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雨 秀才
 
 
 Joined: 05 Nov 2010
 Posts: 439
 
 冷雨Collection
 | 
			
				|  Posted: 2012-12-13 08:57:26    Post subject: |   |  
				| 
 |  
				| 问好! |  | 
	
		| Back to top |  | 
	
		|  |  | 
	
		|  | 
	
		| 白水 大学士
 
  
 Joined: 02 Oct 2006
 Posts: 14102
 Location: TORONTO
 白水Collection
 | 
			
				|  Posted: 2012-12-15 23:52:55    Post subject: |   |  
				| 
 |  
				| 
 
	  | qinghongh wrote: |  
	  | 花椒树下,菩提树旁。 人生苦短,冥思悠长。
 
  |  
 
 
 
 问好各位,周末愉快
    |  | 
	
		| Back to top |  | 
	
		|  |  | 
	
		|  | 
	
		| 远狼 秀才
 
 
 Joined: 04 Nov 2012
 Posts: 436
 Location: 中国重庆
 远狼Collection
 | 
			
				|  Posted: 2012-12-24 23:57:40    Post subject: |   |  
				| 
 |  
				| 不做黔之驴,亦不做邯郸学步之人。诗随心,眼见即是美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书短文章,潦草乃为狂。
 管他载道否,吾趣吾自张。
 http://blog.sina.com.cn/huolu9
 |  | 
	
		| Back to top |  | 
	
		|  |  | 
	
		|  | 
	
		| 骨笛 秀才
 
 
 Joined: 03 Jan 2009
 Posts: 547
 
 骨笛Collection
 | 
			
				|  Posted: 2012-12-30 15:45:07    Post subject: |   |  
				| 
 |  
				| 诗歌也就是玩意,无所谓啦。。。 _________________
 我把天空装在我家里,鸟儿天空中飞来飞去
 |  | 
	
		| Back to top |  | 
	
		|  |  | 
	
		|  | 
	
		| 白水 大学士
 
  
 Joined: 02 Oct 2006
 Posts: 14102
 Location: TORONTO
 白水Collection
 | 
			
				|  Posted: 2012-12-31 13:42:05    Post subject: |   |  
				| 
 |  
				| 问好远狼,骨笛,很高兴分享你们率真的感受,真诗人  |  | 
	
		| Back to top |  | 
	
		|  |  | 
	
		|  | 
	
		| 冷雨 秀才
 
 
 Joined: 05 Nov 2010
 Posts: 439
 
 冷雨Collection
 | 
			
				|  Posted: 2012-12-31 15:14:42    Post subject: |   |  
				| 
 |  
				| 问好各位老师!新年快乐! |  | 
	
		| Back to top |  | 
	
		|  |  | 
	
		|  | 
	
		| 冷雨 秀才
 
 
 Joined: 05 Nov 2010
 Posts: 439
 
 冷雨Collection
 | 
			
				|  Posted: 2013-01-04 21:20:34    Post subject: |   |  
				| 
 |  
				| 问好水! |  | 
	
		| Back to top |  | 
	
		|  |  | 
	
		|  | 
	
		| 白水 大学士
 
  
 Joined: 02 Oct 2006
 Posts: 14102
 Location: TORONTO
 白水Collection
 | 
			
				|  Posted: 2015-11-29 17:47:30    Post subject: 存一篇点评,留一份友谊 |   |  
				| 
 |  
				| 花椒树下 —浅思世人对当今诗歌的杂谈 (白水)
 
 (一)
 森林没有退却, 大海也没有
 退却的
 是我们的眼睛,猫在钢筋水泥的楼群里
 用电脑的记忆
 造字
 
 -- 罗素一个世纪前就说了,年轻人读经典著作的数量锐减,汲汲于世俗流行文化和浮躁环境之包围。这当然拜赐工业革命和科技现代化以后带来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也就难指望整个社会的平均文学、美学素养能保持在一个体面和高层次的水准上。何况诗歌本身就是一种阳春白雪。-- 当然仅仅嘲笑今人懒惰或缺乏创意,也不完全公平。本来嘛,文章憎命达,愤怒出诗人。缺乏好诗歌,主要还因为这是个平庸的时代,不出大英雄的时代。这是文明的悖论,诗歌的圣海伦娜岛之归宿乎?更不要说那些个好诗好风格,几乎都被前人千百年来玩了个底儿朝天。今人在遗传基因基本没突变的情况下,除了打碎意识,酿制后现代种种偏方和文思佳构,还能如何?不怪不创新之怕弄出个四不像,更怪不思进取之毫无创新思路。
 
