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博弈 榜眼
 
 
 注册时间: 2006-12-21
 帖子: 4381
 来自: SFO
 博弈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12-01 00:57:39    发表主题: “意象已被洛夫写完?” (讨论帖) |   |  
				| 
 |  
				| 好诗已被写完? 
 “意象已被洛夫写完?”
 
 适才上厕所的时候,遂又翻阅洛夫的漂木一书,看到([致母亲]第一节)
 
 “10 点我遇到荷马
 11点我遇到莎士比亚和卡夫卡
 11点半我遇到伤心的李商隐
 12点我遇到徐志摩在康桥”
 
 便想起,日前给伤城即笔写道
 
 “六??七点, 你在唐朝
 九点时你在元朝
 午夜后, 宋朝
 而
 你的一句伤词也许源自
 族曾祖父间, 秋后阶前
 随口吟唐唱宋的习惯
 面貌是大地塑造
 谁在人群里,蓦地
 认出你的原委 (写给别人的,先存在这儿)”
 
 这种巧合,让人担忧!
 
 想起西方某诗人(忘了谁)读艾略特的时候说:诗已被艾略特写完.
 再又,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1934, 鲁迅致杨霁云信)
 
 这个打击,不谓不大. (“好诗已被写完,” 虽然非真)
 
 回头想想,在那里还可以突破? 如果我们去掉名词的象征性, 形容词的引导性, 句间跳跃的空间性, 所剩的‘人’,性’,’质’ (那是超越物喻的进化的, 比方,假如有一首很好的--月的寓意被一首新的诗以腕上的手表所取代--现代诗, 物的名词变了,其性质似乎没变?) 是否有新意?在形式上的分行析字(如英文式的,其实观念类似中文老早具有的析字概念,E. E. Cummings),呼吸是否就是创新?或许另辟新路?Beat 挑战了T. S. Eliot 的诗观
 也算成功.(http://oson.ca/viewtopic.php?t=2656.)
 还是,诗要介入时代?时间总是不同的。
 
 也请说说? 交流。
 _________________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  |  
		| 返页首 |  |  
		|  |  |  
		|  |  
		| 迪拜 同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6-10-31
 帖子: 1588
 
 迪拜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12-01 19:11:05    发表主题: |   |  
				| 
 |  
				| 文学,艺术,没有穷尽的一天 
 鲁迅的话“并不是金科玉律”
 
 “既然,好诗,在唐朝已经做完”
 
 那么“宋词”呢?
 
 现代新诗,那么多的“经典”呢?
 
 洛夫的“意象”,也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分支”,
 
 又怎么能“代表整个诗歌的博大精深,以及在未来人不能想象到的发展”?
 
 任何诗人,作家都不能统领文学的“整个领域”
 
 纵然,如李白,上苍还是塑造出“杜甫”,与他抗衡。
 |  |  
		| 返页首 |  |  
		|  |  |  
		|  |  
		| 博弈 榜眼
 
 
 注册时间: 2006-12-21
 帖子: 4381
 来自: SFO
 博弈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12-01 22:09:26    发表主题: |   |  
				| 
 |  
				| 说的是。 
 当今中国人写意象无人出洛夫(当无疑义?),古人呢?
 那么,我又再问,鲁迅不知道宋词么,杜甫么?
 难道在他眼里,除却唐朝不是诗?(他心里的诗的定义为何?)
 或就是,鲁迅没法否定后诗,是诗否定了他?
 
 把唐诗三百的字词重新洗牌,拿来填词谱,集合一样,差在哪里?(不会是只结构的底层架构吧?)
 还是这些字词集还有迄未开发的地方?
 如果知道差在哪里,如何摸索,创新下一个高峰?
 
 讨论交流。
 _________________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  |  
		| 返页首 |  |  
		|  |  |  
		|  |  
		| 迪拜 同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6-10-31
 帖子: 1588
 
 迪拜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12-02 00:37:19    发表主题: |   |  
				| 
 |  
				| 即便说道“艾略特”的伟大 
 后人评说“20世纪世界诗歌,有2次革命”
 
 1.艾略特《荒原》
 
 2.金斯堡《嚎叫》《祈祷》
 
 可见,艾略特同样无法垄断“现代诗歌”自然规律的进程。
 
 无论,艾略特怎样“天纵奇才”,他是写不出《嚎叫》的,
 
 因为,他没有那样的生活,或者,“不可能接受那样的生命体验”。或者,即使有这样的体验,却“不认为能够成为文学,艺术”,则都不可能实现。
 
 所以,任何人,只能是“诗歌长河中的一个点,仅仅是大一点,或小一点”。
 |  |  
		| 返页首 |  |  
		|  |  |  
		|  |  
		| 博弈 榜眼
 
 
 注册时间: 2006-12-21
 帖子: 4381
 来自: SFO
 博弈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12-06 22:09:23    发表主题: |   |  
				| 
 |  
				| 
 
	  | 迪拜 写到: |  
	  | 即便说道“艾略特”的伟大 
 后人评说“20世纪世界诗歌,有2次革命”
 
 1.艾略特《荒原》
 
 2.金斯堡《嚎叫》《祈祷》
 
 可见,艾略特同样无法垄断“现代诗歌”自然规律的进程。
 
 无论,艾略特怎样“天纵奇才”,他是写不出《嚎叫》的,
 
 因为,他没有那样的生活,或者,“不可能接受那样的生命体验”。或者,即使有这样的体验,却“不认为能够成为文学,艺术”,则都不可能实现。
 
 所以,任何人,只能是“诗歌长河中的一个点,仅仅是大一点,或小一点”。
 |  
 确是。诗人写自己的生活、心理“经验”,以自己的文字,再加一点想象力窥视未来。
 诗人不是预言家,但文字写出后所产生的影响,不必在当时当世。
 
 謹就个人看法,就两人诗而言,金斯堡的诗及语法是不值得学习的,虽然他起的作用影响了美国文化的许多层面。那些冲动并没有在文学界树立模范,今天没有诗人会以为模范来学习他的诗,这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艾略特的则仍是诗人们常常必读的诗。何故?
 
