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楓 首頁
   北美文学网 | 移民园地 | 皮皮金工作室 | 漂木藝術家協會 | 诗海 | 乐岛
"华河杯"2007中外华文诗歌联赛暨华文民间报刊联展于2007年元旦正式开始。终评委:洛夫、非马、巫逖、谢冕、高平、向明、痖弦、陈铭华,Lorna Crozier写英文评语。 本次比赛得到上海华河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小芳先生的大力赞助。
  
 常見問題與解答常見問題與解答   搜索搜索   成員列錶成員列錶   成員組成員組   註册註册  個人資料個人資料    查看留言查看留言   登陸登陸   博客群博客群    博客新聞博客新聞   照相簿照相簿 
英文版 双语版 中文版
诗词字典 Dict 格律检验 Check 诗词搜索 Search 音乐频道 Music

北美楓 首頁 -> 现代诗歌 發錶新帖   回復帖子
淫是一根筋
博弈
榜眼


註册時間: 2006-12-21
帖子: 4381
來自: SFO
博弈北美楓文集
帖子發錶於: 2010-07-06 07:26:16    發錶主題: 淫是一根筋 引用並回復

淫是一根筋


內斂在汨流
天上水,白花花
我倆的一夜情
不斷靠背

浸淫則是一非狀態
之狀態。大麻OK
繃;咖啡、牛奶與人家

至於創可
貼,懶趴聊賴
心耳卯上
腳該夾著便夾著

如果說
一路來走都是硬道理
為什麼又苦悶
又難以手淫

有時一根玉米棒抵上一桿槍
那些撩地賣藝
所謂混口飯吃的
含著怎樣的根鬚
能把慈禧老舍魯迅給拐了
儘管有那輕輕的蜻蜓
抒情地,點地

當北沙
當南澇
一身合身的衣服仍不和時宜
有人脫了上半身
有人露個下半身
當中暑與花粉熱
拿十八般灸罐,幾車主義也
治不了燥熱虛寒時

我就得把那根筋再掏出來
好好,好好
瞧瞧(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你可以用哲學的方式不鳥我
我可以用詩學的方式不鳥你
我們還可以用修辭的方式不鳥對方
鳥可以用不飛的方式不鳥我
我可以用不抓的方式不鳥鳥
不鳥鳥之

汝,果到山上去
看見了鳥語
必然有花香
如果花不香
必然有個老和尚或斷臂尼
如果沒有老和尚
必然有個大主教或褻童神父
這事別讓達摩來推敲
誰來推敲,三千年
月來推敲


月光推著她
月光敲著他
狼喊著寂寞
滿山木魚
寂寞來到山上

山野上烏影幢幢
萬籟只存一聲狼嚎──
說萬年的解讀,度不了那一聲孤獨


鳥決定穿起馬甲
不如虎穴
焉得浪子(正詩著,手機響了)

──3分鐘後──
(真有人去燒廟
修竹林蔭去盡
剩下一座光頭
喃喃自語
說是打錯號碼)

轉身,浪子回頭
獠牙散去
青筋脈脈, 含情似在長江尾
央著未央

山腳下的小羊穿著晨曦
頸子掛著微露
它的睫毛梳過狼的臉
狼已成牧人
他的詩卷散落成



無數無聲的礫石

無法安排


所有剪碎的紙屑飛去像鳥
一陣陣,吸引聚集分散
所有編過的字串竹簡解銬
符號、意義走出囚牢
所有脫去的又穿了回來
在大地生長
一切赤裸裸
_________________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返頁首
閱覽成員資料 發送私人留言 發送電子郵件 博客 瀏覽發錶者的主頁
博弈
榜眼


註册時間: 2006-12-21
帖子: 4381
來自: SFO
博弈北美楓文集
帖子發錶於: 2010-07-06 10:17:07    發錶主題: 引用並回復

