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自动   忘密 注册注册
博客群博客群    博客新闻博客新闻   常见问题与解答常见问题与解答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照相簿照相簿 
 树型主题—淡雅
北美枫 首页 -> 散文游记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关于“漂泊”的另一种思考
赵明生
童生


注册时间: 2010-09-02
帖子: 16

赵明生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10-09-02 20:49:23    发表主题: 关于“漂泊”的另一种思考 引用并回复

关于“漂泊”的另一种思考

今天去万象书城参加了一个文学沙龙,聆听了山西太原师范学院文学博士、教授傅书华先生的讲座:现代文学中的漂泊主题。内容很丰富,讲述很自然,听了半天得出一个中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好多作家,他们创作的一大主题就是两个字:“漂泊”,即困惑与探求,对社会或人生或时代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鲁迅、郭沫若、李白、苏轼、海德格尔,到小说、诗歌、散文、话剧,概莫例外。
后来到了提问交流环节,傅教授又加入了现代社会生活及自己的体验。听着听着,我一下子想到了早些时自己所思考的一个问题:由生命的二重性派生出来的三重性。其实,从这一方面去理解所谓的“漂泊”,也完全符合教授的观点。只不过教授就是教授,傅先生找到了一个很时尚而文学的词语,“漂泊”,浪漫中有迷茫,新鲜里又透出几许高雅,再填以文学的肉体,这个讲座也就有产生了很大的文化魅力了。
听到中途,我就把自己的理论与教授的内容进行了一番对比,在这里复述一下的话,简言之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好多作家创造出来的许多著名的经典作品(扩大到世界各地,各类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同理),都有一个相同的主题:面对自身和社会的种种现实,他们的生活或言心灵与精神,出现了一些巨大的困惑,他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寻求着、探问着、创造并选择着符合自己前行的脚步,或说整个社会、国家、民放或人类社会未来的方向。由于现实的残酷性,事物的不完美性,这些生命必然注定了要有这样那样的困缺与失落,于是他们就不得不开始这样那样的流浪、漂泊与徘徊。
但是,我想进一步了解的是,他们为什么会选择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那百般艰难而无助也无望的失落与无奈呢?他们知道自己行动的后果吗?他们的这种“漂泊”或说纠结,也可以是矛盾,还可以说是灵与肉的对抗与挣扎,是自觉的呢,还是无意的?情感性的,还是理智型的?是社会性的,还是生命性的?是个体的一时表现,还是群体的必然结果?再者,这样的漂泊何时是个尽头?有无终结的那一天?
对这些问题,教授有时点到了,有时又跑开了,为了对它的来龙与去脉有个较为深刻而完整的了解,自己再次对它进行一番探讨。对与错,请大家指正。
还是从生命的二重性说起吧,我认为,它是探究任何生命,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的最基本的一个切入点,也是好多事物形态最根本的一个根源,它往往决定着每个生命的性质特征,发展轨迹与最后的层次归宿。
简言之,是为:任何生命都是由阳的肉体和阴的灵体组合而成的一种特别的复合存在,它既有阴阳的两重特性,又缺一不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阳是阴的基础,阴是阳的提高。之中,阴性又明显地要高于阳性,即思想、灵魂、精神等要高于肌肉、骨骼、血液。而生命的高底又是由阴性决定的,故越是心灵世界丰富,思想深刻,精神追求远大者,它的生命层次也越高,他们的感情世界也越丰富生动,对外界的感受也越细腻,认识也越深刻,理想化程度也越高,心灵越是自由,需求也越是丰富,品德也越是高尚。相对而言的以阳性为主的另一类生命,则更注意物质享受,更要求现实生活的如意和谐,而对更为崇高的心灵活动,精神享受却缺乏兴趣。凭此,生命的高下、粗雅立判。如狗再高也是狗,人再低也是人,人的有关追求,狗是永远也理解不了的。庄子的境界,我们凡人也是难以达到的。人生最根本的意义,或者说生命的主要目的,其实也正在这里:通过各类不同的生活方式,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品性,提高灵魂与精神的层次,最终到达最为纯真而圣洁的精神境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有许多特征,而最显著的便是博大、公正、无私、自由、高尚、纯粹、永恒不朽。故,它也就成为了人类的普世价值,最高理想。这便是我们虽然一出生就受苦受累,却终不放弃生命,特别是心灵深处那一份真挚的爱,对未来执着的梦想,对精神世界永恒的追求,一直把天地当作最崇高而圣洁的对象去敬仰,一心想与天地合一,进而达到永恒的根本所在。
一句话:人是天地的骄子,他来到这个地球上,却并不安心满足于在地球上做一个只会呼吸吃喝拉撒的普通动物,每个人都想回归到那原初非常美好而圣洁的天地------并不是死亡后化作粪土。故而,宗教便在最为原始的时代就产生了,而科技却远远落后其后。精神没有一时离开过人类,文学艺术就是我们丰富而真实的心灵世界的形象表现。走出物质的栅栏,跨过现实的蓠笆,寻求可以寄托精神的美好家园,成为天地永久不灭的一员,这便是人类一辈辈永远不会放弃的理想。
生命从自然中诞生,又由阴阳两部分物质组合而成,在其演变的过程中,又表现出三重特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神美属性。此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是也。第一重特性是自然属性:人是从自然中诞生的,是自然的一个最精华的浓缩,故自然的一切特征,和自然中诞生的其他各类生命(树木、山石、河流、猪狗)一样,人类都具有,最明显的便如吃喝拉撒,好吃懒做,恋色贪财,生存的要求,交配的冲动,享受的本能等等,在这一点上,人类与好多动物的特性是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的,故,有人也是动物一说,如果不承认这一点,而硬要去否认它的话,那便是灭人欲了。但是人毕竟要高于山河,更灵于动物,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地便有了社会性,具体便是:宽容、理解、团结、合作、尊重、服从、尊严、等级等特性。守规则,随大流,听凭上面的安排,结党合谋,反抗对立,协力合作,这便是真实的社会,矛盾百出的现实。神美性:人,虽然肉体离开了自己最初生存的那个圣洁的领地,但精神却没有与之有过一时一刻的断绝,它的崇高,完美,与天地紧紧相关联着,天地的大美永远是它生存的最高准则,也是它前行时的唯一正确的向导,追求神圣与完美,是任何一个生命最本质,也是最原始的向往。因了它,人类才是人类,才不至于和动物混为一体。这三性,层层相关,事事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他。前者是后者的基石,但是,后者却远远要高于前者,它是它们的最高统帅与核心。如此,灵与肉便时时在冲突,理智和感情在不断发生着对抗,个人和社会相互矛盾重重。人类漂泊的根由也正在这里:越超低俗丑恶的现实,到达高洁纯圣的领地。不去漂泊,岂能完成这一伟大的使命?而作家,正是这一漫长征途中很是活跃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均有一个清亮而悦耳的声音在不断地将他们召唤:永恒才是最终目的,自然是真正的家园。
记得作家毕淑敏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回答学生的提问中说到:人生并无意义,但我们可以让它具有特别的意义。其实,她错了,人生本来的意义就是不断地克服各类毛病缺点,提高自身的道德品性,然后用特别高尚纯粹的精神,与天地一同永恒。.也许有人要问:这种追求可以达到吗?我们的回答是,在人类的世界里难以达到,而在天地、自然、精神的宗教式的主观世界里,它可以达到。思想并非虚无,精神也不是空漠,宗教并不是荒诞,它们是构成绝对崇高世界的必然成份。以我们这等凡夫的眼光看,它肯定是达不到的。但,前面说过,猪狗是绝对不会理想我们人类的追求的。故,动物仅是动物,人类毕竟是人类,佛祖就是佛祖,老子不愧为老子。思想、精神、灵魂这等东西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只要它们存在一天,人类就会不断地寻求一天,进步一天。否则,人类就不会如此艰难而曲折地前行了。
总结一下,便有一个观点得出:主观建立在客观之上却高于客观,精神依赖于物质又大于物质,灵魂存在于肉体又贵于肉体。灵魂支配着肉体,精神折磨着理智。当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后,精神的舒适、需求与提高,心灵的自由、纯洁和完善,便成为我们生命主体时时警觉而奋发的目标,它促使着每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感受着生活中的各类体验,不断思考着眼前的现实问题,破解着时代和社会和人类的种种困惑与矛盾,寻找着一条不知能否抵达美好和永恒的理想通道。
困惑便如此产生了,“漂泊”(困惑之后的出走与徘徊与挣扎)便成为作家们自然而然的一种选择。不,不仅是作家,天下所有的艺术家、思想家、宗教学家、社会学家等都在漂泊,都在扣问,都在思考有关人类的种种矛盾和出路,寻找着能做使灵魂自由舒畅的一个归宿地。故漂泊,它不会中止,只是难以看到希望,漂泊的人不孤独,只是少有同伴相随。
漂泊,其实也就是生命的个体不满足于眼下的物质现状,自觉不与不自觉中期盼一个可以安抚寂寞的心灵,让非常高洁的生命得以永久喜悦幸福的神圣家园。鲁迅的《过客》里的那位“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过客便是他自己无比孤独痛苦的内心世界真实写照,更是这位寻求一处光明天地的苦行憎形象的必然再现。郭沫若的《凤凰涅磐》,是诗人过旧的外表物质的毁灭,崭新的心灵精神的更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几行“轻轻”的走来又离去的恋歌,也正是诗人纯洁的心灵世界对美好事物真情的留恋与赞美。还有那《荷塘月色》,刚出浴的美人也罢,亭亭的舞女的裙也罢,都是作家心中的一种美好的幻觉,虽然它是空的,虚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但要比家中睡熟的妻儿美多了。这便是精神高于物质,理想美于现实的典型反映。再看《雷雨》,现实与理想,爱情与权位,家庭与社会等等种多无法让人化解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便自然地演义出了一部社会与人性,感情与物质发生强烈冲突的巨大悲剧,两个家庭或分裂或毁灭。如何寻找到另一条幸福的路径,作者在思考,我们的思考。《红楼梦》最后结尾时,主人公一个人走向白茫茫大地的这一独特的结局,也含蓄地表明了这一追求中的巨大困惑。普天之下作家们的灵魂都在不断地漂泊,整个人类始终在不懈地寻求:真正幸福美满的家园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真实地将它走进?文学?艺术?哲学?宗教?
海德格尔,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德国伟大的思想家,虽然他也是把大独裁者希特勒推举到杀人高台上的主要人物,他也在不断地 “漂泊”,只是他漂泊得更广更深,远远超出了东方现代的我们。他的好多哲学观点与东方古老的老子相近似,他认为“泰初之道”(logos)是世界的本源,使事物成为事物(存在者不等于存在)的存在(道),就是无,无就是有,“真理”=存在=大道。人在世界中不断“筹划”,“操心” 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存在(道,本源,存在的存在)的真理被遗忘的历史,又称“澄明”“敞开”“无蔽”, 西方的发展就是存在、真理被遗忘的历史。即现代科技发展的未来,不一定就是人类最美好的家园。他把艺术看成是技术的对立面,认为艺术也许可以把人类带到那个离开得远远的古地。是的,老海没有说错,艺术都是美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无一不让人类着迷许久,作家就是选中并借用这些超凡脱俗的方式,来实现自己心底那一神圣而强烈的愿望的。
而佛教、道教及基督便是这种追求的全部过程最真实的体验,信也?非也?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一个论断:对文学艺术非常崇拜的生命,要远远高于对物质追求的生命。人类的前行,不能仅靠物质和科技的进步,精神的探问,灵魂的呐喊或者更为重要。也正是有了如郁达夫对人性与社会性的无情揭露,戴望舒对那一份美好精神领地的苦苦寻求,巴金对人性的拷问,我们现在对自由、民主专制、科学的无止尽的思考,人类才会跨过道道坎坷而走到了今天,并且还一味地朝明天走去。虽说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并非如人所愿。
文学家,你天生干的就是这么一桩买卖:思想家单凭一个大脑而难以达到,宗教家通过梦幻的教义而让人迷惑,政治家用虚假的说教而使人生厌,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又无法证实的一个真理,人生的终极目标------通往天地最为美好而圣洁的家园。故漂泊,是必然的,痛苦是一定的,无家可归,有家难回,是你最漫长而寂寞的人生之旅。你的这一伟大使命,决定了你一定是与众不同的一种高贵而贫穷的生命:孤独而富有,苦恼而有趣。
好了,吃了,喝了,睡醒了,那就上路吧,我清贫劳苦不断的作家们,无限的神美正向我们招手,远方,定然有一个美好的园地,那里,盛开着淡雅的菊花,摇曳着烈烈的向日葵,荡满了山间的清风与舒朗的明月,大河在奔流,高山在挺立,小鸟在歌唱,它,完全可以让我们安息永久,与天地同体同位。


