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自动   忘密 注册注册
博客群博客群    博客新闻博客新闻   常见问题与解答常见问题与解答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照相簿照相簿 
 树型主题—淡雅
北美枫 首页 -> 散文游记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惊蛰手记
雪硯
童生


注册时间: 2007-04-30
帖子: 80
来自: 台灣‧苗栗
雪硯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8-04-08 08:29:52    发表主题: 惊蛰手记 引用并回复

谁在蛰伏,谁在自言自语 /雪硯


十月十二日

这两天,我翻阅了几本书,「星空无限蓝」〈罗门、张健/九歌〉、「众声喧哗以后」〈王德威/麦田〉、「鲜红的歌唱」〈沉奇/尔雅〉、「诗是甚么」〈沉奇/尔雅〉、「七里香」〈席慕蓉/大地〉。....『美』究竟是甚么?甚么让你产生『美感经验』?

印象,是一种会自我延伸的心理作用,它掌握了多种层次与多重元素的心理机制与形式判断。你先要对「诗」或「诗的素材」有所鉴识,透过直觉,透过深层的观照,所有对『美』的心理感应,会集中在一个洞察力上爆发,就是所谓『美』的发现。

『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这种感受会建立在『美』的发现上,就像你对山、水、草、木、虫、鱼、鸟、兽的感受,是一样的。相对于『美』的感受,必然有一审美客体的存在;所谓审美,简单讲就是一种阅读上的移情作用。通常我们讲审美经验,举凡关乎阅读、观览、赏析等等所留下的思考纪录,都是一种移情作用的深化与审美经验的传递。这里,我们的思考概念,当然是以当代新诗为审美客体的思考为指向。

针对美的感受及其移情作用的语汇整理,对作品实践中所促进的语境递嬗、意义深化的元素做分析、判断,或者,面对一种理论影响、预见一种文化转型时,针对该语言文字涉及的时代氛围与文学性愿景详予观察、讨论,这些都是诗的美学做为一个或多个象征系统的符号论述的总称时,所含括的研究范围。


十二月七日

古道、西风、瘦马,是马致远在元曲里塑造的「天涯」原型,而现代意识里的「天涯」,则往往兼涉有大海那个意象。九十年代以后,「旅游」的深度践履取代了「天涯」的平面认知。如同一种「知性」的缝合,现代人的边缘化倾向,透过对异时异地异文化的认同与吸取,成了一种集体潜意识的转型,一段旅途,一个必要的感性深度与自我观看,这成了一种有意无意的文化界定。

相对于「边陲人格」的探索,「天涯」就成了一个美学上的隐喻。一种缺憾,遍及人格成长与情爱描述的全部,强烈的抵抗着象征系统在文学性发展的合法性。从佛洛伊德、梵古、三岛由纪夫到卡尔维诺,每一个类如荧惑的美学原型,都让人感到沉重。这是心里上自愿向「整体」归队的「美学伦理」,但它的出发点是顽固而分裂的。

在书写的策略上,青春。这首诗的末段,等于是叙述者本身深入整个青春时期的「不在场证明」,原因在于,这里采用的是后设的全知观点。为甚么要刻意强调不在场?当一个人过于接近自我的记忆时,他必需站在一个距离之外,才有可能看清楚,自我/异己二者之间的辩证元素,那多半是美学上的对话观念解构而来的。

大体上,我对这首诗是满意的,因为它触及了一些语言层面的灰色调性,以及我个人在情感上对青春缅怀的忠实。实际上,这首诗的语言实验性是超出我自己的思维意识的,而这个实验性等于是一种面对诗的美学的态度,那就像我们讲得「陌生化」的语言技巧,必然偏重于较多的个人经验。它追求内在意识的诗性价值,以一种疏离的观看,重新审视自我的认同以及那些人性深处的淋漓感伤。


十二月二十八日

任何一个东、西方文学家,他们在文学上的成就,其实,都会在无形中,脱离自身而成为某个论述系统的「象征意涵」,确切的讲,当他或她的名字,成了文学世界共同拥有的一个符号时,这个特殊符号,代表的就是一个象征世界的诗性空间,或一个美学论述的庞大隐喻;我想,他们是有点钻牛角尖了,这跟诗里边用不用典是两回事。


一月二十六日

昨晚,我走了趟书局,带回几本书。

一、散步美学──宗白华美学思想新探/王德胜/商务
二、夏志清文学评论经典/夏志清/麦田
三、后殖民理论与文化认同/张京媛‧辑/麦田
四、后遗民写作/王德威/麦田
五、现代新诗美学/萧萧/尔雅
六、背向大海/洛夫/尔雅
七、小诗‧床头书/张默‧编/尔雅
八、旅人与恋人/林文义/尔雅
九、叛逆的亡灵/林幸谦/尔雅