ZT

詞與物
劉春

Pass北島
據詩人西川的《民刊:中國詩歌小傳統》一文介紹,“Pass北島”一詞出自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詩人”之口。在80年代中期北京基督教青年會的一次文學聚會上,這個年輕人指著北島的鼻子說:“我們這一代人就是要打倒你,Pass你!”之後“Pass北島”的說法不脛而走,風靡全國。
在英語裏,“Pass”爲度過、過去、超過之意,而中國更年輕的一撥詩人多以“打倒”來理解,因此,當時也有“打倒北島”一說。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詩人”竟敢在當時聲望如日中天的北島面前如此狂妄,其無知和盲目與自信的膽識都令人不得不欽佩。是的,詩藝不受“進化論”的規律擺佈,年輕一代未必不如前人。然而問題是,如果沒有真正的本領,這“Pass”也不過是過過嘴癮而已,初生牛犢不怕虎,敢在老虎面前耍威風,但到頭來仍逃不了被吃的結果。所以,我願意把“Pass北島”理解爲更年輕的一代在表達他們渴望超越前人而出人頭地的良好願望,至於是否能夠真正地超越,我持保留態度——你可以在嘴皮子上 “Pass”,但你在詩藝上“Pass”不了;你可以在詩藝上“Pass”,但你的靈魂還不夠強大。

第三代
1986年10月,《深圳青年報》和《詩歌報》聯合舉辦“中國詩壇1986現代詩群體大展”,推出了大約100家民間詩歌團體。可想而知,在最短的時間聚集起來的數百個青年詩人,其作品及人品必定是良莠不齊,於是種種呐喊、叫囂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大多數參展的詩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希望從“朦朧詩” 的重壓中突圍出來。他們中的大部分都重口語、重直覺、重日常生活而反崇高、反文化,這一審美特徵使他們與“朦朧詩人”有了明顯的區別,在這樣的情況下, “命名”成爲可能,“後崛起”、“先鋒詩”、“新生代”、“朦朧詩後”、“後朦朧詩”、“第三代”、“後新詩潮”、“第三次浪潮”等名詞應運而生。其中又以“第三代”和“後朦朧詩”流傳最廣。
“後朦朧詩”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而何爲“第三代”呢?據西川說,中國詩壇關於“代”的劃分有幾種說法,其中一種指的是北島之前爲第一代,北島爲第二代,北島之後爲“第三代”。(西川:《民刊:中國詩歌小傳統》)但無論這一群體如何命名,都指向了與“朦朧詩”“斷裂”這一目標。
“第三代”之後的詩人對“第三代”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有的把參加“兩報大展”的除“朦朧詩人”之外的所有詩人都歸爲“第三代”,有的則只認爲“非非”、 “他們”、“莽漢”等以日常口語入詩的詩人才算“第三代”。我贊同前一種劃分法。
如今,這一代詩人的優秀者如于堅、翟永明、西川、韓東、柏樺、楊克等人經受住了時間的淘洗,功成名就,成爲詩壇“大哥”,領受著後來者的仰慕與尊敬,他們的許多作品——如於堅的“事件”系列、翟永明的“女人”系列、楊克的《1967年的自畫像》、《天河城廣場》等——已經成爲年輕者的營養,而更多的“第三代”只是曇花一現,像戲臺上的走過場者,出來敲打一番就不知所蹤。

民刊
“民刊”這一稱呼究竟從何時開始出現已不可考,1985年以後,這一稱呼被普遍使用,但作爲事實,它早已存在,只不過此前它更多地被稱爲“地下刊物”,與 “公開刊物”相對應。《今天》是最早的民刊之一,如果上溯到文革時期,手抄本也可以歸入民刊之列。也許是人們覺得“地下”不大光彩,有一種“地下工作者” 之嫌——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民刊編輯者的確可算某種意義上的“地下工作者”——因此才改爲比較中性的“民刊”,全稱“民間刊物”,與“官方刊物”相對應。
1985年以來,具有影響的民刊有《他們》、《傾向》、《非非》、《詩參考》、《詩人報》、《南方詩志》、《自行車》、《北回歸線》、《鋒刃》、《詩鏡》、《東北亞》、《面影》、《揚子鰐》、《陣地》等。由於經濟狀況以及印刷方式的局限,早期的民刊印制質量大多相當粗糙,許多刊物甚至是手工刻字、油印和手工裝訂。90年代,不少民刊告別了刀耕火種,鉛印的民刊逐漸增多,隨後有了雷射排版,膠版印刷。新世紀以後,數種印製極其精美的民刊如《詩文本》(後更名爲《詩江湖》)、《詩歌與人》、《審視》等陸續出現。《詩文本》曾經創下過彩色製版印刷的紀錄,被譽爲“中國民刊之花”。
按照有關法規,大多數沒有取得合法出版手續的民刊屬於被禁止印刷和傳播的“非法出版物”,詩壇也不乏詩人因辦民刊被傳訊或被處分的事件。隨著政治的開明,有關部門對民刊的管理比90年代初期相對寬鬆,大量官方刊物也開始從民刊上選取稿件。安徽的《詩歌報》甚至從80年代中期開始,就每年用一整期的篇幅編選 “民刊詩歌專號”,在詩壇頗具號召力。
現在,民刊與網路、公開刊物一起,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極少詩人想當然地輕視民刊了,許多詩人甚至認爲,中國最優秀、最有活力的詩歌只能出現在民刊上。考慮到“官刊”所受到的種種制約,這一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

