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啸徐行 举人
注册时间: 2008-05-03 帖子: 1336 来自: 中国安徽 吟啸徐行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8-06-19 17:12:54 发表主题: 昔人已乘白云去 |
|
|
昔人已乘白云去
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七律诗,当以崔灏《黄鹤楼》为第一。”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又记载过李白登黄鹤楼,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的传说。这两处文字,相互映照,遂奠定了崔灏《黄鹤楼》诗的崇高地位。
这首诗,我年少时,即能成诵,后读师范听老师赏析,更倍感其妙。不想多年后,在唐芮挺章《国秀集》、殷蟠《河岳英灵集》以及敦皇手抄本中,却读到了异样的版本。诗云:
昔人已乘白云去,兹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青青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花江上使人愁!
吟罢,稍加对照,便能找出四处不同。为此,我颇感到憋闷,气也为之不顺,差点要跺脚骂娘了。可耐下性子,细细一想,也不无道理。既然诸多文本均作此载,当是崔灏诗的真貌了。
黄鹤楼,位于武汉蛇山之巅。楼高五层,重檐飞翼,直上云霄,琉璃参差,遥接蓝天。登上此楼,凭栏远眺,武汉三邑,尽在眼底。据载,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在一千多年的岁月变迁中,屡建屡毁。宋《太平寰宇记》云,黄鹤楼在县西二百八十步,昔费炜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故号为黄鹤楼。清《方舆纪胜》云,此山为黄鹄山,古字“鹄”与“鹤”相通,又名黄鹤山,又云山形像一只黄鹤扑江,故名黄鹤山。楼以山名,故而如此。
而建在山上的黄鹤楼,名冠于江南四大楼之首,是历来文人墨客登临胜地。当年崔灏路经此山,健步登上此楼,远望江天寥廓,千帆竞发;俯瞰古树参天,浪碧涛回。那“白云半在阑干角”“高槛危檐势若飞”之景,使他忽发奇想,古人登仙,恐非骑黄鹤而去,而是乘白云而飞吧。于是他脱口而吟“昔人已乘白云去”,实在是再自然不过、贴切不过了。当他翘首,天边白云在眸,自然又生“千载空悠悠”之叹。当他低目,汉阳可望,晴川历历;鹦鹉洲上,春草青青,也便有了诗颈联。而时序又在三月阳春,杨柳堆烟,繁花似锦,尾句之慨,也就水到渠成。纵观崔灏全诗,都是目光所触,景牵情动,情动诗见,一幅清水芙蓉、天然雕饰的境界,难怪李白膺服。
诗贵自然,而非造作。今天我们所读崔灏《黄鹤楼》诗之版本,细思是不乏斧凿之痕的。你看,“芳草萋萋”,言草之茂盛,显然与季节不符。尽管在一般人看来,芳草萋萋,一派荒芜,似更能衬托祢蘅被杀之悲。可春草青青,一样能让人触目伤怀,并非萋萋,才能情悲。至于岁在三月,人滞他乡,烟花之景,更容易触发乡思,何须浩淼烟波惹愁?改“烟花”为“烟波”,恐怕正着意于暮霭乍起,江波汹涌,更能惹愁之虑吧。
好端端一首诗,奈何面目“四”非?我在浩瀚书海里游弋多年,而今方知是清初才子金圣叹所为。我知道此才子向来才大气粗,恃情傲物,后在“哭文庙案”中获罪,自己魂丧江宁三山街不说,还连累家人,妻室被流放到东北蛮荒之地。他生前评点《三国》《金瓶梅》,腰斩《水浒》,何等英气!他的诸多文字,虽见仁见智,但也有失精当之处,因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此外,他还极喜注疏唐诗,也许他当年读到崔灏《黄鹤楼》诗时,看到白云二字,感到有些刺眼,便兴致所至,灵机归心,信笔一批,“大谬!不知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且使昔人若乘白云,则此楼何故乃名‘黄鹤’?此亦理之最浅显者。至于四句忽陪‘白云’,正妙于有意无意,有谓无谓。若起首未写‘黄鹤’,先已写一‘白云’,则‘黄鹤’‘白云’两相对峙,‘黄鹤’因是楼名,‘白云’出于何典?且‘白云’若是昔人乘去,至今尚悠悠,世则岂有‘千载白云’耶?不足一噱已”。可怜才子为了让人信服,煞费苦心,驱笔费墨,乍看似入情入理,细思颇有牵强。什么“白云”出于何典,什么“千载白云”之噱,都耐不住推敲。崔灏“白云千载空悠悠”之句,是说千百年后,白云还悠悠于天,此白云完全没有必要是千百年前昔人所乘白云。可金才子偏作此解,未免有些强古人所难了。再说崔灏诗中二句“白云”,二句“黄鹤”,一去一留,回环往复,映照成文,胜境妙意,也不在金圣叹三“黄鹤”之下。
至于芳草,是比春草艳丽,更招人喜欢。可翻遍唐诗,也难见“芳草”词之踪影,可见当时并没有称“春草”为“芳草”之习俗。芳草之谓,则是明朝以后的事。此诗经金才子一读一评一改,则模样为之一变。之后,沈德潜在他的《唐诗别裁》,孙洙选编《唐诗三百首》,都依样画瓢,于是我们读到了异样的版本。正本湮没,伪本大行天下,反倒为后人心安理得的接受。这正应了曹雪芹《红楼梦》里那副对联,假做真时真亦假。
斯人已去,诗已如此。我却大唱反调,劳神费墨,欲正源流,还崔灏诗之真面目,一片苦心,若世人不当作驴肝肺,我也能笑而足之了。
二00六年十一月三日于闲我居 _________________ 彰显自我爱好,弘扬民族文化,追求诗意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