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自动   忘密 注册注册
博客群博客群    博客新闻博客新闻   常见问题与解答常见问题与解答   
搜索搜索    成员列表成员列表    成员组成员组    照相簿照相簿 
 树型主题—淡雅
北美枫 首页 -> 散文游记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八百里路云和月
岸柳
童生


注册时间: 2009-08-08
帖子: 48

岸柳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09 01:04:45    发表主题: 八百里路云和月 引用并回复

  
  韶山,亿万人民仰慕的地方。和大家一样,我也非常向往。这不仅仅因为那里诞生了一代伟人,也因为我对那片土地有着永恒的牵挂。
  月山,一个距韶山约20公里的地方,是我家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我的祖辈长眠在那里;我的父亲出生在那里;时至今日,我的很多亲人依旧生活在那里……我的根,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荆州,一座美丽的古城,是我出生、长大、工作、生活的地方。江汉平原的鱼米养育了我,万里长江的江水润育了我,荆楚大地的文化培育了我……对于她,我有着无比的热爱和依恋。
  从荆州到月山,约四百公里。跨越这四百公里的距离,耗费了我整整四十年的光阴。
  公元1969年春节,三岁多的我,随同父亲、母亲和哥哥,还有不到一岁的弟弟,一起去过那里。四十年,整整四十年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我再也没有去过,那个魂牵梦萦的地方!
  上周末同学们在武汉聚会。临别,在长沙工作的同学站起来:“有谁愿意到长沙做客?”大厅悄无声息。
  “我!”那是我的声音,全场投过惊异的目光。
  很少有同学知道,我没有去过韶山。
  很少有同学知道,我祖籍湖南湘乡。
  很少有同学知道,我的父亲在那里出生长大。
  “真的吗?”在他的车里,他转身面对我,镜片后面透出一双硕大的眼睛,充满了疑惑。
  “真的!”我说。“我一直很想到韶山看看,到老家看看。最近我休息,也有时间。”
  
  一、惜土如金
  在湘潭到韶山的公路上,两边排列着整整齐齐的楼房。许多人家在楼房与马路之间建有矮矮的隔离墙,有的用红砖砌成,有的则是空心水泥砖。
  有户人家,竟在空心砖的中心,种上了密密麻麻的白菜,茂盛地生长着。
  这是在湖北荆州永远看不到的景象,不拍下就遗憾了。我掏出相机,车却一晃而过。虽没拍成,这风景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脑海。
  在湘乡稻田的田埂上,常常可以见到一簇一丛的野山椒,或红红的,或黄黄的。在深秋的季节,叶片早已褪去,小小的果实站在枝头,直指天空。
  即使一巴掌大的土壤,也不会浪费,如果没种野山椒,也会种上其它作物。在寒冷的深秋,喷发出勃勃生机。
  惜土如金,在湖南是随处可见的景象。
  
  二、我们这里出了一个伟人,没有办法!
  在韶山,我登上了前往毛泽东故居的中巴。
  开车前,二十多岁的女售票员与几个乘客闲聊起来。她不断地介绍游客如何如何多,自己如何如何累,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唉!我们这里出了一个伟人,没有办法!”她叙说着,一副万分无赖的样子。
  车上的人呵呵地笑了起来。
  这问题太难,我们也没有办法啊!
  