自印詩集
自印詩集和民刊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沒有正規出版手續,甚至比民刊做得更“絕”:某些民刊還向有關部門申請了內部准印號,而自印詩集基本上連這道手續都省略掉了。自印詩集與公開出版的詩集除了在出版手續上的區別,還有內容、質量、裝幀水平上的差別。衆所周知,對於公開出版物的印刷質量,國家是有一定的標準的。自然,自印詩集對這些標準不會在意,手抄複印的、油印的、鉛印的、雷射排版的,林林總總。在我收到的自印詩集中,製作粗糙者多而精美者少,印數多則一兩百冊,少則數十冊甚至數冊。據說十多年前,四川詩人翟永明曾表達過這樣的意思:如果要她出版詩集,那麽她只印兩冊,一冊留給自己,另一冊“獻給無限的少數人”。從翟永明詩集的印數看來,她也只是開開玩笑而已。
2001年冬天的金華詩會上,浙江詩人沈娟蕾給我送了一本她的詩集《冬天的品質》,全書十分簡潔,除了白紙就是黑字,爲打字然後複印,68個頁碼,自己用白線裝訂。按照書末“版權頁”的介紹,這本詩集“首印”7冊,“第二次印刷”12冊,共19冊。這是我最鍾愛的個人詩集之一,雖然薄,分量卻比大多數正規出版的詩集厚重得多。從它極少的印數,我們可以看得出作者是如何的自珍與自愛——因爲少,所以不可能漫天散發而只贈送給值得贈送的人。我想,每一個獲贈此書的詩人都不會輕視這一份信任。
詩人自印個人作品集的主要原因,可能還是當今詩集出版難的一個縮影。除了那些“著名詩人”和能夠通過各種方式繳納出版經費者,普通詩人要出版一部作品集難如登天。那麽,既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的朋友系統地讀到,又沒有足夠的錢財與出版社“合作出版”,找一家小廠悄悄印刷未嘗不是一個相對適宜的辦法。還有的詩集無法正式出版與作品的內容有關,比如題材比較敏感、質量比較低劣等,前者只能自印,而後者是以此撫慰自己過於旺盛的名利欲。
撇開出版手續是否合法這一因素,公開出版的詩集和自印的詩集沒有優劣,公開出版物中有大量垃圾,自印詩集中也不乏金子。公開出版的不一定比自印的流傳更廣更長久,說到底還是品質來說話。何況那些目前公開出版的詩集多是自費,印數極少且由作者包銷。不知道是否有寧願自印而不願意將自己的作品公開出版的詩人,鑒於“有錢能使鬼推磨”的出版方式盛行於出版界,我相信一定有這樣的值得我們尊敬的人。