2010-7-25


关于“漂泊”的再思考

既然因教授的一次讲座而对“漂泊”进行了一点思考,那么索性就把这个问题再扩展开来谈吧,反正这几天没啥事可做。
上文说到,漂泊的主要根由是因为生命体内那个非常高尚、圣洁、美好的灵体在作用,由它所支配的意识、判断、思想、精神等的活动也就自然地具有了灵的特性,是为:由光波(非粒子)构成,运行速度最底为超光速,充满空间却不占有空间,能量无限,穿越时空,聚则成形,散则无影,看不到摸不着,存在于你我生命体中,与整个宇宙相关连。也正是因它的不确定性和与宇宙的相融性,灵,也可以叫它灵气的这种特别的物质存在,很难被我们的肉眼看到,更难让最先进的科学仪器探测到,却能让我们的第六感觉(这就是一种最为简单的灵感,它与我们的其他几觉一样,如视觉,嗅觉等,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特性)感觉到,这也就是经常写作或搞艺术的人常有的或者说最为渴望的那种叫作灵感的东西。在这一方面,诗人与音乐家、画家的感觉更甚。当然,过甚了,也会出偏差的,就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奇怪的言与行。如写诗的人大都会犯神经,画家个个都是与众不同的精神病患者,音乐家少有不孤独寂寞,离群索居的。海子写诗到一定程度时精神分裂,卧轨自尽了,海明威写到一定情态下,无望地含弹自杀了,川端康成漂泊许久之后也选择了同样的结果,还有精神崩溃的三毛、行为怪异,让人莫解的梵高、日本音乐家加藤和彦,在抑郁症(灵的一种变异状态,也称邪灵,恶魔。正的称作神)的压迫下也走向了不归之路……这些才华过人的英杰为什么要主动地去寻死?很简单,因为他们不怕死亡。为什么不怕?因为他们相信,生命中的肉体可以毁灭,而灵体却是永存的,不会消失的,他们又都是灵体过甚的奇特生命,接受着更大的灵性物体的掌控。几千年前的庄子,早就清楚了这一法则,故他可以鼓盆而歌,可以有《齐物论》出世,有《南华经》宣讲,洗耳逃官,逍遥天下。相对而言,孔子及后来的诸子圣贤的认识却远远达不到这一高度。注意,这类型的生命的一些异常的举止,其实也正是他们最自然的本质灵性的体现。没办法,灵性足嘛,有灵气就会有出格的想法,就会有超常的思维,过激的行动,不安分的表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爱迪生一生无数的发明,经典力学的发明者牛顿,最后由自然科学走向玄妙的神学,钱钟书对文字语言超常的感觉程度及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都与这个灵有关。
从此来看,人类在好多方面的功能其实是在逐渐退化的,而不是进步,特别是天人合一,精神的追求,灵魂的自由方面,还有文学与艺术的创造力,再次之是思想与道德的感悟本能。如果拿我们现有的文学作品与我们祖先的相比,那真的是让人汗颜许久,无地自容的。与天地的距离越远,灵气越小,其精神的领地也就越窄,见识与创新的能力自然也就无法与前人相提并论了。文学艺术绝对是需要巨大的灵气来作依托的,这一点,我们谁不可否认。
灵气绝对是一种特别的,与众不同的物质,它能穿越时空,能跨越各类物质障碍,它不守人间定下的好多规矩,不按正常的理智出牌,不与社会的主流相和谐,不想屈就现实的环境,不能忍受理智的拘束,不能受他物的支配或驱使,无所不至,无所不能,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人类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有别于低等的山石,也不想和下贱的动物划入同一物类,能任意支配他物,统管整个地球及其他星球,其根由就在于天生就具有非常充足的灵,人类的所有矛盾、苦痛、希望、理想、才华、本能、理解力、创造力等等也都根源于这个灵。再放大眼光看,整个地球之所以生机勃勃,一片安宁,整个宇宙之所以和谐平安,有序合理,也在于这个灵。
灵感,这一生命的必然内容,每个人都有的,只是大小多少不同而已,否则便会死亡。有的是先天带来,有的则是借后天的不懈努力而得。如此,有言曰灵感就是由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聚集而成,也有言说灵感这东西是强求不来的,全凭偶遇,两种说法都有道理。由此也便得出下列观点:勤能补拙是对的,但,天才就是天才,你不承认不行的。具体在文学创作上,二者的情形也很是分明,有的含辛茹苦几十年出一著作,有的倚马可待,几分钟一篇妙文一笔挥就。前者如《红楼梦》,批读十载,增删五次,“十年辛苦不寻常”也真的是,有如此的心血倾注,它无愧于成为一部伟大的巨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贾岛,我们是非常得佩服,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良好的创作态度也让我们倾佩之至。而后者如李白在醉酒时,当场为杨玉环挥笔而成的三首《清平乐》,那“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之神来之句,是那些只能下死苦之诗人难以企及,或不可望其项背的。一个让人称赞了千年的“推”与“敲”故事,事实证明这两位文学家当时共识不也是错的吗?贾岛的笨我们就不说了,韩大人也聪明不到那里去,一个进士考了十几年才勉强考中,且接下来史部的考试就再也不能中第了。与同时代的苏学士(灵气特高的一个家伙,故也才能成为全才式的一等大家)、王维(灵气十足,又对佛理有特别研究的一个真居士)及后来的王守仁、徐渭、唐伯虎等才人相比,那真的差的不是千里万里的。说到李白,我们都认为他是真的是天才式的诗人,那时便被文坛奇人贺知章(也中过状元)称作“谪仙人”,用我们的话来说便是灵气十足的文学家,天生的诗者,所以,才会涌现出类似“黄河之水天上来”、“明朝散发弄扁舟”,“抽刀断水水更流”,“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等信手拈来,却散发出无穷艺术魅力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神来之句。而如当代的路遥,我认为绝对是笨得累死的,为了一部《人生》,不说丢孤女寡母在那个黄土高原,后来,又因他的那个什么遗稿财产而母女相仇,对簿公堂,单就自己英年早逝来说,就显得太为值了,如果有更大的灵气该多好呀。由此看,灵之有无或大小,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可谓是一最要命的元素呀。文学,就是一份天才的职业,笨拙者,还是请早早走开为好。虽然你可能写出几篇不错的文章,聊以自慰,却绝难写出传世之作,滋养未来。
当然,灵气的多少,与一个人的品德有关,还与他的前世有关。这又涉及到了轮回学说与天地的维层问题了,这可是一个天大的问题,真不知该如何去谈的。那就简单说一下吧。不管怎样,我是相信轮回学说的,更相信宇宙是分好多的维层的,否则,一切都不好解释。我们认为,生命有轮回,一个人的肉体可以毁灭,而精神与灵魂是不会灭的,我们不是常说“雷锋精神永放光芒”吗?“白求恩精神永存”吗?因为它是与整个宇宙连为一体的,宇宙不灭,它就不会灭,当然如果太微弱了,也可能会转化为其他的灵性物。宇宙也正是因有这无数无尽的灵气才达到了光辉、永恒和万能。因为生命不灭(就是我们常说的灵魂永生),故一个人这一世所做的一切会沿续、关系到他下一世的去往及生命的状态,如果他这一世是木匠,那么下一世就是当了皇帝对木工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明神宗朱翊钧,还有如李隆基对戏曲舞蹈音乐的喜爱,当年明月对历史情有独钟,都是如此,这一点真的是不由人的,所谓的“天生的”(这个天生,就是上一世自己的所做所为所至),谁也无法改变。
