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自动   忘密 注册注册
博客群博客群    博客新闻博客新闻   常见问题与解答常见问题与解答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照相簿照相簿 
 树型主题—淡雅
北美枫 首页 -> 和平岛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论诗歌及其阅读之五大要素的层状构造
和平岛
举人


注册时间: 2006-05-25
帖子: 1277
来自: Victoria, Canada
和平岛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6-10-28 17:16:20    发表主题: 论诗歌及其阅读之五大要素的层状构造 引用并回复

论诗歌及其阅读之五大要素的层状构造
作者:和平岛



之一:引言


随着近年网络的普及,现代诗歌呈现出一派“异常繁荣”的景象。诗歌的实践,广布社会的各个基层。众多的写诗之人,带来了不同地区、行业、学科、阶层的知识和生活的经验,给现代诗歌注入了极大的活力。与此同时,关于诗歌好坏的评价、未来发展的方向,无论从理论、实践到思想意识上,也造成了极大的混乱。而读诗的人数却并没有显著增加。有一种气话,说我们的写诗和读诗的人数相比,几乎一样多,或更少。诗歌的本身,作为一种最高级或高雅和纯粹的语言艺术,在现代经济的大潮面前,甚至有被边缘化和淹没的趋势。

可以说,新诗的发展,已到了一个紧要关头。我们正在积蓄一种突破的力量。在此,我想从宏观的角度,对现代诗歌及其阅读的构架,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模式:现代诗歌之五大要素的层状构造。这里所说的五大要素有:读者、感觉、语言、意象、素材。

由表及里,用最通俗的话来说,读者是诗歌的受众,服务的对象;人们之所以心甘情愿成为读者,不光光是因为这部分人理解了诗歌,更主要的,是后者给予了前者以某种程度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通过一定的诗歌语言来完成的;而语言只是一种符号,它所传达的感觉,来自更高级的充满想象力的意象。意象是一种高度凝聚的生活经验和浓缩的美,营造出的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而这些经验、美和灵魂,全都来自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来自个体生活,来自一连串或单一事件所构成的素材。素材好比建筑材料,用好的语言工具,才能建造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或者说是有感觉的,现代诗歌这幢高楼大厦。

从相反的方向看,诗人,或写诗之人,就是整个过程的学习、观察、体验、和见证者,由此而获得一种经验,但并非到此为止。他们是美和灵魂的追求者,他们善于把这些素材提升到另一个高度,总结出经验,升华到美的意境。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的想象力,在调动了所有的聪明才智后,得到了肆意汪洋般的发挥。毫不夸张地说,想象力是诗人生命力之所在。当然,意境的表达,是经由语言完成的。为了完成和达到最佳的感染效果,诗人就要掌握并精通这门艺术。而感觉,则是检验意境的表达效果的最佳标尺。怎么来评判一段分行的文字,是不是诗歌呢?怎么来衡量一首诗歌的成功与否呢?首先,就要看,读起来有没有感觉。说到底,诗歌既然写出来,就是为读者服务的。每一首诗歌,都有一定的读者群;否则,也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可以说,诗歌及其阅读之五大要素的层状构造,总结了现阶段现代诗歌的主要实践经验。该理论模式,值得我们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

2005-08-26



之二:读者


读者作为诗歌及其阅读之五大要素之首,是层状构造之最外表的一层,是诗歌的对象和目的。诗歌是要有读者的, 这涉及到为谁写的问题。而读者是有选择性的,正如诗歌对读者也有选择性一样。这种双向的选择,决定了一首诗歌的活力和生命力。可以打这样的一个比方,纤维质和养分这类素材,经过某种神秘的生物作用,在语言构架的诗歌之树上,结出了有味道或感觉的诗歌之果。这个果子,自然要由人去摘,去品尝和品味。这样的人,就是诗歌的读者。他们有不同的嗜好,喜酸、涩、甜、苦、软、硬等不同品质的水果。读者对诗歌是很挑剔的,正如见到不喜欢吃的水果,就会把它扔掉。而我们写的诗歌,实在多得“遍地开花和结果”。