民間立場
“民間立場”是1999年10月“盤峰詩會”後曝光度極高的辭彙。楊克主編的《1998中國新詩年鑒》的封面最上方打上一行字:“藝術上我們秉承真正的永恒的民間立場”,這行字在以後數年的“年鑒”中無一例外地出現在封面上,但4年來我一直弄不清它的含義。在我的印象中,詩壇公認的“民間立場”詩人代表于堅、韓東、楊黎等人對這個詞的理解似乎頗有差異,有的強調身份,有的強調原創性,有的強調獨立的創作意識,有的強調原生態的生命力,有的強調對主流的疏離和對邊緣的親近。各有所指,莫衷一是。
爲了弄清楚“民間立場”的意思,我查閱了《現代漢語詞典》。在詞典裏,“民間”有兩種含義:1,人民中間;2,非官方的。那麽,“民間立場”所指的是否是人民的立場,或非官方立場?應該沒有那麽簡單,因爲如此一來,它的含義就會狹窄許多,變成身份的界定,置於詩歌寫作中並不能說明多少問題。難道我們可以這樣推論——“人民”是大多數的,因此以“民間”爲立場的詩歌其讀者也是大多數的?如果“知識份子寫作”與“民間立場”是對立面,那麽知識份子就不屬於“人民”的一員,他們屬於什麽?知識份子不屬於廣大人民,雖然看起來有些可笑,不過倒是挺適合中國的文化傳統的。

知識份子寫作
按照對“民間立場”的切入方式,我再次打開了《現代漢語詞典》。“知識份子”在詞典上的解釋爲“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如科學工作者、教師、醫生、記者、工程師等”。問題出現了——“民間立場”的詩人也多爲“科學工作者、教師、醫生、記者、工程師”,他們的寫作爲什麽就不是“知識份子寫作”?看來事情同樣沒那麽簡單。據說“知識份子寫作”強調的是“智性”以及一種自覺的反思和批判精神,然而你不能說只有你具有批判精神而別人沒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覺得“民間立場”的代表人物于堅就挺“知識份子”的。
前些日子讀到一篇短文,增進了我對“知識份子”的瞭解:“很長一段時期內,知識份子一詞始終有著介入社會的獨立思想家的意思,依照這層定義行事的知識份子不斷湧現于人類思想史中,比如號稱‘出現在所有思想戰線上的守夜人’的薩特就堪稱典範。然而,‘知識份子’的含義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悄無聲息地變化著。雅各比發現,不知不覺中,知識份子們形成了所謂的新階級,他們依附於各種社會機構,忙於使自己符合機構提出的種種條件,更看重被社會認可,爲此甘願放棄針砭時弊的獨立旁觀者身份。昔日的大學教授是‘遊蕩於社會中’的環境不適者,今天的教授們卻‘渴望得到一大筆錢,開上好車,貪求各種職位,並爲得到愛情、奢華和名譽而奔赴一個又一個會議’。”(周曉陽:《當知識份子遁入“學院”以後》,見《文彙讀書周報》)如果誰自命“知識份子”,那麽我覺得他首先有必要按照這段文字來檢點自己的內心。如果避開擔當“思想戰線上的守夜人”這一神聖義務,僅僅是歐化的詞語和句式,這樣的“知識份子詩人”被人嘲諷是理所當然的事。值得慶倖的是,在中國,人們還能夠讀到歐陽江河《傍晚穿過廣場》、王家新《帕斯捷爾納克》等能夠代表知識份子良知的優秀詩篇。
1999年後,我也隨大流地使用“民間立場”和“知識份子寫作”兩個辭彙,但我仍然無法對它們的含義以及兩種寫作之間的爭論心領神會。我讀到過“知識份子”們的很多好詩,也讀到了“民間”的大量佳作,我尊敬每一首好詩和每一個能寫出好詩的人。這個態度自然難以避免招致“中庸”、“沒有立場”的指責。對此我從不分辯,我永遠做不出那種由不喜歡別人的詩歌到連詩人也恨上的讀者。
一句話:在“知識份子寫作”和“民間立場”的夾縫中,我希望能夠爲自己找到一個“中間地帶”。

