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东兵 举人
注册时间: 2006-12-23 帖子: 1183 来自: 中国上海 时东兵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7-09-20 20:14:14 发表主题: 让我们作诗的知己吧! |
|
|
让我们作诗的知己吧!
(上海首届诗歌朗诵节诗歌创作与欣赏辅导讲座专场)
自然界没有鲜花的地方,是荒原、沙漠,而人们的生活离开了诗歌,精神生活也会成为一片荒漠。花朵有的春荣秋衰,有的朝开夕落,而好的诗歌是不会凋谢的。我国是诗歌大国,诗歌之脉源远流长,由孔子编撰的第一部诗集《诗经》,其中的名篇,至今传唱不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中为我们展现了两千多年以前,青年男女一边劳动,一边抒发纯真爱情的生活画面。
诗歌源于生活。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会生发出喜怒哀乐的各种情感,自然就会寻找抒发这些情感的载体,诗歌就是最擅长抒情的一种文学样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已故诗人臧克家曾经强调:诗歌在文艺领域上独树一帜,旗帜上高标着两个大字:抒情。.中国诗歌理论主张“诗言志”,“情志一也”,诗歌创作中思想和感情是密不可分的。正是诗歌的抒情性特征,成为诗人与读者心心相印、感情息息相通的纽带,构成了诗歌无远弗届、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诗歌的抒情性特征,在诗歌创作中须臾不能离弃的。
从抒情的角度说,人人都是诗人。著名诗人艾青说过:“我生活着,故我歌唱。”每一个情感丰富的人,都有抒发乃至宣泄的欲望和需求。西方的费洛伊德也说:“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诗人,直到最后一个人死去,最后一个诗人才死去。”虽然如此,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是通过欣赏诗歌,陶冶自己的心灵,很少有人去创作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诗歌虽然来自于生活,但又不等同于生活,从生活到诗歌,这中间还有许多环节(或者可以说是诗歌创作的诸多方法),美国诗人吉姆斯·荻克易说:“每个人心中都埋藏着诗人(或近乎诗人)的质料,所谓诗人者,不过是一些有需要且有方法将此精神或精灵从牢笼释放出来的人。”那么,如何欣赏与创作诗歌呢?大体上说,有诗内法与诗外法两种。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第四十八回中写香菱喜欢学诗,去向黛玉请教,黛玉告诉她:作诗:“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并且推荐她多读一些杜甫、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诗歌,这种学写诗的方法,就是诗内法,通常我们所说的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而陆游教他儿子学习诗歌,写了一首诗歌:“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贞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是诗外法,强调生活实践对于写诗的重要性。可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认为:只有把“熟读”苦吟和“躬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写出好诗来。
从书本当中去学习诗歌,并非随意浏览那么简单,真正抱着学习诗歌的态度去欣赏,你就要把自己融入到诗歌里去,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泽、感情的汁液去细细品味,才可能有深刻的领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读了不少的诗歌,而不能悟出诗歌真谛的原因。从生活当中学习诗歌,首先要全身心感受生活。“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刘勰)如果你对生活缺乏新鲜感,对周围的人、发生的事情及周边环境都持一种冷漠的态度,试问:诗歌的激情从哪里迸发?所以,只有当我们在生活当中,仔细观察,用心领悟,产生强烈的情感,然后进行联想,大胆地想象,为抒发你的情感,表达你的思想去寻找形象,运用简约的富有诗意的语言去创作,这样,才有可能写出一首好诗来。请看:陈晓霞的诗《另一种站起》:“我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里/发出比目光更纯洁的鼾声/那支孤独的玫瑰/在我身旁轻轻地吟唱/你的泪,滴落在石碑上/瞬间弄模糊了小照/你说石碑和照片很美/我说那是我落地后的/——又一次站起”。生活中孕育的强烈情感,经过诗人深入挖掘、精心构思,篇幅短小的诗歌,却隐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考。