  三、忽悠是不可避免的
  你忽悠我,我忽悠你,也许是中国特色。
  1、租个相机70元。
  同行的广西游客,没有带相机,租用一个一天70块钱,实际上也就两三个小时,从头到尾拍了五六张照片。
  本来我也可以帮他拍,然后发到他的邮箱里的。但是……
  我不能不服了这个广西游客。男性,四十多岁,秃头凸肚,标准的“两tu男人”,对于三十左右的女解说员恩爱有加。不止一次地打断解说员的讲解,一边走一边唠叨:我长沙的朋友如何如何有地位;如何如何有钱;如何如何忙碌;如何如何……没有时间来陪我。
  “你就帮我拍照嘛!你就帮帮我嘛?!我给一点钱,好嘛!”一边走,一边说着这样的话,一遍又一遍。最后没有办法,解说员给出租相机的老板打电话,那老板派了一个女孩来,加收十元钱,方才罢休。
  看着广西游客的暧昧劲,我真不知道他到底是想租用什么,相机?还是其它的什么?
  走出毛泽东纪念馆,我回头看了一眼,墙上赫然挂着一块牌子:禁止向游客出租相机!
  2、“开光费”处处收。
  “开光费”是很多景点都有的。
  走进毛泽东衣冠冢,服务人员热情地送来一张护身卡,接着是千遍万遍的祝福,出来的时候就要“开光”了。虽然是自愿,却不能马虎,否则不吉利。
  在毛泽东六位亲人纪念馆和毛泽东父母纪念馆也需要捐钱。
  若在天有灵,毛泽东知道这样的情况想必并不会高兴。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好在我久经沙场。
  3、到月山的车不经过毛泽东故居?
  在毛泽东故居,先前和出租相机的女孩闲聊:“我要去月山镇,有车吗?”
  “有车,每天四趟。下午的话,两点左右一趟、四点左右一趟,就在那里经过。”她指指前面的公路。“我外婆在月山。——你要去那里?”她问。
  “嗯。”我点点头。“我的外婆也在那里啊,呵呵。”
  游玩完毕,早已和女孩分离,我径直走向警察亭。
  “请问到月山在哪里等车?”我问。
  “到月山?这样吧,你到前面问问中巴司机。”警察答。
  “到月山?上来!上来!你到市里再转车吧!”中巴司机如是说。
  “到市里转车?车不是经过这里吗?”我一脸疑惑。
  “没有,没有。到月山的车不经过故居的。上来,不多,两块钱。到了市里,你在汽车站对面的路边等着就行了,它不进站的。”
  看看左右,人烟稀少;看看前后,没有人烟。不就是多几块钱吗?疲惫无奈的我,蹬了上去。
  在韶山市的一个街道口,司机把我放了下来:“到月山的车经过这里,你就在旁边等着。”
  在蒙蒙的细雨中,我站在马路的旁边,盯着前方驶来的客车。
  中巴大巴,一辆接一辆地碾了过去,没有“月山”的影子。
  一分一秒,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没有“月山”的踪迹。
  “到月山的车经过这里吗?”我问摩的。
  “经过这里。”他答。
  “到月山的车经过这里吗?”我问报亭的女孩。
  “对,就在这里等。”她答。
  “是在马路的对面,还是这边?”
  “就在这边。”
  ……
  所有的信息都表明,车经过这里。
  望穿双眼,却没有车的影踪。怎么回事呢?
  “到月山的车经过这里吗?”我问烤红薯的老人。
  “对,有时可能来迟一点。”他看看表。“大概还有十分钟,今天天气不好,也可能更迟一点。”
  “它不会从别的路绕过去吧?交通这么拥挤。”我问。
  “不会,不会。就这一条路!必须经过这里。”他应道。
  “到月山大概多少钱?”买了两个红薯,我问。
  “八块!”他答。
  我有个弟弟在荆州附近的一个小镇工作,我常乘车去玩,24公里,六元钱。这湖南的公路,坡多弯多,耗油量自然也多一点,八元,很正常。
  车终于来了,是一辆中巴车。里面挤满了男人、女人和农具,还有几个人在那里吞云吐雾。我找到一个矮板凳坐下,掏出红薯啃了起来。旁边发出阵阵的笑声。
  “来!买票!”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耳边传来售票员的声音。
  “多少?”
  “到哪里?”
  “月山镇。”
  “街上?”
  “对。”
  “十二块!”
  “八块呀?!”
  “进月山八块,到镇上是十二块。”
  “嗯?!”我愣了一下。这种收费方式,在全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吵一架?犯不着吧。
  “我太幸运了,你没有说一百二。”我一脸严肃,一边掏钱,一边说。车厢里又是一阵哄笑。
  
  四、吃不饱
  当天,我落住在伯父家里,一个距月山镇约三公里的村庄。他的几个儿女,除了一个女儿在月山镇开鞋店,其他几个都在外地工作:北京、广州、深圳……平日里,家里就伯父、伯母两个人。
  晚饭时,伯父介绍:“我今年种了五亩地,打了六千多斤粮食,呵呵。”
  听了这话,我吃了一惊:“您多大年纪?”
  “七十三。”
  “七十三了,您还种地?”
  “是呀,大伯年纪大了,只种了一季,没事。”大伯解释说。
  “一般是机械耕作,重活的话,就请人帮忙。他想种地,也是可以的。”姐夫补充说。
  吃着米饭,我感到有些纳闷,因为碗里的米饭并不新鲜,是地地道道的陈化粮。——在湖北农村,秋收之后,除了留点来年的口粮,其余统统卖光。粮食的存储期一般不会超过十个月,绝对没有陈化。
  “今天我们吃的是去年的,去年的谷子,呵呵。”伯父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解释说。
  “去年的?”我又问。
  “嗯。”伯父微笑着,点点头。
  非农业户口的我,吃国家供应的粮食长大。那年月,国家供应的是储备粮:六十年代吃五十年代的储备,七十年代吃六十年代的储备……由于储备技术不过关,存储时间又长,粮食陈化非常严重,有的时候比糠好不了多少,甚至还有农药味。
  今天的米饭,根据口感,可能是去年的,也可能是前年的。
  看来粮食储备还很丰富,虽然不大可口,却令人十分欣慰。
  “您可以卖掉一些呀?!”我说。
  “不卖!大伯不卖!”伯父毋庸置疑,呵呵地笑着。
  