“下半身”
不管你承不承認、同不同意,“下半身”詩群在2000年夏天的橫空出世已是不爭的事實。這群分佈於全國各地的年輕詩人以“詩江湖”網站和紙版詩刊《下半身》爲主要集結地,輻射全國多家民刊和具有先鋒性的正規刊物。
“下半身”的出現,使得一部分讀者對“70後”詩人的定義有了新的解釋,他們認爲“下半身”是“70後”的代表,甚至“下半身”就是“70後”的代名詞, “下半身”寫作是當前最具先鋒性的寫作,“下半身”的傾向是最有前途的傾向。而另一些讀者則認爲“下半身”的詩歌是“黃色詩歌”,令人厭惡。還有讀者認爲 “下半身”只是拾口語詩的牙慧,這種寫作並不新鮮,毫無價值。其實,“下半身”詩人大多各有特點,他們的作品也在不斷地調整和變化。許多批評者沒讀或者唯讀過他們的少量作品就指責他們墮落,或者專挑質量一般的詩歌作爲靶子以證明這個群體是烏合之衆,而忽視了他們也寫出過好作品這一事實。
在我看來,“下半身”詩人的目標不單是人體“下半身”,而更多的是一種立場,一種反叛,一種對優雅詩風的“撥亂反正”。當然,也不排除有些詩人純粹爲了追求感官上的快感而創作。所以,詩人秦巴子有過精闢的論斷:下半身的問題需要上半身解決。
相對於“下半身”群體的作品,我更欣賞他們的勇氣,他們的斷裂精神。無論如何,這一群有著比較相似的藝術追求和審美傾向的詩人所帶給詩壇的衝擊令人無法回避。

“70後”
曾經,在一些詩人和評論家那裏,“70後”詩人是以寫口語詩爲主的部分詩人的代名詞,或者只是幾個“知識份子寫作後備軍”,或者乾脆就是“下半身”詩人。隨著這一代人的整體亮相,這些觀念已悄然改變。“70後”是一個統稱,指的是所有70年代出生的詩人。誠然,這種大雜燴式的命名十分不科學,但從另外的角度看,這個稱謂也有其存在的意義,它至少表達了年輕一代詩人努力在衆聲喧嘩中發出自己的聲音的願望。
“70後”詩人的出場,與民刊《黑藍》、《詩歌與人》密切相關。由陳衛等人在常州印刷的《黑藍》是最早提出“70後”命名的刊物,早在1996年春天出版的《黑藍》創刊號上,就在醒目位置打上了“《黑藍》:70年代出生的中國寫作人(簡稱‘70後’)的聚集地”字樣。比後來以衛慧、棉棉爲主的小說“70 後”要早兩年。《黑藍》僅僅出版了一期就沒了下文,這種創刊號也是終刊號的特徵使得《黑藍》在民間詩歌圈子珍貴異常,許多民刊收藏者都渴望擁有一本。
由安石榴和潘漠子等人在深圳編輯的《外遇》詩報於1999年以三張大報12個版面的大篇幅隆重推“中國詩壇70後詩歌版圖”,活躍於詩壇的數十位“70 後”均以大型組詩出現。這是中國“70後”詩人的第一次大規模集結,使這一群體“終成正果”加快了速度。因此,儘管《外遇》在這一期之後因故沒能繼續出版,但人們在回顧“70後”走過的歷程時,仍無法繞過這一事件。
如果說《黑藍》是“70後”的始作俑者,《外遇》在途中推波助瀾,那麽廣東詩人黃禮孩編的《詩歌與人》則使這一群體全方位地展露在世人面前。《詩歌與人》以整整兩期的篇幅推出“70後詩人”的大量作品,在詩壇引起強烈反響,這些作品被許多權威的公開刊物轉載。可以說,《詩歌與人》的出版,標誌著“70後” 詩人全面走到前臺。
由於與“70後”有關的民間刊物的出現和這一代出生詩人越來越突出的創作實力,許多官方刊物也逐漸接受了這個稱呼,紛紛開闢專版甚至用整本刊物來發表他們的作品,福建海風出版社還於2001年夏天出版了《70後詩人詩選》(黃禮孩編),集結了全國各地百餘名70年代出生的詩人
經過2000、2001年的喧嘩與騷動,2002年以後,“70後”這一命名逐漸淡出文壇,取而代之的是個體的出場。少數70年代出生詩人中的佼佼者越來越清晰地發出了自己的聲音。不過這一代詩人的寫作在不斷地成熟中,現在被認爲是代表作的作品經過一段時間後,也許已不再意義重大;現在的“70後”的中堅,也許一兩年後已經掉隊甚至停筆,而另一些並不冒尖的詩人卻脫穎而出。因此,對於正在成長中的一代詩人來說,來自讀者和批評界的寬容也許是他們最需要的。