 (二)
 模仿,像一例无可救药的顽疾
 在唾液中传播
 你不得不戴上口罩
 回而避之
 
 --- 模仿和承继是写作的基础。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才会吟。但是模仿太熟练,固定了布局构思和遣词造句的思维定势,那么就会固步自封于陈词滥调而不自知,十分有碍诗思散发新意。这也是坊间不少格律诗词过于拟古而造成缺乏个人风格和时代气象的原因所在。
 
 (三)
 G大调协奏曲,贝多芬忘记上锁
 于是便有了太多纷杂的和弦
 选择,如若只有食指中指之分
 你宁愿当一排孩童指尖下的琴键
 让他们恣意敲打
 稚嫩清新的歌
 
 -- 一首作品,过于炫技,或过于堆积意像,或引入过多不必要的典故,不仅会破坏好诗通常需要的清空静谧感,也一定会造成神散的印象。满嘴跑火车,或者像相如、杨雄铺张汉赋那样堆砌辞藻,最后诗文必然会变得四面出击,不得要领。删繁就简,对诗歌而言比对散文小说更重要。然后再虚实相间,围绕主题来尽量选择典型和有新气象的意像。
 
 (四)
 公式早已旧了
 人们仍固执地推演拗口的逻辑
 万有引力找不到有序的推手
 牛顿最终
 只好皈依上帝
 
 --- 固然唐诗宋词的格式,今人再难超越。所以现代诗歌的最终出路还是得在新诗的探索中杀出一条血路。当然用传统的格式之瓶来装新时代的诗性之酒,对传统诗词承继与继续流传也是值得努力的。---但是,牛顿力学去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来了。谁说诗歌除了格律诗词和现代自由体,就不会再有新形式出现了呢?--- 没有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作为诗人,尤其要时刻保持有创意的思维。即使写作的形式没有大的变化,涉猎的内容,落笔的角度,审美的习惯,在每一首中都该寻求一些变化,或者一个阶段的作品需要有所总结,再做新思。不要一个老套模式一直写到古道西风瘦马为止......
 
 (五)
 朦胧够晕 ,梨花过直
 还有那些虚妄美景中语无伦次的梦呓
 痛彻心肺地无病呻吟
 哎!这世道到底怎么了。蜜蜂嗡嗡, 苍蝇
 也嗡嗡
 
 --- 觉得梨花体还是朦胧诗,还是说理诗,如果作者具有扎实的文史功底,丰富的想象力,融会贯通的实力,尤其是不俗的谋篇和生活阅历、写作激情,都可以写出好作品。梦呓,也可以梦呓得很唯美,很感人,和不乏深刻。
 
 (六)
 是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模板
 可也留下了古道西风瘦马
 留下了
 在水一方的佳人
 你偏要执拗地在东方少女杏脸桃腮上
 填充希腊式的鹰勾鼻尖
 让那双紫葡萄般水汪汪的大眼睛
 嘀嗒三百年前的贵妃雨
 
 --- 无论在诗里仅仅用传统中国元素,还是结合中西诗歌元素,如果意像和元素所用得当,契合一首诗的整天、局部意境之需要,应该都可以运用。比如现在很多现代派小说就重新用古典神话和故事,穿越成新意境来说旧故事,古今意识流,反而给人一种新意。也许诗歌也可以采用类似手段,特别是长诗,史诗。当然这需要作者对古今中外文史与诗歌元素所知十分全面,方能既像艾略特的“荒原”那样信手拈来典故,同时却不一定需要像艾略特那样非得自注诗歌。
 
 (七)
 不读荷马,不读但丁
 网络上抄录几行分段文字也就罢了
 偏笑他人知铜臭而
 不解风情
 
 --- 浅薄的人固然可笑,博学或学了一点就典故用得不当或过多,也不一定得诗歌写作之精髓。对作者来说,严格要求自己,多吸取读者反馈,应该是良好的习惯之一。
 
 (八)
 激流,岛
 合在一起便是一个不祥地名
 她死了,他也死了
 那个活着的
 端端正正
 印刷在一本书的首页
 
 -- 活着,就是王道。创新不妥,东拉西扯,那些作品很快会被时代淘汰。有专家说,现代派文学也许还能在文 学史上占据一定份量(20世纪上中叶作品),后现代文学和艺术,恐怕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也许现在和将来的诗人和艺术家,再不会像古人大家那样产生震古铄今的影响力了,甚至大多数后现代诗歌、后后现代诗歌,很快就会被淹没在新时代的浪潮浊流里。呜呼!
 