  饭后,隔壁左右的亲戚聚了过来。
  “现在收成还可以吧?”我问。
  “还可以,亩产可以达到一千斤,吃饭是没有问题的。”有人答。
  “湖北人的亩产两千多斤,绝对是假的。”有人补充,旁边传来阵阵讪笑。
  “两千多斤?”我楞了一下,咧了咧嘴。“我也是第一次听到,可能是两季产量的总和吧。”
  “你爸爸出去的早,可享福了。”有人说。
  湖南人崇文尚武,就算在解放前,小学教育普及率也很高。我爷爷虽为中农,几个孩子也受到教育。读了六年书的父亲来到湖北,居然成了“知识分子”,留在水利部门,成了“城里人”。农村人总认为城里人富有,我是有思想准备的,方便的时候可以解释一下。
  “以前,国家虽然有粮食供应,每人每月十几斤,根本不够用。”我说。
  “总比呆在家里好,毛主席来了我们就挨饿。”有人说。
  噎得我半天说不出话来。要知道,这里距韶山的直线距离只有十几公里。在伯父的堂屋,天地国亲师位的旁边,赫然挂着毛泽东的大幅画像。
  “那一年,我在路上看到一个孩子趴在地上,我扒过来一看,是侄儿!”一位老者哽咽着说。“他的头朝着我的家里,奄奄一息。我把他背回家,喂米汤,三天三夜,才醒过来。”
  旁边的人无不动容。
  “那是三年自然灾害吧?”我问。
  “嗯。”他点点头。
  “后来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交了公粮我们就吃不饱了。”又有人补充说。
  难怪伯父坚定不移地“不卖”(余粮)!
  
  晚上睡觉前,我把屋子扫视了一遍。在床后的墙面上,离地约一米的地方,有一扇小门。我疑惑地看了半天,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起来,我问伯父:“这门是干什么的?”
  “粮仓!谷子就装在里面。”他的回答简短有力。每间卧室的后面都有那扇小门,存储的粮食恐怕三年五载也吃不完。其粮食安全意识可见一斑。
  前面介绍过,在湖北农村,大家是不储备太多粮食的。天天吃新米,米饭喷喷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湘乡,稻田并不少见。外婆住在谭市老家,门前就是一片方圆几公里的稻田。“人均两亩田。”二舅介绍说。除了种植水稻,搞水产养殖,或者种植其它经济作物的,一个也没有。湘乡人对于粮食的执着,对于水稻的执着,很不一般。
  
  五、空巢现象普遍
  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湘乡农村的空巢现象也非常严重。青壮年大多带着孩子在城里工作生活,家里只有留守老人。我的几个亲戚家的留守情况是:
  伯父家:伯父、伯母,两人。
  叔父家:婶娘带着一个小孙子,两人。
  大姑父家:姑父、姑妈,两人。
  二舅家:二舅,一人。
  ……
  看到这种现象,我有些担忧,于是问二舅:“您呆在家里是为了陪奶奶,对吧?”
  “对呀,她不愿意在城里住。”
  “今后奶奶走了,您打算怎么办?”
  “到湘潭去住。”
  我知道,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姑娘都在湘潭工作,都有住房,舅娘也住在那里。
  “那您的田呢?怎么办?”我又问。
  “交给村里呗。”他应着,声音小了许多。
  “那您的山、你的树、您的房呢?”我再问。
  他凝重地看着远方,不再吱声。
  看来,人们在享受都市繁华的时候,忘记甚至丢掉那块土地,并不轻松。
  
