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10-03-07 10:50:59 发表主题: 友人资料 |
|
|
山东人评王长水书法发布时间:2009-12-7 16:04:40 作者: 浏览:41 次
1、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山东大学前校长潘承洞先生:
“王长水的书法艺术,是当今书坛的光荣,更是山东大学的光荣。”
《1997年赠言王长水》
2、全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山东大学前校长吴富恒先生:
“王长水是当代中国综合性大学中第一位书法教授、研究生导师。他的书法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淳朴、豪放、率真。书品,人品,名扬遐迩。”
《2000年慕尼黑书展前言》
3、中国文化大师、著名学者、书家、山东大学教授蒋维菘先生:
“王长水的书法是他人格的表现,朴实、豪放、旷达。”
《1999年在接见新加坡文化代表团的讲话》
4、全国著名学者、书家、全国第一位书法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中石先生:
“王长水是蒋维菘先生的学生,他的书论颇有新意,时有精辟见解;他的书法高雅、俊逸,是一般书家所不可比拟的。”并以“‘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谨以此语赞长水先生书展。”
《我所认识的王长水先生》及《北京书展贺词》
5、全国著名书家、理论家、山东书协名誉主席及顾问魏启后和陈梗桥先生:
“王长水多年来,受业于著名学者、书家蒋维崧教授。他的书法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书展,不仅展示其书法,而且还展示其视野的广度,学识的深度,处世的态度以及个人的气度。”
《1996年北京书展前言》
6、全国著名学者、教育家、画家、张鹤云教授:
“山大出了个王长水,不仅是山大的光荣,也是山东人的光荣,以后,十年、二十年,山大的书法在全省乃至全国当属领先地位。”
《1994年书展观后》
7、著名书家、山东书协名誉主席朱学达先生:
“王长水先生是山东不可多得的书论家和书法家,他的书论很有见地;他的书法儒雅、俊逸,深得社会观众之赞扬。”
《1994年王长水先生之所见》
8、著名田园学者,《石鼓文新解》著者赵经都先生:
“您的书风兼具蒋老的雅韵和董香光先生的逸气,格调高尚,颇耐玩味。”
《2004年书信》
9、著名书画评论家、山东美术出版社编审赵建源先生:
“说圣尝说孔孟垂二零五纪何故齐鲁多俊秀,言书必言羲献逾千六百年毕竟王氏出高才。”
《1994年观后留言》
10、山东大学教授、诗人焦裕银先生:
“王君受业蒋维菘,气韵形神一脉承。展厅观众交口赞,书艺堪精炉火青。”
《1999.9.9山东博物馆书展观后即兴作诗》
11、著名记者常诚先生:
“王先生是一位志趣高远的学者艺术家。他不图虚誉浮名,以学术和艺术为要务,孜孜不倦,寂寞求道,把自己的文化追求一点一滴融化到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其作品,沉静中见冷峻,大气中显谨严,都给人凝重厚实的感觉。从书境和人境的互通互融来看,他的书法骨相端严,沉着稳妥,雄奇傲然的大气中藏灵动秀逸姿态,典雅隽永,风姿独秀,既有浑厚雄强的阳刚之美,更具精微的笔墨和清雅的韵致,书卷气和学者的韵味颇浓,在予人视觉冲击之后,又能给人悠久的文化回味。作者的胸襟、气质、学识也从笔墨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1999.10.新的季节新的收获》
12、山东大学教授、诗人张金龙先生:
“南洋取得珊瑚树,北海觅来翡翠桠,莫道颜欧齐转世,传神大笔至王家。”
《1999.9.9山东博物馆书展观后即兴作诗》
13、著名记者朱鸿基先生:
“王长水以有限的生命来探讨这无限的宇宙,实感时间之急迫,所以他‘惟日孜孜,无敢逸豫’,他爬梳古籍,博览群书,哲理的笔角栖身于寂寞生命的体验。他不喜欢惊天动地的浮喧,也不热衷于一时的新闻效益。他没有庸才俗子的狂傲,也没有某些雅士的虚伪和嫉妒。他甘于寂寞,甘于沉默。”
《1999.10.励志输诚写人生》
14、著名诗人、山东大学教授耿建华先生:
“王长水先生的书法博涉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善于变化笔法,墨法上又能机抒独运,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书法自然率真、豪放俊逸,透射着学者书法的雅趣和韵味。他待人诚恳,胸怀坦荡,在人品和书品上,深得众人之赞誉。”
《1993年办展前言》
15、山东大学教授、书家杨嘉深先生:
“王长水先生的书法笔墨老辣,妙趣横生,风格自成一家。王先生师从蒋维崧先生多年,可观王先生作品却很少看到蒋先生相类似的东西。昔者二王父子间可成古今,今蒋王师徒异趣,不也很值得思考吗?”
