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马 秀才
注册时间: 2006-06-22 帖子: 907 来自: 芝加哥 非马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13-09-18 21:14:02 发表主题: 非马双语短诗鉴赏:《中秋无月》 |
|
|
作者:向诗而生
中秋无月
非马
你怎么知道
今夜
在层层乌云之上
月亮仍是传统的圆
而不是方或扁或三角或多角
或竟是变幻莫测的
不成其形的块
你甚至无法确定
它只有一个
而不是满天闪耀
如放大了的星星
当然
它也可能只是
一个人造的卫星
或虚拟世界里
一个根本不存在的
虚拟的
零
但你知道
千里外的一双凝眸
早把虚拟的零充实
混沌中飞舞的棱棱角角
早已团聚涨满
还原成一团
你熟悉的
圆
THE MOONLESS MOON FESTIVAL
William Marr
how do I know, tonight
above the heavy layers of dark clouds
the moon is a round ball, not a flat pancake
or a block of square or triangle
or some formless mass
and how can I be sure
that there is only one moon
not a cluster
of man-made satellites
and of course in today’s digital world
I can’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of the old moon being now
a virtual image
yet I know in my heart
that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your gaze, penetrating the thick clouds
has filled the virtual image
with a pure brilliance
guiding my eyes
to the true moon
[鉴赏]
《中秋无月》?
那该是怎样的情形啊?
“你怎么知道今夜在层层乌云之上,月亮仍是传统的圆?而不是方或扁或三角或多角,或竟是变幻莫测的不成其形的块?你甚至无法确定它只有一个,而不是满天闪耀、如放大了的星星。当然,它也可能只是一个人造的卫星,或虚拟世界里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虚拟的零。但你知道:千里外的一双凝眸,早把虚拟的零充实,混沌中飞舞的棱棱角角,早已团聚涨满,还原成一团你熟悉的圆。”
将《中秋无月》做如上散文排列,语言仍然颇耐回味。
这就是诗——虽做散文之状,仍不失其诗性。
古典诗歌,往往是诗歌的语言、散文的内容;汉语新诗,往往是散文的语言,诗歌的内容。——此为废名先生论及汉语新诗与旧诗的区别时所说的话。
以《中秋无月》验之,信然。
诗分四个诗节,计153字(不包括诗题)。这在非马先生的诗中,可谓是长诗了。
虽然稍长,而不失其一贯的语言特色:平易近人,一气流注。
第一个诗节,以“你怎么知道”引领。对“层层乌云之上”的月亮是否“仍是传统的圆”提出质疑。为何质疑?因为《中秋无月》。为何无月?因有“层层乌云”。至于“方或扁或三角或多角”,“或竟是变幻莫测的不成其形的块”,可视为一轮满月破碎之状。何以破碎?概因思念之甚。
第二个诗节接着表述“你甚至无法确定”的那些东西。月亮,也许不是只有一个?其实,一个月亮,已经让中秋的人们勾魂落魄的了;若不只一个,那月下之人,情何以堪?多月之臆想,概写人之情痴;“如放大了的星星”之比喻,又见诗人之奇思、之妙想。
第三个诗节,以“当然”开头,表缓和之语气,并提出假设和可能。“人造的卫星”,似可映射被投入人之主观情感的月亮本身。其实,月亮只是一个月亮,因了人们的思念,才有了人们心中的中秋的月亮。正是由于亘古及今的人们的主观情感的投射,才有了被艺术符号化了的月亮。因此,诗人说月亮是“虚拟世界里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虚拟的零”。中秋之月,本是无中生有,或者情中生月——人若无情,何以见“床前明月光”而“疑是地上霜”,并 “举头望明月”,进而“低头思故乡”耶?
