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自动   忘密 注册注册
博客群博客群    博客新闻博客新闻   常见问题与解答常见问题与解答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照相簿照相簿 
 树型主题—淡雅
北美枫 首页 -> 评论鉴赏 Reviews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诗歌鉴赏之管见
寒山石
童生


注册时间: 2006-05-29
帖子: 22

寒山石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8-06-06 05:39:28    发表主题: 诗歌鉴赏之管见 引用并回复

诗歌鉴赏之管见

文/寒山石





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品的感受、分析、评价,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个人以为,诗歌鉴赏应注重以下“五点”:

首先,素养奠定基本点。赏析能力首先取决于文学素养。诗歌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许多语言精炼而内涵极深的诗歌不会像其他文学作品那样,用一定的篇幅去介绍社会环境和政治背景。何况,诗贵深曲,往往语近意遥,含吐不露,诗人的创作意旨经常隐藏在诗句表面意义之下。简言之,就诗作本身来讲,诗的本意,没有注释,需要体味;诗人创作时的心态,我们只能揣摩;诗的语言,又需要“涵泳”。所以,具备一定的素养是诗歌鉴赏的基本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音乐才引起人的音乐感觉;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其次,真情架通共鸣点。读者通过共鸣而获得诗,诗通过共鸣去实现它的价值。诗的感情与读者的感情取得某种一致性,就是诗歌鉴赏的共鸣。诗人郭沫若的《〈女神〉序诗》这样写道:“女神啊!/你去,去寻那与我的共振数相同的人,/你去,去寻那与我的燃烧点相等的人;/你去,去在我可爱的青年的兄弟姊妹胸中,/把他们的心弦拨动,/把他们的智光点燃吧!”所以进行诗歌鉴赏,就必须要使自己的“振动数”和诗人的相同起来,必须要使自己的“燃烧点”和诗人的相等起来,然后“心弦”才能被诗篇“拨动”,“智光”才能被诗篇“点燃”,同诗人一起去歌去咏。

第三,想象拓宽空间点。柯尔律治说:“想象是写诗才能和鉴赏诗才能这二者的根源。”[i]从诗歌的创作过程看,是由生活到作品,通过诗人的联想和想象开拓诗的意境,表现或深化诗歌的主题;从诗歌的特点看,诗歌具有形象性和跳跃性,诗人必须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的内容,因此必须选择最有典型意义最有启发性的生活片段,并将其拼接到一起,为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服务。因此,读诗同作诗一样需要想象,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体会诗歌的内蕴;通过想象,去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飞到诗人所创造的空间去,陶冶在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中,驰骋在诗的海阔天空中,尽情地自由地展翅飞翔。

第四,慧眼发现闪光点。闪光点是一首诗歌最为亮丽的部分。发现闪光点的方法:一是从形象分析中发现,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二是从遣词造句中发现,准确理解有关词句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以及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三是从表达技巧上发现,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直抒胸臆等表现技巧。四是从思想内涵上发现,把握诗作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和人生意义。

第五,创造成就升华点。诗歌鉴赏是最富个性色彩、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诗歌鉴赏如果只止于对象的认识,而没有主观的创造,就不是完整、深入的鉴赏。巴尔扎克说:“真正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ii]艾略特也说过:“一首诗对于不同的读者可能显示出多种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可能都并不是作者的原意。……而一个读者的解释,虽不同于作者的原意,有时却同样的得当,甚至比作者原意更好。因为一首诗原可能存在有不为作者所自知的更多的意义。”[iii]所以“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iv],我以为这就是“笔下未必有,读来未必无”。所以有一千个读者,也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的内涵愈大、内蕴愈强,则可创造的空间就愈多。当然,诗歌鉴赏的创造性不等于诗歌鉴赏的“臆想性”。“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v]想象的广阔性正来源于诗歌形象的确定性。正确的鉴赏者先要理解诗人的“一致之思”,再旁及其他;先把握言中之意,再领会言外之意;先入乎其中,再出乎其外。



--------------------------------------------------------------------------------

[i]柯尔律治:《文学传记》(1817)

[ii]巴尔扎克:《幻灭》(小说)