《1999.10笔端出新,砚边生香》
http://artist.hualang.net/M/W0576515/news/829_1.html |
|
返页首 |
|
|
|
|
李盈枝 状元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10-03-07 10:54:25 发表主题: |
|
|
舞台影视美术耕耘四十年
○ 郑曰洋
我1941年生,山东济南人。1966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设计专业。
1968年底进入中央芭蕾舞团,国家一级舞美设计。长期从事舞剧舞美与影视美术设计创作,主要作品如下:
芭蕾舞剧:
“沂蒙颂”(1972年,集体创作)
“草原儿女”(1973年,集体创作)
“骄杨”(1976年)
“那波里”三幕(1979年)
“祝福”二幕(1980年,获文化部新剧目观摩比赛舞美设计奖)
“祝福”(1981年)
“兰花花”(1986年,获文化部新人新作比赛优秀剧目奖)
“山林”(1988年)
“凤凰涅盘”(1990年)
“大足石魂”、“晨钟”、“巴山蜀水”、“笛女”、“醉酒”(1995年)
“睡美人”(1995年,执行设计和制作)
“雷蒙达”及芭蕾专场(1995年,执行设计和制作)
“舞姬”三幕(1996年)
96新版“天鹅湖”(1996年)
“吉赛尔”(1979年,北京舞蹈学校)
“光”五部曲——“兰花花”“觅光三部曲”“梁祝”(芭蕾诗剧,2007年,天津歌舞剧院)舞剧、舞蹈等:
“东归的大雁”(1983年,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格拉巴盟州歌舞团)
“森吉德玛”(1986年,内蒙古自治区依克昭盟鄂尔多斯歌舞团,获“全国舞剧汇演舞美设计奖”、“文华奖”等)
“诗经新乐舞”(1989年,台湾台北市国乐团)?
“全国第二届艺术节舞剧舞蹈晚会”(1989年,文化部)
“元宵节舞蹈晚会”(1990年,台北)
“婚碑”(1992年,贵州黔东南自治区歌舞团,获“全国首届舞剧汇演舞美设计奖”)
“瑜玮独舞晚会”(1993年,中央歌舞团)
“中国舞三峡之夏晚会”(1994年,中国舞蹈家协会)
“中国舞蹈家精英晚会”(1994年,中国舞蹈家协会)
“舞蹈家精英世妇会晚会”(1995年,中国舞蹈家协会)
“鄂尔多斯情愫”(1996年,内蒙鄂尔多斯歌舞团,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少林魂”(2002年,北京天创国际演艺交流公司)
“功夫传奇”(2007年,北京天创寰宇功夫剧院)
电视剧作品及电视晚会:
“西游记”(1982—1987年,中央电视台,1988年获飞天奖、优秀美术奖等)续“西游记”(1997—1999年,中央电视台)
“永恒的沉默”;“回流”:“与飓风同时登陆”、“香玉”、“影子”等。
“北京风情”(1988年,北京电视台)
“唐乐舞晚会”(1993年,中央电视台)
“文化部92春节电视晚会”(1992年)
“文化部93春节电视晚会”(1993年,获文化部特别嘉奖)?
