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自动   忘密 注册注册
博客群博客群    博客新闻博客新闻   常见问题与解答常见问题与解答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照相簿照相簿 
 树型主题—淡雅
北美枫 首页 -> 散文游记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与大师亲切交谈
王軍茗
童生


注册时间: 2008-06-30
帖子: 22

王軍茗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8-07-08 19:45:48    发表主题: 与大师亲切交谈 引用并回复

  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原则创造生活的。”而人的生活,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生活,另一种则是精神生活。前者是人生存的基础,后者是人生存质量的具体化表现。于是,作为人来说,不管是物质的生活,亦或是精神的生活,都在努力体现着美的原则,都与美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然,要实现美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找到众多的媒介,或者载体。但就一个文学爱好者或者文学青年来说,阅读恐怕是进入美的世界的一个妙不可言的幸福通道。我曾经将这个美妙的审美体验过程称之为“心灵的味觉”和“内在的眼睛”,它让我们尝到了阅读带来的绝妙味道,也让我们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了大师和你倾心交谈的隐秘情景。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曾经给哲学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我觉得这个定义下得非常美好,非常富有诗意。在诺瓦利斯看来,哲学和全部艺术都被紧密联系了起来,人们所有的情绪,均可归于绵绵不绝的“乡愁”和“寻找”自己“家园”的“冲动”之中。这个家园就是内心的家园,精神的居室,灵魂的避难所。白居易写道:“我身本无乡,心安是归处”,郁达夫诗云:“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鲁迅先生吟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又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凡此种种出乎性情的吟唱,无不表达着精神还乡的热望。因此,阅读为我们打开了通向大师心灵的窗牖,让我们有幸沐浴艺术的神圣之光。

  也许有的人会为此感到自卑,感到于文学似乎毫无指望。契诃夫对此作出了精彩的回答。他在一次关于文学的演讲中,动情地告诫文学青年说:“世上有大狗、小狗,小狗不能因为大狗的存在而慌乱不安——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就按上帝给它的嗓音叫好了。”这个妙趣横生的比喻,一下子缩小了大师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而且于不经意间展示出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秘密。

  问题就在于“叫”还是“不叫”。要很好地展示自己的“嗓音”,阅读就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阅读可以使我们直接聆听大师的教诲,感悟大师的深邃,涵养我们的心灵。

  契诃夫有一个著名的短篇小说《苦恼》,讲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

  在寒冷的冬夜里,一个马车夫像幽灵似地坐在马车上,载着旅客赶路。一路上,他先是向军官诉说自己儿子的死,但那军官却“闭着眼睛,分明不愿再听”;接着他又向另外几个旅客诉说,但当他刚刚开口说出“这个星期……我的儿子死了”时,对方就打断他:“大家都要死的……算了,赶车吧!赶车吧!”对他毫无同情之心,他也就自然无法诉说他丧子的不幸,也无由减轻来自内心的痛楚。马车夫打量着大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想:“难道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连一个听他讲话的人都找不到吗?”于是,他又试了两次,都没人理会。最后,他只好走进马棚里,对他的小母马开始了诉说。“是这么回事,”他告诉小母马,“小母马,……我的儿子下世了……他跟我说了再会 ……他一下子就无缘无故死了……哪,打个比方,像生了个小崽子,你就是那小崽子的亲妈……突然间,比方说,那小崽子跟你告别……死了……你不是要伤心吗?”这一次情形有所不同了,“小母马嚼着干草,听着,闻闻主人的手”。于是,马夫“讲得有了劲,就把心里的话统统讲给它听了。”

  后来的高尔基在《我的大学》里,写到他流浪的日子。在一家面包作坊里,得到他外祖母——他的“最知心的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逝世的消息的时候,他强烈地想要对人讲述一下他的外祖母,藉以消散他的痛苦与哀恸。但他一时找不到一个可以作为抒发对象的人。他后来说:“过了许多年以后,当我读到契诃夫关于马夫的异常真实的故事的时候,我想起了这些日子。在契诃夫的故事中,马夫对马诉说着自己儿子的死。遗憾的是,在那些辛酸的悲哀的日子里,我的周围既没有马,也没有狗,我没有想到把悲哀分一些给老鼠:在面包作坊里,老鼠是很多的,我和它们的关系也很友好。”