[iii]艾略特:《诗歌的音乐》

[iv] [清]谭献:《复堂词录》

[v]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













倾听灵魂的风声

——昌耀《斯人》赏析

文/寒山石





斯 人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昌耀是不可替代的,如青铜般凝重而朴拙的生命化石,如神话般高邈而深邃的天空,我们深深感谢他留给诗坛一个博大而神奇的认知天空。”[v]这是被授予1998—1999年度中国诗人奖时授奖词中给予昌耀的文字。今天,当我们再次品读昌耀这首只有三行的微型诗作《斯人》时,又一次感受到了诗人穿越地球的强劲诗思和纯熟技艺。

其一,天人合一造就的悲壮美。有人说,昌耀“是中国最后的古典浪漫主义诗人,他所有对现代生活的描写,都带着化石般的冷隽,仿佛他生错了时代。然而他的心是热的,一个独自担当虚空的人。”这首短诗,恰恰总结了一个思想者面对真理孤独的一生,道出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悲怆,一种面对苍茫宇宙的独坐感。无语独坐时,总让人不由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王维的“空山不见人”和“独坐幽游里”。而昌耀,这一个被命运放逐的诗人,卓然而立高原,独行漠野大荒,此刻,他从急流生活中抽身而出,素裹静心,回归宁静,“一人无语独坐”,驻足凝视,冥想低吟,似乎正在与天地对话,与春秋拔河,展示出孤绝的大寂寞,一种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黯然和悲怆跃然纸上,并在天人合一的自然气氛里,在静默的喧嚣中迸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以一种纯悴的、高贵的、切入人类心灵的灵光逼照着我们斑驳的灵魂。

其二,一波三折造就的跌宕美。一般而言,三行以内的微型诗要在短短的篇幅内展现出承、转、启、合的技巧,无疑是很难的,但我们不能不惊叹于昌耀在写作技巧上的娴熟自如。诗人以《斯人》为题展开诗歌,“静极——谁的叹嘘?”承接诗题,展开诗卷,更有一个“谁”字,引出悬念:在一片空旷寂静的广阔空间里,那声长长的“叹嘘”缘何而来?自何方而来?又坠落到了哪一片茫然的心绪?我们不知道,也无从知道。接下来该顺理成章,回答这个问题了吧?诗人在此嵌入一行空行,使我们在停顿中默然沉思。然而,不等我们从万般惆怅中回过神来,一句“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却是奇峰突起,把我们抛入了密西西比河的疾风骤雨。但就在我们惊魂未定,疑惑怎么会到了密西西比河去之时,“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又猛地拽回我们的思绪。短短三行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使我们完成了一个“疑惑——惊叹——震撼——沉思”的心灵旅程。

其三,时空转换造就的空灵美。1989年8月,陈超撰写的《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出版,其中“西部诗诗群”一章首推昌耀。陈超认为:“昌耀的诗总有一股旁人难以企及的笨重壮硕的艺术精神……读他的诗使我们领略到了吞吐大荒真力弥漫的气象。这种气象险而不怪、硬而不瘦、阔而不空……”[v]从时空角度来看,昌耀的这首微型诗作强调的是“此刻”,强调的是发生在同一时刻不同地域可能的事件,“事件”可以是一声叹息,一刻“风雨”。诗人通过“此时彼地”来修饰“此时此地”,让空旷的青海高原和喧嚣的密西西比河成为一体,从而写出了“此”(中国大西北)与“彼”(大洋彼岸)以及内心与世界交融的大宇宙。我们分明看见,在一片茫然无垠的天际间,只有斯人,只有斯人无语独立,以一个人的精神力量铺满了整个宇宙的天空。正如诗评家燎原所说,那是大地山河血红的痛楚和瑰美,好男人孤独茫然的心灵意绪和独立支撑的生命耐力,苦行僧般的尘世行色中花雨耀眼的天堂光照。空间的壮阔浩大与急剧转换,西半球的风狂雨横与东方的沉着冷静构成一种诗意的张力、一种巨大的“空白”。正是这种“空白”,为我们创设了畅想、思索和填充的无限空间。

其四,动静交错造就的壮阔美。这首诗仅仅三行,不仅节奏上长、短句结合,急促和舒缓并行,且动静交错,诗意宏阔。“静极——谁的叹嘘?”只此一句,便由静而动,但一声轻轻的“叹嘘”,也只是静寂中的“微微一动”,而“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地球背后那密西西比河的风雨呼啸着骤然向我们袭来。它来得是如此的突兀,以至于在我们的感官上溅起了一片巨大的轰响,较之“叹嘘”的“微微一动”,这当属“轰然而动”了。但就在这澎湃激越的喧嚣中,如同尼采当年在阿尔卑斯山山巅发出的苍凉的歌唱,洞彻命运的昌耀也领悟到了无可言说的孤寂,一句“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复归宁静,完成了由动及静的转换。但此刻的静,却又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我们的心灵上再次激起千层涛浪,让我们也不由为之“叹嘘”。斯人无语,我们也凝神屏息,悄然沉思,但在心灵深处却分明感受到了斯人那双沉着坚毅的眼神,感受到了那直逼你灵魂的灵光,感受到了一种精神力量的巨大撞击!诗人正是在这种动静相间、无声有声的辩证统一中,抒写出一种大开大阖的沧桑感悟。

