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中乂 秀才
 
 
 注册时间: 2010-06-01
 帖子: 359
 来自: 中国南京
 范中乂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15-04-26 01:53:48    发表主题: 我为李白大师改首诗 |   |  
				| 
 |  
				| 我为李白大师改首诗 -- 李白著《静夜思》改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婵娟,低头思故乡。
 
 李白现在《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原文《静夜思》:
 --据《李白诗歌全集》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_________________
 古体白话诗,自古传至今。
 首首跟时代,句句贴人心。
 |  | 
	
		| 返页首 |  | 
	
		|  |  | 
	
		|  | 
	
		| 晓松 举人
 
  
 注册时间: 2007-02-26
 帖子: 1192
 
 晓松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15-05-16 18:52:23    发表主题: |   |  
				| 
 |  
				| 李白岂止是大师,李白是大师的大师。 |  | 
	
		| 返页首 |  | 
	
		|  |  | 
	
		|  | 
	
		| 范中乂 秀才
 
 
 注册时间: 2010-06-01
 帖子: 359
 来自: 中国南京
 范中乂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15-05-24 05:01:23    发表主题: 回复 |   |  
				| 
 |  
				| 
 晓松 写到:
 李白岂止是大师,李白是大师的大师。
 
 
 人上有能人,人下非無能。
 知者則謙虛,不知則骄横。
 
 他是人,不是神。
 是人会犯错误,也会有小毛病。说他是大师,
 他有专长,比你我一般人写的好,理应尊重。说他是
 “大师的大师”,如果 李白 还活着的话,这明明是......
 _________________
 古体白话诗,自古传至今。
 首首跟时代,句句贴人心。
 |  | 
	
		| 返页首 |  | 
	
		|  |  | 
	
		|  | 
	
		| 晓松 举人
 
  
 注册时间: 2007-02-26
 帖子: 1192
 
 晓松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15-05-24 12:10:39    发表主题: |   |  
				| 
 |  
				| 范老先生,既然是讨论,咱们就畅所欲言,那些客套话也就不要了,说深说浅您别介意。 
 我说“李白是大师的大师”是我的观点,如果李白还活着的话,听了也不会怎么样。他可能会说:过誉了。或者:不行不行,我还够不上。仅此而已。
 
 我还想和您探讨:您认为“大师的大师”这个级别的人物存在不存在?如果不存在,咱不往下讨论了。如果存在,您举出例子来,您认为谁够得上“大师的大师”这个级别的人物?
 
 您说李白  “他是人,不是神。是人会犯错误,也会有小毛病”,这话没错。所有您才 “为李白大师改首诗 ”。改诗精神固然可嘉,应该鼓掌!但改的理由是什么?(等待您的回复)
 
 我先假设您的理由是因为看到出现重复,重叠。上面有“床前明月光”,下面有“举头望明月”,很明显出现了两个“明月”,所有您把后一个明月改成了“婵娟”,现在我来阐述我的观点(不当请批评):
 
 一、重复就一定是毛病吗?举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这里出现两个“巴山夜雨”,从唐朝至今,还没有人提出过疑议的。
 二、“婵娟”能代替“明月”吗?“明月”是月的唯一解释,“婵娟”却不是,它有多种含义,月亮只是其一。“婵娟”:
 (1)、美好的样子。“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孟郊)
 (2)、指美女。“他倚太湖石,玄著咱玉婵娟”(《牡丹亭》)
 (3)、情意缠绵。“情婵娟而未罢,愁烂漫而方滋”(江淹)
 (4)、指月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三、您不是一直主张写诗要白话,要通俗易懂吗?“明月”和“婵娟”那个更通俗易懂呢?您问一个孩童,“明月”是什么,他会指着天上告诉你,您问他“婵娟”是什么?我想他会一脸茫然。您怎么又丢掉通俗搞起玄奥来了?
 四、这是最关键的一条了,李白的这首诗,其实根本就没有重复。两个“明月”的含义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句式应为:“床前——明——月光”,"明”为动词,“月光”为名词,属动宾结构;第二个句式应为:“举头——望——明月”,“望”为动词,“明月”为名词,也是动宾结构。所以根本不存在两个“明月”重复的问题。
 
 当然,以上都是建立在我的假设之上的,也许您还另有高见,等着向您学习。
 |  | 
	
		| 返页首 |  | 
	
		|  |  | 
	
		|  | 
	
		| 范中乂 秀才
 
 
 注册时间: 2010-06-01
 帖子: 359
 来自: 中国南京
 范中乂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15-05-25 01:47:50    发表主题: |   |  
				| 
 |  
				| 
 
	  | 晓松 写到: |  
	  | 范老先生,既然是讨论,咱们就畅所欲言,那些客套话也就不要了,说深说浅您别介意。 
 我说“李白是大师的大师”是我的观点,如果李白还活着的话,听了也不会怎么样。他可能会说:过誉了。或者:不行不行,我还够不上。仅此而已。
 
 我还想和您探讨:您认为“大师的大师”这个级别的人物存在不存在?如果不存在,咱不往下讨论了。如果存在,您举出例子来,您认为谁够得上“大师的大师”这个级别的人物?
 
