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自动   忘密 注册注册
博客群博客群    博客新闻博客新闻   常见问题与解答常见问题与解答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照相簿照相簿 
 树型主题—淡雅
北美枫 首页 -> 散文游记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八都往事
陈小龙
童生


注册时间: 2007-04-14
帖子: 25
来自: 浙江省龙泉市
陈小龙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12-02-12 04:18:55    发表主题: 八都往事 引用并回复

不能不说是一种机缘巧合,两人都生活在元末明初,都曾师从当时的大儒王毅(字刚叔,竹垟盖竹人),并与刘基、宋濂等交谊笃厚,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两人同处一镇,所居之地不过十几里之遥,然而两人的命运却有着天壤之别,细细探究他们的一生,不禁感慨万端。这就是明史中不能忽略的两个人物:叶子奇和章溢,均为一时俊杰。


时令虽已深秋,却暖意融融,反常得很,我们一帮所谓的文人走进这个称为双溪口的村落。保存尚为完好的古民居,在村内一条澄澈小溪两边错落有致,盎然的古风使燥热的心绪渐渐宁静下来,尤其是置身被称为叶子奇故居的院落时,所有的人都安静下来,听一位据说是叶氏后裔的当地老叟讲述前朝往事。尽管一些人质疑故居的真实性,更有专业人士从梁柱和门窗雕刻的工艺风格上推断这是晚清建筑,我感兴趣的却并非如此,时光流逝,故居经后人屡次修缮,已不复原状,也不无可能。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故居打扫得颇为整洁,却不见有人居住,问及陪同的镇干部,回答果然如此,为了这次采风镇里特意找人清理了一番,以免残败之象有碍观瞻。闻之,我不由想起叶子奇当年曾把居所命名为“静斋”,并以此为号,眼前的景况的确与“静”字有一种契合,倘若不是我们这些不速之客,“静斋”终究是寂寞而寥落的。
如果不是因为那场“飞来横祸”, 叶子奇很有可能就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州县小吏。虽然满腹才学,叶子奇在官场上似乎并未顺风顺水:元至正十年(1350)署县事。龙凤八年(1362),府判叶渊荐试方州,中第四名,退隐不仕。明洪武八年(1375),浙江行中书省以学行荐廷试,授岳州巴陵县(今湖南岳阳市)主簿。也就是说从最初入仕,到时隔二十五年后,他所担任的仅是掌管文书的佐吏、类似今日办公室主任这样的低级事务官。更不幸的是在巴陵主簿的位置上叶子奇也没有呆太久,就无端获罪。事情发生在洪武十一年的二月十五日,按照朝廷的规定,巴陵县照例举行祭祀城隍神活动。祭祀仪式尚未开始,一群小吏聚在城隍庙后厢,偷偷喝猪脑酒,而作为主簿的叶子奇“适至”,也许他并未留意这群小吏的小动作;或许他看到了,不屑与之为伍,也没有那种“政治敏感性”,故而不以为然。偏偏这事被几个“无限忠于”朱皇帝的县学生员发现了,而且很快上纲上线,将“猪”和“朱”联系起来———喝猪脑酒,不就是喝朱脑酒吗?于是赶紧向按察司告发,并说主簿叶子奇也在其中,叶子奇受到从重从快处理,锒铛入狱。
身陷暗无天日的囚室,叶子奇惶惶不可终日,面对死亡那种深深的绝望与恐惧几乎将他击垮。叶子奇很清楚朱皇帝的为人:刻薄寡恩的他在坐稳江山之后,就开始对昔日的结拜兄弟和亲密战友大开杀戒。位高权重者尚且不能幸免,何况自己这样的小小蚂蚁。其后的“胡惟庸案”与“蓝玉案”这两个大案,更是耸人听闻,被牵连者都达好几万人,几乎把当年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将领杀了个一干二净,血腥程度在历史上可说绝无仅有。一个偶然的发现使事情有了转机:也许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丝久违的微光漏进阴森的牢房,起身舒展筋骨的叶子奇不经意的一瞥,一角的地上散落着一堆烂碎的纸笺,叶子奇如获至宝,心为所动:与其这般长吁短叹等死,何不利用这些烂纸笺把平时自己的所见所感一一记录下来,一则可以打发狱中的无聊时光,二则自己死后,这些零散的文字或许对后世也些所裨益。同时,他还想起左丘明以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以腐刑,厥有《史记》之类的励志故事,于是重新振作精神,以瓦片研墨,“遇有所得,即书之,日积月累,忽然满卷”(《草木子》自序)。当然我们后人只能作些猜度而已,叶子奇此时的心境又岂能三言两语所能道尽?