我们都知道,诗歌是有阶层性的,正如人类,正如读者。在早期,诗歌主要是为上层服务的,并非是普众的。这一点,无需多费笔墨。前一段时间,有人把诗歌写作分成两大类:知识分子和平民。这一方面,说明了读者在诗歌中的显著地位;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读者和诗歌之间的双向选择的属性。

在这里,我要强调和分析的,正是诗歌的这种双向选择性。其实, 任何文体, 都有一个为谁写作的问题。比如科学论文, 只是为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写的, 就不要求非本学科的人能读懂。比如信,需要一个收信人,别人不能随便拆看。比如广告,你在推销一种产品,你必须打动你事先设计好的目标用户的心,使他(她)们掏腰包。诗歌也不例外,写的时候,不管你是无心还是有意,其结果,都只能面对一部分读者。不可能想象,你是为天下所有人写的,即使想了,你也不可能达到目的。这一方面,是由你个人的经历、文化、学识、素养、趣味、偏向、性格、品行等因素决定,使你面对素材,构思出不同的意象,在用语言表达出来后,作品的取位、定向和难易程度,相对于不同的人,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觉和效果。这是因为,读者也同样有各异的内在因素。在诗歌作品不为理解和受到很不友好的点评时,作者有时候会非常生气地说,这简直是“对牛弹琴”。这就是说,这些人并非你的读者,虽然读了,但还不算是你的读者,因为他们对你的作品,找不到任何感觉,至少是没有好的感觉。我们说,某作品是“阳春白雪”,太高雅,只适合特定层次的读者阅读和欣赏。比如艾略特的《荒原》,曲高和寡,大部分人,也只能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

我们把读者分为大众、知识群体、诗歌的爱好者。现代诗歌,由于流派、写作手法越来越多样化,人们求新求异,即便是诗人之间,有时也不能相互容忍和理解,更何况一般的平民大众呢。我们说诗歌好懂难懂,也是相对的。从本质上讲,诗歌只能为一部分人所理解,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我们也看到了,从前期的朦胧诗歌,到后来的两个分子写作,在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为数不少的人,追求了一种愈写愈晦涩的方向,觉得只有别人看不懂,愈外国的,才算是好诗。他们日渐背离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写出了所谓的“鬼话”、“天书”,也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和养分。诗歌和读者,是相互选择的,缺少了读者的诗歌,是没有前途的。这个问题,愈来愈为当下的诗歌爱好者所警惕和重视,已经有所矫正。现代生活的节奏急剧加快,一般读者是没有时间和耐心,去解读那些隐晦难懂的诗歌或“密码”。他们对那些高深的诗歌,选择了敬而远之的态度。由此所出现的读者流失,是双向选择的必然结果。

众多的诗歌,可以划分到一定的区域,并和读者的群体,发生对应关系。这种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很难用简单的两个“分子”来概括和包容,这也就是当下,出现了“第三条道路”等写作的原因之一。读者是多种多样的,诗歌也一样。我们不能简单划一地要求诗歌,而是允许不同品位的诗歌存在,呈现一种百花齐发的局面。但是,我们同时也要强调,作为诗人,在心里,要想到我们这个国家、社会、民众,要为他们讴歌。有人说,他们的诗歌,是为“未来人”写的,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这是很荒谬的。你根本就不了解未来人,他们有未来的诗人为他们写,而他们所能欣赏到的,也只是众多优秀诗人的传世之作。我们应该知道,天才是极少数。《荒原》只配艾略特去写,如果是一般人写的,只会被当成垃圾。原因很简单,他的其他成就和状况,决定了他是艾略特。

我们也看到,诗歌和读者的双向选择,会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动态变化的。早期出现的汪国真现象,曾引发诸多少男少女为之疯狂,但很快就终结了。这说明,他们作为读者,成熟了,品味和欣赏水平发生了变化,转换到别的读者层次。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生活阅历、修养、知识、情感、道德品质、心境和情绪等等,都要经历许多次类似的转变。当你从一个读者群,跨入另一个时,诗歌的好懂和难懂,也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人们说,“船能载舟,也能覆舟”。作者通过诗歌作品和读者发生联系,也必将相互影响。片面否认其中的一方,只能走向极端,并不利新诗的繁荣昌盛和健康发展。我们既不说读者是诗歌的上帝,也不能说诗歌是为“未来人”写作。只有诗歌和读者,出现交集,才能产生同振,才能有美好感觉出现的可能性。