再说宇宙,它是一个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混沌蛋,大而无上,小而无内,无所不能,无所而为,以静带动,以纯明容污垢,周妙而严密有致地安排着天上地下与人间万物的运行变化。它运行的总的规律叫“道”,三界(天、地、人)万物均在它的统一支配之下而遵循着各自的“理”,懂的这一规则的是为“懂道理”。有“朝闻道,夕可死矣”之语的孔子,对这个伟大的“道”是充满无限的向往与憧仰的。而好多的思想家、哲学家及隐士、佛僧、道士等,其放淡名利,退离官场,静心安和,一意修养,纯净品性,其实大都在苦苦寻求着这个神秘而无所不在的东西,换句话说,它就是人类一心想得到的那个唯一的终极真理。求道,觅道,得道,悟道,证道,从古至今,天下多少高人奇士,天才俊杰为了它而殚精竭虑,不弃不馁,苦苦寻觅。因为它是人类最根本的目标,得到了它,就可回归于它,就能与它一起光照四海,与日月同辉,而万古不灭了。说实话,天下无数作家苦苦寻觅的最终结果,其实也就是它,可惜,好多人并不清楚,只知道顺着自己的性子去思、去写。而一旦你彻底了悟了生命的一切后,便什么也写不出来了,再美妙的文字都显得那么得浅陋偏颇。要么,最多也就是如老子般,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以明世,然后转身西去,不再复返了。“道可道,非常道。”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再说它了。
回到上文。宇宙中充满了无穷无尽的灵之气,此灵气又遍布生命的每一细胞及血脉,它时时与整个大宇宙沟通,相交换,相融合。纯洁幽寂,静极生动的宇宙才是它最舒适,最悠然的家国,只有在这里,它才是最为幸福的,安闲的,自由的。静极而安,无私而欲,无所而为,又无所不为,这既是道支配统领万物的规则,也是灵安身立命的要求和愿望。由灵统领的那些感受、意志、兴趣、意念、思想及精神等诸成员,自然的也对“道”这个至高无上的领袖追随有加,顶礼膜拜了。于是,我们的问题清楚了,原来人类跌跌撞撞,起起伏伏的目的就是在追求这个呀。
相对而方,作家,或说艺术家们的灵气较一般生命要强许多,或者说,是因为这些生命天生的或后天努力而得到的灵气要比常人浓厚,所以,他们在无意中必然(是无意,也是必然,看上去好似与现实条件相关,实则与他们的前世有极大关系,)选择了这一特殊的行业,专业或业余,带着手中的笔(手下的键盘)开始向这个浩大无边的宇宙出发了,上路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文学创作自古就是一个清贫的职业,真正以文为业者,没有几个过得滋润的,但是,清楚却不改初衷,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便是求道者的必然悲哀,也是殉道者的必然通道。如果说过去普天之下有穷学文,富学武,无论穷与富,都要去识字通理这一共识的话,那么识五经,通六艺,学成文武艺,售与帝王家仅算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之后,那些凭文却谋不来多少稻粱之人,却还要孜孜以求,不弃不舍去进行文学创作所谓的文学家们,那就只能是归于一个理由:灵魂的驱使了。如自己出钱,供过往行人茶水,求天下奇闻逸事,而成了一代文豪的蒲松龄,便是最典型的一例。你说他写《聊斋 》的目的是啥?有时间不能喝喝茶,与乡人聊聊天,或再多教几个学生多赚几个钱养家糊口吗?要写也成,就写入流的,合时的,能赚来钱的,或为发泄内心的苦怨之情,痛骂那个病态的社会,黑暗的科举,腐败的官场也行呀,可是,这位聪明绝顶过人的老学究却偏偏要去写鬼神,写狐仙,写转世来生,因果报应之类事与理。要知道,写这类事在当时可是什么也换不来的呀。多少年来,我们把《聊斋志异》这部煌煌巨著看作是反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当时黑暗现实的小说,殊不知,我们错了,或说,我们非常浮浅地解读、曲解了这部伟大的浪漫主义杰作。它的主题其实讲的是地界与人世的相互关联,说的是善与恶的因果报应,提倡的是高尚的道德,真挚的情爱。这一主题的选择,与他的灵体是有密切的关联的,也是他天生的那颗心魂的必然选择。在这一点上,又由不得他姓蒲的肉体或理智来支配。正象当年他这位闻名遐迩的神童去参加科考一样,几次下来,半辈子了也不见一次成功,不是因这过失,便是因那失误,最后一次,答题时行云流水,一笔而成,好水顺畅。然快下考场时却发现,翻错了卷纸,于是,按规定被判作废,科考之路途由是而告终一样,他的命运也由是而真正开始:无尽的漂泊之后,彻底安下心来,替上苍去把人间存在的真实事理,用优美的故事,传奇的笔法,形象而生动地一一展示出来,以昭示天下人,省醒后来者。换话说,上天事先就选定下了,专门派来这位文坛怪杰,在经历了无数的折磨痛苦绝望之后,在理智的选择彻底失败之后,让他心甘情愿地,心平气和地,慢悠悠地来把这一道理永久地传之于后世的。所以,人间少了一位进士、官僚(多了他,社会也不会有一丝的变化的),多了一部专讲天地人三界道理的真书。
类似于此理此事此人的,还有清朝那位神仙般聪明的大学士纪昀,纪晓兰。才高八半,学富五车,聪明过人,却就是无一篇什么文章传世,留给后人的除了几个智慧的故事之外,便是那部以记录鬼神故事为主的《微草堂笔记》了。他事先知道自己来到这世上的最爱吗?事后他又知道这部书对后人的作用吗?这两人,一是朝廷要员,要风是风,要雨是雨,一是乡里草民,要什么没有什么,但当他们理智的选择都失败后,最后,把天生带来的那份过人的才华都用在了写鬼怪的故事上。哈,也算是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了。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那位大名鼎鼎的曹雪芹,他写《红楼梦》也是在后天理智的选择进行到最无奈态时,才不得不顺就了心灵的驱使,饿着肚子,忍着寒冷,而去以毕生的心血完成一部在当时来说也算是一部奇书的伟大事业。还有如明朝时的第一才子解缙,纵观他的一生,可知,他来人世的目的,其实就是编那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永乐大典》,大典一完成,他的使命便告结束,一命呜呼于人间后,回天复命去了。不然,老天是不会给他那么多的才学的,天下的官僚无数,但才子却以他为最。于他而言,漂泊到了编书之列,也算是找到了心灵最大的安慰了,所以,解缙,编大典,是用尽了全部心血的。透过这许多难以让人理解的奇闻怪事,我们看到的正是伟大作家的一种必然的无奈漂泊态,一种符合灵魂掌控的使命态,一种得之于自然,服务于自然,揭示自然神秘之大道的完全态,合理态,当然,也是生命的正常态。文人,其责任有许多,有的是为人民大众鸣不平,有的是替社会歌功颂德,有的是创造一种美好供人类享受,有的则是发现真理,宣传真理,有的则是提示丑恶,还有的是为了抒发生命的真实性灵。故而五花八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文坛的正常景象。以权势压人,以一家制百家,以一朝代百代的做法是大错特错的,也是与天理物道相悖的。
但凡真正的文人,没有一个是自觉自愿依社会的常规出牌的,也没有一个是以因循守旧守为乐的,创新是他们最基本的发展前提,追求美好是他们的期望,提示物理的奥秘,阐述宇宙之大道,则是他们的根本任务。故,天下的真正优秀的文章,都有如下特征:充满圣洁的美感,提示生命的本质,惩恶扬善,净化社会,提升道德,独抒性灵,指示人类前行的方式和方向,回归宇宙天地,最后达到永恒不朽。理想主义者,浪漫才子徐志摩的好多美文美诗是这样,郁达夫凄苦的《沉沦》是这样,周作人的小品文也是这样,老舍的《四世同堂》,鲁迅的《阿Q正传》,沈从文的《边城》,卞之琳的《断桥》,泰戈尔的《飞鸟集》,托尔斯泰的《复活》,雨果的《悲惨世界》,但丁的《神曲》,康德的《浮士德》,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荷马史诗》《西游记》《赤壁赋》《饮酒》《诗经》等等无不是这样。
一句话,文采加思想,生命与社会,自然和人类,写作者必然谨记以上三个组合的内涵及辩证,否则你写出来的文章就可能是一堆狗屎。