“網路詩歌”
人們對“網路詩歌”有兩種意見——“網路詩歌”、“網路上的詩歌”。
“網路詩歌”範圍較小,它表示的是題材涉及網路,或在具體技巧使用中大量借助於電腦內部功能的詩歌,比如大量地運用複製、粘貼功能而形成詩句的迴旋反復。但即使作出如此狹窄的界定,把這樣的詩歌稱爲“網路詩歌”也值得推敲——我們是否也要把用毛筆寫的詩歌稱爲“毛筆詩歌”,而把用硬筆創作的詩歌稱爲“硬筆詩歌”呢?當然,以描寫物件來命名也是中國文學的一大特色,比如寫工業的詩歌叫“工業詩歌”,寫知青生活的作品叫“知青文學”,寫農村生活的作品叫“鄉土文學”。事實上,它們只是文學,沒有這些急功近利的命名,它們仍然是文學。至於使用電腦的複製、粘貼功能而形成詩句的迴旋反復,不過是減輕了詩人的勞動量而已,與詩歌本身關係不大。
  “網路上的詩歌”的這一概念要比前面描述的“網路詩歌”寬泛得多,它泛指張貼在網路上的所有詩歌,不管是古詩還是新詩,不管是中國詩還是外國詩,只要張貼在網路上,都屬於這一範疇。這自然是一種比較令人舒服的分類法,然而人們馬上就會發現,這個名詞無論有無,都無關緊要。詩歌被移到了網路中,同樣是它本身,難道李白到了網上會成爲杜甫?
事實上,假如站得高遠些,“網路詩歌”解釋成“網路時代的詩歌”更爲貼切,這樣,詩歌/詩人與時代的關係這一重要命題才會凸顯出來。
我一直認爲,作爲一種形式的“網路詩歌”並不存在,網路上的詩歌寫作與我們在沒有互聯網時的詩歌寫作沒有什麽不同。要研究網路上的詩歌,側重點不是詩歌,而是網路,詩歌在網路上存在所沾染上的互聯網的一些重要特性值得注意。退一步說,即使我們假定有“網路詩歌”,那麽它與傳統詩歌的區別不在於創作手法和內涵/價值取向的不同,而在於它的生存環境的好壞、發表的難易、受衆的多寡、傳播速度的快慢等方面。我們打開任何一個文學網站,都會發現詩歌作品的數量要比其他體裁的作品要多得多,這與詩歌在字數、寫作和閱讀時間上的“短平快”密切相關。一首詩從寫作到在網上發表,可能僅僅是幾分鐘十幾分鐘的過程。就讀者的反饋而言,一首詩發表在比較著名的詩歌網站,一天的點擊數量可能就有數百次,傳統文學期刊根本無法望其項背。
但是,作爲一種在飛速旋轉著的時代下的産物,“網路詩歌”也不可避免地具有這個時代的共同弊病——對反映心靈的事物浮光掠影式的接觸,以浮光掠影的印象發出浮光掠影的感受,並自以爲新潮、“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曾經深入、細緻、盡職的閱讀和討論越來越罕見。而“發表”的容易將使人憂慮:網路的出現會不會使一些詩歌更快地滑向非詩?這不是杞人憂天,目前,即使是十分著名的詩歌網站,“口水詩”也數不勝數。以上優勢與弊端的存在,還將衍生出種種不利於詩歌發展的創作態度。時常光顧網路的詩歌寫手,必須警惕可能出現的“拉幫結派式寫作”、“追風趕潮式寫作”、“自以爲是式寫作”。

