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盈枝 状元
![](images/avatars/60891086350b34013b64a4.jpg)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02 07:06:43 发表主题: 学习旧体诗词的脚印 |
|
|
建议陆游之子修改其父诗作题目
“由”鲁迅的《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这29个字(标点符号也算字,是鲁迅先生为多捞稿费而“力争”来的),“推定”先生这“又长又臭”的标题,是一时“幽默兴起”,故意和裹脚布“接轨”的,“又由此推定”在先生之前,也有这样长的标题,因为我文明古国什么事大都是“古已有之”的。
果不其然,昨夜数了一下陆游一首诗的题目,不但古不逊今,而且还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那112字古风的标题,若给它弄上标点符号,恰好也是112字。其诗题如下——
余为成都帅司参议,成将军汉卿为成都路兵钤,相从无虚日。余被召出蜀,汉卿坐法,谪居于涪。既得自便,因卜筑为涪人。今年广汉僧祖成,来山阴,乃言尝至永嘉乐清县柳市之广福寺,有黄先生寓寺中炼丹,及见则汉卿也。余闻之感叹不已,为赋此诗
按理说,陆子虡在给他老爸整理诗稿时,是应该将原题作为小序,然后另取个题目的。故余建议他改诗题为《哀汉卿》,或《闻成将军换了马甲当和尚感赋》。
兹将陆游原作重新整理如下——
闻成将军换了马甲当和尚感赋
余为成都帅司参议,成将军汉卿
为成都路兵钤。相从无虚日,余
被召出蜀,汉卿坐法,谪居於涪
。既得自便,因卜筑为涪人。今
年广汉僧祖城来山阴,乃言尝至
永嘉乐清县柳市之广福寺,有黄
先生寓寺中炼丹,及见则汉卿也
。余闻之感叹不已,为赋此诗。
将军胸中备文武 铁马黄旗玉关路
羌胡可灭心自知 富贵有命才可与
夺官置之三硖中 空山猿鸟同朝暮
道逢奇士握手谈 明日家人不知处
平生心事一丹灶 万里生涯两芒屦
东嘉古寺卧高秋 时有巢仙来叩户
山中岂识故将军 但怪英姿凛不群
电眼蝟须长八尺 论丹说剑气凌云 |
|
返页首 |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李盈枝 状元
![](images/avatars/60891086350b34013b64a4.jpg)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03 01:32:57 发表主题: |
|
|
【001】浅议诗词的可读性
这篇小短文的题目,本应是《借用毛泽东诗词谈谈雅俗共赏问题》,太长,只好改用上面的标题。
主席诗词的艺术魅力,是雅俗共存,水乳交融地合而为一。
一、雅,即典雅。优美多姿,耐人寻味。
主席诗词典雅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所用的典故、神话及象征物(如梅花)大都是常见的,广为人知的,稍有点文化素养的人,就能读懂。而且是一诗一词只用一典或两典,不象辛弃疾的词那样用典密集,且又往往生僻难懂。
二、俗,即通俗。明白流畅,易于理解。
主席诗词的通俗,主要是表现在尽量运用白话。“白话使毛泽东再一次把诗词从高雅神圣之境推到世俗平凡之地,使诗词不再仅为士大夫、知识分子所特有,而让普通老百姓也拥有。”
这就涉及到了我一直想说的诗词的可读性问题。我们今天所处的文化氛围,与古代有天壤之别。只有极少数的人自幼饱受古代文化的熏陶,而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现代正规学校一步步接触旧体诗词的。即便是一名中文系本科毕业生,其古文修养也未必抵得上一个前清秀才,更别说举人、进士了。再说,生活的节奏变得如此之快,人们的时间精力有限。如果把诗词写得过于深奥难懂,甚至近乎隐晦,那些再热爱古典诗词的人,也无暇问津。即便有暇,也不耐烦去破解、去揣测,去查字典、去翻辞海。
增强诗词的可读性迫在眉睫,不解决这个问题,写诗填词的高手所创作的精品就太可惜了。明明是难得的上乘之作,却没有太多的人去欣赏,这是相当遗憾的事!如果当代旧体诗词的读者群越来越少的话,这枝高雅艺术的奇葩,就很难有持久的生命力,也就很难谈到长盛不衰了。 |
|
返页首 |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李盈枝 状元
![](images/avatars/60891086350b34013b64a4.jpg)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03 01:34:41 发表主题: |
|
|
【002】 旧体诗词不能搞“天下一统”
说到“权威”,无人能高过毛主席。可是,直到他逝世那天,也没见多少人按他设想和期盼的那样去写新诗。秦始皇可以统一文字,但谁也不可能统一文学。
说到旧体诗词,现在那些自幼饱受古典诗词熏陶的人,可得心应手地严格按照前人摸索成熟了的格律去写。而且这类作品还会绵延不绝,一代代传承下去。这类作品,理应得到足够的尊重和欢迎。
“改革派”的主张,则是顺应时代潮流,为适合大多数人的欣赏口味,在进行种种探索。这也应受到足够的尊重和欢迎。
事物要一分为二地去看,试图“合二为一”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各走各的路,却又条条道路通罗马。
有的喜爱“阳春白雪”,有的喜爱虽非“阳春白雪”却也不是“下里巴人”的东西。不同的喜爱,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催化剂”。
我写给自己的结论是:旧体诗词不能搞“天下一统”,也不可能“天下一统”。
(毛泽东:“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 |
|
返页首 |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李盈枝 状元
![](images/avatars/60891086350b34013b64a4.jpg)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03 01:37:55 发表主题: |
|
|
【003】与长孙皇后切磋诗艺
长孙小姐:您好!