昌耀在谈到自己作品的艺术精神时,曾这样说:“生命(或者说人类生活)给予我的感受总是偏于沉重,而生命(或者说人类生活)又总是愈挫愈奋。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呈示的是人类的这种高贵的抗争与悲壮的美感”。我们为此而感动! 但如今,密西西比河此刻仍在风雨么,仍在那边攀援而走么,可是地球这壁,再也不见了那个无语独坐的人。一人端坐无语 ,无语也风流。还是让我们“无语独坐”吧,像诗人一样去倾听灵魂深处呼啸的风声,去感受人类“高贵的抗争与悲壮的美感”!



昌耀(1936—2001),本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等。







永远的山峰

——非马《山》赏析

文/寒山石







小时候

爬上又滑下的

父亲的背

仍在那里



仰之弥高





或许是因为对短诗和微型诗的偏爱,我总以为,浓缩就是精华。而非马先生的短诗不少都是在寥寥数语间震撼人心,让人为之动容,也让人过目难忘,甚或刻骨铭心。这首只有21个字的《山》,如同一颗呼啸而来的子弹,再一次穿透了我精神的厚壁,直逼灵魂。

“小时候/爬上又滑下的/父亲的背”,诗人用极为质朴的语言,把儿时的情景直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如一幅生活的速写,语言直白而内蕴无穷,着笔简洁而情感凝重。遗憾的是,小时侯,我们自得其乐,根本不懂得这“爬上又滑下”的“背”,到底“背负”着怎样的沉重;及至已为人父,方感知这被浓浓亲情浇铸的脊梁,是怎样坚韧挺拔地扛起生活,也扛起儿女的前程!就象一首歌里唱到的:“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母爱如海,绵绵无尽;父爱如山,巍巍豪迈!父爱,那是一种挺拔的厚重,也是一种无言的深沉。尽管父亲的背,可能早已被生活的艰辛风化剥蚀得弯曲如弓,但依然高耸在儿女精神的天空,立地顶天,“仰之弥高”!

父亲,你是儿女心中永远不倒的山峰!





非马,本名马为义,英文名字 William Marr,1936年生于台湾台中市,在原籍广东潮阳度过童年。台北工专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核工博士。六十年代开始写诗。著有诗集十四种,散文一种及译著多种。作品被收入一百多种选集及教科书,并被译成九种文字。主编《朦胧诗选》及《台湾现代诗选》等多种。曾获“吴浊流文学新诗奖”、“笠诗创作奖”、“笠诗翻译奖”、“伊利诺州诗赛奖“及芝加哥“诗人与赞助者诗奖”等。













动静交错画意浓

——刘荔《雪山银瀑》欣赏

文/寒山石





雪 山 银 瀑



从山顶上

挂下一条

银色的哈达



太阳赶来

再给你

佩上一枚胸章



连绵起伏的雪山,高耸入一片辽阔无垠的蔚蓝。

瀑布,你这大自然壮美的杰作,你这悬挂于天地间的飞扬的歌,你这奔流在绚烂诗词长河里的雄壮磅礴,竟一改“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訇然作响而静若处子么?竟也有了柔美的舞姿么?你从雪山上“挂”下,“遥看瀑布挂雪山”,在雪山、在蓝天、在白云的映衬下,宛若一条熠熠生辉的飞扬的哈达。哈达系在高高的雪峰上,飞扬在雪山的胸前,也飞扬在读者灵魂的天空,让读者的心清清的,呼吸也轻轻的,让生命在悄声屏气的搏击中,期待奇迹的诞生……