 (九)
 文学之冠戴在谁的头上
 空谷梵音?
 难怪黛玉要焚一炉檀香
 净手,清心
 
 粉蝶袅袅,何处归处?
 窗外,有些泥巴捏成的人在田野劳作
 播种着麦田,也埋下了铁轨
 
 --- 真正的诗人,大作家,也许不会、也不该为了桂冠或荣誉而写作。他们写作,是心底有一个声音告诉他们:除了写诗,写文章,你别无选择!这也是里尔克在著名的“给一个年轻诗人的信”里探讨写诗的动机时所论。余颇以为然。--- 匆匆阅读,匆匆所论,并非均针对君文,也算对诗歌写作的一些感想和共勉。问候周末,多谢白水君分享诗思,和诗论。
 
 —孤山梅雨
 |  | 
	
		| Back to top |  | 
	
		|  |  | 
	
		|  | 
	
		| 宝塔山人 秀才
 
 
 Joined: 15 Mar 2013
 Posts: 211
 Location: 中国
 宝塔山人Collection
 | 
			
				|  Posted: 2015-11-30 05:57:57    Post subject: |   |  
				| 
 |  
				| "退却的 /是我们的眼睛"  "模仿,像一例无可救药的顽疾"  "你宁愿当一排孩童指尖下的琴键"  "那些虚妄美景中语无伦次的梦呓"  "人们仍固执的推演拗口的逻辑"  "你偏要执拗地在东方少女俏翘的鼻尖上 /填充希腊式的鹰勾"    每首诗中都有撞击心灵的锤! |  | 
	
		| Back to top |  | 
	
		|  |  | 
	
		|  | 
	
		| 白水 大学士
 
  
 Joined: 02 Oct 2006
 Posts: 14102
 Location: TORONTO
 白水Collection
 | 
			
				|  Posted: 2015-12-02 18:29:27    Post subject: |   |  
				| 
 |  
				| 
 
	  | 宝塔山人 wrote: |  
	  | "退却的 /是我们的眼睛"  "模仿,像一例无可救药的顽疾"  "你宁愿当一排孩童指尖下的琴键"  "那些虚妄美景中语无伦次的梦呓"  "人们仍固执的推演拗口的逻辑"  "你偏要执拗地在东方少女俏翘的鼻尖上 /填充希腊式的鹰勾"    每首诗中都有撞击心灵的锤! |  
 谢谢宝塔山人。也是敲打自己吧
  |  | 
	
		| Back to top |  | 
	
		|  |  | 
	
		|  | 
	
		| 博弈 榜眼
 
 
 Joined: 21 Dec 2006
 Posts: 4381
 Location: SFO
 博弈Collection
 | 
			
				|  Posted: 2015-12-03 19:48:48    Post subject: |   |  
				| 
 |  
				| 詩,論俱佳. 有思想. 
 
 
 
	  | 白水 wrote: |  
	  | 花椒树下 —浅思世人对当今诗歌的杂谈 (白水)
 
 (一)
 森林没有退却, 大海也没有
 退却的
 是我们的眼睛,猫在钢筋水泥的楼群里
 用电脑的记忆
 造字
 
 -- 罗素一个世纪前就说了,年轻人读经典著作的数量锐减,汲汲于世俗流行文化和浮躁环境之包围。这当然拜赐工业革命和科技现代化以后带来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也就难指望整个社会的平均文学、美学素养能保持在一个体面和高层次的水准上。何况诗歌本身就是一种阳春白雪。-- 当然仅仅嘲笑今人懒惰或缺乏创意,也不完全公平。本来嘛,文章憎命达,愤怒出诗人。缺乏好诗歌,主要还因为这是个平庸的时代,不出大英雄的时代。这是文明的悖论,诗歌的圣海伦娜岛之归宿乎?更不要说那些个好诗好风格,几乎都被前人千百年来玩了个底儿朝天。今人在遗传基因基本没突变的情况下,除了打碎意识,酿制后现代种种偏方和文思佳构,还能如何?不怪不创新之怕弄出个四不像,更怪不思进取之毫无创新思路。
 