 莎士比亚为英语改良了十四行诗,形式的流传比他的自己十四行诗更深。
 另一位重大改良西方诗式的小诗人,却少人知(回美后再找出名字,先提在这儿,免得遗忘)。
 今天在台湾的诗人,不读夏宇的‘诗’就不算涉猎后现代,褒贬不一。
 洛夫,叹年大无力涉足后现代。诚然,诗外表的素与花俏都可以是诗,内涵还是我最看重的。
 
 再问,如何成为一个大诗人?
 
 共同思之。
 _________________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  |  
		| 返页首 |  |  
		|  |  |  
		|  |  
		| 迪拜 同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6-10-31
 帖子: 1588
 
 迪拜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12-06 22:38:52    发表主题: |   |  
				| 
 |  
				| 先生不能断言-- 
 对于“金斯堡”,就没有人学习
 
 我们只生活在“当下”,不代表“未来”,“未来”可能在孕育。
 
 至于,
 
 艾略特,学习的人“多”,原因简单,
 
 “艾略特”需要承担的“只是--诗歌技术,与艺术的革命,创新”
 
 而,“金斯堡”需要承担的“则是性的革命---涉及到伦理,道德的大众接受底线”,
 
 重点不一样。
 
 如:
 
 《红楼梦》与《金瓶梅》
 
 《红楼梦》在“荣誉的颠峰”走过来,
 
 《金瓶梅》在“道德的批判中,好不容易挺过来”
 
 在今天的“艺术评判中”
 
 两者的地位“旗鼓相当”
 
 有甚者,更“追捧生活真实的---《金瓶梅》绝对超越理想化的--《红楼梦》”
 
 且不去管他的各种评论。
 
 《红楼梦》肯定是“每个人做梦都想写的”
 
 《金瓶梅》“有几个人有胆量写,并且写的这样杰出?”
 
 关于“性”,从来都在“--情色,---色情”间“争吵”。
 
 象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当年的境遇,又是怎样?
 
 
 我认为“大诗人,必定要----真”
 
 做不到这一点,恐怕...
 
 前几天,看“日本电视剧”
 
 发人深思---
 
 “文学家,艺术家---不是“做”的”
 
 仅仅“是”或者“不是”
 
 要由“历史,社会,自然法则”来决定。
 |  |  
		| 返页首 |  |  
		|  |  |  
		|  |  
		| 上城 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7-03-15
 帖子: 2024
 来自: 江夏黄鹤楼
 上城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12-07 00:01:35    发表主题: |   |  
				| 
 |  
				| 看了二位先生的讨论,获益良多.   
 博弈先生真是个有心人.能在厕所之余,还能通"古"之幽.
 欧阳修谓"平日所作之文章",有"三上","马背上","厕上",还有
 一"上",我不记得了(得查下笔记).不过先生的问题正面
 不容易回答.但同意先生的疑问与我同也.如果认同"诗",是精神的,
 这个问题也好回答了.
 
 好诗在唐朝已写完,的确唐朝之后,"宋"诗,"元"诗,"清"诗不能极.
 文体只是个形式方面的.词,婉约是正宗.曲,只是民间底层的呻吟.
 这很好说明:宋朝虽然有几大发明,本质上是一个屈辱挨打的朝代(似乎奠定了
 清朝末期的基调);元朝汉人地位极低,大量有才华的人流落民间,是不是
 很有"自卑"心理?众所周知,明朝的"台阁体",对诗是一个极大的伤害,它是
 倒退.还有清朝小说的繁盛(后来文学史的说法),他也不是"诗"方面的.而且
 清朝有几句很有名的诗:
 
 赵翼的"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些似乎宣判了"诗"的死亡.好诗已在唐朝写完,也不是什么盛世危言.
 而且从现在起现代诗更不能同古诗所拥有的地位想提并论,更难提什么
 成就不成就的.鲁迅怎么不能预见"未来"?只不过真实的鲁迅已被鲁迅专家
 们,乞讨死者一杯羹们的研究者蒙蔽太久了.可不可以这样奉为:鲁迅,中国
 现代史上最伟大的"诗者"?中国当代那些写诗,写散文的,写小说的,所谓的
 已死或还活着的名作家,名诗人,还逃不脱老人家"一个不饶恕"的咒语.
 
 
 
 
	  | 引用: |  
	  |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1934, 鲁迅致杨霁云信) |  
 诚斯言也.中国那些取得世界性成就的人,无不是在国外获得的.举凡荣获
 "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都是在美国."中国的"(要打个引号)科学家,文学家,影视明星,他们的毕生成就几乎都是在美国获得的.这就很有意思.是不是说
 即使你有"天纵奇才",在中国的国土上很难有世界级的大诗人,大科学家呢?
 我想洛夫先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他住在加拿大?
 
 我想洛夫先生应早到美国去住些日子.先生的诗肯定另有风貌.谈谈什么
 "二十世纪诗界的两大革命"有什么用?又不是中国的.
 