之三:感觉


伴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诗歌的题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再局限于古典诗意的“小桥流水风花雪月”,我们无所不写,无物不可入诗;与此同时,诗歌在数量上,也呈现出一种阶数性的爆炸。与这种数量增加相伴的,是质量上的良莠不齐,和价值评判上的无政府主义状态。我们甚至问自己,什么叫现代诗歌?是不是分行了,都算呢?似乎没有人说得清楚,没有一个说法令人信服。只有当我们阅读诗歌的时候,才凭着感觉,说这首诗歌富有诗意,说那一首毫无诗意可言,不能算做诗歌。这就是说,作为读者,我们透过文字,解读了意象,获取了素材。但获取素材,并非诗歌的功能。我们有其它文体,能更好地传达信息。而我们通过解读意象,从对诗歌内外之蕴意的理解和感受,产生了情感上的极大波动, 从而获得了享受或启迪, 或喜或悲或痛或其它什么特别的快感。这就是本节所要分析讨论的,诗歌及其阅读之层状构造的第二要素:感觉。

阅读一首好的诗歌,就像是经历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无论是它描述的自然景观之新奇秀丽,还是情感挖掘上的令人神往、心跳、煽情、痴迷,或者是内心孤独和痛苦的揭示,都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动、处世的警醒、美的享受。这种过程,只有好的诗歌才能完成的。好诗歌像是一个精神上的好伙伴,能令你心身得到休息、安抚、平静、欣慰、愉悦、启示,她能更大限度地调动你的情感和激情,能和你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可以这么说,读者之所以读诗歌,是因为他们能通过诗歌,获得某种高级别的精神上的感觉。所以,感觉,也就成了评判一首诗歌好坏、诗歌和非诗歌之区别的主要标准。

应该说,在与其它声音形象艺术相比,当下的现代诗歌,处于一种劣势。诗歌没有摄影来得真实,缺乏绘画的视觉享受,少了音乐对听觉的振动,更谈不上雕塑作品的立体的直观美感。那么,读者是怎么来获取这种诗歌上的感觉呢?让我们先看看文字本身。中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一个字,活似一幅画的缩影,它本身,就能给人以某种美感。但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现代诗歌,主要是在引进了西方诗歌之后,在继承了传统诗歌之优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一首诗歌,只要翻译得当,我们不能说,英文版比中文版更美;也不能说,法文版和英文版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区别。也就是说,文字本身,并不是产生感觉的主要原因。那么,我们再来看文字的分行性。一个一个方块,经过巧妙的分行和堆叠,能形成另一种美。但我们都知道,不是所有分行的东西都是诗歌,而只能说,分行性,加强了诗歌阅读的美感。

让我们再来看看素材。素材好比一些原始的材料,在被加工之前,它们是粗糙的;在构成诗歌之前,素材杂乱无章地堆放在一起,它们是枯燥乏味的。这就是诗歌,和研究报告之类的文体之间的区别。诗歌不是为了讲解一个事实,不是为了告诉你,一只鸟是黑的,是灰的,或有任何其它的颜色、长度,或体重之类的无聊的数据。诗歌,之所以独立成为一种文体,有其独特的艺术存在的必然性。

那么,我们只好来研究意象了。意象,在这里,作为诗歌五大要素里面最重要的一类,包括了所有在素材之上,经由想象力提升的,意境上的东西。它可以是传统的意象,或隐喻、比喻,或是用其它任何艺术手法,营造出来的清丽奇谲、鬼斧神工、感人肺腑抑或催人泪下的意境或诗化的事件。只有这样的意象,通过读者阅读文字,经由视网膜,抵达读者的大脑和神经中枢,才能给读者以莫大的美好感觉和快慰。这样说来,借助诗歌文字这样的媒介,素材在上升到意象之后,将直接作用于读者。我在这里,把这样的作用过程,叫做诗歌的感觉。这样的感觉,或心灵上的作用,如果能达到原子核裂变的效力,那么,这诗歌,就算是惊世骇俗了。我觉得,杜甫的这一句,就达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现在,让我们来具体看看,感觉对于诗歌写作的指导意义。首先,诗歌要有感觉,那就不能太直白。白了易懂,但白如清水,一见透底,是没有多少深度、波折和韵味可言。喝茶有茶道,品酒有酒歌,虚有虚的空间,曲有曲之妙处。这好比看女人穿旗袍,露得恰到好处,突得似媚非媚,曲得似俗不俗,让天下的男人,只有俯首称臣的份。