诗歌的抒情应该是强烈而真实的,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能打动人心的。请看一首纪念屈原的诗歌《拥抱汨罗江》:“子规鸟轻盈的掠过/而我的脚步/却在汨罗江畔沉重/星星与眼睛对视/沉浮中/你在泅渡诗意的银河/天问依然回响在天地//龙舟划破千年的寂静/浸透血液的文字/融入江水/月亮与涛声对饮/我把九歌/唱给汨罗江/见你在挥毫之余/纵身一跃/与楚辞再醉一万年//千年的炊烟/从波涛应声而起/怀念涨满的粽香/裹住许多古老的记忆/漂泊的游子/即使变成泥土/中国已在心里种植 ”。诗歌分三段作了三层强化,开篇子规鸟轻盈的掠过,和汨罗江畔沉重的脚步,强烈的对比手法,凸现缅怀思绪之深沉;第二层强化,“见你在挥毫之余/纵身一跃/与楚辞再醉一万年”, “挥”、“跃”、“醉”连续的动作,使忧国忧民的屈原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最后,“漂泊的游子/即使变成泥土/中国已在心里种植”,爱国主义情怀是民族之魂的主题得到了升华。整首诗通篇没有“屈原”二字,但从“九歌”“九问”“粽香”等词语中,读者能够很清晰地领悟诗歌的主旨。
朱光潜认为,在诗歌创作中,诗人的“思想”和“语言”是同时进展的。所谓“寻思”,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调配情感与思想的过程;所谓“寻言”,是指诗人调配语言和应用语言的过程。入诗的情思必须经过提炼、选择的过程,关系到诗歌作品是否有深沉的思想、是否有生命力的问题。我们来欣赏顾城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其蕴涵的思想之深刻、语言之精简,堪称典范,诗中捕捉到了“黑夜”、“ 黑色的眼睛”、“ 光明”常见的三个意象,运用强烈的黑白反差,把读者的视线一下提升到高远的境界。再看吴欢章教授的《上海南京路情思》:“这里曾经/白天也是黑夜/如今这里/黑夜也是白天”运用白描的手法,又是及其精练的口语,让读者在明白晓畅的赏析中,犹如在翻阅上海巨变的历史画卷,真是一种掌上尽显乾坤的至高水准。诗歌何以能收到过目不忘、直达心灵的艺术效果呢?借用黑格尔的精辟论述:抒情诗“要表现的不是事物的实在面貌,而是事物的实际情况对主体心情的影响”,而真正的诗人正是寻到了“概括的叙述(客观事物)和独特的抒发(主体感受)”二者的辩证统一,使诗歌具有普遍性的艺术样式。
以上简要介绍了诗歌创作的大体过程及诗歌欣赏中应注意的要素,只是在诗歌神圣殿堂前,窥视到了几颗珍珠而已,也只是在大山的一角,初步领略到山的伟岸。因讲座的时间有限,诗歌的发展流变,创作风格的形成,诗歌流派之间的借鉴与交融,各种创作手法的灵活应用等等诸多话题,都还没有展开,期待以后有机会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松江教育局于2007年9月16日,在松江大剧场举办诗歌创作与欣赏辅导讲座。)
欢迎光临时东兵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46222181
欢迎光临“东方☆文坛”网站(http://xz.netsh.com/eden/bbs/811048/) |
|
返页首 |
|
|
|
|
山城子 榜眼
注册时间: 2007-05-23 帖子: 4771 来自: 中国贵州 山城子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7-09-23 17:48:16 发表主题: |
|
|
中秋快乐! _________________ 诗是人生的雅伴儿。 |
|
返页首 |
|
|
|
|
博弈 榜眼
注册时间: 2006-12-21 帖子: 4381 来自: SFO 博弈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7-09-24 09:15:19 发表主题: |
|
|
quote:
朱光潜认为,在诗歌创作中,诗人的“思想”和“语言”是同时进展的。
I think it is not always true. I think. In a way,
"思想" comes before“语言", “语言" is a means to convey "思想", and not the only way or the only “语言" . Too much focus on
“语言" may lose “思想”, or may be limited unnecessarily.
That is, don't think in language, "think in mind when it comes to poetry " may not be so bad, then apply poetics to it.
_________________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
|
返页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