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 榜眼
 
  注册时间: 2006-12-21 帖子: 4381 来自: SFO 博弈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08-22 06:31:56    发表主题: 台灣二世代的鄉愁詩 | 
				     | 
			 
			
				
  | 
			 
			
				介紹一下詩人初惠誠(筆名四分衛)的一首詩.
 
(詩集《穿牆記》中的<寂寞夏天>)
 
http://blog.udn.com/janichu/2757285
 
 
寂寞夏天
 
 
本來,天空就是你想出來的
 
你,也是你想出來的
 
藍也是
 
飛也是
 
──節錄自周夢蝶〈藍蝴蝶〉
 
 
寂寞是一種顏色
 
紅澄黃綠藍靛紫凝結成的
 
蒼白色帶 淚冷凝的冰……
 
 
望向五月之眇的小麥田
 
望向左右兩排的白楊木
 
萊陽城與即墨城之間的
 
莊西祖塋 白色墓碑群
 
迎迓於鎮痛後的 寂寥胸臆
 
俺祖父葬於綠色草地 無槨
 
無棺 煙燼冥紙的飃飛之間
 
 
草是一種顏色
 
我夾帶寂寞的族譜而來
 
自後唐繁衍於煙台的記憶
 
自楚時始播於楚地的『初』始
 
(原來,初等於楚人呀)
 
徙居間冥冥暗暗 飛飛扑扑
 
像螢一樣的尋覓 於
 
藍天綠地紅瓦碧海間的 我
 
恍惚若草
 
我告訴81歲的父親
 
:天空這麼碧澄澄
 
時間無法回去了。
 
 
書桌前
 
這張是青島的『蓬壺勝覽』照片
 
惚兮那張是嶗山『絳雪』
 
乃將雙手搓揉小麥
 
搓揉掉飃飛外殼
 
你稱五月之雪
 
露出纍纍的香甜穗實
 
水滴的記號
 
 
在麥殼的飃飛之間
 
恍兮天空也跟著不真實起來
 
草是一種顏色
 
灰也是籍貫的顏色
 
2008.07.27
 
 
註:
 
『蓬壺勝覽』:為青島海岸線『魯迅公園』上的牌匾。對我具有特殊意義的是,我的籍貫為山東,卻出生來自澎湖。蓬壺與澎湖皆為諧音,皆為地形關係而得名。
 
 
嶗山『絳雪』:青島嶗山上的一塊石碑名,典故來自蒲松齡所著《聊齋誌異》裡。《聊齋誌異》為魯地盛傳的故事,到底是先有景致再有故事;還是先有故事才有穿鑿附會的景點,實已不可考。可是身在嶗山,經常會有置身聊齋的錯覺。
 
 
By//博奕賞評
 
 
 詩的人有福了,這一首可以進入台灣詩史關於鄉愁的研究了;雖然題目是寂寞夏天(你看,詩題多好,寂寞(即墨)是冷的,冰的,五月雪的,又是藍的)。早期的鄉愁如余光中或洛夫所寫,都是第一代外省人的鄉愁,他們有在故鄉生活的記憶。這一首是外省人第二代的角度,隨著兩岸開放交流,先是鄉愁逝去,再來台灣不再唱文化鄉愁的"龍的傳人"了(反而是大陸拿去唱了,但也沒唱多久)。到了第三代,基本上已無鄉愁,這樣的鄉愁已要留駐在歷史裡了,然過去唱鄉愁的詩人是不是會回鄉歸根,這就牽涉文化深層的東西了。
 
 
 鄉愁在台灣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主要因為戰亂,不是戰亂,大概也不會到寶島來。戰爭造成人口與宗族的遷徙,離鄉背井,胼手胝足,而躬逢的詩人寫出千古的鄉愁。籍貫為大陸省份而在台灣出生的一代,鄉愁是聽來的,學來的,這一首已經擺脫龍的傳人的模式,但第二代說鄉愁,免不了還是要回到中國文化的思念,這和不在大陸具生活經驗並沒有關聯,他們常自以為是那一代,承續的才是中華文化的正宗。
 
 
 東南亞的華語詩人的鄉愁多是浪漫抒情,一廂情願的(就像中國的詩詞傳統),多是文化上的。但是任何深入瞭解今日大陸的都知道,那已不是我們想像中,或聽自學者長輩口中的文化中國。而這樣的鄉愁也快消失了。
 
 
 這首詩的形式是現代的,其中時間一段:
 
 
”我告訴81歲的父親
 
:天空這麼碧澄澄
 
時間無法回去了。“
 
 
也讓我聯想到艾略特的《灰星期三節》中的一段(查良錚譯):
 
 
”因為我知道時間總是時間
 
地方總是而且只是地方
 
所謂真實的只在某個時間
 
並只在某個地方是真實的
 
我高興事情是現在這樣
 
我棄絕聖者的臉
 
我棄絕真理之聲
 
因為我不能希望再轉動
 
因此我歡欣於建立某些結構
 
以便在那上面歡欣“
 
 
 ”天空這麼碧澄澄“ 啊,天空還是無動於衷。這首詩裏的字詞卻是古典的:
 
 
飛,灰,煙;
 
楚,兮。
 
 
 草所帶起的詩想就不至於三代了,那是貫穿了籍。旁支的聯想及“離離原上草”,五月為屈原逝世的月份;雖不相關,但在讀詩的人,不要拒絕詩給你的聯想。
 
 
 節錄部分的‘藍也是/飛也是’,詩尾的”灰也是籍貫的顏色“,也產生聯繫,即把草與天空聯繫,天空與時間聯繫,時間與81歲的父親聯繫,81歲的父親與祖父聯繫,祖父與故鄉草地聯繫,故鄉與萊陽城與即墨城聯繫,與五月聯繫。又在我的腦裏與艾略特的時間思維有異曲異工,卻有相通之妙。
 
 
 詩藉簡單敍事而行,卻是深耕。這詩,讀者可以好好發揮各自的解讀,或感動。因為這樣的詩快絕跡了。
 
 
附識:對於使用外省人這樣的名詞,在這裏為了方便分析,不要有政治上的聯想。我們倘能正視一個名詞而不為所惑動,對於瞭解真相就能更客觀與坦然了。 _________________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