……”
   “你說話註意點,巴特·芬!”
   “普呂當大叔,您自己說話倒是應該註意點!”
   “我就是認為,蠃旋槳不應當裝在尾部!”
   “我們也是這個意見!……”50個嗓門異口同聲。
   “不對!應該裝在前部!”另外50個嗓門也不甘示弱地大聲響應。
   “這樣,永遠不會有一致意見!”
   “永遠不可能!”
   “那麽爭論又有什麽用處?”
   “這不是爭論!……這是討論!”
   整整一刻鐘,會場上唇槍舌劍、指責謾駡。誰聽到了,能相信這是在討論?
   “這個禮堂確實是韋爾頓學會最大的禮堂。它設在美利堅合。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沃爾納特路,沃爾納特路在所有的俱樂部中最負盛名。
   前一天,因需選舉一名點路燈的工人,這個城市曾發生過示威。集會上吵吵嚷嚷,而且還動了拳腳,沸騰的情緒到現在還沒有平息。剛纔韋爾頓學會的會員們顯得那麽激動,也許就是這個原因。雖說這不過是“氣球主義者”的一次普通會議,討論的是一個即使在那個時候也算是激動人心的問題:氣球的駕馭問題。
   這就是發生在美國的一個城市的事。這個城市的發展速度超過了紐約、芝加哥、辛辛那提和舊金山。這個城市既非港口又非煤礦或石油基地,既非製造業中心又非鐵路樞紐,可它比柏林。曼徹斯特、愛丁堡、利物浦、維也納、都柏林、聖彼得堡都要大;這個城市的公園比英國首都七大公園的總面積還要大。目前,該市有120萬人口,號稱是繼倫敦、巴黎、紐約之後的世界第四大都市。
   費城建築風格宏偉,公共設施舉世無雙,簡直像是一座大理石城。新大陸最好的學校——吉林德學校,在費城。世界上最大的鐵橋——舒依基爾河大鐵橋,在費城。共濟會最漂亮的教堂——共濟堂,在費城。就連航空事業信徒們最大的俱樂部也在費城。如果有誰願意於6月12日這天晚上前去參觀,或許真的能從中得到不少樂趣。
   大禮堂裏,這一百來名頭戴禮帽、激動、騷亂、指手畫腳、高談闊論、爭吵不休的氣球主義者,全歸俱樂部主席一人領導,他有一位秘書和一位司庫作其助手。這些人並不是職業的工程師,根本不是,他們衹是些氣球愛好者,但這是些非常狂熱的愛好者,他們與那些想以“重於空氣”的機器,比如飛行器啦、飛船啦或其它什麽東西來取代氣球的人不共戴天。這些好漢或許可以找到駕馭氣球的辦法,但無論如何,他們的主席要駕馭他們卻很有點難度。
   這位主席,就是費城的名人、大名鼎鼎的普呂當大叔——普呂當是他的姓。至於大叔這個稱呼,在美國這個地方可沒有什麽稀奇的,用不着有侄子或侄女,照樣可以當大叔。這裏叫大叔,就像別處稱那些從沒有當過父親的人作老爹一樣。
   普呂當大叔可是個顯赫的人物,他雖姓普呂當①,但卻以大膽聞名。他極其富有,即使是在美國,錢多也沒有任何壞處。尼亞加拉瀑布的大部分股票都屬於他,所以他又怎能不富呢?當時,布法羅市成立了一個瀑布開發工程公司,這確實是一個一本萬利的買賣!尼亞加拉瀑布每秒流量7,500立方米,産生的能量達700萬馬力。將這股巨大的能量分配給方圓500公裏以內的工廠,每年能有15億法郎的賺頭,其中一部分就流進了公司的錢櫃和普呂當大叔的口袋中。而且他還是個單身,生活簡樸。他唯一的僕人就是他的聽差弗裏科蘭。這位僕人與主人的大膽確實不怎麽配得上。世上就有這種反常的現象。
   ①普呂當,“prudent”,謹慎的意思。
   普呂當大叔有錢,當然也就有朋友,這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他也有對頭,原因就是他是學會主席,這其中包括所有想得到主席寶座的人。在反對他最起勁的人中間,有一人倒值得一提,這就是韋爾頓學會的秘書。