2010年7月26日


关于“漂泊”的再三思考

中外篇

上一篇文章谈到,作为一个真正的为文之人,没有一定的灵气是不行的,有了充足的灵气却无较为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也是不行的,这几点具备了,要想创造出较为优秀的伤口,还得有丰富的生活经历,独特的人生体验及一颗敏感的心灵,丰厚的文化修养,过硬的文字表现功底。一句话,一部杰作的诞生,是在众多先天和后天诸因素的叠加中,经辛苦而细致的精构过程中完成的。文学之于音乐,它虽然不如后者灵空自由,任性发挥,却要求更形象,更生动多采,精美细致。之于绘画,它不需特别的凝神静气,全凭想象,借线条和颜色,表情达意,抽象地一挥而就,却也要求深刻地思考,一字一句的加工雕饰,特别是要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文学,说简单点,就是文字的一种高级游戏,说复杂了,便是一门特别的语言艺术。对这门语言艺术(我更倾向于这种说法,真正的文学是很高雅而难掌握的)掌握的高低,可以看出一个人灵气的大小,眼见的高下,思想的深浅,道德的正邪,及对社会人类宇宙的关怀与否及爱憎。
按照本人多年来对文学的理解,我把天下的文章按高下优差,强行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描写客观事物特征为主的,其中以游记文体为代表,或叫作记叙性文体,那一种较为低劣的小说,一人一事一理的文章应在其中。这类文体的一大特点便是仅是记述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而少有什么深刻的思想认识与感情。如《春水》《寄小读者》《白杨礼赞》《多收了三五斗》《雨中登泰山》《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等类文章。说得不客气点,这类文章不应该算作真正的艺术作品的。
二是通过对一定的客观(幻觉、联想等也是客观的)事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来曲折地优美地反映生命内心复杂而矛盾的感情世界和对社会生活一定的感受理解,进而表现一定的思想认识,人生哲理,及相关事物的发展规律等。这类作品在我们的身边大量存在,且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的位置。现当代较为优秀的有《月牙儿》《故都的秋》《沉沦》《凤凰涅磐》《阿Q正传》《药》《边城》《倾城之恋》《金锁记》《围城》《活着》《废都》《白鹿原》等。三是借各种艺术手段,表现出有关生命的意志、精神、灵魂及它们的交错、途径、发展及最终走向。可以说,第三层次,已达到了人世对事物认识的较高水准,但是,还不是最高的,最高的便是宗教,是神学。但,这就有点越超了文学的界线了,我们就不再进行具体的探讨了。这类优秀者如《变形记》《基督山伯爵》《神曲》《呼啸山庄》《根》《静静的顿河》《雪国》《漫歌集》等。
三个层次,三种级别,三种方式,从理论上讲是由低到高,渐次而升的,其实具体到现实中来看,它们又是相互紧密关联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较难分开。但是,好的作品,谁也会承认它的越凡出众,差的东西,谁也能认识到它的平淡。关键是间于好与差之间的那部分作品,就让我们头疼了。中国自古就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说,再加文学的鉴赏,又是独特的一种灵气与另一种生命的相互理解与体悟,由于你我生活经历的不同,认识角度不一,感情的喜怒有别,观点、思想、文化等的差异,故,有时候真的是真假难辨,好坏不分的。但是,毕竟世间是有规律可循的,文学是依原则来变化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如果真的让人难以决断的话,就把相同内容的作品放到一起作比,高下立判,根本不用谁来辩论什么的。
上述说到三种层次的作品,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作家们不可能一分为三,将它们写得清清楚楚,先记叙,后抒情,再后议论,也是把它们合三为一,综合起来进行艺术的表现的。这时,我们对文学的审美标准就必须得清楚了:一是艺术,二是思想,三是神美。三者缺一不可,稍一偏颇,定失之千里。按照这一方式,我们试着来看看人类文学史那些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吧。
我认为世界是第一流的伟大作品应该有如下:
《圣经》,柏拉图的《对话录》,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玛格丽特•米歇尔的《飘 》,雨果的《悲惨世界》,莎士比亚的《莎士比亚戏剧》,泰戈尔的《飞鸟集》《园丁集》,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依照东方的审美标准,中国的有《诗经》,老子的《道德经》,陶渊明《饮酒》类诗,李白的诗歌,杜甫的诗歌,苏轼的词文,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现代鲁迅的《野草》和《阿Q 正传》,曹雨的《雷雨》,当代只有两人的作品可视为最优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病隙碎笔》,余秋雨的《文明的碎片》《文化苦游》。
多哉乎?不多也。不多乎?不少也。虽然自古便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之说,可是如果把它们放一起PK一下,各自的优劣便一目了然了。当然,我们清楚,有的是不能拉郎配的。
那么就先来把《圣经》与《道德经》放一起PK吧,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上看,二者均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和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二者的主人都是圣人(基督的门徒们也能算是得了神光的圣人了),讲的都是关于天地宇宙人类诞生的起始,从另一角度来说,不能算是文学作品的,大致可划归入科普一类,特别是后者,没有人物故事,没有情感抒发,没有心灵的纠结,只有宇宙万物的客观特质的描述,如果按照我上述的观点,这部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应该归入最下等的,但是,它说了,最低者却最高,物极必反,我们认为它是当今人类史上独一无二的一部天书,一部神书,一部最接近宇宙真相的大书。它所提示的在关宇宙、生命、万物运行的规律、方式及具体变化的法则,让我们惊叹,为我们常人所难以解却确信它一定是真的,宇宙就这样来的,事物就是如此地和谐着的。故大道如水,自然而然,厚德载物,这一伟大的思想便一直流传了下来,短短八十一章,仅仅五千余言,便将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总规律、总特征彻底解密,并告知了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良策等等讲述的一清二楚,其语言之精美,比喻之神妙,结构之自然而有机,描摹事物之精准是后世任何一部文学著作都无法达到的。而成为至今为止,任何一位学者都无法攀及的哲学高峰,成为了整个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与之相应的便是稍后的西方的伟大《圣经》,这部二十七卷,约一百多万字的巨部,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构成,是基督教的经典之作,它以非常通俗的语言,非常细腻的手法,非常真实(?)地叙述了天地的来源,人类的起始,记载了关于上帝和古时犹太人的有关历史,及耶酥的一些门徒、使徒传道的情况。其内容非常的博大,时空跨度特大,是一部神与人的历史传记,也是一部有关做人处事的经典之谈。如果按文学的分类来归类的话,可归入历史一类。它通过大量的人物故事,证明了神的唯一存在与至高无上,告诉了后人许多做人的道理与原则,是整个西方文化的源泉之一,是更是全世界几十亿生命信仰的一大宗教。如果把二者对比一下,我最赞美的目光还是更倾向于前者,你说,一部史书,与一部哲学论著,那个水平更高?你用一百多万字来说明一个漫长的历史与灵魂的问题,我用五千个字讲述宇宙大道,哪个更精炼?选取的切入点更高更妙?再看它们的讲述方式,一个细致入微,不厌其烦,看着多少让人有点昏昏欲睡,而一个却精妙至简,如水自然,清新爽悦。就如一个似高人指点,微言大义,切中肯綮,入要三分;一个像姥姥讲故事,娓娓道来,有头有尾,不断不止。也许是个人的爱好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吧,我还是喜欢前者。当然,后者后来成了至高无上的法宝,神物,灵魂回归的导师,生命前行的太阳,而前者却有时不能进入正途,高深莫测,玄奥迷离,让人望而止步。
如果以这两部举世罕见的巨著作对比,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最伟大的著作,无论是什么题材(体裁),都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性,要有关于宇宙人类的普世价值,或曰接近原始本来的真理性。一是高妙多采,高度有机的艺术性,一是崇高的道德精神和灵魂的唯美性,能让读者享受到一种至高无上的神美,找到灵魂的出路。这里面,有关生命的诞生,思想的困惑,灵魂的升华,未来的路途,人类最后的归息等,都是文学必须涉及的内容,否则,它们的文学价值与档次必然要受到大的影响。