網路詩人
  在某些人那裏,“網路詩歌”和“網路詩人”已經成爲遮羞布,寫得差的、寫得怪的、口語的、簡單的……就是“網路詩歌”,總在各個論壇上閒逛卻拿不出一首有說服力的詩歌的就是“網路詩人”。有的網路愛好者過於關注事件而忽視了自身的創作,結果成了一個“混個臉熟”的網路活動家而不是詩人。有人喜歡把網路與傳統對立開來,殊不知它們是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傳統詩人因爲有了網路而開闊了視野,從網上開始寫詩的人可以從傳統詩人那裏得到詩歌的深度,看到詩歌的廣度。不過至今爲止,我還沒有看到幾個優秀的真正在網上崛起的“網路詩人”,但看到了由於傳統詩人的介入使得網路上的詩歌變得更成熟、更有活力,而不再是那種打鬧式、玩兒式的寫作。
  其實說到底,我們的寫作不是爲了“網路”,而是“詩歌”。

“中間代”
2001年秋天,《詩歌與人》第三期“中國大陸中間代詩人詩選”出版,因爲被收入這一期的所有詩人都被編者命名爲“中間代”,所以詩壇普遍將此期刊物稱爲《中間代詩選》。詩選出版後,“中間代”三個字隨之進入世人的視野。現在看來,“中間代”受到關注除了這一撥詩人本身具有的實力,命名提出者安琪、黃禮孩的大力宣傳更是功不可沒。
命名者給“中間代”的定位是:凡是20世紀60年代出生在80年代沒有獲得名聲的詩人都在此列,而在80年代成名的“第三代”詩人儘管也大多生於60年代,但與此無關。
“中間代”的命名和定位遭到過不少批評。有人說它籠統,過於強調整體而忽視了詩人的個性;有人指出,某些60年代出生的詩人,本來就是90年代才開始寫詩,且素質平平,與那些80年代寫詩但由於種種原因未獲重視的實力詩人完全不同,但這些詩人卻因爲年齡問題也被列入“中間代”陣營,顯得很不科學。更多的批評是對以出生年代命名寫作群體進行質疑。有人舉例說:一對雙胞胎,老大出生在1969年12月31日深夜11點59分,老二出生在1970年元月1日淩晨,要是他們都寫詩,那麽老大就是“中間代”,老二就是“70後”。還有一種批評來自50年代出生80年代開始寫詩但又未被列入“第三代”陣營的詩人。他們質問道,我們詩人既不是“朦朧詩派”,又不是“第三代”,還不是“中間代”,更不可能是“70後”,難道我們從詩壇“蒸發”了?
與此相反,“中間代”命名也得到了一些評論家和大學中文系教師的支援,認爲它爲教學解決了某些問題。在當代文學的詩歌部分,幾乎所有的教材只寫到80年代中期,即“第三代”詩人,然後就斷裂了,教師們因此不知道接下去教什麽內容。“中間代”的提出,給了他們一個提醒,也給了他們一條溝通“第三代”和“70 後”的紐帶。據說,有些高校老師已經用《中間代詩選》來上課了。
自然,贊同者和批評者都各有道理。有什麽命名是天衣無縫的呢?沒有。你提出“朦朧詩”,我則說顧城舒婷根本不“朦朧”;你說於堅是“第三代”,我說他爲什麽不是第一代第二代?其實,文壇上的事情向來衆說紛紜,感興趣者就跟著說幾句,不感興趣者也沒人妨礙你埋頭撰寫大作。最終如何,還得由時間老人說話。如此而已。

存目
有一些詞語是我無法把握或者過於熟悉而無法下筆的,具體而言是以下這些:先鋒、探索、語感、沈韓論爭、反傳統、80後、主編(具體指某些毫無質量可言的民刊和選本的“主編”)……
這些詞語80年代以來曾經流行於詩壇,有的正在流行。但流行的並不一定是有價值的。除了這個原因,我沒有對它們進行闡釋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們中有些過於爲我所熟悉,借用汪國真先生的“格言”來說,是“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所以無法發言。至於那些爲我的學識所無法把握的詞語,我只好識相地緘默,以免露醜了。
_________________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返頁首
閱覽成員資料 發送私人留言 發送電子郵件 博客 瀏覽發錶者的主頁
安红红
同进士出身