同样的道理,诗歌也不能写得让人看不懂。太晦涩,好比猜谜,你怎么更好地和读者交流?怎么让人感觉、品味和体验呢?这样的诗歌,是无法和读者产生共鸣的。当然,我在分析“读者”的因素时,也讲过,你用诗歌挑选了你的读者,如果你说,“只要天底下,有一个人能读懂这诗歌,就满意了!”那么,这是你的自由,很可能,那唯一的一个人,就是你自己。可以说,说这句话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写新诗,在对事物、思想、感情的描写上,要给读者一种美好的感觉,就要在新鲜、奇特、厚重上,下苦功。这就要求诗歌作者多开动脑筋,在哲理的昭示上,在对人生的思考上,有新的发现和突破。只有这样的诗歌,才会对他人和后世,有启迪的用处。

2005-08-27



之四:语言


任何文体都离不开语言,但人们只把诗歌说成是语言的艺术,这说明了语言在诗歌中的重要性。在诗歌及其阅读的层状构造的模式中,语言处于中间的位置,分别通过感觉与读者、意象与素材相连接,这种作为信息和诗意的载体、读者和素材之间的纽带的功能,是十分清楚的。在诗歌里面,语言不光传达了某种知识和信息,它还肩负了构筑意象、承载诗意的作用。语言,说白了,就是笔杆子所讲的话。既然是讲话,就带有阶层的烙印,有高雅和低俗之分,这已被从前的诗歌二分法(两个分子写作)所印证。其实,中国诗坛,由于对语言认识的差异,已经细分得无以复加。但有一个特点十分明显,这些纷乱的诗歌派别或写作实践:不是崇上,就是崇下。但所有人都能同意:诗歌的语言承载着诗意,一定是诗化的语言;而理性和非理性语言的巧妙运用,是诗歌有别于其它文体的一大标志。

似乎,无论如何强调语言在诗歌中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但我在这里要重点讨论的,却是这样的一个观点:不能把文字等同于语言;过分地沉溺于文字的游戏,是当下诗歌写作中,出现的一个不良现象。文字只是语言的外衣。布料要经过裁缝的量体裁衣,精心裁剪和缝制,在制成合体的外衣之后,穿到身上,才能让人容光焕发。华丽的皇帝新装,能维护其尊贵;而虚假的,则只能落为笑柄。文字也一样,要根据素材和语境,遵照一定的语言规则,构造出一种特别的意象,才能把美妙的感觉传达给读者。你也许会说,贾岛为了推敲一个字,把自己弄得疯疯颠颠的,但他这么做,是为了寻找一种语境中最恰当的字,是为了让文字更合诗歌之体。这和当下诗人们,一味违反已有语言规则的文字解构,显然是不同的。他们也许会强辩道:这是从西方诗歌学来的。这一段时间,我化了不少精力,仔细研读了英文和法文诗歌,并做了一些翻译工作,有了一个不是发现的“发现”:这两种语言的诗歌,文字的排列,是严格遵循语法规则的;其中出现的语序倒置等异常情况,只有少数的几种,而它们的出现,也是缘于特定的语言环境和强化诗意的需要。

我并非反对诗歌语言的先锋性实践。但应该指出,我们许多所谓的先锋性,已经被前人试过了;我的意思是说,诗歌艺术本身,是没有国界的,你不能因为再试了一下别(国)人的一个格式,就觉得自己在摆弄或发明了一种新玩艺。虽然诗歌作为语言的最高艺术,适当地超前,是可以理解的。但物极必反。从根本上说,文字只是符号。我反对把文字堆放到无人能懂的地步。诗歌的语言是诗化的语言,但文字只能是文字,它本身并没有特别的诗意。我说语言到语言为止,意思是,从窄义上看,语言也只是诗歌及其阅读的层状构造中的一大要素,并非是诗歌的全部。在写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调动所有的才智, 对词语作出最恰当的挑选,以营造出最新奇、优美、震撼的意境,这才是文字的目的所在。我们不仅仅要对读者负责,也要对自己国家的语言负责。这是作为诗人的义务。