 问好博弈先生,迪拜先生.
  多讨论呵 _________________
 每个诗人都很重要
 |  |  
		| 返页首 |  |  
		|  |  |  
		|  |  
		| 博弈 榜眼
 
 
 注册时间: 2006-12-21
 帖子: 4381
 来自: SFO
 博弈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12-07 01:37:55    发表主题: |   |  
				| 
 |  
				| 在我这样说着的时候 我对每一句自己的话都存疑
 你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惊醒我
 不要吝啬
 如果不主观武断一些
 怎么逼出你的主观, 哈哈!
 (第一次看到迪拜的见解,学习)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诗人
 那是经过学习与提炼的
 看到有这么多人想当诗人
 当大诗人
 
 如果诗人是一个民族的最高智慧成果
 近代中国人的智慧如何?
 在集体下意识的洪流里
 我在寻找那中国不世出的诗人,你/妳?
 (是不是又主观了?)
 
 近来在为个人读洛夫做个思路整理
 所以谈到洛夫的时间也多
 他自述年轻时也没想当诗人
 后来(《创世纪》之后)才确认
 写诗是他这一辈子的职志
 
 诗有千百种
 这样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
 或许,或许
 瞬间灵光可通空明
 或许一无所获
 或许我的空明
 只是你的常识
 
 那么我也高兴
 这话题,不急着写出长篇大论回应
 大家就灵光一闪时
 不介意地闲聊吧
 没有谁是绝对
 期待?有,但不是目的
 
 吃饭去了。
 ---
 回来,看到伤城也来,有空一起讨论吧。问好两位。
 _________________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  |  
		| 返页首 |  |  
		|  |  |  
		|  |  
		| 迪拜 同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6-10-31
 帖子: 1588
 
 迪拜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12-07 23:16:51    发表主题: |   |  
				| 
 |  
				| 我想眼界“不妨放宽一点” 
 人家欧洲,美国的“人才”,在创造,创新的时候,
 
 脑子里肯定是“统领整个世界”
 
 而不是,想“这是英国的,法国的,德国的,美国的...”
 
 《北美枫》已经在引导你“走出国门,向世界看一眼...”
 
 为什么,自己还要“对国籍耿耿于怀呢”
 
 时代,社会,在迅速的变迁,
 
 我们的思维方式“是不是应该与时俱进呢”
 
 现在,一台电脑,把你我“远隔千山万水”组合成了“一个地球村”,
 
 已经进入“资源共享的时代”
 
 文学,目前的前瞻,应该是“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与阐述”,对未来的展望,
 
 而不是“对古老文化的留恋,不舍,或补充”
 
 也不是,因为,历史上的曾经错误,而“锲而不舍地批判,鞭挞”。
 
 我个人的浅见。
 |  |  
		| 返页首 |  |  
		|  |  |  
		|  |  
		| 上城 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7-03-15
 帖子: 2024
 来自: 江夏黄鹤楼
 上城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12-10 08:11:23    发表主题: |   |  
				| 
 |  
				| 写诗还拘泥什么门派不门派的?要是那样还写什么诗啊,先把世界上的 门派弄清楚了,恐怕七老八十岁了。人都老了,还写什么诗啊。看见过
 美国有一本〈After  Therioy〉,理论已终结了,还提理论干什么。看见
 长篇大论,再把几首烂诗罗列,所谓的诗论就头痛。
 
 很多人都说自己是中国人或中国的什么什么,可很多的国人就不买帐。其实
 中国人,这个名词很感人的。国籍当然很重要。至少不会有人把〈阿Q正传〉
 搞成是写外国落后农民的吧。
 
 也不是什么”历史上的曾经错误“,阿Q头上的伤疤,听着的人总是不乐意的。
 这么说我以后连”亮“,”灯“,”光“,都得讳了。哈哈,话就不好说了。
 “锲而不舍地批判,鞭挞”。 现在没有所谓的齐天大圣,谁有这个能耐?
 
 文学,目前的前瞻,应该是“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与阐述”,对未来的展望,
 这好象太理想了吧。真正的也只有几个人达到。而且那有没有真意义呢?也
 未必。文学就是闹着玩的,”金斯堡“等BEAT不是很会闹吗,会玩?一本正
 经的写有什么前途?!写诗管那么多条条框框干什么哟。
 
 提笔就是诗。下笔前就是要“囊括宇宙”,得有“并吞八荒之心”。
 “统领整个世界”,极是。
 
 
   
 近些日子有所荒废。太快活了也不好。有很多的“刺”。
 过些日子再整理一下。这些问题还是博弈先生说得好:
 
 “大家就灵光一闪时
 不介意地闲聊吧
 没有谁是绝对
 期待?有,但不是目的”
 
 
 总之博弈先生最有成大诗人的味道。首先身居美国,得风气;
 再次多有游历,经验丰富;再次次,多种文化的熏陶,中外
 涉猎多多,精通两门外语以上,这些都是近代大诗人不可少的要素。
 博弈先生可否写一篇〈诗与国民的素质建设〉,探讨下?
  _________________
 每个诗人都很重要
 |  |  
		| 返页首 |  |  
		|  |  |  
		|  |  
		| 博弈 榜眼
 
 
 注册时间: 2006-12-21
 帖子: 4381
 来自: SFO
 博弈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12-12 01:45:04    发表主题: 夏宇现象 |   |  
				| 
 |  
				| 之前在别的文里也谈到夏宇。这一个台湾独特的诗人。 最近又引起许多讨论。先搁一个短文在此,以后随时再加。
 她的新书《粉红色噪音》,如同她的第一本书已成为收藏品,
 今年八月出书,现在已销售一空,无处可买。在诗萧条的年代,
 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诗事。许多诗人也纳闷,为什么?
 如果你有任何看法,也不妨分享之。先贴一首她的24岁时作品;
 