  可见,契诃夫的《苦恼》,同样感动了高尔基,也同样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因为这些大师将悲哀、寂寞、孤独等等日常体验,化作了独具魅力的审美体验,在有所暴露、有所批判的同时,又寄情于自然,迷恋于山水,听云朵私语,邀明月同饮,甚而至于“梅妻鹤子”,啸傲林泉,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艺术的纯净境界。

  这些代代相传的佳作,直指人心,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安身立命的龙泉宝剑。他们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又比生活更真切,更典型,更具有振聋发聩的社会意义。因此,里尔克指出:“假如你的生活显得很贫乏,只能指责你自己,而不能指责生活。”有的艺术家说,他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要好得多,他愿意永远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一辈子也不愿意离开。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及其“五柳先生”,就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个理想的世界里,住着一位让人肃然起敬的“五柳先生”。陶渊明以这样的艺术之光,照亮了自己的心灵,也照亮了在黑暗中摸索的来者。

  刘鹗在他的《老残游记•自序》中这样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甚。”无独有偶,尼采也宣布:“只有大苦痛才是心灵的解放者。”雪莱在《为诗辩护》中写道:“我们往往选择悲愁、恐惧、痛苦、失望来表达我们之接近于至善。”这就是说,艺术总以独特的人文关怀,在述说痛苦,而后又销释痛苦。因为浅俗薄情的人,不仅不知道深哀,而且不知道何为真乐。于是,接近至善也就成为人们不断阅读的动力之一。

  “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王国维句)。我想,要达到“任情恣狂”的创作状态,当首先取法大师及其大作。据说巴尔扎克处于创作状态时,时常到户外散步、构思,为了不使来访者久等,就在门上贴一纸条:“巴尔扎克先生不在家,请来访者下午来。”当他来到自家门前时,看到这个字条,竟遗憾地叹口气,说:“唉,原来巴尔扎克先生不在家。”说完就转身走了。

  正是如此的投入,才有了后来烛照千秋的大作。直到巴尔扎克濒临死亡的时候,他依然不断呼唤着他笔下的人物:“到我这儿来,我的孩子们!到我这儿来。高里奥!葛朗台!皮罗多!高迪萨!于洛!克勒韦尔!高布赛克!……”最后,他高喊他作品中才华横溢的医生:“皮安训!叫皮安训来啊!他,能救我的命!”(见《美学散步》)

  ……倾听大师的教诲,感受大师的心跳,阅读,是一条不可替代的桥梁。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一身灰
秀才


注册时间: 2008-06-14
帖子: 354

一身灰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8-07-09 05:44:01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大师不错,文章不错,细品有益。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冰清
同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7-03-29
帖子: 1921

冰清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8-07-09 12:24:51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人们审美意识的觉醒、进步,的确是最能反映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的。
《与大师亲切交谈》,仅从“‘阅读’是进入美的世界的一个妙不可言的幸福通道”,就把这个问题的一个侧面说得很透彻了。学习中!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王軍茗
童生


注册时间: 2008-06-30
帖子: 22

王軍茗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8-07-10 22:53:36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一身灰 写到:
大师不错,文章不错,细品有益。


谢先生鼓励。问候。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王軍茗
童生


注册时间: 2008-06-30
帖子: 22

王軍茗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8-07-10 22:54:47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冰清先生见解独到,一向敬佩。遥握。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冰清
同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7-03-29
帖子: 1921

冰清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8-07-16 12:01:19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军茗,所论的确重要。我转篇文章,看来人们精神生活几近贫乏,还是现代生活中非常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专家:网络文化造就愚蠢的一代人 作者:莉雅

VOA记者莉雅/电脑、因特网和数码时代的来临对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毫无疑问,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般认为,积极的方面要大大超过消极的方面。不过,美国的一位学者认为,数码时代正在使美国的年轻一代成为知识最贫乏的一代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担心年轻人所接触到的流行文化使他们变得更为愚笨。随着数码时代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来临,这些人似乎看到了希望,即因特网、电子邮件、博客以及互动和超现实的电子游戏将会使新的一代更聪明,更有知识,而且对政治的参与和国际事务有更多的兴趣。