  六、那里的山,那里的水。
  汽车行进在湘乡的乡间公路上,两边是成片的稻田,或层层叠叠,或一马平川。其间点缀着无数的土山。山并不高,一般在二三十米,三层高的楼房就占据了一半。
  韶山附近的山相对高了一点,主峰韶峰,海拔518.9米,是南岳山脉第七十一峰,比第七十二峰——长沙岳麓山的云麓峰高出200多米。
  “这里的河在哪里?”我问开车的姐夫。
  “河?”姐夫大吃一惊。“没有啊。”
  “叫做……叫做石狮江。”
  “江?!更加没有,呵呵,呵呵。”
  “google地图上有啊,最后注入下面的一条江,叫做……涟水。”
  “我是这里出生长大的,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什么江。没有,绝对没有。”
  “地图上真的有,就在公路旁边,是不是旁边的这个?”我看了看路边的一条水沟。
  “这个,呵呵,呵呵,叫溪都很勉强。”
  快到谭市的时候,路边终于出现了一条像样的河流,宽约50米,没有河堤,浑浊的河水在那里淙淙流淌。
  “这个应该是的了。”我高兴起来。
  “这个?!叫渠应该可以吧,叫江嘛,还是不行咧。”两个人呵呵地笑了起来。
  汽车驶上了河上的一座小桥,我抬头向上游望去,不远处,一艘挖沙船正在那里隆隆作响,难怪河水这么混浊的。
  看着眼前的河水,我立即想起了四十年前刻骨铭心的一幕。
  那年春节,爸爸妈妈和几个亲戚挑着什物,带着我们到外婆家去,和我们今天的路线相同。那时,在相似的地点,也经过了一条相似的河流,想必就是这条河。
  当时河上没有桥,也没有船。我们跟着大人,脱了鞋袜,圈起棉裤,淌了过去。快到对岸的时候,我和哥哥同时深深地陷在了河底的黄沙里,两人的棉裤都湿透了。最后爸爸伸出扁担,把我们拉了上来。
  那满河的黄沙,那浅浅的、清清的河水,伴着刺骨的寒风,永远留在了我儿时的记忆里。
  “那时,爸爸为什么不背我们呢?”后来我问母亲。
  “如果他背你们的话,他也会陷阱去,那就谁也拉不动了。”母亲解释说。
  
  湘乡的农村,也有不少池塘,但是都很小。毛泽东故居前面的池塘,我认真看了一下,约10X20米,算是很大的了。一般的池塘,面积只有它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更小。
  地下水倒是很丰富。在湘乡,几乎家家都有井,有的将井水抽到屋顶的水箱,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自来水,大伯家里就是这样。有的家庭使用压把井,外婆家就是这样。在外婆家的附近,一口压把井竟然站在半山腰,井口直接对着下面的稻田。莫非用它灌溉?我胡乱猜测。
  我查了一下google地球,那里的地面海拔一般在70-100米之间,并不很高。
  
  七、湘乡的米酒,中国的清酒?
  在伯父家里,餐桌上上的是米酒。这米酒约30-40度,如纯水一般清澈。入口的第一感觉是苦,然后是醇,最后苦尽甘来,回味无穷。
  湖北生产白酒和米酒。白酒用稻谷酿,蒸馏。米酒用大米酿,不蒸馏,酒精度数只有十几度,和着米粒。
  湘乡的米酒原料也是大米,因为蒸馏,酒精度数提高了,在三十到四十之间,纯如清泉。——莫非是从日本传来的清酒?我胡乱猜测。
  据姐夫介绍,从酒曲、到发酵、到蒸馏,全由伯父一手操办。伯父也自豪地点点头,伸出四个指头:“嗯,我酿的!酿了四缸。”
  这里我不得不介绍一下湘乡的酒文化:
  1、家家酿酒。
  伯父、叔父、姑妈……几乎家家都有自酿的米酒。
  2、温热了喝。
  也可能度数较低,也可能天气太冷,也可能是祖辈留下的习惯。每次喝酒总是将酒烤热或者温热了再喝。
  3、逢客必上。
  叔父六十来岁,在外打工。在伯父家吃了早饭,在离开村庄之前,我们去看了看婶娘。婶娘也不由分说地给每人倒了一杯米酒,约四两。
  4、不劝不闹。
  北方人喜欢劝酒闹酒,不趴倒几个誓不罢休。
  在湘乡,酒壶放在桌子上,你可以随意倒的。如果你的杯中酒不多了,主人会端起酒壶,很礼貌地问问:“加一点?”如果你否认,主人会放下酒壶,不会勉强。
  更有甚者,倒在杯中的酒即使没有喝完,也可以放在那里不管,主人不会生气。去叔叔家看婶娘时,就有两个人将喝了一半的酒留在那里。
  据了解,日本人喝酒也不劝不闹。
  这酒文化,我不知道是从日本传到湘乡的,还是从湘乡传到日本的。也许,两者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
  