多年前我在网络上发了个帖子,复制如下:
七律•步长孙皇后《春游曲》韵
又是桂香秋月明,人逢好景动离情。
登山惆怅他乡远,临水彷徨玉体轻。
为盼郎君愁永昼,因惊妾梦打黄莺。
清贫赢得长厮守,何苦谋求利与名?
附:长孙皇后《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腰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初唐,近体诗的律化尚未完成,长孙皇后第七句的“舞”字出律是可以理解的。
今天,我给您的颈联标了一下平仄,才发现您的对句也有问题。现在,我用黑围棋子代表仄声,用白围棋子代表平声,标出来就是如下的样子——
花中来去看舞蝶,○○○●○●●
树上长短听啼莺。●●○●●○○
“看、听”旧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所以“看”我是按平声标的,“听”我是按仄声标的。因为这样的话,出句就少了一个拗字,对句也避免了三平调(三平调是近体诗的大忌)。
本以为到此就不必再絮叨了,可是抬头又看了一下,才发现玉作在格律上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就是说还有失粘、失对的地方。为了一目了然,就全篇都用围棋子标一下平仄吧。
上苑桃花朝日明,●●○○○●○
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
檐边嫩柳学腰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
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
出众风流旧有名。●●○○●●○
至此,我才恍然大悟,才知道早在杜甫之前,您就写出了古风式的七律,王力先生说“此体由杜甫开其端”是武断的。
您是历代第一贤后,这连汉代的阴丽华皇后、明代的马大脚皇后都一致认可。所以我才敢于信口开河地与您切磋近体诗的格律问题。
另,我在蜗牛村小学古典诗词系开设了博士班,欢迎您莅临指导。太宗皇帝若肯于出资赞助,解我燃眉之急,则不胜感激。
有网名“水湾筏者”插足曰:
长孙皇后偷偷地跑到唐太宗跟前说,臣妾错了,当时,您没给我律诗格式,乱了格律,为皇上丢丑了,臣妾该死,请皇上开恩,待臣妾改来: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新桃井上偷颜色,嫩柳檐边弄影轻。
来去花中看舞蝶,短长树上听啼莺。
林风远借何须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
|
返页首 |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李盈枝 状元
![](images/avatars/60891086350b34013b64a4.jpg)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03 01:43:32 发表主题: |
|
|
【004】“以入代平”刍见
如梦令•秋兴
又是红叶如画,
犹有野菊争姹。
溪壑见客来,
尽展美色迎迓。
迎迓,迎迓,
造化手笔无价。
叶,入声十六叶;菊,入声一屋;客,入声十一陌;色,入声十三职;笔,入声四质。
“以入代平”后的平仄:
又是红叶如画,●●○○○●
犹有野菊争姹。○●●○○●
溪壑见客来, ○●●○○
尽展美色迎迓。●●●○○●
迎迓,迎迓, ○●,○●
造化手笔无价。●●●○○●
叶、客、色,今读去声;笔,今读上声;菊,今读阳平。故第二句现在读来还感觉合律,而今读去声和上声的,我不查韵书,还真不知道旧读入声。假若是别人写的这个小令,我便会以为几乎句句出律。另,甚至还有“以上代平”一说。
我个人认为,词可“以入代平”,当以入声字中今读平声的字代之为宜。否则就谈不到词的格律美了。周汝昌先生在《唐宋词鉴赏辞典》的序言中是这样说的:“要讲词的欣赏,首先要从格律美的角度去领略赏会。离开这一点而侈谈词的艺术,很容易流为肤辞泛语。” |