照着这个标准,我们再来看看柏拉图的《对话录》,柏拉图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让后人惊叹不已。注意了,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也就是说他注重客观世界与灵魂精神的双重结合,这就避免了好多作家上哲学上存在的偏差,认识上的不足与绝对。《对话录》记录了他的表弟柯里西亚斯所叙述的亚特兰蒂斯的故事。通过阅读他的《对话录》,我们可以知道,这位哲学大师,更倾向于后者-----主观心灵。比如柏拉图就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这便是明显的天才论嘛,与我们在前一篇里所说的天才的观点大同小异。但是,他还没有再进一步,找到灵这个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借人物故事,宣讲着一些非常深奥的哲学道理。柏拉图的精神世界绝对是丰富而博大的,也正因了这点,他才成为了精神的代名词,理想主义的化身。精神,何其重要而珍贵呀。
与之对应的东方另一部对话录《论语》,则远远没有过到这样的深度与广度,虽然它成为了几千年来一个最伟大的文明古国的经典读物,思想硅臬。《论语》,其实也就是一部师生对话录,这部书涉及内容是很丰富的,做人,为事,治国,道德,天地,鬼神等等,好多论断也确是精彩,却并不严密与科学。作为一部理论与哲学的巨著,它实是欠了点气候与气度,如作为文学作品来看,它更短缺许多。真的无法与《对话录》相比的。
歌德的《浮士德》反映的是在当时的德意志乃至于整个欧罗巴,正处于新旧时代的交接阶段,生产上在从手工业农业迈向现代工业的时期,思想上也正面临着一场大的革命,同时也是大的混乱时期,有关生命的对立,思想的矛盾等等重大社会问题。当时,旧信仰的道德约束力正在解体,社会上正在某种程度上陷入道德沦丧的边缘,在当时的社会下,人民愚昧不堪,社会凋零破败,面对这种情况,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浮士德)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他们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感觉,挺身而出,和它们进行了顽强不懈地抗争。与之对应的恶魔梅菲斯特,有着天生矛盾的属性。这一事件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人类就是在不断否定以前的自己中前进的,否定自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在这之间难免就会出现偏安与不浅尝辄止,永不停息的矛盾。而镜中的海伦代表的就是理想,是一个乌托邦,但她却是引领人类不断进度的主要动力。同时她也是历代所有追求真理,永不停滞的一个缩影。可以看出,《浮士德》的伟大在于,一是它所揭示的生命的矛盾性,二是复杂的时代性,三是精神的高尚与低贱,四是人类的方向与前途。同时,它所选用的新颖而奇特的表现手法也让我们赞叹不已。如魔幻般的情境,神话式的人物,理想的天国,天使的歌声,梦想中的女神,真理的大海,古典与现代的爱情,随风而去的幻灭等这一切与真实的社会现实……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必然有其原因的。
说实话,我想了半天也不出,我们的哪一部优秀的著作可以与之比肩。《金瓶梅》?不行的,《水浒传》吗?太浮浅了,《三国演义》吗?分量也嫌不够。选来选去,只有那部《红楼梦》可以与之媲一下美了。确是的,在庞大的武器库里,我们只能拿出这一部重型武器《红楼梦》了,虽然科技含量相对而言差了一点,但生产日期差不多的,那么权就以一当百来使唤吧。好了,来吧,世上伟大的功夫是一样的,凭你有万千本事,我只一招降龙十八掌便可以应付你的。虽然打你不胜,却也不会败落而逃。高招自然也有高招的相似处,把全部的心血化作对生命的敬畏,进行着天地人物理事情的布局和调度,在矛盾中解决现实的困惑,在感情里了悟命运的必然,在前行中与时代交锋,最后得出一个伟大的结论:梦幻和现实是同一种东西,生命与宇宙是同一片领域。你与我原来是同一个父母,有着同一个归宿地。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这三部巨著可说代表了人类文学的最高水准。其有关内容如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是为:一个名叫安娜(聂赫留朵夫)的善良生命,因情爱和正义而陷入痛苦的深渊,经过一场特殊的战争与和平的考验,最后终于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借助神秘而伟大的宗教,在精神上和道德上获得了复活,生命得到了更生。
三部巨著,几百万字,其实也就是这么一个主题,文学,说简单,它真的很是简单,越是大道越简洁,越是真理越明了。但说复杂,它又特别得复杂。“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生命的痛苦、困惑、幸福、爱恨、情仇,生活的功名、目的、善恶,社会与历史的道德、责任、改造、进步及更为主要的灵魂、精神、宗教、死亡、复活……都有,一切的一切全有机而曲折地融于一体。再看它们在艺术上的共同点:人物形象性格特别鲜明生动,或生气勃勃,或真实可信,或复杂矛盾,或阴险鄙劣,处处充满了诗情洋溢的艺术描写,彭湃汪洋的情感抒发,一针一线的如织如梭的心理描写,逻辑严密的哲理论证,真切有力的道德说教,宏大壮阔的场面,如诗如画的景色描写,或是大海般恢宏壮阔的壮美,或是小桥流水般的婉约,或是细致入微的生活景境的白描点缀,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社会、风情、自然、生活、人物、神秘的立体图画,结构复杂而清晰,人物众多却鲜明,各方面圴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公认的最光彩夺目,璀灿无比的杰作之一。
真的,把我们那所谓的四大名著全部拿过来,放到文学平枰的另一端,感觉也要逊对方三分的。不是我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实是我们技不如人,无话可说。虽说东西方文化背景有差异,审美标准不一,语言文笔不相同,可是思想是有可比性的,艺术是没有什么差异的。曹雪芹也罢,吴承恩也罢,还是施耐奄,罗贯中,无论是身分、地位、学养,还是血统、品德、气质、胆识、灵魂的纯净、精神的境界,均没有一个可与托翁相比的。没办法,人家是文化大国俄罗斯的贵族,是名门之后,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受过正统的大学教育,学过东方语文、土耳其、阿拉伯语文、法律,迷恋社交,喜欢道德哲学,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周游于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办过农庄,了解农民与低层社会,当炮兵连长,参预过社会改革,有强烈的宗教信仰,灵魂高尚,淡泊财物名利,不事张扬,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生内心无数矛盾难解,不停思考有关问题,晚年出走漂泊,死后安静寂然。其家学、气质、见识与众不同,思想什么,学习什么,又没有什么当权者的干忧与反对,而我们呢?不是泥腿子,就是穷书生,讨吃要饭没什么地位,见识狭窄不说,学识也很是单一浮浅,只有一个出身高贵的,却从小也无什么良好的学习环境,后来又沦落为平民一个,寒书生一介,饥寒交迫不说,还得时时提防文字狱的血腥屠刀,朝廷的抓捕,你说,在这样气候中的你,能写出什么高贵大气,社会全景式,人性人格全方位,灵魂宗教全天地的人类一流名著?所以,如果硬要比一下的话,四大里也只有那个《西游记》里所讲述的从生命的最低态石头到最高态佛的转化提升过程这一主题,才是较为重要与有价值的,也是托翁没能涉及到的一个问题。而如其他的历史、社会、人性等问题,在托翁眼里,都已不是问题的问题了。故我认为四大名著里,《红楼梦》第一,《西游记》第二,《三国演义》第三,最差的是《水浒传》。
外国的文学如此高端而气势,看完我们本国的名著,你会大吃一惊的。PK的结果渭泾分明,我们输了嘛。但,请慢,原来,这东西方文化就是不一样,你就是把二千多年来所有中国最聪明的文人全翻出来,并列站于一处,合为一体,也绝对找不出类似于托翁的一部作品来。这并不稀奇,中国人历来就是以精短深妙,简约含蓄的《诗经》为蓝本进行文学创作的,从上古时的《道德经》,再二十个字的一首精美绝伦的诗歌,再到今天流行于世的小品、笑话、短信段子,几千年来,它所走过的道路,都是那么得细微简洁,高深莫测,曲折有致,绝处逢生,精密有致,所谓的于无声处听惊雷,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也。磅礴的大海是一种美,流小的小桥也是一种美,大海翻腾过后,便会是宁静的滴水声,一座横跨大海两岸的天桥是美,一块雕刻有几万字的玩玉也是美,一座金字塔的价值与一块佛祖舍利的价值哪个大?哪个美?故,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美分别诞生、发展、壮大于东西两个半球,一大一小,一静一动,一粗一细,一气一神,互动有声,锦琵和奏,相映成趣,让万民欣赏,上帝也真的是煞费了苦心呀。看来,这样的PK,真的是不能进行的。