 《甜蜜的复仇》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
 
 腌起来
 
 风干
 
 
 
 老的时候
 
 下酒
 _________________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  |  
		| 返页首 |  |  
		|  |  |  
		|  |  
		| 上城 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7-03-15
 帖子: 2024
 来自: 江夏黄鹤楼
 上城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12-13 00:19:42    发表主题: |   |  
				| 
 |  
				| 这也是我想的一个问题。看来诗还是没有写完啊。 各人因是 。看来得好好想一下才行。如果诗能像
 散文,小说。影视那样流行,有话语权,无疑是文化的成功。
 _________________
 每个诗人都很重要
 |  |  
		| 返页首 |  |  
		|  |  |  
		|  |  
		| 博弈 榜眼
 
 
 注册时间: 2006-12-21
 帖子: 4381
 来自: SFO
 博弈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12-13 05:48:27    发表主题: |   |  
				| 
 |  
				| 她的诗,两书之前的较好接受,近期的两本(争议性颇大),没有好肠胃,怕会生病的。   (不像苏轼读陶渊明诗来治病。)我也还在琢磨她的这本新书到底想表达什么,眼睛都看歪了。
 _________________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  |  
		| 返页首 |  |  
		|  |  |  
		|  |  
		| 上城 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7-03-15
 帖子: 2024
 来自: 江夏黄鹤楼
 上城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12-14 06:12:43    发表主题: |   |  
				| 
 |  
				| "诗"是否要介入时代? 从以往的经验看,不是必然的.比如里尔克,陶渊明是“时代之外”的典范(也是很多诗人的梦想).
 但诗绝对是一个与时代遭遇的反应,说"时代的最高智慧",不错.
 比如"恶之花",这本诗集,近代很多的流派都争着要把它作为自己的源头.
 中国传统的方面而言,诗,介入(儒)时代似乎是必然的.如果"介入"是主流,那么
 在"介入"与"不介入"(道)之间,应该还有更多的支流.这样一个时代的"诗"才有
 宏大的完备,丰富而多彩."主流"就是"中心"。这可以用“场”概念来论。
 
 "西方某诗人(忘了谁)读艾略特的时候说:诗已被艾略特写完."
 
 这和鲁迅说的根本点上还是很不同的.鲁迅说的是一个朝代的诗.显然他说的不是
 诗被"李白","杜甫"或被某个人写完了.从鲁迅的话语里,仍可读出苍凉,绝望的
 味道.他希求于诗界的"齐天大圣",为什么非要齐天大圣呢?难道"诗"非齐天大圣
 不能为吗?从鲁迅的论调里仍可读出"断代"之痛.因为唐朝之后,历史上再没有一个
 那样开放,积极与进取的朝代了.拿现在的"改革开放"来说,他有多大的原创性,很难说.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一千多年来,我们很多的改革还是被迫进行的,跟外界的因素有很大
 关系.他不是自发的,自为的,是迫不得已(因为再不变,就"死到临头"了).
 当然"革新"也就不成为一个传统了,不能像"西方诗变"那样,很自然,可以找到一脉相承的源头.
 鲁迅是否有"断代"之痛?"好诗"已被唐朝写完,但并不是说
 后代就没有"诗"可写了,只是写得再没有那样"好"了.
 
 
 "诗已被艾略特写完"(还可精确下谁说的),但西方肯定不会有人说:诗
 已被"现代"写完了. 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艾略特之后还会有人写怎样的诗?
 我是这样理解的:
 先举一个例子:
 玻德莱尔在浪漫主义之后也曾苦闷,烦忧:戈蒂耶占领了西班牙,雨果占领了大地,还不只
 大地,也许包括天空。
 
 “一股坟墓味儿在黑暗中飘荡
 我两脚战战兢兢,在沼泽边上
 不料碰到蛤蟆和冰冷的蜗牛。”
 ——《浪漫派的夕阳》(1862.1)郭宏安译
 
 西方有诗被某某写完的论调不奇怪。就像亚历山大在家里急切父亲在外把世界占领完毕了,自己
 干什么一样."诗已被艾略特写完",说的仍是诗国领土的问题.当诗的疆土已被艾略特辈开发完全了,
 当然会有那样的"诗已被艾略特写完"惊呼.说到后面的"beat",不仍是在“lost”基础上
 的创新吗?我们也该想一想:当美国“beat”狂叫的时候,中国人都正在干些什么呢?
 中国人也很“beat”,全民“beat”,但没有一首诗,创新又在哪里?确实很落后,也了不起的。
 听KOKHO说西方超越主义诗人跑到大陆又跑到台湾学“禅诗”,似乎很赞赏东方
 的飞shi。这也不奇怪,我们学西方,西方学东方,一样的。两者都在寻求新鲜感。但也不能
 对这种学习“效果”看得太高,我们有很多精通西方文学的学者,诗人,可西方却少得可怜。
 例如:在西方诗人的诗中,谁看到有中国诗人的名字?可我读一下庞德的《诗章》,
 看到“中国”两字,就兴奋得不得了。以为在异国找到了友人呢。很多西方一流的学者都中国
 无知得厉害。倒是诗人们可爱些,以为艺术的秘密在东方。
 但也有担忧:当西方人把我们都研究透了,再把
 我们的“古董宝贝”都夺去了,我们就没有什么话可说了吧。
 
 我觉得中国新诗还是个未开发的处女地。诗才刚上路。
 这样不是有更大的空间留给了我们?
 