|
返页首 |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李盈枝 状元
![](images/avatars/60891086350b34013b64a4.jpg)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03 01:53:35 发表主题: |
|
|
【005】 唐朝诗人致大拙的一封信
尊敬的狐狸大法官:
俺就是人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近来俺挺郁闷的,事情是这样的——
有个叫李肇的,不知何方人氏,他在《国史补》里说:“王维窃李嘉佑诗。”
读到此,真后悔,大不该写“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样的诗句。原来人家李嘉佑已写过“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还有个叫叶梦得的,不知是哪朝人物,他在《石林诗话》里说:“还不能说王维是窃取,实际上是点化。他在原诗上添了‘漠漠’和‘阴阴’,就更妙了。”
天哪!俺是盛唐人,李嘉佑是中唐人,俺想窃取或点化他的诗句也办不到呀!俺写那两句的时候,他还没出生呐!请大法官先生明察。
俺不懂你们的司法程序,这种侵犯名誉权的事,是先报警,请公安局去缉拿李肇和叶梦得,还是直接告到您那里?恳请速复!
敬祝一“呔”百安!
王维顿首
公元2006年3月4日于辋川庄寒舍 |
|
返页首 |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李盈枝 状元
![](images/avatars/60891086350b34013b64a4.jpg)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03 01:54:37 发表主题: |
|
|
【006】答文友大拙的“咨询”
中医讲“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俺一搭眼,就知道你的大脑里全是聪明细胞,那就省事多了,只要举例说明,你就会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古风式的律诗,是杜甫首先“发明”的。也就是说,“此体由杜甫开其端”。他写了不少这类样式的七律,咱就只举一首为例吧。好,你打开笔记本记下来。他的《昼梦》是这样写的:
二月饶睡昏昏然,(单拗)
不独夜短昼分眠。(拗对,单拗)
桃花气暖眼自醉,
春渚日落梦相连。(这两句,拗粘,对句单拗)
故乡门巷荆棘底,
中原君臣豺虎边。(这两句,拗粘,拗对;出句拗,对句单拗)
安得务农息战斗,
普天无吏横索钱。(这两句,拗粘,对句拗)
哈哈,这就是七言拗律。幸亏你聪明,要是脑子稍微笨点,光这一首,俺也得一字一句分三天,还不一定能灌输得进去。来,先喝杯苹果汁,喝就是。没花钱,别人白送的。不喝白不喝!
啊,你明白了,那,往下就好说了。
网上那个叫泛舟的家伙,他舞文弄墨,把我弄迷糊了,便断言他开创了当代七律的新纪元。胡扯,我真糊涂,这样说,他岂不成了第二杜甫?你看他现在美得,天天和一个素不相识的丫头要茅台酒喝,你看他都醉成啥样了!
说我糊涂,多少也有点清醒,因为我毕竟“望而知之谓之神”(当然我这“神”不敌你那“巧”),一看就知道,他的“新”,在于韵脚是按的普通话读音,有别于老杜的取韵标准。——你名曰前来咨询,实际上是来兴师问罪,不就是为了这个吗?给我放下杯子,别人白送的也不准你喝!丫鬟,送客!! |
|
返页首 |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李盈枝 状元
![](images/avatars/60891086350b34013b64a4.jpg)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03 01:58:08 发表主题: |
|
|
【007】请元曲大家白朴先生解惑
白朴先生:您好!