   這個人叫菲爾·埃文思。他也非常富有,是沃爾頓鐘錶公司的老闆。這是傢大型鐘錶廠,采用機械化生産,日産500衹機芯,其質量足可與瑞士最好的産品媲美。要是沒有普呂當大叔這個人,菲爾·埃文思本可算是全美國、甚至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他們倆同齡,都是45歲,也同樣地身強力壯,經得起任何摔打;他們有同樣的膽量,同樣是不願意以獨身生活的確實而牢靠的好處去換取婚後生活那難以預卜的幸福。他們本該是一對天生的知己,可他們卻互相不理解,而且,兩個人又都極有個性:普呂當大叔脾氣火爆,而菲爾·埃文思則藏而不露。
   為什麽菲爾·埃文思沒有當上學會主席呢?他和普呂當大叔的得票總是旗鼓相當,投了20次票,就有20次得票相等,誰也沒有贏得多數。這種令人為難的局面,弄不好要等到兩位候選人都死了還不一定見分曉。
   於是有一位學會的會員想出了一個裁决的辦法,這個人就是韋爾頓學會的司庫傑姆·西普。傑姆·西普是個堅定的素食主義者,不食葷腥,滴酒不沾,一個半婆羅門半穆斯林式的人物,足可以與這個不與人為害的半神經病宗派中的著名人物皮特曼、瓦爾德、戴維之輩相匹敵。
   在這件事上,傑姆·西普還得到了另一位會員威廉·特·福布斯的支持。他是一傢用硫酸處理破布製取葡萄糖的大工廠的廠主,他那裏製糖用的是舊衣服。這個威廉·特·福布斯是個非常穩重的人,他有兩個迷人的女兒,一個叫多蘿絲,人稱多爾小姐;另一個叫瑪爾莎,人稱瑪特小姐。這兩個老小姐在費城的上流社會頗有影響。
   根據傑姆·西普的這個已經獲得威廉·特·福布斯及其他幾個人支持的建議,學會的主席人選應采用“中點”法來决勝負。
   實際上,這種選舉方式適用於任何需要選舉最稱職的人的場合,許多有遠見的美國人已經在考慮用這種方式來選舉美國總統了。
   在兩張潔白無瑕的白色板子上各畫一條黑綫,兩條黑綫的長度要嚴格相等,要像在三角測量時確定第一個三角形的底邊的位置那麽精確。然後,把板子架起來,放在禮堂中央光綫明亮度相同的地方,兩位競爭者各拿一根細針同時嚮各自的白色板子走去。兩個人誰能把針插得更接近黑綫的中點,誰就當選為韋爾頓學會的主席。
   不用說,這個動作必須是一下子完成,不能做標記,不能來回摸索,全靠自己的眼力,就像俗話說的,要眼中有尺,勝敗在此一舉。
   普呂當大叔和菲爾·埃文思同時將針插了進去。接着,人們便進行測量,以確定兩個競爭者誰離中點最近。
   簡直是奇跡!兩人的動作都是那麽準,簡直量不出差別。兩根針雖然都沒有準確地插在正中,但兩根針的偏差單憑感覺是感覺不出來的,仿佛偏差也是一模一樣。
   這下子可把與會的會員們給難住了。
   幸好有個叫特魯剋·米爾納的會員堅持要用另一種尺重新測量,這就是佩羅先生的機械微米尺。這種尺能將1毫米分成1,500等份,尺子上畫出的一千五百分之一毫米的刻度閃耀着鑽石的亮光。藉助顯微鏡讀出刻度以後,得到的結果如下:
   普呂當大叔距中點約為一千五百分之六毫米,菲爾·埃文思則約為一千五百分之九毫米。
   就這樣,菲爾·埃文思衹好當韋爾頓學會的秘書,而普呂當大叔則被宣佈當選為該會主席。
   僅僅一千五百分之三毫米之差!用不着更多的理由,菲爾·埃文思開始恨起普呂當大叔來。這種怨恨雖沒有表露出來,但卻十分強烈。
   那時候,經過自19世紀的最後四分之一世紀所進行的一係列試驗,氣球的導嚮問題還是取得了一些進展。1852年亨利·吉法爾、1872年迪皮·德·羅姆、1883年蒂桑迪埃兄弟以及1884年剋萊勃船長和勒納爾船長的挂着裝有蠃旋槳推進器吊艙的橢圓形氣球都曾取得過一些不容忽視的成功。然而,這些飛行雖然曾在比它們重的大氣中,靠着蠃旋槳的推動,斜頂着風、甚至逆着微風前進,而且後來又回到原來的出發地點,從而進行了真正的“有方向飛行”,但所有這些成功都是在極端有利的氣候條件下進行的。在高大寬廣的有頂場地,非常成功!在平靜的大氣裏,很好!在每秒五六米的小風中,還過得去!但是,所有這些進步都沒有多少實際意義。遇到能吹動風車的風,即風速為每秒8米的時候,這種飛行工具就幾乎寸步難移了;遇到稍強的和風,即風速為每秒10米的時候,它們就得倒退;遇到暴風雨,即風速為每秒25—30米的時候,它們就會像羽毛似的被風吹着走;遇到颶風,即風速為每秒45米的時候,它們也許會變得粉身碎骨;要是遇上了風速為每秒100米的竜捲風,可能就連飛行器的影子也休想找到了。
