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我國第一臺億次計算機“銀河”研製成功
| 事件經過:
1983年12月22日,我國第一臺每秒鐘運算達1億次以上的計算機——“銀河”在長沙研製成功。
“銀河”巨型計算機係統是我國目前運算速度最快、存貯容量最大、功能最強的電子計算機。它是石油、地質勘探、中長期數值預報、衛星圖像處理、計算大型科研題目和國防建設的重要手段,對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有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衹有少數幾個國傢能夠研製巨型電子計算機。“銀河”計算機的研製成功,提前兩年實現了全國科學大會提出的到1985年“我國超高速巨型計算機將投入使用”的目標,使我國跨進了世界研製巨型機國傢的行列,標志着我國計算機技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1983年5月以來,國務院電子計算機與大規模集成電路領導小組組織全國29個單位的95名計算機專傢和工程技術人員,成立“銀河計算機國傢技術鑒定組”,並分成7個小組對“銀河”機進行全面、嚴格的技術考核。結果表明:26道在國民經濟發展和科學研究方面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正確性考題,先後計算3遍,數據完全相同,結果正確,精度符合要求;在單道操作係統或多道操作係統控製下,全係統和主機穩定可靠;硬件係統嚮量運算速度達到每秒1億次以上,軟件係統內容豐富,功能較強,使用方便,性能先進,“銀河”巨型機在設計、生産、調試過程中,提出了許多新技術、新工藝和一些理論問題。有些是國內首次使用,有些達到了國際水平。
“銀河”巨型機的研製任務是1978年2月由鄧小平同志交給國防科委的,國防科委又把這一任務落實到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這個僅200多人的研究所,工作人員隊伍很年輕,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技術人員寥寥無幾,但這些年輕人發揚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依靠各地20多個單位的支援協作,衹用了5年時間,就完成了“銀河”巨型機的研製工作,使全國人民為之揚眉吐氣。
附:我國高性能計算機研發情況
我國高性能計算機形成了三大係列即銀河係列、曙光係列和神威係列。
銀河係列
銀河—Ⅰ 1983年11月我國第一臺被命名為“銀河”的億次巨型電子計算機,歷經5年,在國防科技大學誕生了。它的研製成功,嚮全世界宣佈:中國成了繼美、日等國之後,能夠獨立設計和製造巨型機的國傢。
銀河—Ⅱ 1992年11月19日,由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銀河—Ⅱ”10億次巨型計算機在長沙通過國傢鑒定。填補了我國面嚮大型科學工程計算和大規模數據處理的並行巨型計算機的空白。
銀河—Ⅲ 1997年6月19日,由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銀河—Ⅲ”並行巨型計算機在京通過國傢鑒定。該機采用分佈式共享存儲結構,面嚮大型科學與工程計算和大規模數據處理,基本字長64位,峰值性能為130億次。該機有多項技術居國內領先,綜合技術達到當前國際先進水平。
曙光係列
曙光Ⅰ號 1993年10月,曙光成功地推出了第一臺SMP結構計算機——“曙光Ⅰ號”。它可以廣泛運用於銀行、保險、財會、稅務、郵電、交通以及政府部門,進行大規模的事務處理。曙光Ⅰ號是我國“863計劃”取得的一項重大成果,它標志着我國已掌握了設計製造支持多綫程機製的對稱式緊耦合併行機的世界先進水平,縮短了我國在並行處理技術上與國外的差距。
曙光1000 1995年5月研製完成,是國內獨立研製的第一套大規模並行機係統,其運算速度的峰值達到每秒25億次。首次采用Mesh網,首次研製成功蛀洞(Wormhole)路由芯片,是第一傢研製先進的基於消息傳遞的並行操作係統,實用的並行優化編譯器和並行文件係統,全部采用並行編程、調試工具和環境,整體達到了90年代前期的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如蛀洞通信芯片設計和並行優化編譯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曙光2000—Ⅰ 1998年上半年由國傢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承擔的國傢863計劃重大項目“曙光2000—Ⅰ超級服務器”研製成功並通過國傢鑒定。它的峰值運算速度為每秒200億次浮點運算,支持主流操作係統和並行編程環境,具有單一映象特徵,面嚮科學工程計算;此項目研製的雖是高端産品,但它具有嚮上嚮下的可擴展性,因此有希望發展成為一個高性能的計算機産品係列。曙光2000—Ⅰ滿足了國內對MPP係統的部分需求,進而推動我國大規模科學工程計算機及大規模事務處理的開展。
曙光2000—Ⅱ 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國傢智能機研究開發中心研製成功的曙光2000—Ⅱ超級服務器在京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專傢鑒定。它在超級服務器的關鍵技術和産品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達到了90年代末期國際同類産品的先進水平,在機群操作係統等方面已進入國際領先行列。它的峰值浮點運算速度為每秒1100億次,內存總容量達到50千兆字節,可擴展到80千兆字節,磁盤總容量超過600千兆字節,可擴展到幾千千兆字節。它具有先進的機群體係結構,由82臺結點計算機組成,處理機總數達到164個。曙光2000—Ⅱ具有豐富而完善的軟件係統。我國自行研製了功能強大的機群操作係統,配有多種流行的高級程序語言、主流並行編程環境和工具。為了支持網絡信息服務,該機配有並行網絡和電子郵件服務軟件,能支持各種流行的數據庫軟件。工作的處理器。此外,它還必須有自我檢查和修復等功能,這將是計算機設計領域裏的一次革命。
神威Ⅰ計算機係統
2000年8月,由我國自主研發的峰值運算速度達到每秒3840億浮點結果的高性能計算機神威Ⅰ投入商業運營。我國繼美國、日本之後,已成為第三個具備研製高性能計算機能力的國傢。該係統在當今全世界已投入商業運行的前500位高性能計算機中排名第48位。
這個被命名為神威Ⅰ計算機係統的可縮放大規模並行計算機係統,主要技術指標和性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是我國在巨型計算機研製和應用領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從而打破了西方某些國傢在高性能計算機領域對我國的限製。
神威Ⅰ計算機係統的應用範圍主要涉及氣象氣候、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石油勘探、生命科學等領域。北京高性能計算機應用中心在試運行期間,已開發成功多個基於神威Ⅰ計算機係統的實用化大型應用軟件。初步統計,神威Ⅰ計算機係統使用率達到60%以上,在國民經濟建設領域正發揮着積極作用。如:與我國氣象局合作開發的集合數值天氣預報係統,在8小時內可完成32個樣本、10天全球預報;與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合作開發的人類基因剋隆係統,已完成人類心髒基因剋隆運算,取得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
據介紹,第一臺神威Ⅰ在北京市高性能計算機應用中心投入使用,第二臺將在上海超級計算機中心投入運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