“圣诞晚会”(1995年,深圳世界之窗)
“梦之旅晚会”(1996年,深圳世界之窗)等。
我的追求与探索
舞台美术是一种特殊的造型艺术,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孤立地去欣赏和评价。它是戏剧表演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在演出过程中,才能体现它自身的功能与价值。
舞美的整体风格与面貌,艺术语言的形式,造型特点以及技术手段,完全是戏剧本身决定的,所以它应该是,也必须是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而不能千篇一律。例如,传统舞有较强的故事情节、人物场景和时空转换。而一些重写意风格的舞剧或诗剧,就不一定有这些特点了,它是以情为主,以舞为重,其环境与时空较自由、虚拟。作为一个舞美设计,在进入设计过程中,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在艺术语言的选择上更为准确、恰当,在整体结构中有所突破,让自己再向前进取一步。比如在“天鹅湖”一幕中,前景是金黄的枝叶,透过枝叶展示城堡,再依次透视出花园远景。有实有虚的空间变化给表演提供了最佳位置,给观众提供了最佳视觉。一幅布局有序,远近得当的欧式庭院就汇入了这戏剧之中。调子灿烂,形象韵律舒展,恰似戏中之舞。二幕则以不均衡的动感构图,黑色的树丛基调和沙网交错的朦胧,增加了天鹅湖的神秘感。
设计要有突破,就必须抓住关键的两点:一是到生活中去寻求你的灵感;二是与导演切磋对话,共同加深对剧本的认知,从而确立你的艺术语言。当然你的审美观,技术能力,兴趣爱好也都会起作用。
一切艺术的源泉在于生活,这一点在我一生的创作中是感受至深的。在中芭多年,凡是有设计任务,我都是兴致勃勃、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生活第一线,生活可以让你有全新的感知和惊喜的发现,这些第一手的素材,会让你产生冲动,这种冲动会深入到你的心中,成为一颗日后发芽成长的珍贵种子。
七十年代初,我为“沂蒙颂”的创作去山东沂蒙山区转了三四个月,为“草原儿女”的创作在内蒙骑马、串包……。那些感受至深的形象原貌,后来都融化进了这两部芭蕾舞剧的舞美之中,至今还能回想起其中的来龙去脉。
在“祝福”二幕中,看似奇特而生动的满台树叶铺盖着那房顶的画面,其实就是在浙东山区的农家所见。你永远不会忘却那瞬间的记忆,激动之后的灵感是一番创造性的劳动,最终使它上了舞台。二幕结尾时用了反投光,在托衬表演的同时,那挂着“喜”字的贺老六家,以其质朴,富有力度的呈现出舞台结构变化的对比之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如不是在那山区小屋子里待了很久,怎么会定位这种格式呢?又怎能把生活之美提炼到舞台上,变成艺术之美呢?又如“祝福”一幕,水乡景的处理,这是典型的有着悠久历史和东方神韵的江南水乡,圆拱古桥黑瓦白墙的建筑,精巧别致、排列对比、有序有味的把一个鲁镇水乡远景,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再加上淡彩渲染,景与舞台上优美的群舞交相辉映,就无处不令人有那种清爽、亲切的乡间情趣了。而在“那波里”三幕中的景色大相径庭:那是一幅欧式中世纪的画面,富有雕塑感的石桥,高架而横卧在舞台深处,处处突显了坚实、力度,而且又有古典人体的雕像点缀,那意大利式的味道则更加浓郁。空间变化自如,舞蹈支点多多,这些处理都是来自剧本的要求,表演的提示,而决不能任凭个人审美取向和兴趣喜好左右。
在1979年“那波里”三幕演出时,戴爱莲先生看后连口称道“布景太美了,比我看过的国外版本的布景都好!”当时我还年青,刚刚步入舞台,这个评价让我一生难忘。我想这与我多年来重视资料来源(间接的生活依据),认真收集研究,不无关系吧!
1996年我去内蒙看“森吉德玛”彩排,大幕打开后,那幅描绘大草原景象的画幕首先赢得了掌声。而令我难忘的是一位牧民观众的那句很简单的心里话,他对我说“要是能在这里放牧该多好啊”!语言虽然简短,但意味深长。我感到了观众的认可、满意。那蓝天、白云、清清的水和绿草地正是我初到草原的第一印象啊!只是我以更高调、更明快的手法作了一点对比,夸张地把天上的白云拉近而已。我再一次加深了“只有真实的,才是最美的”这句话的认识。
在“兰花花”的设计中,我执意摒弃以实景入手的模式,避免在舞台上重复出现生活中的形象视觉,此刻的黄土高原、陕北风光、兰花等,必须要让位舞蹈表演,使其突出剧中的内涵与联想,又有其深刻的寓意。最终以剪纸的形式推上舞台,突出了民族民间的艺术特点,使视野清新而开阔。满而不堵的表演空间自然有序,让观众有更多的审美想象空间与理性思考。这和导演重意境、洗练、流畅的写意手法是一脉相通的。在日后的“梁祝”中,经我最终筛选后,舞台上只留下了相拥相爱的人形,看似却像两棵树,而树叶似是蝴蝶的斑点飞舞在空中。这亲密相间、错落有致的搭配和晶莹剔透的舞台形象,以其装饰手法,理想化地表达了爱情主题与艺术的真善美。