  八、独特的湘居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的住房结构逐渐统一。湘乡也有很多现代建筑,和大家平日见到的一样,这里就不用介绍了。
  传统的湘乡民居首先表现在对厨房、柴房、茅房的重视。厨房是做饭的,柴房是堆放柴草的,茅房一般用于养猪兼厕所。这三间房屋一般和堂屋(客厅)、厢房(卧室)一样大小,挨着建筑,通过内走廊相连。冬天,即使大雪纷飞,足不出户也可以完成所有生活活动,包括上厕所。
  厢房、堂屋、厨房、柴房、茅房,五间屋子是湘居的基本结构。如果家里人口较多,就增加厢房数量,毛泽东家里就有多间厢房。
  荆州的传统民居一般由三间瓦房组成:一间堂屋,两间厢房。堂屋的前半部分作为餐厅兼会客,后半部分作为厨房兼养猪。也有将生猪直接拴在堂屋角落的,这需要及时清理粪便,定期更换堂屋的泥土。至于柴房,是家家户户都没有的。在荆州,一般将柴草堆在户外,需要时搬一些放在灶前。
  茅房呢?荆州民居中也没有。为解决如厕问题,大多数人家是在住房附近挖一个坑,放口大缸,再放两块木板,然后,用茅草编个篱笆把它圈起来,俗称“茅坑”或“茅缸”。下雨下雪时上厕所,不打雨伞是万万不行的,其舒适性可想而知。
  殷实一点的人家,在屋后几米远的地方修一个檐高约两米的小房子,作为专用的厨房和猪圈。至于厕所,依然在户外。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到乡下去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想必现在有了一些进步。
  现在再谈湘居。因为有柴房相隔,茅房远离厨房和客厅,所以厨房、卧室和客厅的空气质量都很好。
  大伯家的房子虽然是近些年建的,也保留了这些特点。
  
  九、浓浓的乡情
  1、陌生的哥哥和特便宜的鞭炮
  爷爷、奶奶离世的时候,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我没能参加他们的葬礼,很是遗憾。他们的墓地就在大伯屋后土山的山顶,山高约20米。我决定去看看,大伯也赞成。
  早晨,我独自离开伯父的家,去商店买祭品。路口,碰到了一位五十多岁的男人。
  “请问,商店在哪里?”我说。“我想买鞭炮。”
  “就在前面,那个房子。”他指指前面约三百米的地方,他也是朝那个方向在走。“你是湖北来的?”
  我愣了一下。“对。您是……本家?”
  “你爸和我是叔侄。”
  我又是一惊,看来,他是我哥。
  “到爷爷坟上去?”他问。
  “嗯,我想去看看。”
  “你爸爸去年回来了的,我见过。”他接着说。
  “噢?对,对。”
  ……
  在他的指引下我买了香、纸和鞭炮。那鞭炮一万五千响的,居然只要23元。在荆州的话,一般是60-80元一挂。外地人来了,至少一百块。
  
  2、过两夜,就两夜嘛,外婆求你啦!
  姐夫开车把我送到外婆家,家里没人。到二舅家,也没有人。隔壁的邻居热情地招呼我们过去坐,很快围上一群乡亲,大家闲聊起来。
  “你在家排行老几呢?”有人问。
  “第二。”我答。
  “你叫XX,对吧?”有人说。
  我愣了一下。“您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随即响起一阵哄笑。
  接着,你爸爸叫什么,你妈妈叫什么,你哥哥叫什么,你弟弟叫什么……不用你开口,大家七嘴八舌地报了出来。我仿佛赤身裸体地站在那里,没有了一点点隐私。几份羞愧的同时,一股浓浓的亲情涌了上来。
  不一会儿,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太杵着拐杖走了进来。是谁呢?我似曾相识却不敢相认。大家嬉笑着,没有人介绍。是我93岁高龄的外婆?我呆呆地站在那里。
  “你外婆!”有女人叫喊。我看了看门外,门外没有别人,屋里哄堂大笑。这时,我才坚定地相信,眼前的正是外婆。我搀扶着她让她坐下。
  “耍几天呢?”外婆劈头问。
  “我……我明天早晨走。”我有些嗫嚅了。
  “多耍几天嘛!”
  “嗯,嗯,嗯……”
  接着我们拉起了家常。不一会来了一位高个子男人。
  “这是你舅舅!”吸取刚才的教训,有人率先介绍。
  “舅舅!”我喊了一声,算是行礼。
  “耍几天呢?”他也问。
  “我……我明天走。”我又嗫嚅起来。
  “多耍几天嘛!”那是外婆的声音。
  “我……我出差很久了,顺路过来的,需要走了。”我的声音越来越小。
  “你,你就多耍几天嘛!过两夜!”外婆的声音越来越大。
  “我……我……”我吞吞吐吐。
  “过两夜,就两夜嘛,外婆求你啦!”
  “嗯,好!好!”我实在拗不过她。
  “你妈喜欢红薯粉,带点回去!?”二舅说。
  她喜欢红薯粉,您还记得?我吃了一惊。
  从这么远带回去,值吗?再说荆州也有红薯粉买……我一时半会说不出话来。
  不反对就是赞成。
  “二舅这就去准备。”他说着,转身离去。
  
