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na风之度 童生
注册时间: 2007-06-05 帖子: 12
urna风之度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7-06-11 01:09:31 发表主题: [原创]对现代诗的理解之五:诗的【五种空间】 |
|
|
对现代诗的理解之五:诗的【五种空间】:
任何诗,其实可拥有“五种空间”。
第一空间:即直接写物、写情,无眼外景。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二空间:指既有眼前景,又有眼外景,同时情感、思想俱现。此时将“物”与“物”进行类比或类喻如“以人喻物”或“、“以物喻人”(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将物与物进行交错嫁接,进行时空交错等,眼前景与眼外景融为一体,同时直接表达情感、思想。如“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三空间:是指“情感或情怀”与“物”的交融,表面写“物”,其实是写情感、情怀,只是写出物,将情感、思想隐匿(隐喻?)于景中;因为给予读者一种“可想象”、“可理解”“可经思考而达作者灵魂深处”的“蓄势信息”,而不是一览无余、没有回味的“全裸信息”,此时诗风藏劲,意蕴无穷。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四空间:是指“思想”与“物”的交融,“表面”写“物”,内核其实是喻含(象征?)思想(包括影射对世界的理解等),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对来说,“思想”较“情感”的境界要高,这是因为情感易生,而思想难得。
第五空间:是指既在诗之内,却又回头来审视诗或者是自我,超越自我,步出小我,步出“眼前之境”,而有一种更高、更广阔、更深远的世界。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此时诗风骨力高劲,非凡辈所能及也。
总结一:写诗不要只写出一些“平面的信息”,即就事论事,以情论情,或者是以物喻物。写诗,要写出景外之物,并且与景中之物相融,这样才是一种“立体的信息”,而非平面化。
总结二:事实上,第一空间即“眼前的景”与“心中的事”的直述;第二空间为“眼前的景”与“眼外的景”的拼接(如比喻,暗喻等)。同时“心中的事”也直述;第三空间为“眼前的景”与“眼外的景”的交集,并且“心中的事”藏匿,众却能感觉“交集”外的“第三空间”即“心中的事”(即“读者可想象空间”,如直述了,就失却了“读者可想象空间”)。其他的就类推了。
举例说明:以拙作七律《灵山湖畔》相关使用为例:
三月灵山(眼前景)卷翠帘(联想景),桃源万里(眼前景)洗尘烟(眼外景);
湖浮日月溪(眼前景)归海(眼外景),气掩峰峦寺吐巅(眼前景)(注:此二句是一种“隐喻景”);
风灭风生青岭在,潮息潮涨水痕添;(既是眼前景,又是隐喻景,抽象出一种哲理;有一种时间跨度,为动态景)
千秋君主身云逝,无限苍生在眼前;(历史景,眼外景,影射景)(注:历史景有一种纵深感)
总结三:“断环理论”:将一个圆环,去掉四分之一部分,我们还是能够感觉到这是一个圆环,也就是说,这断掉的部分不影响我们对这个圆环的判断,这就是“断环理论”;这种理论,在英语完形填空题中得到广泛应用。写诗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理论,将“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的部分“抽走”,将其“隐喻”于“景”中,这样,能使读者越品越有味道,且不妨碍读者对我们的所要传递东西的理解; |
|
返页首 |
|
|
|
|
杨光 秀才
注册时间: 2006-06-01 帖子: 683
杨光北美枫文集 |
|
返页首 |
|
|
|
|
kokho 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6-11-30 帖子: 2642 来自: Singapore kokho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7-06-29 10:36:28 发表主题: |
|
|
探讨的很好。。。
建议 看看十牛图 可能又有不同的空间 :)
。 _________________ 乒乓、摄影、诗歌 |
|
返页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