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平 童生
注册时间: 2006-05-27 帖子: 16
李跃平北美枫文集 |
发表于: 2007-03-12 21:00:32 发表主题: 东坡读书楼 |
|
|
东坡读书楼
□李跃平
朝拜乐山大佛,我必去东坡楼,那是苏东坡留给乐山的一块读书的圣地。
我也算是个读书人,对东坡楼向来充满敬重,总是渴望以开放的心态,攀升一种史诗的境界。每次我来朝拜,总会感受到东坡诗文含醇量的绵厚与深沉。而此刻,我正肃立在东坡楼前。东坡楼坐东北向西南,为歇山式单体木质两重楼房,坐落在大佛头部后面的栖鸾峰上。尽管岁月的风霜早已爬上东坡楼的额头,但它仍摆出一副独领风骚的姿态。楼正面的“东坡楼”三字,是大书法家黄山谷的手书,将立体的苏东坡推到了今人的面前。
今天,我又以同样的心态来朝拜东坡楼,而此时正值傍晚时分,庭院四周,空寂无人。落日的余辉穿过丛林,洒在东坡楼上,凭添了几分庄重,恬静和肃穆,沉淀的历史有一种迷人的朦胧,真是块读书的好地方。
仰望东坡楼,我也许禁不住会发出或长或短的惋叹,遥想当年,十七岁的苏东坡无论诗词歌赋,还是琴棋书画都深得其父苏老泉的精髓,早已闻名眉山,然而盛名之下,也无端生出许多烦恼,那种俗不可耐的阴影,在少年东坡的胸中无限膨胀,让他无法专心致志,这样便严重影响了苏东坡的读书和学习。苏东坡饱读诗书,恍然之余,深知昔有孟母三迁,为儿子求得良好的学习环境。我苏东坡正当年少,何不择地读书。
我们知道,苏东坡借地读书在北宋皇佑、至和年间,苏东坡辞别家人,踏遍嘉州山水,寻找读书之地。一天,他突然登上凌云寺,顿觉眼睛一亮。此地山清水秀,江天悠远,正是读书的好地方。于是,苏东坡请来工匠,筑庐造屋,然后开始没日没夜手不释卷的精研细读,正是有了这份自省,才有了日后沉甸甸的收获,为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关东坡的词,我读过一些。宋词至苏东坡,打破了“诗言志”而“词传情”的题材分工,扩大了词的歌咏范围,不仅延长了词的生命,而且使其获得了新的发展,作为词人的苏东坡太丰富、太思想、太文采,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豪放派”的代表。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特在栖鸾峰上修楼塑像。有关史料记载,苏东坡生性好洒,酒又使他通达超然而风骨凛凛,因此,读书楼修好之后,取名为“载酒堂”。这让我想起苏东坡的诗:“生不愿当万户侯,亦不愿识汉荆州,但愿生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 而今天的东坡楼,只不过是对载洒堂的一种误读。
当时的“载酒堂”远没有现在看上去体面和气派,只是茅屋几间,孤灯一盏。东坡楼之称谓始于明代,从载酒堂到东坡楼,苏东坡洗去了人生的喧哗,走了500年的时间。是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让苏东坡在布满尘埃的历史中显现出庄严和神圣。我向来不敢思索这类问题,因为它太凡琐、太复杂,不信你看,远去的苏东坡正返身向我走来。朦胧之中,我看见读书之余的苏东坡正在庭院漫步,听山风的踪迹穿过竹林传出寺庙的钟声,问三江的豪情化作拍岸惊涛留下轰鸣的回音,正是这片超脱于世的净土,让东坡的诗文流溢芳香,从宋朝扑鼻而来。
相传东海龙王敖广之子敖郁系不学之徒,好读书不求甚解,难得心静,这可把敖广气得茶饭不思,寝食难安,不知如何是好。后来乌龟丞相告诉敖广,龙宫喧哗,非读书之地,而嘉州凌云寺有一读书处,且有东坡在此读书,何不送子前往。
敖广心想,这倒是妙计,便将敖郁捆绑起来,送往东坡楼。一路上,贪玩成性的敖郁骂天骂地,一副逆子模样。然而,当敖广把儿子捆到东坡楼,却发现敖郁渐渐的沉静下来,换上了另一副典型的书生模样。能在此读书,敖郁有福了。俗话说,天上人间,水中三日,地上三年,转眼间,敖郁学有所成。一天晚上,敖郁前来告别东坡,并为恩师送来文银二十两,叫东坡速速离去,三日之后,整个嘉州城必遭大难,将变成一片汪洋大海。这时,苏东坡才知晓敖郁的真实身份,他原来是龙王的儿子。
听完敖郁的话,苏东坡着急了,我苏东坡一生不求富贵,不求功名,只愿为人间留下一块清静的读书之地。,翠竹环绕,绿荫掩映,传承华夏文明。东坡曾有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苏东坡的想法感动了龙王敖广,使之生出恻隐之心,决定借地给东坡。
东坡楼的确是一处读书之地,尤其是半夜人深夜静之时,我们总会看见东坡在青灯黄卷中或读书,或抄书。难怪东坡有诗:“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然而,读书不如抄书。东坡楼前有一墨池,是苏东坡抄书的见证。翻阅苏东坡文集,他在《海上与友人书》中写到:“到此(海南岛)抄得《汉书》一部,若再抄得《唐书》一部,便是乞丐暴富。”
后来南宋邵搏亲临东坡楼,为这佳景所迷,于是思路泉涌,写下了著名的《清音亭记》,特别是那“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寺,寺南清音亭其最胜也,”一时,东坡楼名声大噪。我想今天的学子们,如能潜心读书、抄书,日后也必定文采风流。
若能在此读书,的确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是东坡楼这片土地成就了苏东坡,还是苏东坡使东坡楼得以存世,我想是很难说得清楚的。尽管后来苏东坡一生为官达40年,但他留下的却是诗文,是热爱读书的品质,是坚如磐石的心性,然而今天的东坡楼早已成了旅游圣地,我辈读书人无缘在此读书了。
夜幕,渐渐地降临了,我告别了东坡楼。就在我转身离去时,却发现苏东坡在我身后挥手送别。 _________________ 通联:中国四川乐山五通桥川剧团小区《五通桥文学》杂志社
邮编:6148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