 (二)
 模仿,像一例无可救药的顽疾
 在唾液中传播
 你不得不戴上口罩
 回而避之
 
 --- 模仿和承继是写作的基础。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才会吟。但是模仿太熟练,固定了布局构思和遣词造句的思维定势,那么就会固步自封于陈词滥调而不自知,十分有碍诗思散发新意。这也是坊间不少格律诗词过于拟古而造成缺乏个人风格和时代气象的原因所在。
 
 (三)
 G大调协奏曲,贝多芬忘记上锁
 于是便有了太多纷杂的和弦
 选择,如若只有食指中指之分
 你宁愿当一排孩童指尖下的琴键
 让他们恣意敲打
 稚嫩清新的歌
 
 -- 一首作品,过于炫技,或过于堆积意像,或引入过多不必要的典故,不仅会破坏好诗通常需要的清空静谧感,也一定会造成神散的印象。满嘴跑火车,或者像相如、杨雄铺张汉赋那样堆砌辞藻,最后诗文必然会变得四面出击,不得要领。删繁就简,对诗歌而言比对散文小说更重要。然后再虚实相间,围绕主题来尽量选择典型和有新气象的意像。
 
 (四)
 公式早已旧了
 人们仍固执地推演拗口的逻辑
 万有引力找不到有序的推手
 牛顿最终
 只好皈依上帝
 
 --- 固然唐诗宋词的格式,今人再难超越。所以现代诗歌的最终出路还是得在新诗的探索中杀出一条血路。当然用传统的格式之瓶来装新时代的诗性之酒,对传统诗词承继与继续流传也是值得努力的。---但是,牛顿力学去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来了。谁说诗歌除了格律诗词和现代自由体,就不会再有新形式出现了呢?--- 没有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作为诗人,尤其要时刻保持有创意的思维。即使写作的形式没有大的变化,涉猎的内容,落笔的角度,审美的习惯,在每一首中都该寻求一些变化,或者一个阶段的作品需要有所总结,再做新思。不要一个老套模式一直写到古道西风瘦马为止......
 
 (五)
 朦胧够晕 ,梨花过直
 还有那些虚妄美景中语无伦次的梦呓
 痛彻心肺地无病呻吟
 哎!这世道到底怎么了。蜜蜂嗡嗡, 苍蝇
 也嗡嗡
 
 --- 觉得梨花体还是朦胧诗,还是说理诗,如果作者具有扎实的文史功底,丰富的想象力,融会贯通的实力,尤其是不俗的谋篇和生活阅历、写作激情,都可以写出好作品。梦呓,也可以梦呓得很唯美,很感人,和不乏深刻。
 
 (六)
 是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模板
 可也留下了古道西风瘦马
 留下了
 在水一方的佳人
 你偏要执拗地在东方少女杏脸桃腮上
 填充希腊式的鹰勾鼻尖
 让那双紫葡萄般水汪汪的大眼睛
 嘀嗒三百年前的贵妃雨
 
 --- 无论在诗里仅仅用传统中国元素,还是结合中西诗歌元素,如果意像和元素所用得当,契合一首诗的整天、局部意境之需要,应该都可以运用。比如现在很多现代派小说就重新用古典神话和故事,穿越成新意境来说旧故事,古今意识流,反而给人一种新意。也许诗歌也可以采用类似手段,特别是长诗,史诗。当然这需要作者对古今中外文史与诗歌元素所知十分全面,方能既像艾略特的“荒原”那样信手拈来典故,同时却不一定需要像艾略特那样非得自注诗歌。
 
 (七)
 不读荷马,不读但丁
 网络上抄录几行分段文字也就罢了
 偏笑他人知铜臭而
 不解风情
 
 --- 浅薄的人固然可笑,博学或学了一点就典故用得不当或过多,也不一定得诗歌写作之精髓。对作者来说,严格要求自己,多吸取读者反馈,应该是良好的习惯之一。
 
 (八)
 激流,岛
 合在一起便是一个不祥地名
 她死了,他也死了
 那个活着的
 端端正正
 印刷在一本书的首页
 
 -- 活着,就是王道。创新不妥,东拉西扯,那些作品很快会被时代淘汰。有专家说,现代派文学也许还能在文 学史上占据一定份量(20世纪上中叶作品),后现代文学和艺术,恐怕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也许现在和将来的诗人和艺术家,再不会像古人大家那样产生震古铄今的影响力了,甚至大多数后现代诗歌、后后现代诗歌,很快就会被淹没在新时代的浪潮浊流里。呜呼!
 