奇迹般地,蒙朱皇帝开恩,叶子奇居然侥幸没有被赐死,蹲了几个月班房后,竟被释归故里,同时带回的还有一大摞零碎的笔记。出狱后,回到龙泉老家,他发誓从此远离仕途,再不去趟那潭混水,并将自己的书斋取名“静斋”,专心著述。几乎是足不出户,积数月之力,洪武十一年(1378)十一月编撰完成在狱中记录的内容,共25篇5万余字,定名为《草木子》, 取自序中“恐一旦身先朝露,与草木同腐,实切悲之”之意,不免有几分凄凉与脆弱的悲情色彩。本书涉及范围颇广,从天文星躔、律历推步、时政得失、兵荒灾乱以及自然界的现象、动植物的形态,都广搏搜罗,仔细探讨,在明人的笔记中,颇为突出。尤其是关于元朝的掌故和当时农民起义的史绩,有很多是其他书所没有述及的,足见叶子奇的渊博学识和非凡胆略。然而就是这样的小册子,却难倒了叶子奇,生活日益窘迫的他,根本无力将其付梓,只能藏于陋室,闲暇时自己翻阅润色。真正刊行,已是百年之后,而这全靠其裔孙叶溥。
叶溥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考中进士,官做到江西左布政。在明正德十一年(1516)任福州知府时,出资为叶子奇出版了《草木子》,也了却了老祖宗的一桩宿愿,这时距《草木子》写成已过了138年,书稿难免有些散佚,刊行时改并为8篇,分4卷。时云南、湖广巡抚,兵部右侍郎黄衷读后欣然为之作序,赞赏有加。之后,嘉靖、万历年间,又两度重刻。而《明史•艺文志》亦记入叶子奇及其著作。清初,经史专家朱彝尊也对《草木子》推崇备至,如此一来,叶子奇和他的《草木子》渐为人知,名声大振。而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出任龙泉知县的陕西人苏遇龙更是把《草木子》的学术价值推向了一个高峰,“说理透宗,多发先儒未发之精蕴;至论元时得失,纲举目张,直追朱子。”,他丝毫不掩饰自己对该书的偏爱,在其组织重刻刊行的《草木子》一书序言中这样写道“独怪《草木子》与《郁离子》同郡、《龙门子》同时,而显晦迥别,天将各有以位焉。”,“使《草木子》参赞枢密,新一朝之典制措施,当不让《郁离子》;既不然,珥笔翰苑,纂修元史,必不至于断烂朝报,又岂亚《龙门子》乎?”,直截了当地点明叶子奇未为显官,故文名不扬,很有些替叶子奇打抱不平的意思。
虽然区区五万言的《草木子》无法等同于那些煌煌巨著,但在传统历史文化的篇章中,却永远无法轻描淡写,而且它就像蒙尘的金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绽放出了更加熠熠夺目的光辉。时至今日,其书中的一些观点论述还常被引用,譬如阐述精神与物质之间关系的“北人不梦象,南人不梦驼”之说,就堪称经典。
令人扼腕长叹的是,现今的龙泉人知道叶子奇的已寥寥无几,即便我们这些自诩的文人墨客,也仅能说出些皮毛。而因为本单位与双溪口村结对之故,我曾数次踏足这个村落,却始终与叶子奇擦肩而过,更是惭愧难当,也许真应了那句老话:“墙内开花墙外香”。悠悠文脉仍能延续否?回望“静斋”,只见一个寂寞的背影……

一番奔波,到达章府会村已是午后,一行人疲惫不堪,三三两两斜坐在章溢公园的凉亭里休憩,有的闭目打起了盹。我无乏意,就四处走走,这公园虽不大,设计却还算精巧,入口处赫然一块景观石,两边的花木修剪得也颇为整齐,公园正中的小广场上立着一尊章溢塑像,峨冠博带,面色平和,凝视远方。一旁的镇干部一边抱撼这塑像还不够高大,一边道出建设这个公园的初衷是为了弘扬传统的孝文化,这倒真的是名副其实。
章溢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孝子,“父殁,未葬,火焚其庐。溢搏颡吁天,火至柩所而灭。”,这是史料中的记载,意思是章溢父亲去世后, 尚未殓葬, 大火焚烧其屋。章溢拍着额头吁求上天,大概是他的孝心感动了上苍,果然大火烧至放置棺材之处时熄灭,说来还真的有几分传奇色彩。章溢最后也死于一个“孝”字,母亡,他回乡守丧,悲戚过度,殓葬时又亲自背运土石,终也染病去世,年五十六岁。以他当时的地位和财力,似乎无需事必躬亲,连背运土石这样的苦力活都亲自来干,这颇令人费解,唯一的解释还是怎一个“孝”字了得?