 浅见商榷。
 _________________
 每个诗人都很重要
 |  |  
		| 返页首 |  |  
		|  |  |  
		|  |  
		| 博弈 榜眼
 
 
 注册时间: 2006-12-21
 帖子: 4381
 来自: SFO
 博弈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12-14 10:31:00    发表主题: |   |  
				| 
 |  
				| 
 
	  | 伤城 写到: |  
	  | "诗"是否要介入时代? 从以往的经验看,不是必然的.比如里尔克,陶渊明是“时代之外”的典范(也是很多诗人的梦想).
 但诗绝对是一个与时代遭遇的反应,说"时代的最高智慧",不错.
 比如"恶之花",这本诗集,近代很多的流派都争着要把它作为自己的源头.
 中国传统的方面而言,诗,介入(儒)时代似乎是必然的.如果"介入"是主流,那么
 在"介入"与"不介入"(道)之间,应该还有更多的支流.这样一个时代的"诗"才有
 宏大的完备,丰富而多彩."主流"就是"中心"。这可以用“场”概念来论。
 
 "西方某诗人(忘了谁)读艾略特的时候说:诗已被艾略特写完."
 
 这和鲁迅说的根本点上还是很不同的.鲁迅说的是一个朝代的诗.显然他说的不是
 诗被"李白","杜甫"或被某个人写完了.从鲁迅的话语里,仍可读出苍凉,绝望的
 味道.他希求于诗界的"齐天大圣",为什么非要齐天大圣呢?难道"诗"非齐天大圣
 不能为吗?从鲁迅的论调里仍可读出"断代"之痛.因为唐朝之后,历史上再没有一个
 那样开放,积极与进取的朝代了.拿现在的"改革开放"来说,他有多大的原创性,很难说.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一千多年来,我们很多的改革还是被迫进行的,跟外界的因素有很大
 关系.他不是自发的,自为的,是迫不得已(因为再不变,就"死到临头"了).
 当然"革新"也就不成为一个传统了,不能像"西方诗变"那样,很自然,可以找到一脉相承的源头.
 鲁迅是否有"断代"之痛?"好诗"已被唐朝写完,但并不是说
 后代就没有"诗"可写了,只是写得再没有那样"好"了.
 
 
 "诗已被艾略特写完"(还可精确下谁说的),但西方肯定不会有人说:诗
 已被"现代"写完了. 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艾略特之后还会有人写怎样的诗?
 我是这样理解的:
 先举一个例子:
 玻德莱尔在浪漫主义之后也曾苦闷,烦忧:戈蒂耶占领了西班牙,雨果占领了大地,还不只
 大地,也许包括天空。
 
 “一股坟墓味儿在黑暗中飘荡
 我两脚战战兢兢,在沼泽边上
 不料碰到蛤蟆和冰冷的蜗牛。”
 ——《浪漫派的夕阳》(1862.1)郭宏安译
 
 西方有诗被某某写完的论调不奇怪。就像亚历山大在家里急切父亲在外把世界占领完毕了,自己
 干什么一样."诗已被艾略特写完",说的仍是诗国领土的问题.当诗的疆土已被艾略特辈开发完全了,
 当然会有那样的"诗已被艾略特写完"惊呼.说到后面的"beat",不仍是在“lost”基础上
 的创新吗?我们也该想一想:当美国“beat”狂叫的时候,中国人都正在干些什么呢?
 中国人也很“beat”,全民“beat”,但没有一首诗,创新又在哪里?确实很落后,也了不起的。
 听KOKHO说西方超越主义诗人跑到大陆又跑到台湾学“禅诗”,似乎很赞赏东方
 的飞shi。这也不奇怪,我们学西方,西方学东方,一样的。两者都在寻求新鲜感。但也不能
 对这种学习“效果”看得太高,我们有很多精通西方文学的学者,诗人,可西方却少得可怜。
 例如:在西方诗人的诗中,谁看到有中国诗人的名字?可我读一下庞德的《诗章》,
 看到“中国”两字,就兴奋得不得了。以为在异国找到了友人呢。很多西方一流的学者都中国
 无知得厉害。倒是诗人们可爱些,以为艺术的秘密在东方。
 但也有担忧:当西方人把我们都研究透了,再把
 我们的“古董宝贝”都夺去了,我们就没有什么话可说了吧。
 
 我觉得中国新诗还是个未开发的处女地。诗才刚上路。
 这样不是有更大的空间留给了我们?
 
 浅见商榷。
 |  
 原先瞄了一下,嫌长,没即时读完。中国人也很“beat”,全民“beat”, 哈哈,不错,现在是全民”商“,只是这城伤不伤?
 现在看着股市又他舅舅的跌;才细看了文章,受教。能发抒自己的看法,就这一点已足佩服。
 西方艺术家在面临“写完”的时候,也面临了文化撤退的窘境,有一些回过头来到东方找灵感(Zen 50 年代一书),但今天看来,那也只是一个异国风味的品尝,并没有太深入西方文化,主要是结合不起来,所以今天也没几个人再对日禅有兴趣。中国人的思维似乎比较不同,吸收后老想融合东西方,不是尊重不融合的并存。
 