古今篇
一部《诗经》,反映了五百多年间的历史生活风貌,所用文字不到三万,三百零五篇,风雅颂相体,赋比兴合成,篇篇精美无双,首首精短如金似玉,甜美的爱情,复杂的人事,过去的历史,纷繁的国事,荒淫的帝王权贵,可怜的黎民百姓,优美的山河景色,执着的精神向往,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借以章节复沓,反复咏叹,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最有情调,也是最为美丽动人的一种文学体裁:韵文的先河,它还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且形式多样,表现活泼,生动引人。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神鬼祭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不学《诗》,无以言”,因为有了《诗》作优秀的傍样,才有后来人类文明史上绝对罕见的艺术精品,魏晋南北朝的民歌,文人的田园诗,繁丽典雅的宫庭诗,及特别一绝的唐诗、宋词、元曲的闪亮登场。限于篇幅及大家对之的详熟,这里,我想跨越时空,一下进入当下,着重谈谈当代史铁生与余秋雨两位作家的有关作品。
说实话,我们的当代文学可以说是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太,不如八斤七斤了,代代在衰落,时时在萎缩。与那刚刚过去了的现代文学壮观的场面与丰富生动的内容相比,当代文学真的像是大师腋下的那个“小来”,或成了脸色灰黄,有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又粗又笨,开裂得是松树皮的手且还有多个儿女的闰土了,而人家现代的作家们可是放了道台的大人物呀。在道台大人面前,我们这些乡下的穷闰土,真的应该按文坛的规矩,叫他们一声老爷的。
比喻不恰当,道理却是如此。经过六十年政治、经济等无情无尽的暴风骤雨的冲击,我们的文化或说文学一步倒退了几百年,我们所谓的作家们个个都成了经济上的闰土、阿Q,吃不饱,穿不好,住不阔,却儿女众多(大上作家纷纷出世);政治上拖累大,负担重,为老爷服务,给人他当喉舌,失去了最基本的文化尊严,斯文扫地不说,还得给政府为奴看门,对权贵摇尾乞怜,讨一碗残羹冷炙来吃;在精神上,更是无依无靠,没有信仰,鬼神不敬,缺乏追求,麻木不仁,常常连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也突破了,否则,就连闰土那一亩三分的西瓜田也不会有的。而当年,人家那教授,那作家,一人能养活全家老少十几口人,而且过的还是上等人的水平。即使一贫如沈从文者,凭手中一支寒笔,也可换来个妻荣子贵的,更遑论牛人周先生了,一支利笔,打败天下难见敌手,政论、民事、爱情、时尚、历史、大人物、穷草民、当权派,没有什么不敢写的,也没有哪儿不敢发的。书到也是自费出,但是没有专门来收昂贵书号费的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团伙到也有结的,却不全是在相互吹棒,炒作发财,不需要歌功颂德,没必要为他人当喉舌,或自己花钱请人来召开作品座谈研讨会等等。当然,更主要的文人自身,胆怯、自私、品格低劣,见识浅陋,学识不够,思维混乱,缺乏逻辑,成名思想严重,时时想出人头地,写什么,全唯马首(姓马的)是瞻,如何写,向已成大名的看齐。文章要么空洞无物,要么如天上华丽的浮云,百姓的痛苦不去理弄,社会的弊端不想涉及,自已的苦恼虚假掩饰,不问灵魂的有无,正义的价值,只顾物质的利益,名位的高低,今天获这个大奖,明个得那个荣誉,实则写出来的东西浅薄无力,乏善可陈。让国人深深失望而忧虑。
具体看,诗歌丢失了传统,却没继承了现代,成了一个中西方杂交的四不像,凡人看不懂,高人不想读,只圈子里的几个人在自慰或他慰。小说,一年小长短篇几百几千部,却大都脱离现实,虚假无物,内容陈旧,文笔僵硬,缺乏灵气,少有新鲜奇妙之感,动辄几十万字,精装后去畅销,消遣不愿,精读不值。散文,小家子气十足,不是回忆,就是游记,要么小猫小狗一大片,客观述写,精魂不现,有神却无采,神乱又浅白,充报纸一角,填杂志一隅,为网虫一慰。杂文无锋,一个韩寒撑不起全部的低层世界,美文无情,一个小四意淫天下无双。文化散文到处可见却思想苍白乏力。戏剧更不能一提,其精美之处,消失得荡然无存,全然是一片荒芜杂草地。千万部电视剧,一台春晚,再加无数的娱乐节目,肥皂得让人发呕。这便是中国当下的文坛现状。也许所言有些偏激,一竿子打倒了一船人,但整个文坛不能让人满意则是铁一般的事实,文人不像文人,文章不是文章则更是现实。
相对而言,我只看重创作出《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优秀作品的史铁生和写出《文明的碎片》《文化苦游》新一类文化散文的余秋雨。
史铁生的痛苦之处,在于他很是不幸地早早地面临着死亡的召唤,不知哪一天就会走到另一个世界去,幸福之处在于处于生死两重界的他,正好利用上于赐与的这一苦机(不是良机)进行了真正的有关人生、命运价值、意义及未来归宿的系列的深刻有序的思考,并用自身的体悟,去证实着过去古人的经典教诲,索寻着有关自已痛苦经历的根由,及明天的明天的一切的一切。坐在那个小小的轮椅上的他思维不断,认识不止,求索不息,思考不停。也是受上天的支配吧,他自觉不自觉地要对这些千古以来就没有答案的问题一一思考着,辩证着,解答着,体证着。更因为他不是虔诚的教徒,对佛虽有强烈的兴趣,却没有剃度出家,对道有深刻的研究,却不会道法仙术,知道基督,可不相信耶和华是唯一的宇宙真神,当过知青,对农村生活却没有多少好感,经历过文革,对传统的迷信有点怀疑,身为北京市文联副主席,思考的重点却是灵魂的有无这类神秘的问题。哈哈,因而,在他的笔下,什么也无章可循,什么也有法可依。他的灵气因此而被一一激发开来,他的灵感不断降临,他的智慧扶摇直上,他的思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无边际的世界:灵魂到底有无,人死亡后去了哪里,生命有来世吗,新的生命又是如何,自己上一世做了些啥,为何这一辈子上天这样惩罚自己,人有使命吗,自然里有个最大的主宰吗,如有,他是叫上帝吗,或就是姓耶?那么玉皇大帝是个什么官,这个社会如何发展而来,历史由什么写成,道德是个什么物质,能承载多大的负担,病是一种魔吗,由谁来管理,生命到底是由什么组合而成的,除肉体与灵体外,还有其他的东西吗,母亲与儿女之间的情感如何传承,亲人间生离死别的苦属于佛教里所说的什么类型的苦……
一路地问下去,一路地写下来,整天整月整年稳居一个小小的轮椅,却漂泊于那清淡优美,诗情画意般的清平湾,然后又不知不觉漂泊进了北京的天坛与地坛,走到了一棵合欢树下,在病隙碎笔间,一回回忧郁,一次次失落,再一天天刚强起来,最后直指心性,回到了有关灵魂的事的核心处,看人生,想命运,问生死,望天国,求真理。多少年来,他一方面忍受着病痛的巨大折磨,与因物质的匮乏而导致的清贫的生活,另一方面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本质意义的寻求时,史铁生却独居在自己宁静的内心世界,仍旧苦苦追索着人之所以为人的原由、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现实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的事物作不懈的寻求和抗争,这种非凡的勇气和执着的精神信念,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是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关生命的一切,他几乎都想到了,到现在还要想。他也许不太清楚一个道理,文学是说不尽人类的情感的,哲学是研究不清有关生命的本质的,生命最核心的答案在宗教那里,文学是人学,宗教神学,宗教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成神的,或说成神,是每人人最大的意愿了。不清楚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史铁生把对它们的理解感受一一写了出来,而且还那么得深刻,细致,真实不虚,明净的文字,平和的笔调,细致的声音,散淡而执着的行文间到处充满了浓重的哲理意味,却没有一丝的失望腐落的气息。虽然他的散文里没有对民族、社会等重大问题的探究,让人看后却不得不思考后再思考,感受后再感受。当代文坛上,除了史铁生这样真正地对生命进行过一点一滴,一步一寸的思考探究外,再无第二人。他这种通过不断省察自己的内心,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本质,求知宇宙、生死的平静的心态,是我们常人所无法做到的。故,我认为,他绝对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是否一流,还有待历史的检验,但这在浮躁华丽的商业时下,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这便是史铁生对生命思考得出的一个答案。由是,中国的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部光彩灿烂的经典随笔!
上海的余秋雨教授,一个让人说不清的文人,有着许多说不完的话题。不管怎样,这是一个很是典型的文人,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对其有关的道德行为进行什么或褒或贬的点评,而只就其对时代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两部散文集进行一番简要的评谈,以此来促进我们的论证。
还是换种方式,先来看看有关人士对其的评论吧,很有意思的。
“从当代散文的整体发展及其走向来说,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对当代散文并未提供太多的贡献,尽管他比当下任何一位散文作家都要走红。细观余秋雨的散文,发现其中内含一种书写模式,譬如《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作品都有“小说叙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的创作元素。这种缺乏变化的话语模式最终让阅读者厌倦,因为它无法提供更多的阅读可能性。这种僵化的三位一体话语模式与散文本身固有的自由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格格不入的。余秋雨的散文很容易就获得了世俗性的巨大成功,但在精神深度上却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朴素)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几乎是篇篇浸透了中国文化的凄风苦雨和中国文人的集体痛苦感,再以个人生命的真体验和真性情浇铸成文字,举重若轻,力能扛鼎,不仅上承新文学散文之余绪而且开启了一代风气,将整个当代散文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准。”(朱向前)
“仰望中国散文的天空,应该说,还是星光灿烂!而先生的《文化苦旅》则是其中一条河系!这条河系里的每一颗星星都在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梅洁)
“一、余秋雨的学问放弃思想的创新而专注于玩弄华丽的辞藻,只是用浮夸的语言阐述人所共知的常识;二、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放弃了起码的学术理性,把自己变成一个情绪化的生物;三、余秋雨与正常学术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他的散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对现代学术的一种嘲弄,是学术文化的一次倒退;四、《文化苦旅》是已被人们唾弃了的感伤主义和伪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余秋雨这类散文的风行,正是中国文化沉沦的象征,值得深思。”(王强)
“依然是在黄晕的灯光下,捧着余老的文字,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苍老后的年轻。越过江南小镇,看着苏东坡突围,一个王朝的背影浓缩成历史的一道风景。很多东西在岁月的铁蹄下成为一种模糊的怅惘,还有一些东西被不懂他的人肆意雕琢,但幸好有些东西,任谁也不能改变。譬如玄武湖边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那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江南的小镇在灿烂里变得坎坷。余老说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于建筑,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其实浓缩是一种汇集,溶解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会粹?他们共同构成了一种动态的文化。”(童话)