记得东汉著名才女蔡文姬小姐曾对曹丞相说过:“论格律,词比诗严,而曲又比词严。譬如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第五字宜用去声,有的某个字则必须用去声。”
那么,我就用北曲曲谱对照一下马先生的那首《天净沙》:
一、本谱以元人北曲为限,分宫调排列。罕用曲牌不收或少收。
二、每一曲牌,只列正格或常用体式;不引曲文,只标字声和韵叶。每曲略加说明。
三、北曲常多用衬字。曲牌只就正字立说。
四、北曲入派三声,故只列平上去。上去为仄声。字声通用标“×”。
五、北曲平上可互用,句末叶韵字声上可用平者标“上(平)”,平可用上者标“平(上)”。
六、北曲去声特别重要,必用去声标“去”,宜用去声标“厶”。
七、连标三个“×××”,须平仄分配调谐,不宜连用三平、三仄。两仄包括上去,亦须调配得当,不宜连用“上上”、“去去”。
八、韵位标“△”,可叶可不叶标“▲”,句中暗韵标“∧”。
九、标点符号分顿号“、”、逗号“,”、分号“;”、句号“。”四种。
十、本编以《北曲新谱》为依据,并参考《太和正音编》、《北词广正谱》、《北词简编》等。
【天净沙】小令兼用。
×平×仄平平△,
×平×仄平平△,
×仄平平厶上△(平)。
×平平厶▲,
×平×仄平平△。
【越调】天净沙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看来蔡小姐说的果然不错。
而先生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为什么您的《天净沙》就不严格按照曲谱来填写呢?怕年代久远,您记不清了,我特意抄录于下: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评者曰:此写秋小令,隽永清丽,可与马致远《秋思》媲美,而无马曲的孤寂萧索之消极感。
晚生不明白的是,怎么二十八个字会有三个字不合律?
“下”当用上声或平声;“绿”和“草”只能用平声。
今年是您老诞辰783周年,听说身子骨还蛮硬朗。盼告之哪一天是您的寿诞,届时我会写个贺寿曲请您指教的。
红叶顿首2009-10-31夜7:48 |
|
返页首 |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白云闲人 探花
注册时间: 2007-08-26 帖子: 3466
白云闲人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03 09:45:44 发表主题: |
|
|
李兄的"旧体诗词不能搞天下一统",論得好! _________________ 诗中岁月,
笛里关山. |
|
返页首 |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李盈枝 状元
![](images/avatars/60891086350b34013b64a4.jpg)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03 23:20:52 发表主题: |
|
|
白云闲人 写到: |
李兄的"旧体诗词不能搞天下一统",論得好! |
问好先生!拙作尽戏作,多为信口开河,不足为训。 |
|
返页首 |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李盈枝 状元
![](images/avatars/60891086350b34013b64a4.jpg)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03 23:24:13 发表主题: |
|
|
【008】闲言碎语
多年前,曾写过一篇《难得幽默》的“豆腐块”,开头是这样写的:“本人呆板且迂腐,大有孔乙己余风。却又偏偏迷恋谈笑自若、涉笔成趣的文章,只要碰上,便一见倾心,把玩不够。”
在古诗词中,这类惹人发笑的东西不多,一旦“碰上”,便分外珍惜。诗如李白的“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词如宋代某太学生的“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仇。一日忍饥犹不耐,苏武争禁十九秋? 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犹?万里归来夸舌辩,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只是这位太学生下手过于辛辣,成了讽刺,与幽默离得远了点儿。
在新诗中,风趣诙谐的东西,相对于古诗词中的同类作品来说,可谓多得不胜枚举。我特别偏爱柯平的《说给女人听的话》:“我要象爱节日那样爱你,我要象爱一只拖鞋爱另一只那样爱你,我要象酒鬼爱酒那样爱你,我要象爱金庸的小说那样爱你,我要象林彪爱搞阴谋那样爱你,••••••我要象爱奖金那样爱你,我要象爱我即将出版的诗集那样爱你,我要象爱我自己那样爱你。”(原诗分行、无标点)它还使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人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满抱了不留余地心时,这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虑。”他老人家称道“外国的平易地讲述学术文艺的书,往往夹杂些闲话或笑谈,使文章增添活气。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红叶人微言轻,常常“拉大旗作虎皮”也是事出无奈)
我有时想,时代不同了,对广大读者来说,旧体诗词不易读懂。今天“旧瓶装新酒”,也该与时俱进,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如果写诗填词能用相对浅近易懂的语句,再让它俏皮一点,幽默一点,该多好啊。
在本文开头提到的“豆腐块”中,我还有这样一段话:“幽默,是我特别钟爱的一个字眼。它和油滑挺接近,却又大相径庭。我有时也想幽默一下子,但往往流于油滑。所以然者何?盖幽默乃聪慧之骄子也,而油滑,不过是浅薄的宠儿罢了。”
朋友在拙作《打油诗》的回帖中说:“油能打到这个水平,也算高手了。”我读后“莞尔一笑”,觉得挺幽默的。至于何为幽默,有人是这样回答的:“试图给幽默下定义,是幽默的定义之一。”至于上面说的“莞尔一笑”,恐怕谁也无法具体描述“莞尔”是什么样子。大家却经常用它,岂不是也挺幽默的吗?
