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行 童生
注册时间: 2008-04-10 帖子: 35 来自: 中国大陆 霞客行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1-27 12:23:52 发表主题: 两粒柿子,一个村庄 |
|
|
两粒柿子,一个村庄
——秋日的芹草
于国庆假期十月六日,踏着深秋暖意融融的阳光,怀着探访自然清幽密境的心思,带着九岁的女儿,前去百际沟,路经芹草村。沿途不时掠过的芦花如秋日的阳光一样爽然而灿烂——扑面而来,迎风而舞,似有婆娑满山飘的盛况,不禁胸中感慨澎湃,欲书秋日之芹草。
整个村庄镶卧在狭长的山坡上,所有的房屋,或新或旧,错落有致,几乎全都背靠延绵而至的山峰,面朝幽深的峡谷。
一条至多不超过四米宽的水泥道随着狭长的山坡,从村头平缓地延伸到村尾。
若在入村的陡坡上眺望,这条路更像叶子突起的骨脊,以它为主轴,把整个村庄点缀成半片栗树的叶子,翻贴在平缓的坡壁上。秋收后的痕迹,甚似栗叶背面鹅黄的色泽,其间稀落的田埂与荒丘似乎就是栗叶清晰的纹理……但仔细再看:在这深秋的时节,南国常青树木的翠绿与秋日草野的枯黄交相辉映,整个村庄仿若是一只色彩斑斓的巨大蝴蝶,平伏在清幽的峡谷边沿上,露出其中一页的翅膀,静静地享受着秋日阳光的暖意与温情,与重重列阵而过的墨绿色的远峰近峦、湛蓝的天空、偶尔漂浮着的白云以及秋虫寂静的鸣唱,一同演绎着一种神奇的安逸与飘然的诗意。
这就是芹草村,一个山坡上的村落——乍一想,这是一片难得的世外桃园呀,完全可以经营成晋之陶公笔下躬耕自足不问世事的图景: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驱车沿着水泥道而行,未达村部之前,有一段窄小又狭长的岩壁,仅容许一条道路跻身而过。若无那苍老但修长而挺拔的杜松树从谷底簇拥向上,苍酋有力,直抵峰顶,形成遮天蔽日的气势,如一把大刀铡去了峡谷一大半的深幽险峻,恐怕这段百来米长的道路要给入村的人一种绝壁悬空的惊吓了。
入村后,房舍井然,卫星接受器显眼地列布在各家的房前屋后,如果是上个世纪对美对苏对台关系紧张的岁月,步入此地,人们着实要捏一把冷汗:这里是否潜伏着敌特呢?村庄寥落寂静,难见小孩与青壮年。偶有所遇尽是个把上了年纪的老人与个别中年妇女。他们或忙着晒谷子,或在地里种菜……也见到一对砍柴的老夫妇模样的人,挑着柴片,在水泥道上一前一后走着……
真的,人呢?一种疑问在不经意间已悄然袭来。
再一看,房子的样式新旧传承一目了然,但这里的时光仿佛只凝固在上个世纪。
陈年老屋,全是木质瓦房,古旧而沧桑,但仍贴有笔墨遒劲的猩红对联——可见,老屋的主人在喜庆的日子里依然惦记着要对老屋报喜!还有的房子大部分是土木砖瓦式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与八十年代初最流行的房屋建筑结构——马面青砖,屋顶黛瓦。那时即便是在镇上,如果哪一户人家能拥有一幢这种体面的房屋,也总会引来人们倾羡的目光。由此可见,在能吃上几口番薯米就不错的年代里,这里人家的腰包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干涩……也有几栋是混泥土结构的,从其粉刷粗糙的墙壁上看,即可明白也是上个世纪的辉煌。
村部旁的小学,破烂不堪。经年的灰尘早已落满了门窗,蛛蛛也在教室里东一处西一块地或结网安家或占山为王……显然,这所小学已荒废多时。
目极所至,仿佛处处都在孤寂的冷清中彰显着一种凋敝的失落:繁华与热闹,似乎已成昨日黄花。但是 ,面对着村部旁边新农村公车停靠站上矗立着的那一块中国移动的巨幅广告,似乎找到了一个截然相反且要豁然开朗的答案:难道中国移动的商业广告也如这落寞的新农村公车停靠站?——只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前来慰问与安抚日渐荒落的村庄和孑然遗世的村民,高尚到不求回报!