下面,我们就从十个方面进行一下相关文化现象的表述吧。
一,余氏的散文绝对是对中国现当代散文的一次强大冲击,无论是艺术表现手法,还是思想内容,及对文化的探究,题材上的开拓,在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虽然在他之前,也有过文化散文一说,但,是他把这种大散文的概念提升了一个新的档次,新的田野,把国人的视眼扩得更宽,看的更远,也使得中国的散文(无论是文化散文,还是学术散文)走向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让从前以冰心为代表的那种甜点式的娇滴滴的小女人散文一下子花容失色,让一个事件加一段议论再来几句抒怀的小家子散文无地自容,让以自我为主的思辨加感情式的陈染式的混合型散文大吃一惊,让抒情诗之王刘湛秋式的清新空灵,新颖洒脱,超越时空的纯情散文自觉浅薄,让既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长期耳濡目染,蕴含着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宗璞式的散文要心情激越许多,灵魂活泼许多,同时,也让现代文学史上那些早就功成名就的沈从文、林语堂、梁实秋,胡适等人大吃一惊,原来学院里的教授也可以这样去写文章,也可以写出大气的,充满野性、个性、 人性的大文章的呀。纵观当代中国文坛,多的是人事景物史实,少的是命运思想哲学,多的是感情抒发,少的是宗教的崇尚,多的是现实主义,少的是浪漫主义,而余氏的文章基本能较好地把几者结合在一起,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这是很不容易的。想当年,余的《人生苦旅》等在大陆就出版不了,是通过台湾而引起轰动的,属于墙外开花墙内香。换个角度看,也说明我们大陆的编辑有眼无珠。余成大名后,便有许多专家、学者对余的为人处事及相关的文章进行着这样那样的种种责贬,我感觉,单就文学创作方面而论,有一多半是出于嫉妒,或在玩着借骂名人而出名的低下把戏。
二,就所谓的“小说叙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表现模式来说,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比起早些年风靡一时,占尽了文坛主流潮头的自恋的秦牧、少灵性的杨朔、娇情做作的朱自清、无情刻薄的鲁迅、自作多情的冰心(国内有多少小朋友让你写东西寄给他们看呀)、有意卖弄才学的余光中等人的散文还有大有不同,他将几种文体的表现特点全部拿过来,五花八门地自由挥舞,交替使用,让人耳目一新,虽有花拳绣腿的嫌疑,却也舞得密不透风,虎虎有生气,引人入胜,这不能不说是余教授对中国散文界的一大贡献。正像当年黄仁宇先生用一种其实并不新鲜的手法写出了《万历十五年》这部明代断代史,一下子开了国人的眼,于是新的历史写法便马上风靡于世,特别如当年明月对严肃明史的笑说调论,让世人的眼花心花才华一齐大放,认识到了原来正式的历史也可以这样去写一样,余的新式散文也让国人开了一次大眼。而像这样的开眼机会,一百多少年了,却很是少见。现在,当我们回头再看当年阅读的那些所谓的经典:《井岗翠竹》、《内蒙访古》、《翡冷翠的一夜》、《燕山夜话》、《傅雷家书》、《威尼斯》、《春蚕》、《风景谈》、《樱花赞》、《旅途随笔》(巴 金)等,这都是些什么东东呀。
三,所谓的散文的自由精神是什么?就是不要一切吗?就是没有规则吗?就是随心所欲吗?也不一定吧?《一个王朝的背后》内容多么得丰厚,时空跨度那么大,但一个中心却是非常明显的,深沉而厚重。《苏东坡突围》违背了形散神不散这一散文永恒的主旨了吗?如《流放者的土地》这样的篇目,在整个现当代文化史上,又有哪一篇可以与之匹敌?正好相反,余的散文正是打破了过去那种小家子烂气(不是猫猫狗狗,你吃我喝,便是爷爷奶奶,你病我生,要么是一树一花,一山一水),把散文的自由精神发挥到了一个新的极致,并赋予了它新的内涵,从此开始,中国的散文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自我、自由、随意、尽性、无拘束,生命与社会的结合,历史与文化的对应,现在与过去和未来的对接。这一贡献,不能不归功于上海的教授的。
四,“精神深度”无论对哪一种文学体裁而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也承认,余的好多散文,在这一方面是挖掘不深,阐述不透,这也正好印证了我们前面所谈到的灵魂问题的重要性。文学,不对精神灵魂进行认真的拷问,就脱离了人学这一最基本的前提了,也就不会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让后世无限度地去品读了。在这一点上,史铁生做得非常好。研究文学中的精神,并不是让你去当精神病,但是,你必须清楚自己的精和神如何,精是什么,神从哪来,它们与灵的关系怎样,和感情如何接洽,和理智如何相处,最后如何通过文字来服务于你的思想,如何成就你未来的生命等等。精神深度就是文学的深度,精神指向就是文学的指向,这一点谁人也无法改变。
五,散文必须是美的,让人在美的情境的阅读中得到一种艺术的美的享受,从它的语言到内容,再到表现形式与技巧。余的散文辞藻华丽,句式的不断变换,时空、地域及人物的随时穿梭,是其灵气、才气足的证明,这是优点,不是缺点。说他会煽情,能把平常的事物写得有生有色,引人入胜,这也是应该的,文学就是以情动人的一门学问,谁能把读者煽动,谁就掌握了高超的语言表现技能。这几年出现的优秀散文作家,大都是抒情写景的高手,如王安忆、迟子建、贾平凹、铁凝、斯妤、张抗抗。如余的《道士塔》中那一段精美的景物描写,无论是对内容的引申,还是增加感情的浓郁,或突出表现上的多变有致,我认为很是必要。韩石山对王道士粉刷佛像一节的描写有微词,说这本是小说的笔法呀。我则以为,散文中加入一定的小说笔法,才更像是真正多采的散文,大散文,真正艺术化了的散文。《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一文,就间于记实小说与散文之间,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稿,当初寄到杂志社时,编辑就准备把它当小说发表的,是作者硬坚持要以散文发的。
六,散文创作,既需理性的思考,也要有情绪化的抒发,二者不能偏废。当然,说理不能死板无味(如周国平式的),抒情还得真挚恳切(但不是杨牧、茅盾般的做作),不能像秦牧那般的做弄来骗人,不应似冰心那样的浮浅,也不能如王蒙政府报告一般的食之无味。之中,主人公可以随时进入文章,也可以不时地隐居其后,只要表达效果好,怎样做都无关紧要。在这里,非常复杂的或矛盾的感情纠结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衡量一个作家情感世界与认知水平高低的试金石,不会抒情的一定写不好文学作品的,因为他少灵气,感情是灵天生的产物,灵足者,情必浓,情一浓,各类感想,新奇美妙的语言哗哗哗地就涌现出来了,如纳兰容若,如李清照,如林徽茵,如琼瑶、流沙河、余光中,还如安意如与郭敬明、张一一、李承鹏等。而如茅盾、叶圣陶、巴金者,他们只能算是一个好编辑或普通作家,而不能称作优秀的作家。那所谓的名著《子夜》里的好多人物的塑造很是空虚乏味,《家》里面鸣凤之死一节和觉慧闻之后悲痛欲绝之情感的抒发,生硬直白,毫无一点艺术性可言。与《红与黑》《约翰•克里斯朵夫》《呼啸山庄》等相比,两者的情商高低立判,真的称不上一个大家的。这并非男女性别的原因,如皇帝李煜、唐玄宗的感情与抒发也是很到位的。主要在于灵气的大小上,灵气再加上丰厚的文学修养,必然会有过人的才气。很是单一的七情六欲谁也会写的,但那不是高妙的艺术,光会抒情而没有思想,也成不了大家的。因为感情只是生命的一种元素,它是浮浅层的,另一种处于深度层的则是经过严密的理智思考之后得出的思想。二者天然地交融,无间地表达,这才是引人入胜的文学艺术。上面说到的郭敬明,就是情感明显大于思想的一个代表,而同龄人韩寒则是思想大于(或长于)感情的典型。将二者结合得很好的则有韩少功的《山南水北》、刘家科的《乡村记忆》、裘山山《遥远的天堂》及周涛、周同宾、赵枚等优秀作家。
七,还有什么学术问题。文学与学术是有明显区别的,却并无绝对的界线,几者本来也可以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有跳跃,有严谨,一方来证理,一方来增采,可谓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也,毛泽东的好多文章像《别了,斯徒雷登》,就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和谐与统一。真正好的散文往往还就是那些理科的科学家家写出来的,如爱因斯坦、史怀泽、富兰克林、陈之蕃等。一句话,散文,什么也能融得下,什么也可以写进来,相互印证,共同补充。万物都是美的,文学就是发明美,表现美的一门学问。天下万物的理又是相通的,它们同是从自然产生,都是一个父母,都有相同的血脉(理和情)和结构,虽然也有相克的时候,但那就要看作家的眼光深邃独到与否了。散文,它是一道大杂烩,北方人吃起来,味道真的好极了,你南方人可以不喜欢,却不能说,它不是一道好菜。
八,真正的大散文,好散文,其表现力是非常强大的,审美价值也是其他文学体裁所不能比拟的。余的好多散文就体现出了这一点。他的许多篇章,主题重大,思想深刻,表现出一种跨越历史与现实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意识,以及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层关注。如《莫高窟》表现出对民族屈辱历史的感叹和对灿烂文化被毁的悲哀,《抱愧山西》表现出对构建城市文明的渴望和对经济发展的关注;《流放者的土地》、《苏东坡突围》表现出对知识分子痛苦命运的惋惜和对制造这种悲剧的社会的控诉,《漂泊者们》所体现的是漂泊无定又拥有浓重家园意识的异乡故人的深情呼唤。这一点,也是同时代其他散文家们所难以达到的。以当下一位很有名气的大散文家梁衡为代表来看,无论是他早年时的《晋祠》(曾选入高中课本的)、还是后来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大有大无周恩来》等,还是要小气单薄许多,低矮狭隘许多,主观性太强,文化味不够,政治意识太重。就其根源,也许与中国传统的起源,精悍短小的《诗经》有关,与几千年来一贯所提倡的小美文、灵性文、小品文、闲适文章有关,更与作者的身份地位,思维习惯,思想认识有关。以莎翁、托翁、罗曼•罗兰为代表的西方文坛上那种大气势,大场面,大手笔,是我们的作家所没有的。特别是散文创作上,多少年来形成了一个既定的传统,由小见大,以点代面,委婉曲折,含蓄内敛,所选内容体裁不能大了,一大便空,一空便死。那么今天,余教授把它写大了,且写得很活,写得有思想,有气势,让国人耳目一新,让平板的文坛顿时生机无限,这不也是一桩天大的好事吗?
九,余教授好多散文的语言是情理合一的典范,他常常采取一种诗性化的叙述,叙事的语法又被一种理性不断地主宰着,时时浸满了一种历史的思考和无限的感叹。修辞手法和叙述风格的大胆采用,对于增加文章的气势和厚度,起了很大的作用。余教授的语言,不追求池莉小女子那种水一样的清澈,更不是安意如、茅尖的细致婉约,也非贾平凹那般的纯朴厚实,而是追求一种潮样的愤激和画一般的诗意,却又与林菲的在理智中放纵,在放纵中收缩不一。他把有关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放在一种哲理的词语中任性地栖身,浑厚又质朴,自然也豪爽,这一点与周国平僵直平板的面孔,余光中典雅凝炼的隐儒气质,张晓风柔婉中带着刚劲的现代风姿更不同,它是作者胸襟胆识、学者气度、文学知识、智慧才气、文化使命感的自然而大气的喷泄。总之,它们绝对是余氏的独门的枪法、刀法,当下众多的散文家,无人可以仿效得来。
十,有人说,《山居笔记》之后的余秋雨,由于各种应酬,精品越来越少,粗制滥造的文本却越来越多,好多文章看不出心血的沉吟,行文失却了情感顿挫岁月跌宕,字里行间没有了人文关怀,少了忧患的意识,《千禧日记》和《千年一叹》也无足观,不过是一些旅游见闻罢了。为《相约星期二》环腰,令人生疑;为许晴的集子作序,使人腻味;撰钟山碑文,让人失望。对此,我也很是赞同。遗憾之余,想说的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他的灵魂是否真正陷入了生命的枯井底,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着挣扎,他的精神境界是否高尚,心灵是否大度,物质生活是否优越,这些都是决定他能否写出优秀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尺与因素。不要看他身体整日天南海北四处游逛,口口声声在寻觅文化的踪迹,历史的印记,而要看他的灵魂到底在哪里栖息,为何而喘息,发出的呻吟是否真正的切肤之痛,呐喊的是不是有关人物与人类的命运的。余教授近年来参预的可以出名赚钱的政治与商业活动越来越多,文章却越写越烂,与上述那位很少走出家门的残疾病人相比,在死亡线上不断徘徊的史则是在真正的在流浪,在漂泊,而拥有过亿家财的余则成了贵族的文化旅游了。故,前者虽然没有后者那般过人的才情和丰厚的学识,但写出来的文章,也可惊天撼地,让人魂魄不安的。
用文学去阐述人学,在漂泊中去印证生命,借灵魂来思考未来,这是作家最重要,最珍贵的。这便是我把两人放到一起对比的根本原因。
好了,参加了一次讲座,引出如此多的感受,回头看看,其实也没有个啥,不就是两个问题,一个中心嘛:真正有才气的作家,主动也罢,被动也罢,必然时时在进行着心灵的漂泊;作家写作的目的就是在不断寻求生命的本来意义及未来的归宿地。灵魂与精神的层次问题决定了文章的档次与品味,文学的生命,只有回归天地之母体,才可得到永恒的光芒。
最后,再说两话半:
言语说到美妙的地步便是文学,文学到达一定的高度算是神学。神学是宇宙之大学,自然之真学,也叫大道。
禅无语,道有术,基督有老爸,儒学有忠告,赵明生只会唠叨。
睡觉。