  3、永恒的鸡蛋
  “走时带点鸡蛋。”在大伯家,伯母说。
  “带点鸡蛋回去。”在姑父家,姑妈说。
  ……
  我都一一谢绝了。
  外婆家,我又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你们那里的鸡蛋多少钱一个?”外婆问。
  一个93高龄的老人,问得这么婉转,真不简单!
  “六毛。”我嘿嘿地笑了起来。
  “那比我们这里便宜,我们这里八毛钱一个咧。”外婆伸出拇指和食指,比划着。
  “那,我下次来时帮您带一点,么样?”我问。
  外婆笑而不言,旁边的人乐开了怀。
  “八毛一个是以前,现在一块了!”有人对外婆说,外婆微笑着,并不说话。
  “六毛一个?洋鸡蛋吧?”有人笑着问我,我笑而不言。
  实话说,在荆州,放养的母鸡下的蛋也是一块钱一个,一样!
  
  4、敲一天一夜就行了
  我的这群亲戚:伯父、二舅、外婆……对于死亡似乎特别坦然。与他们相处,说得最多的话题可能就是死亡,而且都是他们主动提起来的。
  二舅家里放着两口棺材,我拍了拍,实木的,十分厚重。这样的棺材在荆州已经看不到了。
  荆州早已普及火葬,一般是直接火化,不用棺材。也有用“绿色环保棺材”的。有一次为同事的亲人送行,在火葬场看到了这种棺材:纸板做的(也可能是纸箱纸),外观是欧洲风格,贴有绿色的贴纸。头大、脚小、中间粗,上下盖板一样高。那时正从灵车上抬下来,几条大汉一使劲,棺材裂开了,尸体露了出来。很有“草席裹尸”的感觉,十分凄凉。——死者没有尊严,生者的尊严又何在呢?几分寒酸,几分心酸,一起涌上心头。
  “这棺材烧掉?”当时,我问身边的陌生男人。
  “一起烧掉。”他答。
  “多少钱一口?”我再问。
  他抬手指指对面的墙壁,懒得说话了。我走过去看了一下,上面赫然写着:
  绿色环保棺材:220元/口。
  ——那是轶事,现在继续刚才的话题。
  当天晚上,晚饭时二舅和我谈了起来:“那边房里有两口棺材,你看到了吧?”
  “嗯,很结实。”我答。
  “几年前二舅生了一场大病,算命先生说我和你舅妈都活不了多久了,就做了两口,呵呵。”他似乎有些不好意思,解释说。“杉木的,两千八一口。”
  在湘乡,人死了可以土葬,伯父介绍过,我已经知道。
  谈起外婆的葬礼,二舅愁容满脸:“要花的钱太多了!”
  “大概要花多少钱?”我问。
  “体面一点的话,十来万。”他答。
  “啊?这么多!”我睁大了眼睛。“一般的呢,简单一点呢。”
  “一般的?一般的也得五六万。”
  “太多了,太多了。”我说。“在荆州的话,一般也就一两万。”
  湘乡的葬礼,礼数非常繁琐,我早听母亲介绍过。要请很多很多的和尚、道士做法事;要请很多很多的亲戚、朋友来帮忙……敲敲打打,三天三夜。
  晚上,陪外婆闲聊,外婆再一次谈起这个话题。
  “(今后)奶奶死了,敲一天一夜就行了咧。”她说。
  “那不行!三天三夜!”我严肃地说。“一天也不能少!”
  她喜滋滋地笑了起来。
  