我们都知道,中文字虽多,真正常用的,为数并不太多。在我看来,写诗歌,应尽量挑选最平易最贴切的文字;而反感那种卖弄、矫情、粉饰、深奥、怪僻、含混的用词倾向。诗歌之深刻和美感,并非由文字的摆弄带来的。而是在对事物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体验和观察,在沉淀了厚重的素材之后,形成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认知,从而上升到精湛的哲理和美妙的意象。只有这样,才能给读者以美,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动、深思和受益。

可以这么说,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更好地表达诗歌及其阅读的层状构造中的下一个要素(意象),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如何给予读者以最大的感觉和享受,是诗歌的真正目的。

2005-08-28



之五:意象


这里的意象,是从广义上讲的。在诗歌及其阅读的层状构造中,意象是五大要素里面最重要的一类。具体可以下这么一个定义:意象是指所有在素材之上,经由想象力提升的,意境上的东西。它包括了传统的意象,隐喻、比喻,或是用其它任何艺术手法,营造出来的意境、哲思或诗化的事件。它和现实素材有某种映照的关系,但其谜语般的结构和客观世界对应面的延展,是经由诗人大脑的思考而产生的。

这好比是将原材料,放入大脑这台机器,经过抽象、变形、美化、雕琢等手法的加工处理,而创造出的高层次的精神产物,再用精确的文字来包装,就可投放到诗歌市场,进入读者的消费阶段。华丽的包装,固然能吸引读者一时的眼球,但其实质内容,能给读者以感觉上的享受,自然更加重要。这里说的内容,并非指素材,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加工而成的意象。这就解释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一素材,诗人能写出巧妙而富有张力的诗歌,而一般人写出来的,不是直白呆板,就是夸张过度,让人看了反胃。这和烹饪的道理,应该是相通的。

想象力,是人的大脑在诗歌创作活动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要功能。应该说,人和人的大脑相比,是有区别的。这不仅仅体现在存储的信息量的差别上,更主要的,是连接各个独立信息区的能力。这是一种发散性的思维过程。其间所迸发出来的火花,就是诗人们所谓的灵感了。具体来说,就是发现了某种奇特的意象,并用特别的文字表达出来。这种处理素材的实践,可归纳为不同的类别,并对应于诗歌的各种表现技巧。当然,写诗的思维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是一种情感的自然迸发,是极其真诚、忠实和自信的。写诗的人,能意会这种活动,并用暗喻等名词,交流写作经验。诗歌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的结果,是来自灵魂深处的真切感受和哲学思考,是赤诚、寂寞、孤独、痛苦的求索,是热血沸腾、激情的燃烧、灵与欲的冲突,是个性的张扬、灵感和情感的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精练简洁的书面产物,是思想的天然延伸和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醒悟和感知,能引发读者心灵上的共鸣。诗歌这种精神产品,自然是精神的最好粮食。

诗歌之情感的真实可信,不光是指素材本身,更加主要的,是意象及其形成过程的真实可靠性。最后的文字,只是这个过程结出的果子。素材本身可能是枯燥乏味的, 只有想象力才更加优美。想象的空间和时间, 充满了某种魔幻的力量, 在里面, 体现了一种智慧的东西。当然,好的素材,更能激发你的想象力。好比美女,能让你想入非非;优美的花鸟山水,使你写出意境悠远的诗歌;人类苦难的场景,促使你发出慷慨激昂、关注生活、弱者、人性的呐喊。诗歌的主流,应该是正面、健康、积极、崇上、安慰、仁爱的。写诗不应该是无病呻吟、病态、故弄玄虚的,不应该故意扭曲、不合理的放大、过分的消极、颓废、垃圾化。那些装神弄鬼、闭门造车的人,自以为高深莫测,胡编乱造出晦涩难懂或滥竽充数的分行文字,一定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2005-08-28