这是多么旖旎的风光,又是多么美丽的境界呵。就在这时,奇迹诞生了:“太阳赶来/再给你/佩上一枚胸章”,一枚红红的“胸章”,一枚滚烫的“胸章”,一枚万众瞩目的“胸章”,一枚令人惊喜、令人感动的“胸章”!此刻,横亘的洁白、无边的蔚蓝与夺目的鲜红,冷色与暖色在强烈的对比中,互相映衬、互相烘托,展现出大自然无与伦比的色彩美与画意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诗歌就像图画。”图画因色彩而缤纷斑斓,情趣盎然;诗因色彩而文美意丰,趣蕴其中。所以,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称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雪山银瀑》整幅画面色调明丽,意境和谐,气韵生动,富含生机,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情投入。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构思精巧、想象奇特的小诗,在十分有限的空间,用质朴无华、舒展自如的笔法,把大自然的景象描绘地动静交错,诗意盎然。雪山是远方矗立的静态,瀑布与雪山比是飘逸的动态、与赶来的太阳比却是相对的静态,而步履匆匆的太阳则犹如神来之笔,成为大自然这幅杰作上活力四射的动态!读者的心境,也在这种悄无声息的静态与荡气回肠的动态相互交错中跌宕起伏,陶冶心情,受到感染,迸发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刘 荔:女,诗人,出版诗集《大地诗旅》











用真情雕刻纯朴的形象

——郭密林《奶奶好丑—为奶奶雕像》赏析

文/寒山石





奶奶好丑

——为奶奶雕像



奶奶好丑

浑身刮瘦

黄黄一双眼

如腌了两坛子酸菜

酸甜苦辣——满肚

两颗门牙硬硬

脸皮干皱

是一块风风雨雨搓不烂的布

手上筋鼓鼓

小小两只脚

一步一摇一摇一步

鸭子走路

本身的负荷竟有点支不住

整天一身黑衣服

层层叠叠叠叠层层

仿佛一部保存在祠堂里的家谱

散开头发洗——雪的瀑布

三尺弟弟曰:“白面——煮!”

收录机放出她沙哑的山歌

苍凉

古朴

“哟,那是我的、那是我的!”

八十多岁的老婆婆

手也舞,脚也舞

两根骨头在抖

奶奶好丑!



浙江省海宁市技工学校语文教材收入郭密林的《奶奶好丑——为奶奶雕像》时,编者写了这么一段话:“所有的人都年轻过,就像我们;所有的人也都会老去,就像奶奶;有一天,我们也会像奶奶那样老去,变得‘好丑’”。的确,我们常常有这种感觉,似乎展望明天,总是来则姗姗,遥不可及;但回首过去,却总叹息去也匆匆,弹指一挥。岁月是一把无情的雕刀,总是用锋利的刀锋在青春的容颜上镂刻下一道道褶皱,所以奶奶老了,“奶奶好丑”。郭密林的《奶奶好丑》正是以真情作雕刀,从细节入手,用朴实的风格,雕刻出奶奶生动感人的形象。

奶奶真的“好丑”啊,你看:

其一,她的身材,“浑身刮瘦”,一副瘦骨嶙峋、弱不禁风的形象,却在风风雨雨中行进了八十多个春秋。到底经历了几多辛酸、几多甘苦,耗尽了心血也耗尽了青春的奶奶啊,岁月怎把你剥蚀的这般“浑身刮瘦”?

其二,她的眼睛,“黄黄一双眼/如腌了两坛子酸菜/酸甜苦辣——满肚”。往事悠悠,奶奶的一双眼睛,由清澈明亮渐渐变得混浊不清,深深的凹陷,“如腌了两坛子酸菜”,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深深地“腌”在心底,一如积淀在生命的河床。一个“腌”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奶奶的坎坷经历和复杂心态,表现出奶奶历经艰辛尝尽世态炎凉的一种坚韧。而这种“韧”的精神,正是中华女性的传统美德。同时,一个“腌”字,也体现出一种宽容,一种直面生活的态度。把所有的酸甜苦辣都“腌”进来吧,“腌”得愈久愈是有滋有味,就像陈年老酒,愈久愈是醇香。

其三,她的牙齿,“两颗门牙硬硬”,嚼尽了多少人间甘苦,惟一不可丢失的,还是这一对铮铮硬骨。

其四,她的皮肤,“脸皮干皱/是一块风风雨雨搓不烂的布”。那光洁如玉的皮肤也已失去了润滑的光泽,变得“干皱”。诗人用“一块风风雨雨搓不烂的布”来比喻,十分独到。风风雨雨的剥蚀,尽管剥去了青春的枝叶,但枝干依然在风雨中飘摇。这里,用一个很有动感的“搓”字,把洋洋洒洒千言万语也写不完的艰辛生活一字概括,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并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其五,她的双手,“手上筋鼓鼓”,这双手操劳了多少含辛茹苦的日子,又抚平了多少坎坎坷坷,到底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啊, 以至于“筋鼓鼓”地爆着?

