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 人物列錶
普希金 Pushkin佚名 Yi Ming
丘特切夫 Qiuteqiefu萊蒙托夫 Mikhail Yuryevich Lermontov
安年斯基 Annenski巴爾蒙特 Balmont
索洛古勃 Suoluogubo梅烈日柯夫斯基 Dimitrij Sergeevic Mereskovskij
安·別雷 An Bely洛赫維茨卡婭 Luoheweici Kaja
赫列勃尼科夫 He Liebo Melnikov庫茲明 Kuzmin
伊戈爾·謝維裏亞寧 伊戈尔谢维里亚 Ning馬雅可夫斯基 Vladimir Mayakovsky
亞歷山大·勃洛剋 Alexander Blok勃留索夫 Cult Bo
吉皮烏斯 Gippius蒲寧 Ivan Bunin
弗·索洛維約夫 弗索洛维约夫馬·沃洛申 马沃洛 application
霍達謝維奇 Khodasevich波普拉夫斯基 Poplavski
古米廖夫 Gumilyov阿赫瑪托娃 Anna Akhmatova
茨維塔耶娃 Marina Tsvetaeva曼德爾施塔姆 Osip Mandelstam
帕斯捷爾納剋 Boris Pasternak葉賽寧 Sergei Yesenin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Vladimir Nabokov維亞·伊萬諾夫 Weiyayiwan Ivanov
安德列·沃茲涅興斯基 安德列沃兹涅 Xing Ski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尤裏·加夫裏科夫 尤里加夫里科夫尤裏·葉梅利亞諾夫 Yuri Emelianov
羅伊·麥德維傑夫 罗伊麦德维 Jeff瓦列金·別列什科夫 Valery Kim Do Leshkov
米哈伊爾·雅羅斯拉維奇·霍羅布裏特 Mikhail Khorobrit鮑裏斯·米哈伊洛維奇 Boris Mihajlovic
丹尼爾·亞歷山德羅維奇 Daniel尤裏·達尼洛維奇 Yuri
伊凡一世 Ivan I (the Money bag)謝苗一世 Simeon (the Proud)
伊凡二世 Ivan II (the Fair)德米特裏·頓斯科伊 Dimitri I (of the Don)
瓦西裏一世 Vasily I瓦西裏二世 Vasily II (the Blind)
伊凡三世 Ivan III of Russia (the Great)瓦西裏三世 Vasily III
伊凡四世 Ivan IV (the Terrible)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 Fyodor I Ivanovich
鮑裏斯·戈東諾夫 Boris Godunov費多爾二世 Feodor II
偽德米特裏一世 False Dmitriy I瓦西裏四世 Vasili IV
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 Mikhail I Fyodorovich Romanov阿列剋謝一世 Alexis I
費奧多爾三世 Feodor III伊凡五世 Ivan V Alekseyevich Romanov
彼得大帝 Peter I葉卡捷琳娜一世 Catherine I
巴甫洛夫 Ivan Pavlov
俄羅斯 蘇聯  (1849年九月26日1936年二月27日)
Ivan Petrovich Pavlov
伊萬·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

伊萬·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俄語: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1849年9月26日-1936年2月27日)俄羅斯生理學傢、心理學家醫師。他因對狗研究而首先對古典製約作出描述而著名,並在1904年因為對消化係統的研究得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

生平與研究

巴甫洛夫出生在俄羅斯梁贊,父親是東正教的一名牧師他剛開始是一位神學院的學生,但後來退出,1870年進入聖彼得堡大學學習自然科學。在1879年得到博士學位。大學畢業時,獲金質奬章。後在德國學習兩年。