很显然不是。
这个人烟稀少而略显荒凉的村庄似乎还深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继续沿着这条水泥路前行,首先跃入眼际的是两棵硕大的杜松——在路旁山坳的下方,它们周身墨绿的苔藓,倒像流行时装时尚的风采,把它们历经岁月沧桑的古老韵致,披挂在虬曲的枝桠和笔直的躯干上,仿佛要与它们身边仅有一步之遥粉刷一新的小庙以及庙里的香火一同讲述这个村庄的故事。
据说,直径达两米多的那一棵杜松有着五百年的历史。我好奇凑前,从树干的底端的一个洞口往上看,顿时惊讶不已,树内几乎中空,黑虚一片。对此,我女儿开玩笑说:如遇上大雨天,哪只老虎不怕雷劈,完全可以选择此处避雨!宽敞而自在,说不定还能逮到一只同样前来避雨的小山羊呢。尽管这棵杜松内已掏空,但依然挺拔向上,风姿稳健,丝毫没有岁月苍老的重负,反倒有一种澹泊宁静的风范,从中咄咄逼人,好像正应了一句古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否这就是这个村庄的精神呢?也许只有问问这庙里的菩萨了——或许菩萨们真的赋予了时常前来小庙烧香祈福的村民某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这里山多地少,沟壑纵横,即使在平整的山坡上也难觅一块稍微大一点的水田,也由于山上乱石嶙峋,即使水源充足也难有梯田可拓……光靠种植,养活不了这里的人。怎么办?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这里的山民就找到一条伐薪烧碳的谋生之道。这可是提前应了八十年代才火爆的那句话——靠山吃山。记的年幼时,离家不远处有个当时公社办的农具厂。红火时,工人有上二、三百号。高炉烈焰不熄,天天炼铁;车间炉火不断,锤打声声。所用木碳几乎是来自这个村庄的。这里除了外销木炭外,还向外销售柴片,供应学校与机关的食堂烧火做饭,把靠山吃山的生活理念发挥的淋漓尽致。
据说,从上世纪八十年初,随着各公社农具厂的解体关闭与各大食堂烧煤替代了烧柴片,这个村庄村民的营生方式也开始改变,陆续离乡闯荡外面的世界——或经商或承包工程。如今,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口已外迁落户他处,大部分是聚居在上海、天津等商贾云集的各大城市,但每年都有成功人士衣锦还乡,或逢年过节拜宗祭祖或敬神礼佛祈福求安或为子女婚事操办酒席敬告亲友乡邻……
正是这些富裕的人们又把眼光从热闹繁华的都市转回了村庄,办起了旅游消闲项目,在其村尾的峡谷里,独自开辟了一个旅游景区——白际沟。
现实再一次证明,他们又一次成功地诠释了靠山吃山的价值理念,敏锐地捕捉到了蕴藏在其间的巨大商机,每年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看来中国移动的巨型广告也是冲着游客慕名而来的。
景区的正门,是开在水幽而清冽的大樟溪边,203省道旁。从另一处也可入景区,即由芹草村的村尾沿小路步行而下。但山间的小道,岔口众生。若无熟人带路,常会在岔口茫然而四顾,难于抉择——哪条可通谷底景区呢?我与九岁的女儿就吃了这个亏——费了一番周折,有意避开了人迹荒废的或杂草横生的或荆棘交错的,选一条稍开阔而无杂草和荆棘的山道,顺路步行,却来到一处山坡。算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吧,坡上成片的柿子树,叶子金灿灿,枝头挂满了一粒粒红彤彤的柿子。数只羽衣班驳的山雀,在枝上蹦来跳去,讥喳而语——为啥而欢呢?原来它们正在啄食那粒粒熟透而欲落的柿子。对此,谁能免俗——不对这些山雀独享满山甜美柿子的口福而生一股羡慕之情呢?谁能免俗——不对山民看待柿子丰收后不买或买不出的豁达与依然把果实留在山野的慷慨而生一股崇敬之情呢?
我经不起柿子的诱惑,在口水的怂恿下当了一回小偷,顺手摘了两粒。
递一粒给身边的女儿,说,你爸这次可真当了一回小偷了!
女儿说,爸!我可以给你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
什么机会?我问。
她说,你闭上眼睛对着山谷大喊一声——这里的柿子最好吃!就可以了,声音越大越好。
我的声音立刻在整个山谷里激荡出一串串绵远而悠长的回响,可谓真正体验了一回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豪迈。顿时,柿子数上所有的山雀,惊飞四起,呼啦一阵,急速地掠向远处的密林。
呵呵!一伙乌合之众。女儿笑道。我们这是鸟口拔牙呀!
仔细一想,确有道理:为山民赶走了这些玩劣的山雀,也算是一次见义勇为吧。
于是,我心安理得地拿着另一粒留给我自己的柿子,站在山顶上,边品尝着刚从树上摘下来的那股鲜甜,边放眼远眺,自然造化的神奇与瑰丽,壮美而雄浑,一览无余——延绵而来的戴云山,莽莽苍苍,重重叠叠,势若万兽而奔涌,或如战马或如狮象……蜿蜒其间的大樟溪,孱流不息,妩媚而婀娜,旖旎而婉约……
2009-10-6 _________________ 存活与质疑,鱼与熊掌也,孰能游刃而余焉?高僧问浮屠,浮屠问人间,人间曰:万象!万象如衣裘,穿之则暖,弃之则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