我愉快的翻阅,没有任何的困难。关于文学的向往,也就在这样的阅读中,从容拾起些个曩昔。那种对书的痴爱与绝决,自年少以来一直未曾改变,微微温热里私蜜的酸甜,总是如此。现在这个年纪的阅读,想来也该从容些。因为,不再年轻了。

现在讨论「现代主义」的趋势,比较密集了,萧萧整本《现代新诗美学》,都不离「现代主义」在台湾诗坛的讨论。这个情形,稍稍引起我的好奇。因为这个缘故,我也发现三O年代的文学作家,似乎开始被新的观点讨论、评价,林幸谦的《叛逆的亡灵》这本诗集,就是不离这个范畴。这些都是好书,所以,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喜悦。


三月七日

离开,是一种很好的形式;美学上的「距离感」,常常是舞码与编曲的必要条件。广陵散,不哀怨自哀怨,在锐利处蒙上一层飘缈,无奈处只能无语,却执起一种心灵的美,反顾人生。

太近的,谓之人生如戏,远一点的,感叹戏如人生。我没有戏剧经验,对后台人生不免留伫。而且窥视。太多的不确定在意识深处进出,佛法要人在不确定中看出「确定」。那属于空性的智能,我在经典中看到某种生命的真实,而后反回一种对梦境的凝视。当你准备好与人分享的时候,其实它已不在。大寂寞处有至美。庄子说:「坐忘」。思想的精湛处,且让人生小憩。春天来了,雪融千里。

莲见,见莲。此中深意,令人肃静。

我见到了自己的平淡,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文学是思想的,生活是诗的。在微笑被搁浅的地方,温习思念。这是人性的真实。像草露之于晨夕,直击人世的缺憾,要带着走但也要放下,「放下」是灵性的功课。


三月八日

从金门带回满满的记忆,结束了我的军旅生涯。一九九四年夏天,我返回苗栗,犹记当时、逸兴遄飞。

面对一种选择,提起或放下,面对一个充满生机的年代,看它兀自走向被网络世界重组的自由经济体制,在晨间的雾中,曾经躲着微笑的青山。这是一种心情,运动帽、相机,以及新的收获与满足,步幅飞舞,也还是一种文学性的嘲讽。

崩盘的股市,确实与诗无关,我站在枯涩的水湄,已经遇见世纪末衰疲的哀艳。这是好景不常,贪婪与酸腐,形成一个豢养罪恶的人性渊薮,黑,黑暗,不尽然是属于夜晚的。这个岛,正面临人性的崩盘。我们正远离一个富裕的想象,诗与美学的割离、消解与重构。

几年之间,生活改弦易辙,拖着暗淡的跫音,与文字相距日远的,是焦虑、认同挤压的喘息。公元两千年,我为自己留下一本诗集《流亡的眼》,也去了一趟西藏。我思索,「流亡」是甚么。很吸引人的况味,离开自己朝夕把玩的熟悉,以及它日夜孵制的生命意义。

追索一点甚么,需要勇气,中年的体己、温柔,多了些人世的历练。「无常」,是另一种引人深思的课题。工蜂的声音,也许魅人,梦遗留的语意,比诗意的构筑艰涩。回首,还得闭上眼帘,再度也还是诗,超度了这一切过往。

十年,很难形容,更何况十年一晃,青丝飞雪。


三月九日

表达个人的美学思想,是高度艺术化的工程;在今日的台湾诗坛,文字工作者可以透过消费市场的阅听机制,把艺术从传统的「雕梁画栋」请下来,与生活一齐吶喊。半世纪以前,睿智的诗人,常常被文化政治的思想钳制,而不得不成为「无政府主义」者,因为,艺术不容受到污蔑。

我们的诗人相对于一种诗化的关系,从历史的教化中,捡选一种艺术立场,绝不迟疑。时至今日,通过「后资本主义」全球化整合运动,异质化、多元化的重商主义,其实滥殇于个人生存极则的主体重构立场,新塑的观世哲学与文字的实践力量,则通过网络的绵密互动,而形成类分裂的价值换位,这是「去中心化/去迷思化」的极简过程。

能动的是观念,不能动的是境遇;但务必选取一审美体系,以介入存在与抵抗的「后价值场域」的新生机制,这是美学伦理的「马奇诺防卫」原型,对应于通往俗世的纷扰与裂质,尤其是诗的肌理,总也不能离开道德的实际。这是雪狼的「诗性」给我深入社会文化理论的启示。


三月十日

「流亡的眼」,集中在一九九九与二OOO年之间完成。最后一首「老了一只蝴蝶」寄给中央日报副刊,之后,我便去了西藏。我的人生,再度进入一次长达数年的剧烈动荡与意志考验,直到我能自由上网写作,才稍获喘息。我隐藏些些不愿碰触的话题,让此刻的宁静,转变成阅读与思考。