一隻巴甫洛夫的狗,巴甫洛夫博物館,2005年

在1890年代,巴甫洛夫研究了,透過唾腺來研究在不同條件下對食物的唾液分泌。他註意到狗在食物送進嘴裏之前便開始分泌口水,並開始研究這個他所稱的"靈魂分泌液"。他認為這些現象比起唾液的化學成分更加有趣,於是便改變了他的研究焦點。以調整食物出現之前的刺激來開始一連串的實驗。因此建立了他所稱的條件反射(如唾液分泌受動物先前的經驗而製約)。這些實驗在1890年代和1900年代透過翻譯被介紹到西方科學界,但直到1927年纔有完整的英文書籍出版。

巴甫洛夫是一位在工作和習慣上非常規律的實驗操作者,他準時地在12點整吃午餐、每天晚上準時在同樣的時間睡覺、每天準時喂他的狗,並且每年的同一天離開列寧格勒(聖彼得堡)前往愛沙尼亞。如此的習慣直到他因為他的兒子維剋多(Victor)在俄羅斯白軍運動中過世而失眠為止。

不同於許多革命前的俄國科學家,巴甫洛夫受到蘇聯政府的高度認可,且能夠繼續他的研究直到相當大的年紀。 巴甫洛夫承認本身並不熱衷於馬剋思主義,但由於諾貝爾奬得奬者的身份,被視為有價值的政治資産。當他在1923年從第一次美國訪問歸國之後(第二次在1929年),他公然的指責共産主義,認為國際馬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是錯誤的,並說“我不會為了你們所做的社會實驗犧牲一隻青蛙的後腿!”。1927年,巴甫洛夫更是寫信給斯大林,稱他是“俄國人的恥辱”。 1934年謝爾蓋·基洛夫被謀殺後,巴甫洛夫寫了幾封信給莫洛托夫,批評這樣的迫害,並希望重新考慮關於幾個他所認識的人的案件

晚年巴甫洛夫試着用製約理論去建立關於誘發神經官能癥的的實驗模型。1936年在列寧格勒過世,他的實驗室受到安全的保存。直到死前巴甫洛夫依然神志清醒,且繼續他的研究。他要求一位學生坐在他的床邊紀錄他邁嚮死亡的詳細情形,想要建立關於他生命最後一段時間的主觀經驗的獨特證明。

1936年2月27日,巴甫洛夫因雙肺炎去世,享年86歲。人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為了紀念他,他的實驗室被當做博物館保存了下來。

反射係統研究

巴甫洛夫在生理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的許多領域皆有貢獻。他主要的研究是性格(temperament)、古典製約非自願反射動作involuntary reflex actions) 。

巴甫洛夫在關於消化係統的實驗使他獲得了190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實驗包括了在外科手術上取出動物消化係統的部分,切斷神經束來判定影響,還有在消化器官和外部囊袋(pouch)之間植入瘻管(fistula)以測試器官的內容。這些研究成為許多消化係統研究的基礎。

之後在反射動作的研究中,研究了對於壓力和痛苦的非自願反應。巴甫洛夫在研究中延伸四種性格定義:“冷靜”(phlegmatic)、“暴躁”(choleric)、“樂觀”(sanguine)、“憂鬱”(melancholic)。巴甫洛夫和他的研究員展開對轉換邊緣的抑製(TMI)的觀察與研究,TMI指身體天生對壓力和痛苦的崩潰反應。這些研究顯示了所有性格型態對刺激如何做出在時間上長短有所不同的相同反應。他認為"最基本的遺傳差異... 是他們多快達到崩潰點與神經係統在快速到達崩潰的基本差異

榮格繼續巴甫洛夫在TMI的研究,並以人類的內嚮與外嚮性格型態來觀察動物崩潰的形式。他相信內嚮的人,比起外嚮的人對於刺激更敏感,且更容易到達TMI狀態。這些研究産生了新名詞高度敏感者

威廉·薩甘等人繼續對心智的製約、記憶移入和洗腦進行行為學研究。

後記

隨着巴甫洛夫的古典製約在西方流行,尤其經由約翰·布羅德斯·華生的著作而廣為人知,製約的自動學習型態成為當時發展中的專業研究比較心理學的重要觀念,與行為主義的重要研究方法。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是對巴甫洛夫精神哲學的熱衷擁護者。