 (九)
 文学之冠戴在谁的头上
 空谷梵音?
 难怪黛玉要焚一炉檀香
 净手,清心
 
 粉蝶袅袅,何处归处?
 窗外,有些泥巴捏成的人在田野劳作
 播种着麦田,也埋下了铁轨
 
 --- 真正的诗人,大作家,也许不会、也不该为了桂冠或荣誉而写作。他们写作,是心底有一个声音告诉他们:除了写诗,写文章,你别无选择!这也是里尔克在著名的“给一个年轻诗人的信”里探讨写诗的动机时所论。余颇以为然。--- 匆匆阅读,匆匆所论,并非均针对君文,也算对诗歌写作的一些感想和共勉。问候周末,多谢白水君分享诗思,和诗论。
 
 —孤山梅雨
 |  _________________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  | 
	
		| Back to top |  | 
	
		|  |  | 
	
		|  | 
	
		| 白水 大学士
 
  
 Joined: 02 Oct 2006
 Posts: 14102
 Location: TORONTO
 白水Collection
 | 
			
				|  Posted: 2015-12-11 18:26:17    Post subject: |   |  
				| 
 |  
				| 谢谢鼓励 
 
 
	  | 博弈 wrote: |  
	  | 詩,論俱佳. 有思想. 
 
 
 
	  | 白水 wrote: |  
	  | 花椒树下 —浅思世人对当今诗歌的杂谈 (白水)
 
 (一)
 森林没有退却, 大海也没有
 退却的
 是我们的眼睛,猫在钢筋水泥的楼群里
 用电脑的记忆
 造字
 
 -- 罗素一个世纪前就说了,年轻人读经典著作的数量锐减,汲汲于世俗流行文化和浮躁环境之包围。这当然拜赐工业革命和科技现代化以后带来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也就难指望整个社会的平均文学、美学素养能保持在一个体面和高层次的水准上。何况诗歌本身就是一种阳春白雪。-- 当然仅仅嘲笑今人懒惰或缺乏创意,也不完全公平。本来嘛,文章憎命达,愤怒出诗人。缺乏好诗歌,主要还因为这是个平庸的时代,不出大英雄的时代。这是文明的悖论,诗歌的圣海伦娜岛之归宿乎?更不要说那些个好诗好风格,几乎都被前人千百年来玩了个底儿朝天。今人在遗传基因基本没突变的情况下,除了打碎意识,酿制后现代种种偏方和文思佳构,还能如何?不怪不创新之怕弄出个四不像,更怪不思进取之毫无创新思路。
 
 (二)
 模仿,像一例无可救药的顽疾
 在唾液中传播
 你不得不戴上口罩
 回而避之
 
 --- 模仿和承继是写作的基础。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才会吟。但是模仿太熟练,固定了布局构思和遣词造句的思维定势,那么就会固步自封于陈词滥调而不自知,十分有碍诗思散发新意。这也是坊间不少格律诗词过于拟古而造成缺乏个人风格和时代气象的原因所在。
 
 (三)
 G大调协奏曲,贝多芬忘记上锁
 于是便有了太多纷杂的和弦
 选择,如若只有食指中指之分
 你宁愿当一排孩童指尖下的琴键
 让他们恣意敲打
 稚嫩清新的歌
 
 -- 一首作品,过于炫技,或过于堆积意像,或引入过多不必要的典故,不仅会破坏好诗通常需要的清空静谧感,也一定会造成神散的印象。满嘴跑火车,或者像相如、杨雄铺张汉赋那样堆砌辞藻,最后诗文必然会变得四面出击,不得要领。删繁就简,对诗歌而言比对散文小说更重要。然后再虚实相间,围绕主题来尽量选择典型和有新气象的意像。
 