2010-7-28

后记:

好长一段时间以来,总在奉行着这么一个观点,特别高雅的文学不是给一般的草民看的,正如诗歌,本来就是哲者的产物,贵族的宠物,与平头关系不大的。可是,没有人看的文学还是文学吗?如此,近年以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处处充满矛盾的文章也越来越像白发一样疯长了,多次想把它们压下去,或斩草除根,一番努力之后却是白费苦心。后来也就索性放纵了本性,随它去吧,看它能写出什么经典的东西来。之中,我悟证了古人的一个道理:文学就是人学。自己身材又瘦又矮,奇思异想却是挺多的,有想法便要说出来,对与不对,听听他人的意见不更好吗?所以,听着傅教授的“漂泊”,想着为自己所熟悉的那些人与事,文与理,不知不觉的,便有了这篇近三万字的长文。它虽由教授的一个“漂泊”的主题引起,但其内容却并非只是漂泊,更不是对教授讲座内容的感受的引申或感想。有的读者已经又看到了,它是关于文学的好多方面问题的阐述,所提观点综合起来,其实也就两个:生命是非常奇特的一种高级动物,它的生存与毁灭都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文学是有关灵魂的呐喊与探索的高级精神活动,它是一门主客观世界结合得非常紧密的高雅的综合艺术,它与神秘的宗教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
按照文学的真正定义,从它的生活审美性、社会功用教育性、灵魂崇高性从发,对自己所能阅读到的文学作品尽可能地给予了自认为客观的评价,之中,特别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早已成名的作家与作品进行了这样那样的指点与定位。这并不是出于什么专爱挑刺的爱好,也非一时的冲动。早在多年前,自己就在课堂中对《荷塘月色》《大堰何——我的保姆》等名篇里的毛病逐一进行了批驳,一篇《我的小狗包弟》(巴金《随想录》),随手一点,一段里就是二十几处错误,我不知道这样的文章如何去让学生学习。更让我疑惑的是,这样的作家如何能挤入堂堂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前列?还有对八零后的文学现象,我基本不抱什么好感,想了几天,才没想出有个谁,其作品能让世人在各个方面受到心灵的全面的滋养。不是这些年青有才有为者没有成就,而是感觉这个社会太浮燥了,即使是眼下成了名的,也应该放下心来,静静沉淀一段时间才好,再那时再评,也许更准确公道。透过缤纷十色的文学现象,从古至今,一路地看过来,慢慢的,我清楚了,文学似女人,也常常会让个别牛人强奸或诱奸的,而这样的女人有时在大众看来,又是那么得美丽、大方、漂亮。曾经由某个组织或政党定出的那个文学排名榜与今天的流行音乐的排名榜一样,有时是非常荒唐的,是欺名盗世,是混淆黑白。后来,我便放大胆子,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学观。当然,这个文学观是建立在自己事先确立起来的世界观、宇宙观之上的,也是与自己早就认定的一分为三(与一分为二不一样的)的哲学观一脉相承的,也正这此,这篇文章的好多内容对于一定的读者来说是有点不大好懂,虽说,之中,我已用了最为大众普通而明白如水的语言进行了表述。文学,该明白如水时,就得一句一句地说,不能故意让人昏天晕地的。对那种有意不说人话,不让人看懂的专家、大家们,我历来就没有什么好感。

关于灵魂,关于宗教,想说的一点是,我不是个虔诚的宗教徒,我对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却过得很是心安理得感到理解,但我认为,灵魂与宗教这是世个任何一个为文之人绝对离不开一步的最为真纯、灵感非常丰富而巨大天地。从东西方上古众多的神话开始,它就一直是人类精神世界里最大的一份滋养,它不是麻醉人的毒药,它是我们一步步走向真理的阳光。如果你要是真的不懂,就不要对它说三道四。要是有点感觉或好奇,那就特别静心地去读一下弥尔顿的《失乐园》,在温暖如春的天地间,在紊乱却很是和谐的情境中,感受一下“上帝失落了人,人也失落了上帝”的有关哲理,或再把我们敬捧了几百年的《红楼梦》反过来,倒过去地看看,看它到底是如何表达一种超常的生命观的,一种透彻着爱恨亲仇、因缘际遇与生死之道及最后回归的曲折路径的。要么,进入到西方现代魔幻现实主义中去,感觉一下马尔克斯的超凡思维,或读读诗人艾米莉那关于死亡、永恒、自然、爱与诗的哲学的诗稿,相信你会有一定收获的。“不知生,焉知死”,不知死,何来生?老庄哲学早把一切全说透了,可惜的是,应者廖廖。读透了真正的好文学,你也就读懂了复杂的人生。经典确实是必需精读的,却不能人云亦云。有的经典,只有作者,而无读者。这是天地的荣耀,也是人间的不幸。
知道,读像我这样的文章有时真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苦难。但是,没办法,正像当年我阅读《复活》《安娜》《红楼梦》时一样,感觉是好东西,可就是难以卒读。这是属于自己的原因,而非作者。世上的好多作品,有的就是心灵鸡汤,一小勺,一银碗揣来,一位优雅的小妇人优雅地举手抬腕,然后送到樱桃小嘴边,轻轻一尝,伴着那钢琴优扬的声音,那味道,那感觉,绝了,美死了。而有的则不是,面对食量非常,又饥饿着的关东大汉,它们应该是一道美味丰富的大餐,其营养价值无与伦比,所用原料有时也差不多,做法却大不一样,火候更是与众不同的久长,进餐的环境、方式、心态等也自然有别。当然,也许它仅是供少数人爱好者品赏,也许只能是让部分人喟口大开,也许它什么也不是,仅是一堆臭豆腐,或似北方秋天田野里的一堆土烧山药,烤玉米,能算作一顿正餐吗?不,但有的人就是爱吃。世人的味道如此,世间的文学也如此。生命的特质不一,没理由硬僵如一,让他人全来听你的。
那么,自己的这属于什么?不知道,评价菜肴的权利在食客,爱不爱好也不是你能管了的,由他去吧。也由自己来吧。
文章写到这里,也真可谓懒婆娘的裹脚了,写的累不说,看的更累。可是,真的想写的,不把这些写出来,灵魂就不安宁,心里就不舒服。如是而已。
如果你看着不舒服,闭眼走开就是了,看来这东西真的不适合你。但还是谢谢你,因为你与文学还是有一点点缘分的。


2010-7-29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荷梦
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6-12-19
帖子: 2826
来自: 湖北,黄梅
荷梦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10-09-04 05:07:07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主观建立在客观之上却高于客观,精神依赖于物质又大于物质,灵魂存在于肉体又贵于肉体。
》赞同!
欢迎您的到来!您对文学与人生所进行的深入思考令人敬佩。问好!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荷梦
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6-12-19
帖子: 2826
来自: 湖北,黄梅
荷梦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10-09-04 05:08:52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主观建立在客观之上却高于客观,精神依赖于物质又大于物质,灵魂存在于肉体又贵于肉体。
》赞同!
欢迎您的到来!您对文学与人生所进行的深入思考令人敬佩。问好!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赵明生
童生


注册时间: 2010-09-02
帖子: 16

赵明生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10-09-18 07:41:35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让大家难受了,这么长的文章。对不起了。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冰清
同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7-03-29
帖子: 1921

冰清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10-09-18 14:44:00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有见地。
一口气读完。洋洋洒洒的,足见功底!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表情图案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更多表情图案
1页/共1页           阅读上一个主题 阅读下一个主题    
北美枫 首页 -> 散文游记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跳到:  
凡在本网站发表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杂志投稿。作品版权归原作者,观点与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上传图片,版权自负。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