註册時間: 2009-02-07
帖子: 1808

安红红北美楓文集
帖子發錶於: 2010-07-06 22:05:51    發錶主題: 引用並回復

你可以用哲學的方式不鳥我
我可以用詩學的方式不鳥你
我們還可以用修辭的方式不鳥對方
鳥可以用不飛的方式不鳥我
我可以用不抓的方式不鳥鳥
不鳥鳥之


象一截绕口令~~虽然繁体字也认个七七八八~当年曾读过一些竖体繁体滴商务出版社出版滴作品~为了读到原始原著~~但现在读起大段繁体字~还是一看就会犯阵子晕滴~~~
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不开始,会失去过程。
QQ:3972083
微信:qisebaihuayuan
返頁首
閱覽成員資料 發送私人留言 發送電子郵件 博客
博弈
榜眼


註册時間: 2006-12-21
帖子: 4381
來自: SFO
博弈北美楓文集
帖子發錶於: 2010-07-06 22:11:11    發錶主題: 引用並回復

转换一下如下:



内敛在汨流
天上水,白花花
我俩的一夜情
不断靠背

浸淫则是一非状态
之状态。大麻OK
绷;咖啡、牛奶与人家

至于创可
贴,懒趴聊赖
心耳卯上
脚该夹着便夹着

如果说
一路来走都是硬道理
为什么又苦闷
又难以手淫

有时一根玉米棒抵上一杆枪
那些撩地卖艺
所谓混口饭吃的
含着怎样的根须
能把慈禧老舍鲁迅给拐了
尽管有那轻轻的蜻蜓
抒情地,点地

当北沙
当南涝
一身合身的衣服仍不和时宜
有人脱了上半身
有人露个下半身
当中暑与花粉热
拿十八般灸罐,几车主义也
治不了燥热虚寒时

我就得把那根筋再掏出来
好好,好好
瞧瞧(在不断的审丑里终将建立起新的审美)


你可以用哲学的方式不鸟我
我可以用诗学的方式不鸟你
我们还可以用修辞的方式不鸟对方
鸟可以用不飞的方式不鸟我
我可以用不抓的方式不鸟鸟
不鸟鸟之

汝,果到山上去
看见了鸟语
必然有花香
如果花不香
必然有个老和尚或断臂尼
如果没有老和尚
必然有个大主教或亵童神父
这事别让达摩来推敲
谁来推敲,三千年
月来推敲


月光推着她
月光敲着他
狼喊着寂寞
满山木鱼
寂寞来到山上

山野上乌影幢幢
万籁只存一声狼嚎──
说万年的解读,度不了那一声孤独


鸟决定穿起马甲
不如虎穴
焉得浪子(正诗着,手机响了)

──3分钟后──
(真有人去烧庙
修竹林荫去尽
剩下一座光头
喃喃自语
说是打错号码)

转身,浪子回头
獠牙散去
青筋脉脉, 含情似在长江尾
央着未央

山脚下的小羊穿着晨曦
颈子挂着微露
它的睫毛梳过狼的脸
狼已成牧人
他的诗卷散落成



无数无声的砾石

无法安排


所有剪碎的纸屑飞去像鸟
一阵阵,吸引聚集分散
所有编过的字串竹简解铐
符号、意义走出囚牢
所有脱去的又穿了回来
在大地生长
一切赤裸裸
_________________
(在不斷的審醜裡終將建立起新的審美)
返頁首
閱覽成員資料 發送私人留言 發送電子郵件 博客 瀏覽發錶者的主頁
安红红
同进士出身


註册時間: 2009-02-07
帖子: 1808

安红红北美楓文集
帖子發錶於: 2010-07-06 22:21:29    發錶主題: 引用並回復

再读一遍~~~

山脚下的小羊穿着晨曦
颈子挂着微露
它的睫毛梳过狼的脸

灰太狼吧~蛮可爱了~~小灰灰更可爱~~ Very Happy
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不开始,会失去过程。
QQ:3972083
微信:qisebaihuayuan
返頁首
閱覽成員資料 發送私人留言 發送電子郵件 博客
從以前的帖子開始顯示:   
錶情圖案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更多錶情圖案
1頁/共1頁           閱讀上一個主題 閱讀下一個主題    
北美楓 首頁 -> 现代诗歌    發錶新帖   回復帖子
跳到:  
凡在本网站发表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杂志投稿。作品版权归原作者,观点与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上传图片,版权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