 时代的介入诗 是必然的,人性与时代的碰撞能感人。天人合一的诗心诉求,人世却老来阻挠,故成巨诗,但丁的《神曲》是在流放国外后写成;屈原,贾谊岂不亦是?过往到今天的海外的汉语诗人,在定位上多半还是列为边缘诗人的,非主流。北美楓等新起的海外诗人网站是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但要形成“诗社”般的影响力,还有待努力。西方人到台湾学禅?没听说过。有的话大概没太报道。连战宋楚瑜还能拿起毛笔写绝句,李登辉就写日俳喽,连汉俳都懒得看。台湾玩俳的不是没有,也有自己的诗社(不多),写正统的日俳,但观诸所有出版的中国现代诗选集,没见哪一本选个一两首汉俳,台湾的文人,还是有民族自觉的。与我看来,如果人站在世界的角度,那是一门诗,一门文化。西方的汉学家极少有主动写汉俳的,写的多半是为了好玩, 称之为最短的诗,那是就一个已知的固定的诗式而言。我看,要短,还不够短,我随便就可以弄出个更短的诗。倒是微型诗可以好好开发,或许吸收一些俳的精神。
 
 另就是写纯诗,不跟乱世打交道。
 
 现在,道琼跌 81.70 点,跌是红色,涨是绿色,又他弟弟的刚好和中国的色调颠倒。
  (最近看管管的履历自述,妙文一篇,非常幽默,这些‘它。。“都是跟他学的) _________________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  |  
		| 返页首 |  |  
		|  |  |  
		|  |  
		| 博弈 榜眼
 
 
 注册时间: 2006-12-21
 帖子: 4381
 来自: SFO
 博弈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12-14 10:50:31    发表主题: |   |  
				| 
 |  
				| 
 
	  | 博弈 写到: |  
	  | 她的诗,两书之前的较好接受,近期的两本(争议性颇大),没有好肠胃,怕会生病的。   (不像苏轼读陶渊明诗来治病。)我也还在琢磨她的这本新书到底想表达什么,眼睛都看歪了。
 |  
 想起来,这里的金金最近一首图文诗
 
 http://oson.ca/viewtopic.php?t=9665&highlight=
 
 虽然不同动机,但异地而通,也和夏宇碰触到一些语言的’灵‘吧?
 这是个有趣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  |  
		| 返页首 |  |  
		|  |  |  
		|  |  
		| 迪拜 同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6-10-31
 帖子: 1588
 
 迪拜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12-14 20:00:08    发表主题: |   |  
				| 
 |  
				| 现在 
 对于中国诗歌界,普通老百姓都在“哀叹”中国诗歌已经到了“末日”,
 
 因为,他们得不到“当代诗歌带来的对于现实的启迪”,
 
 如果要“寻求精神慰藉”,“如--唐诗--宋韵一般的”,则,再也不可能了。
 
 最近,为了“筹备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东方卫视在展播“西方绘画,及雕塑”
 
 当代“西方绘画,雕塑”以及“吸纳西方流派的东方绘画,雕塑”,已经全面进入“超现实主义”
 
 ---以“意识流,概念化”为主打,
 
 而且,这些作品,都切合了“现代世界的主题---和谐发展,展望和平”,甚至,根本不回避“政治,战争”,没有逃避的思想。
 
 而我们的诗歌,选择了什么?
 
 我们的主流诗歌----站在山顶,“想象着自己的世界,不顾百姓的疾苦”
 
 我们的百姓---把“诗人的清高,气愤的扔进了垃圾桶”
 
 现在的“流行音乐,电影,电视”都“投入了现实世界”
 
 诗歌,我们选择了什么?
 
 我不知道,我们的“吟唱风月,隐士情怀”还能支撑多久?
 |  |  
		| 返页首 |  |  
		|  |  |  
		|  |  
		| 上城 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7-03-15
 帖子: 2024
 来自: 江夏黄鹤楼
 上城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12-14 23:14:45    发表主题: |   |  
				| 
 |  
				| 我正想谈金金,博弈先生就说起来了。 还是博弈先生思维快捷。先生陷入了“股”?
 
 夏宇是个坏女人
 
 认了你的诗
 洛夫有些旧了
 
 夏宇是金金的“母亲”
 金金说他喜欢他
 而我总讨厌金金
 说他丑陋
 突然想起
 豁然开朗了
 
 哈哈
 
 洛夫有着巨人的伤
 夏宇一句也不显露
 我快疯了
 
 从洛夫到夏宇
 可那诗
 不可言说
 得意就忘了言。。。
 叫我如何说。。
 
 此刻不得不离开了。我不能呆太久。如何表现那一瞬我的感觉?
 
 迪拜先生说的极是。看来我们今天“同”了。。下次再讨论
      _________________
 每个诗人都很重要
 |  |  
		| 返页首 |  |  
		|  |  |  
		|  |  
		| 博弈 榜眼
 
 
 注册时间: 2006-12-21
 帖子: 4381
 来自: SFO
 博弈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12-21 23:45:27    发表主题: |   |  
				| 
 |  
				| 看看这首,<花叫>  彭邦楨的新古典意象, 作于1960 
 
 <花叫>
 
 春天来了,
 
 这就是一种花叫的时分。
 
 于是我便有这种憬悟与纯粹,
 
 樱花在叫,
 
 桃花在叫,
 
 李花在叫,
 
 杏花在叫。
 
 像是有一种秘密的琴弦,
 
 在那原始之时,
 
 就已植根在这沉默的设计之中。
 
 
 诗人已然过世,他的诗音韵形象俱美,坊间网上不易多寻。如果图书馆有,可以详读。
 _________________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  |  
		| 返页首 |  |  
		|  |  |  
		|  |  
		| 上城 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7-03-15
 帖子: 2024
 来自: 江夏黄鹤楼
 上城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07-12-30 18:40:06    发表主题: |   |  
				| 
 |  
				| 试论“诗”与“场” 
 