   也就是說,即使是有了剋萊勃船長和勒納爾船長那轟動一時的試驗,儘管飛艇的速度有所提高,它終究衹能抵擋微風。所以直到那時,這種空中機車始終無法實際應用。
   不管怎樣,與氣球導嚮問題,即怎樣使氣球獲得一個靜速度的問題相比,發動機問題倒是進展得無比迅速。亨利·吉法爾發明的蒸汽機和迪皮·德·羅姆發明的人力發動機已逐漸被電動機取代。使用蒂桑迪埃兄弟的高能鉻鉀電池,氣球速度可以達到每秒4米,用剋萊勃船長和勒納爾船長的12馬力的電動機可以使氣球的平均速度達到每秒6.5米。
   於是工程師和電氣技師們便開始尋求讓電動機能越來越接近“每一隻手錶大小的體積可以産生1馬力”這樣的理想目標。剋萊勃船長和勒納爾船長一直不願吐露秘密的那種電池的功能已被超越,繼他們之後,氣球飛行傢們使用的電動機重量越來越小,而馬力卻越來越大。
   對於那些確信飛艇有實用價值的信徒們,這確實令人鼓舞。可是,又有多少有識之士拒絶這種工具投入使用!是的,飛艇是可以從大氣那裏得到支撐,但是同時它也受治於這個它所置身的環境。衹要它為自己所置身的環境所左右,即使它的推進器再強大,它那極為招風的艇身又怎能頂得住哪怕是中等強度的風呢?
   這始終是個問題。不過,人們希望通過讓機械動力部分大型化的辦法來使問題得以解决。
   在這場追求發動機既輕巧而又馬力大的發明角逐中,美國人最為接近目標。從波士頓一位當時尚默默無聞的化學家那裏已經可以買到一種以新電池(電池的組成當時還是個秘密)作動力的電動機。經過精心計算和精確圖形演示後表明,用這種機器作動力帶動適當大小的蠃旋槳,便可獲得每秒18—20米的速度。
   果然如此,確實了不起!
   “而且價格不高!”普呂當大叔補充說。他一邊說,一邊從那位發明傢手中接過手續齊備的收據,並把購買發明權的最後一疊美鈔給了他。
   韋爾頓學會立即開始幹起來。衹要某項試驗稍有實際意義,美國人是願意掏錢的。用不着成立什麽股份公司,資金就會源源而來。號召一發出,相當於15萬法郎的30萬美金,就源源不斷地堆進了學會的錢櫃裏。由美國最有名的氣球飛行傢哈裏·烏·廷德領導,開始了製造飛艇。他曾成千次上過天,其中有三次飛行足可以使他名垂後世:一次是他上升的高度達12,000米,遠遠超過了蓋·呂薩剋、考剋斯韋爾、賽維爾、剋羅塞·斯皮奈利、蒂桑迪埃和格萊歇爾等人飛行的高度;另一次,是他從紐約飛到舊金山,橫越整個美國,飛行距離比納達爾、戈達爾和其他許多人,其中包括曾經從聖路易斯到傑斐遜飛越1,150英裏的約翰·懷斯,都要遠幾百法裏;第三次是他從1,500尺的高度摔下來,僅僅是右手腕有點輕微扭傷。像皮拉特爾·德·羅濟埃就沒有他那麽幸運,從700尺的高度摔下來,一下子就給摔死了。
   當本故事開始的時候,可以說:韋爾頓學會的事情相當順手。一隻巨大的飛艇已躺在費城的特納工地上,正準備用充壓縮空氣的方法對其牢度進行檢查。和其它所有的氣球相比,這個氣球確實可以稱得上是龐然大物。
   是的,納達爾的“巨人號”體積有多大?6,000立方米。約翰·懷斯的氣球呢?2萬立方米。1878年博覽會上吉法爾的氣球有多大?2.5萬立方米,有18米的半徑。要是拿這三個飛艇去和韋爾頓學會的那個體積達4萬立方米的飛行工具相比,就能理解為什麽普呂當大叔和它的同事們有權利那麽趾高氣揚。