章溢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还有代侄受戮一事: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贼寇(其实是红巾军徐寿辉的一支部队)自福建攻入龙泉,章溢的堂侄章存仁被捉,章溢挺身而出:“我哥哥只有一个儿子, 我宁愿代替他。”贼寇一向听说章溢的名声,想招降他,便将他绑在柱子上,章溢毫不屈服。到夜间哄骗守贼, 脱身而归。召集同乡百姓组成义兵, 击败贼寇。
如果仅局限于为人,章溢也就是一个十里八乡人人交口称颂的孝老爱亲模范,不见得能名垂青史,真正使其千古留芳的是他的文韬武略。面对其时处州各县“盗皆蜂起”的混乱局面,章溢组织地方武装与农民起义军对抗,保障州里。从这一点而言,章溢应该在当地颇有势力,家境也很殷实,否则不可能建立起一支兵强马壮、训练有素的队伍,这支队伍后来东征西讨立下不少功劳。据史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章溢被朱元璋授予御史中丞、太子赞善大夫。遣其子存道率乡兵15000人助李文忠平定福建,就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当然这是后话。在当时,元将石抹宜孙就对章溢十分看重,多次保举他出来做官,授以龙泉主簿、浙东都元帅府佥事,章溢不忍独取功名,坚辞不受,并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把队伍交给其子存道,自己则退隐龙泉与福建浦城交界处的匡山。
关于退隐匡山的原由,同行的文友争执不休,但不可否认的是章溢是个识时务之人,一时之退,全为日后之进养精蓄锐,就像躬耕垄亩的南阳诸葛亮,绝不会甘心如此虚度一生。章溢显然不是那种脑袋不开窍的书呆子,他不过是暂且抽身,静观动荡的时局,然后拨云见日,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在匡山的的那些日子,章溢也并不孤独,刘基、宋濂这些志同道合的好友,都曾到此造访,玩赏山林,讨论诗文,商谈国事,寄托情怀,并分别写下《苦斋记》、《匡山看松庵记》等著名篇章。在《苦斋记》中刘基写道:由于匡山上多北风,柔和的少,硬朗的多,所以,生长于此的植物其味甚苦,而苦味的植物们却能在这苦的环境中生长快乐。章溢人处苦地,却乐在其中。文章最后揭示原因,说明了苦乐相倚伏的道理,苦中自有其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则更深一层上说明了命名“苦斋”的深意,以此来作为章溢退隐匡山的注解,应是最恰当不过。宋濂在《匡山看松庵记》中更是不吝笔墨,将章溢与松树类比,赞其高洁之风与济世泽民的志向:“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改操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相悖也。”
朱元璋大军攻克处州, 章溢避入闽境。朱元璋仰其大名,诚心聘请,章溢与刘基、叶琛、宋濂(人称“浙南四先生”)一同来到应天。朱元璋特意为他们建了“礼贤馆”,以示尊重,并虚心请教:“为了天下,委屈四位先生了。如今天下纷乱, 何时才能平定呢?”章溢回答说:“天道无常,只有恩德方能辅助成功,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一统天下。”朱元璋觉得他的话颇有远见,欣然采纳。
