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弈 榜眼
 
 
 注册时间: 2006-12-21
 帖子: 4381
 来自: SFO
 博弈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05-07 05:46:40    发表主题: lost and found |   |  
				| 
 |  
				| Asked what have you lost, answered “myself” Asked what do want to find,  answered “self”
 --oneline
 
 出書
 
 
 你在等著
 而我正努力著
 我必須回頭找一些線索
 即便是最細微的,被所有人忽視的
 是我自己把故事推到這個不能突破的瓶頸
 從識字以後的所有的經驗,就為了此刻的平靜
 為了你在等著
 
 
 焦慮是三分鐘前的事
 那時我對你說:所謂藝術就是神經病創造出來的東西
 你笑了
 我接著說:你例外
 如被點穴般地你靜止下來並睜大了眼睛。
 (這時辯論是麼是神經病,精神病,freeze  或 frozen,
 對我而言也不能對聯繫‘線索’有幫助;但是,念頭如自由意識,是任人管不了的)
 
 
 那小孩替老闆搬書時,滑落了最重的一本——
 
 砰的一聲
 管理員在櫃檯後抬頭/我在書桌後扣下扳機!
 
 "The birth of the reader must be at the cost
 of the death of the author"--Roland Barthes
 _________________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  | 
	
		| 返页首 |  | 
	
		|  |  | 
	
		|  | 
	
		| kokho 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6-11-30
 帖子: 2642
 来自: Singapore
 kokho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05-07 23:13:54    发表主题: |   |  
				| 
 |  
				| 砰的一聲 管理員在櫃檯後抬頭/我在書桌後扣下扳機!
 
 
 《》精彩 。。。
 
 。
 _________________
 乒乓、摄影、诗歌
 |  | 
	
		| 返页首 |  | 
	
		|  |  | 
	
		|  | 
	
		| 白水 大学士
 
  
 注册时间: 2006-10-02
 帖子: 14102
 来自: TORONTO
 白水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05-08 19:35:42    发表主题: |   |  
				| 
 |  
				| Asked what have you lost, answered “myself” Asked what do want to find, answered “self”
 
 VERY THOUGHTFUL
 |  | 
	
		| 返页首 |  | 
	
		|  |  | 
	
		|  | 
	
		| 博弈 榜眼
 
 
 注册时间: 2006-12-21
 帖子: 4381
 来自: SFO
 博弈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05-24 07:08:11    发表主题: |   |  
				| 
 |  
				| ZT reading by 雪硯, I think this is a great view as he sees it, so share with you his article here. 
 羅蘭?巴特是法國在二十世紀下半葉有名的理論與評論家,他兼事了社會學以降包括神話、戲劇、時裝、文學、藝術等龐大評論體系的曠偉巨製,並以索緒爾為主的語言學開拓出深具解構意識的《符號學原理》。巴特因此發揮了解構意義上的『文本』概念,從讀者閱讀反應的多重角度與意識填補,宣布閱讀策略下的『作者死亡』與『讀者誕生』。
 
 讀者有權力讓一部作品的評價,放置在任何意識作用底下所產生的閱聽機制,將作者書寫的原創意義,透過閱讀的情境轉換或變奏意圖,以完成社會文化或歷史辨證的聯立功能。一切經由作者所遞送的藝術情境,將因多元化的閱讀背景與對話機制,被暫時意義的主從易位,而讓作者權威式的發聲體系完全消弭。
 
 讀者依附於解構意識的『邊緣化』語境,事實上,常常不經意成功地表現了『去中心化』的潛在意圖。這在後現代主義所欲填補現代主義的常態性焦慮時,巴特的理論,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其實是另一支強勢的顛覆力量,以結構主義的嚴謹為思考基礎,從而創建了後結構主義的時代經緯,這在巴特當時的理論環境所突起的語言魅力,其實是深具振衰起蔽的強大功能的。
 
 這首詩,以戲劇性的語言,突出了在詩的末尾的作者自殘的一句槍響,其中所欲呈現的一種醒悟,本質上就是一種時代的弔詭。誰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生命的主人,唯有作者以自身的生命參予了創作的行為,方才顯化了藝術存在的實質意義。但做為一個詩人,真正想要表達的,更有可能的是存在於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邊際意義。當作者死亡了,讀者依然繼續所謂的藝術嫁接時,一切巴特所留下來的理論空隙,會不會也是另一個思想旅行的開始?
 _________________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  | 
	
		| 返页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