 您说李白  “他是人,不是神。是人会犯错误,也会有小毛病”,这话没错。所有您才 “为李白大师改首诗 ”。改诗精神固然可嘉,应该鼓掌!但改的理由是什么?(等待您的回复)
 
 我先假设您的理由是因为出现重复,重叠。上面有“床前明月光”,下面有“举头望明月”,很明显出现了两个“明月”,所有您把后一个明月改成了“婵娟”,现在我来阐述我的观点(不当请批评):
 
 一、重复就一定是毛病吗?举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这里出现两个“巴山夜雨”,从唐朝至今,还没有人提出过疑议的。
 二、“婵娟”能代替“明月”吗?“明月”是月的唯一解释,“婵娟”却不是,它有多种含义,月亮只是其一。“婵娟”:
 (1)、美好的样子。“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孟郊)
 (2)、指美女。“他倚太湖石,玄著咱玉婵娟”(《牡丹亭》)
 (3)、情意缠绵。“情婵娟而未罢,愁烂漫而方滋”(江淹)
 (4)、指月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三、您不是一直主张写诗要白话,要通俗易懂吗?“明月”和“婵娟”那个更通俗易懂呢?您问一个孩童,“明月”是什么,他会指着天上告诉你,您问他“婵娟”是什么?我想他会一脸茫然。您怎么又丢掉通俗搞起玄奥来了?
 四、这是最关键的一条了,李白的这首诗,其实根本就没有重复。两个“明月”的含义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句式应为:“床前——明——月光”,"明”为动词,“月光”为名词,属动宾结构;第二个句式应为:“举头——望——明月”,“望”为动词,“明月”为名词,也是动宾结构。所以根本不存在两个“明月”重复的问题。
 ...
 |  
 
 你的问题,归纳两点:大师 和李白的诗。其它吹毛求疵。
 
 大师 :
 我说:李白是大师。你却说:‘李白是大师的大师’。这句话
 你问我存在不存在?你搞反了,犯了本末倒置毛病。应该
 是我问你:存在不存在?若有,举例说明。
 
 李白的诗:
 李白真正的原诗《李白诗歌全集》: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简析:
 ‘月’的光,疑是地上霜。‘山’的月,快下山了,快回家了,
 联想到‘低头思故乡’。这是很有逻辑的联想。
 
 可是现在《静夜思》,是后人改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就
 显得牵强附会,倒是‘婵娟’有人情味,正如你在网上转载的哪些例句。
 
 你说‘婵娟’不是白话,可是小学生字典里就说‘婵娟’是‘月亮’的意思。
 所谓白话,并非永远一成不变,说多了,知道的人多了,也就是说,
 大家都理解了,就是白话。一些人写诗,弄些古人文言文
 (几乎没人在生活圈子里交流),以为有好高的学问。其结果,
 人家不明白,听不懂,怎么能动情?说白话一听就明了,一朗诵就理解,
 就心动,那才是白话。那才是现代人写现代诗,作一个负责任的现代人写现代诗。
 
 诗不张
 
 语不流畅诗不张,读后感觉情难扬。
 好的作品来民意,一诵随之动心房。
 _________________
 古体白话诗,自古传至今。
 首首跟时代,句句贴人心。
 |  | 
	
		| 返页首 |  | 
	
		|  |  | 
	
		|  | 
	
		| qinghongh 榜眼
 
 
 注册时间: 2007-10-14
 帖子: 4110
 
 qinghongh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15-05-25 07:47:39    发表主题: |   |  
				| 
 |  
				| 从诗的音韵学角度来看,押平声韵的上一句应该是仄声尾,这样朗诵起来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因此李白诗句“低头思故乡”的上句应该是仄声尾,所以如果改为“婵娟”的话,“婵娟”的“娟”是平声,用在这里不合适。参阅平声韵的诗都有此规律。仄声韵的诗刚好相反。比如宋代大诗人柳宗元的著名五绝:“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首仄韵诗,“翁”就该用平声字,与仄声字“雪”相对,从而形成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诗的每句尾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朗读起来是有问题的。 |  | 
	