不可否认,此时的朱元璋还是能广罗人才从善如流的,只是在登基坐上皇帝的宝坐后,才性情大变,多疑且暴戾。当时廷臣窥探皇帝的意图,,办事大多严厉苛刻,唯独章溢能持大体、持政平和。其子存道率所部助李文忠平定福建后,朱元璋下诏命存道从海路北征。章溢坚持不可, 说:“乡兵都是农民,曾允诺让他们在福建平定后回乡务农,现在又调去北征,,这是不讲信用啊。”朱元璋听后不悦。章溢又奏道:“已经进入福建的乡兵, 让他们返回故乡。而对那些过去曾是叛逆的百姓,,应当征召为兵,,命其北上,这样便可一举两得,,恩威并显。”朱元璋高兴地说:“谁说儒者迂远而不切实际呢?”从此事上看出,对待圣意,章溢并不盲从,而是据理力争,但他超出其他大臣之处在于能另献良策,既不拂皇帝老儿的面子,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显然比那些认死理不转弯的腐儒不知高明多少倍,可谓是真正把书读活了。
正是凭借这种政治智慧与才能,章溢颇得朱元璋的信任,并做了大量好事,惠及广大百姓:巡视处州时,章溢以处州山多、田少、民贫,课税累重,奏准仍按旧额;浙东建造海舶,向处州征集巨材,章溢力谏罢征……,而自己也得以善终。朱元璋曾为其亲撰祭文,称“君臣有定分,恩义如骨肉”,实属不易。
令人纳闷的是,这样一个名门望族,如今在章府会却已无嫡嗣,虽有几户章姓人家,问及其中渊源,村干部也语焉不详。有关章溢的故居、遗迹之类,多已不存。村民或告之,不远处有当年章溢的跑马场,一拨人随即兴致勃勃地前往,归来却难掩失望之色。问之,答:“什么跑马场,就一乱草岗而已。

将离八都,望着这座熟悉的浙闽边界重镇,突然感觉有些陌生。在以往的印象中,八都留给我的更多是商贸兴旺、人气闹猛之类的表象,殊不知,繁华的背后,却掩盖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些曾经的风云往事,埋藏在八都的苍茫群山中,就像一座无比丰富的巨矿,等待后人潜心发掘。一天行色匆匆的采风之旅,只能走马观花,八都需要人们留下来,独自走走,到处看看,然后静心沉思,慢慢品味……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William Zhou周道模
探花


注册时间: 2007-06-10
帖子: 3950
来自: 中国四川广汉
William Zhou周道模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12-02-16 17:54:38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文采焕然,史思深邃。
_________________
诗歌是灵魂的歌唱.
周道模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博客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荷梦
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6-12-19
帖子: 2826
来自: 湖北,黄梅
荷梦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12-02-18 21:40:38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学习!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表情图案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更多表情图案
1页/共1页           阅读上一个主题 阅读下一个主题    
北美枫 首页 -> 散文游记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跳到:  
凡在本网站发表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杂志投稿。作品版权归原作者,观点与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上传图片,版权自负。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