之六:素材


作为诗歌及其阅读的层状构造的最后一个要素,素材是诗歌创作的基础。素材是诗歌写作过程的出发点,是诗人这个“手工艺劳作者”最初面对的“毛坯”。按照这些材料的“原始”程度,可将素材划分为如下几个类型:1. 自身的实际生活,由五官直接获取的信息;2. 体验、感受、情感等内心的初级活动;3. 道听途说;4. 视听等文化媒体;5. 书本或网络的文字知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后面的四类素材,归根到底,都是从第一类演变来的,只是其成熟度有所不同。有的是真正的原生物,有的已是半成品。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生活所得,我们都能够比较稳妥地讲,生活才是艺术作品的真正源泉。

也许有人会说,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体裁,诗人可以用虚构的事情,来表达他的构想。那我就要讲,我们都是地球人,无论我们的构思是多么稀奇古怪,都难以让我们变成外星人,都离不开以上五大类型的素材之约束。况且,我特地划分出的第二类,“内心初级活动”,就是为了代表这样的一种心理活动。比如有人恋爱或失恋了,其内心欢愉或非常痛苦的现象,就是实实在在的素材,并由此成为诗歌和其它艺术创作的永恒话题。对于其它几个类型,我不再作详细说明。

应该说,每个人从生活获取的信息量,大致相当。上帝给予我们的零件,也大同小异。但因各自用心程度、悟性和知识层次的不同,所得到的素材和最后的结果,是天差地别的。这就是为什么,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成为作家。当然,也不能否认,有些人有生活的奇遇,但即便你很幸运地收到了这样一份命运的馈赠,如果不善加利用,也会白白浪费掉。比如说我本人,虽然游历了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却未能写出什么像样的游记、小说或诗歌作品。

在把素材转换为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许多人都能做到把它们描述得清晰、形象、生动、鲜明。但这只是诗歌创作的很小一步。你还必需运用前面讲过的意象因素,将素材升华和超越。这就需要你,将内在抽象的思想、感情形象化。原始素材只有在经过想象力的高级处理后,才合乎诗歌审美价值的标准。

在这里,我也要强调生活对于诗歌的重要性。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还有一个特征:作品的原创性。诗歌的首创精神是最为人推崇的。对优秀诗歌的模仿,在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你仅仅限于模仿,如果你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那你永远也成不了真正的诗人。所以我说,诗歌要有生活的脚印和想象的翅膀。

2005-08-29



之七:总结


本人根据近两年的诗歌写作和阅读经验,在纵观华语现代诗坛之种种现状,横向对比了中外诗歌的差异和相似性之后,归纳和总结出五大要素:读者、感觉、语言、意象、素材。并对各个要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笼统说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广义上讲,这语言是一种大语言,可以包罗万象。而我在此,把语言窄义化,往语言文字上去解说。从诗歌里面,分辩出这五大要素。它们在诗歌的创作和阅读过程中,有着各自不同的时段、作用、地位和性能。将它们分开,有利于科学地研究诗歌这门独特的语言艺术行为,以便我们对它进行更好的理解、创作、鉴定、欣赏和总结。这种方法,将为未来诗歌语言的研究和发展,从定性走向定量化,提供一个可能的基础。

简单地讲,素材来源于生活,并经过想象力的处理而升华为意象,再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些诗歌文字,将给读者以一定的感觉;读者借助这种感觉,和诗歌之间,建立了双向选择的机制。只有被一定的读者群认可之后,诗歌才成其为真正的诗歌。这些层状体,是环环相扣的,是诗歌、及其创作与阅读过程的有机体。

诗歌好比是一座大桥。有位男子,拥有素材;有位佳人,在水一方。他浮想联翩(良好的想象力),从素材构思出桥的意象,再用文字把雀桥搭建(诗写成了)。如果这座桥的造型优美(意象新颖)、结实(文字功底过硬),佳人见了(读),内心怦然一动,自然会飞奔而来,跟男子约会(入迷),成了情人(诗人和读者)。当然,如果桥没搭成,或丑陋得把佳人吓跑,或不结实佳人掉河里淹死,这爱情就算凄美了。努力吧,年轻人!飞渡吧,诗歌!

2005-08-29
_________________
写诗是为了写更好的诗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博客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表情图案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更多表情图案
1页/共1页           阅读上一个主题 阅读下一个主题    
北美枫 首页 -> 和平岛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跳到:  
凡在本网站发表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杂志投稿。作品版权归原作者,观点与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上传图片,版权自负。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