其六,她的双脚,“小小两只脚/一步一摇一摇一步/鸭子走路/本身的负荷竟有点支不住”,你可知道这么蹒跚的步履踏过了多少崎岖,又有谁能够丈量出奶奶深深浅浅曲曲弯弯的足迹。“一步一摇一摇一步/鸭子走路”,用看似平淡的语言牵引住我们游离的目光,似乎,奶奶正这样在我们面前走。

其七,她的着装,“整天一身黑衣服/层层叠叠叠叠层层/仿佛一部保存在祠堂里的家谱”,这么平平凡凡简简单单的衣着,如同历尽沧桑的岁月老人,在娓娓陈述着曾经的脚步。

其八,她的头发,“散开头发洗——雪的瀑布/三尺弟弟曰:‘白面——煮!’”,一挂“瀑布”,流走悠悠岁月,一把“白面”, 煮尽人生甘苦。

其九,她的声音,“收录机放出她沙哑的山歌/苍凉/古朴”,一曲“沙哑的山歌”,用“苍凉”的音色回味着“古朴”的岁月。

其十,她的神态,“‘哟,那是我的、那是我的!’/八十多岁的老婆婆手也舞,脚也舞/两根骨头在抖”,活脱脱一个天真烂漫、活蹦乱跳的小女童,此情此景,诚如诗人所记述的,“奶奶张开一嘴暴牙,笑得前俯后仰,浑身发抖,颈筋一根根蚯蚓般地爆着,就连眼珠子也象要笑砸出来似地”,“奶奶好丑”!

整首诗从奶奶的身材、眼睛、牙齿、皮肤、双手、双脚、着装、头发、声音、神态等等视角,一刀刀一道道精致的雕刻,把奶奶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生动细腻,一个可亲、可敬的老奶奶矗立眼前,读来全然不见奶奶之丑。所以,作者“为奶奶雕像”是成功的。

总有一种情感,愤怒或者痴爱,欢乐或者痛苦,兴奋或者郁闷等等,可能会积淀在我们心头,使我们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诗正是情感喷涌的一条渠道,是激情释放的一种方式。惟有真情才能催生激情。《奶奶好丑》是诗人长期积淀,奔涌而出的浓浓真情。诗人说:“我妈1957年生哥,1958年生姐,1959年生我,当时要过苦日子,怕负担不起,就打胎,结果没打下,生下来,满脑壳尽是坨坨,流黄水,象只小猫,奶奶可怜,一把裹着抱回家,煮艾叶水洗,一日三次,从未间断,三四个月,始见头发……直至我下放,直至考上大学,没一丝回报就离我走了,连日唠叨连夜唠叨的孙媳妇也没见着一个就永远地走了。从此,奶奶就成了我的一块心病,直至《奶奶好丑》经久久孕育、瓜熟蒂落般地呱呱坠地,我才一下子轻松了许多。”也正因为浸透了生活的艰辛,倾注了诗人的亲情,“久久孕育、瓜熟蒂落”,所以这首诗读来首尾贯通,一气呵成,激情洋溢,酣畅淋漓,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更没有夹杂一丝一毫的虚情。这也再一次告诉我们,诗是生活的歌者,是感情的喷薄!惟有扎根生活,倾注真情,才可能写出如此感人的诗作,雕刻出如此生动的形象。

总得来说,这首诗有着十分鲜明的艺术特色,一是情感真挚,感人肺腑;二是雕刻细微,活灵活现;三是清新明快,富有情趣;四是节奏明快,旋律优美;五是语言朴实,内涵丰富,的确是一首难得的佳作。从茫茫诗海中挑选这首诗编选入语文教材,也足见编者的慧眼识珠。



郭密林(1959——)男,湖南韶山人,当代诗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诗人》主编。诗集《命运鸟》由中国广播出版社出版。著有《密林诗品》为当代第一本诗人自评著作。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博客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表情图案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更多表情图案
1页/共1页           阅读上一个主题 阅读下一个主题    
北美枫 首页 -> 评论鉴赏 Reviews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跳到:  
凡在本网站发表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杂志投稿。作品版权归原作者,观点与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上传图片,版权自负。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