  5、揪心的泪水
  伯父家、姑妈家、外婆家……一路走去,一路泪水。
  伯父见了我,老泪纵横。姑妈见了我,泪流满面。外婆见了我……一天两夜,有时,是伤心的泪水;有时,是幸福的泪花。哭了笑,笑了哭。到底淌了多少泪,早已数不清了。
  每一滴泪水,都深深地渗入我的心窝,永远地留在那里。
  
  十、不菲的生活
  93高龄的外婆,倔强地要求独立生活:自己拾柴,自己买菜,自己做饭……一切都是自理,除了洗涤衣物和床单。
  她每月需要多少生活费呢?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并不低。
  1、米。每天两餐,半斤米,八毛钱。每月24元。
  2、烧柴。平常做饭用的烧柴是自己拣,冬天烤火用煤,每天三块,1.5元。每月45元。
  3、食用油。湘乡人以猪油为主,外婆也不例外。据她介绍,十元一斤,每天半斤,五元。每月150元。需要说明的是:猪油的出油率约60%,半斤可以炼出三两油。
  4、鸡蛋。外婆特别喜欢吃鸡蛋,上午两个,下午一个,每天三个,三元。每月90元。
  5、电。每月50元,外婆这么说,墙上的电费单子也是这样。
  洗涤衣物要花钱,买点小菜要花钱……金额不明,姑且不算。仅上面的几项加起来,每月359元。比荆州市的最低生活保障费220元还要高出很多。
  由此我又想到了荆州,220元,不知道那些低保户是怎样生活的。
  
  十一、不屈的灵魂
  外公的墓地就在老屋后面的土山上。山并不高,约20米。第二天上午,二舅陪我买了一些祭品去祭奠。没到墓地,外公他那铮铮铁骨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眼前。
  幼年的时候,外公到荆州和我们居住了半年,是除父母兄弟之外我接触最多的亲人。
  那一年他五十多岁,瘦削高大。坐如钟,立如松,走如风。行动敏捷,举止得体。是我非常敬仰的长者。
  他喜欢撒网捕鱼,帮他提鱼篓的人多数时间是我。有一回,我发现他的腿上有一块很大的伤疤。
  “外公,您的腿怎么啦?”我问。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腿。
  “怎么这么大一块伤疤?”我继续问。
  他抬起头来,看着远方,呆在那里一动不动。片刻之后,他的眼里射出凶光,身体剧烈地抽动起来。吓得我连忙后退了几步,再也不敢吱声。
  事后我悄悄地问母亲是怎么回事。
  “打仗留下的。”母亲淡淡地说。“抓去打仗,回来的时候浑身是伤。再抓去打,再回来又是一身伤……有一次是爬着回来的。”
  “和谁打?一共打了几回?……”
  “谁知道咧?那时我们还小。一打仗就死一大片,要不是从小习武,他早就把命丢了。”
  “能不能让他给我们讲战斗故事?”那时的我非常幼稚。
  “他对任何人都会不讲的。过去的就过去了,那些事是不能提的!提不得的!”母亲瞪着眼睛。
  后来我才知道,真实的战争远不像电影电视中描写的那么有趣,那么浪漫。真正扛过枪,负过伤的人,是不会给别人讲什么战斗故事的。——每讲一次,就回忆一次痛苦一次。战争造成的肉体伤害可以治愈,而精神创伤,很多时候伴随一生。
  母亲1938年出生,她有记忆的话,外公参加的战斗一定在1938年以后。我查了一下史料,此后在湖南发生的较大的战事有: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的三次长沙会战;1944年5月至9月的长衡会战,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云南、贵州、四川,有崇山、峻岭、深壑作为屏障,长沙几乎是无险可守,岳麓山最高峰海拔也就300.8米,能坚守到1944年6月,实属不易。
  和很多阵亡的同胞一样,外公平日是农民,战时是军人。他能够侥幸地存活下来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我们还有什么值得奢望的呢?
  祭奠完毕,我登上小山的山顶。眺望远方跌宕起伏的群山,外公在我眼前疾速奔走,最后消失在那青山绿水之中。
  那是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
  
  作者简介:李超,男,笔名岸柳,65年10月生,祖籍湖南湘乡,现居湖北荆州。
  电子邮箱:lc061065@qq.com(第一个字母是L)
  QQ:21205783(星期九)
  欢迎并感谢编辑老师修改润色!欢迎各位指导!谢谢。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禾源
秀才


注册时间: 2009-06-14
帖子: 195

禾源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09 02:32:40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挺有特点的文章!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荷梦
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6-12-19
帖子: 2826
来自: 湖北,黄梅
荷梦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09 05:16:28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曾经去过韶山,虽然作为红色旅游胜地商业操作他厉害,但那山水,还是挺灵秀的。
真实而翔实的记录。这就是现实中的湖南乡村!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岸柳
童生


注册时间: 2009-08-08
帖子: 48

岸柳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14 19:28:51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禾源 写到:
挺有特点的文章!