流亡,是一种生命的意志形式。选择诗来表达这个意旨,也许是可行的,不管是美学的或评论的。宗教性的实践,是另一种存在的实现,它的美是超越的。站在入世的观点,写诗、论诗,一样不离宗教的超越性。但不管怎样,我仍企求那种平坦舒缓的文字生涯,少年伊始,这个想望未曾于我的胸怀消失。


三月十四日

关于「诗坛」,关于诗的「介入」与「舞台」,淡出与融入之间,常常多了些观念上的修正与重组,大概,我也无法成为例外。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千禧之后,每一个十年,在个人意识上,在新的诗性价值及其美学的概括上,都会是一个转折。我无法在名利的追求里,畅谈理想的定位,我很清楚自己的蹒憨。追忆似水流年,真棒的句子!我想起往日的诗的氛围与朋友们。是呀!就只是追忆而已。有一点点柠檬的酸味就淌进来了。某些熟悉的巷道。桌面。诗稿。红橙色的夜。拥挤的眼神。烟熏的焦味。笑声。破碎的对话。爱,与神圣。


三月十六日

我又多进了些书:

艺术与社会/阅读班雅明的美学启迪 石计生/左岸
认同的力量 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唐山
焦虑的意义 罗洛‧梅〈Rollo May〉/立绪
语言、存有与形上学 丁福宁/商务印书馆
人文学方法论:诠释的存有学探源 林安梧/读册文化
存在主义 陈鼓应/商务印书馆
反美学 Hal Foster◎主编‧吕健忠◎译/立绪 
边缘与中心 单德兴/立绪
魔幻现实主义在台湾 陈正芳/华文网‧生活人文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詹明信/当代

都是好书,与其说我很珍惜他们,不如说我很珍惜他们的智能。「解构主义」给出了这么多文化批评理论,真是让人惊讶又兴奋。我深信,这对当代的新诗美学,有绝对正面的帮助。应该这么说,我对当代文化批评理论有比较多的兴趣,原因在于当代新诗的解释与新诗美学的建筑,需要一个『方法论』的修正与讨论,我也逐步把这个工作,纳入自己的思考,但没有理解的很好。

我在八O年代就发现了自己在这一部份的兴趣,但没有很好的发挥,而且当时比较年轻,凡事吶喊的成份居多。事实上,台湾内部在九O年代以后,理论界才有比较显著的进展,或者说,台湾新诗在千禧之后,透过网络运作的深广度,才正式进入一个新的启蒙阶段。我想,这样的观点也许是可以成立的。

总而言之,事情就是这样吧!时代一直往前走,每一个人做自己的,好或不好,系结了一个「诚意」的问题。这两天与友人谈到艺术创作的问题,发现,这个年代,反而需要更为宽广的人生态度,当名利显得如此贫瘠又吊诡的时候,谦卑与抑制就相对必要的显出它的美善与真实。

我曾经在摄影活动中充份地表现自己对美学的服膺与实践。但我也不可避免地要为现实的困境,把生活调整到一个等高的平衡点,为了我们还须对对生命保有必要的虔敬与信任,即使生活遭遇困厄,也应平淡视之。谦冲以之。尊重或安忍,路,才能走得更远。美与善,是一体两面的东西,它其实是被所有的生活智能默默藏匿的。它没有声音,但它被期待。就像诗一样,被众多的心灵期待。

美应该要被分享,这是艺术的伦理。我们的社会恒常忽略这可贵的力量,它是文化认同的一部份。我希望它可以透过诗的评论,被充份表达。至少,它应该被评论的精神所支持。罗兰巴特对待语言符号的善意,深深感动了我,因为他做到了这一点。在语言文字的世界,那是一种特殊的才具,温婉的慧黠与至真的美。他让我的心灵愈益充实。


三月二十六日

我手上正在翻阅的是一本「反美学」的理论书,有一些对我们的时代充满睿智的省思,给了我深刻的思维启示。

有一些历史的因素,干预了人类意识的思维路径,譬如说十九世纪的写实主义,到了海明威的手里,把人的生存境遇提高到对真理/神的质疑,这在欧洲以超现实主义的反扑最为醒目;人与大自然/生命的抗争,所欲突显的是人的价值,经过了两次大战,在二十世纪初期,美的主体自然就对应于人的价值转向,这在存在主义的发展的当时,俄国形式主义的思考理则,对语言学的发展,也成了文学性涉入记号探讨的必要转折。

人的主体性建构,从佛洛伊德、容格到拉冈,是一股强大的动因,把人类思维的疏离性扭转成一种有意义的美学反省。因为人的意识层面的多重指涉,对存在主义本质性的困境,透过符号学的衍绎,做了很好的疏通,这是上个世纪三O年代以后的事。