*幼稚肤浅* 不过,美国埃默里大学的英语教授马克.博伊尔莱因(Mark Bauerlein)认为,情况恰好相反。他在今年5月出版的《最愚蠢的一代:数码时代如何使美国年轻人变得愚笨而且威胁到我们的未来》的专著中详细阐述了他的看法。博伊尔莱因教授在接受美国之音专访时首先谈到这本书传达的一个关键信息。 他说:“这个关键的信息是,美国的青少年和年轻人正在被数码时代各种娱乐消遣性的工具所淹没。这些工具包括手机、社交网络和信息传送等等。他们通过这些工具传达的却是幼稚浮浅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正在妨碍他们同历史、公民义务、国际事务和美术等成年人的现实世界进行重要的接触。” *无知得令人难以置信*

博伊尔莱因教授说,美国的年轻人一天从早到晚总是有忙不完的事。他们白天不是忙著用手机打电话就是在发短信或是查看留言,晚上忙著写自己的博客,或是设计非常复杂的个人网页。 博伊尔莱因教授说,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这些善于吸收新技术的美国年轻一代会利用他们对技术的掌握和理解成为新的数码时代的弄潮儿。但是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他说:“当我们衡量他们对历史和政治等传统学科的知识以及对他们本国以及国际上发生的事情的了解时,他们的无知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这位在2003年到2005年期间在全国艺术基金会负责过有关美国文化和社会的研究项目的教授举例说,由美国教育部举行的对学生各门学科进行测试的美国教育进步评价项目在2001年对美国高三学生的历史知识进行的测试显示,57%的学生得分低于基本水平,相当于不及格,只有1%的学生达到优秀水平。令人难以置信的是,52%的学生选择德国、日本或是意大利,而不是苏联作为美国在二战中的盟友。这与1994年进行的类似测试的结果是一样的。

*阅读写作能力低下* 这位英语教授还指出,尽管现在的年轻一代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写帖,或是写自己的博客或是给别人发信息,但是只有6%的大学老师说,上大学的学生在写作上做好了准备。每五个刚入学的大学生中就有一个不得不上阅读补习课,四分之一的学生要修写作补习课。 最近的一些调查也显示,大多数美国的年轻人不读书不看报,不阅读文学作品,不去博物馆,也不参加投票。他们不能解释基本的科学方法或是讲述基本的美国历史,也说不出他们州议员或是国会议员的名字,在地图上找不到伊拉克或是以色列的位置。 对美国青少年和年轻人进行的种种调查结果使博伊尔莱因教授做出这样的结论。 他说:“他们现在进行的所有这些因特网的活动,以及他们所拥有的数码领悟能力并没有转换成对过去和现在的世界事务的了解,或是他们的生存所需要的技能。”

*狂妄自大* 令他更担忧的是,美国的年轻人对此并不以为然。 他认为,造成目前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校、老师和其他充当导师角色的人对这些学生的要求不严,过于考虑到这些孩子的自尊心。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年轻人的狂妄自大心理。 他说:“我们还要对付的是这个世界上极为强大的一个力量,这就是青少年的狂妄自大和自我意志。青春期是一个能量爆发阶段。他们有很多的能量而且这些能量发射到四面八方。很多能量演变成相互之间的攀比心理和拉帮结派。而因特网使之成为可能,而且给他们提供了动力。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跟他们的朋友进行联络。”

*带来经济后果* 博伊尔莱因教授认为,年轻一代只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小圈子,不关心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其他事情,也不想了解历史或是掌握实际的技能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后果。他指出,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低下已经带来了经济上的后果。 他说:“我们现在从那些进入劳动力大军但是阅读和写作能力很差的人身上开始看到严重的经济代价。几年前,大学委员会对美国公司员工的写作能力进行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美国公司每年要花费31亿美元用于培训员工的写作能力。州政府每年要花费2亿5千万美元用来训练雇员的写作。” 这位作者指出,年轻一代所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只不过在美国要更为普遍,原因是美国的青少年比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青少年有更大的支付能力。他们自己可以支配的零花钱达到每个星期100美元左右,超过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代人。他怀疑,在一国公民拒绝长大的情况下,这个国家是否能够在世界上继续拥有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表情图案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更多表情图案
1页/共1页           阅读上一个主题 阅读下一个主题    
北美枫 首页 -> 散文游记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跳到:  
凡在本网站发表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杂志投稿。作品版权归原作者,观点与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上传图片,版权自负。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