行文至此,不由想到大书法家启功教授的“偶然弄些蹊跷,象博学多闻见解超。笑左翻右找,东拼西凑,繁繁琐琐,絮絮叨叨”,这真是对我这篇短文的绝妙写照。 |
|
返页首 |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李盈枝 状元
![](images/avatars/60891086350b34013b64a4.jpg)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03 23:25:58 发表主题: |
|
|
【009】道不同,更相为谋(答大拙)
目前,在咱们的《唐宋风致》,存在三种七律。一种是传统七律,一种是由我命名,但尚未申请“专利”的“泛舟体”(所以俺俩暂时还不是百万富翁),最后一种就是你刚“发射”成功的“大拙一号”新七律“卫星”。
我说的“道”,与古人说的“道”不同,所以咱和他们“不相为谋”,咱“谋”咱自己的“道”,即七律之道。
我是个“爱情至上”主义者(泛舟阁下又该歪曲事实,大做文章了),同时又是个极端个人主义者,因此,当然要先谈传统七律。因为,我的“大作”,在“高雅度”和意境上和传统七律风马牛不相及,但在形式上却极其形似。别人自然认为不值得称道,甚至嗤之以鼻,我却很不寻常地沾沾自喜,凭我这种智商,居然能做到“形似”,也算得上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了。我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然,三分天下就没我的份儿了,我就成了魏、蜀、吴之外的第四者插足了。
然后再谈“泛舟体”,这一点希望能得你的理解。因为那家伙“军衔”比我高一级,我智商再低,也不至于低到不知奉承上司。现在再重申一下“泛舟体”的概念或曰定义。它是在高雅度和意境上与传统七律“神似”的前提下,挣断镣铐,舒展地进行舞蹈(看把他美的,还边舞扎边抛媚眼呐)。“泛舟体”七言八句,中间两联对仗,不拘平仄,这就是这种体的“律”之所在。也许有人会说,嘁!人家杜甫早就这样写过了,不就是古风式七律吗?!不错,是这样的。但杜甫老兄(他比我大不少,但辈分相同)是严格按照那时必须遵循的韵书来写的,而泛舟却是潇洒自如地按普通话读音来压韵的。这种无法无天的尝试,我是第一次耳闻目睹。可能是这个“我”太“髑髅剐蚊”了吧,也许别人早“尝试”过且抢先“注册”了,可惜我不知道。
很抱歉,轮到现在才谈你新发射的“大拙一号”七律。这得益于你的普通话读音标准,不像俺给山东父老丢人。俺赠给你的《鸿儒吟》,有朋友指出不合律,说“儒”读平声。天哪,我大半辈子都是很自信地按上声读的,大冬天竟惊出我一身冷汗。你的一号“卫星”,让我对“高科技”羡慕不已。用“今音”压韵,这不稀奇,而字字按普通话读音来写,也可以合七律平仄,这使我不能不“漫卷诗书喜欲狂”了(不太恰当,手里没卷诗书,而是面对网页),老朋友,你还真有两下子!是你新取名“忙”“忙”出来的,还是忙里偷闲“闲”出来的?这无疑又给《唐宋风致》这座花园,增添了一样新的花色品种。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特色,与老外的“先进”毫无关系。
三种七律三条路,可谓道不同也。但要奔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我才说:“因道不同,而更相与谋也。”哈哈,马上就凌晨三点了,是不是该打住了? |
|
返页首 |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李盈枝 状元
![](images/avatars/60891086350b34013b64a4.jpg)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03 23:30:52 发表主题: |
|
|
【010】拾慧点滴(论创新)
“拾慧”,是“拾人牙慧”的简称。后者是带有贬义的成语,只取其头尾,便好听多了。一经简化,摇身一变,就成了褒义词,可见我是多么富有创新精神!