 “场”首先是麦克斯韦研究电磁波中引入的概念,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物理中微观世界的深入,引发了一个个划时代的成就(没有这些成就,也就没有我们现代的现实世界)。
 科学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原理也就被用到人文科学中去了。可见有很多东西也是相通的,一切事物
 中皆有“道”?法国人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群体研究》(书名好像是这样的,谁写的我也忘记了,
 不过在图书馆还是容易查到的.)里论精英和大众的关系时,就用了“场”(具体怎么说的,还得查
 书)。这里不细说。可提供几个词:电场,磁力场,引力场。。。落日之场
 
 说“中心”是“场”,“场”必然产生“力”,对周围产生力的作用,将诸“力”集合
 一起,形成一块巨大的“流”....这“流”就潜存在我们意识的深处,随时都可能被唤醒,
 也可能不会呈现,永远在“噪音”中迷失沉睡。。。现实中有一个个的圈子,比如“北美枫”
 小圈子,它也是一个“中心”,中心分散,也是“后现代”的特征(去“中心”化)。
 但一个特殊的时期,需要一个大中心,将一个个“中心”集中起来,
 比如“洪灾”,“旱灾”,"战争"等等,于是那潜在的“场”就浮出了海面。。。更多的时候,
 那“中心”是隐藏的,日常生活我们忽视,但它确实存在,(鲍曼<现代性大屠杀>)
 比如我们在这里谈论,肯定有某种东西吸引着我们,使我们跨越时空联系在一起。。。
 
 比如“美国和欧洲”是“中心”,对我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古中国也曾是“中心”,对我
 也有吸引力。前者是我们的“未来”,后者是我们的“根”,“现在”横亘在中间,它们对
 我有“场”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是场,“胡适”是“场”。“鲁迅”、“胡适”曾是“主流”,
 可后来“场”被妖魔化,而“胡适”作为一个平衡的存在,始终无法进入,以致“被边缘化”,
 可见其“复杂性”,其间也有相互作用,排斥,吸引,他们能自动“达到平衡”,但是有些
 东西非人力所左右,机构的介入让一切看起来多变和“不确定”(形成灾难)。
 这时我们为什么不能多学学老庄“无为”一下?在这些方面,古代中国“安贫乐道”的“守”
 自我陶醉的文化,是不是也很明智的?单单一个历代王朝(这里不用“封建王朝”两字)
 为什么延续了几千年,就没有人能搞清楚。
 一个“中心”与一个“中心”,犹如世界有“多极”,其间也有相互作用,排斥,吸引,
 我相信它们能自动“达到平衡”。博弈说需要“对话”:
 
 与黑格尔对话
 与尼采对话
 与柏格森对话
 与波普尔对话(波普尔,美国犹太科技哲学家)。。。。
 
 这些都是有书名的书,可不是瞎说的。曾经出现了一股“对话潮”,现在仍在延续,比如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行者无疆》。。。。余秋雨引导一时”大散文"
 风尚,畅销港台,顿时风靡。(我当时还是个中学生,听说过名字,没觉得怎样。现在才晓得他
 的名气。为增加谈论,不得不去读)。这是一个很迷人的现象。他们将中国文化带入一个更大视界
 ,不能不说一大贡献。值得研究。余秋雨们饱受批评,也是因为上面的一个问题:对话。
 他们很好的利用了大陆这个“场”,但对“主体”没有做出更深刻独到的剖析挖掘,于我看,顶多
 算一种“声音”,问题还远远没有结束。大凡一时风尚,都有这个弊病,过后才有更深入的了解,
 透过表象看清实质。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说,这些思考让他很疲惫,因为这些问题都与世界联系
 到一起。(原话记不清,意思没错的)。可见问题的复杂性。“散文”毕竟不是学术,那些还是需要
 学术去严肃地澄清。
 将余秋雨,洛夫以及台湾的“新古典主义”一起来看,我们看到“边缘”也有可能成为“中心”。
 如果我们发现其中的精神。“场”看不见,摸不着,但
 可以根据“现象”来感知。。。它有可能是“精神”,“魂”。。。无形中接受其影响。
 但于我来说,我起先并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也没读过他们的东西,但仍觉得他们亲切。。。
 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让我们认识,相知,难道这是“命运”?
 李白和王维几乎同年生,可李白并不提王维,
 独尊“孟夫子”。“康德”从未出他那个小镇子,可他的思想几乎传播了世界的地域。“精神”,
 或“魂”,透过纷乱的世象那些真的东西才为我们所珍重的。那么“诗”呢?
 
 “诗”无形,无意,不可捉摸,不轻易在人间显现。它和“场”有些类似。
 它是我们心灵发出的声音。。。它能达到我们所期望“场”的作用。。。
 这么说,我又要去论证在我们之上存在一个"上帝","神"了....呵呵,牛顿耗费了晚年也没有
 弄出个结果.洛夫说"诗人"是"神"的使者(漂木"致时间")~~~~~似乎诗能统领世界,使看起来不可能无关
 的事物发生联系,使人能从精神上接近'神"?我希望洛夫的诗将来能成为我们新的中心.
 