		| 返页首 |  | 
	
		|  |  | 
	
		|  | 
	
		| 范中乂 秀才
 
 
 注册时间: 2010-06-01
 帖子: 359
 来自: 中国南京
 范中乂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15-05-25 08:56:48    发表主题: |   |  
				| 
 |  
				| 
 
	  | qinghongh 写到: |  
	  | 从诗的音韵学角度来看,押平声韵的上一句应该是仄声尾,这样朗诵起来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因此李白诗句“低头思故乡”的上句应该是仄声尾,所以如果改为“婵娟”的话,“婵娟”的“娟”是平声,用在这里不合适。参阅平声韵的诗都有此规律。仄声韵的诗刚好相反。比如宋代大诗人柳宗元的著名五绝:“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首仄韵诗,“翁”就该用平声字,与仄声字“雪”相对,从而形成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诗的每句尾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朗读起来是有问题的。 |  
 
 这就是‘平仄韵’和‘意境’。
 在一首诗出现了两个问题,
 到底哪个更重要?我以为‘意境'更重要。
 为了尽量达到完美的意境,宁可牺牲
 和谐的平仄韵。
 何况在格律句尾韵是允许的:
 
 平平仄平
 仄仄平仄
 或:
 平平仄平
 仄仄平仄
 或:
 仄平仄平
 平仄平仄
 或:
 平平平平
 仄仄仄仄
 
 试想,在一首诗里,意境缺欠,再好的
 优美韵律,只是好听而无美好的意境,
 及其意义,那就非常令人遗憾!
 
 就扼要地讲到这里,谢谢!
 
 _________________
 古体白话诗,自古传至今。
 首首跟时代,句句贴人心。
 |  | 
	
		| 返页首 |  | 
	
		|  |  | 
	
		|  | 
	
		| qinghongh 榜眼
 
 
 注册时间: 2007-10-14
 帖子: 4110
 
 qinghongh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15-05-25 12:51:52    发表主题: |   |  
				| 
 |  
				| 谢谢范老讲解!不过改后的李白诗每句都是平声尾,“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婵娟,低头思故乡。” 光,霜,娟,乡,四字全是平声调,这是从未见过的情况。请范老举出一首五绝诗四句都是平声尾的例子好吗?我们也好学习学习。 
 比如著名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与“楼”是平声韵,“目”字是仄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
 |  | 
	
		| 返页首 |  | 
	
		|  |  | 
	
		|  | 
	
		| 范中乂 秀才
 
 
 注册时间: 2010-06-01
 帖子: 359
 来自: 中国南京
 范中乂北美枫文集
 | 
			
				|  发表于: 2015-05-26 03:54:58    发表主题: |   |  
				| 
 |  
				| 
 
	  | qinghongh 写到: |  
	  | 谢谢范老讲解!不过改后的李白诗每句都是平声尾,“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婵娟,低头思故乡。” 光,霜,娟,乡,四字全是平声调,这是从未见过的情况。请范老举出一首五绝诗四句都是平声尾的例子好吗?我们也好学习学习。 ...
 |  
 
 既然格律句尾韵允许存在,那又为何不可?保持意境完美
 (平平平平)有什麽关系?难道我们朗诵演技者,就是那么
 平淡地宣读吗?
 
 一首优美散文诗歌,几乎没有韵律要求,可是在朗诵者口中,
 掌握了语气腔调,发出声来,那是多么令人感动!让人心奋
 流泪。慢点你又要求我举例,是吗?
 
 因此说,在绝大部分人群中,听起来是没有平仄要求,是关注
 意境意义怎样。只有我们作诗的人,才有此要求。
 
 再举个题外例子,宇宙浩瀚无穷大,像我们具备生活条件
 有的是。有外星人吗?我说有,肯定有。是否又要举例说明?
 我回答是,目前看不到,不证明没有,只是双方时间 科技
 还没达到而已。
 
 再回头说,平平平平,仄仄仄仄的诗,也肯定有,我的诗友
 们就写了不少。至于古诗有吗?我说肯定有。只是我本人对
 它不感兴趣。如果真需要的话,那就发动一下网上诗友们就
 解决了。但是,我以为没有任何价值,更没有任何意义。
 
 谢谢提问!
 _________________
 古体白话诗,自古传至今。
 首首跟时代,句句贴人心。
 |  | 
	
		| 返页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