四月五日

我很意外在符号的召唤中,获得一种诗意的惊喜。 「曼黛玛琏」,是一种鲜明的想象,它是一个艳丽的符号,却有着倔强地欲掘出这个文明世界的心脏的强大驱力,混合着人类无穷的希望、野心与欲望。人凛于一种存在的尊严,「红色袈裟」在某种角度言,是超越俗艳的最高象征,其纯洁、赤诚与宗教世界的心性追求与曼黛玛琏所指的时尚世界与艳异情结,是绝对的两种意象的思维悖反。

语言的张力,统合于诗意的结构与解构。解构符征也解构符指,我们在意解构的深意,但解构并不意谓颠覆,与『豹』一般,在深不见底的静默中,解构与诗人并存,它成了一个无法捉摸的隐喻。这个隐喻,隐喻了人们激荡的原欲,但它〈豹〉的野性仍是一种魅惑,在诗性空间〈美学的指向〉的递延之中,践越了俗世的悲喜与哀荣。 在这首诗中,我看见了符号做为一种意识的指向工具,它本具的潜力,无止尽的释放语言的能量,于诗意的衰歇或张望之中。诗,在此处为语言找到诗人的安身之所。


四月六日

「反美学」是好的,它是认识论边上的事,是我们在看待当代的文化艺术时,一支有力量的意识骑兵〈思维向度〉,历史上每一个重要的美学现场,它为我们找到一个充满异质风景的路径,帮助我们拥有一个超然的评论与综合的立场。那的确是一种启发,一种知识的必要炼接与融合。 「解构」,至少到目前为止,对我来讲,是方法论的。尤其,在面对当代的新诗语言时,它是必要的。罗兰巴特的解构思想,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在某方面而言,有点像布鲁东的超现实主义,都对语言的「反作用力」提出无法抵挡的魅力与艳异。


四月八日

诗,没有国界,也不需要通行证;从某个角度讲,诗传递的是『感觉』。感觉对了,就是了;后现代拆卸的,就是一种伟岸的东西,因为,符号以外的东西都是意识的,意识穿透不了『虚构』的本质,所以,『虚构』作用了一种观看的偕拟;「心理分析」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这是后现代的特质。『感觉』,不需要诉诸言语,它先于现象,它是一首诗好坏之间的桥梁,它处于时代之外,但它可以左右时代,感觉不必『虚构』,但它具有『虚构』的特性。事实上,后现代是一种『感觉』,它从感觉生出,它也生出感觉。

「反美学」,简单讲,就是把美学的主体重构,透过一个时代性的『方法论』,把单纯的艺术冲动,重新组构成一新的美学上的辨证关系。所以,解读很重要,解读,牵涉了一种价值取向的文化认同。这里,回到了『感觉』的话题。主体恒常在『感觉』之内,在『感觉』之外,就变成客体。客体就是『他者』,当它被置入一种辨证关系,它就转变成『异己』。『异己』,总是被『误读』,所以『异己』有无限的可能。拉岗的「镜像理论」在这一部份,把一个人的主体建置的社会化过程〈主体认同〉,有很好的发挥。

重点还是要回到『感觉』上。
_________________
大寂蜉蝣
http://blog.sina.com.tw/guogin100/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博客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上城
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7-03-15
帖子: 2024
来自: 江夏黄鹤楼
上城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8-04-08 10:56:39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有一些体会。

重点还是要回到『感觉』上。感觉好像是这样的。很喜欢这样的
文字,连带些书评性质的。犹如行走。当作日记看,就太可惜了。
_________________
每个诗人都很重要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博客
冰清
同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7-03-29
帖子: 1921

冰清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8-04-08 13:28:42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以手记形式写出自己对诗作美学观照的新的领悟,有如惊蛰春雷一样乍动了冬眠时的储存。

很有一些辩证法,我虽没有读过作者所列的一些诗文美学评论辑,但也获益不浅。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荷梦
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6-12-19
帖子: 2826
来自: 湖北,黄梅
荷梦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8-04-09 02:16:14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谢谢雪硯公布手记,使我等有幸分享学习。。。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William Zhou周道模
探花


注册时间: 2007-06-10
帖子: 3950
来自: 中国四川广汉
William Zhou周道模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8-04-12 01:40:04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阅读,分享,谢谢!
_________________
诗歌是灵魂的歌唱.
周道模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博客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表情图案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更多表情图案
1页/共1页           阅读上一个主题 阅读下一个主题    
北美枫 首页 -> 散文游记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跳到:  
凡在本网站发表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杂志投稿。作品版权归原作者,观点与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上传图片,版权自负。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