巴甫洛夫的製約反射研究不但在科學界,也在大衆文化有着廣泛的影響力。“巴甫洛夫的狗”用來形容一個人反應不經大腦思考;巴甫洛夫的製約成為奧爾德斯·倫納德·赫胥黎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主題。而在托馬斯·品欽的小說《萬有引力之虹》中也占有分量。

一般人都相信巴甫洛夫使用了鈴鐺的聲音作為食物出現的訊號,然而在紀錄中他使用了包括哨子節拍器音叉和一些視覺上的刺激。1994年,卡塔尼亞對巴甫洛夫是否曾在實驗中使用過鈴鐺聲表示懷疑。

他的妻子是他大學同學的妹妹,比他小11歲。

巴甫洛夫的理論雖然對行為主義心理學有重大影響,不過他本人就不太願意被視為心理學家。

參見

註釋

  1. ^ 巴甫洛夫是傳統譯名,衹有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纔被譯為巴甫洛夫,其他Павлов譯作帕夫洛夫。參考自:《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1993年10月版,新華通訊社譯名室編,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ISBN 7-5001-0221-6
  2. ^ 巴甫洛夫在《大英百科全書》在綫版的頁面 (英文)
  3. ^ Новиков Ю. Ю. Первый российский Нобелевский лауреат 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 (посвящается 100-летию присуждения И. П. Павлову Нобелевской премии). — Москва: Компания Спутник+, 2005. — 92 с..
  4.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04. NobelPrize.org. [2020-03-17] (美國英語).
  5. ^ Anrep, G. V. Ivan Petrovich Pavlov. 1849–1936. Obituary Notice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1936, 2 (5): 1–18. JSTOR 769124doi:10.1098/rsbm.1936.0001.
  6. 跳轉至:6.0 6.1 Cavendish, Richard. Death of Ivan Pavlov. History Today. 2011, 61 (2): 9 [2015-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9).
  7. ^ Chance, Paul (1988). Learning and Behaviour. Wadsworth Pub. Co. ISBN 0-534-08508-3. p. 48.
  8. ^ Rokhin, L, Pavlov, I & Popov, Y. (1963) Psychopathology and Psychiatry, Foreign Languages Publication House: Moscow.
  9. ^ Catania, A. Charles (1994); Query: Did Pavlov's Research Ring a Bell?, Psycoloquy Newsletter, Tuesday, 7 June 1994

參考文獻

  • Todes, D. P. (1997). "巴甫洛夫的生理工廠," Isis. Vol. 88。科學社會的歷史,p. 205-246.
  • Boakes, R. A. (1984). 從達爾文到行為主義. 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
  • 巴甫洛夫. (1927). 製約反射. 倫敦: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 B.G. Firkin & J.A.Whitworth (1987). 醫學名人詞典. Parthenon出版社. ISBN 1-85070-333-7


Ivan Petrovich Pavlov (Russian: 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IPA: [ɪˈvan pʲɪˈtrovʲɪtɕ ˈpavləf] (About this soundlisten); 26 September [O.S. 14 September] 1849 – 27 February 1936) was a Russian physiologist known primarily for his work in classical conditioning.

From his childhood days Pavlov demonstrated intellectual curiosity along with an unusual energy which he referred to as "the instinct for research". Inspired by the progressive ideas which D. I. Pisarev, the most eminent of the Russian literary critics of the 1860s, and I. M. Sechenov, the father of Russian physiology, were spreading, Pavlov abandoned his religious career and devoted his life to science. In 1870, he enrolled in the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depart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Saint Petersburg in order to study natural science.

Pavlov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ology or Medicine in 1904, becoming the first Russian Nobel laureate. A survey in the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published in 2002, ranked Pavlov as the 24th most cited psychologist of the 20th century. Pavlov's principles of classical conditioning have been found to operate across a variety of behavior therapies and in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ettings, such as educational classrooms and even reducing phobias with 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評論 (0)