多谢点评!谢谢!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岸柳
童生


注册时间: 2009-08-08
帖子: 48

岸柳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14 19:34:16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荷梦 写到:
曾经去过韶山,虽然作为红色旅游胜地商业操作他厉害,但那山水,还是挺灵秀的。
...


荷梦是版主呀,才知道。
请不吝赐教! Very Happy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万花筒
童生


注册时间: 2009-12-15
帖子: 2

万花筒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16 08:16:40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有生活气息!老柳,加油!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冰清
同进士出身


注册时间: 2007-03-29
帖子: 1921

冰清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16 13:21:17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呵呵!,有特色! 像拉家常一样,看的轻松、有趣。
如果文字再洗练点,结构紧凑点,更好。

岸柳,还告诉你一个小秘密,你写的这些,我也比较熟悉 Laughing Laughing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岸柳
童生


注册时间: 2009-08-08
帖子: 48

岸柳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16 18:06:18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冰清 写到:
呵呵!,有特色! 像拉家常一样,看的轻松、有趣。
...


多谢冰清老师指点,谢谢,谢谢!
——莫非您也是湘乡人?! Rolling Eyes Rolling Eyes Rolling Eyes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万花筒
童生


注册时间: 2009-12-15
帖子: 2

万花筒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20 06:19:29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加油,老柳! Very Happy Very Happy Very Happy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岸柳
童生


注册时间: 2009-08-08
帖子: 48

岸柳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09-12-22 03:01:44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万花筒 写到:
加油,老柳! Very Happy Very Happy Very Happy


多谢鼓励!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William Zhou周道模
探花


注册时间: 2007-06-10
帖子: 3950
来自: 中国四川广汉
William Zhou周道模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10-01-11 18:29:07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作为个人、家族人员来读,就是详尽的好文。
作为刊物上登的文学作品来讲,就像冰清君说的那样,还需要取舍、精炼、突出重点。
_________________
诗歌是灵魂的歌唱.
周道模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博客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岸柳
童生


注册时间: 2009-08-08
帖子: 48

岸柳北美枫文集
帖子发表于: 2010-01-27 06:57:43    发表主题:   引用并回复

William Zhou周道模 写到:
作为个人、家族人员来读,就是详尽的好文。
...

 
  感谢周道模老师细心阅读并给出宝贵意见。谢谢。很多朋友也提出了相似的问题:太散!我也深有同感。
  说实话,这次回到故乡,要写的东西太多、太多。很多问题因为篇幅问题咬牙删掉了。比如裹脚的问题,烤火的问题……在湖北,80多岁的女人裹脚的相当普片,在湖南,一般只有富人家的女人才裹脚,穷人的女孩要下地干活。——更加务实。大多数湖北人没有烤火的习惯,一般通过多穿衣服来保暖。湖南人,即使家里装了空调,也要在屋里放个电暖气烤火,呵呵。…………
  我的这篇文章,很多章节也可以单独行文。比如第四节:吃不饱。在文前加一段引子,也可以作为一篇单独的短文。
  再一次感谢周老师和各位朋友。谢谢!
  
  
返页首
阅览成员资料 发送私人留言 发送电子邮件
从以前的帖子开始显示:   
表情图案
Very Happy Smile Sad Surprised
Shocked Confused Cool Laughing
Mad Razz Embarassed Crying or Very sad
Evil or Very Mad Twisted Evil Rolling Eyes Wink
Exclamation Question Idea Arrow
更多表情图案
1页/共1页           阅读上一个主题 阅读下一个主题    
北美枫 首页 -> 散文游记    发表新帖   回复帖子
跳到:  
凡在本网站发表作品,即视为向《北美枫》杂志投稿。作品版权归原作者,观点与网站无关。请勿用于商业,宗教和政治。严禁人身攻击。管理员有权删除作品。上传图片,版权自负。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