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异国风情>> 陳存仁 Chen Cunre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08年1990年)
鄭和下西洋與馬哥來華考:被誤讀的遠行
  鄭和出海的船中常帶有三種人物,一種是道教的法師,一種是念經的和尚,最有趣的是還有兩個卜卦算命的人。還有更奇怪的,有時船上居然還帶着兩名穩婆,即近代所謂接生婆。我初初看到這個記載,覺得非常詫異,再繼續看下去,原來鄭和每到一處,總要設帳施診給藥,還教導當地土人如何接生。馬哥孛羅在十七歲那年,隨着父親與叔父來到中國,當時的元朝皇帝非常喜歡這個年輕小夥子,帶他騎在皇帝的象背上去打獵,准許他在富麗的大理石皇宮和避暑離宮裏自由來往。那些鍍金的雕刻品、藝術珍藏和高官大臣,使馬哥孛羅眼都花了……他離開傢園差不多二十五年,當返抵威尼斯時,已沒有人認得出他,即使是傢中的老僕,也不準他進入別墅,老早就認為他已經死了。馬哥孛羅把他破破爛爛的衣衫剖開來,裏面全是珍珠寶貝……
第1節:名門公子何以被閹(1)
  第一章 名門公子何以被閹
  中國一部二十四史,講的都是歷代皇朝的變遷以及皇室的奪權與互相殺伐,對後妃的寵辱寫得很詳盡,對功臣和宦官都有記載,可是對民間的情況,記載極少。至於近代認為最偉大的,如張騫出使西域,記述也算清楚。可是對"鄭和七次下西洋"那麽大的一件事,在《明史》上面,衹有七百五十七個字的記載。鄭和的使命是對鄰邦有宣有撫,而且還把中國的技術文明,帶到那麽多的落後國傢,帶回來的是鄰國的物産,如植物種子及珍貴的寶物。同時,鄰國也年年進貢,歲歲來朝。如果某一個國傢有政治上的紊亂,鄭和還加以調節或徵服,與鄰國和平相處。
  鄭和七次航行,遠達印度、阿拉伯,以及東非沿海地區。那時如果抱的是侵略政策,那麽到處都是殖民地,但是中國並沒有這種野心。所以他負起這個使命,真可說是歷史上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成功史,可是明史清史以及民國時代,對他沒有一部考證詳盡的流行書籍。倒是若幹西方學者如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等十餘位漢學家,著書緻證,然後纔引起我國各方面的註意,零零落落地出版了二十多種專記這件史事的書籍,可是流傳稀少,購買不易。筆者為此,多年來廣搜資料,寫成本篇,拋磚引玉,以就正於方傢。
  考證鄭和 意義深長
  近百年來,學術界中最高知識分子,以考證《紅樓夢》為最盛,且稱為"紅學",各傢的著作,不下千萬言。但是所謂紅學,衹在民俗史上和文學史上有一些價值,實際上無關國計民生。我從前註意到中國的藥材何以會輸出到外國?又何以在印度、阿拉伯,甚至英國、荷蘭等國都有栽種中國的藥材?因此,我要追本窮源地考證出這個緣由。現在將中國藥物傳入歐洲的史事,暫時擱置不論;目前要講的就是東南亞一帶,到處有中醫開業和中藥生産,我想到與三保太監下西洋有關,不能無考。
  依照《明史》三○四一節,對鄭和的記載,簡略到難以想象的地步,衹是說"鄭和,雲南人",年齡幾何沒有記載,生於何時,卒於何時,更沒有提到。我們都知道"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特別是南洋群島一帶的華裔僑民,對三保太監其人其事,更是婦孺皆知。
第2節:名門公子何以被閹(2)
  舉例來說:南洋各地至今還有三保太監的許多遺跡,當地華僑深深知道,假使沒有三保太監到過東南亞,他們的祖先就不會移民到這一帶地方,而且中國人比了當地的土人,勤於工作,不閑散,不偷懶,所以當地的財富,十之七八都操縱於中國僑民手中。原來不僅是中醫中藥盛行於南洋的一點小事情,重要的商務情況,也有許多石碑為證。
  姑舉一例:在印尼中部爪哇三寶壟地方,三保廟門外有一塊石碑,就是說明沒有鄭和,東南亞就沒有一千多萬華僑,也沒有四百多年以來匯入中國內地難以數計的財富及物資。所謂財富,近時稱作"外匯",也是國傢經濟賴以運行的命根,所以當時鄭和不但揚威海外,而且充裕國傢的經濟。鄭和的功績,真是"光前裕後",我們怎能不將鄭和的史事詳詳細細地考證呢?
  鄭和身世 生死年月
  《明史》三○四一節上說:"鄭和,雲南人。"現在考得鄭和的原姓為馬,昆陽(即雲南的一個縣)人,是一個回教徒。因為中國傳統的習慣,有些地方大兒子稱老大,二兒子稱老二,第三個兒子稱老三。又有些地方,大兒子往往稱阿大,二兒子稱阿二,三兒子稱阿三。有些地方大兒子稱大寶,二兒子稱二寶,三兒子則稱三寶。鄭和之稱三寶,也是他的小名。而太監的通用名稱,有的用"三保"兩字,於是後來被稱為"三保太監",乃由此而來。
  其實漢唐風氣,兒子多數被稱為郎。徐福到日本時,日本人還在石器時代,他們的人民還沒有姓和名,後來便以生於山野的,就稱為山野一郎或二郎,生於田中的,就稱作田中一郎或二郎、三郎,生於池邊的就稱為池邊三郎或五郎,這與鄭和父親的第三個兒子稱三寶是相同的。
  鄭和的祖先是誰呢?據徐玉虎所著《鄭和評傳》所載,法國漢學專傢伯希和的考證說:"鄭和之歿在一四三一年(明宣宗宣德六年)確是一種誤會。此歿年在翟理斯(Giles)的人名辭典中(二七二條)雖見著錄,可是後面加了一個疑問符號。古朗(Conrantt)的目錄(四○二四則)曾為之轉錄。近來恆慕義(Hummel)在他所撰一個中國史傢的自傳中(一三七頁),也照樣地轉錄。考據鄭和第七次奉命通使南海之時,在一四三○年六月,以王景弘為副,他們經蘇門答臘(Sumatra)、忽魯謨斯(Hormuz,今霍爾木茲島。--編註)等國。考證費信足本《星槎勝覽》,捲首所載旅行次數,同經歷的國名,說他在宣德宣宗六年,隨鄭和經諸番,直抵忽魯謨斯等國,而在一四三三年回京,這"一四三○"同"一四三一"兩個出發年代之差異,不難解釋。鄭和在一四三一年,全年逗留浙江、福建兩地,並確定他歸京(南京)之時,在一四三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其中毫無使人想到鄭和歿於中途之事。又一方面,一四三四年時,王景弘曾單獨往使蘇門答臘(《明史》捲三百二十五),鄭和此時已死,或者年老不能作第八次之旅行。他死的地方應是南京,其墓尚在。"(馮承鈞譯《鄭和下西洋考》)
首頁>> >>>> 异国风情>> 陳存仁 Chen Cunre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08年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