 (四)
 公式早已旧了
 人们仍固执地推演拗口的逻辑
 万有引力找不到有序的推手
 牛顿最终
 只好皈依上帝
 
 --- 固然唐诗宋词的格式,今人再难超越。所以现代诗歌的最终出路还是得在新诗的探索中杀出一条血路。当然用传统的格式之瓶来装新时代的诗性之酒,对传统诗词承继与继续流传也是值得努力的。---但是,牛顿力学去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来了。谁说诗歌除了格律诗词和现代自由体,就不会再有新形式出现了呢?--- 没有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作为诗人,尤其要时刻保持有创意的思维。即使写作的形式没有大的变化,涉猎的内容,落笔的角度,审美的习惯,在每一首中都该寻求一些变化,或者一个阶段的作品需要有所总结,再做新思。不要一个老套模式一直写到古道西风瘦马为止......
 
 (五)
 朦胧够晕 ,梨花过直
 还有那些虚妄美景中语无伦次的梦呓
 痛彻心肺地无病呻吟
 哎!这世道到底怎么了。蜜蜂嗡嗡, 苍蝇
 也嗡嗡
 
 --- 觉得梨花体还是朦胧诗,还是说理诗,如果作者具有扎实的文史功底,丰富的想象力,融会贯通的实力,尤其是不俗的谋篇和生活阅历、写作激情,都可以写出好作品。梦呓,也可以梦呓得很唯美,很感人,和不乏深刻。
 
 (六)
 是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模板
 可也留下了古道西风瘦马
 留下了
 在水一方的佳人
 你偏要执拗地在东方少女杏脸桃腮上
 填充希腊式的鹰勾鼻尖
 让那双紫葡萄般水汪汪的大眼睛
 嘀嗒三百年前的贵妃雨
 
 --- 无论在诗里仅仅用传统中国元素,还是结合中西诗歌元素,如果意像和元素所用得当,契合一首诗的整天、局部意境之需要,应该都可以运用。比如现在很多现代派小说就重新用古典神话和故事,穿越成新意境来说旧故事,古今意识流,反而给人一种新意。也许诗歌也可以采用类似手段,特别是长诗,史诗。当然这需要作者对古今中外文史与诗歌元素所知十分全面,方能既像艾略特的“荒原”那样信手拈来典故,同时却不一定需要像艾略特那样非得自注诗歌。
 
 (七)
 不读荷马,不读但丁
 网络上抄录几行分段文字也就罢了
 偏笑他人知铜臭而
 不解风情
 
 --- 浅薄的人固然可笑,博学或学了一点就典故用得不当或过多,也不一定得诗歌写作之精髓。对作者来说,严格要求自己,多吸取读者反馈,应该是良好的习惯之一。
 
 (八)
 激流,岛
 合在一起便是一个不祥地名
 她死了,他也死了
 那个活着的
 端端正正
 印刷在一本书的首页
 
 -- 活着,就是王道。创新不妥,东拉西扯,那些作品很快会被时代淘汰。有专家说,现代派文学也许还能在文 学史上占据一定份量(20世纪上中叶作品),后现代文学和艺术,恐怕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也许现在和将来的诗人和艺术家,再不会像古人大家那样产生震古铄今的影响力了,甚至大多数后现代诗歌、后后现代诗歌,很快就会被淹没在新时代的浪潮浊流里。呜呼!
 
 (九)
 文学之冠戴在谁的头上
 空谷梵音?
 难怪黛玉要焚一炉檀香
 净手,清心
 
 粉蝶袅袅,何处归处?
 窗外,有些泥巴捏成的人在田野劳作
 播种着麦田,也埋下了铁轨
 
 --- 真正的诗人,大作家,也许不会、也不该为了桂冠或荣誉而写作。他们写作,是心底有一个声音告诉他们:除了写诗,写文章,你别无选择!这也是里尔克在著名的“给一个年轻诗人的信”里探讨写诗的动机时所论。余颇以为然。--- 匆匆阅读,匆匆所论,并非均针对君文,也算对诗歌写作的一些感想和共勉。问候周末,多谢白水君分享诗思,和诗论。
 
 —孤山梅雨
 |  |  |  | 
	
		| Back to top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