只写性情留纸上,
莫将唐宋滞胸中。
——(清)袁枚《次韵答徐紫凝》
(诗歌是用来表达真情实感的,不必受唐宋诗家的条条框框来束缚自己。不受束缚就舒服多了,在抒发自己的激情时就不那么磕磕绊绊的了。)
丈夫贵独立,
各自精神强。
肯如辕下驹,
低头傍门墙?
——(清)袁枚《题宋人诗话》
(这首五绝,句句失律,袁大诗人在当时也够了大胆了。不然就是在旁边标注上了“古绝”二字,或者干脆就这样——看着是么就是么呗!)
谁能学到形骸外?
颇不相同正是同。
——《小仓山房诗集》
(今天从早到晚“找不到服务器”,牵连得事事不顺。不引用这句话吧,舍不得割爱;引用吧,一下就露了馅——我怎么也想不起小仓山房是谁的“昵称”了,只记得自己是个无所不知的“饱学之士”。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它说出了一个道理:学古人的东西,目的应该是为了写出富有独创性的作品——从表面上看,不像古人的,但实质上却体现了古典作品的韵味。唉,小什么房呀,咱可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作文必欲法前古,
婢学夫人徒自苦。
——(清)郑板桥《赠潘同冈》
(哦,我终于“无师自通”了!写诗何必像奴婢学太太那样去打扮自己,神态言行都俨然像个贵夫人呢?岂不是失去自己的本色,反而惹人嗤笑了吗!)
满眼生机转化钧,
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
到了千年又觉陈。
——(清)赵翼《论诗五绝》
(此“五绝”系“五首七绝”之意,其中包括那句最有名的各领风骚多少年。看来创新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不断创新,永无止境,诗歌的魅力才会是“地久天长”的。好了,“写”到这里,再看看能上网了吧。) |
|
返页首 |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李盈枝 状元
![](images/avatars/60891086350b34013b64a4.jpg)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03 23:38:07 发表主题: |
|
|
【011】从《螃蟹吟》谈起
元旦前夕,我写了一组赠友诗,其中自己最满意的是这样一首——
螃蟹吟(赠大拙)
横行霸道才情在,
满腹经纶竖走难。
万水千山等闲过,
金睛火眼识幽兰。
横行霸道,本应加引号,为了不影响页面的整齐美,便省略了。
这里不谈内容,只说格律。我还很少写过句句合律而又字字合平仄的七绝。
有人会问了,怎么说字字合平仄呢?第三句是“仄仄平平仄平仄”呀!
对了,这正是我想谈的一个话题。本来这里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可偏偏在这里有一种在平仄上的特殊格式。
以前我曾与诗友谈论过这个话题,当时只举例说明,并根据自己的印象总结出一句话,说这种句式“始于唐而盛于宋”,便未再深谈。
这次还是先举例句。
李白有“宫女如花满春殿”,杜甫有“千载琵琶作胡语”,末三字都是“仄平仄”,为了节省篇幅就不多举例了。
有人说,近体诗七言的第六个字是重要的节奏点,平仄不合,就大大违犯了平仄的规律。我认为,在这里可以用上“存在就是合理的”这句话。作为一种特殊形式,大家乐于用,是任何规律都约束不了的。这种特殊句式,多用于尾联的出句,成了诗人的一种风尚。
“唐人这种特殊形式,宋人深深地体会到了;尤其是用于尾联的妙出,宋人领略得最到家,所以也用得最多,几乎可以说是青出于蓝。”——我把这句话概括成了“始于唐而盛于宋”。
试想,如果没有这种特殊形式,能有林老先生用于颔联的“疏影横斜水清浅”吗?随便翻一下宋诗,其近体诗中的这种句式扑面而来。在这里就不例举了。能把话说清楚,就没有必要多罗嗦。 |
|
返页首 |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李盈枝 状元
![](images/avatars/60891086350b34013b64a4.jpg)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03 23:39:11 发表主题: |
|
|
【012】为韵脚“松绑”找“根据”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大诗人,陶渊明,无疑是屈原之后,李白、杜甫之前最大的诗人。今天,就请这位“尊神”来为韵脚“松绑”。
他说:“不敢当,什么神呀仙的,我辞去彭泽令那点芝麻官以后,只不过是个有文化的农民罢了。种豆南山下,高兴唱几句。我又不懂平水韵,自己觉着顺口就行。”说罢,喝了我几盅酒,又回晋朝去了。
于是,我便翻开他挺有名的一首诗,用平水韵衡量一下,看这位古代的农夫是不是糊弄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喧”在上平声十三元)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偏”在下平声一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在上平声十五删)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还”在上平声十五删)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言”在上平声十三元)