第四个诗节冠以“但你知道”,便与诗歌开头的“你怎么知道”有了呼应。“千里外的一双凝眸”,令人想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的名句来。“早把虚拟的零充实”,又呼应上个诗节——虽然虚拟,却被充实。何以充实?当然无它:以情感充之、以情感实之。接下来,“混沌中飞舞的棱棱角角”,则又呼应第一个诗节中对于月亮是“方或扁或三角或多角或竟是变幻莫测的不成其形的块”的大胆想象与猜测。当然,诗思在推进: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东西,“早已团聚涨满,还原成一团你熟悉的圆。”——想象而生出的月亮,用“团聚涨满”,何其传神!紧接着,“还原成一团你熟悉的圆”,你终于直面了中秋之月。
呜呼,本来《中秋无月》,正可了却思念之苦,但诗人却如同一位道法高明的魔术师,愣生生在你不知不觉中给变了一个出来!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早有预言:“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远在美国的非马先生,该是体会到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后,才作出的《中秋无月》吧?——岂是作出,该是从内心流出的吧。
因其情真,故其感人。
若宏而观之,四个诗节,也正吻合中国传统诗法中的起、承、转、合。
是的,月是故乡明。
远在美国,当然《中秋无月》。
不过,好在非马先生有着一双自己的慧眼或曰心眼,借此,他还是看到了中秋的月亮。有其另外一首小诗为证:
中秋月
非马
知道
所有
回不了家的
暗淡的眼睛
将彻夜不眠地凝望着她
她把自己
打扮得
又圆
又亮
好了,一首《中秋无月》,一首《中秋月》。中秋有月,望月;中秋无月,仍然望月。
有月之时,凝望;无月之时,痴望——痴想。
含巧蓄妙的新诗,在一正一反之中,亦可诞生。
英诗散读:
“How do I know, tonight, above the heavy layers of dark clouds, the moon is a round ball, not a flat pancake, or a block of square or triangle, or some formless mass? And how can I be sure that there is only one moon, not a cluster of man-made satellites? And of course in today’s digital world, I can’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of the old moon being now a virtual image, yet I know in my heart that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your gaze, penetrating the thick clouds, has filled the virtual image with a pure brilliance, guiding my eyes to the true moon.”
回译汉语:
“我如何知道?今夜,在重重叠叠的乌云之上,月亮是一个圆球,而不是一个薄薄的煎饼,或一个方块儿,或一个三角,或不成其形状的一块儿?我又如何确定:只有一个月亮, 而不是一簇人造卫星?当然,在当今的数码世界里,我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古老的月亮现已变成一个虚拟的意象。但我内心知道:千里之外你的目光,穿过厚厚的云层,已然将这虚拟的意象充满了纯洁的亮光,并导引我的双目,望向那真实的月亮。”
双语之间,凸出的一个变化,是从汉语的“你”,变成了英语的“我”。可乎?你也好,我也罢,正是彼此——再次应照了李清照之名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而这闲愁,自你?由我?当然无关紧要。
其它变化:
“传统的圆”,变成了a round ball(一个圆球);
“方或扁或三角或多角”,对应a flat pancake or a block of square or triangle, or some formless mass(一个薄薄的煎饼,或一个方块儿,或一个三角,或不成其形状的一块儿):语序调整,兼有形象之变通;
“满天闪耀如放大了的星星”,对应a cluster of man-made satellites(一簇人造卫星):可谓离形得似,或曰变形而存神。
另外,从英文的角度来看:
in today’s digital world(在当今的数码世界里),对应汉语的“虚拟世界”;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排除这种可能性),对应“它也可能”;
a virtual image(虚拟意象),对应“虚拟世界”;
yet I know in my heart(但我内心知道),对应“但你知道”;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your gaze(千里之外你的目光),对应“千里外的一双凝眸”;
penetrating the thick clouds, has filled the virtual image with a pure brilliance, guiding my eyes to the true moon(穿过厚厚的云层,已然将这虚拟的意象充满了纯洁的亮光,并导引我的双目,望向那真实的月亮)对应“早把虚拟的零充实,混沌中飞舞的棱棱角角,早已团聚涨满,还原成一团你熟悉的圆。”
变化或变通,或大或小,依稀仿佛;不变的,只是诗之情、诗之思。
从诗行的数目来看,汉诗四个诗节,分别为7478;英诗亦为四个诗节,分别为5447:减少了诗行,却没有减少诗意。
回顾诗题:《中秋无月》,对应THE MOONLESS MOON FESTIVAL(没有月亮的月亮节):中秋节,本该用Mid-Autumn Festival, 却以“月亮节”出之。
恰绘一轮:我心中的
月亮。故乡的
月亮。
反复品之:汉诗,铭心刻骨而不乏哲思;英诗,若即若离却不失熨帖。
(张智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34806b0102ek64.html _________________ 欢迎访问<非马艺术世界>
http://feima.yidian.org/bmz.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