   由於這個氣球不是用來探索最高大氣層的,所以也就沒有用“Excelsior”這個形容詞為其命名,儘管這個形容詞在美國公民中非常吃香。不!就隨便把它叫作“Go ahead”好了,意思就是:“前進”。現在,衹要它能按駕駛員的意願去動作,就可以證明它無愧於這個名字。
   當時,按照韋爾頓學會買了發明權的那套係統的圖紙製造的電動機器也已接近完工。預計不出六個星期,“前進”號就可飛上天空。
   然而,正如大傢所看到的,並不是所有技術難題都已解决。他們已經多次舉行會議,不是為了討論蠃旋槳的形狀或大小,而是為了討論蠃旋槳是應當像蒂桑迪埃兄弟那樣安在飛艇後部,還是像剋萊勃船長和勒納爾船長那樣裝在飛艇前部。無需多說,反正在討論過程中,兩種方案的支持者甚至還打了起來。“前部派”和“後部派”的人數不相上下。按理說,在兩派意見有分歧、正相持不下的情況下,普呂當大叔的意見應該起關鍵作用。而普呂當大叔弄不好可能真的是比裏當教授①的門徒,到了這個時候,他竟什麽意見也說不出來了。
   ①比裏當(Jean Buridan,1300-1366),法國經院派哲學家,以其對驢的論證而著名。有一頭又餓又渴的驢,發現離它距離相等的兩個地方分別有一捆草和一桶水,因它無法决定是先吃草還是先喝水而活活死去。人們常用“像比裏當的驢一樣”來形容在兩者之間猶豫不决。
   所以,意見沒有辦法統一,蠃旋槳也就沒有辦法安裝。這種情形,除非政府出面於預,否則會曠日持久地拖下去。可是,正如大傢所知,美國政府不喜歡在私人事務中插手或是被捲入與它無關的事情。這點它做得對。
   事情的進展就是這樣。6月13日那天的會議差點無法收場,或者更確切地說,會議是在可怕的吵鬧中收場的。大傢互相謾駡,由謾駡發展到動拳頭,由動拳頭髮展到揮舞手杖,由揮舞手杖發展到開槍……就在這時,8點37分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小插麯。
   韋爾頓學會的看門人,冷漠、泰然,像一位出現在暴風驟雨般的會場上的警官一樣,走到了主席臺前,遞上了一張名片,然後站在一邊恭候普呂當大叔的指示。
   普呂當大叔沒有使用鈴鐺來讓會場安靜,他用的是汽笛,因為在這裏,就是剋裏姆林宮的大鐘也會嫌不夠響!他拉響了汽笛。……可是喧嘩聲仍有增無減。於是主席“脫帽”嚮大傢緻禮。采用了這樣的極端措施,會場纔稍稍安靜了些。
   “有個通知!”普呂當大叔從隨時都帶在身邊的鼻煙壺裏吸了一大口鼻煙,說道。
   “說吧!說吧!”99個嗓子一齊叫道,能在這一點上取得了一致,真是難得。
   “親愛的同事們,有個陌生人,想進我們的會場。”
   “絶對不行2”所有的人同聲答道。
   “他是想嚮我們大傢證明:哪個相信氣球能被駕馭,哪個就是在相信最荒謬絶倫的烏托邦。”普呂當大叔又說。
   接着便是一陣吵嚷聲。
   “讓他進來!……讓他進來……!”
   “這個怪人叫什麽名字?”俱樂部秘書菲爾·埃文思問。
   “羅比爾。”普呂當大權說。
   “羅比爾!……羅比爾!……羅比爾!”所有到會的人都大聲地叫着這個名字。
   在韋爾頓學會,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對這個奇特的名字采取一致的態度,是因為大傢都想把那些還沒發完的火氣發泄到叫這個名字的人身上去。
   暴風雨得到了片刻的平息——至少表面如此。對於這樣一個每月都要以大發雷霆的方式嚮歐洲送去兩三個風暴的民族,暴風雨能平息得下來嗎?
首頁>> >> 科幻小说>> 儒勒·凡尔纳 Jules Verne   法国 France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28年2月8日1905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