就舞剧的发展和审美特征而言,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其内容与面貌越来越多元与多样。越来越多的所谓诗剧、舞蹈诗、综合型的舞蹈、以及那些综合型的晚会频频亮相,出现在舞台上。中性的、材质时尚的布景亦应运而生。而舞美的设计创作,自然不会离开这种现实与变化。这要求你有更深层的思考和应对,走出那种传统的单一模式,踏出观念差距,传递一些新的理念信息,与导演以及各部门广泛沟通,在新的基点领域中推动舞台表演艺术向前发展。像:“瑜玮我是一片叶”的独舞晚会,文化部的春节晚会,中央台的“唐乐舞晚会”,“中国舞蹈家精英晚会”,“95世妇会晚会”等等,就是在这段历史时期完成的一系列作品。
我在舞台艺术的设计创作同时,又接受了影视剧的全新挑战。1982年应中央电视台之邀,投入到大型系列剧“西游记”的拍摄工作,担任美术设计。
当时电视剧处于起步阶段,环境、设备、人员、条件都不完善,拍摄“西游记”这种题材的古典神话故事,尤其让人望而却步。这对导、摄、美三大主创部门来说都是难点多多,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是难于驾驭的。就美术这一块来说,抛开设计难点不说,单这场景就多得令人头脑发懵。当时不象现在有众多的拍摄基地和众多的明、清一条街,有古典的旅游景点等,供你使用。全是靠自己组织人力制作搭景,就其工作庞杂,制作量之大可说是国内空前绝后。美术队伍则是兵分两路,轮番交替地应对有名的快手导演及那部摄像机。几年来马不停蹄地运转,从无节假日、休息日,一天到晚地奋力拼搏还是弄得头昏脑大,应接不暇。在整整拍摄了六年之后,1987年全剧停机,而续“西游记”在1999年彻底拍完停机。功夫不负有心人,“西游记”获1986年第四届“金鹰奖”特别奖;1988年“金鹰奖”优秀连续剧奖;1988年“飞天奖”连续剧特别奖。
在这前后八年的拍摄中,在这日日夜夜、沸沸扬扬的八年剧组生活中,人员流动性很大,你来我往。在我和导演分手时,她表情凝重的站在那里,此刻她并没有话要说。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和我朝夕相处八年,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当我转过身时,她突然说了一句话:“你是善始善终”!从舞台到影视毕竟是一个横向的跨越,电视艺术的综合思维,综合技巧与综合显现又一次锤炼了自己,我的人生视野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我从事舞台美术设计与影视美术设计工作大半生,一直在这个特殊的岗位摸爬滚打地走过来,怀着对人生的美好希望,伴随着创作中的苦闷和喜悦。今天我依然以同样的心情面对大自然,面对人生,面对眼前的画布在思考。我在寻求,在探索,期盼自己有一些突破,期盼有新的东西出现,期盼能再进一步。
最后还想说几个小插曲:1988年的“山林”是美国导演来排的,他对景的要求是:“不要现实主义的景”。后来翻译对我说,导演想请你给他勾个景的小稿。我问翻译,他为什么要我把我的设计图帮他画时,才知道他是想回美国还要排这个节目,想用我的方案。我想把图送给他算了,起初他执意不肯接受,最终从翻译那里知道我是无偿送他时,他非常高兴并欣然接受了。他通过翻译再三地向我表达他的谢意,并用很不熟练的中文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
小插曲2:1995年,我团与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合作,排演“睡美人”,导演、舞美设计由英方承担。我当时任执行设计及制作负责人。当我拿到英方的设计图时,一系列问题便一清二楚了:一是全剧制景任务繁重,是一台以景代幕,全剧不露任何边沿幕的大舞剧景,层次多,空间要求开阔深远。算起来全剧要三、四十道软景和大量硬景片及立体景。服装、道具亦很庞杂。二是他们提供给我团的资料却少之又少,设计又不来,全凭执行设计来精心筹划、周密安排,找出一条整体落实方案,再加上组织比普通剧目大三至四倍的制作班子和场地,方能如期完成任务,保证按时演出。三是在具体施工制作期间,由于场地分散,人员庞杂,执行设计的督监,保证意图,又成了一个新问题。总之有一系列具体问题急待解决。但我们还是努力如期推上了舞台。在整个合乐、合光中,英方设计非常满意,根本没有想到舞台上会出现如此完美的布景,不论是形象还是色彩都把握的恰倒好处。全剧无一处修改,这不仅说明了我们的实力和效率,也反映了对艺术严格的认真态度及不计辛劳的工作精神。彩排结束后,英方设计盖瑞,从他们的箱中取出了一大瓶红葡萄酒和小礼品,亲自跑来找我,一定要送给我,以表谢意。
小插曲3:1992年我接了“婚碑”的舞美设计,马不停蹄地在黔南转了一大圈,几天后交出了设计方案,通过后在北京负责制作。此戏参加了全国首届舞剧汇演,并获得舞美设计奖。
http://www.whbltzx.com.cn/html/laonianwenhua/yishurensheng/200906/18-216.html |
|
返页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