 
 诗,作为"场",不管他从哪里发出来的,我们都能认识?譬如"声音"我们都能听到?"诗"能成为普世价值,
 或者诗中传播了一种"价值"....简论以下的<落日之场>
 
 一
 
 背着手踱着
 在一个夏日的稻场
 七点钟的天空还是那么的亮
 不像冷酷的冬日六点钟不到黑得一塌糊涂
 没有两丝的风
 仅凭一点落日的余威
 空气也灼伤病了
 
 
 我总觉得一首诗要一气贯注才算好诗.(后现代的诗作虽然也有好的,大多不能读,以不发"
 声"为"声",求视觉印象(我把类似的都归入,"读"此类只须看,一扫而过,没有"读"第二遍的必要.))
 恨不能一气读下来才好."落日"象征古中国,虽然"气息奄奄,日薄西山,朝不虑夕""
 "场"仍作用今日渺小的我,有强大的召唤力."古太阳"即将从地平线落下,在"后现代"今文明的
 围困下,只剩"夕阳残照".当一轮落日即将逝去的时候,朝阳正从另一边升起,我们此时该怎样
 去面对?此诗固有一种压抑感充斥全篇,到最后转入一种"禅"的诉说,突现"恶"感."落日"象征
 古文明(稻场,打谷场,农耕文明的存在),在"落日"快速逝去,该经历怎样的黑夜挣扎?黎明又在哪里?
 这些都是《石室之死》远远不能表达的。此诗尽量避免外在世界的"语言污染"(后现代),
 追求全新的视角,寻求全新"诗学"的重建.讨论"诗"在
 一种"静止""纯净""原始"的状态下写作,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感.."我"非"我",只不过是一种"场"的存在,
 我只需要把它传达出去.....可"我"仍受到外在"没有两丝的风"的窒息感啊.可有无穷的威力把我灼伤......
 
 <落日之场>其蕴涵的复杂性,构成文本多方面的诠释.因为它对外在世界的开放性.它的背景是整个
 古今和现代世界."落日之场"是我目前寻到的最好的题目,
 由此我找到了连接"过去","今天","未来"的新象征.
 由此完全可写出一大部"史诗"来,对意象做全方面的新构造.
 它是个更大的题目,现在只能这样.可见意象并没有被洛夫写完.因为"意象"会生出"意象".足矣````
 当然这首受了KEATS<夜莺>的影响.诗意呈现上它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压抑,沉重,控制.
 一个流泻,肆虐,不羁....面对"落日"我是想的:大雅久不歌,吾衰竟谁陈?
 
 
 这种"我非我"的"场",在<八一广场上的风筝>更为显性:
 
 
 一
 
 林荫路上
 小鸟洒落了一阵光辉
 一宿未睡
 如同背着屋子还醒着
 精神好得出奇像点着一盏灯黎明前动身
 时候已不早
 他们的脸庞亦如我穿过树木轻轻
 带着朝气作目的状追着小路进高楼和屋宅
 我分离街道信步美好
 不用担心去迷失
 光跌进朦胧的肿胀
 步履匆匆的行人
 和满地爬行的车
 有歌声飘荡
 
 
 这一首质询"青春",里面透露着"思"的俳谐.每一句相反相成.比如nobody
 (听nobody说他是北大的。北大的有灵性。北大现在也差不多成了官府。)读成"我
 放了一个屁",此意非彼意,此句非彼句,自动存在一个消解,又和谐地统摄诗中.从
 而悲剧感上笼罩着一种喜剧性.此诗为我所爱.
 "后现代"的青春比"后现代"还"后现代":
 
 
 十一
 
 此时
 正晴日
 多娇的河山
 令我如痴如狂
 我放出一个梦
 在冰冷的石头上
 我亦能睡着
 香甜
 
 
 
 八一广场:上面立有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建立的纪念塔.
 我认为它和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英雄纪念碑"遥相呼应,
 构成了中国的现代诗学不可逾越的碑塔.
 由碑塔和后现代的"场"作一跳跃联想引入另一个话题:诗与学术的关系
 
 阿诺德:大屠杀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意思大约是这样的。至于原出去,我也不清楚)。
 这一句之所以著名(荷尔德林:诗该何为?),因为你要写诗又不甘于屈于“被奴役”,
 “被钳制”的地位,那么你就要对它发出“声音”,挑战“后”的秩序,求得自己的
 地位,只有这样你才能被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也是很无赖的事情。一个人的存在必须
 受“中心”话语的辐射?你要汇入“流”,那么你就先接受它吧——
 
 呐喊(screem)——尖叫(screem)——嚎叫(howl)(三座塔碑)
 
 精神中外仍有相通之处。但‘诗’已被扭曲了,要靠“叫”和“喊”才能发出一点声音。
 可见诗不再有那样的自如温煦了,“诗”能掌控“诗”或把握自己的命运吗?她衰微的
 声响连本身仍要被洪流淹没吗?洛夫的二次流放,他主动“边缘化”,意味可耐。又
 钱钟书有《写在人生边上》。一个个诗人,学者,选择了“边缘”,从“边缘”反观
 “中心”,确是中国独特风景。
 
 其间有多少的跨度,多少的题目,书可写一本又一本,论文接着一篇又一篇。
 可诗只有一首,它可达到一切。我认为诗传承精神,学术发掘精神。所以好的学术著作往往是”诗“。
 诗人的使命应是传承,学者应去发现才对.诗人迷失,学术腐败.没有精神.
 如今中国的学术远远落后于诗,一些理论已完全不能解释“中国诗”了。比如我的“诗”。
 中国的学术刚有点起色,在世界中有一点地位,就被一场“文化革命”涤荡成一片瓦砾。
 无不悲哀。所以如今看到某某学者诗人论某某的诗就头痛。
 
 “必须对理解力进行一场连锁变革,理解力的变革意味着一种范式革命,范式革命又
 意味着理解力的变革”。——法国/埃德加·莫兰《方法:思想·危机》。此君还写了
 《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等等。唯上一句可能是我们的共同点。这又是怎样的“革新”
 (说"文雅"一点."革命"这个词已恶臭不可闻.)?
 
 书里面还有一句:人类是狂人加智者。不晓得作者法文翻译过来有出入没有。
 
 
 不拘细节,洋洋大言几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
 每个诗人都很重要
 |  |  
		| 返页首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