哈哈,这老头果然老实巴交,真的是他自己觉着顺口就行,根本就没考虑历史会给他加“精”、加“荐”还是“置顶”。这老头挺随和,蛮好玩的。
以前,我就发过一个帖子,开玩笑说“陶渊明是按普通话读音来写诗的”。他上面这首诗,用普通话读,怎么读怎么压韵。
我还能找出许多唐朝以前的人“按普通话读音来”压韵的例子,但又不想和自己过不去。今晚刚上网就掉线了,都快半夜了,还是“找不到服务器”,
这样就没有人给送椰子汁什么的来犒劳犒劳了,索性就不找了。 |
|
返页首 |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李盈枝 状元
![](images/avatars/60891086350b34013b64a4.jpg)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03 23:40:10 发表主题: |
|
|
【013】古诗离我们更近
古诗不同于唐朝以来的古风,不但同样不受平仄束缚,压韵也“随心所欲”,几乎和当今老百姓编顺口溜一样自由。兹举一首很多人都熟知的《君子行》为例:
君子防未然,(一先)
不处桃李间。(十五删)
瓜田不纳履,
李下不正冠。(十四寒)
叔嫂不亲授,
长幼不比肩。(一先)
劳谦得其柄,
和光甚独难。(十四寒)
周公下白屋,
吐脯不及餐。(十四寒)
一沐三握发,
后世称圣贤。(一先)
但这首诗还有值得参考的一点,即它是用的平韵,所以不压韵的出句的最后一字,都是仄声,这样一“蹲”一“起”,就有了节奏感,读着更顺口。
(其中的“屋”,现在读阴平声,旧读入声。) |
|
返页首 |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李盈枝 状元
![](images/avatars/60891086350b34013b64a4.jpg)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03 23:41:48 发表主题: |
|
|
【014】李白对我说
可能是因为对韵脚敏感吧,我一读李白下面这首小诗,就感觉韵脚有问题: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所用韵脚,“丝、枝、时”都在上平声四支,而最后一个韵脚“帏”却在五微。心想,这首《春思》居然是诗仙写的,他配称诗仙么?
不料像有心灵感应似的,诗仙飘然而至:“哈哈,贤弟有所不知,古风是允许通韵的,邻韵是可以相通的。全篇用某韵,只有一个韵脚出韵,这叫偶然出韵。还有主从通韵,等立通韵,今天来不及和你切磋了。”
我急不可耐地说:“您这会儿还有什么可忙的?急着去蹭酒喝么?”
他答曰:“我太忙,没空喝酒,早戒了!”
我纳闷:“您老兄在忙啥?”
他笑了:“和你一样,鼠标一点又天涯啊!沙扬娜拉,拜拜!!” |
|
返页首 |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李盈枝 状元
![](images/avatars/60891086350b34013b64a4.jpg)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9-12-03 23:43:35 发表主题: |
|
|
【015】五绝是怎么来的
李白一辈子很崇拜一个人,那个人就是南北朝时齐国的谢朓。
南朝民歌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是五言四句小诗。经过谢朓加工后,便成为文人诗中的一种新诗体。当时并没像我给一种不同于七律的七言八句诗命名为“泛舟体”,而是到后来人们才称谢朓的这种新诗体为五绝。且看《古诗源》里没收录的他的《铜雀悲》:
落日高城上,(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余光入穗帷。(“帏”,平水韵五微。)
寂寂深松晚,(“寂”,旧读入声。)
宁知琴瑟悲。(“悲”,平水韵四支。)
这首诗,仅仅韵脚不合后来的平水韵,句式平仄则尽合五绝格律。至于失粘失对,在五绝形成初期还不当回事,盛唐以前并不十分讲究,直至中唐以后还偶然有不对不粘的。
谢朓卒于公元499年,你看,五绝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七绝比五绝好写多了,写好五绝,七绝就是小菜一碟了。 |
|
返页首 |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李盈枝 状元
![](images/avatars/60891086350b34013b64a4.jpg)
注册时间: 2009-11-28 帖子: 5987 来自: 中国山东 李盈枝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10-01-30 19:42:01 发表主题: |
|
|
终于找到。 |
|
返页首 |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templates/subSilver/images/spacer.gi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