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方志>> 秦風 Qin Fe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58年)
寶島風情·牽動兩岸的民族記憶:衆生臺灣
  繼《歲月臺灣:1900-2000》一書之後,筆者再編撰此書,選取適當的照片,更強化了視覺的效果,用清晰的畫面讓讀者可以直接在紙上飽覽寶島美麗的山川,看到人物鮮活的表情,讓百年的光影瞬間從眼前掠過。筆者不發驚人之語,也不作獵奇之態,而是通過呈現臺灣民衆庸常的生活、溫馨的瑣事,讓讀者的心思不自覺地飛越海峽,走入彼岸的時空。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臺灣不是過去的香港,不是外國人的殖民地,自1945年光復後臺灣就牢牢地掌握在中國人的手中。更有甚者,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曾有三十年間,它努力把自己打扮得比誰都更“中國”。這段特殊的生命體驗形成今天台灣社會內心深處的悸動,衹要受到同胞真誠的愛的牽引,隨時都會泉涌而出。
自序
  提到臺灣,通常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阿裏山和日月潭,一座山一潭水幾乎代表了對寶島的所有想象,不過如果問題轉到臺灣同胞走過的足跡,我們的印象便變得十分模糊了。的確,我們不太知道他們是怎麽生活過來的,也不太知道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懷有怎樣的情感。
  然而,瞭解這些正是兩岸同胞達成互愛的基礎。兩岸同胞以同理心來瞭解彼此的夢想和渴望,以及至今為此付出的代價和取得的成果,彼此欣賞,彼此諒解,任何隔閡都可化解於無形。
  繼《歲月臺灣:1900-2000》一書之後,筆者再編撰此書,由過去編輯的《二十世紀臺灣》全集中選取適當的照片,更強化了視覺的效果,用清晰的畫面讓讀者可以直接在紙上飽覽寶島美麗的山川,看到人物鮮活的表情,讓百年的光影瞬間從眼前掠過。筆者不發驚人之語,也不做獵奇之態,而是通過呈現臺灣民衆庸常的生活、溫馨的瑣事,讓讀者的心思不自覺地飛越海峽,走入彼岸的時空。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臺灣不是過去的香港,不是外國人的殖民地,自1945年光復後臺灣就牢牢地掌握在中國人的手中。更有甚者,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曾有三十年間,它努力把自己打扮得比誰都更“中國”,這段特殊的生命體驗形成今天台灣社會內心深處的悸動,衹要受到同胞真誠的愛的牽引,隨時都會泉涌而出。
原住民
  原住民
  臺灣原住民人口大約有四十多萬,衹占整個臺灣人口的百分之二,不過他們卻是目前住在臺灣島上時間最久的居民,屬於南島語係民族,與菲律賓、馬來西亞的馬來民族比較接近。根據臺灣馬偕醫院DNA研究,原住民一萬四千年前就已定居在臺灣,原先他們居住在林中海邊,以狩獵和捕魚為生,同時種些簡單的農作物。此外,為了爭奪地盤,部落之間常有戰事,稱之為“出草”。不過由於原住民使用的武器極為原始,大體上,他們過着與世無爭的日子,直到了17世紀以後,強大的西方殖民集團入侵,開始威脅到原住民的傳統生存領域。他們被迫捲入血腥的戰爭。日本殖民政府為了奪取山地資源,更對抗拒不從的原住民部落進行慘無人道的屠殺,原住民長期處於遷徙和貧病之中,平均壽命低,人口增長極為緩慢。臺灣光復以後,原住民在教育和就業方面獲得優先權。原住民似乎天生擅長運動和歌舞,跑得比漢人快,歌唱得比漢人清脆嘹亮,扭動起身軀來更有着漢人難以模仿的韻律和節奏感。他們華麗的服飾,天真無邪的臉龐,使得寶島的山嶽河川更加美麗迷人。
  排灣族貴族
  日據時代,穿着華麗傳統服飾的排灣族在觀光客前留影。大體上,今天台灣原住民分為十一個族係:賽夏族、邵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鄒族、魯凱族、雅美族(達悟族)、平埔族、排灣族和泰雅族。排灣族分佈在中央山脈南端,社會階層分為世襲貴族、平民與工人,貴族居住在石板屋,石柱刻有百步蛇、太陽、人面等紋飾。
  山地的原住民小學
  日據時代,山地裏的原住民小學。日本殖民政府將在臺灣的日本人、漢人、原住民區分對待,原住民單獨接受教育,受到最嚴重的歧視。儘管原住民得到殖民政府所稱的“進步文明”,卻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傳統的文化與價值。
首頁>> >> 方志>> 秦風 Qin Fe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